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医工结合科研成果入选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 「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
2025年3月31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医工结合科研成果於北京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亮相,向全球展示其在医学及健康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雄厚实力。理大代表亦应邀出席多场学术论坛,与全球顶尖科学家丶领军企业家丶创业家丶资深投资者丶专业技术经理人等各界精英,共同推进全球创科交流与合作。
今届年会於3月27日至31日举行,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其间举行了包括约60 场平行论坛丶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丶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和重大成果专场发布等大型活动,以及多场文化交流丶科学普及专案路演等,为参加者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多年来,理大在医工结合丶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科研累积丰富经验,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硕果累累,为推动全球医学及健康领域的教学丶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作出贡献。逾170位专家学者丶投资人丶技术经理人对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72项创新项目进行谘询评议,理大共有三个项目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5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是与会香港机构中唯一有创新项目成功入榜,包括眼科视光学院主任兼视觉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纪家树教授研发,用於精确测量和分析角膜形态的便携式设备;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胡晓翎教授研发,有助中风患者复康的「移动式外神经肌骨系统」;以及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兼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郑永平教授研发,用於测量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便携式超声系统「Liverscan®」。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应邀为「京港科技创新论坛」担任主题讲者,以「深化京港科创合作,汇聚前沿科研力量」为题,阐述京港及大湾区的创新发展现况丶跨区域科技合作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丶科技协作的核心优势和战略意义等,透过京港合作打通国际科技合作桥梁,助力国家「双循环」发展战略。赵教授的演讲也强调如何立足北京,深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并连接全球创新网络,使京港及大湾区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重要支点。这不仅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球化创新网络中的中国方案。
理大知识转移及创业总监兼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秘书长王家达先生於「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上,分享理大在促进知识转移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策略丶发展模式和实践案例,以及深化与内地产学研合作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丶加强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成果,为促进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宝贵参考。他亦於「全球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年会」上,与全球各地技术经理人协会及业界代表,就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丶人才培训及队伍建设等议题作深入探讨。
中关村在推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也是面向全球高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自2007年创办以来,中关村论坛紧扣「创新与发展」的主题,至今已成为全球性丶综合性丶开放性的创新科技高端国际论坛。
***完***
详情查询
冯秀芳女士
公共事务经理
- 2766 5197
- sf-jess.fung@polyu.edu.hk
详情查询
萧郁鹏先生
公共事务高级经理
- 2766 5096
- edmond.siu@polyu.edu.hk
你可能也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