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1  WILL1163

理大舉行蘇港技術創新合作對接會

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處(RIO)於4月16日與江蘇省科學技術廳及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在校園合辦「蘇港技術創新合作對接會–理工大學專場」交流活動。 對接會旨在聯繫理大研究人員與江蘇企業, 約70名參與者和20家江蘇企業參加了這技術創新合作交流活動。 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黃詠恩教授致辭,歡迎江蘇代表團蒞臨對接會。 大會亦安排了江蘇企業和理大科研的海報展區,推廣三項創新科研項目: 製造技術、人工智慧/物聯網和綠色技術,促進合作。  

2024年4月17日

活動

F0165 2000x1050

理大與THE Campus分享對創造世界級科研的支持

推動為世界帶來改變的研究,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及創新事務處促成合作和協作資源,讓學者們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 我們向THE Campus分享了如何支持和推廣傑出研究,全面幫助學者專注於科研及應用工作。這促成了具影響力的研究項目,為社會帶來廣泛領域的創新解決方案。 全文(只有英文) THE Campus - Researchers need support to change the world – here’s how to provide it 瞭解更多獲刊登的成功科研推廣案例︰ 理大學者革新研究 突破經典物理現象萊頓弗羅斯特效應 理大支持金管局推出新批發層面央行數碼貨幣項目 Ensemble 理大研究獲研資局主題研究計劃撥款支持 青年創新研究者獎 研發光電梯級神經元提升動態感知

2024年4月15日

其他

01

理大於2024 數字經濟峰會展示創新科技

理大參與2024 數字經濟峰會,作為是次活動的創新研究合作夥伴,理大展示了AR、區塊鏈、網路安全和精準定位等最新技術。 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及 CBDC 專家小組的創始成員區文浩教授將於4月13日參與專題討論:央行數位貨幣(CBDC)如何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分享CBDC推動香港金融市場創新的發展。 2024 數字經濟峰會於4月12日至13日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數碼港聯合舉辦。數字經濟峰會為業界領袖、行業專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個協作、分享討論並探索尖端技術和創新應用如何重塑城市⾯貌和現代數字經濟的平台。該活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5,000多名線上和現場參與者。 更多>>

2024年4月12日

活動

03

合肥市代表團到訪理大

由合肥市人民政府市長羅雲峰率領代表團於4月11日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就加強兩地科創合作進行交流。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向代表團的到訪致以熱烈歡迎。 滕校長向訪問團介紹了理大的最新發展,以及內地開拓策略。滕校長強調大學一直注重應用研究與產業緊密結合,爲科技發展貢獻理大的力量。 去年10月理大與合肥市廬陽區人民政府達成框架協議,共同創建「香港理工大學合肥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開展深度有效的產學研合作及培育優秀人才。 雙方進行深入了解,展開落實建設研究院協議,並確定了在深空探測、生物醫療和精密傳感技術等領域的合作,促進相關領域的科研發展、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知識轉移。理大將發揮其科研實力和學術優勢,透過是次合作在合肥建設頂尖的科技創新平台。 點擊這裡查看更多: https://polyu.hk/PTOXK  

2024年4月12日

活動

1

泉州市代表團到訪理大

福建省泉州市工業和資訊化局牽頭,帶領泉州相關部門和紡織制衣、運動鞋服、新材料等相關領域的龍頭企業代表,於4月11日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向代表團的到訪致以熱烈歡迎。 理大代表帶領泉州代表團先後參觀了設計學院、三維列印技術中心實驗室和理大華為網路光互聯與先進計算系統聯合實驗室,深入地瞭解了理大在設計、科創領域的發展成果。 參觀活動結束後,企業代表和教授們展開了更深入的交流,就研究成果落地進行了務實的探討。此次訪問將進一步加強閩港兩地技術與產業合作,為兩地的經濟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  

2024年4月11日

活動

1

理大與阿里雲攜手開發訊號質量評估技術 推動全球電訊業動態網絡發展 獲15個國家及地區數據中心廣泛應用 有效提升潛在網絡容量達10%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劉伯濤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最近與阿里巴巴集團的數字技術和智能骨幹業務阿里雲合作開發網絡訊號質量評估技術,攜手推動動態網絡的廣泛應用。 由劉伯濤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與阿里雲的技術團隊在阿里雲強大的雲端運算平台上進行研究,通過量度光纖網絡上不同位置和不同通道訊號的輸出功率,結合光學、物理和大數據分析,從而對訊號的質量作出更全面和更準確的評估,助雲端服務供應商更充分掌握訊號傳輸的整體狀況,提高實現動態網絡時的穩定性,加強他們對實現動態網絡實施的能力。採用理大研究團隊開發的評估技術後,能將信噪比(SNR)估計誤差(用於量度網絡訊號品質)從 22% 降至 4%,並在相同可靠性的情況下,令網絡容量潛在提升達 10% 的可能。 該項目更獲得創新科技署「夥伴研究計劃」提供一對一的配對資金,並已得到阿里雲全球 15 個國家及地區的數據中心網絡廣泛採用,助其支撐電商大促活動包括雙十一全球購物季及 618 年中大促等網上消費旺季。 隨着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元宇宙、未來 6G 流動網絡通訊、高清影視直播/串流等新興多媒體網絡應用需求與日俱增,雲端服務供應商往往需要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在特定範圍內提供超高速的網絡連線。此外,大眾網上通訊模式的演化,如雙十一購物季、農曆新年、聖誕節、除夕或其他大型活動/節日等片刻的海量實時通訊需求,帶動局部網絡流量短暫飆升。 劉伯濤教授指出:「雲端服務供應商雖然可以透過增加頻道滿足用戶需求,然而在光纖網絡中新增或移除頻道,都會對現有訊號造成非線性干擾,影響現有訊號服務質素,令雲端服務供應商在加強動態網絡實施的規模時偏向保守,因此提高動態環境下訊號質量評估的準確性至關重要。」 阿里雲基礎設施服務資深總監、首席通訊科學家謝崇進博士表示:「理大團隊開發的技術易於實施,並已應用於我們在全球 15 個國家及地區部署的網絡營運平台,有效提升我們網絡的可靠性和動態性,以支持未來網絡流量需求。阿里雲期待與理大繼續加強合作,相信這將不斷推動電訊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2024年4月11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1)

理大利用地理空間人工智能技術促進可持續城市發展

地理空間人工智能技術是结合地理空間科學和人工智能的交叉學科。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利用創新的地理空間人工智能技術,為當今全球面對的環境和社會挑戰提供突破性的解決方案,當中涵蓋了交通運輸、城市和公共安全、規劃、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等各個領域。 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地理信息學和人工智能講座教授、傑出創科學人教授翁齊浩教授成立理大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專注於為地球信息學開發原創且創新的人工智能方法理論和技術,以及其在城市的應用,目標成為全球的地理人工智能研發中心。翁教授最近獲得2024年美國地理學家協會(AAG) Wilbanks地理學變革性研究貢獻獎,以及2024年AAG遙感專業委員會終身成就獎,以表彰其在地理學和遙感科學技術領域的創新研究。 研究中心其中一個方向是透過利用地理空間分析、地理人工智能及大數據,調查城市化中人類與環境的互動,另一個方向是利用對地觀測創建各種全球城市區域的數據產品,並提供以對地觀測為基礎的城市數據服務。 翁教授兼任研究中心主任及首席研究員,他表示︰「對地觀測是探討環境和社會變化的重要指南針。我們的研究重點遍及地理空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遙感、地面傳感器、導航和定位、測量和大地測量、激光掃描和攝影測量等領域。這些技術是能為環境和社會挑戰提出解決方案的關鍵。」 尤其是,地理空間人工智能通過利用數千個可學習參數,徹底改變了建築物監測的方式。當中一個例子是它能夠自動學習和識別建築物的一般外貌形態,如顏色和形狀,可實際應用於檢測受災損壞的建築物,獲取建築物高度、識別結構變化,以及估算建築物能源耗量。因此,地理空間人工智能已成為更高效、更深入的建築物監測主流方案。 環境監測 在城市化監測領域,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團隊開發了一個基於不透水地表層面積的城市元胞自動機模型,該模型可以利用從衛星觀測獲得的每年城市範圍及時間序列的數據,模擬每個格網內城市區域的分數變化。在不同城市化進度水平下分析城市區域增長的歷史路徑,該模型提供了比傳統二值城市元胞自動機模型更詳細的見解,對可持續發展有巨大潛力。 研究中心團隊成員、博士研究助理賀琬茹女士及團隊在學術期刊《城市》上發表「基於時序信息模擬格點尺度不透水面比例變化的城市元胞自動機模型」的研究,展出該模式能有效地捕捉城市擴展的動態,顯著提高計算效率和性能,並能在未來多元化的城市化進展情景下,對區域以至全球的城市增長進行建模。 交通管理 在促進智慧交通管理發展方面,為了提高叫車平台的效率並實踐智能管理服務,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的團隊開發了多智能訂單匹配和車輛重新定位方案。這項創新技術專注於協調叫車服務的供求需要,將閒置車輛調度到需求潛在高的地區,及以高效方法將訂單分配給可用車輛,從而提升整體服務效率。 基於多智能體深度強化學習,這項創新技術能有效解決交通運輸涉及的複雜問題,並為長期時空規劃問題提供新視角。技術由中心研究員徐明月女士及團隊開發,研究題為「基於多智能體強化學習的網約車調度算法」,已發表在《國際地理資訊科學雜誌》上。 關於理大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 理大的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致力於開展城市建築和能源、城市生態安全與保障、局地氣候、環境監測與保護、城市復原力、以及公共衛生等研究範疇,符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1項,旨在建設共融、安全、能抵禦災害及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居所。研究中心網站:https://rcaig.com/ 了解更多關於翁齊浩教授研究重點,可參考影片:https://polyu.me/3Vt7yih

2024年4月10日

研究及創新

20240410---HKEST-Award

理大學者促進視覺色彩及影像技術 科研成就獲嘉許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開發了一系列基於視覺的色彩管理技術,為照明、影像和虛擬世界系統提供解決方案。這些尖端技術已獲得多個業界製造商採用,包括社交媒體、影像系統和發光二極管(LED)照明產品、智能手機和無人機等。 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及顏色影像與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魏敏晨教授帶領團隊鑽研色彩科學的基礎研究,開發了各種影像設備對於顏色捕捉和顯示能力的解決方案,榮獲香港工程科學院頒發香港工程科技獎,表揚他對顏色科學領域的貢獻。 魏教授表示:「我一直致力於拓展顏色與影像領域的跨學科研究,旨在為人們塑造更好的視覺體驗,這項嘉許進一步支持了我對卓越科研的追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實際應用,他補充︰「作為一名科學家,我的抱負是基於人類視覺機制開發新的算法和技術,增強不同影像系統的色彩顯示和校準感知差異,這些系統包括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和虛擬世界中使用的顯示器和相機。」 由魏教授與團隊研發的六色 RGBACL(紅、綠、藍、琥珀、青、檸檬黃)燈光模組和智能混色控制算法,提高了 LED 照明系統的色彩呈現。針對人臉膚色的調光算法能夠快速改變影像設備對於膚色捕捉的效果,這些已獲得國際知名影視燈設備開發商採用,並已應用於多齣荷里活電影的製作。 魏教授還開發了各種影像設備對於顏色捕捉和顯示能力的解決方案,包括使用人工智能技術(AI)偵測畫面中的人臉,然後改變色彩平衡以優化膚色。 另外,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白平衡校正算法植入晶片,務求令不同相機在不同環境下拍攝的照片和影片顏色更真實且一致,相關技術亦已獲得知名智能手機及延展實境(XR)設備製造商所採用。 藉著開發尖端的系統演算法及人工智慧,魏教授表示︰「我希望能幫助內容創作者提供逼真準確的顏色,自由傳遞他們期盼用戶看到的色彩。」他表示,十分榮幸研究成果備受業界認可,獲得世界一流的社交媒體平台、成像系統和數位設備製造商採用。

2024年4月9日

獎項及成就

20240327 - fungus-based fat replacer rolls out_V1-02

理大研發菇菌脂肪替代品 應用酒店低脂甜食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研發了一款新型脂肪替代品,名為「AkkMore™」。這種創新配方已應用於生產低脂食品,其中包括脂肪含量僅為3%的低脂雪糕。 AkkMore™以真菌及植物為基礎,有助減輕代謝失調及降低體重。這創新配方由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助理教授 (研究)、未來食品研究院核心成員常金輝博士及其團隊研發。  由天然真菌製成的AkkMore™已通過測試,可有效帶來多種健康益處,包括預防肥胖和其他代謝疾病、增強腸道健康、調節免疫反應和減少焦慮。這配方早前於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特別展獲銀獎。 常博士說: 「研究團隊已為AkkMore™完成  三期動物試驗。 結果顯示,配方能有效改善新陳代謝,有助於體重管理。 展望未來,我們將專注於AkkMore™ 在創新健康食品中的應用。」 研究團隊目前正在開發一款含有AkkMoreTM 配方的忌廉伴侶。該忌廉伴侶可與傳統忌廉搭配使用,減低脂肪含量,並能使原本不能冷凍的製品變得可以冷凍保存,大幅延長其保質期,並保持原本的食品感官質量。新款忌廉伴侶的應用可有助減低甜品的卡路里,為製造商減少乳製品消耗量和過期引致的廚餘量,提高其生產的可持續性和利潤。 此外,未來食品研究院亦正與唯港薈Hotel ICON合作,使用團隊研發的忌廉伴侶,製作酒店常規菜單上的甜品,並於6月上旬推出。

2024年4月9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研發可持續生物礦化技術 保護海洋基建免受微生物腐蝕

微生物誘導腐蝕(MIC)是海洋環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會導致混凝土基礎設施出現裂紋等結構性損壞。海洋基建若持續受侵蝕,會縮短建築結構的壽命,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為解決海洋混凝土結構物的腐蝕問題,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人員開發的可持續生物礦化技術方案,能有效保護海洋混凝土免受微生物誘導腐蝕的影響。 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及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李向東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創新的生物礦化技術,為海洋混凝土設施提供有效的屏障,免受微生物誘導腐蝕的影響,實現海岸結構物的可持續應用。 混凝土上的微生物誘導腐蝕,通常於存在腐蝕性微生物的環境中出現,例如污水結構物、污水處理廠和海洋結構物。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的生物礦化膜,通常被視為主要的防腐機制,能夠提供有效的屏障抑制腐蝕。 李向東教授表示︰「生物礦化技術作為一種環保的混凝土防腐蝕塗層方法,對整體海洋生物膜群落的影響極小。此外,該技術利用二氧化碳產生礦物沉澱物,能有效增強混凝土結構的耐用度,而整個過程不僅減少了海洋基礎設施在整個建築壽命的碳足跡和能源消耗,還有助推動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 該研究顯示,生物礦化處理通過減少硫酸鹽還原菌的總量和相對豐度,有效地防止微生物誘導腐蝕。硫酸鹽還原菌是一種厭氧細菌,可產生具腐蝕性的硫化氫,會導致物料損耗。生物礦化膜作為保護層,可以控制硫酸鹽的擴散,阻隔混凝土與具腐蝕性的硫酸鹽還原菌社群。這種保護機制顯著延長了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壽命,對於原生海洋微生物群落又不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李向東教授補充道:「如果生物礦化膜保持完整,則毋需在混凝土結構物上再次塗漆。單次塗層處理免去繁複程序,進一步降低了建築成本和碳足跡。」 這種生物礦化技術在腐蝕環境中的應用潛力無窮,適用於如海洋環境、污水環境和水冷卻設施,而這些地方的混凝土腐蝕都是由腐蝕性微生物引起。 李向東教授這項題為「生物礦化可防止微生物引起的混凝土腐蝕,以實現可持續的海洋基礎設施」的研究,已在著名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刊登。研究針對混凝土,綜合使用化學和力學性能測量,以及對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評估了生物礦化技術在抑制海洋混凝土腐蝕方面的成效,這些評估旨在增進對微生物誘導腐蝕發展的理解。研究成果有助於開發創新技術以抑制腐蝕,實現可持續的海洋混凝土結構。 考慮到被細菌滲入的物質表面類型也會影響生物礦化處理的效果,項目將進一步研究生物礦化技術在不同混凝土類型中的效果,以拓展其應用潛力。此外,相關功能預測亦可用於日後的研究,從而在機理上了解微生物作用對混凝土腐蝕的潛藏代謝能力。這些研究結果有助未來進一步探索硫酸鹽還原菌和海洋混凝土結構建築壽命之間的奥秘。

2024年4月8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