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研究为制定新热浪预警提供框架 考量湿度及室内环境因素 有效评估热浪严重程度

全球高温热浪造成严重气候危机,每年高温死亡人数近49万,其中亚洲占45%。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发现,部分常用热浪指数未能全面评估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国家和地区的热浪严重程度,建议将湿度和室内环境因素纳入考量,并建立标准化的全球热浪预警系统,以有效识别危险热浪,减低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成果已於国际期刊《Nexus》发表。 长时间在户外高温下工作,有机会引发热应激丶脱水和热相关疾病。目前,全球没有统一标准来衡量热浪的严重程度,每个指数对危险热应激的定义亦不尽相同。由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地理资讯学和人工智能讲座教授丶土地及空间研究院副院长丶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丶赛马会「对地观测」创科实验室总监翁齐浩教授带领的团队,联同博士後研究员Pir Mohammad博士,比较全球六个常用热浪指数在识别危险热浪的准确性,包括日间最高气温丶湿度指数丶湿度丶湿球黑球温度丶致命热应激指数和通用热气候指数。 研究团队以2022年西班牙和美国,以及2023年印度发生的热浪气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基於温度和湿度的致命热应激指数在低湿地区的表现较理想,能区分受或不受极端热应激影响的地区,识别危险热浪日子。另外五个热浪指数则未能全面反映不同气候丶地理和气象条件国家和地区的危险热浪情况。 热浪致命原因不仅由高温引致,还受相对湿度影响,尤其在湿度持续较高的亚热带地区,如香港。是次研究显示,在潮湿条件下,即使环境温度只有摄氏28度,但饱和的空气湿度令人体难以蒸发汗液散热,体温快速升高,导致出现疲劳丶脱水或中暑等情况。研究团队建议,在评估热浪对人体健康影响时,尤其是长期户外工作的建筑工人和农民,应将潮湿气候因素纳入考量,以增加评估准确性。 另外,现有热浪指数大多依赖当地气候部门提供的户外热图数据作评估,以香港暑热指数为例,主要以室外环境作为指标。然而,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个案大多发生於室内,在香港人烟稠密丶高楼林立的居住环境,天台屋和劏房住户首当其冲,承受酷热天气煎熬。随着全球暖化加剧,研究团队建议在评估室内热度时,应考量建筑物楼龄丶形态丶材料丶高温状况和空调系统等因素,并提出重新审视现有热浪评估机制,将气候条件和人类适应能力因素,包括年龄丶性别和家庭状况等纳入考量,以建立全球标准化框架来厘定危险热浪的阈值。 翁齐浩教授表示∶「了解气候变迁丶热压力与健康之间的影响,有助制定具针对性的热浪适应和缓解策略。是次研究突显了建立标准化全球热浪评估框架和预警系统的必要性,以应付日益严峻的全球暖化问题。各地政府亦应采取更完善措施,减少热浪带来的威胁。」 Pir Mohammad博士表示:「室内热度经常被忽视,室内与室外热度之间存在差异,结合两者热度数据,才能全面了解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和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以建立更精准的危险热浪评估方法。」 研究团队期望,气候科学家丶卫生研究人员丶政策制定者和社区能透过跨学科合作,提升热浪预警的效用,保障公众健康,应对气候变迁带来的挑战。 ***完***  

2024年12月9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学与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能源领域合作与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於12月5日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丶绿色低碳技术及人才联合培养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发展与绿色转型。 在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南方电网董事丶党组副书记刘启宏先生见证下,合作备忘录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系主任锺志勇教授丶南方电网总经理助理及人力资源部主任詹晓晖先生代表签署。 赵汝恒教授致辞时表示:「理大致力於通过跨学科研究解决重大社会丶技术和科学挑战,在能源丶电力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础与丰富的经验。南方电网作为国家骨干企业,在电力系统建设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双方的合作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电力领域的高品质发展,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援。」 刘启宏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合作将通过构建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丶深化技术创新融合等方式,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能源产业提供创新动力。南方电网期待与理大携手,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能源数位化丶智慧化转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理大与南方电网将在以下方面开展合作: (一) 人才培养:设立科技人才联合培养基地,重点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工程硕士与博士生及行业领军人才,推动复合型人才发展。 (二) 科技创新: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丶电力人工智能丶数智电网技术等前沿领域,联合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 (三) 知识交流:定期举办高端论坛丶创新大赛及交流活动,促进区域内外科技合作与知识共用。 (四) 教育资源分享:合作开发数智电网创新课程,推动相关领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和实用化。 未来,双方将秉持「优势互补丶共谋发展」的原则,在低碳能源技术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领域深入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能源领域成为国家乃至全球绿色创新发展的典范。 出席嘉宾参观理大电动车研究中心,了解理大在电动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完***  

2024年12月9日

活动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

a2

理大扬威「第四届亚洲创新发明展览会—香港」勇夺全场总冠军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於「第四届亚洲创新发明展览会—香港」夺得18个奖项,包括全场总冠军丶一个特别大奬丶七个金奖丶八个银奖及一个铜奖;当中包括理大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办的眼视觉研究中心研究项目。此展览是专为亚洲创新和发明而设的年度展览及比赛,汇聚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和发明家,展示具突破性和多元化的创新发明和解决方案。 其中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电能工程讲座教授邹国棠教授带领的团队研发的「用於全封闭环境的高度集成无线超声波电动机系统」获得全场总冠军及金奖。团队研发的无线超声波电动机系统,以单一集成式的磁力耦合器连接超声波电动机,能在没有电缆丶电池和控制器情况下,以无线方式供电及控制电动机,大幅降低维护成本。其灵活的模组化设计可无缝集成,适用於不同的应用场景,包括传统布线复杂或不便布线的环境,例如机械臂。此发明为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先进应用带来全新解决方案。 获奖发明中,有十项为理大初创公司研发,当中包括理大学者领导初创,充分彰显理大PolyVentures对培育初创企业的完善支援配套。理大致力协助矢志创业的理大学者丶研究人员丶校友和学生,助他们实践理想,至今已培育逾500间初创企业。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恭贺理大得奖团队,并表示:「理大师生及校友能够取得如此佳绩,充分反映大学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秉持勇於寻求突破,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尖端科研和创新方案造福社会,助全球应对迫切的挑战。理大会继续推动PolyImpact的理念,致力透过卓越的教育丶研究和知识转移,以创新发明为香港丶国家和世界带来正面的影响。」 「第四届亚洲创新发明展览会—香港」由香港出口商会与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主办方Palexpo合办,吸引约140个来自香港丶内地,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发明项目参展。理大获奖项目简介如下,详情请参阅附件或理大知识转移及创业处网页。 得奖项目 发明者 奖项 用於全封闭环境的高度集成无线超声波电动机系统 邹国棠教授 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电能工程讲座教授 全场总冠军 金奖 眼睛晶片技术 周丽苹博士 眼视觉研究中心联合首席研究员丶理大眼科视光学院丶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研究助理教授 Chau-minh PHAN 博士 眼视觉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发明奖(熊猫奖) 金奖 以无线声肌图控制的新型前臂义肢「ProRuka」 郑永平教授 理大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丶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讲座教授丶理大学者领导初创「声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 Vaheh NAZARI 先生 理大学者领导初创「声连科技有限公司」硬件工程师 金奖 城市「最後一厘米」无人机配送方案 黄海龙博士 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金奖 结合辐射制冷与双面光伏发电的低碳建筑技术 吕琳教授 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教授 龚权博士 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博士後研究员 金奖 天然脂肪替代品「AkkMore™」 常金辉博士 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助理教授(研究)丶理大学者领导初创「宝力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金奖  结合拓朴学设计的人工蚝礁 陈德强先生 理大设计学院校友丶理大初创「Team Orz」工程师 金奖 快速分离和检测微纳米塑胶的微流体晶片「Plastaway」 蔡松霖博士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丶理大学者领导初创「塑去塑回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陈俊均博士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博士後研究员丶理大学者领导初创「塑去塑回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银奖 用於无线电能传输装备的高效GaN功率变换器模组 刘伟博士 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银奖 肺部放射治疗支援系统「LungRT Pro」 蔡璟教授 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丶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教授丶理大学者领导初创「放疗视界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银奖 VR 视力矫正训练设备「Vcare」 邓育明博士 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高级讲师丶理大学者领导初创「云眸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创始人 银奖 城市交通噪音实时测量技术 梁志坚博士 理大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 银奖 智能防感染流动乾厕「allcareAI」 胡百非先生 理大人文学院杰出校友丶理大初创「百隆人工智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银奖 基於人工智能算法的花朵型智能药盒 曾镜锵博士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博士毕业生丶理大初创「人人壮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行政总裁 银奖 聚氯乙烯废弃物升级再造技术 黄智绅先生 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校友丶理大初创「创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银奖 用於膝骨关节炎的智能可穿戴式治疗仪 符少娥教授 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副系主任及洪克协痛症管理教授丶体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铜奖 理大初创勇夺大湾区创业大赛金奬 理大初创於另一个在大湾区举行的创业比赛同样取得佳绩。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博士後王鹤寿博士和孙金红博士领导的初创「诺瓦科技」荣获「前海粤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2024」香港赛区初创团队组金奖。团队研发的通用型智能底盘,让设备可於无接触下充电,并有助实现L4级全自动驾驶,同时令通用型智能底盘在各领域的应用更具竞争力。该初创获理大微型基金支持发展业务。 ***完***  

2024年12月7日

成就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web

香港理工大学欢迎特区政府委任林大辉博士为校董会主席 叶中贤博士为校董会副主席、李健先生为大学司库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欣悉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理大校监李家超先生再度委任林大辉博士为校董会主席,并委任现任校董会成员叶中贤博士为校董会副主席,以及李健先生为大学司库,任期由2025年1月1日起生效,为期三年。 林大辉博士对特区政府续任他为校董会主席感到鼓舞和责任重大,并承诺会一如以往,竭尽全力,全心全意,服务母校、香港和国家。 林大辉博士感谢特区政府和理大所有持份者对理大发展的指导和支持,让理大能在这数年间跻身世界百强学府。目前,理大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57位,是一所世界级的创新研究型大学。 他期望理大团队继续团结奋进,上下一心,再接再励,再创佳绩,培育更多拥有家国情怀,具备全球视野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才,贡献香港、贡献国家。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对林博士的续任表示欢迎,他指出:「林博士是理大杰出校友,曾在的不同岗位服务理大。他在不同界别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其广泛社会网络和卓越管理能力,有效助力理大应对挑战并快速发展。在过去近六年的主席任期里,林博士领导校董会制定大学发展方向,支持管理层执行发展策略,并积极参与多项重要工作,如推广中华文化和建设新主校门。在林主席的带领下,理大上下一心,团结奋进,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呈现出了朝气蓬勃的局面。」 理大亦欢迎新任校董会副主席叶中贤博士及大学司库李健先生。叶中贤博士是通用国际企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亦为现任理大校董会成员。叶博士积极参与社会及工商界事务,近年公职包括香港工业总会名誉会长、职业训练局理事会副主席、推广职业专才教育和资历架构督导委员会主席及回收基金咨询委员会主席。 李健先生拥有超过30年的会计、规划、企业管治、税务及投资者关系等丰富经验。李先生是中电源动集团财务及风险管理总监。他为香港会计咨询专家协会秘书长,并曾担任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香港分会主席。 林主席及滕校长代表理大仝人衷心感谢校董会副主席李国祥医生及大学司库方蕴萱女士, 感谢他们多年来为理大的长足发展出谋献策,提供宝贵意见,贡献良多。 ***完***  

2024年12月6日

其他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Photo 1

理大晚宴筹得逾港币1,800万元善款支持大学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于 12 月 2 日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盛大晚宴,共筹得逾港币 1,800 万元。今年是理大庆祝大学正名 30 周年,晚宴以「凝聚力量‧创新利民」为主题,吸引逾 800 位嘉宾,包括理大校友、赞助者和支持者欢聚一堂,共襄善举。 启动典礼及祝酒仪式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先生,联同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校董会副主席李国祥医生、大学司库方蕴萱女士、理大基金主席暨晚宴筹委会联席主席查毅超博士、理大基金副主席暨晚宴筹委会联席主席黄少华教授、晚宴筹委会联席主席陈正欣博士、大学顾问委员会主席颜吴余英博士、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博士,以及晚宴主要赞助旭日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勋先生和至尊赞助伯尔尼光学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杨建文博士一同主持。 滕锦光教授代表理大向全体大学社群和所有支持者致以衷心感谢,并说:「理大从 1937 年的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到今天的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走过了 87 年的辉煌历程,这份成就与所有理大人的努力和支持密不可分。展望未来,我们将秉承校训『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的精神,在教学和科研领域不断追求卓越,为香港、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也期待继续得到各界的大力支持,与我们携手同行,再创辉煌。」 查毅超博士表示:「今年除了是理大正名大学 30 周年,亦是理大基金成立 10 周年,意义非凡。基金在过去十年不断茁壮成长,成功颁授了 39 个励学教授席、两个冠名教授席及 10 个励学青年学者席,支持理大的学术发展。这些成果不但为大学发展注入新动力,亦彰显了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 晚宴为来宾呈献连串精彩的音乐表演。由谭天乐先生指挥的理大合唱团献唱理大之歌,为晚宴揭开序幕。随后,陈炜文博士与著名钢琴家郑慧博士表演动人心弦的钢琴古筝二重奏,赢得在场嘉宾的热烈掌声。压轴表演由邝美云小姐联同特别表演嘉宾黄伟纶先生献唱,及与全场嘉宾合唱,为晚宴掀起高潮。 由谭天乐先生指挥的理大合唱团献唱理大之歌,为晚宴揭开序幕。 陈炜文博士(右)与著名钢琴家郑慧博士(左)表演动人心弦的钢琴古筝二重奏。 压轴表演由邝美云小姐(右)联同特别表演嘉宾黄伟纶先生(左)献唱。 全场嘉宾合唱,为晚宴掀起高潮。 晚宴的另一亮点是慈善拍卖会,八项拍卖品包括名酒、名贵腕表及艺术品,分别由陈正欣博士、陈淑玲女士、张心瑜女士、麦罗武先生、伍月柳教授、史立德博士及崔德刚教授工程师赞助,拍卖所得将全数用于支持理大学术及科研发展。 同场亦设有交互式科研展览,展出理大高等研究院一系列具影响力的研究和创新成果,让来宾更了解理大在科研领域的最新突破与成就。 晚宴共筹集超过港币1,800万元,收益在扣除必要开支后,将用于支持大学发展。 晚宴筹委会成员林李婉冰女士(左)联同理大基金副主席暨晚宴筹委会联席主席黄少华教授(右)主持拍卖环节。 晚宴现场设置了交互式科研展览,向嘉宾展示理大高等研究院一系列具影响力的研究和创新成果。   ***完***

2024年12月6日

活动 拓展事務處

Photo 1

理大体育科技研究院举办研讨会 推动本地及国际体育科技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体育科技研究院联同生物医学工程学系丶瑞腾国际体育科技集团及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合办为期三日的「2024体育科技研讨会」,邀得多位前奥运及世界冠军运动员,以及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体育产业业界领袖,分享体育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丶实战经验和行业发展,吸引逾二百名学生丶研究人员及业界人士参与。 研讨会已於11月30日至12月2日期间举行,首日亮点活动为体育科技人才与产业发展座谈会,邀得六名前中国香港及国家队奥运及世界冠军运动员,包括现为体育科技研究院体育顾问及理大博士生丶女子双人十米跳台奥运金牌得主王鑫女士丶女排奥运金牌得主张萍女士丶羽毛球世界冠军马晋女士和陈金先生丶游泳世界冠军张雨涵女士,以及中国香港首位世界冠军女单车手李慧诗女士,分享其运动员生涯点滴丶运动科技应用的经验,以及退役後的个人和事业发展。 为促进大湾区及大中华区与世界各地体育学术及产业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理大体育科技研究院院长张明教授牵头成立「国际体育科学技术学会」,并於座谈会上举行成立仪式。学会将致力搭建与国际接轨的通道,促进体育科技产业的发展。 张明教授表示:「香港在国家创科发展中担当内地与国际之间『超级联系人』的重要角色,必须把握好作为体育产业领头羊的机遇,推动产业的人才培育和引进,以及技术发展。凭藉坚实的应用工程研究基础,理大在体育科技相关跨学科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今後将继续努力在教育丶研究及技术转移方面,为体育科技产业作出贡献,促进香港和国家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紧接两天的研讨会,来自理大丶内地丶美国丶法国及英国等地学术机构学者及业界专家,围绕体育科学和体育科技主题,分享最新体育科技成果及产品,阐释如何结合运动生物力学丶智能可穿戴系统丶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提升训练效果。 另外,国家游泳队主教练崔登荣先生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陆一帆教授,以及前国家游泳队世界冠军张雨涵女士亦亲身分享国家精英游泳运动员的训练体制,并由两位前奥运冠军王鑫女士和张萍女士,分享她们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工作。 为培育体育科技人才,理大体育科技研究院明年将联同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开办「体育科技与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并於「生物医学工程(荣誉)理学士组合课程」增设体育科技的专修领域。理大预计每年将培育数百名高质素体育专业人才,为香港和国际体育界注入新血。体育科技研究院亦重视与各类体育精英的学术合作和人才培养,理大特别设立多项奖学金,资助精英运动员修读学士丶硕士和博士课程,亦计划为精英运动员提供度身订造课程,以配合其训练及学习需要。 体育科技研究院体育顾问及理大博士生丶前国家队女子双人十米跳台奥运金牌得主王鑫女士(左图)丶前国家队女排奥运金牌得主张萍女士(右图)分享她们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工作。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陆一帆教授(左)主持座谈会,国家游泳队主教练崔登荣先生(中)及前国家游泳队世界冠军张雨涵女士(右)分享国家精英游泳运动员的训练体制。   研讨会选出六位最佳报告获奖者,并颁发奖状,予以表扬。 ***完***

2024年12月5日

活动 体育科技研究院

C0128

理大十六位学者获选为「2024年度全球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十六位*学者获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评选为「2024年度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4),印证大学的科研及学术成就备受国际认可,并在不同领域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 此项殊荣旨在表扬在各自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顶尖学者,他们在过去11年间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在其学术范畴和出版年份内的被引用次数均高踞全球首1% 。本年共有6,636名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不同领域的学者获选。 理大一直致力培育科研人才,推动创新创业及科研成果转化。大学今年共有355名学者跻身史丹福大学全球首 2% 科学家排行榜,上榜人数在本港院校中排名第三。大学亦积极聘请海外知名学者加盟,包括透过特区政府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聘用了13名国际知名学者,领导多个创新科研项目。 获评为「2024年度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的理大学者如下(按英文姓氏排列): 范畴 姓名 所属学院/学系及职衔 跨領域 柴扬教授 理学院副院长(科研)、应用物理学系教授 张绰芝博士 护理学院助理教授 黄海涛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教授 李刚教授 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讲座教授 罗健平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讲座教授 沈岐平教授 协理副校长(环球合作)、建築及房地产学系讲座教授 王钻开教授 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 吴韬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讲座教授 严锋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讲座教授 张曉博士 机械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工程学 严晋跃教授 建築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讲座教授 张磊教授 电子计算学系讲座教授 化学 黄勃龙博士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 陈家进教授 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暫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 *十六位获选学者中包括两位前理大学者 #首要机构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完***

2024年12月2日

成就 大学策划处

01

理大举办「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校长论坛暨常务理事会2024」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作为本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联盟)轮值主席,今日举办「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校长论坛暨常务理事会2024」,吸引来自六个国家、九所常务理事会大学的代表参与。是次论坛以「丝绸之路全球参与策略」为主题,汇聚联盟成员,分享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真知灼见,并探讨整合资源以促进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合作机会。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一带一路专员何力治先生、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教授为论坛揭开序幕。 何力治先生致辞时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将继续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教育交流和人才发展。我们期待透过多元及全面的奖学金网络、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合作伙伴,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平台,建立长远的一带一路人才库,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 滕锦光校长表示:「理大矢志成为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致力培育人才,并推动具影响力的研究及知识转移,以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很荣幸于2015年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同创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冀与联盟成员机构的高层代表合作,共同应对高等教育面对的挑战,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创新和学术发展。」 张立群校长致辞时表示:「西安交通大学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及常设秘书处,致力于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加强秘书处有效服务各成员机构的能力。按照共商、协作、共享的原则,西安交通大学将继续与所有合作伙伴携手,促进联盟的可持续发展,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作出贡献。」 多位重量级嘉宾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按机构英文名字排序),包括哈萨克斯坦斯坦国立大学可持续发展科学与创新副校长Aliya AKTYMBAEVA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教授、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副校长(学术)Osman HASAN教授、米兰理工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Ilaria VALENTE教授、萨班哲大学校长Yusuf LEBLEBICI教授、澳门大学副校长(学术)许敬文教授及诺维萨德大学校长Dejan MADIĆ教授。理大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及协理副校长(环球合作)沈岐平教授亦有出席论坛。 论坛期间,与会者就区域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分享宝贵意见,并提出有效策略以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讨论重点包括全球参与策略、产学研合作、成员机构的伙伴关系及联盟的未来发展等。 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由理大和西安交通大学于2015年共同创立,是一个非政府、非牟利组织,旨在提供开放及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合作平台。理大为联盟副主席,致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发挥领导作用,促进人才培养、技术及政策研究、文化交流和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发展。   ***完***

2024年11月30日

活动 环球事务处

Photo 1

理大首演原创音乐剧《时空「理」程》 回溯大学辉煌历史 前瞻光辉未来

为庆祝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正名30周年,理大昨日(11月28日)起,一连三天假校园赛马会综艺馆举行原创音乐剧《时空「理」程》。音乐剧汇聚专业演员及36名理大学生丶教职员和校友倾力演出,透过歌声丶舞蹈和戏剧,呈现理大的历史丶愿景以及许多振奋人心的故事,展示大学在航天技术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近700名嘉宾及理大成员共聚首场公演,见证理大发展。 音乐剧由大学及「理大艺术家联盟」(联盟)合作呈献,更邀得联盟召集人丶理大院士及2020/2021年度驻校艺术家汪明荃博士策划,亲自参与演员遴选丶剧本编写丶制作及排练等,身体力行参与文化推广和传承工作。 汪明荃博士表示:「我很高兴以理大艺术家联盟召集人身份,参与音乐剧的筹备工作,以艺术手法呈现理大故事,意义重大。理大师生校友热情投入排练和演出,我相信《时空「理」程》不但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带领观众重新认识理大的蜕变和成就。再次祝贺理大正名30周年,继续推动学术丶科研和艺术文化发展。」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积极推广艺术与文化,通过举办各类艺文活动,提升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增强师生和校友的艺术欣赏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我特别感谢汪博士的带领丶多位着名艺术家及团体的支持,以及参与表演的学生丶教职员和校友,他们以热情和努力传递理大的故事,为观众呈献精彩的演出。」 《时空「理」程》音乐剧获多位艺术家及团队支持,包括联盟成员丶理大院士丶2022/2023年度驻校艺术家及理大管弦乐团艺术总监兼指挥梁建枫先生积极参与音乐剧筹备工作丶2023/2024年度驻校艺术家及理大合唱团指挥谭天乐先生担任音乐剧的作曲兼音乐总监丶本地着名音乐剧团「演戏家族」落力参与音乐剧的联合制作,而专业演员杨立门先生和谭伟权先生亦联同理大学生丶教职员和校友,为理大编写灿烂一章。 更多有关理大原创音乐剧《时空「理」程》的详情,请浏览: https://www.polyu.edu.hk/cpeo/promotion-of-culture-on-campus/event/2024/11-november/2024112830_polyu-musical/?sc_lang=tc ***完***

2024年11月29日

活动 文化及设施推广处

Photo1

理大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合辦國際論壇 匯聚學者專家探討人工智能為高等教育帶來的挑戰及機遇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泰晤士高等教育合办以「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为题的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论坛今天举行。活动云集全球超过10个国家及地区近40位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领域的顶尖学者和思想领袖,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对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院校之间的合作机会,携手应对全球挑战,迎接机遇。 活动主礼嘉宾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长吴程女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署理教育局局长施俊辉博士、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雷添良先生、泰晤士高等教育亚太区总裁Simone Dilena女士,以及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 施俊辉博士致辞时表示:「政府致力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框架。随着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的成立,政府旨在推进香港的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融合发展,扩大衔接连贯,制订政策推动育才、汇才、科技协同发展。香港亦与世界各地高等教育院校建立稳固的伙伴关系进行人工智能研究。香港具有促进创新和研究的优良学术环境,同时受惠于内地的大力支持,是学习人工智能或开展相关事业的理想地点。」 雷添良先生致辞时表示:「革命性的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界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我们有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教与学的模式。为抓紧新时代的机遇,我们是时候携手合作,促进高等教育迈步向前,并造福广大社群。我有信心,今天的论坛不单将引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路向,也将塑造未来学习的型态。就此,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主要措施之一,乃设立科教创新基金,支持大学合作项目应对教学模式的转变,推动各方在共同目标下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发挥团结一致的精神,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力量。」 Simone Dilena女士表示:「人工智能虽然已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有好一段时间并未引起广泛注目,随着过去两年迎来飞跃式的发展,已彻底改变高等教育的格局。今天举行的论坛汇聚全球高等教育界领袖,通过这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如何把人工智能所带来态度和概念的转变,带进全新错综复杂的发展局面。」 滕锦光教授表示:「今天举行的论坛恰逢其时,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影响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作为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理大将培育人工智能时代的引领者作为首要任务,而且是全球首家将人工智能纳入本科生必修课的大学。今年较早时间,理大已成立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明年将成立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以巩固其在新兴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助力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为国家的创科发展作出贡献。」 上午举行的两场「学界领袖对谈」邀得来自香港、内地及海外高等院校的校长及管理层成员,就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领导力;如何善用人工智能,促进创新与共融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与会学界领袖就如何有效地把人工智能融合到教学和研究分享最佳实践经验,包括协助来自弱势社群的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在平衡人工智能的潜在机遇和伦理风险之下,将人工智能整合到学术政策和课程提供建议,其间更强调加强学界和业界合作伙伴关系对扩大人工智能应用和创新的重要性。 学界领袖对谈环节邀得来自香港、内地及海外高等院校的校长及管理层成员,就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领导力、如何善用人工智能,以促进创新与共融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四场小组讨论环节则由多位本地和海外学界及业界领袖主讲,围绕人工智能对推动教学、研究、创新创业和造福社会的关键作用,分享真知灼见。与会讲者强调,高等教育机构应制定长远策略,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要求;审视各地人工智能相关政策的制定、监管和策略,建议促进官产学研合作,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以应对全球挑战;与此同时,更提出在大学建立创新创业文化推动科技发展,亦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祉的重要性,并分享在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农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席间更讨论了高等教育机构如何与业界、非牟利机构及本地小区合作,运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响应边缘社群人士的特殊需求。     小组讨论环节由学界及业界领袖主讲,就人工智能对推动教学、研究、创新创业和造福社会的重要性,分享真知灼见。 随着近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大模型的开发和部署,高等教育机构将在构建可持续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扮演重要的角色。三位知名人工智能学者,包括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及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教授及理大电子计算学系教授杨红霞教授,以「迈向大模型时代: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机遇和挑战」为题进行专家对谈,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现况、发展潜力和挑战,探讨其蓬勃发展如何为全球带来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以及国际关系如何影响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 三位知名人工智能科学家,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的郭毅可教授、清华大学张亚勤博士及理大杨红霞教授,探讨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会场更设有教育与创新科技展览,展示多个由理大学者领导的科研项目,以及提升教与学质素的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软件,充分展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丰富学习体验和促进科研成果。展出的项目包括运用边缘人工智能技术的食物质量检测系统、管道缺陷检测机械人、「最后一厘米」无人机包裹递送方案、人工智能辅助时装设计的项目,以及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辅导平台等。 理大亦安排与会嘉宾参观校内多个先进教学设施和顶尖研究中心,包括为教学和研究带来崭新可能性的全球首个六面CAVE 平台大型延展实境混合教室「混合沉浸式虚拟环境」(HiVE)、航空服务研究中心,以及多次参与国家及国际深空探测任务的深空探测研究中心等。   ***完***

2024年11月29日

活动 大學策劃處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