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Photo 1

理大與紹興市政府攜手共建技術創新研究院 推動兩地科研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政府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研究院將聚焦多個前沿和高端技術,包括紡織科技、碳複合材料及應用、現代建築等關鍵領域的科研發展及轉化。 紹興市委書記施惠芳及其他領導代表出席9 月 21 日早上的紹興人才週活動,理大與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政府於活動上舉行簽約儀式,同日舉行揭牌儀式,標誌著雙方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式成立,這被視為香港與紹興在科技創新與卓越追求上的璀璨里程碑。研究院將成為一個開放、創新的橋樑,連接學術界、產業界與社會各界,促進科技資源的共享與交流,共同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依托理大在時尚與紡織學的產業領導、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的創新解決方案、機械工程學領域的卓越研究等強項,匯聚紹興市豐富的資源與優勢,研究院將利用理大的科研成果,推動在創新基地的轉化,實現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此外,研究院還將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工程師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 研究院揭牌儀式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柯橋區區委會副書記、區長袁建先生及其他領導代表共同主持,標誌著雙方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式啟動。 滕教授致辭時表示,紹興與理大都是人才輩出之地。理大作為擁有86年歷史的學府,匯聚了超過2,900名科研人員,根據史丹福大學科學家排行榜,其中超過200位學者被列為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特別是在土木工程和建築與建造領域享譽全球。研究院將致力推動科技創新,培育科技人才,並與全球伙伴建立緊密合作,共同為香港、國家乃至全球的繁榮進步貢獻力量。 研究院的揭牌儀式在第九屆海創大賽總決賽暨柯橋國際人才交流活動中舉行,研究院正式成立,標誌著理大與紹興在創新技術培育上邁入了新的里程碑。共同進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研發工作,並促進知識轉移,以配合各城市的產業和社會需求。 理大與紹興市合作,必定能發揮雙方優勢,將進一步深化與內地的科研合作,提升科研實力,培育更多優秀科研人才,並通過跨領域合作應對全球挑戰。

2024年9月26日

研究合作

20240715  PolyU scientist advancing in siteselective bioconjugation for enhanced therapeutic develop

理大學者研究位點選擇性生物偶聯之進展 助推進治療科學發展

近年,針對離胺酸殘基和N-末端的多肽和蛋白修飾的生物偶聯方法成為了化學生物學的研究新方向。這些位點具有高反應性和可接近性,可以透過共價鍵把功能分子修飾於生物分子上,創造出具有多種用途的生物共軛物。 蛋白是生物的基本結構單元,在生物活動中發揮關鍵作用。在一些生物醫學應用中(如:藥物傳遞或靶向治療),由於蛋白不穩定的属性,需要加入額外功能分子才能發揮效用。傳統生物偶聯方法缺乏選擇性位點,導致這些生物製藥的質量下降和不穩定。因此,具有高準確性的位點選擇性生物偶聯方法有著越來越大的市場需求。 香港理工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及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教授黃文健教授和研究團隊在這方面甚具心得。由於N-末端容易暴露於溶劑中,並且在修飾後對蛋白活性的干擾最小,因此他們致力研究針對N-末端的生物偶聯方法。團隊發現在微酸性條件下利用2-乙炔基苯甲醛(2-EBA)進行蛋白修飾,其選擇性會得到顯著改善,同時保留了蛋白的生物功能性。該方法在藥物傳遞和癌症治療等應用中都取得成果。 此外,黃教授的團隊還研發了新型可見光響應和熱響應生物偶聯試劑,為刺激響應型藥物傳遞、抗體藥物共軛物和細胞表面工程等帶來了新發展。透過利用光或溫度進行刺激反應,更能掌握生物共軛物的藥物釋放和標靶的準確度,旨在提高療效的同時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位點選擇性生物偶聯技術的發展是醫學研究的一大進展。黃教授的團隊旨在提高多功能治療生物共軛物的穩定性和療效,從而在藥物動力學上取得突破,更有效地治療人類疾病。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並申請了多項專利,亦與理大不同學系合作,以探索更多醫學應用的可能性。這種跨學科合作推動了化學生物學研究,期望為創新療法帶來了更好的臨床數據。  

2024年9月25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研發碳量子點驅動的環保輻射製冷納米塗層 推動建築物節能降溫

香港的建築物佔全港用電量約九成,產生逾六成的碳排放。因此,在建築物推行節能措施須持之以恆,以逐步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一款自適性環保輻射製冷納米塗層,能應用於建築物天台和外牆等,毋須消耗任何能源下,即可有效降低建築物表面溫度高達攝氏25度,並降低室內溫度約攝氏2至3度。新型塗層既無毒又耐用,且不含任何金屬,更可大規模生產,有助推動以環保節能方法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及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以反射物料覆蓋外牆及天台,有助建築物自我調節熱環境,繼而降低室內環境溫度。一般採用的被動式輻射製冷材料,不能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節製冷量,應用具局限性。為此,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呂琳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聯同核心成員博士後研究員龔權博士,開發了以「碳量子點」(Carbon Dots)驅動的光致發光輻射製冷納米塗層,能因應太陽輻射量,自動調節其製冷量。光致發光輻射製冷塗層是利用光致發光材料將太陽能轉化為光能,太陽光度強度愈大,塗層的太陽光反射率愈高,以避免建築物吸收過量熱力。 然而,傳統的光致發光材料屬於稀土金屬和鈣鈦礦,存在環境污染問題。而呂琳教授的團隊以具開創性的方法,採用納米大小的環保有機合成物「碳量子點」作為光致發光材料,解決此問題。這種環保無害的有機材料塗蓋在中空的玻璃微珠表面,製成智慧製冷球,令塗層有效地將紫外線轉換成可見光光子,提升太陽能反射率。新型塗層具水溶性特點,使用時只需等待水分蒸發及凝固,便可形成塗層覆蓋在建築物表面,過程中不會釋放任何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減少空氣污染的問題。 實驗結果顯示,與傳統輻射製冷塗層相比,新型塗層可將日間的有效太陽能反射率由92.5%提升至95%,冷卻效果比傳統塗層高10至20%,例如於混凝土天台採用,更可降溫高達攝氏25度。 另外,與政府機構合作的實地測試中,團隊將新型輻射製冷塗層應用於本港建築工地的貨櫃屋屋頂;經過兩年半的戶外測試後,貨櫃屋屋頂比一般混凝土屋頂溫度降低高達攝氏24度。新型塗層耐用度亦極高,其太陽能反射率在測試期後只降低了不多於2%。團隊預計,以新型塗層為該貨櫃屋降溫,能有效降低空調冷負荷,每年可節省約10%空調系統耗電量。 研究團隊亦分析了中國內地不同氣候地區的年平均氣溫下降與降溫耗電數據,發現太陽能輻射量愈高,新型塗層可達到的降溫溫差愈大,表現優於一般輻射製冷塗層,有助大幅減少建築物能源消耗。以香港和內地10個城市,包括北京、杭州、廣州、長沙、新彊和田、瀋陽、桂林、福州、重慶、蘭州為例,使用新型塗層為建築物降溫,預計每平方米塗層可以為每一城市每年節省約97至136度電。 呂琳教授表示:「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如熱浪問題日益嚴峻,科學界致力探討如何消耗最少能源為建築物和城市降溫。我們研發的新型塗層具備卓越降溫表現,適用於各種氣候的城市,有望加快新一代降溫材料的發展。這種水溶性新型塗層更可製成多種顏色,以滾刷方式大幅塗抹於建築物天台和外牆、路面、城市地表覆蓋面等,既可達到降溫目的,更兼具美化外觀的效果,是未來實現可持續城市發展、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創新策略之一。」 另外,研究團隊已獲得理大碳中和科研基金的支持,將這種新型光致發光輻射製冷納米塗層與雙面太陽能光伏板結合,實現協同增強的熱管理和發電,使建築物由能源消耗者轉變為能源收集者。研究團隊計劃在興建中的理大九龍塘學生宿舍天台安裝雙面光伏板,並於光伏板之下的天台地面塗抹新型塗層,進一步提高太陽能反射到光伏板的比率,從而提高發電量,並為建築物降溫。 團隊預期,新系統與沒有塗層的單面太陽能光伏板相比,發電量提高30%至50% ,碳排放減少30%。新宿舍天台可安裝雙面太陽能光伏板的面積約600平方米,以此為例,預計可產生97,000千瓦小時電量,每年節省逾港幣12萬元電費。另外,團隊亦正研究利用石蠟基開發一款動態自適性輻射製冷納米塗層,能因應寒冷及炎熱天氣,維持適當的太陽能反射率,以達到冬天保暖夏天降溫的效果。 這種水溶性新型塗層更可製成多種顏色,以滾刷方式大幅塗抹於建築物天台和外牆、路面、城市地表覆蓋面等,既可達到降溫目的,更兼具美化外觀的效果。

2024年9月24日

研究及創新

banner for website upload

理大三項目提升駕駛安全及交通效率 獲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開發先進技術,促進交通安全及智慧出行,憑藉卓越的科研實力,理大三個項目獲得智慧交通基金支持,此第十五輪計劃共批了四個項目,理大獲得合共約1,400萬港元的資助。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智慧交通基金自計劃推出以來共資助了59 個項目,而理大至今已有21個項目榮獲基金支持,彰顯理大在研究智能交通技術的卓越成就。這些項目推動我們致力開發智能交通系統,進一步塑造未來並提升生活質素。憑藉著多元化的學術研究,理大繼續引領創新的智能交通技術。」 為舒緩路面交通擠塞問題及提高整體道路網絡使用效率,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黄文聲教授的「公共交通路線規劃的研究:以健康 『等待—乘車』出行模式優化公共交通路線及改善交通擠塞」項目將建構多維時空數據庫,為線路重複、公共交通服務過度地區重新規劃路綫提供建議。 安全亦是智慧出行的重要一環。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伍淦鴻博士的「以針對跨境道路差異之駕駛者支持系統及訓練建議以改善港車北上的駕駛安全」項目將收集各種神經心理學數據,開發一套針對潛在人爲錯誤的跨境駕駛模擬系統及訓練計劃。 同樣來自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的助理教授蔣一平博士,其項目「在香港自動駕駛定位應用自行調節行車安全要求」旨在研發一套應用機器學習算法的可配置平台,使自動駕駛系統可因應路面情況以及車輛轉向半徑等因素,自行調節行車安全要求。 智慧交通基金資助本地機構或企業進行創新科技研究和應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網絡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駕駛安全。 三個獲資助項目詳情如下︰

2024年9月23日

獎項及成就

for website

理大科學家研發高效創新的感應人工智能系統突破應用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理學院副院長(科研)、應用物理學系教授柴揚教授在感應人工智能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為創造更節約能源、高效低延遲和記憶體最佳化的系統開闢了新途徑,從而促進各種應用,包括移動設備、物聯網傳感器及邊緣計算等。 柴教授的創新科研克服了感應人工智能系統在耗能、延遲和存儲器方面的關鍵障礙,釋放了有關系統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潛力。特別是,嵌入式傳感器計算策略激發了決策過程和情境感知的進步、加強了私隱與安全性、並為智能自動化帶來革新。 憑藉在高效感應人工智能系統領域突破科研壁壘,柴教授獲選為2024年Falling Walls科學突破獎—工程與技術類別的十大科學家之一。他研發了新穎的器件硬件架構和優化技術,將先進的感應人工智能系統部署到移動設備、物聯網傳感器及邊緣計算中,為智慧城市、自動駕駛車輛及工業自動化等發展及應用引領變革。 Falling Walls年度科學突破獎由位於德國柏林的德國跨界創新基金會(The Falling Walls Foundation)舉辦,旨在表彰全球最新的科研突破成果和卓越科學項目。今年,由全球知名專家組成的權威評審團審核了來自52個國家超過1,000個參賽作品。在工程與技術類別中,選出10位優秀獲獎者,並入圍最終的年度獎。 柴教授表示︰「廣泛應用的圖像傳感器,令感知終端所產生的數據大幅增加,把部分運算任務轉移到靠近數據源的感知終端顯得非常重要,有關轉移大幅壓縮了所收集到的信息之餘,還能提取關鍵信息,尤其是對多傳感器的平台。」 柴教授的研究工作根據感知與運算單元之間的實際距離,清晰界定了近傳感器運算範式和傳感器端運算範式的概念,並將功能劃分為低級和高級處理。他還研究在不同物理感知系統上執行近傳感器運算/傳感器端運算,利用先進製造技術,為硬件執行集成感知及處理單元提供潛在的解決方案。 柴教授及其團隊專注提升感應人工智能的計算硬體,是從自然生物感官系統所發現的非凡能力中獲得啟發。 仿效人類眼睛能適應不同亮度、在不同照明條件下準確辨識各種物件,柴教授和團隊研發的全新仿生傳感器可直接適應光暗,減少依賴後台運算,能夠因應不同亮度進行轉換,適應範圍更勝人類眼睛。新的傳感器可降低硬件複雜度,在不同光暗下大幅提高影像對比,從而提供高效視覺資訊和影像辨識。 借鑒飛行昆蟲視覺系統的閃爍融合頻率,柴教授的一項前沿研究制備了光電梯級神經元(optoelectronic graded neurons)。這項創新實現了在感知終端(sensory terminals)有效地編碼時間信息,從而減少了計算器中融合「時空信息」所需的大量視覺數據傳輸,能以較少的硬件資源實現更敏捷的視覺感知,有望拓展應用到駕駛車輛和監測系統。 這些傑出的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權威期刊上發表,並獲《Nature》、《IEEE Spectrum》等推介,獲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廣泛引用。 柴教授展望︰「我的長遠目標是理解並設計出具有新功能、前所未有性能的尖端微電子和納米電子器件,進一步說,我們預期開發一套成像技術,能夠感知三維(3D)深度信息、四維(4D)時空信息、以及超出可見光範圍(5D)的多光譜信息。我們將運用仿生機制來降低能耗和時延。」 了解更多關於柴揚教授研究重點,可參考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7Rga3kSoc

2024年9月20日

研究及創新

image-2000x1050 (36)

媒體專訪:理大研發非入侵性智能診斷工具守護腎臟健康

慢性腎臟病影響著全球約一成人,若不及時診斷,可能導致末期腎衰竭,令腎功能逐漸喪失。因此,早期診斷和持續監測至關重要。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及副系主任應天祥教授及其團隊成功研發了非入侵性智能化診斷工具「Smart-CKD」(S-CKD),此項創新工具能整合及分析患者的腎臟超聲數據和臨床信息,通過量化指標評估腎臟纖維化程度及風險,診斷效能高達 80%。 應天祥教授在專訪中表示,S-CKD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分析患者年齡、腎臟長徑及腎臟葉間動脈的血流速度等核心變量,為醫護人員提供重要的診斷決策依據,有助改善病人預後。 與傳統的腎活檢相比,S-CKD 提供了更安全、無創的非入侵性的診斷工具,實現臨床對動態監測的需求,借助科技的力量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與改善。   香港電台訪問節錄 (只有中文): https://polyu.me/3zcJbwz (09:43 - 14:16) 更多 : 理大研發非入侵性智能化診斷工具 Smart-CKD 提升慢性腎臟病臨床管理效能    

2024年9月20日

1

理大與福州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雙方攜手促進閩港教育與科研合作

福州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紅教授一行於9月19日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雙方就加強兩校在教育與科研領域的合作展開深入的交流。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向福州大學代表團的到訪致以熱烈歡迎。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介紹了理大在科研創新與教育合作方面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規劃。吳明紅校長簡介了福州大學的基本情況和近年來取得的卓越成就,並強調了合作的深遠意義。雙方就學生培養、科研合作等議題展開了具體的討論。   在滕錦光校長與吳明紅校長的見證下,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福州大學副校長楊黃浩教授分別代表雙方,簽署了合作備忘錄,為進一步的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外,代表團在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余長源教授的陪同下,參觀了護理學院智慧健康研究中心、理大華為網路光互聯與先進計算系統聯合實驗室以及生物光子學實驗室。這些實驗室的尖端技術和創新成果給代表團留下了深刻印象,為雙方在具體科研專案上的合作提供了靈感與契機。   此次訪問不僅加深兩校之間的相互瞭解,更為未來在學術研究、技術創新、學生交流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鋪設了穩固的基石。理大與福州大學的攜手,標誌著閩港教育與科研合作邁上了新台階,雙方將共同為促進兩地乃至全球的學術進步與創新貢獻力量。

2024年9月19日

研究合作

Top_Photo_1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成員訪問理大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成員於9月12日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大學管理層成員、教研人員及學生會面,深入了解理大的最新發展。 教資會主席雷添良先生連同24名教資會委員及秘書處人員到訪,獲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博士、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及暫任副校長(校園發展及設施管理)凌嘉勤先生熱烈歡迎。 教資會成員先後到訪多個理大實驗室及教研設施,包括設於工業中心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以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太空資源實驗室。期間,理大教研人員向與會代表展示多個優秀教研設施、研究項目和科研成果,包括: 時裝及紡織學院吳文政及王月娥紡織科技教授、紡織科技講座教授及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院長陶肖明教授介紹其團隊開發,用於運動恢復的可穿戴冷熱交替系統及安全環保高效抗菌材料。 眼科視光學院主任及教授、眼視覺研究中心副總監兼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威爾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紀家樹教授及其團隊成員介紹及示範得獎科研項目——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K-Shape」。 工業中心總監衛漢華博士介紹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的教研設施,並展示理大學者研發的劍擊機械人和機械外骨骼。 嚴、麥、郭、鍾智能結構教授、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智能結構與軌道交通講座教授兼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倪一清教授介紹研究中心的兩個科研項目,包括磁懸浮列車氣動噪聲抑控系統及地鐵路軌減振降噪系統。 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於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太空資源實驗室介紹曾於國家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嫦娥五號」和人類史上首個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任務「嫦娥六號」中使用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以及月壤存儲及分析儀。 張心瑜空間科學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教授介紹其團隊如何利用尖端測量及遙感技術,協助分析選取過往月球、火星探測任務的着陸區。吳教授並介紹正在進行的「月壤中找水」研究項目,旨在分析月壤樣品中的水含量及來源,為研究月壤的形成及太陽風注入產生的水資源分析提供重要參考。 此外,教資會成員與來自不同學院和學系逾40位教研人員及近50名本科、碩士及博士生面對面交流互動,藉此了解理大卓越的教研成就及豐富多采的學習環境,並親身接觸朝氣勃勃的學生社群。   陶肖明教授介紹用於運動恢復的可穿戴冷熱交替系統及安全環保高效抗菌材料研究項目。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科研項目,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K-Shape」。 衛漢華博士介紹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的教研設施,並展示理大學者研發的劍擊機械人和機械外骨骼。 倪一清教授介紹其研究中心兩個科研項目,包括磁懸浮列車氣動噪聲抑控系統及地鐵路軌減振降噪系統。 容啟亮教授介紹曾於「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任務中使用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和月壤存儲及分析儀。 吳波教授介紹如何利用尖端測量及遙感技術,協助分析選取過往月球、火星探測任務的着陸區,以及正在進行的「月壤中找水」研究項目。

2024年9月17日

其他

20240916----Falling-Walls

理大科學家研發高效感應人工智能系統 膺選2024年「Falling Walls科學突破獎」十大科學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理學院副院長(科研)、應用物理學系教授柴揚教授,在享譽國際的「Falling Walls科學突破獎」之「工程及科技類」榮膺十大科學家。此項殊榮表揚了柴教授在感應人工智能 (AI) 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為創造更節約能源、高效低延遲和記憶體最佳化的系統開闢了新途徑,從而促進各種應用,包括移動設備、物聯網傳感器及邊緣計算等。 柴教授憑藉在高效感應人工智慧系統領域突破科研壁壘,卓越貢獻備受認可,獲選為2024年Falling Walls科學突破獎-工程與技術類別的十大科學家。他研發了新穎的器件硬件架構和優化技術,將先進的感應人工智能系統部署到移動設備、物聯網傳感器及邊緣計算中,為智慧城市、自動駕駛車輛及工業自動化等發展及應用引領變革。 柴教授的創新科研克服了感應人工智能系統在耗能、延遲和存儲器方面的關鍵障礙,釋放了有關系統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潛力。特別是,嵌入式傳感器計算策略激發了決策過程和情境感知的進步、加強了私隱與安全性、並為智能自動化帶來革新。

2024年9月16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理大舉行勵學教授席暨勵學青年學者席就職典禮 與社會各界緊密協作推動創新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昨日於校園賽馬會綜藝館舉行「第五屆勵學教授席就職典禮暨第二屆勵學青年學者席就職典禮」,向多位優秀學者頒授勵學教授席及勵學青年學者席,藉此表揚他們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傑出成就,並向各位善長表達由衷謝忱。當天共頒授五個新設立的勵學教授席、四個繼任勵學教授席、五個新設立的勵學青年學者席,以及一個繼任勵學青年學者席。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理大秉持「夥伴協作‧成就更多」的信念,成立「勵學教授冠名計劃」及「勵學青年學者冠名計劃」,標誌著理大與善長朝著共同目標的緊密夥伴關係,致力拓展知識和開創研究領域,造福社會。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衷心感謝善長對理大的鼎力支持,並祝賀一眾教授及青年學者。他樂見計劃蓬勃發展,研究項目擴展至多個新興領域以應對社會需求,並深信在善長、學者及社會大眾的持續支持下,大學將推動更多尖端研究,貢獻香港、國家及世界。 理大於2012年設立「勵學教授冠名計劃」,旨在吸引頂尖學者及促進大學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動卓越科研;並於2021年推出「勵學青年學者冠名計劃」,進一步支援和培育潛質優厚的青年學者。透過計劃,履任教授和青年學者可獲額外資源,開展對社會具影響力的創新研究。 理大至今已經成立了共 39 個勵學教授席、2個冠名教授席及10個勵學青年學者席。是次典禮頒授的勵學教授席及勵學青年學者席名單如下: 勵學教授席 履任學者 冼為堅基金人文與科技教授席 李平 利民時裝綜合策略及領導教授席 趙艾琳 郭氏集團數學科學教授席 楊彤 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席 王鑽開 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席 李剛   繼任勵學教授席 履任學者 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席 何明光 劉陳小寶健康延年教授席 Janelle YORKE 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康復科學教授席 彭耀宗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及可持續發展能源教授席 王立秋   勵學青年學者席 履任學者 郭氏集團老齡化及神經影像學青年學者席 許鈞量 利民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青年學者席 趙昕 郭氏集團兒童及少年健康青年學者席 何家欣 利民顏色與影像科學青年學者席 魏敏晨 黃鐵城智能機器人青年學者席 鄭湃   繼任勵學青年學者席 履任學者 賦勵慈善基金社會服務青年學者席 關以杰   有關「勵學教授冠名計劃」及「勵學青年學者冠名計劃」的詳情,請瀏覽計劃網頁。  

2024年9月16日

活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