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1  Signing Ceremony 3 - picked

理大与浙江杭州市成立技术创新研究院深化杭港两地科技结合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就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杭港两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达成合作意向。 于 6 月 26 日「2023 港澳•浙江周开幕式暨浙港携手合作主题论坛」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先生、副省长卢山先生及一众嘉宾,见证两地签署多项合作协议。作为其中一个重点合作项目,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沈建立副区长,在众人的见证下分别代表双方签署框架协议,推进共建香港理工大学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理大杭州研究院),开展深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 理大杭州研究院开展初期将下设三个科研中心,暂名为「轨道交通智慧中心」、「大运河文化与旅游研究中心」、及「数智医美研究中心」。科研中心将主要开展技术研发、创业孵化、人才培育等三个重点领域的工作,以促进杭港两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携手开展创新方案,成为一流科技创新基地,实现共赢。 同场,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交投集团)俞志宏董事长签署浙港两地科研合作协定。理大轨道交通研究团队将与浙江交投集团就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创新成果全球推广、人才培养与科研协作等多方面开展合作。 翌日(6 月 27 日),杭州市科学技术局二级巡视员宋新剑先生率领杭州多个主要行政区域 (钱塘区、拱墅区、余杭区及高新区)的领导及多家企业负责人到访理大,并参观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公司)及生物材料实验室,借此深入了解理大科研人才优势及创新科研技术,双方将进一步探讨理大杭州研究院科研团队工作计划,共谋未来合作机遇。 展望未来,理大将继续聚焦与企业合作,与内地紧密连系,在各个前沿科技领域进行具影响力的科研工作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融入国家发展,全力配合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2023年6月27日

研究合作

01

香港理工大学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暂名) 成立技术创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达成合作意向,签署框架协定推动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进一步加强两校产学研的合作,及促进两地人才培养丶交流。 技术创新研究院将聚焦先进制造丶化工能源丶低碳环保等多个科研领域,双方的教研人员将紧密合作,推动技术研发和核心技术的转化研究,以促进两校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携手开展创新方案,成一流科技创新基地。 理大期望就两校透过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开展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整合两地的资源,发挥理大科研人才优势及创新科研技术,吸引更多优质科创企业及科研人才到香港或宁波,进行科研合作交流和创业。  双方於6月25日在理大校园举行签约仪式。在浙江省委常委兼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前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丶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丶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校长陈十一教授的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丶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张东晓教授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出席签约仪式的还有宁波市委常委丶统战部部长林雅莲,宁波市委常委丶秘书长赵海滨,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丶副主任宋越舜,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副校长郑春苗及宁波市甬江科创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丶宁波市教育局丶宁波市科技局等有关负责人。   签约仪式上,双方领导均表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未来的挑战,相信通过双方合作,强强联手,定能为社会培养出顶尖的科技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国家。

2023年6月25日

研究合作

cover

理大科学家荣膺德国洪堡研究奖及欧洲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基建讲座教授赵晓林教授荣获德国洪堡基金会颁发洪堡研究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同时又膺选为欧洲科学与人文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院士,足见他对土木工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卓越贡献备受肯定。 德国洪堡研究奖是该国授予外国学者的最高荣誉之一,每年获颁此殊荣的学者不多于 100 位,均为在基础研究和创新发现方面有重大影响力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奖项涵盖所有学科,赵教授则在土木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贡献获表扬。 另外,赵教授亦在技术与环境科学领域荣膺欧洲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人文学院是声誉崇高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汇聚 2,000 多位在不同领域具卓越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及管治人员,其中更包括 37 位诺贝尔奖得主。 赵教授任教于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身兼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致力研究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和复原力、创新环保的高性能建筑材料及其应用,以及修复老化的金属基建等。 他表示︰「在开拓具影响力的研究和实践创新方面得到认可,获颁这两项荣誉,让我倍感鼓舞。目前,我正与理大多位来自不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一起积极探索『浮体结构技术』,聚焦以创新方式开发土地,以及发展『漂浮农场』,提升香港的食品可持续性,期望在减少环境影响、降低工程成本的条件下,使香港成为更宜居的城市,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2023年6月21日

奖项及成就

2

理大破解超级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发病机理并发现新疗法降死亡率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有效药物,但有细菌开始出现了「抗生素抗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对多种抗生素具耐药性的细菌,有时被称为「超级细菌」(Superbugs)。最近,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研团队发现两种治疗超级细菌的新方案,显示出良好疗效和临床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发表在两份著名期刊;分别为《自然》旗下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以及《Journal of Infection》。 世界卫生组织一再警告,超级细菌感染爆发,可导致下一波公共卫生灾难。不少超级细菌从正常菌群或人类体内细菌进化而成,可感染多个组织和器官。人体免疫系统脆弱时更易感染;足以在医院和社区内传播,对公共卫生威胁深远和严重程度,更甚于新冠疫情。 目前,归类为「超级细菌」的病原体,以高抗药性和高毒力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对人类健康最具威胁性。 2017 年,由理大微生物学讲座教授、化学生物学及药物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及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系主任陈声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肺炎克雷伯病原菌的新变异株,称为多重耐药和超强毒力的肺炎克雷伯菌(CR-hvKP),即使健康的人类受感染,亦可能无法治愈而死亡。顾名思义,CR-hvKP 不仅具多重耐药性,亦高度侵入性。内地的多项研究发现,感染  CR-hvKP 死亡率高达 25-45%。迄今为止,全球不少医学专家甚至将 CR-hvKP 列为「最迫切威胁人类健康」的隐患。 研究团队深入研究数年,破解了 CR-hvKP 致病机制,在设计疗法上取得了突破,亦确定了病原体入侵宿主后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感染过程中触发免疫反应性质。具体而言,研究团队发现病原体触发「细胞激素风暴」(Cytokine storm)的信号途径,信号又诱导病人激发不受控制的免疫细胞反应,演变成致命的感染性休克。 随后的实验又发现,抑制细胞激素风暴爆发,显著降低感染患者死亡率。研究小组研究「乙醯水杨酸」(ASA)类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价值,发现 ASA 有效抑制感染病原体小鼠爆发的细胞激素风暴。 ASA 一直广泛用于舒缓轻至中度疼痛和炎症;也就是俗称「阿斯匹灵」的成药。 ASA 抑制炎症细胞入侵肺部,大幅降低细胞激素风暴出现,减少恶化成感染性休克的机会。今次是全球首次提出,可透过免疫抑制剂治疗 CR-hvKP 感染的学术报告,日后将成为设计临床治疗的重要启示。 虽然 ASA 对 CR-hvKP 对病人有保护作用,可避免出现败血性休克,仍无法根治病原体。研究小组探索在疗程以 ASA 和其他抗生素的联合疗法,加入有效抗菌药以增强 ASA 的疗效。然而, CR-hvKP 对所有已知的抗生素均具耐药性,重新开发新抗生素又非可行方案。陈声教授团队遂在另一独立相关研究,透过药物重新定位,寻找具抗菌作用或与现时处方的抗生素有协同作用,可增强活性的非处方抗菌药。结果团队成功筛选了用于治疗爱滋病病毒(HIV)感染的药物zidovudine,再配合抗生素 rifampicin 根除 CR-hvKP。药物重新定位优点在于,不必经过漫长新药开发和审批周期,病人可更快受惠。预计 zidovudine/rifampicin 组合可与 ASA 共用,治疗致命的 CR-hvKP 感染。 陈声教授表示:「我们很高兴在发现 CR-hvKP 菌株仅仅五年后,就同时找出两种具潜力治疗方案,既可单独亦能混合应用,以化解病原体的威胁;尤其重要的是,及时治疗不但减低感染死亡率,也减少病原体传播。」他又补充,研究成果会在临床验证,相信最终惠及患者,显著降低 CR-hvKP 感染的死亡率。 上述两份出版物之研究内容,均承蒙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之主题研究计划及研究影响基金赞助。本研究亦获理大化学生物学及药物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上述研究部分在香港城市大学(城大)完成,其中一项研究之合作者为城大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杨冠博士。

2023年6月21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学者研发超柔软高透气度电子设备 卓越认可具应用前途

智能可穿戴科技正改变电子设备的模式,更贴近人体的适应需求。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研发出高性能、超柔软且高透气度的电子设备,并提高其实用性。 理大软材料及器件讲座教授及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郑子剑教授荣获由香港工程科学院颁发的首届香港工程科技奖,表扬和肯定郑教授在超柔软且高透气度电子设备范畴的卓越研究和贡献。 郑教授说:「我们深信近期研发的高透气度电子设备,将为贴在皮肤上和人体内植入式生物电子装置带来深远影响,尤其是电子装置的长远生物相容性和适用性的先进发展。」 穿戴式、人体内植入式和贴在皮肤上的先进柔软电子设备为监测健康、复康和生物医学工程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柔软且高透气度的电子设备增强人体舒适度,,具备实时记录身体状况的功能、并可提供适切治疗方案,引领个人化的医疗保健设备的进展。 体内植入式装置 最近,郑教授领导的一项研究,成功开发出一种晶圆级图案化方案( wafer-scale patternable strategy),制造高分辨率的超柔软、高弹性、透气度极佳的液态金属微电极(μLME )。纤维毡的高孔隙率令液态金属微电极,于空气、湿气和液体的环境中均能维持极高的透气效能。由于液态金属微电极在透气度、生物相容性、导电性和拉伸性方面均具优势,适用于体内植入式生物电子装置,而维持设备高密度和持久舒适度,对于植入式生物电子装置的应用至关重要。 研究文章「用于具持久生物相容性的可植入生物电子学的超透气、具拉伸性的晶圆图案」(Wafer-patterned, permeable, and stretchable liquid metal microelectrodes for implantable bioelectronics with chronic biocompatibility)已于2023年5月在权威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值得一提的是,成功制备的液态金属微电极渐渐为大范围、超透气、具拉伸性的纤维毡发展铺路,发展成高密度多功能植入式兼可与生物相容的液态金属( LM) 电子设备。这项发明解决了薄膜长期贴在皮肤和组织表面引起的湿冷、湿热、皮肤发炎等问题。 软材料和设备的研究,基本上需要跨学科专家和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郑教授说:「透过不断阅读、讨论和思考人类未来需要,启发科研力量。」 超弹性透气导体 早前关于新型超弹性且透气度高的创新导体发明,展示了跨学科研如物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领域合作的重要性。由郑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液态金属纤维毡(LMFM)的新型导体,可以制造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多功能的单片可伸缩导电材料。 研究文章「超透气弹性液态金属纤维毡可实现生物相容性兼高弹性电子材料」(Permeable superelastic liquid-metal fibre mat enables biocompatible and monolithic stretchable electronics) 于2021年2月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材料科学》(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透过把液态金属涂抹或打印于弹性纤维物料,使液态金属纤维毡保持高透气度及变得更有弹性。 郑教授致力创新研究荣获香港工程科技奖,充分肯定他在生物医学工程及材料科学领域的贡献。崭新研发的液态金属纤维毡,用途广泛及简单易用,使具弹性的单片导电材料集高密度、多功能性和耐用于一身。 应用具弹性的导体用作电极和电流收集器的设备,或互连桥接不同有源组件,使各种具弹性的电子装备能多方面应用在健康监测、医疗诊断和治疗、智能驱动、能量转换和储存以及物联网。

2023年6月16日

研究及创新

20230531 - PolyU Scientists shar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on Nature_Web Banner

理大学者膺全球最广获征引研究 国际期刊《自然》(Nature Portfolio) 访谈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两位学者,接受国际期刊《自然》(Nature Portfolio)访问,分享他们在材料科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就。 理大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能源转换技术讲座教授、钟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刚教授,与理大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副院长、有机电子学讲座教授严锋教授,是其中两位理大学者荣获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选为全球「2022 年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2)。 在《自然》访谈中,两位教授分享了他们在先进材料领域的科研突破,包括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perovskites)、及有机晶体管感测(organic transistor-based sensors)等,作为引领进步者,以非凡创新影响环球科研发展,充分体现了理大研究人员专注为社会贡献的科学精神。 硅基太阳能电池(Silicone-based solar cells)普及,但面对生产成本高、缺乏灵活性等局限,李刚教授聚焦在有机/聚合物光伏技术( Organic/ Polymer photovoltaics technology),能以低成本制造出柔性薄膜,极具应用前景。 严锋教授在先进材料的新颖研究,涉猎有机半导体和钙钛矿材料等,大力推进生物传感器、光电仪器和太阳能电池等技术发展。 理大多位学者被评选为「2022年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印证了理大追求研究卓越和致力在各个领域积极贡献社会的愿景。 《自然》全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2473-023-00143-3

2023年6月15日

研究及创新

website upload

理大两项能源和新材料科技的创新研究荣获 TechConnect 全球创新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即将于美国举行的世界创新会议暨博览会 2023(TechConnect)中,荣获两项全球创新奖。 TechConnect 是全球最大型跨行业科研盛事,旨在促进技术创新和商品化。理大是本届唯一获奖的香港高等学府,至今已连续七年在全球顶尖创新者之中脱颖而出。 理大在「能源、效率和环境」领域上的获奖项目为全球首创的氨燃料电池电动车,除了可达至零碳排放,能源效益亦较一般电动车高,且储能方式更为安全。另外,在「医疗仪器和材料」领域上,理大研发的新型可光交联纳米复合植骨材料亦获奖,该技术有助加速及更全面地修复受损的骨组织。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祝贺获奖团队,并表示:「理大致力透过卓越的教学、研究和知识转移培育全球学者。在 TechConnect 上展示的获奖技术将继续激励理大进行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工作,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挑战。」 理大两项创新发明的获奖项目详情如下: 氨燃料电池电动车(电机工程学系教授郑家伟教授) 氨动力电动车以氨(即阿摩尼亚)作为燃料,车内的氨燃料电池系统在行驶时把以液态形式储存的氨,透过催化剂分解为氮气和氢气,再以氢气发电,达至零碳排放。同时,本项目中,在车上氢由氨产生供给燃料电池,氢会及时被用尽,不需要大量存储氢,不存在由氢引起的危险问题。因此,氨气更安全,而且更容易管理。 新型可光交联纳米复合植骨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系赵昕博士) 这种新型光交联仿生纳米复合植骨材料 ,模仿人体骨骼结构,制造工艺简单。这种材料可装载并长效释放生物活性分子,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促进骨组织和血管再生,同时可为伤患处提供最佳机械支撑,从而加快骨组织修复。我们的产品以创新设计和领先的制造能力为核心优势,有能力在快速增长的流通市场中脱颖而出,向临床骨科患者提供优质普惠的医疗解决方案。 理大代表团将于 6 月 19 日至 21 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 TechConnect 上展示一系列创新项目,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跨国企业及学术机构交流,探讨科研和合作机会,期望进一步推动创新科技的应用。有关 TechConnect 2023 创新奖得奖名单,请浏览大会网站: https://www.techconnectworld.com/World2023/participate/innovation/awards.html

2023年6月14日

奖项及成就

WILL9624

PolyU and Red Date Technology Sign MoU to Foster Blockchain Development

On 14 June 2023,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and Red Date Technology Limited (Red Date Technology) have signed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 to explore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 in the field of blockchain.  Integrating the strengths of two innovative and forward-thinking organisations, the MoU serves as a framework for further cooperation on blockchain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education, addressing practical needs and popularisation of blockchain. This collaboration will be led by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COMP) and Research Centre for Blockchain Technology at PolyU. Prof. LI Qing, Chair Professor and Head of COMP, and Mr Tim BAILEY, Vice President of Global Sales of Red Date Technology, signed the MoU at the ceremony, witnessed by Dr Miranda LOU,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PolyU; Ir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Mr Yifan HE, CEO of Red Date Technology and Dr David Chung, founder of ImpactD.  Prof CHAO said in the welcome remark, “PolyU and Red Date share a commitment to advancing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This MoU i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us to explore potential cooperation between academia and the industry.” In Mr HE’s congratulatory speech, he stated, “Red Date is proud to collaborate with a leading institution such as PolyU to advance important technologies like blockchain and help develop future talent for Hong Kong.”  Prof. LI pointed out in his speech that this partnership would undoubtedly leverage the strengths and expertise of both parties to drive innovation and progress in this field. The MoU signing ceremony concluded with a panel discussion on the BSN (Blockchain-based Service Network) Spartan experience sharing, moderated by Dr Henry CHAN,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Associate Head (Partnership & Collaboration) of COMP. Other panel speakers included Prof. Allen AU, Professor of COMP, Mr Tim BAILEY, and representatives from Prenetics and Fujifilm.  By integrating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of PolyU and Red Date Technology, this MoU aims to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blockchain and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2023年6月14日

研究合作

1

理大与天津医科大学建立科研合作平台 寻找眼病根源 建构临床数据筛查系统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医大)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将在未来五年于人才培养、学科与团队建设、科学研究与资源平台共用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双方将结合研究优势,共同寻找眼病的致病原因及控制方案,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临床大数据资料库,建构出眼病的筛查系统。 今次合作结合两校的互补优势,理大眼科视光学院具备世界领先的科研实力,其影响力获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tometry 期刊评为亚洲第一;而天津医大作为中国顶尖医科大学之一,于全国 85 所医科院校中排名第六。 双方于理大校园举行签署仪式,由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及天津医大党委书记颜华教授代表签署合作备忘录。 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余鹰教授亦同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黄永德教授表示:「天津医大是国内知名的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和研究项目屡获殊荣和国家重点支持。理大很高兴能够与天津医大于提升科研及学术人才培训上推进策略性的合作,共同贡献国家以至全球眼科视光及视觉科学的发展。」 颜华教授说:「很高兴天津医大与理大在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上更上一层楼;本着『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在眼科医学和视觉科学领域开展高水准合作、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产出高水准科学研究成果、共同发展创新的医学教学科研合作平台。」 理大眼科视光学院一直积极与世界各地的院校合作,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致力推动高影响力的视觉科学研究。在与天津医大的战略合作下,双方将有更大竞争力。 岑浩强教授说:「理大眼科视光学院与天津医大共建科研合作平台,有助争取更多研究资助、发展临床应用系统,为本港乃至全国的眼科护理服务做出贡献。」 双方自 2004 年已开展学术及科研合作;两校更于 2019 共同成立「天津医大-香港理大眼视光与视觉科学联合实验室」通过两所大学研究人员的跨学科合作,开展高水准研究项目,并培养眼科护理专业人才,以开展具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促进知识转移成果。

2023年6月13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理大学者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钟国辉教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个人奖」,钟教授更是本届唯一的香港得奖者 。 钢结构工程专家钟国辉教授任教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多年来致力钢结构工程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实践。钟教授是次获授殊荣,证明了理大科技研发的能力,足为香港发展成国际创科中心作贡献。 钟教授专研大型钢结构的性能表现与成本矛盾、建设碳排放量高等挑战,对高强度钢材钢构进行从材料、焊接、机械特性和结构表现的学科交叉研究,为国家工程建设「双碳」战略提供了新的发展方案。 在钢结构领域上,钟教授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他曾撰写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提出了国产高强钢结构的系列基础理论与应用关键技术;科研成果也应用于香港将军澳主跨双拱钢桥和澳门澳凼四桥等重大工程,节省了工程造价,增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说:「这次获奖是对理大优秀的科研实力的高度鼓励和肯定。理大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并将继续推动多个领域的研究,致力在国家科研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乃至世界的创新及科技应用给予坚实的支持。」 「全国创新争先奖」由中国科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团队。奖项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表彰不超过300名科技工作者。

2023年6月8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