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先进制造、新材料及新能源研究项目获「产学研1+计划」资助

2024年5月29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公布首届「产学研1+计划」申请结果。 (ITC)

由王钻开教授领导的「数据中心高效节能液冷系统」项目于「先进制造」领域获得资助。

由郑子剑教授(左)领导的「下一代动力储能电池复合集流体的中试与量产」项目于「新材料及新能源」领域获得资助。 (右)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昨天公布首届「产学研1+计划」申请结果,并举行签约仪式。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领导的两个项目获得该计划的资助,凸显理大在推动研究创新,以及将世界级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的承诺。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祝贺获得拨款资助的理大研究团队,并表示:「我们很荣幸获得『产学研1+计划』的认可和支持,相关资助可望加快研究项目的商品化,让理大的科研人员开发更多创新方案,加强他们与不同行业合作伙伴的关系,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造福香港、国家以至全球。凭借我们在相关领域的科研优势和丰富知识,理大将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理大两个获资助的项目包括︰

数据中心高效节能液冷系统(先进制造)

项目由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及机械工程学系仿生工程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领导。

数据中心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支柱产业,能耗可达世界总能耗 3%。其中有 40% 能耗用于冷却。目前的冷却方法效率低、成本高、不环保,并且会导致高碳排放。因此,有效降低冷却系统能耗是实现数据中心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

此项目旨在开发数据中心高效节能液冷系统,并将其商业化,以解决数据中心冷却能耗、冷却剂昂贵且不环保及排碳巨大的问题。

该系统的创新特点使用热异质拓扑表面设计,即结构热装甲,解决了困扰液冷领域已延续百年的瓶颈难题——在高温(1,000 °C)和高热流密度(1,000 W/cm²)下的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并且性能显著优于传统冷却技术。另一创新点是整合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即 AIoT,可以实时监控和优化系统传热性能。

下一代动力储能电池复合集流体的中试与量产(新材料及新能源)

项目由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软材料及器件讲座教授郑子剑教授领导。

此项目开发一类超轻、超薄、柔性且强韧的导电复合薄膜,用作商用锂离子电池及未来固态锂电池中的集流体,以大幅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集流体是锂离子电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负责电池在充放电中的电流传输。然而,集流体并不参与电池的能量存储,因此减轻减薄集流体可有效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是过去多年来电池商品化一直追求的目标。目前商用锂电池使用纯金属铜箔、铝箔作为集流体。然而金属箔密度高,工业上减轻减薄金属箔工艺已到瓶颈。

此项目开发的复合集流体比目前金属箔轻 80~85%,薄 65~80%,成本下降 40~60%,同时在导电性、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以及与各种电极材料的适配性方面与金属箔相当。这些优势可使锂离子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提升 20~25%,体积能量密度提高 9~12%。

「产学研1+计划」于 2023 年正式推出,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百支来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大学、有潜质成为成功初创企业的研发团队。每个获批项目可获港币一千万元至港币一亿元不等的资助。

 

***完***

详情查询

萧郁鹏先生

公共事务高级经理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