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青年创新研究者奖」培养科研新动力

2024年5月30日

奖项及成就

理大 2024 年「青年创新研究者奖」得奖学者:(上排左至右):陈杰威博士、陈少瑜博士、郭晓朦博士、(下排左至右)黄冬梅博士、黎田博士、田天博士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有六名年青研究人员获2024年度「青年创新研究者奖」嘉许。他们的研究涵盖领域广泛,透过研发尖端技术,为材料科学、绿色能源、环境发展及医疗健康等带来裨益。

六位获奖学者的研究项目涉及新材料、绿色能源、先进制造、智能建造、纺织科技、及医疗科技等,不仅探索知识的前沿,还考虑实际应用及其对各行各业的影响。

这些项目包括设计新一代纳米孔材料提高氢气储存和释放能力;研发新型计算器件减少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计算耗能;设计回收认证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还有,研发具生物兼容性的智能可穿戴材料用作日常健康监测;开发更高性能的扫频激光器,应用到工业检测、医疗诊断;以及研发四维实时肿瘤追踪技术,改善癌症治疗。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兼评审团主席表示︰「衷心祝贺六位获奖者,他们的研究项目涵盖了各个学科与领域,致力为当今全球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并展示出充满潜质的前景。理大以成功培育众多优秀的科研人才为傲,他们身怀志向、专注科研并追求创新,往届的得奖者因其卓越的科研实力而获得国际认可。」

理大一直支持研究人员拓展具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以科研专长为新兴以至未来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响应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壮大创科人才库。

连续举办第三年的「青年创新研究者奖」,旨在表扬理大35岁以下具备卓越研究实力的科研人才。每位获奖者将获得50万港元的研究资金,以及2万港元的个人现金奖励。

六位青年创新研究者(按英文姓氏排列)︰

得奖学者

研究焦点

内容

陈杰威博士

应用物理学系
助理教授(研究)

新型计算器件赋能低功耗人工智能物联网

为降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计算能耗,透过提升智能感知、初步计算和筛选信息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同时在后处理计算设备引入基于新物理机制的新型拓扑器件。

陈少瑜博士

时装及纺织学院
助理教授

刺激响应两亲分子与生物基聚电解质的超分子/动态化学共组装构建可循环智能材料

以生态和可循环方式开创具有生物兼容性和回馈信号的智能材料,拓展应用到可穿戴传感器、纺织品和软质机器人,用作日常健康监测等。

郭晓朦博士

物流及航运学系
副教授

利用回收认证机制设计激励采用回收材料

设计回收认证机制,加强推广绿色消费,并鼓励企业采用回收材料,帮助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黄冬梅博士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
助理教授

高性能扫频激光器及应用

开发扫描速度快、范围宽和相干长度长的高性能扫频激光器,在工业检测、医疗诊断等领域引领技术突破并促进应用。

黎田博士

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
助理教授

基于级联深度学习的对比度自我调整实时四维核磁共振技术的研发以及在核磁引导放疗中腹部肿瘤跟踪的应用

为突破目前磁共振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的成像速度和质量局限,研发名为CART 4D-MRI的实时四维肿瘤追踪新方案,提供更快和更清晰的肿瘤影像,帮助腹部癌症患者治疗。

田天博士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
助理教授

新型纳米孔材料的构建及其高性能储氢研究

设计并合成新一代纳米孔材料,提高氢气储存和释放能力,解决目前储氢成本及安全风险的技术瓶颈,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应用。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