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1

理大跨学科专家贡献国家首个火星探测任务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两支跨学科研究团队为国家近日首个火星探测项目「天问一号」作出贡献。理大的科研人员凭借多年来在航天科研领域所累积的丰富经验,及卓越的研发成果,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在「天问一号」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中吴波教授团队研发创新的地形测量及地貌分析方法,协助选取火星着陆点。容启亮教授的团队则研发出精密的太空仪器「落火状态监视相机」(「火星相机」),拍摄火星的周遭环境及火星车的状况。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 (又名「祝融」火星车) 组成,目标是一次过完成「绕、落、巡」(即「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工作,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首次尝试;这次任务旨在获取有关火星的科学勘探数据。目前,「天问一号」已完成火星轨道环绕及着陆预选着陆区乌托邦平原,「祝融」火星车正侍机展开巡视及勘探工作。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祝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他表示︰「国家在深空探测的成绩令人振奋,过去在月球探索及采月壤带回地球的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今次国家的航天任务更跨越星际,首次探索火星,进一步印证中国的航天实力。理大的科研人员有份参与火星任务,并发挥关键作用,令我们十分鼓舞。理大科学家将继续以非凡的创造力、毅力和创新思维,在不同领域上参与科研,冀为人类的福祉贡献己力。」 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先生表示: 「我衷心恭贺国家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着陆。基础研究是本地大学的强项,今次理大以其科创实力,再次获邀参与国家重要航天任务,充分显示香港科研实力雄厚,卧虎藏龙,是国家科技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为国家级的『大科学』项目作出贡献。我深信本地大学亦可借着与内地机构的科研协作,发挥协同效应,优势互补。」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说︰「我们衷心感谢国家对理大的信任,邀请两位教授参与国家的火星探测任务。理大有机会再次为国家的重大航天科技项目做贡献,我们深感自豪。基于理大在航天科技领域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决定加大对该领域的支持力度。最近,理大已成立由容启亮教授领导的『深空探测研究中心』,聚集地质学、土木工程、机械过程、物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在航天科技的不同方向展开深入研究。我们衷心祝愿『天问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让世界对这个『红色星球』有更加多的了解。」 火星着陆区测量和评估 登陆火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火星表面的地形复杂,大气层稀薄,而火星表面随时可能出现的沙尘暴,加上火星与地球通讯有约5至20分钟的延迟,凡此种种增加了登陆火星的难度。因此,选择一个安全而具有科学价值的着陆点至关重要。 2017至2020年期间,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吴波教授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邀请,率领团队进行火星全球的分析和评估,筛选出三个候选着陆区,分别位于亚马孙平原、克里斯平原和乌托邦平原。这些候选着陆区均处于火星纬度5°- 30°N范围,太阳日照充足,有助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温度适中;且位处低海拔,可以延长探测器降落时减速的时间;地形平坦,有利探测器安全着陆。 理大团队进一步对候选着陆区进行了详细的地形及地貌特征分析,包括其海拔、坡度、岩石密度、撞击坑密度,以及该区域的地质历史。综合研究结果,火星北半球最大的撞击盆地乌托邦平原南部区域获选为「天问一号」的目标着陆区。乌托邦平原的某些特征,如其表面上广泛存在的沉积物,显示这个区域地下可能存在水冰,因此其科学意义重大,有助找出火星是否曾有生命的线索,了解火星的演化历史。 「天问一号」自2021年2月10日进入环火轨道后,已收集并传回大量覆盖目标着陆区的亚米级高解像度图像回地球。是次任务的目标着陆区面积达70公里 x 180公里,即比整个香港的面积大11倍。吴波教授及其团队利用自行研发的「三维集成测量模型」,将「天问一号」传回的高解像度图像,制成高精确度、高解像度的三维数码地形模型,以详细分析地形特征,识别可能影响着陆安全的大型斜坡。 为了帮助「天问一号」在火星上安全着陆和巡视,吴波教授及其团队亦研发出「基于人工智能的撞击坑、石块提取方法」,在短时间内从高解像度的图像上自动提取撞击坑和石块等地貌特征,以作更精确的分析。吴教授说:「我们利用这项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个半月内分析了分布在目标着陆区内的67万个陨石坑、逾200多万块岩石,和数百个火山锥,效率超卓,准确率达到了85%。」团队根据地形和地貌的详细测量结果,成功搜索出数个可能的着陆点,供「天问一号」任务的管理团队作最终抉择。 吴教授十分荣幸能够参与国家的火星探测任务,并贡献力量。他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成果,我们只是当中的一颗『螺丝钉』。过去几个月,我的每一位团队成员为这个项目全力以赴,日以继夜工作,精益求精,没有因为时间紧迫而对准确度和工作中的细节让步,最终我们在限时内完成任务。」 「落火状态监视相机」(「火星相机」) 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及副系主任容启亮教授研发精密太空仪器的经验丰富。容教授自2017年起率领团队,就「火星相机」进行研究、设计及制造。有赖整个团队努力不懈,以及大学的支持,理大团队在不到三年内,成功研制并交付火星相机,并通过多项相关的太空验证。 理大的「火星相机」搭载于着陆器外层平台上,以监视着陆情况、火星的周遭环境,以及降落火星后巡视器「祝融」的操作状态,包括太阳翼的打开及天线的状况。这些信息对掌握巡视器能否在火星表面成功巡视至关重要。 「火星相机」重量轻巧(约390克),然而外壳十分坚固,以抵受穿梭地球与火星超过九个月的旅程期间出现约摄氏150度的极端温差,及后须能在火星表面极低温的环境下运作,并要承受相等于地球地心吸力6,200倍的冲击。此外,「火星相机」须具备广阔测量视野(水平视野范围达到120度,对角线视野范围达到170度),同时显著减低图像变形的程度。 容教授解释︰「为了拍摄超广阔的图像及影片作科学研究之用,火星相机须轻巧并具备广角拍摄及可控的影像变形,同时要在有限的重量内能抵受极大的冲击力。此外,相机须在长时间的太空旅程中克服极端温差、辐射、机械振动等挑战,最后仍保持十分高的稳定性。」 容教授对于理大研发的「火星相机」能在地球前往火星的长途旅程中保持完好,感到如释重负。「得悉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我和我的团队非常兴奋。从国家航天局日前公布的图片中,我很高兴看到我们的『火星相机』状态良好。期待理大的火星相机拍摄到火星的壮丽景色以及火星车打开及运行的情况。」

2021年5月21日

其他

cover1

理大创客基金快将推出 助香港青年抓紧大湾区的硬件初创机会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青年发展基金」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支持,资助理大培育新一代年轻企业家的创业能力。理大将利用所获拨款成立「理大创客基金2021」,作为「青年发展基金」资助的《青创同行We Venture》旗下的项目。 「理大创客基金」计划专为香港青年人而设,旨在促进本地硬件初创企业的产品开发。该计划借助理大多方面的优势,包括在科创方面的专长和资源、与业界联系和校友网络,以及与合作伙伴(如深圳大学、香港科技园公司和香港工业总会)的紧密协作关系;透过向初创企业提供资金和培训,帮助他们应对开发原型和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及善用大湾区城市(如深圳和东莞)的制造及生产能力。 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表示:「理大致力推动大学的科研和创新,促进其研发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的科技应用。理大通过全面的创业支持平台,推出不同的资金援助计划,以及推行教育和孵化计划,扶植多家由学者或学生主导的初创企业。在民政事务局的支持下,『理大创客基金』计划将进一步强化我们在培养年轻一代的企业家精神方面的工作。该计划结合香港青年的创新能力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产能和市场潜力,将为硬件初创企业带来令人振奋的机遇,从而推动业界及社会的发展。」 硬件产品开发通常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技术,例如较庞大的创业资金、较大的厂房及生产设备。由产品构思到推出市场,当中经历漫长的开发过程。因此,本地的硬件初创企业经常面对许多困难。有见及此,「理大创客基金」为硬件初创企业提供支持,以助他们应对这些挑战。该计划预计于2021年4月启动,计划及报名详情将适时公布。 「青年发展基金」由民政事务局辖下的青年发展委员会管理,其成立的目的是与非政府机构合作,支持青年人创业及其他青年发展活动,其中包括以资金配对形式与非政府机构合作,从而协助青年人创业。青年发展委员会在2019年在「青年发展基金」下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资助香港非政府机构为在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更到位的创业支持及孵化服务,包括落户创业基地,以及进一步协助青年解决创业初期的资本需要。

2021年2月26日

深圳研究院

PC Photo 1

理大研发太空仪器成功为嫦娥五号完成表土采样

为支持国家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研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为这项历史性任务研制了一套关键仪器「表取采样执行装置」。该装置已于12月1日随嫦娥五号成功于月面软着陆,并完成了全自动的表土采样及封装任务。载有月壤样本的飞行器目前正返回地球,预计下周在中国内蒙古地区降落。 嫦娥五号是人类四十多年来首个在月球表面采集样本的探测器,这次任务旨在于月球表面进行全自动采样,将多达两公斤的月球样本带回地球。嫦娥五号探测器以「表取采样」(即利用机械臂在月面进行多点采样)和「钻取采样」两种方式取得月壤。针对「表取采样」的方式,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及副系主任容启亮教授于2011年开始率领团队研发一套精密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用以进行月面采样及封装。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表示:“采集月球样本是国家太空探索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理大是香港唯一有份参与嫦娥五号任务的高等院校,这充分印证了我们拥有顶尖的科研实力。再者,理大科研人员代表着香港成功为月球采样任务研制关键的太空仪器,为香港争光之余,亦足证香港有能力在国家太空探索及科研发展上担当重要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先生表示:“多年来,理大积极参与国家的太空探索项目,为国家研制高度精密的太空仪器。在这次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中,理大充分展示科研团队过去多年来在国内外航天项目中所累积的丰富经验、努力研发的高端技术,以及力求创新的思维。理大在科研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特区政府锐意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目标,相辅相成。”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说:“嫦娥五号的采样返回任务有助科学界发现更多月球的奥秘,因此备受世界注目。理大科研人员研制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协助嫦五任务取得成功,我为此感到非常荣幸。借着参与这项复杂艰巨的太空任务,理大科研团队展示了其坚实的科研能力及锐意创新的精神,推动前沿技术及科学领域的发展。理大将继续在科研领域追求卓越、引领创新,积极为香港、国家以至世界作出贡献。” 对于获邀参与这次具开创性意义的太空任务,容教授及其团队深感荣幸。他说:“通过全自动机械臂采集如此大量的月球样本是史无前例的。这个项目由前期研发、装置设计到仪器制造,均需要我们的团队在创新性、精确度和可靠性等方面达到极高水平。由于这次任务十分复杂,环环相扣,任何细节只要出现微细错误,便会令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全部白费。我们衷心感谢国家、大学,以及理大工业中心专家团队的支持,让我们成功研制出这套通过太空验证的仪器,并顺利完成采集表土样本。我们十分感激国家授予这项关键的装置研发任务。” 理大制造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正样部分包含两个采样器,分别用作采集松散及黏性样本;两个近摄相机;并配备一套“初级装封系统”用于以密封并保存样本于样本容器中。整套“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由超过400件工件组合而成,由不同材料如钛合金、铝合金及不锈钢等所制造,减低整个装置的重量,同时坚硬耐磨,以抵受严峻的太空环境。 谈及研发过程所遇到的挑战,容教授说:“由于‘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在面向太阳的一方运作,月面温度可高达摄氏110度。我们设计这套创新的系统时必须考虑周详,以便能够在极高温下运作,并须抵受太空穿梭期间及月面的极端环境︰包括升空及着陆时的冲击及震荡、月球的真空环境、太阳风及宇宙射线,并确保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样本仍然保持稳定。” “为达到载荷重量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机械设计方面力求创新,严格控制整个装置的重量。以两个采样器为例,它们不仅可用于采集样本,同时具有将样品容器钳起的功能,将其从着陆器移到上升器上。”容教授续说。 “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特点: 采样器(甲)– 采样器(甲)的长度约为35厘米,其铲子形状专为采集松散的月球样本而设。当采样器闭合时会产生震动及冲击,这个精心设计能甩走多余的碎片、凿开大块的月壤,并将月壤样本裹于采样器内,同时有助将样本准确地倒入样本罐中,以免弄污周遭仪器。 采样器(乙)– 采样器(乙)的长度约为30厘米,用于采集黏性月球表层样本。采样器会钻进月壤,透过打开齿状金属瓣抓取黏性样本,当金属瓣闭合时即可抓紧目标样本。随着金属瓣慢慢张开,采样器内的活塞会将黏性样本推进样本罐内。 近摄相机 – 可抵受高达摄氏130度的高温。每个采样器均配有一台近摄相机,可在样本采集过程中发挥监察和视像导航功能,有助拣选具科研价值的月壤样本,将样本准确地倒进样本罐内及准确地提罐放到上升器内。 初级封装系统– 整个系统重约1.5公斤,而样本罐只占360克,用于将月球样本密封保存,以带回地球。此系统有多项匠心设计,包括透过漏斗将样本倒入样本罐内,期间不会弄污罐身;另外,锁罐前会扫走溢出罐口的月壤,确保罐盖能妥善关好,以将罐内的样本密封锁紧。 理大是香港唯一拥有国际太空任务实战经验的高等院校,自2010年起在国家的太空探究项目方面一直不遗余力。为支持国家的探月工程,容教授多年来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携手研制出多项太空仪器,包括应用于2013年嫦娥三号及2019年嫦娥四号的月背探测任务的“相机指向机构系统”,以及2020年应用于天问一号的“落火状态监视相机”。理大团队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亦将应用于嫦娥六号探月任务。 理大多年来积极参与不同的太空探索项目,研制各项先进的太空仪器,包括为欧洲太空总署2003年火星快车任务研发“岩芯取样器”,以及为2011年的中俄联合探索火星任务研发“行星表土准备系统”。

2021年2月22日

其他

Photo1

香港理工大学联同澳门科技大学 • 研发推进新冠肺炎诊断技术

新冠肺炎(COVID-19)影响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对大量个案,如何快速、准确地诊断及识别高危患者以进行早期治疗尤其重要。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积极参与抗疫,并与各界伙伴合作,推展多项防控工作。理大今天宣布,与澳门科技大学(澳科大) 以及一些国内院校合作,成功开发一套用作快速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工智能(AI)系统,这项名为「人工智能辅助影像学对新冠肺炎进行精准诊断、定量测量和重症预测」(Clinically Applicable AI System for Accurate Diagnosis,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and Prognosis of COVID-19 Pneumonia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的研究(文章连结),经已在国际著名科研期刊《细胞》上发表。 这套崭新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通过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hest CT),能有效地区分新冠肺炎和其他类型肺炎(其他病毒性和细菌性),并于20秒内预测严重程度,其准确率高达90%以上。它可以在医疗系统严重负荷的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协助放射治疗人员和医生进行快速诊断,加快诊断效率,节省时间。 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澳门科技大学张康教授表示,研究团队使用来自3,777名病人的大型计算机扫描(CT)数据库进行深度学习和测试,以建立一个人工智能诊断模型用作区分新冠肺炎(NCP)和其他类型肺炎;该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能够提供准确的临床预测,协助临床医生作出诊断,及早安排合适的临床管理和资源分配,为一众医生的抗疫工作提供支持。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客座教授刘耀南医生表示,人工智能团队使用深度学习,语义分割和多种神经网络架构等技术,创建一个包含文本分析、量化分析和诊断分类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此外,根据国际标准上有关肺部病变、肺及肝损害的相关研究和临床指标,开发了一个全面的综合评分系统,用以更准确地预测肺炎严重病变从而进行后续治疗。 理大与澳科大的科学家,亦继续就新冠肺炎进行不同范畴的研究合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方向。其中一项有关新冠肺炎患者感染SARS-CoV-2 (COVID-19) 的血清研究,最近亦于另一知名科学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文章主题为「抗SARS-CoV-2的免疫球蛋白M和G抗体的血清反应研究」(Seroprevalence of immunoglobulin M and 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in China”) (文章连结)。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卫炳江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运用自身的专业和网络,并透过与不同界别合作进行研究,为人类福祉而努力。疫情期间,我们开发了可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自动快速诊断系统,亦进行了各项抗疫相关的科研。我们与澳科大自2018年起合作,并联同多间粤港澳大湾区院校与美国合作伙伴组成联盟,共同构建生物科技和转化医学合作研究平台以进行多项高影响力科学研究。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令我们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得以迅速反应,开发这项针对新冠肺炎的诊断和预测新技术。」 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霍文逊教授亦指,此人工智能系统已在不同国家的多间医院中使用,现正与美国贝勒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和史丹佛大学在内的几所著名大学合作以应用于当地。相信这个应用系统能够在香港、中国大陆不同地区以至全球采用。COVID-19是一种新的高度传染性病毒。截至6月10日,全球已有超过700万人受到感染。在这关键时刻,理大和澳科大的研究团队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将继续进行针对新冠肺炎的研究,将科技应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等范畴,以对抗疫情。

2020年6月15日

深圳研究院

1

理大研发新一代数据存储技术 透过国家新一代载人飞船进行太空试验

太空任务需要长时间存储大量数据,然而现有的数据存储装置,其存储密度及保存期限均已到达一定的极限。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团队成功研发使用多肽的新一代生物数据存储技术,并透过「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进行太空试验,期望日后能将此项技术应用于太空探索等大数据管理。   由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姚钟平博士及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刘重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一项新技术,利用多肽存储数字信息及串联质谱测序以进行数据读取。相比现有的商用数据存储装置,以及脱氧核糖核酸(DNA)等其他研发中的存储技术,多肽存储技术具备存储密度更高、存放时间更久等优点,较之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降解的DNA,多肽即使经过数百万年仍可进行测序,是执行航天任务期间存储大数据的崭新技术。   姚钟平博士认为,多肽合成工业的普及令多肽合成变得更快速,成本亦得以降低;而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成千上万条多肽的序列亦能于短时间内进行测定。此项新技术是全球首个结合蛋白质组学与数据存储技术的成果,有望为现时的数字信息存储业带来改变。这项科技除可用于存储太空实验室大数据之外,亦能广泛应用于会产生大数据并需要作长时间存储的政府及商业机构。姚博士指出,随着多肽合成工业和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亦会更趋合理。   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于2020年5月5日发射,理大在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的支持下,已将多肽存储的信息加载太空,以验证多肽存储数据数据置于太空环境后,会否影响其读取时的可靠性及稳定性。该样本存储了理大校训「开物成务‧励学利民」和「香港理工大学,八十周年校庆」的双语文本档案,以及歌曲「平安夜」的音乐档案。理大团队将进一步读取及分析所回收的数据,这项崭新的生物信息存储技术,可望为未来太空探索提供更可靠的数据管理方案。   理大拥有丰富的航天技术研发经验,其研究人员自1990年代以来参与了多个国家和国际太空探索项目,现在透过这项太空生物实验,理大有幸参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升空的历史性任务,以支持国家探索火星的计划。理大期望继续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和华润生命科技集团等研究伙伴作进一步合作,为未来航天飞行和太空探索取得更具前瞻性的成就,以造福更多人。

2020年5月20日

其他

20200408110732173217

理大领先的主题研究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解决亚热带城市群区域大气光化学污染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说:「我们的研究人员专注在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新材料、人工智慧、机器人技术、资料科学和食品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显著的发展及重大突破。理大的研究团队致力于解决迫切的全球性问题,并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理大研究团队取得的创新技术及成果,很多都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RGC)的大力支持及政府拨款资助。连续三年,理大在RGC主题研究计划共获得三个主要研究专案的拨款。这些研究专案将带来突破性的改进,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光化学空气污染(photochemical air pollution)是理大研究人员最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光化学空气污染亦称为烟雾,它是一种独特的空气污染类型,当空气不流通时,由包括臭氧等几种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物质会充斥于空气中。混合物降低能见度,引起眼睛不适,使橡胶轮胎破裂,并破坏植被,对农民和种植商造成经济损失。光化学空气污染亦会影响树木及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造成温室效应,加速全球暖化,影响深远。 在香港、洛杉矶及印度斋浦尔等城市,汽车依赖度高或高度工业化,空气污染的问题最为常见。由于香港和邻近的珠三角组成的地区,是中国其中一个人口最多,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区内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使空气品质下降,尽管政府已努力降低污染水平,区内的光化学污染并没有太大改善。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王韬教授说:「解决这些问题对为亚热带复杂环境地区,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控制策略至关重要。」王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正在研究由车辆排放、工业运作,以及陆地和海上其他排放源引致的混合排放物,期望引进减轻光化学污染的最有效策略。他们还尝试开发更精准,具备更佳预测能力,并能够在复杂地理环境中使用的建模系统。 这项由王教授统筹的研究专案,于研究资助局2017/18年度的主题研究计划中获得超过三千三百万港元的资助。理大的团队与来自德国、美国、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香港高校的专家,共同开展为期5年的研究工作。专案题为「亚热带城市群区域大气光化学污染:从微环境到城市-陆地-海洋的相互作用」。目标是开展世界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以期解决香港和珠三角地区的光化学和路边污染之问题,从而为建设绿色香港、中国乃至亚洲作出贡献。  

2020年3月19日

深圳研究院

IMG_0385

2019沪港大学联盟年会暨行政人员工作坊(人力资源)

沪港大学联盟于上海复旦大学举办2019年会, 讨论加强推进香港及上海两地大学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并一连两天举行行政人员工作坊(人力资源), 主题为“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 共有约30名来自15所大学, 包括理大的代表参与。沪港大学联盟于2018年11月成立, 成员包括香港及上海16所大学,期望以联盟作为知识交流平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促进两地行政人员互相学习,优势互补。  

2019年12月16日

上海中心

20191112_1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第二十五届毕业典礼

2019年10-11月,香港理工大学毕业季,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本年度共有752名毕业生,其中酒店及旅游业管理硕士(HTM)毕业生共计85名。   11月5日,HTM毕业生从内地赶往香港,参加了学院在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举行的毕业典礼。教师代表、嘉宾、毕业生及其家属参加了此次毕业典礼。下午点分,国歌声中,全体毕业生起立,静候毕业典礼的开启,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院长及讲座教授暨郭炳湘基金国际酒店服务业管理教授田桂成教授宣布第二十五届毕业典礼正式开始。   学院副院长及教授金博蓝教授致辞并介绍主礼嘉宾。金博蓝教授对SHTM的发展历程做了简要介绍:学院已有40年历史,在2019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的“旅游休闲管理”类别中位列全球第一;在2017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的“酒店、休闲、体育与旅游”类别中排名世界首位;并在2017/2018大学学术表现排名的“商业、管理、旅游业及服务学科”领域中排列第一,是卓越教育的象征,通过推动教育与传授知识以服务业界及学术组织是学院一直以来的使命。金教授还对在场毕业生所取得的学术研究成就表示肯定,并对所有毕业生表示衷心的祝贺。   正爱慈善基金会董事陈子君女士作为主礼嘉宾致辞。陈女士是香港酒店业先驱陈泽富先生的孙女。陈泽富先生及其夫人以及其家族成员曾为推动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大楼以“陈泽富伉俪楼”命名,学院副院长兼讲座教授宋海岩教授亦被评为陈泽富伉俪国际旅游教授。生于酒店业家族,陈子君女士寄语在座毕业生追求自己的理想,开拓眼界。给予别人,自己内心也会获得变化,而这一变化将有助于改变家庭、社区、城市、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在学位授予仪式上,田院长亲自为毕业生进行授帽仪式,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共有十位同学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他们分别是赵倩婷、李苗欣、罗冰清、宋暁军、王晶、吴芬、许盛宁、陈辰、李倩和曾霞。衷心祝贺!   田院长代表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向所有毕业生致以热烈的祝贺,毕业代表学业告了一个段落,但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新的开始,并祝所有毕业生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在全体毕业生吟唱毕业歌“Time Flies My Friends”后,田院长宣布毕业典礼结束。祝愿毕业生能在未来的路上,事业有成,一日千里!

2019年11月12日

杭州基地

20190722_1_R

独特交流计划助大学生体验大湾区创新创业

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Greater Bay Are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s / GBA I3)举办为期50天的初创交流计划,于上星期圆满结束。这计划是大湾区内首项同类型活动,吸引共76 名香港、内地及海外青年参与,协助他们开拓创新创业的视野,促进文化交流及创意协作。 计划亦为参与的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培训,以及在深圳初创企业实习的机会,不少参加者表示,他们从中得以了解大湾区的初创生态及市场环境,对他们日后如在区内创业帮助甚大。GBA I3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及深圳大学(深大)共同创立。GBA I3首度举办的「深港初创实习・交流计划」,于今年五月至七月期间举行,吸引了17名理大生、32名深大生,以及27名来自英国、加拿大、德国、澳洲、日本和南韩的大学生参加。 今届计划包括一系列在香港及深圳的初创、跨国科技企业和创意培育基地的实地考察,并为参加者安排投资者及创业导师,指导创业构思。此外,17名理大学生更于深圳多家初创企业进行为期五星期的实习。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表示:「这计划是GBA I3推动创新创业的重点项目之一。计划包含广泛的学习模式,当中结合实地考察、实习和交流,以期为不同国籍、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系的大学生拓展视野和体验,启发他们的创意思维。我们期望透过这类计划,协助年轻人把握大湾区的机遇,并吸引全球人才到大湾区发展事业。」 深大副校长王晖教授表示:「此项目是两校共建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后的首个重点培育项目,也获得教育部的全额资助与支持,旨在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开展深港双创人才培养、驱动创新型人才交流、促进高规格国际资源对接,以此加强港澳学生与内地交流,更好了解内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个活动历时七周,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包括企业参访、培训课程、实习、创业项目路演等活动,希望藉这些活动,继续深入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精神,把我们的这个项目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罗毓熙是参与计划的深大同学之一,现就读工商管理第二年,他指这计划让他亲身了解内地、香港和海外学生的不同学习和工作文化,大大拓展了视野。「期间,我们和理大同学组成团队,一同构思、计划创业项目,我非常欣赏香港同学实事求是、专注而高效率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内地同学则强于宏观研究,分析全国各地市场趋势。透过这计划,彼此学习共建目标、优势互补,肯定能装备我们拓展跨文化合作与事业发展。」 理大同学黄耀康则在这计划下,于深圳一家专事智慧安老产品与方案的初创企业实习,在担任交互平面设计师的五个星期内,他全权负责由零开始为长者设计一款时尚的功能休閒鞋。黄同学现修读理大产品设计学第三年,他表示:「实习期间,我每天工作生活都在深圳,真实的体验,令我对在香港以外发展事业更具信心,我正认真研究毕业后一圆创业梦,与同学一同开设初创,为庞大的大湾区市场提供工业设计服务。」

2019年7月22日

深圳研究院

20190705_1_R

香港理大「希望旅程」服务学习 服务四川小学 学习防灾减灾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服务学习课程-「促进青少年及儿童发展」今年7月首度到四川省与四川大学合作,为成都西蜀实验学校小学生举办「希望旅程」夏令营。60多名理大及10位香港圣三一堂中学学生,参访了映秀镇,并参加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灾管院)应急逃生与灭火体验课程,亲身领会灾难的震撼及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让他们更深入认识灾害及防灾的重要。 7月5日,「希望旅程」闭幕式于灾管院举行,  理大协理副校长石丹理教授致辞时表示,这个服务学习课程于四川省首办,与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为成都西蜀实验学校服务,首次合作非常愉快,  期望服务学习计画可以继续在四川其他地方发展。出席闭幕式的嘉宾包括四川大学代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杨光教授及项目主管邓洪教授、公共卫生学院服务性学习专案负责人赵莉副教授、灾管院院长柯瑞卿教授,以及成都西蜀实验学校于亚平校长。 培养「有能力」、「有盼望」及「抗逆力」的公民 今次到四川的服务学习团共60多名来自香港理大不同专业的学生及10位来自香港圣三一堂中学的学生,一起为超过360名成都西蜀实验学校的小三至小四学生举办五天夏令营,透过「生活英语」、「科学学习」、「健康教育」、「自我成长」等充满乐趣的课堂,培养「有能力」、「有盼望」及「抗逆力」的素质。此外,今次也邀请了四川大学学生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为服务学习的学生提供回馈。 来自香港的大学生及中学生们除了到四川参与这项服务学习外,行程中更安排了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参访活动,包括参加灾管院的应急逃生与灭火体验课程,了解不同灭火设备的应用、在类比火警的房间学习逃生知识。并参观映秀镇,与映秀小学董雪峰校长对谈,亲身了解灾后重建的实况。 对老师舍己救人的事迹深受感动 理大学生洪嘉颖坦言,应急逃生课程很重要:「意外没法预知。我们只能多作练习,才能在危急的情况下作出适当的反应,所以防灾教育很重要。」她亦难忘参观映秀镇的经验:「给我最大触动的是校长的分享,他的描述非常清晰详细,令我仿佛就置身在地震当中。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老师舍己救人的事迹,无私的精神实在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理大是香港首间把服务学习列入大学必修课程的学府,而「促进青少年及儿童发展」服务学习专案已分别在上海及杭州举办,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并曾获得国际大学评级机构(QS)的“全球教学创新大奖”之“可持续性”组别金奖。

2019年7月5日

四川基地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