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cg2

Delegation Visit of 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Hong Kong to PolyU

On 9 December 2022, the German Consulate General Hong Kong Mrs Stefanie SEEDIG visited PolyU in the exploration of future collaborations opportunities. Warmly welcomed by Prof. TENG Jin-guang, President,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f. Geoffrey SHEN,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Global Partnerships), Prof. Christina WONG,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nd Mr. Victor ZHAO, Assistant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fice, a fruitful discussion was conducted at the council chamber. Prof. Geoffrey Shen, presented an overlook of the PolyU vision, strategic goals and dedications on researches that address societal challenges, followed by an in-depth exploration amongst senior management and the Consul General Mrs. Seedig on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opportuniti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Germany. The Consul General was then invited to a guided tour in the Pao Yue-kong Library to experience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to visit various facilities inside the library.

2022年12月9日

活动

ger2

Start-up Delegation from Germany Visited PolyU

On 8 December 2022,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has led a group of start-up delegation from Germany for a visit at our campus. This visit is actually a group with a start-up initiative SMILE of the International SEPT Competence Center at Leipzig University (LU). This is a program to support entrepreneurship, start-ups and spin-off companies at region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purpose of the visit is to bring German start-ups to Hong Kong and so to attract those start-ups to bring their businesses to Hong Kong. PolyU is selected as one of the tour point for this visit because the group believes that PolyU is a university representing applicational researches which matches with this interest group. Other than PolyU, the group has also visited InvestHK and Hong K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KSTP) for exchange.  On the day, the group was gathered for a small exchange meeting to introduce PolyU research strength and networks. They were taken to the Aviation Services Research Centre (ASRC) and University Research Facility in 3D Printing (U3DP) for some guided tours. The start-ups include technology companies that specialized in drone, green vertical farming development. They became very fascinated over PolyU’s showcase and the representative from LU would like to discuss for further collaboration with PolyU in the future for different programs their institution offered. 

2022年12月8日

活动

1206-HR-MoU

理大携手汉森机械人技术公司成立人工智能与人本机械人技术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和汉森机械人技术公司(汉森,Hanson Robotics)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人工智能与人本机械人技术研究中心(CHAiR)。中心将专注人工智能和机械人科技,携手促进更多创新研究,加强前沿技术的转化应用,以筹谋人类福祉为本。 理大拥有卓越的跨学科研究实力,一直致力研发创新人工智能技术,为各个产业引领解决方案;汉森具备开发类人型机械人的领先优势,创造出全球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械人Sophia。 人工智能与机械人科技发展潜力无限。CHAiR作为创新研究平台,会由跨学科院系合作进行研究,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IoT)、神经科学、设计、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医疗及人文等领域,旨在促进前沿技术的知识转移和实际应用,广泛地惠及不同产业。 CHAiR亦将不遗余力支持香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和创业。理大研究生院院长、电子计算学系分布式及移动计算讲座教授、潘乐陶慈善基金数据科学教授曹建农教授,将出任CHAiR的首席研究员及行政总监。汉森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David Hanson博士与曹教授,担任CHAiR指导委员会的共同主席。 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和汉森执行董事Doug Glen先生的见证下,理大副校长(研究与创新)赵汝恒教授和Hanson博士于昨日(5日)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在签署仪式上,Sophia还与来宾互动交流,「我期待能学会更多新颖的技能。在你们的帮助下,也许我可以学习成为护士、教师、礼宾服务员、或者图书管理员。你可以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陪伴者、更娴熟的艺术家、或者更有趣的艺人。」 Hanson博士说:「CHAiR具备优越实力令Sophia级机械人的性能更臻完善,促进服务机械人产业发展,从而吸引更多资源拓展有关的软硬件和制造技术。」 滕锦光教授说:「产学合作是孕育和实践创新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人性化社交机械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CHAiR会以成为推动人本机械人时代来临的重要推手为己任。」 身兼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院长的曹建农教授介绍,研究院一直为突破人工智能物联网尖端技术和应用的关键难题,不断研发解决方案。他说:「今次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伙拍汉森是一脉相承,进一步探索人本人工智能和社交机械人的潜力及机会。CHAiR将以其独特优势,将汉森的专业知识和理大汇聚世界一流学者的优势结合,发挥作用。」

2022年12月6日

研究及创新

20221201Ten PolyU projects funded by the NSFCRGC for Collaborative and Joint Research SchemesWeb Ban

理大10项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共有 10 项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辖下的「联合科研资助基金」(JRS)和新设立的「合作研究重点项目计划」(CRS) 2022/23 拨款资助。 在JRS中,理大学者主导的 8 个研究项目获资助,涉及港币 939.6 万元;理大另在 CRS 有 2 项研究获拨款港币 716.4 万元。该十个为期四年的研究项目,涵盖多个领域,包括信息科学丶管理科学丶海洋与环境科学丶新材料科学丶应用数学和生物医学工程。 理大学者致力开展创新研究,发挥科研专长惠及社群。其中一些获奖项目针对解决迫切的社会和人类需求,应用层面广泛,如医院床位共享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丶为大湾区城市评估风暴潮规律及风险丶加强利用具有时序调控病变血管再生修复功能的 Janus血管支架等等。 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黄咏恩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於拓展具影响力的多学科合作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在合作研究重点项目计划和联合科研资助基金的资助,大力支持理大科研项目,加强结合两地研究合作及实力,互补优势,引领创新发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为推动内地及香港两地合作具科学价值及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协议成立 CRS 和JRS。其中於 2022/23 年度新推出的 CRS,旨在资助内地及香港跨学科丶跨院校的合作研究重点项目,以持续提升内地与香港的研究成果与影响力。香港申请人可就研究项目申请不超过港币 360 万元,计划每年资助约十个项目。而 JRS 的目的则为互补两地优势,促进学术研究上的合作。JRS 香港申请者可就研究项目申请不超过 125 万港元。   NSFC-RGC 合作研究重点项目 2022/23 研究领域 项目名称 香港首席研究员 国内首席研究员及院校 信息科学 基於二维半导体的单片集成电子学- 从可控生长到器件集成 柴扬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 张文静教授 深圳大学 新材料科学 基於中空多壳层结构及多级复合电极的长寿命高比能柔性锂电池的研制 郑子剑教授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 杨梅博士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NSFC-RGC 联合科研资助基金计划 2022/23 研究领域 项目名称 香港首席研究员 国内首席研究员及院校 信息科学 基於区块链的数字资产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肖斌教授 电子计算学系 邓小铁教授 北京大学 管理科学 医院床位共享机制及优化模型和算法研究 叶恒青教授 物流及航运学系 万国华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海洋与环境科学 大湾区沿海城市暴雨-风暴潮遭遇规律与致涝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段焕丰博士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郑飞飞教授 浙江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海事保障平台立体协同作业关键技术研究 刘威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 马勇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新材料科学 锡基钙钛矿X射线探测器 严锋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 杨世和教授 北京大学 其他 由捕食者介导的生物竞争及重要性的数学建模和分析 王治安教授 应用数学系 楼元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随机多目标优化及其应用 陈小君教授 应用数学系 杨新民教授 重庆师范大学 具有时序调控病变血管再生修复功能的Janus 血管支架研究 赵昕博士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 杨志禄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

2022年12月1日

奖项及成就

20221104-Green Tech Fund_Web Banner_FINAL-01

理大研发交通空气淨化系统 获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李顺诚教授带领的研究项目,「研发绿色交通导向的基于纳米科技的混合式空气淨化系统」,获得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拨款资助556万港元。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基于新型纳米技术的混合空气淨化系统(Regenerable Air Cleaning System, RACS),在能够不影响交通现状和不改变现有建筑设施的条件下,有效减少香港半封闭式公共交通交汇处(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s, PTI)産生和聚集的典型空气汙染物。 爲了提高香港公共交通交汇处的空气质量,该新型纳米技术的混合空气淨化系统(RACS)将採用例如主动控制技术、绿色能源技术和理大团队研发新型高效空气淨化模组等先进技术整合设计。按照设计,RACS将主要适用于香港交通源引起的氮氧化物(NOx)、微细悬浮粒子(PM2.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臭氧(O3)等空气汙染物的去除。  项目初阶段将在香港半封闭式公共交通交汇处(PTI)进行测试,其后进一步扩展应用到香港的其他城市微环境,如欠通风的街道、火车站、隧道、机场跑道、海关口岸、巴士站、停车场、人行通道、隧道、机场等。 这项为期24个月的研究,预期研发成果能显着降低香港交通源引起的空气汙染,协助当局实现《香港清新空气计画2035》,建造绿色交通和更宜居环境。 低碳绿色科研基金 政府于2020年成立的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旨在推动香港减碳和加强保护环境的科研项目提供更充裕和对焦的资助。评委会由环境保护署署长主持,成员来自学术界、业界和绿色团体。

2022年11月28日

奖项及成就

20221102- world first atlas of airborne microbes01

理大研究人员编制首份全球空气微生物图谱 为公共卫生研究提供重要新视角

无论是土壤还是海洋,地球表面的确布满微生物。尽管我们对身边空气中微生物种群所知相对甚少,但由多位理大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即将改变这种情况。他们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编制了一份详尽的全球空气微生物分布图,为相关物种如何与地表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见解。 一立方米的「空」气含有 10,000 种或以上细菌。自 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开始以来,人们愈来愈有兴趣探讨空气作为微生物栖息地的角色,而不仅把其视为传输管道。由理大领导的团队与内地和美国研究人员合作,用大约一年时间对世界各地的空气微生物进行采样,范围遍及地面至高山。研究团队把课题本身的结果与过去研究所收集的最准确全球数据相结合,与多个合作夥伴编制了历来第一份全球空气微生物图谱。 这份图谱就漂浮於地表空气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丰富研究成果。毫无疑问,空气是细菌生物的独特藏身之地。研究所进行的基因学分析显示,空气中的核心细菌群落(即在微生物物种群中占比巨大的少数关键物种),与海洋或土壤生态中的核心群落并不一样。事实上,尽管空气是一种自由流动和似乎没有内部边界的介质,空气细菌的核心群落却显然具有局部特徵和稳定的特性。 研究团队从全球 63 个地点收集了 370 个空气颗粒样本,并对当中的细菌群落进行分析。为确保采样覆盖各种海拔高度和地理区域,收集地点包括 1.5 至 2 米高的地面丶5 至 25 米高的屋顶和 5,238 米高的山脉,也广及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以至杳无人烟的北极圈。 研究团队由理大环境科学与科技讲座教授兼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李向东教授带领,他表示:「我们的研究证实了人类活动的确改变了自然环境空气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城市空气有更多的致病细菌。人们经历三年疫情後,现在更加关注这种看不见但影响深远的微生物群落。研究结果可用作重要参考,帮助我们预测在未来环境变化下,地球微生物群落的反应,以及可吸入微生物群落对人体健康影响。」 研究人员估计,海洋或土壤微生物的总数,要比存在於空气中的微生物总数多出数千倍。尽管如此,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多样性 (或称「丰富度」)於其它环境也是不相伯仲,意味空气中的微生物是由地表栖息地贡献而来。这项发现推翻了此前的假设,说明植被并非空气细菌的主要陆地来源,而地球上的大量土壤几乎贡献不大。海浪的撞击丶树叶摇晃甚至动物和人类活动及呼吸,才是驱动细菌在地表与空气之间交换的较大因素。 宏观生命,特别是动物和植物,在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等赤道地区最为多样化,其多样性越靠近两极地方便越为降低。这个情况对於微生物来说更为有趣,从赤道出发起计,微生物的多样性在中纬度地区最高,然後再次降低。这种模式在陆地和水生微生物中已经确立,但新图谱证实同一模式也出现於空气微生物群。研究论文的作者推测,多样性集中於中纬度地区,是由该地区微生物拥有的更大投入源所致。 研究人员的整体估计,是空气细菌中有一半来自地面多种来源。城市空气中的人类相关细菌含量特别高——部份细菌是无害的,但也有些能致病。细菌从人呼吸直接传送到空气并不是我们对空气微生物世界所构成的唯一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大规模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并影响了空气质素,削弱了环境对微生物结构的「过滤」 作用,使空气细菌的组成更容易受随机的作用影响——尽管天气仍然在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人类活动与我们身边微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令我们更深明准确预测未来变化的必要性。有鉴於城市化快速推进,加上我们在 2019 新型冠状病毒病的研究对空气日益了解,在城市中繁衍生息的可吸入传染性细菌尤其令人忧虑。气候变化是另一股推动空气微生物生长的动力,正如图谱所揭示一样,温度对微生物丰富度有显着影响。因此,是项研究为未来的公共卫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重要的新视角。 理大团队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杰出教授 James M. Tiedje 和中国内地多名科学家携手进行是项研究。研究结果已於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同侪评审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204465119)中发表。

2022年11月21日

研究及创新

1

西丽湖论坛 · 深港协同创新高峰论坛于理大成功举办

「2022年西丽湖论坛平行论坛--深港协同创新高峰论坛」於11 月19 日(周六)在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成功举办,活动与深圳分会场全程视频连线,多位重量级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创新·可持续发展——深港协同创新》分享真知灼见,香港和深圳两地高校丶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研讨交流,共商科技合作,探索构建深港互联互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跨区域技术转移合作,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现场气氛热烈,论坛成果丰硕。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致辞时提到,深港协同创新高峰论坛为探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良好交流平台,让深港两地高校丶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专家和代表分享及探讨深港互联互通科技服务体系丶跨区域技术转移与人才交流等合作机制。理大希望通过是次活动,加强与深圳市及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合作,共同推动科研发展和科技创新,一起拥抱开放丶深度融合丶建设未来。 理大潘乐陶慈善基金会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丶理大─深圳技术创新研究院(福田)院长丶地理资讯科学与遥感讲座教授史文中教授,获邀担任香港会场的演讲嘉宾之一,他分享了大湾区资料融合丶地理空间人工智慧(时空智慧)服务未来智慧城市方面的分析见解。 西丽湖论坛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聚焦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围绕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的目标及功能定位,以构筑“科技丶教育丶产业丶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为主线,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丶彰显大湾区特色丶体现融合创新特点的高级别创新品牌论坛,为加速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11月20日

活动

20221118 - SHK01

「新地 X 理大创科建筑研究计划」丶 「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签署合作备忘录 产学研合作 提升环保建筑技术 建设香港智慧城市

国家主席习近平早前提出希望香港「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指明香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方向。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新地)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就「新地 X 理大创科建筑研究计划」和「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签署合作备忘录。 新地和理大将联手就三大范畴进行研究,分别是 绿色应用(Green Application),研发智慧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Smart, Efficient, Flexibl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绿色建筑物料(Green Materials) 绿色建造流程(Green Processes) 探索将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新路径,助力香港走向碳中和,发展成为智慧城市。 新地同时设立「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提供 56 个奖学金名额,支持在理大修读建筑丶房地产或工程相关学科的优秀学生。 「新地X理大创科建筑研究计划」合作备忘录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丶中联办青年工作部部长张志华丶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丶理大署理校长黄永德教授丶新地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炳联丶新地执行董事郭基辉见证下,由新地执行董事董子豪和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签署。「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则由董子豪和理大副校长 (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签署。研究项目和奖学金计划详情列於附件。 出席签署仪式的主礼嘉宾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我们预期香港未来整体工程开支总量将达至每年 3,000 亿港元。庞大的工程量当然为建造业提供优越的发展机会,但业界同时亦须面对不同的挑战,例如,如何更好应对人手不足丶控制建造成本丶优化管理流程丶确保工地安全,同时亦要配合和贡献整个社会的绿色减排目标。创科是应对这一系列挑战的锁匙,透过应用学术科研成果,推动建造业应用创新科技,这将会为我们的建造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新地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炳联表示,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丶创新是第一动力」,最近行政长官李家超的施政报告亦明确指出,创科是激活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正是重要的一环。郭炳联表示:「我们希望利用理大的学术科研优势,配合新地实际应用的丰富经验,促进建筑业的创新和科研发展。集团旗下项目将采用创新技术,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倡『碳达峰丶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助力香港成为绿色及低碳的国际创科中心。」 他续指,新地也十分重视人才培育。「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正正希望协助有经济需要及修读建筑丶房地产或工程相关学科的理大优秀学生。他补充,理工大学向来都是孕育本地建筑人才的摇篮,理大毕业生为香港建筑界和城市发展贡献良多,不少加入了集团协助发展优质的物业,期望理大学生日後可持续推动建筑科技不断向前发展。 理大署理校长黄永德教授亦表示:「理大既重视研究,亦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我们很高兴今次能够与香港最大地产发展商之一的新鸿基地产合作,借镜他们在发展优质物业项目的经验,配合理大的卓越科研成就,将创新科技,包括智慧能源系统丶绿色建筑物料丶去中心化建造流程等,应用到新鸿基地产旗下项目,达致节能丶减碳丶数字化三大目标,协助减排,提升效率。」他感谢「新地郭氏基金」对理大的支持,成立奖学金计划帮助有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相信双方今次的合作,不但推动崭新绿色科技进步,并且培育新一代专业人才,将会惠及整个业界,帮助香港走向碳中和,缔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将来,造福社会。 新地执行董事郭基辉表示:「新地与理大早在 2005 年便合作在环球贸易广场(ICC)中应用绿色智慧建筑实践节能优化,成绩斐然。ICC 屡获国际绿色建筑认证,早前已取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LEED)铂金级认证,更是在本港众多商厦中获得最高评分。新地很高兴再次和理大合作,将理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科技,透过绿色应用(Green Application)丶绿色建筑物料(Green Materials)丶绿色建造流程(Green Processes),推动香港走向达致碳中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单单是应用在高铁西九龙总站上盖发展项目的智慧能源管理方案,便可每年减少超过 360 万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相当於 16 万棵树木一年所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新地非常乐意协助香港的建筑科技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及产业化,也非常重视培养青年人才。」

2022年11月18日

研究合作

202211-SHP-MoU-1

理大与上海医药、前沿三方合作 促进创新生物医药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及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前沿中心)签署为期两年的合作备忘录,建立伙伴关係,探讨生物医药领域相关项目,促进两地官、产、学、研合作。 这次合作结合了理大位列全球百强学府的科研实力、上海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及由上海政府支持下成立的前沿中心,聚集了尖端科研力量,建设科研转化平台。三方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沪港联动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灌注动力。 理大早前已与上海医药开展深度交流,围绕标靶治疗、蛋白互作抑制剂、细胞自噬等不同题目,共同探讨研创新药。基于是次合作框架,理大将会与上海医药、前沿中心定期举办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并探索医药项目合作及推动拓展其他创新机遇,加强各方面高效协同。 在医疗和医药行业需求激增趋势下,生物医药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重点之一。理大一直致力推动生物技术科研,在新药研究上亦取得卓越成就,包括开发或参与研发了香港首五隻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研究性新药申请(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 IND)的候选新药。 为应对新冠病毒等涉及人类生命健康的迫切问题上,理大亦发挥了其跨学科的力量,加快分析基因排序防止病毒扩散、研发便携式新冠病毒检测仪及防病毒三维打印物料以提升抗疫能力。当中,产学合作更能发挥理大的科研实力,推进药物的开发与转化。 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仪式以视像会议形式,于11月13日举办之2022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期间进行,由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鑽开教授与上海医药及前沿中心总裁左敏先生代表签署合作备忘录。

2022年11月14日

研究及创新

01

理大参加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展示创新科研成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参与第二届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ASGH),展示理大对医疗健康发展作出的贡献及有关创新科研成果。 理大一直发挥自身的学术和研究专长,致力在医疗保健丶生命科学丶物料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研发先进技术并促进实际应用。今次展览突出了理大的研究成就,尤其是在InnoHK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计划下成立的三间世界级研究中心,带来了影响深远的跨范畴创新成果。展览吸引了政府官员和业界参观交流。 理大除了参与展览专区介绍科研成果外,理大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潘燊昌应用化学励学教授丶化学科技讲座教授)担任其中一场讨论环节的主持人,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重塑环球医健」,与商界领袖丶服务提供者丶科研人员以及企业孵化器代表等,一起探讨大湾区发展对重塑全球医疗保健未来的重要作用,并畅谈他们的真知灼见。 第二届ASGH由香港政府及贸易发展局继续合办,以「携手合作 创新里程」为主题,滙聚来自全球主管医疗卫生的政府官员丶国际科研及医学界专家丶投资者丶相关产业的商界翘楚等,讨论并分享他们在有关领域的宝贵经验及分析最新发展。  

2022年11月10日

活动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