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1

理大研究揭示由生物啟發的液體流動控制機理 冀為流體動力學和仿生物料領域科技帶來突破

人類對自然界了解得越深入,便越能體會大自然是最偉大的工程師。過去研究認為,液體只能在具有特定液體通訊特性的物種上,沿著固定方向輸送,不能切換輸送方向。最近,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人員的研究證明了一種非洲植物,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控制水流,有關發現或許能啟發更多流體動力學和仿生物料領域的科技突破,包括應用於需要多步驟和重複反應的可切換液體輸送工作,如微分析、醫療診斷和太陽能海水淡化等工作。研究最近已於國際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 液體運輸是自然界中鮮為人知的奇跡。例如喬木每天都需要將大量水分從根部輸送至長在最高處的葉子,而整個過程都是默默完成。某些蜥蜴和植物通過毛細管作用進行水引導。在水源稀缺的沙漠,善用水分尤為重要,因此,某些甲蟲能捕捉霧水,再以化學梯度將水引往背部。 科學家素來努力嘗試加強和掌握人類的液體定向移動能力。微流體、集水和傳熱等各種應用均有賴水或其他流體以不同規模進行有效的定向輸送。雖然上述物種讓我們從大自然取得靈感,但僅限於單向地移動液體。理大潘樂淘慈善基金智慧及可持續發展能源教授、機械工程學系熱流體與能源工程講座教授王立秋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納米比亞和南非的原生多肉植物青鎖龍(Crassula muscosa)可以自主選擇液體輸送方向。 理大的研究人員與香港大學和山東大學的人員合作,發現青鎖龍兩個獨立枝條被注入同一種液體後,液體會以相反的方向運輸。液體在其中一個枝條只流往枝尖,而另一枝條則把水流直接引往青鎖龍的根部。青鎖龍在乾旱多霧的環境下生長,儲存水分並將其輸送到選定方向可謂青鎖龍的命脈。 由於枝條保持橫向,因此可以排除重力是輸送方向具選擇性的原因。相反,青鎖龍與別不同的特性源於枝條上滿佈細小的葉子。這些小葉子也稱為「鰭」,輪廓非常獨特,主體呈向後狀,外型有如鯊魚鰭,葉身漸幼,葉尖指向植物的頂端。這種不對稱形狀是青鎖龍可以選擇性地定向輸送液體的重要因素,關乎對液體頂部的彎液面的操縱。 具體來說,關鍵在於不同枝條上鰭狀葉片之間的細微差異。當一排排鰭狀葉片向植物頂端屈曲,枝條上的液體也會朝該方向流動。然而,假如枝條上的鰭狀葉的外型靠上,那麼儘管枝條仍然指向植物頂端,液體也會反向流往根部。流動方向取決於枝條和鰭狀葉片兩側之間的角度,由其控制彎液面施加在水滴上的力,這樣會阻止其中一個方向的流動再令其向另一方向傳送。 團隊憑藉對青鎖龍如何引導液體流動的了解,創製了一種人工模型。他們利用3D打印製成鰭狀葉片,名為「C. muscosa-inspired arrays」(由青鎖龍啟發的序列,簡稱CMIA),能夠模擬青鎖龍的斜向葉片來控制液體流動的方向。雖然天然植物枝條上的鰭狀葉片不能移動,但團隊巧妙地利用磁性材料讓人工CMIA能夠隨意改變方向。只需施加磁場,就可以逆轉流經CMIA的液體流動。這套模型為於工業和實驗室環境中沿動態變化路徑輸送液體變得可能。另一方面,只要改變鰭狀葉片之間的間距便可以令水流改變方向。 CMIA可以惠及很多科技領域。王立秋教授表示:「流體流動的實時定向控制,將可以在微流控、化學合成和生物醫學診斷中找到新的應用。模仿生物的CMIA設計不單可以用於液體運輸,還可以在T形閥門等情況下用來混合液體。這種方法適用於多種化學物,而且可以克服某些微流控技術中出現的加熱問題。」   ***完***

2024年7月2日

機械工程學系

Photo 1

理大舉行升旗儀式 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七周年

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七周年,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早上於校園舉行升旗儀式。 承蒙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公署聯絡局局長鄧建偉先生及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國際部主任、參贊王劍先生蒞臨擔任主禮嘉賓,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大學顧問委員會主席顏吳餘英博士,聯同理大校董會成員、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管理層、大學院士、傑出校友、理大基金會成員、嘉賓,以及近600名師生和校友一同參與儀式,祝願國家富強昌盛,香港繁榮穩定。儀式由廣東護旗兵國旗護衛隊及理大學生升旗隊負責。 滕錦光教授表示︰「回歸祖國二十七載以来,香港憑藉國家的堅實支持及自身的獨特優勢,不斷茁壯成長,並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為香港高等教育界的一員,理大致力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透過優質的全人教育培育擁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及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我們也將繼續以具影響力的科研和創新回應社會需求,推動香港建設為國際創科中心,為國家實現科技自強自立作出貢獻。」   *** 完 ***

2024年7月1日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1

理大研發成果亮相 AELIS Couture 2024/25 年度秋冬高級訂製時裝展 科技與時尚結合 攜手推動可持續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宣布與巴黎著名高級服裝品牌 AELIS Couture(AELIS)合作,於 2024 年 6 月 27 日巴黎高級訂製時裝周期間,由 AELIS 舉辦的 2024/25 年度秋冬高級訂製時裝系列展覽上展出雙方共同打造的作品。該作品採用理大研發的可持續金屬鍍膜紡織技術生產的材料,由時裝界傳奇人物、高級訂製時裝設計師 Sofia Crociani 設計及製作,成功將頂尖科技與奢華時裝融合創新。 該項創新紡織技術由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姜綬祥教授帶領的團隊研發,應用金屬鍍覆膜技術將納米級的超薄金屬薄膜鍍覆於紡織品,無水的生產過程不會排放化學物質,既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又能呈現高端服飾材料的品質。理大團隊更為雙方合作的時裝作品特別設計製作了金和銀金屬鍍覆的有機絲綢柯根紗,既保持了傳統紡織品的舒適度和飄柔性,又能呈現珠光的效果。 AELIS 的時裝設計匠心獨運,是次合作充分體現了理大在促進紡織技術創新,並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時裝業界應用上所作出的努力。AELIS的設計配合理大金屬鍍覆紡織品技術,體現了時尚與嶄新科技的完美結合。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 AELIS 攜手設計 2024/25 年秋冬高級訂製時裝系列的作品。理大與 AELIS 的合作是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成功典範,以時裝為載體糅合科技與時尚藝術。我們樂見理大為促進可持續發展而研發的創新科技能夠應用於高級訂製時裝的製作上,將美感和先進科技融為一體。」 AELIS 創始人 Sofia Crociani 對雙方的合作感到興奮,並表示:「理大早前已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合辦一系列『可持續發展講座』活動,促成了今次 AELIS 與理大的合作,造就了雙方在推動生態和技術研究創新的結晶。與理大的合作是靈感啟迪之旅,其金屬鍍覆紡織品技術引領了我們探索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維度。我們很榮幸能推出這個高級訂製時裝系列,充分發揮理大的技術專長和我們對環保時裝的承諾,促進協同效應。」   ***完***

2024年6月28日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研發新型智能太陽能冷藏車

運輸界別佔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19%,發展綠色運輸有助降低空氣污染物的排放。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推動各類綠色科技研究,助力香港於2035年前把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並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由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去年6月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中游、主題性)」資助,進行名為「智能冷藏車發展計劃―電力、太陽能和智能物流和存儲方法」的研究項目,旨在推動冷藏車從傳統燃油車向智能電動化全面轉型,並加強太陽能的更廣泛應用。經過一年時間,理大團隊成功研發出一輛新型冷藏車,既支援太陽能供電冷藏系統,又具備車聯電能儲存及交換技術。項目得到政府、學術界及業界的廣泛支持,包括新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澳洲Advanced Sunlight Pty Ltd.及機電工程署。 目前,全港約有五千輛冷藏車,未來幾年更預計會激增至一萬輛,這些車輛均為燃油車,開動或怠速時產生大量廢氣和噪音。然而,傳統冷藏車技術相對落後,其冷藏系統靠車上內燃機引擎提供動力,即使車輛停下時,引擎也不能關上,以維持系統運作。此外,冷藏系統一般亦只能維持在攝氏零下20多度左右,可供冷藏食物的種類限制較多。若以每輛車每小時需要消耗一至三公升柴油,便產生2.7至8.1公斤二氧化碳,每年排放量就高達約16噸,需要種植760棵樹木才能抵消有關碳排放。 理大研發的智能太陽能冷藏車提供靈活的能量存儲功能,車頂裝有可擴展的太陽能板,令輸出的電能更高,電能亦會儲存到車上的儲能裝置,為車上冷藏系統提供附加的動力來源。此外,車上亦配備鋰離子電池,可連接一般電動車充電設施充電,當太陽能儲能裝置及電池儲滿能量後,可為車輛提供動力達四小時,而用家亦可按需求擴充電池數量和容量,進一步提升續航能力。車上冷藏系統更可提供低至攝氏零下45度的儲存環境,而且在電力發動機關閉後,仍能如常運作,令車輛搖身一變成為流動冷藏庫,有助舒緩本港冷藏倉庫供不應求的問題。 此外,冷藏車亦可連接其他同款車輛,進行充電和能量交換。通過車上的智能能量優化系統,用家可追蹤和控制太陽能板的最大功率點,以提升整個能源系統的運行效率,優化冷藏系統的製冷性能,並延長車載電池的使用壽命。 鄭家偉教授表示:「特區政府近年推出多項政策,以推動電動車普及化,包括訂下於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的目標。然而,在貨運車輛領域,新能源汽車普及化進度仍相對滯後,期望這個研究項目能產生帶動作用,推動運輸業界更樂意採納綠色運輸科技,為減排和實現碳中和貢獻力量。」 理大智能太陽能冷藏車項目已進入商用化階段,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將有相關的車輛面世。   ***完***  

2024年6月28日

電機及電子學系

C0113

理大於《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全球最佳大學排名躍升至第67位 位列全港第三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最新公布的「2024-2025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取得佳績,排名全球第67位,較去年躍升33位,位列亞洲第九、全港第三。 在學科排名方面,理大共有17個學科躋身全球首50位,當中土木工程(第2位)、工學(第5位)和機械工程(第6位)更位列全球十大。同時,理大在八個學科的表現為全港院校之冠,包括土木工程、工程、機械工程、綠色與可持續科學及科技、環境工程、社會科學與公共衛生、經濟與商業及數學,印證大學在國際及本地高等教育方面的卓越成就。 理大欣悉大學近年在排名中持續上升,並獲得令人鼓舞的成績。理大致力成為一所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未來將繼續追求卓越的教育、科研、創新創業,並不斷加強與全球各地夥伴的聯繫與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24-2025全球最佳大學排名評估來自全球104個國家的2,250所院校,涵蓋其在51個學科的表現。排名主要透過13項指標作為評核依據,包括全球及區域研究聲譽、全部引用、國際合作等。   *** 完 ***  

2024年6月26日

大學策劃處

Photo 3

理大創新科技踏上國際舞台 科研成果首度亮相法國「展翅高飛」展覽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即日起至7月1日於法國巴黎舉辦「展翅高飛」展覽,為理大首度於海外舉辦展覽,向全球展示其在時裝、科技,以至可持續物料等不同領域的豐碩創新科研成果。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於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時表示:「理大很高興能將大學的創新科研帶到巴黎這個創造力和創新氛圍濃厚的城市,其理念與理大不謀而合。『展翅高飛』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我們致力透過研究和知識轉移成果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有力證明。我們期望透過分享這些成果,促進國際合作,與各方攜手締造更美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是次展覽不僅見證了理大在促進全球創新和卓越研究的努力,也為研究人員、業界專家、時尚媒體編輯等提供了互動交流平台,更響應中法建交60周年及今屆巴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進一步向各界宣揚國際交流對推動科研發展,以及加強文化互鑒的重要性。 「展翅高飛」展覽圍繞「運動與時尚」及「可持續發展與創新」兩大主題,展出十個創新科研項目,簡介如下﹕ 項目 項目負責人 運動與時尚 太極、運動與奧運2024 這個受太極啟發的運動服系列,將東方精髓與今屆巴黎奧運會四個新增項目包括霹靂舞、滑板、衝浪和攀岩的運動精神完美結合。每件作品均精心設計,不但捕捉了每項運動的精髓,更分析了其臻於完美表現所需的流暢度和力量,以運動服修飾運動員的形態,提升他們的運動表現。 黃才駿博士 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 人工智能輔助訓練裝置 這個以人工智能輔助、可穿戴式的感測器系統訓練裝置,能於訓練過程中即時監測用家的姿勢、肌肉活動和疲勞程度,並提供即時回饋,提升體育活動的表現,有效降低受傷風險。 葉曉雲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   以人體動態分析優化運動內衣設計 這款符合人體結構的運動內衣採用4D掃描技術,使其設計能為每項運動的獨特需求,為不同年紀和體型女性的身體提供更精準的支撐和舒適感。 易潔倫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   可持續發展與創新 碳中和建築材料 團隊開發了兩項應用於建築項目的嶄新技術,有助實現碳中和目標,包括以建築廢料為原料、具碳負值和定制功能的新型建材「CarbAggre」,以及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碳化混凝土塗層技術。 潘智生教授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安禮信土木工程教授、環保建材講座教授、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符合可持續設計的生物炭混凝土 這項新開發的生物炭混凝土將可持續性與美學融合,為傳統混凝土建築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有助促進碳中和,構建更環保的世界。 李宇軒博士 設計學院副教授   以廢棄紡織品研發的「建築外衣」 這種採用廢棄紡織品為原料的「建築外衣」技術,可用於開發可持續建築物外牆布幕,達到隔熱和輻射冷卻的效果,更為解決廢棄紡織品回收的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壽大華博士 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 具獨特視覺效果的金屬鍍覆紡織品 這是一種運用金屬鍍覆技術製作的紡織品,不但融合時尚與可持續發展,更結合材料科學、工程及工藝技術,實現無污染生產。 姜綬祥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   廚餘轉化成新型3D列印材料 團隊利用3D列印技術,將廚餘包括咖啡渣或茶葉與聚乳酸(PLA)結合,製作出可持續複合材料,以應用於生產室內傢俱。 黃家興教授 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教授、 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   環保、抗污染、抗菌純素皮革 全球首款具抗污染和抗病毒雙重功能的純素皮革,採用結構色技術,能在不使用任何色素、染料或漂白劑情況下,保持九成潔白度。此款皮革採用矽膠而非塑膠作為原料之一,可避免微塑膠污染問題。 盧君宇教授 物流及航運學系教授   簡志偉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 適用於室內設計、時裝與復康的人工智慧光纖布 團隊利用電腦視覺和光纖設計了一款人工智慧光纖布,能即時通過非接觸式手勢和身體姿勢,自動調節色彩照明,將傳統被動的物料轉化成互動式智能織物。 陳芊瑞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助理總監     「展翅高飛」展覽展示理大在時裝、科技,以至可持續物料等不同領域的豐碩創新科研成果。   項目相片請按此下載。更多展覽詳情,請瀏覽﹕https://polyu.hk/CZYFn。   ***完***  

2024年6月26日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website1

香港理工大學聯同眼鏡88人工智能糖尿眼篩查研究計劃初步結果公佈

為紓緩公營醫療基層眼保健部門的壓力,在「傑出創科學人計劃」項目「智慧基層全科和眼科服務:從資料到演算法和真實世界應用」支持下,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聯同眼鏡88於今年3至4月展開人工智能糖尿眼篩查研究計劃,運用由「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學者、理大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何明光教授團隊全新研發的自動便攜式眼底相機及人工智能識別和分析系統,為320名合資格人士進行視力測試及糖尿眼篩查。透過這套嶄新技術進行的眼底篩查的成功率近9成,並找到 13 宗陽性個案,經眼科專業人員進一步檢查後,其中5 位患者確診俗稱「糖尿上眼」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團隊下一階段將向部份參加者進行電話訪談,收集其意見,以便日後全面評估系統診斷的準確性、實用性及便利性,以日後於香港應用。 50至59歲人工智能眼底篩查成功率高達97% 研究團隊分別在眼鏡88 太古城中心分店、九龍灣德福廣場分店及理大眼科視光學診所,為合資格的參加者進行人工智能眼底篩查。檢查時任何一隻眼睛的圖片能清楚呈現參加者的眼底情況,能被智能系統為糖尿眼風險分級,並在三次拍照以內完成即視為成功。研究發現,是次篩查的成功率近9成,其中50歲以下的成功率為100%,50歲至59歲成功率為97%,而70歲或以上成功率為69%,可見篩查的成功率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有11%參加者未能成功拍攝眼底照片,當中超過一半人因為瞳孔過小或患有白内障,近3成人因為未能在3次拍攝次數內取得可供分級的眼底照片,約一成人因為眼睛無法注視眼底相機鏡頭內的目標而無法進行拍攝。是次篩查共發現13 宗陽性個案,在其眼底照片找到相關病癥,經理大眼科視光學院研究團隊確認後,其中5 人確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人工智能眼底篩查過程簡單便捷 有助提升視光師工作效率及大眾檢查眼睛意識      參與是次計劃的眼鏡88註冊視光師(第I部分)何啟榮表示,「人工智能眼底篩查的表現令人滿意,比起傳統糖尿眼篩查,它的篩查過程更簡單快捷,而且準確度高,對眼睛健康檢查意識不高的客人具一定的吸引力。他們無需使用放瞳眼藥水,於眼鏡店驗配眼鏡時即可透過AI系統進行篩查,及早了解風險。」何啟榮補充說,「眼科視光師建議大眾每年定期進行一次全面眼睛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問題,但很多市民的護眼意識仍然偏低,期望可透過人工智能眼底篩查提升眼科視光師工作的質素及效率,另一方面,可藉此教育大眾定期檢查眼睛健康的重要性 。」 人工智能便攜式眼底相機有助改善香港基層眼科保健 開拓小型及低成本的自助醫療篩查 除了流程便利患者及眼科專業人員外,人工智能眼底篩查的成本效益亦非常高,每次篩查只需約5分鐘,遠快於傳統眼底檢查的30分鐘;前者每月能篩查約2,000人次,後者則只能每月能篩查約400人次;前者的人力及設備支出每月只需約為後者的46%。以篩查每1,000個案為例,傳統眼底檢查需時約 2 個月,而人工智能眼底篩查則需時約 10 天。若把篩查規模擴大至全港150萬65歲以上人口,傳統眼底檢查耗時可長達20年而人工智能篩查則需時僅3年,大大增加篩檢效率。 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教授認為,設備和人工智慧結合的自動篩查裝置解決了眼病篩查的三大瓶頸問題,從而使得在普通門診和眼鏡店實施眼病篩查成為可能。第一,小型和低成本的照相機減低了診所的成本問題;第二,自助式的眼底照相降低了對眼底拍攝技術員的依賴;第三,人工智慧診斷技術能輔助臨床人員更快更準確地開出診斷報告。未來,人工智慧診斷技術不僅能協助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還能輔助診斷更多眼病,並提供具體的治療方案。這些醫療創新將使眼病篩查更普及(accessible)、更可負擔(affordable)和更準確(accountable)。 眼鏡88集團行政董事及聯席行政總裁黃瑞欣先生表示:「眼鏡88不但關注顧客的眼睛健康,提高優質的專業驗眼服務及護理產品,更對推動香港基層眼科保健有所承擔,故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展開這次人工智能糖尿眼篩查研究計劃。計劃不但成功找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讓他們及早獲得適切的治療,更成功收集了很多有用數據,有助評估人工智能科技於基層眼科保健的效益,促進自助醫療篩查普及化,造福未來眼科醫療發展。」 人工智能糖尿眼篩查研究計劃  計劃日期:  2024年3月1日至2024年4月12日  參加者背景: 年齡 50 歲以上者,或 18 歲以上且患有糖尿病者,過去 12個月內未進行眼部檢查  參與人數: 320名  參加者平均年齡: 60.9± 8.3 歲  參加者年齡範圍:  32-89 歲  檢查內容: 參加者透過自動眼底相機拍攝眼底影像並以AI進行分析,評估糖尿眼風險。完成測試後,1分鐘內即時獲得篩查結果。眼科視光師之後會進行視力測試及就檢測結果向參與者講解,若被檢出須接受進一步檢查或治療可獲轉介至相關專科或普通科跟進。   ***完***

2024年6月26日

眼科視光學院

理大就政府調整教資會資助課程學費的回應

就政府公布調整2025/26至2027/28學年的教資會資助課程學費水平,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理解政府有考慮各項因素,包括學費多年來未有調整,而作出相關安排。 理大提供多項獎學金、助學金及免息貸款計劃等財政支援,為學生提供所需的資源。大學會繼續密切留意學生需要,讓他們獲得適切的支持。  

2024年6月20日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olyU collaboration on Belt and Road Advanced Programme in Power and Energy

理大、西安交通大學、國家電網和港燈延續合作 繼續推出「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計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西安交通大學(西交大)、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國家電網)及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宣佈,由於歷年參加者反應熱烈,調研成果豐碩,所有合辦機構決定繼續推展「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計劃。 新一個階段為期四年直至2028年,除希望可以進一步提升電力行業的整體及創新水平,亦計劃透過對「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開展實地調研,因應不同地理環境和技術水平,提出最合適的電力基建和系統營運方案,推動這些帶路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 「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計劃(前稱「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已連續推出六年,由上述四個始創機構共同舉辦,以支持國家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倡議。計劃至今已培訓來自逾20個國家800多名專業人士。 通過延長合作夥伴關係,來自內地和香港兩所大學和兩間電力公司將繼續攜手在電力和能源領域,為業界人士提供前沿培訓和專業發展機會,推動「一帶一路」地區的發展。計劃為參加者提供涵蓋最新行業和研究發展的專題研討會、文化考察,亦會安排參觀位於濟南、西安和香港的先進發電廠和尖端研究機構。 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以研究和知識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發展作出貢獻,並發揮大學科研優勢,在綠色能源領域力求創新突破,是次為期四年的延續合作表明了我們對此策略目標的重視。『一帶一路』倡議為當地研究人員和決策者提供了寶貴平台,就重大能源挑戰和解決方案進行深入交流。很高興能透過這個計劃,進一步加強這些合作紐帶,共同實現可持續能源發展目標。」 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部主任管曉宏院士表示﹕「電力能源技術的創新對於綠色能源、經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牽引『一帶一路』國家與地區的重要紐帶,專案的持續實施意義重大。本次續簽將深化與各夥伴的合作,為在電力和能源領域的共同發展做出貢獻,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 國網技術學院院長杜軍先生表示:「經過六年的合作發展,四方已經結下深厚的情誼,該專案已成為學企聯合、內地香港協作服務『一帶一路』的典範,為『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和地區能源電力行業深入了解中國電力、中國能源的發展,打造了一個全新的視窗。未來希望繼續與四方同仁一起緊跟全球能源治理新趨勢、共同當好『一帶一路』形象大使,聚焦『雙碳』目標,推出更多更好的品牌化、系列化交流服務專案,讓合作之路越走越寬廣。 」 港燈董事總經理鄭祖瀛先生表示:「要向香港這個人口稠密的城市供電,並不容易。應對不同的狀況和挑戰,我們發展出最配合香港這類城市環境的輸配電系統,包括海底和地底電纜、電纜隧道等。世界各地目前正探討如何加強電網,去抵禦愈來愈頻繁的極端天氣的能力,我們期待在由四方合作舉辦的研討項目,既可以和參加者分享我們多年來累積的獨特體驗,也透過借鑒參與者的意見和經驗,進一步優化港燈的電力系統。」 此計劃在2018年首次啟動,旨在為來自「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的業界人士提供專業培訓和提升技能,至今已成為推動電力和能源行業能力建設的全球領先平台。 ***完 ***  

2024年6月19日

工程學院

1

理大設計展2024塑造創意格局60年 學生才華鋒芒初現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理大設計)以標誌性的「理大設計展 2024」作為學院鑽禧誌慶亮點活動之一,由今日起至 8 月 16 日展出理大年輕設計師的創意作品。展覽亦透過重塑香港城市景觀的沉浸式「實體與數碼化」體驗,以及回顧理大設計展 60 年歷史的懷舊之旅,為觀眾帶來難忘的視覺與巧思盛宴。 理大設計學院院長李健杓教授表示:「60 年來,理大設計一直是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全球設計中心的動力泉源,理大藝術與設計科目更於今年的 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第 19 位,足證大學在設計教育的國際水平和深厚根基。今屆展覽規模堪稱近年之最,不僅是向設計展這個年度盛事致敬,更是前瞻行業的發展契機,見證學生和校友貢獻和塑造的設計新趨勢。」 今屆展覽主視覺以「鑽石」為題,寓意理大設計學生的創意力於在學期間歷經雕琢、思維磨練和拋光,才能創作出貢獻個人、社會和經濟的設計。展覽涵蓋逾 200 個不同年級學生的畢業作品、跨學科合作及前沿研究,圍繞改善生活、商業以及社會議題等主題,構思創意方案,以應對現實世界面對的種種挑戰。學生來自各學士課程,包括廣告設計、傳意設計、數碼媒體、環境及室內設計、互動媒體、產品設計、社會創新設計,以及碩士課程包括創新商業設計、智能系統設計、多媒體科藝、智能服務設計和城市環境設計等。 精選作品包括鼓勵兒童從小開始建立正面理財習慣的應用程式;為香港公共交通工具打造全新視覺面貌,以締造無縫協調的出行體驗的項目;協助劏房居民有效規劃居住空間的社會創新設計項目;以及採用無人店概念的創新點心餐廳等。由環境及室內設計學生打造的沉浸式「實體與數碼化」展覽,融合實體與虛擬模型、虛擬實境技術和互動體驗,以嶄新視角詮釋香港標誌性的城市景觀。 另外,今年更特設展區回顧理大設計 60 年來的課程發展沿革,重溫歷屆展覽部分精彩作品,帶領觀眾走進歷史,一同見證香港設計教育的成長和蛻變。 歡迎公眾蒞臨參觀,更多展覽詳情及最新消息,請瀏覽:2024.polyudesignshow.com。   ***完***

2024年6月17日

設計學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