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30104_p1

理大与消防处合作研究室内定位技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消防处今天签署合作备忘录,研究一套室内定位系统,以追踪消防员在建筑物内火灾现场的位置,进一步保障前线人员的安全。 理大和消防处将合作应用创新科技研究室内定位技术,以测定消防人员进入建筑物火场后的位置,可实时追踪搜索遇险人员。凭借理大在尖端科技的丰富研究经验,加上消防及救护学院内多项先进的模拟训练设施,是次合作将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从而提升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 合作备忘录由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系主任陈镜昌教授及消防处助理处长(机构策略)郭柏超先生签署,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消防处处长杨恩健先生见证签署仪式。 滕锦光教授说:「消防人员一直为市民救灾扶危,理大十分高兴可以参与这个意义重大的研究,利用理大的科研成果,加强保障消防人员的安全。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精密工程研究领域具备深厚根基,部份研究人员更多次参与国家探测月球和火星任务。今次合作研发室内定位系统,既运用理大先进的定位和精密工程技术,同时结合消防处的专业设施和支持,将有助为前线消防人员提供更及时的保障,加强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滕校长说,理大将继续以不同领域的科研实力,支持消防处的工作,例如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正进行「智慧防火」的研究,利用人工智能监测建筑物的火警风险。 杨恩健处长表示:「消防处一直支持特区政府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多年来积极引进并应用新科技,优化灭火、救援和紧急救护服务,希望能为市民的生命财产和前线人员安全提供更佳保护。」 他指出,消防处早已利用机械人协助灭火,亦使用无人机配合人工智能图像分析软件,协助搜救远足失踪人士,大大提升了救援行动的效率和安全。他补充说,消防处亦经常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消防救援部门定期进行技术交流,分享科技研究成果。

2023年1月5日

研究合作

20230104---Prof-Poon-Chi-Sun-Glass-Waste

理大研究将玻璃废物转型为低碳建筑材料 获低碳绿色科研基金资助

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项目「利用废弃玻璃进行建筑材料的低碳转型」,获「低碳绿色科研基金」资助529万元,展开为期3年。这项理大研究旨在设计新颖的玻璃基混凝土产品,为废弃玻璃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可行的路线。 香港有7%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固体废物,尤其是源於垃圾堆填区的废物。当中,玻璃废物占了固体废物的重要部分,每日约有200吨玻璃废物被弃置堆填区。 然而,近二十年来香港玻璃废物的回收率一直低於20%。 为纾缓堆填区的压力,需减少废物和循环再造。 如何将玻璃废料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已成为香港废物管理框架的关键要素。理大获批的科研项目可促进「转废为材」,在混凝土产品制作中,利用废玻璃代替部分较高碳排放的水泥和其他原材料,有助降低相关碳排放和减少废弃玻璃物料,并且为利用回收废玻璃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减少废玻璃在堆填区的处置,加快建筑行业向低碳转型,有益於环境保护。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丶土木工程教授及环保建材讲座教授及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潘智生教授,是此研究项目统筹人。理大团队研究将废玻璃用於生产高性能建筑材料,包括玻璃基超高性能混凝土丶耐久的自流平水泥砂浆和高强透水混凝土。优化後的产品将具有比传统/商用同类产品更优越的机械性能和耐久性,同时减少建筑行业对水泥以及混凝土原料的消耗。 此项目开发的建筑产品希望用於大跨度结构,高层建筑和行车道路。成果将支持发展可持续建筑产品,并提供低碳及实用的方法,以促进玻璃循环再造,从而达成碳中和。通过科学设计,这些低碳建筑产品将实现性能最大化,成本和环境影响最低化。 低碳绿色科研基金 政府於2020年成立的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旨在推动香港减碳和加强保护环境的科研项目提供更充裕和对焦的资助。评委会由环境保护署署长主持,成员来自学术界丶业界和绿色团体。  

2023年1月4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大欢迎《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政策措施 带领香港实现国际创科中心愿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欢迎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今日发表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推进香港创科未来发展的四大发展方向和八大重点策略,并以多项建议政策和支援措施,壮大创科人才库丶完善香港的创科生态圈丶推动建设智慧香港,以及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理大一直致力培育创科人才丶推动科研及其成果转化。《蓝图》进一步加强本港院校在上游科研领导地位,建设完整的中下游创科生态链,理大对此感到十分鼓舞。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巩固香港自身科研优势,强化大学『从零到一』的基础科研突破能力,并建议一系列加强对大学科研活动丶科研设施丶成果转化落地的支援措施,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让我们深受鼓舞。《蓝图》提出增加本地研发开支,并且通过北部都会区的『国际创科新城』建设为香港创科产业提供土地和科研空间,这对香港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作为全球百强学府之一,理大一直致力推动世界级的科研创新造福社群丶贡献国家,欢迎和支持《蓝图》提出的发展方向和举措。理大亦会积极推动本港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为提升社会创科氛围作出贡献。」 人才是推动创科发展的关键,《蓝图》提出充实创科人才资源,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策略。理大将配合《蓝图》的策略,持续革新创科课程,自本学年起推行学系组合课程,并加入「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及「创新及创业」内容。作为资讯平台 CoinDesk《2022 年区块链最佳大学》,理大下学年将推出首个数码金融及投资学(荣誉)工商管理学士课程,为提升香港金融科技竞争力培育人才。理大欢迎《蓝图》在培育和吸引创科人才的策略,尤其是对年轻学者的津助和住宿支持,相信有助留住本地院校培育的人才。另外,理大透过「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吸引国际一流学者到港参与教研工作;当中理大获计划支持引进的学者人数占近四分之一。 「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充分发挥联通内外的作用。《蓝图》提出一系列措施,深化与内地创科合作,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理大一直支持国家主要的发展目标,透过与内地大学丶科研机构丶各级政府及企业合作,在航空与航天丶生物医疗科技丶先进制造丶新材料丶人工智能丶通讯网络及新能源等范畴,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合作。作为唯一参与国家航天计划的香港院校,理大亦会继续积极透过在 InnoHK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他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内地和海外的跨学科科研项目,拓展环球创科合作。 理大致力推动知识转移,支持更多大学研发人员创新创业,欢迎特区政府推出「产学研+1」计划,帮助大学研发团队把优秀科研成果商品化。理大至今已培育了超过 450 间初创企业,当中包括 220 多间科技初创企业,及 230 多间促进社会丶设计和商业模式创新等的初创公司;并孕育 4 间独角兽初创企业。理大将会鼓励学者到内地不同省市交流合作,成立产业转化研究院或研究中心,结合理大科研优势及当地产业需求,将理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业创新。 理大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内最大规模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理大高等研究院」,将凭藉在人工智能丶先进制造丶碳中和丶深空探测丶乐龄科技丶智慧城市及智慧能源等前沿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和应用,贡献本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数字经济。 展望未来,理大将藉新成立的研究智库「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就碳中和城市丶大湾区创科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等领域,贡献交叉学科政策研究,以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cover

理大两学者荣获首届「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两名学者荣获首届「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表扬他们于「先进制造」及「生命健康」两个领域作出重大科研贡献,各获颁发港币二百万元奖金。 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机械工程学系仿生工程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于「先进制造」领域获得嘉许。他的研究在先进制造、表面科学、流体动力学、热能、材料科学、物理学等跨领域取得集成创新和突破性成果。他在世界权威的《自然》、《科学》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际期刊表了 200 多篇论文。 王教授的研究解答了三个历史性科学难题,即固/液接触时间的最短物理极限是多少、如何引导液体流动方向、如何完全抑制 1756 年观察到的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同时开创了仿生材料在高效集水和能量收集、散热、柔性器件等领域的前沿应用。 理大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生物医学工程讲座教授、智龄研究院院长郑永平教授于「生命健康」领域获得嘉许。他拥有 50 多项专利,在 2021 及2022 年跻身由史丹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 2% 科学家排名榜」。郑教授的主要研究范畴包括生物医学超声仪器、软组织弹性测量与成像、三维超声成像和智能老化技术。 由郑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发的 「无辐射便携式三维超声波成像系统」(Scolioscan Air),可安全、低成本和频繁地进行无辐射的脊柱侧弯评估,有助在学校及社区进行大型筛查服务。他的发明已在多个国家应用于临床诊断,协助脊柱侧弯的早期发现和跟进治疗,并以非手术方式有效控制情况,令全球青少年受益。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恭贺两位学者,他表示:「理大很荣幸有两位学者获得首届『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肯定王教授和郑教授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理大将继续致力以科研造福社会,为世界发展和人类福祉作出贡献。」 「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是由香港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冠名赞助的公益性奖项,旨在推动香港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奖励主要在香港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和团队。颁奖典礼将于本月22日举行。

2022年12月21日

奖项及成就

1

结合人工智能与创意 掀起时装业革命 首个以设计师原创灵感主导的「AI时装设计助理」正式推出市场 国际品牌ANTEPRIMA及六大时装设计师品牌率先采用

由人工智能设计研究所 (AiDLab) 主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意香港」(「创意香港」) 为主要赞助机构的「时尚 x 人工智能: 2022-2023 国际汇展」,今天於香港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隆重举行其中一项重头活动 ——「FASHION X AI时装汇演」。 是次时装汇演的主礼嘉宾包括创新科技署署长潘婷婷女士丶「创意香港」总监曾昭学先生及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理大)滕锦光教授。潘署长表示:「香港汇集了最优秀的时装业界和科技人才,AiDA 的成功推出,展示了香港在人工智能和时尚领域的领先优势。我很高兴见证 AiDLab 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原创性,不断推出领先丶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造福业界和公众。」滕校长指:「今晚的时装汇演展示 AiDLab 如何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以尤其於时装和设计相关技术方面,促进人工智能的生态发展。」 由 AiDLab 行政总裁及总监黄伟强教授及团队研发的「AI时装设计助理系统」 (AiDA),是全球首个以设计师原创灵感为主导的人工智能 (AI) 设计系统。设计师只需把他们的灵感板丶布料印花图案丶调色板和草图上传到 AiDA,点击几下後,AiDA即可在十秒内建立多幅原创设计,有助设计师大大地加快设计流程。 时装汇演上亦展出了六位本地及国际时装设计师的品牌系列,包括 BESFXXK丶FENGYI TAN丶INJURY丶KAY KWOK丶MOUNTAIN YAM 和THE WORLD IS YOUR OYSTER,以及八个本地青年设计单位的作品,这些青年设计单位均是从200多名参加「时尚 x 人工智能 : 2022-2023 国际汇展」公开招募青年人才的环节中选出。他们利用AiDA设计的时装系列,於是次时装汇演中首度登场。当晚的时装汇演有助推动香港於人工智能和时装界担当领先地位,吸引优秀的时装和科技人才。 此外,AiDA 的研发团队协助知名国际时尚品牌 ANTEPRIMA 采用 AI 技术合作设计最新的时装系列。ANTEPRIMA 创作总监荻野泉女士表示:「我们将过去 ANTEPRIMA 所有标志性设计上传到 AiDA,并注入 2023 春夏概念及季节色系。 AiDA 生成的设计保持了我们『聪慧丶自信及幸福』 的理念,并采用了 AiDA 的建议,打破常规限制的图案设计。 我们相信科技和时装工艺可以共存,如果我们能够在两者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借助 AI 技术产生多变的设计,有助减少工作量,并为设计师提供更多选择。」是次时装汇演中所展示 ANTEPRIMA 与 AiDLab 的独家合作作品,就是利用 AiDA 创作的限定 Capsule 系列。此系列受品牌 2023 春夏季度米兰时装展所启发,以总共 8 个 AiDA 造型去庆祝此人工智能系统的诞生,将会於汇演後在香港作巡回展览。 AiDA 获本地及国际时装设计师试用後,得到不少宝贵反馈,证实可缩减设计周期达六至七成。对於设计师的好评,带领 AiDA 研发团队的黄伟强教授表示:「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应该作为时装设计师的辅助工具。 AiDLab 强调以人为本的跨学科合作,我们与设计师合作,用两年多来开发和完善 AiDA。 我们致力於与各学科的从业者一起创新,以实现时尚产业的智能未来。」 AiDA 由人工智能专家及设计师共同研发,设计师可基於其原创灵感及个人风格,利用灵感板上的图像,选择并组合不同颜色丶布料印花图案及设计草图,透过一系列特定的 AI 技术回应设计师在构思及设计过程中的不同需要,辅助设计师创作出独有的设计。今天的时装汇演就由多位着名时装设计师展示使用 AiDA 设计的时装系列。有兴趣的设计师可联络 AiDLab 亲身体验 AiDA。 「时尚 x 人工智能: 2022-2023 国际汇展」旨在培育未来的创意资本,开拓时装界的未来,并推动香港成为在智能时装设计中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的领导者,主要活动包括时装汇演及论坛丶国际研讨会丶巡回展览丶工作坊以及 MOOC 线上课程。 更多详情载於项目网页: https://www.fashionxai.com. *免责声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仅为本项目提供资助,除此之外并无参与项目。在本刊物/活动内(或由项目小组成员)表达的任何意见丶研究成果丶结论或建议,均不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丶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丶创意香港丶创意智优计划秘书处或创意智优计划审核委员会的观点。  

2022年12月20日

研究及创新

APICTA-2

理大学生研究项目荣获第二十一届「亚太资讯及通讯科技大奖」

第二十一届亚太资讯及通讯科技大奖(APICTA)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举行,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生研究项目「基於人机互认知的人-机械人协作系统」在国际大赛中再展光芒,从14个参赛成员经济体中脱颖而出,凭藉卓越表现,成功代表香港在专上学生类别夺得「亚太资讯及通讯科技大奖」。 该获奖项目团队成员有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硕士生曾展乐先生丶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博士研究生李成𤋮先生和三年级学生郭轩慈小姐,研究项目由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丶兼人工智能数字化服务团队(RAIDS)助理教授郑湃博士指导。 该项目开发了一套增强现实(AR)和计算机视觉引导的人机协作系统,并以前瞻的人工智慧模型增强了协作式机械人的人工智慧,通过AR丶人工智慧丶三维感知和精准定位等前沿技术逹至成熟的相互理解人机交互。 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在今届赛事取得佳绩,在14个参赛成员经济体中(合共206个参赛项目),夺得6个大奖和10个优异奖,继续蝉联全场荣获最多大奖奖项的经济区。其中一个冠冕来自理大学生研究项目「基於人机互认知的人-机械人协作系统」,由理大学生曾展乐先生代表研究团队参加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在大赛中不负所望大放异彩,成功击败来自14个地区的精英队伍,成为专上学生类别的唯一大奖得主。 郑湃博士表示: 「很高兴项目能够在国际上备受肯定,团队希望项目能在不久的将来实际应到工业界,以透过创新方案推动香港工业转型为长远目标,并使世界的制造业受惠。」 「亚太资讯及通讯科技大奖」(APICTA) 是亚太区内资讯及通讯科技界的年度盛事,由16 个亚太国家及地区共同组成联盟,现已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奖赛事,是亚太地区资讯及通讯科技人才交流和建立夥伴关系的重要平台。

2022年12月19日

奖项及成就

WILL3298 2

理大X中国石化「优秀论文与项目奖学金计划」签署合作协议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 签署合作协议设立「优秀论文与项目奖学金计划」,奖励学生在清洁能源与可持续环境领域上的杰出论文。 这个以「能源至净 生活至美」为主题的优秀论文奖励计划,中国石化会於2022-2023年度捐助五十万元人民币给提交杰出论文的学生。此计划欢迎博士生丶硕士生和本科生,提交以清洁能源丶可再生能源丶绿色城市等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论文。 设立此奖学金计划旨在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创新方案和技术,以增强行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获奖者会获得现金支持他们的研究项目。 产丶学合作对於社会的创新科技和研究有深远的影响甚为重要。 理大与中国石化签署这份合作协议,开启和探索进一步的合作机会和平台。 合作协议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中国石化副总经济师丶香港代表处总代表蒋振盈先生及中国企业协会副总裁曾燊典先生的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中国石化香港代表处副总代表叶芝俊先生签署。 滕锦光教授说:「随着理大与中国石化展开首次合作,我们更期望双方将来能透过建立长远的策略夥伴关系,开展多方面且深度的合作计划,重点探索智慧能源丶先进材料丶绿色技术等领域,实现互利共赢,一同为香港丶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蒋振盈先生说:「是次奖励计划的实施,不仅能引导和激励在校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国家情怀丶潜心钻研学术丶努力提升本领,培养更多爱国爱港的优秀青年才俊,亦作为与理大深入合作的开端,结合理大强大的科研力量与中国石化强大的产业化能力,不断拓宽和深化合作领域,共同为促进香港社会长期繁荣稳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22年12月15日

研究合作

C0138

PolyU Two Projects Funded By Germany/Hong Kong Joint Research Schem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has received funding from Germany/Hong Kong Joint Research Scheme 2022/23 for two research projects. Dr Xiao LI,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at Department of Building and Real Estate, was funded two years for project: “Mass customization methodology for high-rise modular buildings: adaptive platform, interactive configurator and decentralized process.” Dr Junpei ZHONG,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at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was funded one year for project: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to embodied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in virtual nature: a cross country study.” The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RGC) and the 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 (DAAD) joined together in 1996 to promote research collaborati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Germany. The RGC funds granted to Hong Kong Principal Investigator can be used to support research visits of research postgraduate students to partner institutions, thus enabling them to obtain valuable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from overseas practices. The grant per project per year is set at HK$45,000 for those involving travel of research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HK$30,000 per year for those not involving students' travels.

2022年12月14日

奖项及成就

WILL2410

理大参与「创科博览2022」展示卓越科研成果

「创科博览2022」今日(12日)正式开幕,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十分荣幸参与其中,向公众展示最新的卓越研究成果,及各种屡获殊荣的技术。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与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出席早上的开幕典礼。 理大在博览现场设置了三个主题摊位展示独特科研成果,如下︰ 先进的太空仪器及遥感技术为国家的月球和火星探测任务作出贡献  智慧城市的新兴技术和创新发明  Scolioscan - 三维超声无辐射脊柱侧弯检查系统 另外,理大学者及专家将出席创科讲座,并担任主讲,如下︰

2022年12月12日

活动

1

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 获颁「裘槎优秀科研者奖 2023」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荣获「裘槎优秀科研者奖 2023」,肯定他于仿生工程(Nature-inspired engineering)和在钻研抑制莱顿弗罗斯特效应(Leidenfrost effect)的卓越成就。 「裘槎优秀科研者奖」之得奖者将获颁二百万港元研究经费,作为其未来一年研究计划的资助。 「仿生」是一门结合生物、物理、化学、材料和工程等学科的跨领域科学,意指从生物获取灵感,从观察大自然学习并找出解决办法。 王教授的研究主张以受自然启发的工程学为中心,他尤其著重探索及参照生物的亲水与疏水特性,开发创新的功能性仿生表面,能够广泛应用在能源收集、散热、流体输运、柔性电子等领域。例如王教授与团队透过观察荷叶便利水流走的设计,研发出可迅速排水的材料表面,有助防止飞机机翼、引擎等金属表面积冰,减少意外发生。 王教授其中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是找出能够在高温表面运用液体作高效冷却的新方法,抑制了经典物理现像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决了科学家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挑战。 王教授对获裘槎基金会颁发奖项感到荣幸,他说︰「 感谢裘槎基金会对我在仿生工程和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研究作出肯定,相信这个奖项会推动更多学者到大自然寻求灵感,将创新投入相关研究。」 王教授于 2000 年在吉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3 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资讯技术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8 年在伦斯勒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王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于 2009 年入职香港城市大学, 2021 成为讲座教授。王教授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工学院副院长(2019-2022)及仿生工程研究中心创始副主任(2021-2022)。王教授担任 Wiley 出版社期刊《Droplet》的执行主编,同时亦担任 10 多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和顾问编委。 王教授是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创始成员)及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会士、裘槎高级研究学者(2023)、香港研究资助局高级研究学者(2022)、2022 年度「全球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中国教育部长江讲席教授(2016)。他的研究被《健力士世界纪录》认证收录,他的两项发明分别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金奖和评审团嘉许金奖。同时他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青山科技奖(2021)、科学探索奖(2020)、先进工程材料名人堂(2019)、第35届世界文化理事会青年特别嘉奖(2018)、香港城市大学校长讲座奖(2018,2020)、杰出研究奖(2017)、校长奖(2016,2017)。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分别荣获香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2022)、香港青年科学家奖(2015,2019,2022)、美国材料学会杰出研究生金奖(2016)和银奖(2015,2021)、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银奖(2019)和优秀奖(2016,2021)。

2022年12月9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