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1

「理大八十五周年校庆音乐会」圆满举行 以非凡音乐之旅同庆大学迈向新里程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八十五周年校庆音乐会昨晚假校园的赛马会综艺馆圆满举行。音乐会邀请到多位享誉国际的音乐家和艺术家,演绎不同时代的中外名曲。在两小时的悠扬乐韵中,嘉宾、师生和校友回顾理大八十五年来与香港息息相关的发展,并见证理大迈向新里程。 音乐会由享誉国际的音乐家梁建枫先生担任音乐总监,联袂香港著名艺术家汪明荃博士、国际著名小提琴家姚珏女士、古筝名家邹伦伦博士、施坦威艺术家郑慧博士、著名歌唱家陈倩倩女士、二胡大师果敢先生、合唱团指挥谭天乐先生,以及一众来自香港演艺学院合唱团、理大管弦乐团、理大合唱团和理大校友会联会中乐团的音乐精英,为校园带来动人音乐。   音乐会由享誉国际的音乐家梁建枫先生担任音乐总监。 当晚的非凡音乐之旅由理大校友创作的理大八十五周年校庆主题曲展开序幕,一众名家倾力演出不同时代的作品,映衬自1937年理大前身「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建校以来,理大四个不同阶段的发展,优美旋律令观众陶醉其中。最后,音乐会以全场嘉宾与观众合唱《狮子山下》作结,将气氛推向高峰,为音乐会划上完美的休止符。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说:「理大非常重视全人教育,致力培养年轻人成为具有正向思维和家国情怀的人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香港、国家及世界做出贡献。大学举办艺术及文化活动,旨在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让同学透过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扩阔视野。多年来,理大很荣幸获得许多杰出艺术家大力协助,在校园推动艺术和文化发展,我在此向他们衷心致谢。」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说:「理大很高兴能够透过校庆音乐会,向大学社群及社会各界推广艺术及文化。我们并感谢善长透过『理大艺术及文化发展基金』,支持校内的独特计划和协作活动,以培养具备特殊才华的学生,并在校园内外推广艺术和文化。展望未来,理大将继续致力提供优良的全人教育,培育领袖人才,发扬理大校训『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的精神。」 理大在八十五周年校庆期间,以「情系理大.共创非凡」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是次音乐会为校庆压轴庆祝活动系列揭开序幕,其他活动包括奥运跳水金牌得主郭晶晶女士的公开讲座、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的开幕典礼暨创科论坛,以及压轴的理大八十五周年晚宴。     香港著名艺术家汪明荃博士献唱《万水千山总是情》及《勇敢的中国人》两首名曲。   著名小提琴家姚珏女士以预先录影形式,演出《海滨音诗》及《维也纳小进行曲》。   古筝名家邹伦伦博士联同理大管弦乐团演出《战台风》。   施坦威艺术家郑慧博士演出《快乐岛》。   著名歌唱家陈倩倩女士献唱歌剧《贾尼.斯基基》的咏叹调《亲爱的爸爸》,以及《心灵睡过的地方》两首名曲。   二胡大师果敢先生联同理大管弦乐团演出《赛马》。   合唱团指挥谭天乐先生参与音乐会演出。   香港演艺学院合唱团演出《月亮叙事曲》、《对花》及《Life Has Loveliness to Sell》,谭天乐先生担任合唱团指挥。   理大管弦乐团演出1970与1990年代的《组合曲》,梁建枫先生担任乐圑指挥。   理大合唱团演出《理大八十五周年校庆主题曲》、《欢庆圣哉经》及《信任彩虹》,谭天乐先生担任合唱团指挥。     理大校友会联会中乐团演出1930与1940年代的《组合曲》。     ***** 完 *****

2022年11月22日

活动 文化及设施推广处

1

理大研究人员编制首份全球空气微生物图谱 为公共卫生研究提供重要新视角

无论是土壤还是海洋,地球表面的确布满微生物。尽管我们对身边空气中微生物种群所知相对甚少,但由多位理大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即将改变这种情况。他们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编制了一份详尽的全球空气微生物分布图,为相关物种如何与地表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见解。 一立方米的「空」气含有 10,000 种或以上细菌。自 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开始以来,人们愈来愈有兴趣探讨空气作为微生物栖息地的角色,而不仅把其视为传输管道。由理大领导的团队与内地和美国研究人员合作,用大约一年时间对世界各地的空气微生物进行采样,范围遍及地面至高山。研究团队把课题本身的结果与过去研究所收集的最准确全球数据相结合,与多个合作伙伴编制了历来第一份全球空气微生物图谱。 这份图谱就漂浮于地表空气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丰富研究成果。毫无疑问,空气是细菌生物的独特藏身之地。研究所进行的基因学分析显示,空气中的核心细菌群落(即在微生物物种群中占比巨大的少数关键物种),与海洋或土壤生态中的核心群落并不一样。事实上,尽管空气是一种自由流动和似乎没有内部边界的介质,空气细菌的核心群落却显然具有局部特征和稳定的特性。 研究团队从全球 63 个地点收集了 370 个空气颗粒样本,并对当中的细菌群落进行分析。为确保采样覆盖各种海拔高度和地理区域,收集地点包括 1.5 至 2 米高的地面、5 至 25 米高的屋顶和 5,238 米高的山脉,也广及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以至杳无人烟的北极圈。 研究团队由理大环境科学与科技讲座教授兼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李向东教授带领,他表示:「我们的研究证实了人类活动的确改变了自然环境空气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城市空气有更多的致病细菌。人们经历三年疫情后,现在更加关注这种看不见但影响深远的微生物群落。研究结果可用作重要参考,帮助我们预测在未来环境变化下,地球微生物群落的反应,以及可吸入微生物群落对人体健康影响。」 研究人员估计,海洋或土壤微生物的总数,要比存在于空气中的微生物总数多出数千倍。尽管如此,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多样性 (或称「丰富度」)于其它环境也是不相伯仲,意味空气中的微生物是由地表栖息地贡献而来。这项发现推翻了此前的假设,说明植被并非空气细菌的主要陆地来源,而地球上的大量土壤几乎贡献不大。海浪的撞击、树叶摇晃甚至动物和人类活动及呼吸,才是驱动细菌在地表与空气之间交换的较大因素。 宏观生命,特别是动物和植物,在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等赤道地区最为多样化,其多样性越靠近两极地方便越为降低。这个情况对于微生物来说更为有趣,从赤道出发起计,微生物的多样性在中纬度地区最高,然后再次降低。这种模式在陆地和水生微生物中已经确立,但新图谱证实同一模式也出现于空气微生物群。研究论文的作者推测,多样性集中于中纬度地区,是由该地区微生物拥有的更大投入源所致。 研究人员的整体估计,是空气细菌中有一半来自地面多种来源。城市空气中的人类相关细菌含量特别高——部份细菌是无害的,但也有些能致病。细菌从人呼吸直接传送到空气并不是我们对空气微生物世界所构成的唯一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大规模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并影响了空气质素,削弱了环境对微生物结构的「过滤」 作用,使空气细菌的组成更容易受随机的作用影响——尽管天气仍然在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人类活动与我们身边微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令我们更深明准确预测未来变化的必要性。有鉴于城市化快速推进,加上我们在 2019 新型冠状病毒病的研究对空气日益了解,在城市中繁衍生息的可吸入传染性细菌尤其令人忧虑。气候变化是另一股推动空气微生物生长的动力,正如图谱所揭示一样,温度对微生物丰富度有显著影响。因此,是项研究为未来的公共卫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重要的新视角。 理大团队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杰出教授 James M. Tiedje 和中国内地多名科学家携手进行是项研究。研究结果已于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同侪评审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204465119)中发表。   *****完*****

2022年11月20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1

「新地 X 理大创科建筑研究计划」、 「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签署合作备忘录 产学研合作 提升环保建筑技术 建设香港智慧城市

国家主席习近平早前提出希望香港「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指明香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方向。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新地)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就「新地 X 理大创科建筑研究计划」和「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签署合作备忘录。 新地和理大将联手就三大范畴进行研究,分别是 绿色应用(Green Application),研发智慧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Smart, Efficient, Flexibl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绿色建筑物料(Green Materials) 绿色建造流程(Green Processes) 探索将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新路径,助力香港走向碳中和,发展成为智慧城市。 新地同时设立「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提供 56 个奖学金名额,支持在理大修读建筑、房地产或工程相关学科的优秀学生。 「新地X理大创科建筑研究计划」合作备忘录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中联办青年工作部部长张志华、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理大署理校长黄永德教授、新地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炳联、新地执行董事郭基辉见证下,由新地执行董事董子豪和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签署。 「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则由董子豪和理大副校长 (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签署。研究项目和奖学金计划详情列于附件。 出席签署仪式的主礼嘉宾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我们预期香港未来整体工程开支总量将达至每年 3,000 亿港元。庞大的工程量当然为建造业提供优越的发展机会,但业界同时亦须面对不同的挑战,例如,如何更好应对人手不足、控制建造成本、优化管理流程、确保工地安全,同时亦要配合和贡献整个社会的绿色减排目标。创科是应对这一系列挑战的锁匙,透过应用学术科研成果,推动建造业应用创新科技,这将会为我们的建造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新地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炳联表示,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最近行政长官李家超的施政报告亦明确指出,创科是激活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正是重要的一环。郭炳联表示:「我们希望利用理大的学术科研优势,配合新地实际应用的丰富经验,促进建筑业的创新和科研发展。集团旗下项目将采用创新技术,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助力香港成为绿色及低碳的国际创科中心。」 他续指,新地也十分重视人才培育。 「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 「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正正希望协助有经济需要及修读建筑、房地产或工程相关学科的理大优秀学生。他补充,理工大学向来都是孕育本地建筑人才的摇篮,理大毕业生为香港建筑界和城市发展贡献良多,不少加入了集团协助发展优质的物业,期望理大学生日后可持续推动建筑科技不断向前发展。 理大署理校长黄永德教授亦表示:「理大既重视研究,亦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我们很高兴今次能够与香港最大地产发展商之一的新鸿基地产合作,借镜他们在发展优质物业项目的经验,配合理大的卓越科研成就,将创新科技,包括智慧能源系统、绿色建筑物料、去中心化建造流程等,应用到新鸿基地产旗下项目,达致节能、减碳、数字化三大目标,协助减排,提升效率。」他感谢「新地郭氏基金」对理大的支持,成立奖学金计划帮助有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相信双方今次的合作,不但推动崭新绿色科技进步,并且培育新一代专业人才,将会惠及整个业界,帮助香港走向碳中和,缔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将来,造福社会。 新地执行董事郭基辉表示:「新地与理大早在 2005 年便合作在环球贸易广场(ICC)中应用绿色智慧建筑实践节能优化,成绩斐然。ICC 屡获国际绿色建筑认证,早前已取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LEED)铂金级认证,更是在本港众多商厦中获得最高评分。新地很高兴再次和理大合作,将理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科技,透过绿色应用(Green Application)、绿色建筑物料(Green Materials)、绿色建造流程(Green Processes),推动香港走向达致碳中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单单是应用在高铁西九龙总站上盖发展项目的智慧能源管理方案,便可每年减少超过 360 万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 16 万棵树木一年所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新地非常乐意协助香港的建筑科技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及产业化,也非常重视培养青年人才。」 「新地X理大创科建筑研究计划」三大项目:节能减排、提升效率 项目介绍影片:连结 1.     绿色应用 — 智慧节能与电力柔性(Energy-flexible)兼备的能源管理系统 此项目为新地在高铁西九龙总站上盖大型综合性商业项目而进行。理大团队将研发和应用智慧节能与具备电力柔性的方案,透过全生命周期优化,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及其能源系统电力柔性 ─ 实时灵活的电力能源管理(Real Time Power System Flexibility)、人工智能(AI)、物联网、环境传感器、数码分身(Digital Twin)等,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和系统的实时优化控制。估计方案每年可减少超过 360 万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等同于种植 16 万棵树[1],并可纾缓城市热岛效应,令这个楼面面积逾300万平方呎的综合项目成为香港首个大型智慧节能并具电力柔性的环保建筑物,为高密度城市高层建筑贡献碳中和提供示范。 2.     绿色建筑物料 目前,生产混凝土时可透过碳激发技术(Carbon Activation)将二氧化碳注入混凝土,透过激发混凝土的活性,从而 1) 缩短混凝土养护时间来减少整体施工时间;2) 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能;3) 抵销部分因制造英泥时所产生的碳排放;4) 减少混凝土中英泥含量。理大团队将研究如何优化碳激发技术,无论在工地或场外预制工厂时,更有效率地把二氧化碳注入混凝土中。目前,全球每年生产约 44 亿立方米的混凝土。而香港每年生产约为 700 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若这项创新的碳捕集技术在全球建造业广泛使用,将有效地减少全球约 750 亿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这些二氧化碳减排量相当于全球每年种植 32 亿棵树木。而香港则减少约 1.19 亿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相等于香港每年种植 500 万棵树木。团队也希望这项崭新的碳捕集技术能够为刚启动的港交所 Core Climate 做出贡献,为香港成为国际碳交易中心作好准备。 3.     绿色流程 — 无纸化处理整个建造流程 区块链(Blockchain)具备透明化、高安全性、数码化、可追溯性等优点,新地将与理大搭建首个建筑业的区块链平台,强化建筑资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或 BIM),以无纸化及优化整个建筑物发展流程,包括项目设计、建造、营运和保养。举例说,区块链平台将载有每个项目的建筑资讯模型,记录所有 BIM 版本和更改等,方便所有持份者参考。此外,透过区块链建立的 BIM 能促进政府全面推动建筑产业审批电子化,进而鼓励业界各持份者参与建设「香港数码分身」,协助分析和优化城市运作,提升城市的规划和管理质素。 「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业界翘楚、作育英才 新地郭氏基金与理大成立「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奖学金将优先支持有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提供 56个名额,资助修读建筑、房地产或工程相关学科的理大学生,为业界培育更多未来栋梁。 1. 根据机电工程署及环保署发出的《香港建筑物(商业、住宅或公共用途)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减除的核算和报告指引》,每颗树木每年能吸收大约 23 公斤的二氧化碳。 *****完*****

2022年11月18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1

理大十二位学者获选为「2022年度全球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 入选学者数目名列全港第三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十二位学者(包括两位理大前教员)获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选为「2022 年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2),入选学者之多名列全港第三。此项殊荣代表他们的学术著作在其研究范畴极具影响力,获国际学者广泛征引。 本年共有 6,938 名来自 69 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获此殊荣。科睿唯安是根据科学家过去 10 年所发表,并在 Web of Science 引文数据库中,被引用次数高踞同学科、同发表年份前 1% 的论文数量,而遴选出全球具有重大和广泛影响的顶尖科学家名单。 十二位理大学者于本年获选上榜,肯定了大学追求科研卓越的努力,并为社会于不同领域带来正面的影响。 获评为「2022 年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的理大学者如下,其中一位入选两项范畴:   姓名 所属学系及职衔 范畴 郭嵩教授 电子计算学系教授 计算机科学 周国荣教授 前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 工程学 张磊教授 电子计算学系讲座教授 工程学 曽超华教授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 工程学 环境及生态学 黄勃龙博士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教授 跨领域 李刚教授 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教授 跨领域 罗健平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讲座教授 跨领域 申立银教授 前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 跨领域 严锋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教授 跨领域 余嘉明博士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研究) 跨领域 张晓博士 机械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跨领域 赵昕博士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 跨领域   *****完*****

2022年11月17日

成就 大学策划处

1

「一带一路电力能源高管人才发展计划」圆满举行 逾 300 名高端能源专才参与创历年新高

由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以及西安交通大学(西交大)连续第 5 年合办的「一带一路电力能源高管人才发展计划」(计划)日前举行结业礼,今年有 26 个来自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合共 319 名能源业界人士完成了培训,人数创歷年新高。 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迈向绿色生活,今年主题为「可持续智慧电力系统赋能绿色生活」。为期 5 天的培训,合共举办  10 场网上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吸引了超过 300 名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能源公司代表和学者参加。 港灯董事总经理尹志田在闭幕礼上致辞时表示 :「过去几年,香港和全球其他地区一样,都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许多挑战。去年2021 年,凭着公司超凡的韧性,我们成功将供电可靠度连续 2 年维持在 99.9999% 以上的水准。意味着我们的客户在整年的平均停电时间,不到半分钟,再度刷新自身纪录。今次藉此机会,与来自 20 多个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的同侪交流,分享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相信有助共同提升大家的专业水准。」 国网国际合作部经济商务处处长李明则指出:「5 年来,在四方的共同努力下,项目旺盛的生命力与持续的创造力不断显现。国家电网始終保持开放的心态,通过该项目构筑的优质平台,与更多的朋友们分享国家电网推动能源转型、建设新型典礼系统的实践与成果,与大家携手应对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两大挑战。」 国网技术学院院长刘云厚亦表示︰「本年度项目取得了圓满成功,主要体现在参加人数实现新突破,活动规模创下专案自2018年举办以来的新高;交流主题紧跟新趋势,既关注当下,又着眼未来;活动成效取得新提升,来宾们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显着增强。衷心希望我们继续在这个平台上深耕细作,结出更多硕果。」 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指:「为配合全球及大中华地区就碳中和及绿色能源的发展,理大近年积极进行及推动有关方面的研究。我们自 2018 年起与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电网及港灯,透过举办此一带一路人才培训工作坊及发展计划,就绿色能源及管理议题,与香港及其他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科研及管理人才,作出深入交流及讨论。我们未来希望可以更积极连系他们,促进其他合作计划,以共同策划应对能源挑战,为人类谋福祉。」 西交大电子与资讯学部主任管曉宏表示:「在四方通力合作下,『一带一路电力能源高管人才发展计划』已连续举办5年,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参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既增进了彼此瞭解,促进了行业间技术交流,又进一步深化了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国网技术学院和港灯之间的合作,真正做到了互通所长,学习共贏。」 「一带一路电力能源高管人才发展计划」由 2018 年举办至今,5 年间参与的业界人士接近 800 人,缔造逾 1万小时的交流、线上及实体培训、以及实地考察项目的记录。 四方合作机构表明,将在未来继续透过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进一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能源电力高管人才,提供技术及经验交流的平台,为推动「一带一路」这项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这项国家战略目标,继续作出积极贡献。   *****完*****

2022年11月15日

活动 工程学院

1

华懋集团与香港理工大学携手推动产学研合作 共建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

华懋集团(华懋)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签署合作备忘录(「备忘录」),透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携手推展创新方案,为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2022年11月8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1

理大推出「85周年访谈系列」- 汪明荃博士与前校董会主席及校长对谈

为庆祝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成立85周年,理大今日推出「85周年访谈系列」短片,访问五位理大校董会前主席及前校长,分享他们在推动大学发展方面的贡献、成就和经验。这系列短片将带领观众重温理大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以及理大如何摇身一变发展成为一所著名大学。 由即日起,该系列短片将连续四星期于理大社交平台,包括YouTube、Instagram、脸书(Facebook) 及连续五星期于微信播放。 理大非常荣幸邀请到理大院士、驻校艺术家汪明荃博士为这系列短片担任主持,访问一众嘉宾。请按此收看这系列短片。 今次受访者包括: 潘宗光教授 (1991年至2008年出任理大校长) 胡应湘爵士 (1997至2003年出任理大校董会主席) 罗仲荣博士 (2004年至2009年出任理大校董会主席) 杨敏德博士 (2010年至2015年出任理大校董会主席) 唐伟章教授 (2009至2018年出任理工大学校长) 短片除介绍理大的重要发展及里程碑外,亦探讨理大未来的发展。 多年来,理大凭借世界级的科研与教育,培育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至今已跻身世界百强大学,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 *****完*****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1

理大与商汤科技合作拓展「元宇宙」应用技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人工智能软件研发企业商汤科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及拓展与「元宇宙」概念相关的技术,致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融入日常生活。 透过是次合作,理大和商汤科技将携手探索「元宇宙」技术,尤其聚焦于研发可应用在教育、艺术和旅游等范畴的成像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及针对自动驾驶系统的高性能协作边缘计算技术。双方合作的研究成果将应用到实际产品,从而提升用户的体验。 理大一直积极发挥本身的跨领域创新科研实力,并与领先的科技机构紧密合作,以满足瞬息万变的科学与社会需求。商汤科技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推动以人工智能实现数位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连接,为用户提供二者的无缝互动体验,长远而言促进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双方期望借这次合作,运用理大的学术和研究专长,共同促进「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造福业界和社会。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与商汤签订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双方携手加强 AI 相关技术研发能力的决心。理大将一如既往,凭借其科研优势,积极与业界合作,把前沿技术转化成实际应用,推动社会进步,并为建设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贡献力量。」 商汤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立博士表示︰「作为一间诞生于香港的人工智慧企业,商汤一直以坚持原创的精神,坚持与高校进行合作,致力于人才培育。我们希望和香港理工大学在智慧驾驶、车路协同、数字空间技术等方面一起拓展,在人才招聘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推动香港创科的发展。」 有关研究将由理大「颜色、影像与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副教授魏敏晨博士负责。该中心聚焦发掘潜在的「元宇宙」技术,开展多项基础研究,进而研发最尖端的系统算法及解决方案。 商汤科技是领先人工智能软件公司,以「坚持原创,让 AI 引领人类进步」为使命。商汤科技前瞻性打造新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业务涵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板块。   ***完***

2022年11月4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1

理大与体院合作优化精英运动员入学和弹性学习安排 支持运动员体育事业及学业双轨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和香港体育学院(体院)于今日签署精英运动员学习计划合作备忘录,优化为精英运动员提供入学和弹性学习的安排,让他们在投身全职精英体育培训的同时,完成大学学业。 签署仪式在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先生、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女士及理大校董会主席及体院主席林大辉博士的见证下,由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体院院长李翠莎博士代表签署。 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非常支持香港培育运动员的工作,期望双方继续携手合作,能进一步优化现行的精英运动员学习计划。他说:「五年前,理大与体院合作推动精英运动员学习计划,加强对运动员的支持。我们很高兴,至今共有 17 位精英运动员透过此计划入读理大,他们修读的课程涵盖医疗及社会科学、工商管理、工程、人文、理学及酒店及旅游业管理等学科。」 李翠莎博士感谢理大继续与体院携手合作,给予精英运动员更多进修的机会,实践体育事业与学业双轨发展。她表示︰「体院一直希望鼓励具备体育天赋的年轻人加入全职运动员行列,使香港体坛得以持续发展。故此,体院除致力提供专业的精英训练软硬件之外,亦十分着重运动员的全人发展。今次与理大的合作提供了更全面与教育有关的支援予运动员,让他们在努力为体坛打拼的同时,继续追求学业,装备自己,面对将来的不同挑战。」 透过今次的合作,体院将每年向理大推荐合资格的精英运动员修读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理大会因应运动员投入密集训练的情况,弹性为他们延长修读年期,并安排个别导师支援服务,为他们由学术至大学校园生活各方面提供适切的辅助。在优化的合作框架下,提名上限亦由每学年 20 人增至 30 人,而提名期亦增至每年两次。理大将向获取录的精英运动员颁赠奖学金以示鼓励。 多位透过「学生运动员学习支援及入学计划」入读理大的精英运动员亦有出席仪式,分享兼顾训练与学业的心得。曾代表香港出战东京 2020 奥运 4 x 100 米自由泳接力、现修读英文及应用语言学(荣誉)文学士组合课程的何南慧指:「我现时平均每个学期有大约 3 至 4 个星期需要到海外训练或作赛,这个计划的弹性学习安排使我能够专心投入训练。」 上月于亚洲 U23 剑击锦标赛夺得女子重剑团体赛铜牌、现修读物理治疗学(荣誉)理学士学位课程的关尔敏表示:「要兼顾学业和训练是一个大挑战,但理大的导师为我提供个别学业指导,使我能够在紧凑的训练行程中紧贴学习进度。」而现修读医疗化验科学(荣誉)理学士学位课程的壁球精英运动员谭早雅亦认为,理大对全职运动员的支援充足,而且修毕课程后可获取专业资格,能扩阔日后的专业发展。 为支援运动员双轨发展和吸引更多具潜质运动员接受全职训练,体院先后在 2014 年设立「精英运动员友好网络」,以及在 2015年推出「伙伴学校计划」,与本地大学推动运动员双轨发展。   *****完*****

2022年11月3日

活动 学生事务处

1

理大会计及金融学院首推香港金融科技普及指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会计及金融学院联同人工智能投资初创公司 Asklora 推出香港金融科技普及指数(FAI),旨在量度港人对金融科技的接受程度和对相关体验的满意度,是本港首个同类型指数的研究项目。 FAI 调查超过 1000 名香港市民对使用五类主要金融科技服务的接受程度,包括「虚拟银行」、「移动支付」、「线上股票投资经纪」、「纯线上保险」,以及「电子加密货币」。调查发现线上股票投资经纪的使用比例在五类服务中排名第二高,但其活跃用户比例却是倒数第二;相反,纯线上保险的使用比例虽然为倒数第二,但活跃用户比例则排名第二。 调查又发现,使用虚拟银行服务的用户对其他四类金融科技服务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其中 77% 同时有使用线上股票投资经纪的服务。 研究由理大会计及金融学院副教授赵婧冉博士、实务教授潘释正先生,以及 Asklora 联合创办人及首席科技官崔俊先生领导。他们同时衡量有使用金融科技服务的受访者比例及其使用的服务范围,得出本季度的 FAI 为 55,有 51% 受访者为活跃用户。另外,受访者中有 85% 对于使用金融科技的体验感满意,而最主要的顾虑则为安全性。 赵婧冉博士表示:「FAI 的调查结果反映香港市民对使用金融科技产品表现踊跃,但是金融科技公司仍然需要花更多的努力将新用户转化为活跃用户,其中一个方向就是积极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潘释正先生说:「作为供给面,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科技服务要在被消费者使用并让他们受惠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被接受,彼此是相辅相成的。FAI 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正是由需求面出发,调查消费者对金融科技的接受程度,了解影响他们接受金融科技的阻力。这是推动香港『普惠金融』必不可少的一步。」 FAI 是一项长期研究项目,衡量在多变的香港市场环境中金融科技接受程度的变化与发展,并以季度指数的形式发布。 FAI 下一季度的调查会扩大受访者的规模,并通过线上线下途径进行。结果将于 12 月发布。 有关「理大— Asklora 香港金融科技普及指数」的资讯,可浏览 https://www.polyufai.org.   *****完*****

2022年11月2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会计及金融学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