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1

「理大八十五周年校慶音樂會」圓滿舉行 以非凡音樂之旅同慶大學邁向新里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八十五周年校慶音樂會昨晚假校園的賽馬會綜藝館圓滿舉行。音樂會邀請到多位享譽國際的音樂家和藝術家,演繹不同時代的中外名曲。在兩小時的悠揚樂韻中,嘉賓、師生和校友回顧理大八十五年來與香港息息相關的發展,並見證理大邁向新里程。 音樂會由享譽國際的音樂家梁建楓先生擔任音樂總監,聯袂香港著名藝術家汪明荃博士、國際著名小提琴家姚珏女士、古箏名家鄒倫倫博士、施坦威藝術家鄭慧博士、著名歌唱家陳倩倩女士、二胡大師果敢先生、合唱團指揮譚天樂先生,以及一眾來自香港演藝學院合唱團、理大管弦樂團、理大合唱團和理大校友會聯會中樂團的音樂精英,為校園帶來動人音樂。   音樂會由享譽國際的音樂家梁建楓先生擔任音樂總監。 當晚的非凡音樂之旅由理大校友創作的理大八十五周年校慶主題曲展開序幕,一眾名家傾力演出不同時代的作品,映襯自1937年理大前身「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建校以來,理大四個不同階段的發展,優美旋律令觀眾陶醉其中。最後,音樂會以全場嘉賓與觀眾合唱《獅子山下》作結,將氣氛推向高峰,為音樂會劃上完美的休止符。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說:「理大非常重視全人教育,致力培養年輕人成為具有正向思維和家國情懷的人才,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為香港、國家及世界做出貢獻。大學舉辦藝術及文化活動,旨在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讓同學透過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擴闊視野。多年來,理大很榮幸獲得許多傑出藝術家大力協助,在校園推動藝術和文化發展,我在此向他們衷心致謝。」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說:「理大很高興能夠透過校慶音樂會,向大學社群及社會各界推廣藝術及文化。我們並感謝善長透過『理大藝術及文化發展基金』,支持校內的獨特計劃和協作活動,以培養具備特殊才華的學生,並在校園內外推廣藝術和文化。展望未來,理大將繼續致力提供優良的全人教育,培育領袖人才,發揚理大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 理大在八十五周年校慶期間,以「情繫理大.共創非凡」為主題,舉辦了一系列慶祝活動。是次音樂會為校慶壓軸慶祝活動系列揭開序幕,其他活動包括奧運跳水金牌得主郭晶晶女士的公開講座、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的開幕典禮暨創科論壇,以及壓軸的理大八十五周年晚宴。     香港著名藝術家汪明荃博士獻唱《萬水千山總是情》及《勇敢的中國人》兩首名曲。   著名小提琴家姚珏女士以預先錄影形式,演出《海濱音詩》及《維也納小進行曲》。   古箏名家鄒倫倫博士聯同理大管弦樂團演出《戰颱風》。   施坦威藝術家鄭慧博士演出《快樂島》。   著名歌唱家陳倩倩女士獻唱歌劇《賈尼.斯基基》的詠嘆調《親愛的爸爸》,以及《心靈睡過的地方》兩首名曲。   二胡大師果敢先生聯同理大管弦樂團演出《賽馬》。   合唱團指揮譚天樂先生參與音樂會演出。   香港演藝學院合唱團演出《月亮敘事曲》、《對花》及《Life Has Loveliness to Sell》,譚天樂先生擔任合唱團指揮。   理大管弦樂團演出1970與1990年代的《組合曲》,梁建楓先生擔任樂圑指揮。   理大合唱團演出《理大八十五周年校慶主題曲》、《歡慶聖哉經》及《信任彩虹》,譚天樂先生擔任合唱團指揮。     理大校友會聯會中樂團演出1930與1940年代的《組合曲》。     ***** 完 *****

2022年11月22日

文化及設施推廣處

1

理大研究人員編製首份全球空氣微生物圖譜 為公共衛生研究提供重要新視角

無論是土壤還是海洋,地球表面的確佈滿微生物。儘管我們對身邊空氣中微生物種群所知相對甚少,但由多位理大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即將改變這種情況。他們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編製了一份詳盡的全球空氣微生物分佈圖,為相關物種如何與地表環境相互作用,以及它們未來可能產生的變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一立方米的「空」氣含有 10,000 種或以上細菌。自 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病大流行開始以來,人們愈來愈有興趣探討空氣作為微生物棲息地的角色,而不僅把其視為傳輸管道。由理大領導的團隊與內地和美國研究人員合作,用大約一年時間對世界各地的空氣微生物進行採樣,範圍遍及地面至高山。研究團隊把課題本身的結果與過去研究所收集的最準確全球數據相結合,與多個合作夥伴編製了歷來第一份全球空氣微生物圖譜。 這份圖譜就漂浮於地表空氣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豐富研究成果。毫無疑問,空氣是細菌生物的獨特藏身之地。研究所進行的基因學分析顯示,空氣中的核心細菌群落(即在微生物物種群中佔比巨大的少數關鍵物種),與海洋或土壤生態中的核心群落並不一樣。事實上,儘管空氣是一種自由流動和似乎沒有內部邊界的介質,空氣細菌的核心群落卻顯然具有局部特徵和穩定的特性。 研究團隊從全球 63 個地點收集了 370 個空氣顆粒樣本,並對當中的細菌群落進行分析。為確保採樣覆蓋各種海拔高度和地理區域,收集地點包括 1.5 至 2 米高的地面、5 至 25 米高的屋頂和 5,238 米高的山脈,也廣及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以至杳無人煙的北極圈。 研究團隊由理大環境科學與科技講座教授兼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李向東教授帶領,他表示:「我們的研究證實了人類活動的確改變了自然環境空氣中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城市空氣有更多的致病細菌。人們經歷三年疫情後,現在更加關注這種看不見但影響深遠的微生物群落。研究結果可用作重要參考,幫助我們預測在未來環境變化下,地球微生物群落的反應,以及可吸入微生物群落對人體健康影響。」 研究人員估計,海洋或土壤微生物的總數,要比存在於空氣中的微生物總數多出數千倍。儘管如此,微生物在空氣中的多樣性 (或稱「豐富度」)於其它環境也是不相伯仲,意味空氣中的微生物是由地表棲息地貢獻而來。這項發現推翻了此前的假設,說明植被並非空氣細菌的主要陸地來源,而地球上的大量土壤幾乎貢獻不大。海浪的撞擊、樹葉搖晃甚至動物和人類活動及呼吸,才是驅動細菌在地表與空氣之間交換的較大因素。 宏觀生命,特別是動物和植物,在溫暖潮濕的熱帶雨林等赤道地區最為多樣化,其多樣性越靠近兩極地方便越為降低。這個情況對於微生物來說更為有趣,從赤道出發起計,微生物的多樣性在中緯度地區最高,然後再次降低。這種模式在陸地和水生微生物中已經確立,但新圖譜證實同一模式也出現於空氣微生物群。研究論文的作者推測,多樣性集中於中緯度地區,是由該地區微生物擁有的更大投入源所致。 研究人員的整體估計,是空氣細菌中有一半來自地面多種來源。城市空氣中的人類相關細菌含量特別高——部份細菌是無害的,但也有些能致病。細菌從人呼吸直接傳送到空氣並不是我們對空氣微生物世界所構成的唯一影響。工業化和城市化等大規模活動破壞了自然環境並影響了空氣質素,削弱了環境對微生物結構的「過濾」 作用,使空氣細菌的組成更容易受隨機的作用影響——儘管天氣仍然在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代人類活動與我們身邊微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令我們更深明準確預測未來變化的必要性。有鑑於城市化快速推進,加上我們在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病的研究對空氣日益瞭解,在城市中繁衍生息的可吸入傳染性細菌尤其令人憂慮。氣候變化是另一股推動空氣微生物生長的動力,正如圖譜所揭示一樣,溫度對微生物豐富度有顯著影響。因此,是項研究為未來的公共衛生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重要的新視角。 理大團隊與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傑出教授 James M. Tiedje 和中國內地多名科學家攜手進行是項研究。研究結果已於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同儕評審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204465119)中發表。   *****完*****

2022年11月20日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1

「新地 X 理大創科建築研究計劃」、 「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簽署合作備忘錄 產學研合作 提升環保建築技術 建設香港智慧城市

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提出希望香港「強化產學研創新協同,著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指明香港推動產學研合作的發展方向。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新地)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就「新地 X 理大創科建築研究計劃」和「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簽署合作備忘錄。 新地和理大將聯手就三大範疇進行研究,分別是 綠色應用(Green Application),研發智慧建築能源管理系統 (Smart, Efficient, Flexibl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綠色建築物料(Green Materials) 綠色建造流程(Green Processes) 探索將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新路徑,助力香港走向碳中和,發展成為智慧城市。 新地同時設立「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提供 56 個獎學金名額,支持在理大修讀建築、房地產或工程相關學科的優秀學生。 「新地X理大創科建築研究計劃」合作備忘錄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聯辦青年工作部部長張志華、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理大署理校長黃永德教授、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新地執行董事郭基煇見證下,由新地執行董事董子豪和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簽署。「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則由董子豪和理大副校長 (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簽署。研究項目和獎學金計劃詳情列於附件。 出席簽署儀式的主禮嘉賓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我們預期香港未來整體工程開支總量將達至每年 3,000 億港元。龐大的工程量當然為建造業提供優越的發展機會,但業界同時亦須面對不同的挑戰,例如,如何更好應對人手不足、控制建造成本、優化管理流程、確保工地安全,同時亦要配合和貢獻整個社會的綠色減排目標。創科是應對這一系列挑戰的鎖匙,透過應用學術科研成果,推動建造業應用創新科技,這將會為我們的建造業帶來巨大的效益。」 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表示,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最近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施政報告亦明確指出,創科是激活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而通過產學研合作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正是重要的一環。郭炳聯表示:「我們希望利用理大的學術科研優勢,配合新地實際應用的豐富經驗,促進建築業的創新和科研發展。集團旗下項目將採用創新技術,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倡『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助力香港成為綠色及低碳的國際創科中心。」 他續指,新地也十分重視人才培育。「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正正希望協助有經濟需要及修讀建築、房地產或工程相關學科的理大優秀學生。他補充,理工大學向來都是孕育本地建築人才的搖籃,理大畢業生為香港建築界和城市發展貢獻良多,不少加入了集團協助發展優質的物業,期望理大學生日後可持續推動建築科技不斷向前發展。 理大署理校長黃永德教授亦表示:「理大既重視研究,亦重視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我們很高興今次能夠與香港最大地產發展商之一的新鴻基地產合作,借鏡他們在發展優質物業項目的經驗,配合理大的卓越科研成就,將創新科技,包括智慧能源系統、綠色建築物料、去中心化建造流程等,應用到新鴻基地產旗下項目,達致節能、減碳、數字化三大目標,協助減排,提升效率。」他感謝「新地郭氏基金」對理大的支持,成立獎學金計劃幫助有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相信雙方今次的合作,不但推動嶄新綠色科技進步,並且培育新一代專業人才,將會惠及整個業界,幫助香港走向碳中和,締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將來,造福社會。 新地執行董事郭基煇表示:「新地與理大早在 2005 年便合作在環球貿易廣場(ICC)中應用綠色智慧建築實踐節能優化,成績斐然。ICC 屢獲國際綠色建築認證,早前已取得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頒發的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LEED)鉑金級認證,更是在本港眾多商廈中獲得最高評分。新地很高興再次和理大合作,將理大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應用科技,透過綠色應用(Green Application)、綠色建築物料(Green Materials)、綠色建造流程(Green Processes),推動香港走向達致碳中和,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單單是應用在高鐵西九龍總站上蓋發展項目的智慧能源管理方案,便可每年減少超過 360 萬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 16 萬棵樹木一年所吸收二氧化碳的總量。新地非常樂意協助香港的建築科技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及產業化,也非常重視培養青年人才。」 「新地X理大創科建築研究計劃」三大項目:節能減排、提升效率 項目介紹影片:連結 1.     綠色應用 — 智慧節能與電力柔性(Energy-flexible)兼備的能源管理系統 此項目為新地在高鐵西九龍總站上蓋大型綜合性商業項目而進行。理大團隊將研發和應用智慧節能與具備電力柔性的方案,透過全生命週期優化,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築及其能源系統電力柔性 ─ 實時靈活的電力能源管理(Real Time Power System Flexibility)、人工智能(AI)、物聯網、環境傳感器、數碼分身(Digital Twin)等,實現能源系統的優化和系統的實時優化控制。估計方案每年可減少超過 360 萬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等同於種植 16 萬棵樹[1],並可紓緩城市熱島效應,令這個樓面面積逾300萬平方呎的綜合項目成為香港首個大型智慧節能並具電力柔性的環保建築物,為高密度城市高層建築貢獻碳中和提供示範。 2.     綠色建築物料 目前,生產混凝土時可透過碳激發技術(Carbon Activation)將二氧化碳注入混凝土,透過激發混凝土的活性,從而 1) 縮短混凝土養護時間來減少整體施工時間;2) 增強混凝土的耐久性能;3) 抵銷部分因製造英泥時所產生的碳排放;4) 減少混凝土中英泥含量。理大團隊將研究如何優化碳激發技術,無論在工地或場外預製工廠時,更有效率地把二氧化碳注入混凝土中。目前,全球每年生產約 44 億立方米的混凝土。而香港每年生產約為 700 萬立方米的混凝土。若這項創新的碳捕集技術在全球建造業廣泛使用,將有效地減少全球約 750 億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這些二氧化碳減排量相當於全球每年種植 32 億棵樹木。而香港則減少約 1.19 億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相等於香港每年種植 500 萬棵樹木。團隊也希望這項嶄新的碳捕集技術能夠為剛啟動的港交所 Core Climate 做出貢獻,為香港成為國際碳交易中心作好準備。 3.     綠色流程 — 無紙化處理整個建造流程 區塊鏈(Blockchain)具備透明化、高安全性、數碼化、可追溯性等優點,新地將與理大搭建首個建築業的區塊鏈平台,強化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或 BIM),以無紙化及優化整個建築物發展流程,包括項目設計、建造、營運和保養。舉例說,區塊鏈平台將載有每個項目的建築資訊模型,記錄所有 BIM 版本和更改等,方便所有持份者參考。此外,透過區塊鏈建立的 BIM 能促進政府全面推動建築產業審批電子化,進而鼓勵業界各持份者參與建設「香港數碼分身」,協助分析和優化城市運作,提升城市的規劃和管理質素。 「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業界翹楚、作育英才 新地郭氏基金與理大成立「以心建家獎學金計劃」。獎學金將優先支持有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提供 56 個名額,資助修讀建築、房地產或工程相關學科的理大學生,為業界培育更多未來棟樑。 1. 根據機電工程署及環保署發出的《香港建築物(商業、住宅或公共用途)的溫室氣體排放及減除的核算和報告指引》,每顆樹木每年能吸收大約 23 公斤的二氧化碳。   *****完*****

2022年11月18日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1

理大十二位學者獲選為「2022年度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 入選學者數目名列全港第三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十二位學者(包括兩位理大前教員)獲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選為「2022 年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2),入選學者之多名列全港第三。此項殊榮代表他們的學術著作在其研究範疇極具影響力,獲國際學者廣泛徵引。 本年共有 6,938 名來自 69 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獲此殊榮。科睿唯安是根據科學家過去 10 年所發表,並在 Web of Science 引文數據庫中,被引用次數高踞同學科、同發表年份前 1% 的論文數量,而遴選出全球具有重大和廣泛影響的頂尖科學家名單。 十二位理大學者於本年獲選上榜,肯定了大學追求科研卓越的努力,並為社會於不同領域帶來正面的影響。 獲評為「2022 年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理大學者如下,其中一位入選兩項範疇:   姓名 所屬學系及職銜 範疇 郭嵩教授 電子計算學系教授 計算機科學 周國榮教授 前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工程學 張磊教授 電子計算學系講座教授 工程學 曽超華教授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工程學 環境及生態學 黃勃龍博士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 跨領域 李剛教授 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跨領域 羅健平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講座教授 跨領域 申立銀教授 前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 跨領域 嚴鋒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教授 跨領域 余嘉明博士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研究) 跨領域 張曉博士 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跨領域 趙昕博士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 跨領域   *****完*****

2022年11月17日

大學策劃處

1

「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圓滿舉行 逾 300 名高端能源專才參與創歷年新高

由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國網)、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以及西安交通大學(西交大)連續第 5 年合辦的「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計劃)日前舉行結業禮,今年有 26 個來自一帶一路國家或地區,合共 319 名能源業界人士完成了培訓,人數創歷年新高。 為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共同邁向綠色生活,今年主題為「可持續智慧電力系統賦能綠色生活」。為期 5 天的培訓,合共舉辦  10 場網上專題講座和研討會,吸引了超過 300 名來自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機構、能源公司代表和學者參加。 港燈董事總經理尹志田在閉幕禮上致辭時表示 :「過去幾年,香港和全球其他地區一樣,都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許多挑戰。去年2021 年,憑著公司超凡的韌性,我們成功將供電可靠度連續 2 年維持在 99.9999% 以上的水準。意味著我們的客戶在整年的平均停電時間,不到半分鐘,再度刷新自身紀錄。今次藉此機會,與來自 20 多個一帶一路國家或地區的同儕交流,分享我們在這方面的經驗,相信有助共同提升大家的專業水準。」 國網國際合作部經濟商務處處長李明則指出:「5 年來,在四方的共同努力下,項目旺盛的生命力與持續的創造力不斷顯現。國家電網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通過該項目構築的優質平台,與更多的朋友們分享國家電網推動能源轉型、建設新型典禮系統的實踐與成果,與大家攜手應對能源安全與能源轉型兩大挑戰。」 國網技術學院院長劉雲厚亦表示︰「本年度項目取得了圓滿成功,主要體現在參加人數實現新突破,活動規模創下專案自2018年舉辦以來的新高;交流主題緊跟新趨勢,既關注當下,又著眼未來;活動成效取得新提升,來賓們的參與感與獲得感顯著增強。衷心希望我們繼續在這個平台上深耕細作,結出更多碩果。」 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指:「為配合全球及大中華地區就碳中和及綠色能源的發展,理大近年積極進行及推動有關方面的研究。我們自 2018 年起與西安交通大學、國家電網及港燈,透過舉辦此一帶一路人才培訓工作坊及發展計劃,就綠色能源及管理議題,與香港及其他一帶一路國家能源科研及管理人才,作出深入交流及討論。我們未來希望可以更積極連繫他們,促進其他合作計劃,以共同策劃應對能源挑戰,為人類謀福祉。」 西交大電子與資訊學部主任管曉宏表示:「在四方通力合作下,『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已連續舉辦5年,項目正吸引越來越多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關注和參與,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既增進了彼此瞭解,促進了行業間技術交流,又進一步深化了西安交通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國網技術學院和港燈之間的合作,真正做到了互通所長,學習共贏。」 「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由 2018 年舉辦至今,5 年間參與的業界人士接近 800 人,締造逾 1萬小時的交流、線上及實體培訓、以及實地考察項目的記錄。 四方合作機構表明,將在未來繼續透過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進一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能源電力高管人才,提供技術及經驗交流的平台,為推動「一帶一路」這項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這項國家戰略目標,繼續作出積極貢獻。   *****完*****

2022年11月15日

工程學院

1

華懋集團與香港理工大學攜手推動產學研合作 共建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未來

華懋集團(華懋)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簽署合作備忘錄(「備忘錄」),透過加強產、學、研合作,攜手推展創新方案,為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2022年11月8日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1

理大推出「85周年訪談系列」- 汪明荃博士與前校董會主席及校長對談

為慶祝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成立85周年,理大今日推出「85周年訪談系列」短片,訪問五位理大校董會前主席及前校長,分享他們在推動大學發展方面的貢獻、成就和經驗。這系列短片將帶領觀眾重溫理大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以及理大如何搖身一變發展成為一所著名大學。 由即日起,該系列短片將連續四星期於理大社交平台,包括YouTube、Instagram、臉書(Facebook) 及連續五星期於微信播放。 理大非常榮幸邀請到理大院士、駐校藝術家汪明荃博士為這系列短片擔任主持,訪問一眾嘉賓。請按此收看這系列短片。 今次受訪者包括: 潘宗光教授 (1991年至2008年出任理大校長) 胡應湘爵士 (1997至2003年出任理大校董會主席) 羅仲榮博士 (2004年至2009年出任理大校董會主席) 楊敏德博士 (2010年至2015年出任理大校董會主席) 唐偉章教授 (2009至2018年出任理工大學校長) 短片除介紹理大的重要發展及里程碑外,亦探討理大未來的發展。 多年來,理大憑藉世界級的科研與教育,培育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至今已躋身世界百強大學,為社會做出卓越貢獻。 *****完*****

2022年11月7日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1

理大與商湯科技合作拓展「元宇宙」應用技術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人工智能軟件研發企業商湯科技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開發及拓展與「元宇宙」概念相關的技術,致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融入日常生活。 透過是次合作,理大和商湯科技將攜手探索「元宇宙」技術,尤其聚焦於研發可應用在教育、藝術和旅遊等範疇的成像技術和解決方案,以及針對自動駕駛系統的高性能協作邊緣計算技術。雙方合作的研究成果將應用到實際產品,從而提升用戶的體驗。 理大一直積極發揮本身的跨領域創新科研實力,並與領先的科技機構緊密合作,以滿足瞬息萬變的科學與社會需求。商湯科技作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推動以人工智能實現數位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連接,為用戶提供二者的無縫互動體驗,長遠而言促進社會生產力可持續發展。雙方期望藉這次合作,運用理大的學術和研究專長,共同促進「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造福業界和社會。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與商湯簽訂合作備忘錄,標誌著雙方攜手加強 AI 相關技術研發能力的決心。理大將一如既往,憑藉其科研優勢,積極與業界合作,把前沿技術轉化成實際應用,推動社會進步,並爲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貢獻力量。」 商湯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徐立博士表示︰「作為一間誕生於香港的人工智慧企業,商湯一直以堅持原創的精神,堅持與高校進行合作,致力於人才培育。我們希望和香港理工大學在智慧駕駛、車路協同、數字空間技術等方面一起拓展,在人才招聘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推動香港創科的發展。」 有關研究將由理大「顏色、影像與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魏敏晨博士負責。該中心聚焦發掘潛在的「元宇宙」技術,開展多項基礎研究,進而研發最尖端的系統算法及解決方案。 商湯科技是領先人工智能軟件公司,以「堅持原創,讓 AI 引領人類進步」為使命。商湯科技前瞻性打造新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業務涵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板塊。   ***完***

2022年11月4日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1

理大與體院合作優化精英運動員入學和彈性學習安排 支持運動員體育事業及學業雙軌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和香港體育學院(體院)於今日簽署精英運動員學習計劃合作備忘錄,優化為精英運動員提供入學和彈性學習的安排,讓他們在投身全職精英體育培訓的同時,完成大學學業。 簽署儀式在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女士及理大校董會主席及體院主席林大輝博士的見證下,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體院院長李翠莎博士代表簽署。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非常支持香港培育運動員的工作,期望雙方繼續攜手合作,能進一步優化現行的精英運動員學習計劃。他說:「五年前,理大與體院合作推動精英運動員學習計劃,加強對運動員的支持。我們很高興,至今共有 17 位精英運動員透過此計劃入讀理大,他們修讀的課程涵蓋醫療及社會科學、工商管理、工程、人文、理學及酒店及旅遊業管理等學科。」 李翠莎博士感謝理大繼續與體院攜手合作,給予精英運動員更多進修的機會,實踐體育事業與學業雙軌發展。她表示︰「體院一直希望鼓勵具備體育天賦的年輕人加入全職運動員行列,使香港體壇得以持續發展。故此,體院除致力提供專業的精英訓練軟硬件之外,亦十分著重運動員的全人發展。今次與理大的合作提供了更全面與教育有關的支援予運動員,讓他們在努力為體壇打拼的同時,繼續追求學業,裝備自己,面對將來的不同挑戰。」 透過今次的合作,體院將每年向理大推薦合資格的精英運動員修讀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理大會因應運動員投入密集訓練的情況,彈性為他們延長修讀年期,並安排個別導師支援服務,為他們由學術至大學校園生活各方面提供適切的輔助。在優化的合作框架下,提名上限亦由每學年 20 人增至 30 人,而提名期亦增至每年兩次。理大將向獲取錄的精英運動員頒贈獎學金以示鼓勵。 多位透過「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入讀理大的精英運動員亦有出席儀式,分享兼顧訓練與學業的心得。曾代表香港出戰東京 2020 奧運 4 x 100 米自由泳接力、現修讀英文及應用語言學(榮譽)文學士組合課程的何南慧指:「我現時平均每個學期有大約 3 至 4 個星期需要到海外訓練或作賽,這個計劃的彈性學習安排使我能夠專心投入訓練。」 上月於亞洲 U23 劍擊錦標賽奪得女子重劍團體賽銅牌、現修讀物理治療學(榮譽)理學士學位課程的關爾敏表示:「要兼顧學業和訓練是一個大挑戰,但理大的導師為我提供個別學業指導,使我能夠在緊湊的訓練行程中緊貼學習進度。」而現修讀醫療化驗科學(榮譽)理學士學位課程的壁球精英運動員譚早雅亦認為,理大對全職運動員的支援充足,而且修畢課程後可獲取專業資格,能擴闊日後的專業發展。 為支援運動員雙軌發展和吸引更多具潛質運動員接受全職訓練,體院先後在 2014 年設立「精英運動員友好網絡」,以及在 2015年推出「夥伴學校計劃」,與本地大學推動運動員雙軌發展。   *****完*****

2022年11月3日

學生事務處

1

理大會計及金融學院首推香港金融科技普及指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會計及金融學院聯同人工智能投資初創公司 Asklora 推出香港金融科技普及指數(FAI),旨在量度港人對金融科技的接受程度和對相關體驗的滿意度,是本港首個同類型指數的研究項目。 FAI 調查超過 1000 名香港市民對使用五類主要金融科技服務的接受程度,包括「虛擬銀行」、「移動支付」、「線上股票投資經紀」、「純線上保險」,以及「電子加密貨幣」。調查發現線上股票投資經紀的使用比例在五類服務中排名第二高,但其活躍用戶比例卻是倒數第二;相反,純線上保險的使用比例雖然為倒數第二,但活躍用戶比例則排名第二。 調查又發現,使用虛擬銀行服務的用戶對其他四類金融科技服務的接受程度普遍較高,其中 77% 同時有使用線上股票投資經紀的服務。 研究由理大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趙婧冉博士、實務教授潘釋正先生,以及 Asklora 聯合創辦人及首席科技官崔儁先生領導。他們同時衡量有使用金融科技服務的受訪者比例及其使用的服務範圍,得出本季度的 FAI 為 55,有 51% 受訪者為活躍用戶。另外,受訪者中有 85% 對於使用金融科技的體驗感滿意,而最主要的顧慮則為安全性。 趙婧冉博士表示:「FAI 的調查結果反映香港市民對使用金融科技產品表現踴躍,但是金融科技公司仍然需要花更多的努力將新用戶轉化爲活躍用戶,其中一個方向就是積極提高產品的安全性。」 潘釋正先生說:「作為供給面,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科技服務要在被消費者使用並讓他們受惠時,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被接受,彼此是相輔相成的。FAI 對消費者進行問卷調查,正是由需求面出發,調查消費者對金融科技的接受程度,了解影響他們接受金融科技的阻力。這是推動香港『普惠金融』必不可少的一步。」 FAI 是一項長期研究項目,衡量在多變的香港市場環境中金融科技接受程度的變化與發展,並以季度指數的形式發佈。FAI 下一季度的調查會擴大受訪者的規模,並通過線上線下途徑進行。結果將於 12 月發布。 有關「理大— Asklora 香港金融科技普及指數」的資訊,可瀏覽 https://www.polyufai.org.   *****完*****

2022年11月2日

會計及金融學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