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40827---MTR-01

理大開拓創新鐵路技術 獲港鐵研究資助計劃持續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通過尖端研究支持鐵路發展。理大五項研究旨在探索應用先進鐵路技術,獲得港鐵學院2024年度港鐵研究資助計劃支持,總資助額約612萬港元。 由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工程學院、時裝及紡織學院的研究學者開展的獲資助項目,跨越不同學科,推動未來鐵路發展,並有望在鐵路系統、營運抗禦能力、公眾福祉和服務效率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和促進實際應用。 其中一個項目將制定一個全面測量框架,增強港鐵在突發事件中的應變能力。另一個旨在為高速鐵路運作建設優化系統,以新見解為營運決策提供管理洞見。此外,有項目將提供可持續且可靠的能源儲存技術方案,以滿足現代鐵路運輸作業的需求。 其他還包括提供強大和可擴展的方案,突破目前空氣淨化技術的局限,改善室內空氣質素。與此同時,有項目著重改善車站與城市環境之間的熱界面,以創新方案提升乘搭舒適度。 首輪港鐵研究資助計劃於2023年開展,旨在資助探索及上游研究,以創立未來大型公共運輸的營運和服務。研究專案申請要求包括須提出創新方案以應對未來挑戰,釐清未來鐵路運輸系統表現、出行經驗、商業模式、社區融合、對社會的影響等。 理大五個項目獲港鐵研究資助計劃2024支持 建設及環境學院 項目負責人 項目名稱 項目內容 牛建磊教授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優化地鐵站和城市交通樞紐熱舒適性的大數據分析與動態人體散熱技術 此項目旨在評估地鐵站沿途的都市熱環境如何影響旅客的交通選擇,透過城市規模的流動電話訊號數據集整合時空資料,判斷不同熱度情景下的最長步行時間。 隨後,將建立一個開創性、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熱環境最佳化框架,將動態熱特徵以及多樣化的乘車體驗納入考慮,同時設計最先進的薄膜輔助輻射冷板,應用到月台、通道和露天行人天橋等,提升不同區域的舒適度,附帶能源消耗模型支援實施。 Anthony CHEN教授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系主任  基於突發事故生命週期的港鐵系統韌性分析框架 此項目旨在為應對港鐵突發事故開發以韌性為導向的分析和決策綜合框架,考慮的事故情境包括颱風、水災和訊號故障等。 此項目基於事故的全命週期,制定多維度的韌性度量方法,包括︰事故前的災害吸收能力、事故期間的災害適應能力,以及事故後的服務恢復能力,涵蓋鐵路運營調整、應急方案實施以及乘客行為回饋等考量,以提供策略指引。並將開發優化模型,評估港鐵系統在各類事故中的脆弱性和復原力,識別需優先維護的關鍵設施和服務。 工程學院 項目負責人 項目名稱 項目內容 劉威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考慮超長列車的高鐵走廊列車時刻表、靈活列車編組和座位分配聯合優化 此項目將專為超過月臺長度的超長高速鐵路開發系統化方案,從三方面同步優化及協調,即列車排程、彈性列車組合、及座位分配,確保達至高效安全運作。 藉由理論模型與解決演算法,綜合考量這些相互依存的決策,以更好地適應需求的時空變化與不確定性,包括確保車廂能在停靠月臺時對應提供服務的特定起點-終點 (OD),讓乘客在列車停留的短時間內,免於移動到較遠的登車/下車點。 張曉博士 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用於港鐵空氣淨化的集成式電化學雙氧水生產平臺 此項目旨在開發即場可用的電化學空氣淨化平台,並與港鐵系統整合,為維持公共交通環境空氣潔淨,提供可持續且高效的解決方案。 該電化學平台將生產過氧化氫 (H2O2)以進行有效消毒,並同時生產氧氣 (O2)提升空氣質量。項目將評估 H2O2 的產率、能量效率和操作穩定性,並提供減少污染物能力的準確系統評估,以確保達至應用所需標準。 時裝及紡織學院 項目負責人 項目名稱 項目內容 傅濟民博士 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 (研究) 利用纖維素基鋅離子電池開發面向未來鐵路系統的可持續儲能方案以提升鐵路系統營運抗禦能力 此項目旨在開發纖維素基鋅離子電池,作為未來鐵路系統的可持續儲能方案。利用纖維素基材料,特別是羧甲基纖維素(CMC),製造輕量、柔韌的三維納米纖維電極材料,抑制鋅離子電池中常見的鋅樹枝狀結晶,析氫等問題,使之應用到水系鋅離子全電池中,提升全電池的循環性能並針對鐵路系統中的應用做出適配優化。 該研究將包括纖維素基材料的分子級功能化或改性,以增強其電化學性能。並針對鐵路系統的儲能特徵,在電池電極材料的設計,開發和集成過程中引入相應特性,特別是熱響應性,離子選擇性等。

2024年8月27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學者於 HICOOL 全球創業者峰會暨創業大賽勇奪殊榮 月球採樣裝置首次香港以外地方展出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及學者領導初創首度參展 HICOOL 2024 全球創業者峰會暨創業大賽,展出了七個具開創性的科研項目,藉此展示大學卓越的科研和知識轉移實力。作為香港唯一一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高等院校,理大團隊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更首次移師香港以外地方公開展出,而理大學者亦憑量子技術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創新發明享譽國際,勇奪 HICOOL 全球創業大賽獎項。 理大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及副系主任容啟亮教授帶領的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國家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嫦娥五號」,以及人類史上首個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任務「嫦娥六號」合作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首次在香港以外地方展出,足證理大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貢獻力量。有關裝置由理大設計及在香港生產,包括兩個用於採集鬆散和黏性高月壤的採樣器、安裝於採樣器旁的高溫近攝相機,以及封裝保存月壤樣本的初級封裝系統。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量子工程與科學講座教授、量子技術研究院院長及傑出創科學人教授劉愛群教授帶領的「基於量子芯片的密鑰分發系統」研究項目榮獲二等獎,獲頒發獎金 100 萬元人民幣。系統利用量子力學原理,為用戶提供理論上無法被破解的加密技術,確保通訊安全。該系統利用先進的光子芯片技術,實現了量子通訊硬件的小型化和集成化,這不僅可以大大降低量子通訊設備的成本,也使量子加密技術的應用變得更靈活和廣泛。 理大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中慧醫學成像公司聯合創始人鄭永平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全球首創無輻射三維超聲波脊柱側彎評估系統 Scolioscan® 則奪得三等獎,獲頒發獎金 50 萬元人民幣。Scolioscan® 打破傳統有輻射 X 光無法頻繁使用的局限,實現無輻射、高頻次和精準的脊柱檢測,有助醫生持續監測患者的脊柱側彎角度進展,以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系統已在中國內地、歐洲、澳洲、泰國完成臨床試驗及取得醫療器械認證,並於澳洲、波斯尼亞、德國、意大利、荷蘭、波蘭、馬來西亞、羅馬尼亞、中國內地及香港等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院和診所廣泛使用。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帶領一眾理大科研及初創團隊參展,他表示:「理大科研及初創團隊能於芸芸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勇奪殊榮,再次肯定理大 PolyImpact 的理念,致力透過教育、科研、知識轉移及創新發明,將卓越科研轉化為具影響力的應用方案,為社會帶來持久且實質的禆益,並提升香港及國家的整體競爭力。理大今後將繼續努力培養優秀的科研人才,並配合政府推動產學研合作,完善香港的創科生態圈,推進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通過理大初創生態系統 PolyVentures,理大一直致力於全方位支援初創企業,是次推薦五個由理大學者領導的初創團隊在展覽期間參與路演,向潛在投資者介紹項目的發展潛力。當中包括鄭永平教授帶領研發的無輻射三維超聲脊柱側彎評估系統;眼科視光學院主任及教授、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威爾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紀家樹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科博智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鄭湃博士帶領開發的智能人機協作製造系統;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及醫智影有限公司技術顧問蔡璟教授帶領研發,基於人工智能的磁力共振圖像虛擬對比增強系統,以及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觀格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魏敏晨教授帶領研發,可解決空間計算產品體驗痛點的用戶體驗量化平台。另外,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生物醫學科學講座教授、智仁藥業國際有限公司創始人李銘源教授帶領研發,針對輕度及中度柏金遜症的疾病修飾療法亦有參展。 今屆 HICOOL 全球創業者峰會暨創業大賽於 8 月 23 日至 25 日在北京舉行,吸引逾 500 家高科技創新企業、逾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出席。今屆創業大賽吸引來自 124 個國家及地區共 7,406 個項目、近萬名創業人才激烈角逐;大會嚴選出 200 個優秀項目,頒發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及優勝獎,另設伯樂獎。得獎團隊除獲頒獎金外,亦可獲得創業支援。比賽設七個賽區及組別,涵蓋人工智能/虛擬實境/金融科技、醫藥健康、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等領域。

2024年8月27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與騰訊合辦「探元計劃2024」校園宣講會

「探元計劃」是騰訊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共創項目,旨在運用前沿數字科技活化文化遺產。「探元計劃2024」特別選定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爲校園系列宣講會的首站,於8月26日在理大校園成功舉辦「探∙理」數字文化主題宣講活動, 吸引了來自高校與科研機構、文化單位及行業協會、科技企業等超過190位代表參會交流,共同探討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熱點及未來趨勢。 活動邀請了來自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聯合電子出版有限公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及理大等科技、文化方面的專家進行主題分享及圓桌論壇,主辦方亦對「探元計劃」進行了詳細介紹。 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在致辭中,介紹了理大在數據科學和藝術設計方面的經驗和優勢,並提及理大透過舉辦中華文化節,精心耕耘傳統文化,以提升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欣賞和親近感。 此外,理大文化與藝術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杜本麟教授也分享了理大在文化科技領域的科研成果。在主題圓桌論壇環節,理大計算學系助理教授吳曉峰博士與嘉賓深入交流文化數字化的議題,爲促進産學研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深刻的啓發。

2024年8月26日

活動

image-2000x1050 (17)

理大科學家利用量子微型處理器晶片實現革命性分子譜模擬計算

量子模擬為科學家模擬及研究各種傳統電腦難以處理的複雜系統,包括金融建模、網絡安全、藥物研發、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等。其中,探索分子振動譜對於理解分子設計和分析中的分子特性至為關鍵,然而,這一直是傳統超級電腦難以有效解決的長期運算難題。雖然研究人員正努力開發模擬分子振動譜的量子電腦和演算法,但受限於準確性和計算資源等問題,目前僅限於簡單的分子結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世界首創的16位量子比特半導體微型處理器晶片,為模擬大型複雜分子譜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團隊精心設計基於量子疊加與量子糾纏模擬方案,而傳統方式則需要耗費大量的運算時間。此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題為「基於壓縮真空態製備的大尺度光子網路用於分子振動譜模擬」。這項尖端技術為解決複雜的量子化學問題創造條件,亦為量子計算應用帶來了新的突破。 研究團隊由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量子工程與科學講座教授、量子技術研究院院長、傑出創科學人教授及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劉愛群教授領導,及研究論文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朱慧慧博士主導及團隊的共同努力,合作機構包括南洋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新加坡微電子研究所及瑞典的查爾摩斯理工大學。 朱博士與團隊透過實驗展示了這款大規模量子微型處理器晶片的強大功能。團隊利用線性光子網絡及壓縮真空量子光源來模擬分子振動譜。該16位量子微處理晶片是在單個晶片上製造和集成。團隊還研發了一套完整系統,包括用於量子光子微型處理器晶片與控制模組的光電熱封裝、驅動軟件及用戶介面,以及可程式化的底層量子演算法。開發的量子電腦系統可應用不同計算模型。 量子微型處理器可用於處理複雜任務,例如更加快捷、準確地模擬大型蛋白質結構或優化分子反應。朱博士表示:「我們的方法可以突破傳統限制,實現早期的實用分子模擬,有望在相關的量子化學應用中實現量子加速。」 量子技術在材料科學、化學及凝聚體物理學等科學領域非常重要。量子微型處理器晶片是量子電腦的核心技術,為量子信息處理提供不可替代的技術方案。 該研究成果為無數實際應用打開了新的大門,包括解決分子對接問題,以及使用圖形分類等量子機器學習技術。劉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為解決實際的量子模擬技術開闢了新途徑。下一步,我們將擴大微型處理器的規模,以應對更複雜的應用,造福社會。」 團隊在量子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解決了使用量子計算微型處理器進行分子譜儀模擬的難題,是微型處理器及量子計算應用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2024年8月20日

研究及創新

20240430  PolyU researchers innovate firefighting technology with smart solutions to enhance urban r

理大創新智慧消防技術提高城市安全韌性

全球城市化趨勢下高層建築林立,人口密集,城市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應對火災等緊急突發事故,成為提高城市管理與安全韌性的重要課題。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發一系列先進的智慧消防技術,滿足時代需求及提升智慧城市安全韌性。 理大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學系系主任、建築科學與火災安全工程講座教授Asif USMANI教授與理大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鑫炎博士舉辦了第二屆國際智慧消防研討會(SureFire 2024),旨在共同探討未來城市火災風險,提升智慧防火能力。研討會亦是基於研究資助局「主題研究計劃」資助項目:「SureFire:智慧城市韌性與消防」 的其中一部分工作。 在USMANI教授與黃博士帶領下,科研團隊成功開發了創新的SureFire智慧消防系統。該系統運用先進的大數據和人工神經網路技術,實現全天候對城市環境和危險的即時監測。其核心在於強大的資料分析能力,整合AI技術,能夠即時分析監控建築環境資料,精準地評估火災風險,預測火勢走向,為消防救援提供科學決策支援。 全球高層建築火災的頻發率,表明城市建築環境的演變,改變了火災威脅的性質。這次研討會匯聚了逾70名全球研究專家和學者,就消防安全設計、電池系統熱安全管理以及人工智慧(AI)火災預測等發展進行學術交流。 黃博士表示他們正與跨學科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一款基於AI的決策支援系統。該系統運用網路物理技術,解決開發智慧消防系統中底層技術面臨的基礎研究問題。 為提高緊急情況下的消防安全管理,黃博士及團隊成功研發用於智慧消防的數位孿生系統。通過深度融合人工物聯網(AIoT)技術與先進電腦視覺模型,實現建築物對火災風險作即時評估。 在火災隱患尚未顯現時,該系統便能即時繪製出建築物內部各區域的火災風險詳細圖譜,精確地識別潛在風險點。當火災突發時,系統內置的智慧預測引擎將立即啟動,不僅迅速評估火情,更能憑大數據分析預測火災走勢,予消防滅火、人員疏散及救援等行動提供寶貴的支緩。 為確保SureFire 系統效能,團隊於四川的實驗隧道及香港消防處的消防及救護學院的多層建築內,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火災測試。同時,借助先進的火災計算類比技術,SureFire系統展現卓越預測能力,提前在1至3分鐘內準確預判火場發展趨勢,準確率高達90%以上。 黃博士表示:「SureFire系統的開發有望應用於未來建築及基礎設施上。它不僅能第一時間發出預早災害警報,優化緊急疏散流程,更顯著提升城市整體的公共安全與韌性水平。」團隊的科研工作提升智慧公共安全和緊急應變技術。 過去五年期間, SureFire科研團隊致力開發與優化消防安全智慧解決方案,在隧道安全領域的研究成果尤為矚目,分別在權威期刊Developments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發表了題為「AIoT-enabled digital twin system for smart tunnel fire safety management」(人工物聯網(AIoT)支援的數位孿生系統,用於隧道智慧消防安全管理)的學術論文,以及在Safety Science上刋登了題為「Smart real-time evaluation of tunnel fire risk and evacuation safety via computer vision」(電腦視覺智慧即時評估隧道火災風險及疏散安全)的研究。這一系列研究為應對突發公共火災事故提供了智慧應急管理系統框架。為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團隊正與國內外多間物業管理公司合作,在地鐵站、隧道及高層建築物實施SureFire系統。 在SureFire 系統支援下,由理大初創公司GABES研發的智慧動態出口標誌系統已投入使用。該系統能夠根據火勢變化,智慧調整指示方向,有效引導被困人員安全疏散。此外,SureFire 系統也賦予消防機器人巨大發展潛力,使整個消防行動實現自動化和無因果化。 黃博士和團隊正在研發新一代自主消防機器人,此款機器人將具備高度自主決策與執行能力,能夠在火災現場輔助消防員進行搜救、滅火等工作,極大降低火災傷亡風險,提升整體消防效率。這些技術的成功應用,有助香港在全球智慧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  

2024年8月19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簽署物理治療領域合作備忘錄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醫三院)日前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物理治療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北醫三院醫療副院長、生殖醫學科主任李蓉教授代表簽署。這次合作旨在建立理大和北醫三院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共同推動物理治療科學的科研發展,積極培育人才和建設科研平台,以提升產業發展,應對世界對醫療健康的強大需求。 趙汝恒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致力於開展世界領先的研究及創新,鼓勵利用不同學術範疇的專業知識,為社會提供解決問題的良方。北醫三院一直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頂級醫院,致力以臨床問題為導向,通過醫學創新研究與轉化體系,不斷推動醫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是次與北醫三院的合作, 雙方將結合各自的科研優勢,共同研究和推動物理治療技術的開發,實現互利共贏,把領先的研究轉化應用於實際生活,為物理治療的全球發展作出貢獻。 李蓉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此次與理大的合作將開啟新篇章,期待雙方能夠通過合作平台,共同提升物理治療的教育與研究水準,為患者提供更好的物理治療服務。 是次合作將提升區域醫療技術實力,惠及更多有需求的患者。未來,雙方將在臨床治療、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等領域深化合作,努力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物理治療服務領域樹立新標杆。

2024年8月16日

研究合作

20240801  PolyU young scholar awarded Asian Young Scientist Fellowship 2024 for breakthroughs in mat

理大青年學者憑藉物理材料突破 獲選2024 年度亞洲青年科學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於培養年輕研究人員,推動科學與技術領域的新質生產力。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助理教授冷凱博士,憑藉在物理科學領域的卓越成就,獲2024年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Asian Young Scientist Fellowship)嘉許。 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旨在鼓勵和支持亞洲優秀青年科學家進行創造性和變革性的研究,涵蓋三大領域︰「生命科學」、「物理科學」和「數學與電腦科學」。經嚴格評選過程,每年從亞洲甄選出12名得獎者,並向其所屬機構提供連續兩年共10萬美元資助,以支持他們的科研工作。此針對亞洲青年科學家的新項目由未來科學獎的創始成員籌辦。 冷博士從亞洲各地眾多優秀且資歷深厚的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委員會認可她在分子厚度二維雜化鈣鈦礦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並樂意支持她在這一前沿領域的持續探索。 冷博士表示:「能夠在激烈的評選過程中獲此殊榮,我感到十分榮幸和鼓舞,我期待與亞洲各地富有前瞻思維的年輕科學家進行交流並拓展合作機會。我和我的團隊將繼續努力尋求突破、探索創新,為柔性光電子和自旋電子器件的多樣化應用鋪路。」 冷博士是首位精準可控分離單層二維雜化鈣鈦礦的學者。她深入探索這類材料的獨特物理性質,並致力於建立精準的原子結構-性能關系。不斷推動其在光電微電子和自旋電子領域的應用邊界。目前,她的團隊正專注於雜化鈣鈦礦單晶薄膜的可控生長及其大規模器件集成。 冷博士已獲得多個著名的研究獎項認可,包括理大頒發的青年創新研究者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港澳)、《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亞太區「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裘槎基金會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和新加坡國家化學研究會早期職業研究金獎。

2024年8月16日

獎項及成就

Image

媒體報導:理大研究團隊實測涼鞋拖鞋安全性

為了解涼鞋和拖鞋設計如何影響足底壓力分佈及步態穩定度,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葉曉雲教授與團隊,聯同《明報》健康版合作,實測不同款式的涼鞋和拖鞋,比較它們的足底壓力分佈和步態穩定度。 結果發現過軟鞋底無法支撐足踝關節和足底肌肉,降低穩定和動態平衡力,增加拗柴和跌倒風險;而且肌肉更需要發力維持平衡,愈行愈累。相反,鞋底過硬或過厚,行路時前腳掌無法自然彎曲使力,持續以不自然步態行路,會造成腿部肌肉疲勞和關節疼痛。 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易潔倫教授建議, 在選擇涼鞋時,除了追求柔軟舒適外,鞋底設計宜兼顧支撐和緩衝,軟硬適中才能站得穩。同時根據自己的腳型和活動需求,選擇合適的鞋型,滿足到「舒適」與「安全」。 

2024年8月15日

研究及創新

cover

理大學者研發智能軟體機械人防護衣 自動調溫隔熱 保障高溫環境工作安全

全球暖化持續加劇,令大眾飽受高溫天氣的煎熬,而保持人體熱舒適度對於高溫環境下的工作人士尤為重要。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副教授壽大華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首款採用軟體機械人紡織物料,可適應環境溫度變化而自動調溫的智能防護衣,同時有效隔熱透氣,保障高溫環境下的工作安全。研究結果已於知名國際跨學科綜合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 維持合適體溫是保持生活質素和促進工作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相反,高溫環境會增加熱壓力,加重身體能量消耗,為健康帶來威脅,包括加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健康和氣喘問題,同時增加傳染病傳播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00 年至 2019 年期間,全球每年約 48.9 萬人因高溫相關原因死亡,其中在亞洲和歐洲的個案分別佔 45% 及 36%。 熱防護衣是保護極端高溫下工作人士的重要裝備,尤其是需要身處火災現場的消防員和長期在戶外工作的建築工人。然而,傳統防護衣的熱阻固定不變,在常溫環境下穿著容易因過熱造成不適;若用於火災現場和極端高溫環境,其隔熱效能又未必足夠。為此,壽大華博士及其研究團隊研發了一款智能軟體機械人防護衣,可以根據用家身處的環境溫度自動調節隔熱效能,在不同溫度 下提供卓越的熱防護和熱舒適度。 研究的靈感源於自然界的仿生學,例如鴿子主要基於結構變化的自適應熱調節機制。鴿子常利用羽毛在皮膚附近形成一層空氣間隙,減少熱量流失於環境中。而當溫度下降時,鴿子會豎起羽毛使其變厚且蓬鬆,以積蓄大量靜止空氣,增加熱阻來提高保暖效果。 團隊開發的防護衣採用自動調節熱溫度的軟體機械人紡織布,借鑑人體外骨骼排列和分布的網狀結構,將軟體驅動器置於防護衣內相應支撐區域。其熱適應原理是在軟體驅動器中封裝無毒不燃的低沸點液體,在環境溫度升高時,封裝的液體由水態變成氣態,令軟體驅動器膨脹,並使紡織物料結構變厚,靜止空氣層因此擴大,使熱阻提升一倍多(從 0.23 Km²/W 提升至 0.48Km²/W)。當防護衣的外表面溫度達到攝氏 120 度,相比於傳統熱防護衣,這種低成本的智能防護衣內表面溫度可降低攝氏 10 度以上。 另外,這種基於聚氨酯的軟體機械人紡織物料擁有柔軟、堅韌及耐用的特點,相比形狀記憶合金熱敏防護衣,質感更貼膚舒適,亦可任意調整形狀,有助廣泛應用於不同類型的防護衣;即使經過嚴格洗滌測試,也不會出現滲漏情況。這款紡織物料的多孔間隔針織結構亦可顯著減少對流熱傳導,令防護衣保持高透濕度。此外,這款軟體機械人防護衣既輕巧,又毋需熱電晶片或循環液冷卻系統進行冷卻或加熱,即在不消耗任何能量的情況下仍能有效調節溫度。 壽大華博士表示:「穿著厚重的消防服會感到非常悶熱,當消防員離開火場脫下裝備後,靴子有時候甚至可倒出近一磅汗水。這激發了我去開發一種能適應不同環境溫度、同時具備良好透氣性的防護衣。我們研發的智能軟體機械人防護衣能適應不同季節和氣候、各種工作和生活條件,以及室內外環境溫差等,令用家在高溫及極端環境下獲得持續的熱舒適體感。」 展望未來,壽博士認為這項創新技術有望廣泛應用於運動服、醫療保健服、戶外裝備等領域,以及作為建築用熱適應紡織隔熱材料,達致節能的效果。他的團隊亦擴展軟體機械人服裝技術的應用層面,在創新科技署和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資助下,研發出適用於低溫環境或氣溫驟降的高透濕充氣外套和保暖服,有望幫助野外遇困人士在惡劣環境中維持正常體溫。

2024年8月14日

研究及創新

Screenshot 2024-08-09 121511

媒體報導:理大研究發現本港哺乳婦女的蔬果攝取量仍不足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近期研究發現,香港餵哺母乳的婦女蔬果攝取量在過去十年間有顯著提升,但仍未能達到衞生署的建議水平。 理大研究團隊調查了80多名哺乳期婦女於2022至2024年間的飲食習慣,發現與2014年同類調查相比,她們的蔬菜攝取量增加了34%,而膳食纖維和維生素A亦有19%和20.4%的升幅。然而,她們的攝取量仍低於衞生署的建議,低22%至103%不等。只有10%婦女達到每日2份水果和3份蔬菜的目標。 研究團隊同時發現,超過一半哺乳婦女的脂肪、飽和脂肪和糖分攝取過高,近半人的壞膽固醇和體重指標也超出正常範圍,長遠或會影響健康。 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助理教授和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羅家禧博士建議哺乳期婦女應注重飲食營養均衡,蔬菜水果中有不同維生素、礦物質等,亦有助增加蛋白質、鈣質、鐵質吸收,亦可改善產後如大便不通暢的問題。

2024年8月13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