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1

香港理工大学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成立技术创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达成合作意向,签署框架协定推动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进一步加强两校产学研的合作,及促进两地人才培养交流。 技术创新研究院将聚焦先进制造、化工能源、低碳环保等多个科研领域,双方的教研人员将紧密合作,推动技术研发和核心技术的转化研究,以促进两校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携手开展创新方案,成一流科技创新基地。 理大期望就两校透过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开展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整合两地的资源,发挥理大科研人才优势及创新科研技术,吸引更多优质科创企业及科研人才到香港和宁波,进行科研合作交流和创业。 双方于 6 月 25 日在理大校园举行签约仪式。在浙江省委常委兼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前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兼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校长陈十一教授的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张东晓教授,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出席签约仪式的还有宁波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部长林雅莲女士、宁波市委常委兼秘书长赵海滨先生、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兼副主任宋越舜先生、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副校长郑春苗教授及一众嘉宾。 签约仪式上,双方领导均表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未来的挑战,相信通过双方合作,定能为社会培养出顶尖的科技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国家。   *** 完 ***

2023年6月25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cover

理大科学家荣膺德国洪堡研究奖及欧洲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基建讲座教授赵晓林教授荣获德国洪堡基金会颁发洪堡研究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同时又膺选为欧洲科学与人文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院士,足见他对土木工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卓越贡献备受肯定。 德国洪堡研究奖是该国授予外国学者的最高荣誉之一,每年获颁此殊荣的学者不多于 100 位,均为在基础研究和创新发现方面有重大影响力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奖项涵盖所有学科,赵教授则在土木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贡献获表扬。 另外,赵教授亦在技术与环境科学领域荣膺欧洲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人文学院是声誉崇高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汇聚 2,000 多位在不同领域具卓越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及管治人员,其中更包括 37 位诺贝尔奖得主。 赵教授任教于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身兼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致力研究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和复原力、创新环保的高性能建筑材料及其应用,以及修复老化的金属基建等。 他表示︰「在开拓具影响力的研究和实践创新方面得到认可,获颁这两项荣誉,让我倍感鼓舞。目前,我正与理大多位来自不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一起积极探索『浮体结构技术』,聚焦以创新方式开发土地,以及发展『漂浮农场』,提升香港的食品可持续性,期望在减少环境影响、降低工程成本的条件下,使香港成为更宜居的城市,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完***

2023年6月21日

成就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2

理大破解超级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发病机理并发现新疗法降死亡率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有效药物,但有细菌开始出现了「抗生素抗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对多种抗生素具耐药性的细菌,有时被称为「超级细菌」(Superbugs)。最近,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研团队发现两种治疗超级细菌的新方案,显示出良好疗效和临床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发表在两份著名期刊;分别为《自然》旗下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以及《Journal of Infection》。 世界卫生组织一再警告,超级细菌感染爆发,可导致下一波公共卫生灾难。不少超级细菌从正常菌群或人类体内细菌进化而成,可感染多个组织和器官。人体免疫系统脆弱时更易感染;足以在医院和社区内传播,对公共卫生威胁深远和严重程度,更甚于新冠疫情。 目前,归类为「超级细菌」的病原体,以高抗药性和高毒力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对人类健康最具威胁性。 2017 年,由理大微生物学讲座教授、化学生物学及药物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及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系主任陈声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肺炎克雷伯病原菌的新变异株,称为多重耐药和超强毒力的肺炎克雷伯菌(CR-hvKP),即使健康的人类受感染,亦可能无法治愈而死亡。顾名思义,CR-hvKP 不仅具多重耐药性,亦高度侵入性。内地的多项研究发现,感染  CR-hvKP 死亡率高达 25-45%。迄今为止,全球不少医学专家甚至将 CR-hvKP 列为「最迫切威胁人类健康」的隐患。 研究团队深入研究数年,破解了 CR-hvKP 致病机制,在设计疗法上取得了突破,亦确定了病原体入侵宿主后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感染过程中触发免疫反应性质。具体而言,研究团队发现病原体触发「细胞激素风暴」(Cytokine storm)的信号途径,信号又诱导病人激发不受控制的免疫细胞反应,演变成致命的感染性休克。 随后的实验又发现,抑制细胞激素风暴爆发,显著降低感染患者死亡率。研究小组研究「乙醯水杨酸」(ASA)类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价值,发现 ASA 有效抑制感染病原体小鼠爆发的细胞激素风暴。 ASA 一直广泛用于舒缓轻至中度疼痛和炎症;也就是俗称「阿斯匹灵」的成药。 ASA 抑制炎症细胞入侵肺部,大幅降低细胞激素风暴出现,减少恶化成感染性休克的机会。今次是全球首次提出,可透过免疫抑制剂治疗 CR-hvKP 感染的学术报告,日后将成为设计临床治疗的重要启示。 虽然 ASA 对 CR-hvKP 对病人有保护作用,可避免出现败血性休克,仍无法根治病原体。研究小组探索在疗程以 ASA 和其他抗生素的联合疗法,加入有效抗菌药以增强 ASA 的疗效。然而, CR-hvKP 对所有已知的抗生素均具耐药性,重新开发新抗生素又非可行方案。陈声教授团队遂在另一独立相关研究,透过药物重新定位,寻找具抗菌作用或与现时处方的抗生素有协同作用,可增强活性的非处方抗菌药。结果团队成功筛选了用于治疗爱滋病病毒(HIV)感染的药物zidovudine,再配合抗生素 rifampicin 根除 CR-hvKP。药物重新定位优点在于,不必经过漫长新药开发和审批周期,病人可更快受惠。预计 zidovudine/rifampicin 组合可与 ASA 共用,治疗致命的 CR-hvKP 感染。 陈声教授表示:「我们很高兴在发现 CR-hvKP 菌株仅仅五年后,就同时找出两种具潜力治疗方案,既可单独亦能混合应用,以化解病原体的威胁;尤其重要的是,及时治疗不但减低感染死亡率,也减少病原体传播。」他又补充,研究成果会在临床验证,相信最终惠及患者,显著降低 CR-hvKP 感染的死亡率。 上述两份出版物之研究内容,均承蒙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之主题研究计划及研究影响基金赞助。本研究亦获理大化学生物学及药物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上述研究部分在香港城市大学(城大)完成,其中一项研究之合作者为城大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杨冠博士。   ***完***

2023年6月20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

1

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举办「总领事讲座系列」第二场讲座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的「总领事讲座系列」第二场讲座本月假理大的环球学生荟圆满举行。讲座邀请了哈萨克斯坦驻港总领事阿尔玛斯·赛塔肯诺夫先生及副领事卡米勒·贝肯诺夫先生担任讲者,与参加者分享哈萨克斯坦与香港在创新与科技领域上的合作机遇和前景。同场亦请到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理大学生分享在香港的学习和生活点滴。是次讲座得到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和环球事务处的支持。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表示,香港获得国家的支持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有助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在创新及科技方面的发展。 赛塔肯诺夫先生向参加者简介哈萨克斯坦,谈及他们的国家快速转型成为数码国家的过程,以及相关加速经济技术现代化的政策。除此之外,他亦分享了哈萨克斯坦与香港在创科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总领事讲座系列」为理大的学生和教职员及大众提供一个平台,透过驻港总领事的分享,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创新及科技发展和政策、机遇和前景。   ***完***

2023年6月16日

活动 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

website upload

理大两项能源和新材料科技的创新研究荣获 TechConnect 全球创新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即将于美国举行的世界创新会议暨博览会 2023(TechConnect)中,荣获两项全球创新奖。 TechConnect 是全球最大型跨行业科研盛事,旨在促进技术创新和商品化。理大是本届唯一获奖的香港高等学府,至今已连续七年在全球顶尖创新者之中脱颖而出。 理大在「能源、效率和环境」领域上的获奖项目为全球首创的氨燃料电池电动车,除了可达至零碳排放,能源效益亦较一般电动车高,且储能方式更为安全。另外,在「医疗仪器和材料」领域上,理大研发的新型可光交联纳米复合植骨材料亦获奖,该技术有助加速及更全面地修复受损的骨组织。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祝贺获奖团队,并表示:「理大致力透过卓越的教学、研究和知识转移培育全球学者。在 TechConnect 上展示的获奖技术将继续激励理大进行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工作,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挑战。」 理大两项创新发明的获奖项目详情如下: 氨燃料电池电动车(电机工程学系教授郑家伟教授) 氨动力电动车以氨(即阿摩尼亚)作为燃料,车内的氨燃料电池系统在行驶时把以液态形式储存的氨,透过催化剂分解为氮气和氢气,再以氢气发电,达至零碳排放。同时,本项目中,在车上氢由氨产生供给燃料电池,氢会及时被用尽,不需要大量存储氢,不存在由氢引起的危险问题。因此,氨气更安全,而且更容易管理。 新型可光交联纳米复合植骨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系赵昕博士) 这种新型光交联仿生纳米复合植骨材料 ,模仿人体骨骼结构,制造工艺简单。这种材料可装载并长效释放生物活性分子,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促进骨组织和血管再生,同时可为伤患处提供最佳机械支撑,从而加快骨组织修复。我们的产品以创新设计和领先的制造能力为核心优势,有能力在快速增长的流通市场中脱颖而出,向临床骨科患者提供优质普惠的医疗解决方案。 理大代表团将于 6 月 19 日至 21 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 TechConnect 上展示一系列创新项目,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跨国企业及学术机构交流,探讨科研和合作机会,期望进一步推动创新科技的应用。有关 TechConnect 2023 创新奖得奖名单,请浏览大会网站: https://www.techconnectworld.com/World2023/participate/innovation/awards.html   ***完***

2023年6月14日

成就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1

理大与天津医科大学建立科研合作平台 寻找眼病根源 建构临床数据筛查系统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医大)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将在未来五年于人才培养、学科与团队建设、科学研究与资源平台共用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双方将结合研究优势,共同寻找眼病的致病原因及控制方案,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临床大数据资料库,建构出眼病的筛查系统。 今次合作结合两校的互补优势,理大眼科视光学院具备世界领先的科研实力,其影响力获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tometry 期刊评为亚洲第一;而天津医大作为中国顶尖医科大学之一,于全国 85 所医科院校中排名第六。 双方于理大校园举行签署仪式,由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及天津医大党委书记颜华教授代表签署合作备忘录。 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余鹰教授亦同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黄永德教授表示:「天津医大是国内知名的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和研究项目屡获殊荣和国家重点支持。理大很高兴能够与天津医大于提升科研及学术人才培训上推进策略性的合作,共同贡献国家以至全球眼科视光及视觉科学的发展。」 颜华教授说:「很高兴天津医大与理大在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上更上一层楼;本着『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在眼科医学和视觉科学领域开展高水准合作、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产出高水准科学研究成果、共同发展创新的医学教学科研合作平台。」 理大眼科视光学院一直积极与世界各地的院校合作,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致力推动高影响力的视觉科学研究。在与天津医大的战略合作下,双方将有更大竞争力。 岑浩强教授说:「理大眼科视光学院与天津医大共建科研合作平台,有助争取更多研究资助、发展临床应用系统,为本港乃至全国的眼科护理服务做出贡献。」 双方自 2004 年已开展学术及科研合作;两校更于 2019 共同成立「天津医大-香港理大眼视光与视觉科学联合实验室」通过两所大学研究人员的跨学科合作,开展高水准研究项目,并培养眼科护理专业人才,以开展具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促进知识转移成果。   ***完***

2023年6月13日

活动 眼科视光学院

Photo 1

理大学者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钟国辉教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个人奖」,钟教授更是本届唯一的香港得奖者 。 钢结构工程专家钟国辉教授任教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多年来致力钢结构工程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实践。钟教授是次获授殊荣,证明了理大科技研发的能力,足为香港发展成国际创科中心作贡献。 钟教授专研大型钢结构的性能表现与成本矛盾、建设碳排放量高等挑战,对高强度钢材钢构进行从材料、焊接、机械特性和结构表现的学科交叉研究,为国家工程建设「双碳」战略提供了新的发展方案。 在钢结构领域上,钟教授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他曾撰写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提出了国产高强钢结构的系列基础理论与应用关键技术;科研成果也应用于香港将军澳主跨双拱钢桥和澳门澳凼四桥等重大工程,节省了工程造价,增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说:「这次获奖是对理大优秀的科研实力的高度鼓励和肯定。理大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并将继续推动多个领域的研究,致力在国家科研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乃至世界的创新及科技应用给予坚实的支持。」 「全国创新争先奖」由中国科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团队。奖项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表彰不超过300名科技工作者。 ***完***

2023年6月8日

成就 建设及环境学院

Photo 1

理大与晋江市成立技术创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政府达成协议,成立「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加强和促进两地产学研合作。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晋江市市长王明元先生在6月2日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举行的活动中签署相关协议。研究院将连系理大的研究实力和成果,以及晋江的工业需求,赋能晋江产业升级。 理大与晋江市将在新纺织材料、服装设计、智能穿戴系统、微电子、未来食品及公共政策等多个领域上合作,推动核心技术的转化研究。双方亦将携手培养具备创新科技知识和全球视野的创业人才。 凭借理大卓越的研究优势,以及晋江的产业实力和资源,双方的合作将支持晋江发展成一流的科技创新基地,共同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融合,为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完***

2023年6月7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1

理大与消防处签署合作备忘录 培育年青新一代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消防处今日签署合作备忘录,由理大护理学院与消防及救护学院共同合办有关紧急护理及应急准备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将教授心肺复苏法及使用自动心脏除颤器技巧,以及防火安全措施与紧急撒离程序等技能及知识,以进一步提高小区的应急准备意识,加强拯救生命的效率。 理大护理学院一直致力发展有实用价值的医护新知,而消防处一直积极制订和推行小区应急准备策略。是次合作将有助消防处进一步在小区及校园推广「应急三宝」(即「识灭火」、「识自救」和「识逃生」),将应急信息渗透至各小区,普及「救人和自救」文化。 合作备忘录由理大护理学院代理学院主任陈胡安琪教授及消防处及救护学院院长于文阳先生签署,并由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及消防处处长杨恩健先生见证签署仪式。 岑浩强教授说:「感谢消防处的大力支持培训课程,这次合作开办的课程将列入为有学分的通识课程,以响应社会需要,全体理大的学生均可报读。我们期望新课程可提高学生的警觉性和解难能力,让他们能在小区发挥互助和关顾精神。」 杨恩健处长表示:「期望课程能够提高同学对拯救心脏骤停患者的能力及信心,同时加强本港心脏骤停患者在小区得到及时拯救的支持,以提升他们的生存机会。备忘录亦标志着双方能够持续合作,在不同范畴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共同为香港培育更多优秀的年青新一代。」 ***完***

2023年6月7日

活动 护理学院

Prof LI Gang

理大研究创新纪录:有机太阳能电池功率转换效率达创纪录19.31%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科研团队近日在有机太阳能电池(OSC)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二元OSC(即光活化层中只有供体和受体)的条件下,成功提高功率转换效率至19.31%,创下纪录新高。 功率转换效率是衡量光伏或太阳能电池板性能的重要指针,用来测量太阳辐射产生的能量。理大团队的非凡发现将进一步提升先进太阳能光伏器件的应用价值,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 由理大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能源转换技术讲座教授、钟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刚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 发明了一种崭新的OSC形貌调控技术,采用「1,3,5-三氯苯」(1,3,5-trichlorobenzene) 作为有机光伏体异质结「结晶调节剂」(crystallisation regulator),从而提高OSC的效率和稳定性。 研究显示「结晶调节剂」可达成新颖的非单调的中间态调控(ISM -intermediated state manipulation)策略,以控制体异质结的OSC形貌,优化了非富勒烯受体OSC的结晶动力学过程,有效降低光电转换能量损失。 有别于传统上使用溶剂添加剂时所致的薄膜分子过度聚集,非单调中间态调控策略有助形成更有序的分子堆栈和合适的分子聚集。这项研究透过减少非辐射复合的损失令效率明显提升,特别是非辐射复合过程会降低光的生成效率和增加热能损失。 研究成果已于国际科学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以非单调中间态转化实现效率达19.31%的二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及低非辐射复合」(19.3% binary organic solar cell and low non-radiative recombination enabled by non-monotonic intermediate state transition)。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的重要解决方案。OSC作为太阳能器件的最大优势是成本效益。不过,抑制非辐射复合损失和提高性能是现时OSC研究的核心问题。要达致广泛实际应用,提高其转能效率至关重要。 李刚教授说:「过往研究的挑战源于既有的基准形貌控制(即添加剂)方法,会因过度聚集而出现非辐射复合损失,致令开路电压降低。」 研究团队花了约两年时间发掘出新型「结晶调节剂」,并清晰显示非单调中间态调控这种新颖策略的科学机理,既能降低非辐射复合损失,也可提高OSC效率。团队并已成功发表成果,相关发现将为未来的OSC研究带来重大启示和希望。 李刚教授补充说:「新的研究成果将可在OSC领域持续发展,拓展各种实际应用,例如可穿戴电子产品,甚或是光伏建筑一体化。」理大的单结光伏OSC已实现近20%的功率转换效率,不但令性能更稳定,而且兼具灵活、透明、可延伸、轻巧和可定制颜色等独特优点,其应用前景相比传统太阳能电池广泛。 李刚教授自2014年以来一直被认可为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其OSC研究对可印刷太阳能发展贡献良多。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专家,李教授一次又一次在科研上突破。他分享道︰「我们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超过19%的二元OSC中,非辐射组合损失可低至0.168eV,创下了新纪录。我过去十余年专注不懈研究OSC,这次获得令人鼓舞的成果,开发出更高效率的OSC,有助加强太阳能的实际应用。」 ***完***

2023年5月29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