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理大推进教学创新 获质保局核证报告肯定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欢迎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辖下质素保证局(质保局)今日发表的《香港理工大学质素核证报告》,并感谢质保局评审小组给予正面评价。报告高度肯定理大在保障和提升课程标准和质素方面的成就,认为大学策略发展计划过程「具前瞻性」,亦认同大学转向组合为本的收生策略,扩阔了学生的学习途径。 报告特别指出理大两项「良好的实践做法」。评审小组认可理大利用学系主要表现指标,有效地监察及提升全校各阶层的整体表现,贯彻落实各项大学策略,包括现行的策略发展计划。评审小组亦认为,学系学术顾问以其国际及外部视角,在独立地确保课程得以持续更新和改善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作出重大贡献。 评审小组认可理大在持续改善课程和程序方面的不懈努力,并且确认「理大就课程筹划丶评审和检讨制定一致而完善的程序」。报告特别强调,将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AIDA)以及创新及创业(IE)元素引入本科课程,是理大持续修订其课程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有力证明。 评审小组认同理大在提升教学及评核质素方面,实施了周详而有效的策略。理大在推行虚拟教学和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积极进取,充份展现出适应教育环境变迁的能力。此外,评审小组认同理大为支持学生的全人发展提供多元化活动,并赞赏理大优化服务学习计划,获得学生十分正面的回馈。评审小组高度赞扬理大致力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体验,确保学生可使用最先进的设施和资源,并「提供富有影响力的真实学习体验」。 以实证为本的方式进行质素提升是理大发展的核心之一。评审小组认为理大拥有成熟而稳健的质素提升文化,并且对理大在质素保证过程中融入实证为本的原则给予认同。报告特别提到,大学「在各个运作范畴有效收集丶分析和使用数据,当中涵盖大策略规划丶资源分配丶课程发展,以及质素保证和提升」。同时,大学亦有效地运用了调查和各类意见回馈,推行建设性改善和发展。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对质保局及评审小组严谨的质素核证工作表达深切感谢,并感谢他们对理大教与学各方面的赞扬和建设性意见。他表示:「是次质素核证肯定了理大积极推动教学创新的工作,这与大学策略发展计划的目标一致。理大将致力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在未来的日子,我们将继续追求卓越,持续提升教学质素及学生的学习体验。」 有关《香港理工大学质素核证报告》全文,请浏览: https://www.ugc.edu.hk/doc/big5/qac/report/polyu202411c.pdf ***完***

2024年11月7日

其他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Photo

理大於QS亚洲大学排名再创佳绩 跃升至第 17 位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Quacquarelli Symonds (QS) 最新公布的2025年亚洲大学排名中取得佳绩,位列第17位,较去年跃升6位,跻身亚洲前20位,反映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卓越表现备受肯定。 排名涵盖亚洲984所大学,按11个指标评分。理大在多项指标表现出色,其中在「国际教员占比」连续两年取得满分,并在「论文篇均引用率」及「国际研究网络」两项获得优秀成绩。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我们欣悉理大於QS亚洲大学排名中再创佳绩,对此感到鼓舞。理大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一直在教育丶科研和知识转移方面追求卓越,未来将加强与全球各地夥伴的联系与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大学将配合政府打造『留学香港』品牌,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 有关2025年QS亚洲大学排名的详情,请浏览: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asia-university-rankings ***完***

2024年11月6日

成就 大学策划处

Photo 1

「一带一路电力及能源高级研讨项目2024」圆满结束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西安交通大学(西交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及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连续7年合办的「一带一路电力及能源高级研讨项目」计划昨日(11月5日)圆满结束,并于同日举行结业礼。 计划今年的主题为「低碳转型:绿色能源的最新发展」,为期13天的培训汇聚了26 位来自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能源公司代表和学者参加,包括智利、中国内地、香港、菲律宾、葡萄牙、俄罗斯及津巴布韦。学员参与了讲座、研讨会、交流与分享环节等各种活动,并走访在内地和香港的不同电力设施,深入了解绿色能源在两地的发展。 结业礼由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驻香港办事处副主任李勇先生、国网技术学院副院长王立新先生、西交大电子与信息学部党委书记梁莉女士以及港灯董事总经理郑祖瀛先生主礼。出席嘉宾包括香港工程师学会副会长陈帆教授、智利驻香港总领事Karina Concha女士、署理津巴布韦驻香港总领事Alice Mudumi女士、俄罗斯驻香港总领事馆参赞Petr Larionov先生以及一众主办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等。 文効忠教授致辞时说:「理大一直积极以各种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创始成员,我们与来自37个国家的150所大学组成了充满活力的网络,致力促进在这条历史路线上的地区合作与发展。凭借计划成功建立的联系,理大期待在未来推出更多新的举措,并扩展我们在『一带一路』区域的合作网络。」 郑祖瀛先生指出:「今年3月,港灯南丫发电厂最新 1台天然气发电机组L12 正式投产,是港灯『减碳之旅』一个重要里程碑。港灯较早时已分别将2 台老旧燃煤发电机组退役,天然气发电比例增加至约 70%,兑现我们加快能源低碳转型的承诺。进入下一阶段,我们正在兴建多一台新的天然气发电机组 L13,以及强化现有的基础设施,继续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洁净和可负担的电力。我十分高兴可以和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分享我们如何克服种种难题,以及筹谋应对未来的挑战。」 李勇先生指出:「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携起手来,共享发展成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全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积极促进世界范围内电力能源领域的合作。我们希望『一带一路』研讨项目能够成为分享与交流电力能源前沿技术的合作平台,持续说服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合作、实现共赢。」 王立新先生说:「『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其延伸之处,必定是人文与技术交流汇聚的活跃之地,不同文明互鉴互信,多元观点共存共融。『一带一路』研讨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来,日益成为国际电力人才交流互动的优质平台,结出累累硕果,迸发出勃勃生机,真心希望大家在这个平台深耕细作,擦亮『一带一路』研讨项目金字招牌。」 梁莉女士指出:「计划已经连续7年圆满举办,通过四方的深入合作,我们成功建立了连系电力能源领域工程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平台,为大家分享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工程技术研究的经验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计划不仅显著促进了各参与的单位之间的技术交流,更加深参与单位、人员之间的友谊。四方约定继续深入合作,共绘十年交流发展画卷,致力共创新型数字电网、共享全人类美好未来。」 环顾全球,不少国家计划以使用绿色能源的电动车逐步取代传统燃油车。今年计划邀请被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的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杰出讲座教授兼电动车研究中心主任陈清泉教授,以「绿色能源革命新征程」为题发表专题演讲。陈教授指能源革命即能源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的转型,通过低碳化、智能化以及终端能源的电气化和氢能化,提升能源效益及减少碳排放。他指出电动汽车革命的新征程是从电动化走向智慧化和网联化,并解释了能源、信息、交通和人文网络的相互融合,能带来庞大的经济及生态效益,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可持续发展,并将第四次工业革命演化到第五次工业革命。 被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的陈清泉教授以「绿色能源革命新征程」为题发表专题演讲。 此外,学员亦参观了多个顶尖电力和培训设施,包括国网位于山东济南的培训设施及西交大的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港灯南丫发电厂、马师道变电站及流动电池储能系统,亲身学习先进技术及专业的能源管理知识。 学员亦首次到访位于香港科学园的产品可靠性暨系统安全研发中心(CAiRS),参观由港灯与CAiRS合作研发的人工智能模型,CAiRS是由理大联同美国马里兰大学共同设立。模型透过识别及分析电缆健康状况,评估电缆电路出现故障的可能性,更能预测有机会出现故障风险的组成部分。港灯亦分享了自身经验,指出在引入多个新系统,包括评估电缆健康的「三高指数」后,过去数年涉及高压电缆的异常次数减少约四成,大大提升供电可靠性。 「一带一路电力及能源高级研讨项目」计划是中国内地及香港首创的跨地域、跨文化校企协作计划。计划自在2018年启动以来,累计已吸引了来自44 个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的 830名专业人士参与,并进行逾 10,000小时的交流、在线线下培训和实地考察,成为推动电力和能源行业能力建设的全球领先平台。   *** 完 ***

2024年11月6日

活动 工程学院

Photo 1

理大学生于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勇夺金奖 设计新型双靶向纳米抗体针对胰脏癌细胞抗药性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生团队早前于在巴黎举行的2024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勇夺金奖,更被评选为本科生组别的十强队伍,同时获得「Best Oncology Project」及「Best New Composite Part」两项大奖的提名。得奖项目聚焦研发一种新型双靶向纳米抗体,助应对胰脏癌病人对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具潜力推动创新的癌症治疗和相关研究,并广泛应用于合成生物学领域。 胰脏癌死亡率高于许多常见癌症,更是香港致命癌症的第四位。然而,传统治疗方案面对不少挑战,例如标靶药物不足以及病人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这些问题尤其常见于标准化疗药物「吉西他滨(gemcitabine)」上,令早期胰脏癌病人对第一线治疗的敏感度往往会逐渐下降。 理大学生团队尝试研发创新的解决方案,应对这些治疗困难。他们利用生物资讯分析,找出两种与胰脏癌腫瘤生长和产生抗药性的情况有重要关联的细胞表面受体EGFR和HER2,然后设计出一种双靶向纳米抗体「Panobody」,能同时阻断EGFR和HER2及其讯号传递路径。团队并通过随后的实验发现,无论是单独使用「Panobody」或同时取用「Panobody」和「吉西他滨」,均有效抑制胰脏癌细胞生长,甚至提高癌细胞对「吉西他滨」治疗的反应。 这支跨学科学生团队由11名分别来自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及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的学生组成,在来自全球的195支本科生队伍中突围而出。参赛的八个月间,团队除了在实验室进行严谨的研究工作,亦諮询了擁有丰富临床胰脏癌治疗经验的专家。此外,他们更设计一系列公众参与活动,包括制作互动教育游戏、于社区设置摊位等,并支持了香港癌症基金会的筹款活动,冀提高社会对胰脏癌的关注。 学生团队获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李建华教授及其他专家提供指导。李建华教授讚扬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努力追求科学卓越及提高公众关注,并表示:「这次的优秀成绩不但肯定了他们高質素、具影响力和创新的研究工作,亦突显了理大致力培養新一代生物科技人才。」 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由麻省理工大学于2004年创办,是全球合成生物学界的年度盛事,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高中生、大专生及研究生参与。竞赛旨在鼓励参加者利用可交替的生物元件及分子生物技术设计并建立一套系统,解决社会实际面对的难题。 有关理大学生团队的得奖项目,可浏览:https://2024.igem.wiki/hkpolyu/。   ***完***

2024年11月5日

成就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

Photo 1

理大与OPPO合作升级成立创新研究中心 深化人工智能影像技术 望未来应用於更复杂影片处理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OPPO)签署框架协议,由2025年1月起将原有的「香港理工大学—OPPO联合创新实验室」(原实验室)升级为「香港理工大学—OPPO 联合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在新框架下,联合创新研究中心除了会延续原实验室内围绕人工智能影像技术的研究方向外,亦会展开更全面和深化的研究工作,涵盖人工智能技术在手机影像中各个层面的应用。OPPO计划於未来五年拨款不少於人民币3,000万元予联合创新研究中心,以支持理大开展相关研究项目和运作。 理大与OPPO於过去的合作中,不但成功将科研成果商品化,更共同培养了不少人工智能专才。原实验室成立初期所培养的理大博士生与OPPO的工程师合作,成功开发出影像生成式大模型关键演算法,在手机内利用人工智能即时在模糊的照片上进行仿真高清化处理,并已将这项技术应用於OPPO的旗舰手机内。随着大众对手机影片拍摄和多媒体制作的需求日增,联合创新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未来会扩展至较复杂的影片算法丶相簿编辑丶人工智能模型轻量化等,期望能在手机上更有效率地运用人工智能科技,同时保留其影像质量。而联合创新研究中心亦会继续投放资源培养人才,继续共同推进商界和学界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上星期五(11月1日)於理大校园进行,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OPPO研究院院长廖劲松先生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OPPO产学研事务负责人秦征先生代表签署合作协议。理大电子计算学系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分析讲座教授张磊教授将代表理大出任联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滕锦光教授表示: 「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理大将於2025年1月正式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这是我校实施创新发展策略的重要举措,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助力人才培养。联合创新研究中心所属的电子计算学系也将加入新学院。新架构将有效促进研究团队的深入交流与协作,产出更具影响力的成果。我们相信,这次与OPPO的深度合作,将充分把握机遇,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转移。」 廖劲松先生表示:「在OPPO与理大的三年合作中,我们见证了联合实验室在技术上的多项突破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显着成就。秉持『科技为人,以善天下』的使命,我们期待通过此次续约,进一步深化与理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多创新的的智慧影像体验。」 有关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秉承校训「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的精神,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并以肩负社会重任为宗旨。理大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全面教育,致力培育具良好国民意识丶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明日领袖」;同时推动具影响力的创新与跨学科研究,以应对全球最迫切的挑战。知识转移与创业文化亦是理大的基石,大学着重研以致用——将所研发的科技转化为实际应用。理大追求卓越,努力不懈,深得国际认可,持续位居全球百强学府之列。理大将继续以其雄厚根基,与各界策略夥伴合作,力求造福香港丶国家乃至全球。 有关OPPO OPPO於2008年推出“笑脸手机”,由此开启科技致善之旅。今天,OPPO 凭藉以Find和Reno系列手机为核心的多智慧终端机产品丶ColorOS作业系统丶以及互联网服务,为全球使用者革新科技体验。OPPO 业务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万名OPPO员工共同致力於为人们创造美好智慧生活。 ***完***

2024年11月4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电子计算学系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学举行第三十届毕业典礼 颁授荣誉博士学位予两位杰出人士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与校长滕锦光教授今天主持第三十届毕业典礼,向两位杰出人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并颁授哲学博士学位予237位应届毕业生。典礼于理大校园赛马会综艺馆举行。 今年获颁授荣誉博士学位的杰出人士为(以英文姓氏排序,简历载于附件):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雅各布布斯 H. 范托夫分子科学杰出教授 伯纳德 L. 费林加院士 耳鼻喉科专家、理大校董会副主席 李国祥医生, JP 滕锦光教授祝贺各荣誉博士学位领受人及毕业博士生,并指今年是理大庆祝大学正名30周年,非常值得纪念。理大一直积极调整大学的举措和策略方向,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在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追求卓越,为香港、国家及世界作出贡献。他表示:「我们寄望理大的毕业生将来成为创新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其研究能为社会带来有价值的创新,并致力在大学的所有工作中体现创新精神。」 他补充:「新兴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兴起,使社会迅速转型。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和技术专长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将于明年一月成立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此外,我们亦期望在北部都会区建设第二个校区,于新校区设立医学院,培育新一代的医疗专才及创科人才,配合政府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滕校长寄语一众毕业生在各自领域积极推动变革和创新:「继续与母校保持联系,互相支持,传承理大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理大今年共有10,819名毕业生,包括412位哲学博士、196位专业博士、40位哲学硕士、5,752位修课式硕士、4,302位学士、30位深造文凭毕业生,以及87位非学位文凭及证书毕业生。   ***完***

2024年11月2日

活动 教务处

French National Research Agency_RGC Joint Research Scheme_SC_1Nov

理大创新骨关节炎治疗方案 获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支持

科学研究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医学科技的进步可启发崭新治疗方案对抗疾病,对全球健康影响深远。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2024/25支持开展一项骨关节炎治疗研究。 研究项目名为「靶向胆硷能信号通路治疗骨关节炎」,由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温春毅博士带领,获得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支持,港方资助额度为227万港元,法方资助额度为37.8万欧元,为期36个月。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疼痛和残疾的主因,其特徵是关节软骨在关节活动时失去缓冲作用。该项获资助项目将结合风湿病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领域,促进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案。 该项目是与法国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y)的风湿病理学专家Jeremie SELLAM教授合作,旨在研究非神经性胆硷能系统在骨关节炎疼痛和炎症中的作用,以及剖析迷走神经刺激治疗(vagus nerve stimulation )中神经元和软骨生成胆硷能系统的相互关系。此外,该项目还将针对骨关节炎激发手部炎症患者的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评估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库和血清生物库。 温博士及团队与法国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透过揉合双方的专业知识和试验研究成果,已解决多项技术难题,包括小动物实验的迷走神经刺激丶体内胆硷能活性监测丶以及乙酰胆硷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与α7-nAChR之间的相互作用。 温博士表示∶「我们期望阐明神经元和软骨源性胆硷能信号蛋白在炎性骨关节炎发病机理中的相互作用,并致力於开发新型的神经调节疗法。」 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旨在进一步加强香港与法国的科研人员的合作,包括所有领域中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提案。 ***完***

2024年11月1日

成就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学者开拓海洋保育和可持续海洋食品研究

香港海洋环境得天独厚,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持续增长,香港的海洋环境面临着海洋污染丶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的严峻挑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的研究团队,一直积极回应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特别聚焦创新的海洋污染监测技术和海洋食品可持续性研究,包括监测微塑胶对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重建珍珠贝礁等,积极回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丶3和14。 海洋食品微塑胶监测 塑胶废弃物无处不在,塑胶微粒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咽并积存於体内,影响食物链的其他摄食阶层,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23年最新统计显示,每名港人每年平均消耗约65千克海洋食品,高於全球人均消耗量20千克三倍之多。 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副教授方家熙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显微拉曼光谱法(Raman microspectroscopy)的自动测绘技术,调查本地海洋食品例如青口(学名:翡翠贻贝)所积存的微塑胶数量和特徵。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每克鲜青口肉中含有0.2至1.8颗长度约为40 至1,000 微米的微塑胶,由此推测香港每年每人透过食用双壳贝类,摄取微塑胶的数量可高达10,380颗,情况令人关注。有关研究已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 为进一步证实微塑胶有机会被人体摄取,研究团队分析港人粪便中微塑胶含量数据,发现港人的微塑胶摄入率较其他亚洲和欧洲地区可高出约五倍。有关研究已发表在《Toxics》期刊。基於这些发现,研究团队正在积极探讨微塑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後果,并联同理大其他学系研究利用气泡屏障和细菌生物膜从海水中移除微塑胶的不同方法。 方博士最近被获选为2024年度皮尤海洋保育学者(2024 Pew Fellowship in Marine Conservation),是全球六位获奖者之一,同时也是唯一来自东亚地区的获奖科学家。他表示:「各项研究成果不断激发我们开发及应用先进技术,探索应对微塑胶问题的创新方案和策略,以减轻微塑胶污染的影响,保护珍贵海洋生态,并确保海洋食品可持续发展。」 珍珠贝礁修复工程 方博士贡献海洋保育的研究成果,还包括重建珍珠贝礁以改善海洋环境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从而提升本地渔业资源。昔日的香港曾经拥有丰富的珍珠贝礁生态,孕育出其他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促进兴盛的珍珠产业。但过度开发和海洋污染已令珍珠贝种群退化,导致周遭的生态系统效益也随之消失。 为改善海洋环境和增强生物多样性,方博士的研究团队於香港赤门海峡选定位置,利用人工养殖的珍珠贝重建珍珠贝礁,并透过先进三维技术,追踪分析珍珠贝礁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利用珍珠贝的滤食特性作为生物监测工具,评估香港海洋污染情况,以改善水质。团队亦与本地渔民在水产养殖技术方面合作,支援可持续渔业发展。方博士希望透过珍珠贝养殖,推广生态营养理念,并振兴本地珍珠产业,使环境和社区共同受益。方博士的见解刚於10月的《One Earth》期刊发表。 香港海洋环境生态面临挑战的同时,亦蕴藏巨大的科研潜力和希望。方博士表示:「科学家和学者过去的研究为海洋保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然而,海洋保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丶学术界丶企业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是透过研究创新及社区教育提高保育意识,激发社群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为香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请浏览以下视频,了解更多:https://polyu.me/3NLYGza ***完***

2024年10月31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

Photo 1

理大与泰晤士高等教育合办国际人工智能论坛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泰晤士高等教育将於2024年11月29日假唯港荟合办国际论坛,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 论坛将汇集全球超过10个国家及地区逾30位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领域的顶尖学者和思想领袖,分享和讨论人工智能对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与会代表将有机会深入交流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以及这些发展为高等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院校之间在相关领域的合作机会。届时,会场亦设有创新科技展览区,展示多个顶尖科技应用案例。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先生丶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雷添良先生及泰晤士高等教育亚太区总裁Simone Dilena女士将担任主礼嘉宾,并致开幕辞。 届时,将举行两场校长对谈环节,多名来自香港丶内地及海外高等院校的校长及管理层成员就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领导力的影响,以及如何善用有关科技促进创新和共融进行讨论。论坛举行期间,亦会举行四场小组讨论环节,由多名学界及业界领袖围绕人工智能对促进教学丶研究丶创新创业,以及如何借助人工智能造福社会等议题交流意见和分享见解。此外,三位知名人工智能科学家,包括: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及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丶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及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教授;以及理大电子计算学系教授杨红霞教授,将以「迈向大模型时代: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进行专家对谈环节。 更多活动资讯及报名详情,敬请浏览:https://polyu.me/3Ybgicw. ***完***

2024年10月30日

活动 其他

Photo 1

理大首制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 於太空低轨道完成试验

国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近日於太空低轨道开展多个空间试验後成功回收返回地球,当中包括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制的太空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这亦是香港首个从太空返回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载荷。国家航天局上周四(24日)在北京举办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标志着卫星工程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项目由深空探测研究中心成员丶理大应用物理学系纳米材料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刘树平教授牵头,联同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开发,由理大工业中心负责设计及生产,整个研发及制作过程在理大校园完成。 项目旨在研究高性能催化剂在微重力丶真空及辐射等极端太空环境下对材料的影响,为新型催化剂材料在未来深空探测中电催化制备特定化学品丶燃料及氧气等技术应用领域奠定基础。 装置的设计考虑到材料辐射平均暴露率及高穿透度,以提升试验的整体效率。装置亦可在无需更换核心零部件的情况下就能被快速地重复使用,其可重用性将有效降低後续试验任务的整体成本。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赞扬团队,并表示:「理大一直积极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今次很高兴能随实践十九号卫星将理大自行开发及生产的太空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搭载到太空,展示理大在深空探测丶材料科学及工程等交叉学科的科研实力。我们期待激发更多科研创新,为国家建设航天强国丶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的设计源自刘树平教授早前研发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APMA 系统,系统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化学品原料乙烯,革新有价值化学品的生产模式,从以减低碳排放。该项研发已与能源化工企业开展合作,并於第 48 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金奖。当时在日内瓦颁奖礼上理大有28个发明项目获奖,包括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用於「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火星相机。刘教授忆述这个跨学科合作意念就在颁奖礼上萌生:「容教授的团队提出我的新型催化剂可以应用到深空探测上,我们回到大学就立刻开展探讨合作,装置上天前亦在校园做了多次测试。」 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回收後,即将在理大实验室进行分析。刘教授指:「团队期望探究催化剂在太空环境下对不同材料带来的影响,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带来新启示。」 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已展开多项基础研究,包括材料科学丶微生物学丶月球基地建造技术丶遥测技术丶月壤研究以及太空资源利用等。此外,研究中心亦参与小卫星和立方星的开发项目,展现理大在航天科研领域的全面布局。未来,理大会继续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航天任务。 ***完***

2024年10月29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深空探测研究中心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