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Photo 1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 成立中國紡織藝術中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宣布,合作成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理工大學聯合中國紡織藝術中心(中國紡織藝術中心),以善用著名中國紡織藝術收藏家賀祈思先生(Chris Hall)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承諾捐贈的近三千件中國紡織藝術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透過學術研究、教學、培訓、公眾教育及出版項目,推動全球對中國古代紡織藝術、歷史和科技的研究、傳承和創新。 成立中國紡織藝術中心的合作協議簽署儀式今天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主席孔令成先生、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女士見證下,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與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代表雙方簽署。 結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中國歷史、文化和藝術,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在紡織、時裝和設計方面各自的專業知識和科研實力,中國紡織藝術中心將引領和推動中國古代紡織品的研究、教育、出版和創新性應用,聚焦課題包括中國紡織品歷史與考古、中國服飾史、紡織品科學研究、紡織技術史、絲綢之路等。 中國紡織藝術中心將為理大人文學院、時裝及紡織學院、設計學院,以及其他學院及學系的教學、研究和外展活動提供重要資源,讓師生能近距離研究「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藏品。理大亦會善用藏品作為教材,並計劃開辦中國紡織及絲綢歷史相關的課程。理大亦將與博物館合辦教育項目,包括專題課程、研討會、工作坊和出版物等。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主席孔令成先生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理大合作成立的中國紡織藝術中心,是推動全球對中國紡織文化研究和欣賞的重要平台,讓年輕一代發掘中國紡織品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彰顯雙方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我們衷心感謝賀祈思承諾向博物館捐贈他的中國紡織品收藏,此乃全球最全面和最重要的中國歷史紡織品收藏之一。本館將透過展覽、學術研究及教育項目,推動中國紡織品的展示、研究及國際交流。」 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中國紡織藝術中心的成立標誌著理大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推動中國紡織文化研究、教育和傳承創新方面邁出重要一步。理大作為世界級創新研究型大學,多年來在紡織、設計領域的學術和研究成就得到國際的肯定和認同。是次合作將發揮雙方優勢,透過不同方式讓珍貴紡織藏品在研究、教學、當代時裝和設計等多個領域,發揮更大影響力,提高全球對中國古代紡織藝術的認識和欣賞,同時傳承優秀中華文化,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明年首度公開展覽 香港知名中國紡織藝術收藏家賀祈思先生承諾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捐贈其中國紡織藝術收藏,包括近三千件從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至21世紀的藏品,涵蓋的重要類別包括明清補子、宗教類紡織品等。此收藏配有豐富的研究資料,如紡織品樣本,將為研究中國紡織史及其收藏史提供關鍵資源。 賀祈思先生將於2034年正式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捐贈其收藏,並同意博物館從2024年12月起將其部分藏品轉移至館內,以承諾捐贈的形式出借給博物館使用,令博物館可以利用中國古代紡織品最全面的收藏之一。博物館計劃在2025年下半年,舉辦以中國歷代絲綢文化,以及文明交流為主題的大型絲綢通史展覽,展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推動全球對中國紡織品的研究和欣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的攝影、編目和數碼化工作會由博物館主責。 賀祈思先生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是我畢生心血的結晶,它見證了中國近三千年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化以及人們對美的追求。我很高興這批珍藏能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安家,也期待借助中國紡織藝術中心這一跨學科國際研究和創意平台,讓公眾有更多機會欣賞我的收藏,更大地發揮其影響力,並相信在一流的策展、研究、教育、文物保護和出版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這批收藏能為更多學者提供研究資料,為藝術家和設計師提供創作靈感,向普羅大眾普及歷史文化知識,鼓勵公眾欣賞中國紡織藝術之美。」 有關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理工大學聯合中國紡織藝術中心的資訊,以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展覽內容,將適時於博物館網站公布。   賀祈思先生講解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部分珍品。

2024年12月19日

研究合作

20241029 - PolyU neurolinguistic scholar empowers research through embracing motherhood-02

理大神經語言學者與母親角色交織的研究歷程

研究的靈感往往來自生活,擁有不同背景的個人歷練可以啟發創新。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張偲偲博士,將她的神經語言學專業與作為母親的旅程結合,深入探討兒童語言發展及障礙的複雜世界。 張博士的研究工作核心在於語言如何在大腦中被處理和表徵,以及它如何與音樂、記憶等其他認知領域互動。近年,張博士專注於識別兒童語言障礙的生物標記,並開發理論驅動的干預策略。 母親的角色啟發了張博士在兒童語言發展方面的研究。她分享:「在過去五年,我的研究重點已轉向兒童語言學習和發展障礙。這種轉變受到我成為兩個孩子母親的個人經歷所影響,使我對兒童語言學習過程以及某些兒童可能面臨的挑戰產生了深厚興趣。」 在一項新的縱向研究中,張博士及其團隊正在追蹤四歲至六歲中國兒童的大腦、認知和語言發展。研究旨在識別典型語言發展中可預測的早期生物標記,並探索語言障礙的潛在指標。此外,他們還研究睡眠在記憶鞏固中的作用及其與發展語言障礙的可能關係。 為解決迫切的社會問題,張博士開發了創新解決方案。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張博士和團隊針對患有發展語言障礙(DLD)的中國兒童而言,調查顯性與隱性干預策略的功效。 團隊的跨學科方法利用理大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UBSN)提供的頂尖神經科學設施,結合認知行為、神經影像和機器學習方法,研究與兒童語言技能學習有關的障礙。研究的重點是假設患有發展性口吃、發展性語言障礙和讀寫障礙的兒童有程序迴路缺陷。該研究旨在改善早期診斷,以進行更有效的干預。 跨學科研究合作促成富影響力的成果。張博士說︰「我與語言治療單位的言語語言病理學家以及機器學習專家密切合作。他們的專長激發我探索兒童語言障礙的神經認知基礎,並開發有效的干預策略。」 在大學裡,張博士強調學術界的多樣性意味著將擁有不同背景、經驗和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融合所有差異,不論是種族、性別、文化、和學科。她還闡明了女性尤其是身為母親的獨特視角,在學術討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2024年12月17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211 -IEEE-01

理大學者獲授予2025年IEEE院士榮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理學院副院長(科研)、應用物理學系教授柴揚教授,獲授予2025年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榮銜,表彰他對研發仿生傳感器的卓越貢獻。 柴教授的研究範疇主要涵蓋微電子和納米電子器件,目前研究重點是仿生視覺傳感器,不僅可捕捉外在環境的圖像,更能夠執行運算功能,以摘取更抽象的信息。受到自然生物感知系統的啟發,他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探索如何通過新型硬件設計將感知與處理功能融合在一起。 通過模仿生物視覺系統,該團隊開發了能夠提高圖像識別準確性、適應極暗/極亮光照以及不同波長,並能夠靈活感知動態運動的視覺傳感器。更多詳情︰ 模仿人類眼睛適應能力的先進視覺傳感器 光電梯級神經元提升動態感知 柴教授對推進科學知識的創新充滿熱忱,先後於《自然》 (Nature) 、《自然——電子學》 (Nature Electronics) 和《自然納米技術》 (Nature Nanotechnology) 等國際著名期刊刊登論文。他的研究成果也在《自然》 (Nature),IEEE Spectrum 上作為亮點報道。研究成果被全球各地的研究團隊廣泛引用。柴教授獲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評選為「2024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 IEEE是全球最大規模的科技專業組織,擁有140年的歷史。IEEE院士榮銜是會方頒發的最高殊榮,認可獲授人士在其專業領域有傑出表現,對工程、科學和技術的進步或應用作出重大貢獻,為社會帶來裨益。

2024年12月12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與南方醫科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推動醫學發展培育科研人才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南方醫科大學上周(12月10日)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以創新科研推動醫學發展、培養醫學人才,共同為全球醫學和人類健康福祉作出貢獻。 在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南方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張玉潤先生的見證下,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及南方醫科大學副校長劉叔文教授代表簽署。 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致力探索醫學前沿技術的創新研究、提升醫學教育質素,全面提升兩地醫療健康服務水平,進一步推動醫學科研和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南方醫科大學代表團此行到訪理大,亦就聯合醫學研究、教育及人才培養等領域進行深入交流,開拓深度合作機遇。董澄教授介紹理大在創新科研與跨學科教育各方面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規劃。劉叔文教授亦全面講解南方醫科大學的發展歷程、卓越成就及未來藍圖。 理大在醫療科技教研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和扎實基礎,並與包括南方醫科大學在內的多間大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代表團參觀大學的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及三維打印技術中心實驗室,深入了解理大在科研設施與實驗技術的領先優勢。這些尖端技術與創新成果充分展示理大在醫學研究的雄厚實力,並為雙方未來的合作提供豐富的科研基礎。

2024年12月12日

研究合作

3

理大研發足踝復康機械人揚威消費電子展2025勇奪創新獎殊榮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開拓前沿領域的研究,並積極推動知識轉移,將卓越科研轉化為具影響力的應用方案,造福社會。理大首創的多模態足踝復康機械人,最近在享譽國際的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 2025)榮獲「創新獎」殊榮,再次肯定理大 PolyImpact 的理念。 理大是香港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奪得這項殊榮,並連續兩年在CES的「無障礙與老齡科技」類別中獲得嘉許。繼今年四月,於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獎後,由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胡曉翎博士帶領的研發團隊研發的「智雲行健步儀」榮獲CES 2025創新獎,該項創新發明再次獲得肯定,能有效協助中風偏癱患者提升下肢運動功能,改善其行走能力。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健康科技對人類福祉至關重要。這個獎項彰顯了理大追求卓越科研,並轉化為帶來可持續效益的創新解決方案,長遠惠及社群。我們很高興理大年輕學者在國際科技產品研究舞台上獲得認可,理大將繼續支持他們發揮所長,開拓更多具影響力的研究。」 中風是全球常見導致傷殘的成因之一,中風患者需要透過密集且長期的復康訓練,以恢復身體活動功能及提升生活品質。「智雲行健步儀」是一款適用於中風後的足踝復康的機械人物聯網裝置,將外骨骼、柔性氣動肌肉、神經肌肉電刺激和觸覺感知反饋等多模式優勢整合到單一系統中,裝置設計輕巧,患者可自行穿戴,配置 9V 充電池可連續使用四小時,患者可隨時隨地進行自助復康訓練,有效矯正中風後的足下垂和足內翻,改善中風患者的步姿及走路時的平衡。 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使用者可從手機應用程式因應訓練表現得到即時指導回饋;醫護人員亦可藉此進行遠程監督,並對復康進度進行縱向管理以優化服務為中風患者提供經濟實惠且方便使用的居家復康方案。 胡曉翎博士表示︰「這項技術和產品可以無縫地融入日常的復康服務中,方便醫護人士更有效地協助更多中風患者。通過這種靈活的訓練方式,我們希望能幫助使用者提升康復進展和日常活動能力,長遠支援他們實現更自主的生活。」 胡博士亦於 2021 年聯合創立初創企業澤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並計劃於明年將「智雲行健步儀」商品化。 一年一度的CES由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主辦,作為代表獎項之一,CES創新獎旨在表彰在33個消費技術產品類別中的傑出工程和設計,評審小組由業界精英組成,包括傳媒界、設計師、工程師等,評審準則包括創新性、功能性、美學和設計等。CES 2025將於2025年1月7日至10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屆時理大將展出多個創新科研項目,涵蓋醫療保健、智慧城市、視光學、放射治療、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感應等領域。

2024年12月10日

獎項及成就

20240927 - PolyU research highlights humidity-02

理大研究為制定新熱浪預警提供框架 考量濕度及室內環境因素 有效評估熱浪嚴重程度

全球高溫熱浪造成嚴重氣候危機,每年高溫死亡人數近49萬,其中亞洲佔45%。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發現,部分常用熱浪指數未能全面評估不同地域和氣候條件國家和地區的熱浪嚴重程度,建議將濕度和室內環境因素納入考量,並建立標準化的全球熱浪預警系統,以有效識別危險熱浪,減低熱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Nexus》發表。 長時間在戶外高溫下工作,有機會引發熱應激、脫水和熱相關疾病。目前,全球沒有統一標準來衡量熱浪的嚴重程度,每個指數對危險熱應激的定義亦不盡相同。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地理資訊學和人工智能講座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副院長、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主任、賽馬會「對地觀測」創科實驗室總監翁齊浩教授帶領的團隊,聯同博士後研究員Pir Mohammad博士,比較全球六個常用熱浪指數在識別危險熱浪的準確性,包括日間最高氣溫、濕度指數、濕度、濕球黑球溫度、致命熱應激指數和通用熱氣候指數。 研究團隊以2022年西班牙和美國,以及2023年印度發生的熱浪氣候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基於溫度和濕度的致命熱應激指數在低濕地區的表現較理想,能區分受或不受極端熱應激影響的地區,識別危險熱浪日子。另外五個熱浪指數則未能全面反映不同氣候、地理和氣象條件國家和地區的危險熱浪情況。 熱浪致命原因不僅由高溫引致,還受相對濕度影響,尤其在濕度持續較高的亞熱帶地區,如香港。是次研究顯示,在潮濕條件下,即使環境溫度只有攝氏28度,但飽和的空氣濕度令人體難以蒸發汗液散熱,體溫快速升高,導致出現疲勞、脫水或中暑等情況。研究團隊建議,在評估熱浪對人體健康影響時,尤其是長期戶外工作的建築工人和農民,應將潮濕氣候因素納入考量,以增加評估準確性。 另外,現有熱浪指數大多依賴當地氣候部門提供的戶外熱圖數據作評估,以香港暑熱指數為例,主要以室外環境作為指標。然而,與高溫相關的死亡個案大多發生於室內,在香港人煙稠密、高樓林立的居住環境,天台屋和劏房住戶首當其衝,承受酷熱天氣煎熬。隨着全球暖化加劇,研究團隊建議在評估室內熱度時,應考量建築物樓齡、形態、材料、高溫狀況和空調系統等因素,並提出重新審視現有熱浪評估機制,將氣候條件和人類適應能力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和家庭狀況等納入考量,以建立全球標準化框架來釐定危險熱浪的閾值。 翁齊浩教授表示︰「了解氣候變遷、熱壓力與健康之間的影響,有助制定具針對性的熱浪適應和緩解策略。是次研究突顯了建立標準化全球熱浪評估框架和預警系統的必要性,以應付日益嚴峻的全球暖化問題。各地政府亦應採取更完善措施,減少熱浪帶來的威脅。」 Pir Mohammad博士表示:「室內熱度經常被忽視,室內與室外熱度之間存在差異,結合兩者熱度數據,才能全面了解高溫帶來的健康風險和對公共衛生的影響,以建立更精準的危險熱浪評估方法。」 研究團隊期望,氣候科學家、衛生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社區能透過跨學科合作,提升熱浪預警的效用,保障公眾健康,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

2024年12月9日

研究及創新

image-2000x1050 (82)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are intertwined essentials for tourism destination research

With her unique blend of 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academic rigour, Dr Dori Davari, Assistant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is dedicated to utilising tourism for cultivating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making her a valuable addition to a diverse academic community. An Iranian by heart and American by education, Dr Davari embraces her role as a global citizen in Hong Kong. Her diverse experiences include entrepreneurship, intrapreneurship, and consultancy work with major global organisations like the World Bank. Drawn to PolyU by its dynamic environment and the hardworking spirit of its students, Dr Davari feels a strong connection to the university and Hong Kong.  As the architect of "Destination Curiosity," she sees travel as a means of exploration and intercultural learning, contributing to global understanding. Her other area of reach is “Hong Kong as a global education destination”. Dr Davari emphasises that while diversity is valuable, inclusion is crucial for a supportive academic environment. She believes foster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enhances student experiences and leads to impactful research. At PolyU, she finds inspiration in the supportive community and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reinforcing her belief in Hong Kong as a welcoming hub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24年12月9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學者憑藉對多媒體通信與應用貢獻 榮獲國際計算機協會SIGMM傑出技術成就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電子計算學系視覺計算講座教授陳長汶教授,榮獲全球最大電腦學會「國際計算機協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簡稱ACM)頒發的SIGMM 2024年度多媒體計算、通信與應用傑出技術成就獎(「SIGMM傑出技術成就獎」),以表揚他在多媒體社群的研究、教育、服務與領導方面的重大貢獻。 該獎項是協會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在多媒體計算、通信和應用領域創造持久影響力的研究人員。這是全球計算機界最享負盛名的獎項之一。 陳教授是視覺和多媒體通信領域的傑出學者。他的研究涵蓋廣泛且具影響力的領域,包括當代視覺運算、多媒體通信與網路、流動傳輸視像串流、電腦視覺,以及多模態生成式人工智慧。 陳教授在多媒體系統的開創性研究,包括流動視像通信的聯合來源與頻道編碼、節能流動視像顯示系統,以及雲端媒體系統。陳教授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出版了6本書、發表了超過400篇論文,並擁有十多項專利,贏得了十個最佳論文獎。他的創新工作持續推動技術發展,並促進業界對多媒體系統的見解。 陳教授獲授理大院士、IEEE Fellow、SPIE Fellow 及歐洲科學院院士,表彰他的重大貢獻。 點擊影片了解更多陳教授的研究成果 資料來源: Pulse @ PolyU  

2024年12月6日

獎項及成就

Web News

理大兩項目獲德國/香港合作研究計劃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透過國際研究合作,推動尖端研究及人才培訓。理大兩個項目獲得德國/香港合作研究計劃支持,促進兩地研究合作予以旅遊補助金資助。 兩個理大項目分別是︰ 項目名稱 平均曲率流及相關問題的高精度穩定收斂算法 香港首席研究員 李步揚教授 理大應用數學系教授 德國首席研究員 Balázs Kovács教授 帕德博恩大學(University of Paderborn) 資助年期 2年 研資局總資助金額 港元$85,800   項目名稱 建立與驗證一種調控神經活性的可適性透腦磁刺激神經反饋系統 香港首席研究員 張嘉祺博士 理大康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研究) 德國首席研究員 David MA Mehler博士 亞琛工業大學(RWTH Aachen University) 資助年期 2年 研資局總資助金額 港元$59,200   香港的首席研究員可運用這筆補助金,資助研究生前往夥伴院校進行研究訪問,以加強學生的培訓和海外體驗機會。 德國與香港合作研究計劃,成立於1996年,由香港研資局及德國學術交流協進會合辦,希望為香港及德國兩地學者提供一至兩年旅遊補助金,促進兩地學者在學術研究上的合作。

2024年12月5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國家航天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專題講座」分享航天任務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與創新事務處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國家航天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專題講座」於12月2日理大蔣震劇院隆重舉行,吸引了眾多師生參與,反響熱烈。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了兩位參與多個國家重點航天項目的重量級講者: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總師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孫澤洲總師。他們親臨現場,與理大師生分享航天任務的研發歷程和核心技術。 講座重點聚焦於天問系列任務,特別是天問一號成功實現火星的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開創中國行星探測。兩位講者分別回顧天問一號的研製歷程、任務執行過程及其關鍵技術,並從東方紅衛星發射,到探月工程「六戰六捷」,再到天問一號成功實現火星「繞、落、巡」,展示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非凡成就與特色發展之路。 在問答環節中,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教授與兩位講者及在場青年學者探討航天事業的挑戰與機遇。他們分享投身航天事業的感想,並鼓勵年輕一代勇於探索宇宙的未知。 展望未來,理大將鞏固技術優勢,繼續參與國家航天任務構建新貢獻。

2024年12月5日

活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