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长期服务得奖员工 (30年服务奖)– 符少娥教授

从听席走到讲台 坚守初心

符教授是理大校友,于1982年从香港理工学院毕业,取得执业物理治疗师的资格。她在1994年于母校开展她的学术生涯。

符教授的硕士及博士学生周凤鸣 (右) 向教授致送题为「师道如药、润物无声、和而不同、荣神益人」的艺术品,以感谢符教授二十年来的教诲。

教授一直在肌肉骨骼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方面进行研究,开发相关的治疗设备,提升患者个人能力。

在学生眼中,符少娥教授坚韧犹如梅花。她在理大服务逾三十年,一直秉承着凭借知识提升别人生活质量的信念,从教学到研究,以至推动以科技创新的物理治疗专业服务,都不畏艰难,踏着稳健的脚步走出康庄大道。

符教授是理大校友,于1982年从香港理工学院毕业,取得执业物理治疗师的资格,其后赴澳洲环绕物理治疗学不同课题搜集数据,整理知识,初尝学术研究的滋味。1991年,她开始在香港演艺学院向舞蹈学生教授解剖学等专业知识,并参与动作分析的研究,以减低舞蹈员受伤的机会。从这些经验,符教授培养出对教学和创造知识的热忱,遂在1994年回到母校服务,开展她在理大的学术生涯。 

符教授从求学到执教,一直情系母校,与理大一起成长,见证理大的蜕变。她感言:「我入职那年,理大刚升格为大学。这三十多年来,理大从传授已有知识的教学型学院,发展为创造知识、着重科研的大学,我感到非常欣喜,因为物理治疗这专业服务也由于注入了研究和科技而向前大步推进,令更多人更受惠。」
  

桃李满门 贡献国家造福社群

符教授对于教学、研究和专业服务三方面都热衷而投入,而且成绩斐然。在教学方面,她除了在香港桃李满门,更在中国内地「开枝散叶」,她多年来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合作训练了过百名物理治疗专科毕业生,这批人才现于全国各地服务民众,把符教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发扬光大。

在知识创造和转移方面,符教授一直在肌肉骨骼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方面进行研究,开发相关的治疗设备,提升患者个人能力,特别是针对精英运动员及虚弱的老年人所患的肌腱疾病所引起的慢性疼痛。她曾于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为患前膝痛的运动员及患膝骨关节炎的老年人设计治疗仪器作日常配戴,一方面减轻了他们的痛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研究膝关节问题的成因和有效治疗的方案。

符教授更曾为国家队精英运动员提供物理治疗服务。她分享了一个难忘的经历:「还记得2008年正值北京奥运会,当时我受委派驻场为国家队精英运动员提供服务。一位国家柔道运动员因训练导致腰部受伤,我当时苦于没有任何仪器,幸而灵机一触想到可以利用乒乓球桌承托运动员的腰部,帮助她放松,再运用手法调整,协助她复原。最终该位运动员于比赛中获得了金牌,令我非常感动。」

符教授认为,为她带来最大满足感的,莫过于是物理治疗这门专业能帮助人们减轻痛楚,提升生活的能力和质量。因此,她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运动科学领域的教学、研究及服务工作,希望把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造福更多患者。

服务与教研并进 感恩同行

尽管在理大三十年中,符教授也曾遇上挑战和有过挣扎,但她一直谨守初衷,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更不轻言放弃。她说:「除了教学及研究外,当年我在理大康复治疗诊所亦担任管理角色,协助诊所的管理营运。故此,在时间分配上未必可以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在晋升方面便比同侪慢了一些。」但符教授感恩在诊所工作的经历,这不仅让她能够直接服务群众,为她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资料,她亦有机会认识了不少有心的捐赠者,支持她把知识更大规模地应用于实践当中。符教授喜见更多参与前线服务的物理治疗研究学者,愈来愈受到学术界乃至社会的认可。

符教授对众多捐赠者如陈瑞球家族的慷慨解囊,一直心存感激,他们的善举使得她能够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展。

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时,符教授特别感谢她的导师和同侪,尤其是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的前系主任及国内物理治疗学硕士课程创办人许云影教授,她开启了符教授的研究之门;她也感谢前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陈正豪教授和被誉为「香港眼科视光学之父」的胡志城教授 ,他们给予她极大的支持和鼓励。符教授还对众多捐赠者如陈瑞球家族的慷慨解囊,一直心存感激,他们的善举使得她能够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展。

符少娥教授用行动证明了教育的力量和创造知识的价值。她通过教学、研究、实践及服务,推动了物理治疗的发展,她的三十年职涯不仅体现了个人成就,更造就了不少物理治疗专业人员,造福痛症患者,为社会带来了深远的正面影响。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