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長期服務得獎員工 (30年服務獎)– 符少娥教授

從聽席走到講台 堅守初心

符教授是理大校友,於1982年從香港理工學院畢業,取得執業物理治療師的資格。她在1994年於母校開展她的學術生涯。

符教授的碩士及博士學生周鳳鳴 (右) 向教授致送題為「師道如藥、潤物無聲、和而不同、榮神益人」的藝術品,以感謝符教授二十年來的教誨。

符教授一直在肌肉骨骼損傷的預防和康復方面進行研究,開發相關的治療設備,提升患者個人能力。

在學生眼中,符少娥教授堅韌猶如梅花。她在理大服務逾三十年,一直秉承着憑藉知識提升別人生活品質的信念,從教學到研究,以至推動以科技創新的物理治療專業服務,都不畏艱難,踏着穩健的腳步走出康莊大道。

符教授是理大校友,於1982年從香港理工學院畢業,取得執業物理治療師的資格,其後赴澳洲環繞物理治療學不同課題搜集資料,整理知識,初嘗學術研究的滋味。1991年,她開始在香港演藝學院向舞蹈學生教授解剖學等專業知識,並參與動作分析的研究,以減低舞蹈員受傷的機會。從這些經驗,符教授培養出對教學和創造知識的熱忱,遂在1994年回到母校服務,開展她在理大的學術生涯。

符教授從求學到執教,一直情繫母校,與理大一起成長,見證理大的蛻變。她感言:「我入職那年,理大剛升格為大學。這三十多年來,理大從傳授已有知識的教學型學院,發展為創造知識、著重科研的大學,我感到非常欣喜,因為物理治療這專業服務也由於注入了研究和科技而向前大步推進,令更多人更受惠。」
  

桃李滿門 貢獻國家造福社群

符教授對於教學、研究和專業服務三方面都熱衷而投入,而且成績斐然。在教學方面,她除了在香港桃李滿門,更在中國內地「開枝散葉」,她多年來與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合作訓練了過百名物理治療專科畢業生,這批人才現於全國各地服務民眾,把符教授所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發揚光大。

在知識創造和轉移方面,符教授一直在肌肉骨骼損傷的預防和康復方面進行研究,開發相關的治療設備,提升患者個人能力,特別是針對精英運動員及虛弱的老年人所患的肌腱疾病所引起的慢性疼痛。她曾於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為患前膝痛的運動員及患膝骨關節炎的老年人設計治療儀器作日常配戴,一方面減輕了他們的痛楚,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研究膝關節問題的成因和有效治療的方案。

符教授更曾為國家隊精英運動員提供物理治療服務。她分享了一個難忘的經歷:「還記得2008年正值北京奧運會,當時我受委派駐場為國家隊精英運動員提供服務。一位國家柔道運動員因訓練導致腰部受傷,我當時苦於沒有任何儀器,幸而靈機一觸想到可以利用乒乓球桌承托運動員的腰部,幫助她放鬆,再運用手法調整,協助她復原。最終該位運動員於比賽中獲得了金牌,令我非常感動。」

符教授認為,為她帶來最大滿足感的,莫過於是物理治療這門專業能幫助人們減輕痛楚,提升生活的能力和品質。因此,她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運動科學領域的教學、研究及服務工作,希望把研究成果更好地應用於臨床實踐,造福更多患者。

服務與教研並進 感恩同行

儘管在理大三十年中,符教授也曾遇上挑戰和有過掙扎,但她一直謹守初衷,想方設法克服困難,更不輕言放棄。她說:「除了教學及研究外,當年我在理大康復治療診所亦擔任管理角色,協助診所的管理營運。故此,在時間分配上未必可以發表大量學術文章,在晉升方面便比同儕慢了一些。」但符教授感恩在診所工作的經歷,這不僅讓她能夠直接服務群眾,為她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臨床資料,她亦有機會認識了不少有心的捐贈者,支持她把知識更大規模地應用於實踐當中。符教授喜見更多參與前線服務的物理治療研究學者,愈來愈受到學術界乃至社會的認可。

符教授對眾多捐贈者如陳瑞球家族的慷慨解囊,一直心存感激,他們的善舉使得她能夠在科研和教學上取得更大的進展。

在回顧自己的學術生涯時,符教授特別感謝她的導師和同儕,尤其是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前系主任及國內物理治療學碩士課程創辦人許雲影教授,她開啟了符教授的研究之門;她也感謝前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陳正豪教授和被譽為「香港眼科視光學之父」的胡志城教授 ,他們給予她極大的支持和鼓勵。符教授還對眾多捐贈者如陳瑞球家族的慷慨解囊,一直心存感激,他們的善舉使得她能夠在科研和教學上取得更大的進展。

符少娥教授用行動證明了教育的力量和創造知識的價值。她通過教學、研究、實踐及服務,推動了物理治療的發展,她的三十年職涯不僅體現了個人成就,更造就了不少物理治療專業人員,造福痛症患者,為社會帶來了深遠的正面影響。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