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

理大於日內瓦發明展再創佳績 歷年獲獎數量最多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全球享負盛名的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發明展)突破歷年成績,勇奪多項殊榮。43個參賽項目成功奪得45個獎項,包括兩個特別大獎、五個評審團嘉許金獎、18個金獎、13個銀獎,以及七個銅獎,當中19個獲獎項目為理大於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研究中心與其他國際頂尖院校共同開發的研究成果。是次佳績充分肯定理大學者、學生及校友在探索、開創和追求科研突破的努力。 其中,由理大眼科視光學院主任及教授兼眼視覺研究中心副總監紀家樹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所研發的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更榮獲沙特阿拉伯代表團特別大獎和金獎。該設備已由理大學者領導初創企業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商品化,能協助醫療服務提供者及時根據角膜情況制定應對方案,對於年紀低至四歲兒童的視力發展至關重要。憑藉其靈活便攜且具成本效益的優點,配合機上內置的華人數據可確保精準的測量,對包括散光和角膜擴張等視力問題作出早期診斷。另外,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CAiRS)亦憑「RailSwinX:透過尖端人工智慧技術增強鐵軌缺陷偵測」項目奪得國際發明家協會聯合會特別大獎和金獎。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恭賀理大得獎團隊,並說﹕「理大今年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多個獎項,成績令人鼓舞。理大學者專家擁有卓越的科研實力,是次獲獎將激勵他們在科研成果轉化和基礎研究上精益求精,推動大學繼續以創新科研,為香港、國家,以至全球帶來正面的影響。」 今年理大獲獎項目涵蓋生物科學與醫療保健、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材料與傳感技術、土木工程、食品科學、視力健康等不同範疇,以卓越科研改善人類的健康和生活,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理大是推動創新創業的先驅,獲獎團隊中,包括10間理大初創公司,其中部分由理大學者創立。理大透過不同創業支援計劃,至今培育了逾7,600位創業家,包括理大學者、研究人員、校友和學生等;活躍的理大初創企業亦近500間,並獲得近400項國際和本地奬項。 今屆發明展吸引1,035個來自38個國家及地區的項目參展,理大獲獎項目如下,詳情載於附件或可瀏覽理大知識轉移及創業處網頁。 得獎項目 發明者 獎項 GOOD Vision/ Wellsees:新型便攜式角膜地形圖儀 紀家樹教授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主任及教授、眼視覺研究中心副總監、理大學者領導初創「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威爾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沙特阿拉伯代表團特別大獎   金獎 RailSwinX:透過尖端人工智能技術增強鐵軌缺陷偵測 林健文教授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行政總裁及總監 容錦泉教授工程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顧問 吳道義博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研發項目經理 國際發明家協會聯合會特別大獎   金獎 ProRuka — 通過無線聲肌圖控制的新型前臂義肢 鄭永平教授 理大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智齡研究院院長、賽馬會智齡匯總監 Vaheh NAZARI先生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研究助理 評審團嘉許金獎 AR智能助視器(ObstAR) 張銘恩教授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副學院主任及教授、眼視覺研究中心副總監 *眼視覺研究中心(由理大及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在Health@InnoHK創新平台成立)研究項目 評審團嘉許金獎 結構光學技術檢測黃斑病變(SLOPE) 協作發明者:謝欣然博士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副教授 *眼視覺研究中心(理大及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在Health@InnoHK創新平台成立)研究項目 評審團嘉許金獎 符合人體工學的人工智能頭戴式產品定制系統 張燕博士 理大設計學院副教授 *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由理大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合作成立)研究項目 評審團嘉許金獎 人工智能光纖布 陳芊瑞教授 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助理總監、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 *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由理大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合作成立)研究項目 評審團嘉許金獎 漁芯:即時檢測微生物和污染物的芯片實驗室 蔡松霖博士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理大學者領導初創「漁芯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劉揚博士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創新應用博士後、理大學者領導初創「漁芯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邱美孌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金獎 三維打印三週期極小曲面(TPMS)骨支架 趙昕博士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理大學者領導初創「瑞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金獎 癌症突破性新療法:靶向自噬的多肽模擬物 趙燕湘教授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系主任、系教學委員會主席兼教授 金獎 基於表面重構技術的柔性鈣鈦礦太陽能模組 嚴鋒教授 理大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應用物理學系有機電子學講座教授 金獎 太陽能光伏真空保溫防火牆體 楊洪興教授 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 金獎 智雲行健步儀 胡曉翎博士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理大學者領導初創「澤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創始人 金獎 FRP-ECC-HSC 組合柱 陳德明教授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李帥博士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楊立偉教授 理大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鋼結構講座教授 金獎 高集成度多功能電動汽車車載充電器 黃志成博士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盧家航博士 理大工程學院助理院長(外部事務)、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 劉俊威博士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 金獎 用於精確檢測和治療腫瘤的虛擬磁力共振成像對比增強系統 蔡璟教授 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理大初創「醫智影有限公司」技術顧問 金獎 Smart-CKD:慢性腎病腎臟纖維化超聲波評估新工具 陳子滿博士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應天祥教授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系主任兼教授 金獎 Vcare – VR視力矯正訓練設備 鄧育明博士 理大工程及系統工程學系高級講師、理大學者領導初創「雲眸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創始人 金獎 前膝(髕骨)自動活動裝置 符少娥教授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及副系主任、體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長 梁錦倫博士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首席研究員 金獎 iActive:智能主動排汗運動服 壽大華博士 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 金獎 互動性人工智能時裝設計助理 黃偉強教授 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總監、理大鄭翼雄時裝教授 *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由理大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合作成立)研究項目 金獎 CablePrognosis:人工智慧驅動的預測健康指數系統和地下電纜剩餘使用壽命預測 卜思齊博士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  陸耿虹博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林培裕先生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助理研發項目經理 金獎 LithioGuardian:帶 FBG 傳感器的線上鋰離子電池健康監測系統 Steven Tyler Boles 教授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項目負責人 張燕妮博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 王澤南博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總經理 金獎 智能消防機械人 黃鑫炎博士 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理大學者領導初創「連山動力科技有限公司」顧問 王蒙先生 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研究助理、理大學者領導初創「連山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銀獎 氨動力電動車 鄭家偉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 銀獎 維他命D補充製劑的發明及應用 黄文秀教授 理大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教授 銀獎 促進幹細胞-視網膜神經元生成的精準基因編輯 黃千凌博士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眼視覺研究中心項目負責人 葉社平教授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眼視覺研究中心項目負責人 銀獎 智能3D+AI工業物聯網(IIoT)精確測量傳感器 黎達博士 理大初創「益维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創始人 銀獎 用於防偽顯微影像和資訊儲存的新型納米壓印技術 杜雪教授 理大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孫占文博士 理大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 葉惠思博士 理大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助理教授  銀獎 為自閉症患者設計、配備自適應噪音過濾器的智慧耳機 蔡逸思博士 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  銀獎 ZC-01™全自動商用衛生間清潔機械人 李子聰先生 理大初創「智乾淨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銀獎 人工智能紡織物料檢測系統 黃偉強教授 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總監、理大鄭翼雄時裝教授 *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由理大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合作成立)研究項目  銀獎 SolderSense:使用熱成像分析的新型 PCB 焊點人工智慧故障預測系統 林健文教授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行政總裁及總監 容錦泉教授工程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顧問 吳道義博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研發項目經理  銀獎 WireInspect:使用深度學習模型的電梯鋼絲繩異常檢測系統 張曉革博士 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項目負責人 李曉虹博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研發項目經理 陳偉傑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主任工程師  銀獎 RoboGuide:機器人 Temi 的智慧防撞預測和危險物體偵測 胡海波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 倫栢江博士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 陳德林博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研發項目經理  銀獎 ClearLens:用於視訊監控的尖端攝影機篡改和異常檢測系統 倫栢江博士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 陳銳霖博士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 陳德林博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研發項目經理  銀獎 厚玻璃碳製備及熱處理物理性質調整方案 楊熠先生 理大機械及工程學系博士生、理大初創「碳索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銅獎 頭戴式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裝置改善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認知功能 司徒世宏博士 理大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助理教授 盧俊立教授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名譽教授 銅獎 應用手勢識別控制的AR智能頭戴式耳機 李嘉敏博士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 *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由理大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合作成立)研究項目 銅獎 VehicleGuardian:人工智慧增強型車輛引擎冷卻系統線上健康監測和剩餘使用壽命預測 鍾金鑫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  蕭健生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 王澤南博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總經理 銅獎 MotorGuard:利用基於規則的專家推理系統進行自動電機健康監測和故障診斷 卜思齊博士 理大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項目負責人 李曉虹博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研發項目經理 陳鎮鴻先生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主任工程師 銅獎 ManufacturoVision:用於混合材料產品組件缺陷的實時檢測和分類系統 張曉革 博士 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項目負責人 陸信生先生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  王澤南博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總經理 銅獎 RailScan:AI 軌道異常偵測與剩餘使用壽命建模 胡海波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 陳德林博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研發項目經理 李丹博士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銅獎   ***完***

2024年4月20日

成就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1

理大與阿里雲攜手開發訊號質量評估技術 推動全球電訊業動態網絡發展 獲15個國家及地區數據中心廣泛應用 有效提升潛在網絡容量達10%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劉伯濤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最近與阿里巴巴集團的數字技術和智能骨幹業務阿里雲合作開發網絡訊號質量評估技術,攜手推動動態網絡的廣泛應用。 由劉伯濤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與阿里雲的技術團隊在阿里雲強大的雲端運算平台上進行研究,通過量度光纖網絡上不同位置和不同通道訊號的輸出功率,結合光學、物理和大數據分析,從而對訊號的質量作出更全面和更準確的評估,助雲端服務供應商更充分掌握訊號傳輸的整體狀況,提高實現動態網絡時的穩定性,加強他們對實現動態網絡實施的能力。採用理大研究團隊開發的評估技術後,能將信噪比(SNR)估計誤差(用於量度網絡訊號品質)從 22% 降至 4%,並在相同可靠性的情況下,令網絡容量潛在提升達 10% 的可能。 該項目更獲得創新科技署「夥伴研究計劃」提供一對一的配對資金,並已得到阿里雲全球 15 個國家及地區的數據中心網絡廣泛採用,助其支撐電商大促活動包括雙十一全球購物季及 618 年中大促等網上消費旺季。 隨着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元宇宙、未來 6G 流動網絡通訊、高清影視直播/串流等新興多媒體網絡應用需求與日俱增,雲端服務供應商往往需要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在特定範圍內提供超高速的網絡連線。此外,大眾網上通訊模式的演化,如雙十一購物季、農曆新年、聖誕節、除夕或其他大型活動/節日等片刻的海量實時通訊需求,帶動局部網絡流量短暫飆升。 劉伯濤教授指出:「雲端服務供應商雖然可以透過增加頻道滿足用戶需求,然而在光纖網絡中新增或移除頻道,都會對現有訊號造成非線性干擾,影響現有訊號服務質素,令雲端服務供應商在加強動態網絡實施的規模時偏向保守,因此提高動態環境下訊號質量評估的準確性至關重要。」 阿里雲基礎設施服務資深總監、首席通訊科學家謝崇進博士表示:「理大團隊開發的技術易於實施,並已應用於我們在全球 15 個國家及地區部署的網絡營運平台,有效提升我們網絡的可靠性和動態性,以支持未來網絡流量需求。阿里雲期待與理大繼續加強合作,相信這將不斷推動電訊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完***

2024年4月11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Photo 1 (002)

理大五學科於QS 2024年度世界大學學科排名首20位 四學科位列全港第一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Quacquarelli Symonds (QS) 2024年度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再創佳績,其中五個學科躋身全球首20位,並有四個學科位列全港第一,多個工程與技術相關的學科亦名列全球百強。 理大在五個學科位列全球首20位:酒店管理 (第11位) 、土木工程 (第14位) 、建築與建造環境 (第14位)、藝術與設計(第19位) 、市場營銷(第19位),其中酒店管理、土木工程、藝術與設計、市場營銷四個科目,排名均為全港院校之首,反映理大在國際及本地高等教育方面的成就。 同時,理大今年共有21個學科位列全球首100位之內,當中多個為工程與技術相關學科,包括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電子電氣工程、工程與技術(學科領域),以及機械、航空和製造工程。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欣悉大學於不同學術領域均獲得國際肯定。理大致力成為一所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未來會繼續追求卓越的教育、科研、創新創業,並加強與全球各地夥伴的聯繫與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分析全球大學在五個學科領域內54個學科的表現,根據學術聲譽、僱主聲譽、每篇論文的研究引用率、 H指數及國際研究網絡指標評分。   ***完***

2024年4月10日

成就 大學策劃處

1

理大中華文化節推廣中國傳統刺綉工藝文化 溫港院校攜手弘揚中華文化 融合科技展現非遺工藝魅力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中華文化節以中國傳統刺綉工藝文化為主題,由今天起至 4 月 23 日開展第二波精彩活動──「錦綉中華 — 中國傳統刺綉工藝及甌綉作品展」,並舉辦講座、工作坊及展覽導賞等,弘揚中華文化及非遺工藝的魅力。 是次展覽由理大主辦,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及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協辦。活動啟動儀式於今天舉行,由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及一級調研員張志宏先生、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汪焰教授、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藝美術師兼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鄒繩珠女士,以及理大大學顧問委員會主席顏吳餘英博士、大學管理層及學院院長,為展覽揭開序幕。 林大輝博士表示:「理大重視科研,也致力弘揚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實在需要社會各界推廣、傳承和弘揚。期望『理大中華文化節』有助社會各界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和珍貴之處,特別是幫助年輕一代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進一步探索、創新和走向未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香港和國家。」 張志宏先生表示﹕「是次展覽匯集甌綉等全國各地優秀刺綉作品,融入科技力量,創新展示的方式,弘揚中華文化及傳統工藝的魅力。衷心希望溫州、香港兩地以此次文化交流活動為契機,開啟兩地合作交流的新模式,促進溫州與香港『人更相親、文更相依、心更相通』,也希望兩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紐帶,增進文化交流互鑒,推動城市協同發展。」 汪焰教授表示:「非常榮幸受邀在理大展出『甌綉』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通過展出和工作坊活動,讓更多香港朋友親身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未来,學校也將繼續加強與理大溫州技術創新研究院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深化師生交流、人才培養、科研創新、文化傳承等領域的多元合作,持續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刺綉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承載着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浙江溫州古稱「東甌」,歷來蠶桑和絲綢業發展興盛,造就了甌綉工藝的發展。甌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具工藝、民俗和經濟價值。是次展覽於理大校園不同角落及教研酒店「唯港薈」展出多幅優秀甌綉作品,部分展區更融合傳統與科技,運用了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顏色影像與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魏敏晨教授研發的色彩技術,展現刺綉工藝的美感。另外,部分展區亦配合擴增實境技術加強觀賞體驗。 活動更邀得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藝美術師兼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鄒繩珠女士主持兩場藝術家講座、多場中華傳統刺綉技藝工作坊及展覽導賞,傳授匠心獨運的甌綉技藝。活動旨在讓參加者細味傳統刺綉工藝文化的魅力,體驗工藝背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提升個人的感受力、洞察力、審美及創造力。展期內,亦會舉行「我最喜愛的甌綉作品」投票活動,讓公眾投選心水作品。所有活動費用全免,歡迎理大學生、職員、校友及公眾參與。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藝美術師兼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鄒繩珠女士於展覽導賞中,介紹精選傳統刺綉及甌綉作品。 是次展覽舉辦多場中華傳統刺綉技藝工作坊,讓參加者細味傳統刺綉工藝文化的魅力,體驗工藝背後追求的卓越工匠精神。 此外,理大中華文化節第三波活動——「青出於藍—絲綢之路染纈走進香港」將於 5 月 30 日至 6 月 13 日舉行。活動由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協辦,屆時將展出多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染纈*技藝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兼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管蘭生教授的染纈作品。 有關理大中華文化節活動的最新資訊,敬請瀏覽網站,或按此下載「錦綉中華—中國傳統刺綉工藝及甌綉作品展」精選展品詳情及相片。 *備註:染纈即古代絲綢印染工藝的總稱。從工藝分類上看,染纈分為灰纈、絞纈、蠟纈和夾纈四類。   *** 完 ***

2024年4月10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研發可持續生物礦化技術 保護海洋基建免受微生物腐蝕

微生物誘導腐蝕(MIC)是海洋環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會導致混凝土基礎設施出現裂紋等結構性損壞。海洋基建若持續受侵蝕,會縮短建築結構的壽命,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為解決海洋混凝土結構物的腐蝕問題,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人員開發的可持續生物礦化技術方案,能有效保護海洋混凝土免受微生物誘導腐蝕的影響。 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及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李向東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創新的生物礦化技術,為海洋混凝土設施提供有效的屏障,免受微生物誘導腐蝕的影響,實現海岸結構物的可持續應用。 混凝土上的微生物誘導腐蝕,通常於存在腐蝕性微生物的環境中出現,例如污水結構物、污水處理廠和海洋結構物。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的生物礦化膜,通常被視為主要的防腐機制,能夠提供有效的屏障抑制腐蝕。 李向東教授表示︰「生物礦化技術作為一種環保的混凝土防腐蝕塗層方法,對整體海洋生物膜群落的影響極小。此外,該技術利用二氧化碳產生礦物沉澱物,能有效增強混凝土結構的耐用度,而整個過程不僅減少了海洋基礎設施在整個建築壽命的碳足跡和能源消耗,還有助推動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 該研究顯示,生物礦化處理通過減少硫酸鹽還原菌的總量和相對豐度,有效地防止微生物誘導腐蝕。硫酸鹽還原菌是一種厭氧細菌,可產生具腐蝕性的硫化氫,會導致物料損耗。生物礦化膜作為保護層,可以控制硫酸鹽的擴散,阻隔混凝土與具腐蝕性的硫酸鹽還原菌社群。這種保護機制顯著延長了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壽命,對於原生海洋微生物群落又不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李向東教授補充道:「如果生物礦化膜保持完整,則毋需在混凝土結構物上再次塗漆。單次塗層處理免去繁複程序,進一步降低了建築成本和碳足跡。」 這種生物礦化技術在腐蝕環境中的應用潛力無窮,適用於如海洋環境、污水環境和水冷卻設施,而這些地方的混凝土腐蝕都是由腐蝕性微生物引起。 李向東教授這項題為「生物礦化可防止微生物引起的混凝土腐蝕,以實現可持續的海洋基礎設施」的研究,已在著名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刊登。研究針對混凝土,綜合使用化學和力學性能測量,以及對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評估了生物礦化技術在抑制海洋混凝土腐蝕方面的成效,這些評估旨在增進對微生物誘導腐蝕發展的理解。研究成果有助於開發創新技術以抑制腐蝕,實現可持續的海洋混凝土結構。 考慮到被細菌滲入的物質表面類型也會影響生物礦化處理的效果,項目將進一步研究生物礦化技術在不同混凝土類型中的效果,以拓展其應用潛力。此外,相關功能預測亦可用於日後的研究,從而在機理上了解微生物作用對混凝土腐蝕的潛藏代謝能力。這些研究結果有助未來進一步探索硫酸鹽還原菌和海洋混凝土結構建築壽命之間的奥秘。   ***完***

2024年4月9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建設及環境學院

Photo 1

理大利用地理空間人工智能技術促進可持續城市發展

地理空間人工智能技術是结合地理空間科學和人工智能的交叉學科。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利用創新的地理空間人工智能技術,為當今全球面對的環境和社會挑戰提供突破性的解決方案,當中涵蓋了交通運輸、城市和公共安全、規劃、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等各個領域。 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地理信息學和人工智能講座教授、傑出創科學人教授翁齊浩教授成立理大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專注於為地球信息學開發原創且創新的人工智能方法理論和技術,以及其在城市的應用,目標成為全球的地理人工智能研發中心。翁教授最近獲得2024年美國地理學家協會(AAG) Wilbanks地理學變革性研究貢獻獎,以及2024年AAG遙感專業委員會終身成就獎,以表彰其在地理學和遙感科學技術領域的創新研究。 研究中心其中一個方向是透過利用地理空間分析、地理人工智能及大數據,調查城市化中人類與環境的互動,另一個方向是利用對地觀測創建各種全球城市區域的數據產品,並提供以對地觀測為基礎的城市數據服務。 翁教授兼任研究中心主任及首席研究員,他表示︰「對地觀測是探討環境和社會變化的重要指南針。我們的研究重點遍及地理空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遙感、地面傳感器、導航和定位、測量和大地測量、激光掃描和攝影測量等領域。這些技術是能為環境和社會挑戰提出解決方案的關鍵。」 尤其是,地理空間人工智能通過利用數千個可學習參數,徹底改變了建築物監測的方式。當中一個例子是它能夠自動學習和識別建築物的一般外貌形態,如顏色和形狀,可實際應用於檢測受災損壞的建築物,獲取建築物高度、識別結構變化,以及估算建築物能源耗量。因此,地理空間人工智能已成為更高效、更深入的建築物監測主流方案。 環境監測 在城市化監測領域,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團隊開發了一個基於不透水地表層面積的城市元胞自動機模型,該模型可以利用從衛星觀測獲得的每年城市範圍及時間序列的數據,模擬每個格網內城市區域的分數變化。在不同城市化進度水平下分析城市區域增長的歷史路徑,該模型提供了比傳統二值城市元胞自動機模型更詳細的見解,對可持續發展有巨大潛力。 研究中心團隊成員、博士研究助理賀琬茹女士及團隊在學術期刊《城市》上發表「基於時序信息模擬格點尺度不透水面比例變化的城市元胞自動機模型」的研究,展出該模式能有效地捕捉城市擴展的動態,顯著提高計算效率和性能,並能在未來多元化的城市化進展情景下,對區域以至全球的城市增長進行建模。 交通管理 在促進智慧交通管理發展方面,為了提高叫車平台的效率並實踐智能管理服務,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的團隊開發了多智能訂單匹配和車輛重新定位方案。這項創新技術專注於協調叫車服務的供求需要,將閒置車輛調度到需求潛在高的地區,及以高效方法將訂單分配給可用車輛,從而提升整體服務效率。 基於多智能體深度強化學習,這項創新技術能有效解決交通運輸涉及的複雜問題,並為長期時空規劃問題提供新視角。技術由中心研究員徐明月女士及團隊開發,研究題為「基於多智能體強化學習的網約車調度算法」,已發表在《國際地理資訊科學雜誌》上。 關於理大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 理大的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致力於開展城市建築和能源、城市生態安全與保障、局地氣候、環境監測與保護、城市復原力、以及公共衛生等研究範疇,符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1項,旨在建設共融、安全、能抵禦災害及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居所。研究中心網站: https://rcaig.com/ 了解更多關於翁齊浩教授研究重點,可參考影片:https://polyu.me/3Vt7yih

2024年4月8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

SALSA_21 Mar

理大透過「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取錄13位優秀運動員 全方位支持學生運動員雙軌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向重視全人教育,支持學生運動員在學業及運動方面雙軌發展。今年理大透過「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計劃),取錄13名體壇健將,他們將於2024/25學年入讀本科課程,為未來做好準備。 理大今年取錄的學生運動員分別曾在田徑、馬術、劍擊、足球、柔道、壁球、乒乓球、三項鐵人及武術等體育項目上代表香港於國際和區域賽事出賽,並取得優異成績。他們入讀的課程涵蓋不同科目,包括應用社會科學、英文及應用語言學、護理學、視光學、放射學以及物理治療學。 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歡迎13位學生運動員加入理大,他表示:「理大致力提供優質的全人教育,鼓勵學生發揮多元才能。我們期望學生運動員能在學習上展現他們在比賽中挑戰極限、突破自我的堅韌素質,啟發及激勵其他同學在各自領域不斷求進。」 獲錄取的學生運動員中,包括香港超級聯賽球員潘沛軒。他曾代表香港出戰杭州亞運會,更在八強賽事中射入奠定勝局的一球,使港足歷史性打入四強,現正專注備戰2026年世界盃外圍賽。他認為良好的語言及溝通技巧對在足球行業發展相當重要,因此選修英文及應用語言學課程。他表示:「雖然比賽及練習的日程相當緊湊,但理大提供彈性課堂等支援,令我有信心兼顧足球事業及學業,爭取再度為港爭光。」 去年在亞洲青少年壁球團體錦標賽獲女子團體銀牌的壁球運動員梁加萱,則將入讀物理治療學課程。她曾因為一次負傷上陣的經歷,深切體會到物理治療師的重要,決心朝這門專業發展。她表示:「物理治療學的課業量不輕,很感謝理大給予支持,安排導師個別跟進我的學習和其他生活需要,使我在專注練習的同時,亦能跟上學業進度,為未來裝備自己。」 武術運動員戴洛銘去年分別在雅典衛城國際武術錦標賽及亞洲青少年武術錦標賽的散打項目獲得一金一銀的佳績。他將修讀應用社會科學課程,向成為社工的志願進發:「我希望透過在理大學習,增值自己,日後運用在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幫助有需要的人。」 理大每年提供多項獎學金予學生運動員,以嘉許他們在體育方面的卓越表現。透過計劃入讀理大的精英運動員,可於修讀期內獲頒發高達40萬港元的獎學金。此外,理大亦提供學生宿舍,使他們能從充實的舍堂生活中學習成長,並為他們安排一系列的配套支援,包括導師個別學業指導、彈性課堂和評核安排,以及延長修讀年期等。   ***完***

2024年4月2日

教與學 教務處

Photo 1

理大與江西贛州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深化兩地科研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政府及興國縣人民政府就共同推動兩地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贛港兩地優勢互補達成合作意向。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率團參加3月19日於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舉辦的「中國.贛州首屆石墨烯暨紡織服裝新材料產業論壇」。會上,趙教授代表理大分別與贛州市委常委兼贛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竇良坦先生和興國縣委副書記兼興國縣人民政府縣長劉章宏先生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就推進共建「香港理工大學興國紡織服裝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開展深度有效的產學研合作。研究院將為贛州及其各縣紡織服裝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援,同時為理大在紡織服裝領域的教育、科研和成果轉化提供更多機會。 趙汝恒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將在品牌建設、科技推廣、專業培訓、人才培養等方面助力贛州市及興國縣紡織服裝產業和市場同步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和專案落地等方式,積極促進投資及合作機會。未來,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開創紡織服裝產業的新篇章。」 理大在紡織服裝領域擁有豐富的教育和科研實力,高度契合贛州市紡織服裝產業人才培養、科研開發及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需求。理大期望通過是次與贛州市和興國縣的合作,充分發揮人才、科技和平台等優勢,依托即將共建的研究院,支援當地紡織服裝企業的發展,為產業問診把脈。 是次論壇以「新烯望新織造」為主題,以國家石墨烯創新中心全國首家石墨烯科技館落戶興國縣為契機,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來自全國各地的石墨烯和紡織服裝領域的院校專家、企業機構、行業協會代表聚首一堂,探討「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在紡織服裝等領域的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壽大華博士亦在論壇上介紹其團隊在紡織服裝新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

2024年3月27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1a

理大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成立聯合研究中心 共同發展離岸海上風電技術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學—陽江實驗室海上風電聯合研究中心」(「聯合研究中心」)。 聯合研究中心由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及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共同營運及管理,此舉標誌着雙方加強在離岸海上風力發電工程領域的科研合作。雙方今後將開放及共享科研設備資源,推動合作研究項目,並開發各種嶄新技術和材料,將科研成果轉化普及,致力促進離岸海上風力發電技術發展,為業界提供可實際應用的解決方案。 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典禮同日於理大舉行,並邀得廣東省陽江市代表團親臨校園,與理大成員一同見證。出席嘉賓包括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陽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德偉先生、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丁曉利教授、陽江市科技局副局長莫家強先生、陽江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林滔先生,以及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主任朱嶸華教授等。 趙汝恒教授於典禮上致歡迎辭表示:「風力發電已成爲多國實現碳中和的策略之一,理大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的合作除了能惠及離岸風電發展外,也能深化兩地在科研、人才培養、文化知識交流等多方面的聯繫。聯合研究中心亦將進一步結合理大及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雄厚的科研實力和經驗,破解能源領域重大科學問題,突破核心技術壁壘,支撐打造世界級的風電產業基地和清潔能源研發創新基地。」 據香港機電工程署估算,若香港的潛在離岸風能達到107億千瓦時,便能滿足本地約三分之一的電力需求。離岸風電建設往往涉及工程設計、施工等方面的技術性難題,是次理大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的合作亦將促進雙方開展交叉研究,提出實際工程方案,助力香港、國家,以至全球的離岸風電建設。 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匯聚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河北工程大學等內地大學的頂尖專家,圍繞離岸風電領域進行基礎科學、應用及核心技術研究。 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於2021年成立,為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18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之一,匯聚逾50名來自不同學科的理大學者,聚焦「填海」、「土地和空間發展創新方案」、「環境處理和影響」、「土地經濟和規劃」及「土地分析和管理」五大方向進行交叉學科研究及知識轉移,推動離岸海上風電發展更是研究院積極發展的領域之一。去年11月,研究院代表團到訪陽江市,參觀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等多所科研機構,並與實驗室領導共商科研合作機會。   *** 完 ***

2024年3月26日

活動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

1

理大研究顯示網課導師效應對線上學習提供顯著幫助

自新冠疫情嚴重影響面授教學活動後,網上學習變得越趨普及,成為教育界的「新常態」。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團隊考察導師在網上課堂現身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並發現不論是真人亦或動畫,有導師現身的網上課堂更能觸發學生進行認知及社會情感加工,從而導致更高效的學習。此研究成果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過去研究提出,導師的面部表情或手勢會提供社會情感線索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研究團隊在理大人文學院院長兼冼為堅基金人文與科技講座教授李平教授的帶領下,通過收集學生的學習表現、大腦活動和眼動等多模態數據及其相互的關聯,研究學生如何在不同網上學習情境下進行學習。 此項研究共有 81 名理大學生參與,當中一部分學生觀看真人導師及投影片同時出現的網上課堂影片,另一部分觀看同樣課堂影片但導師是動畫導師,最後還有一部分學生則是觀看只有投影片的網上課堂影片。所有學生會在課堂後完成學習測驗,用以評估他們的學習成果。 研究發現,參與有導師現身的網上課堂的學生,在課後評估的表現明顯優於沒有導師現身的組別,而導師實際的呈現方式(真人或動畫),則不影響學生的整體得分。這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顯示虛擬情境中的導師影像有助提升教學效果。 為了解導師影像對學習的影響,研究人員結合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眼動追踪技術,在學生上課時同時紀錄他們的大腦活動及眼球運動。雖然課堂上有導師現身的學生的學習表現更好,眼動追踪結果卻反映真人導師事實上可能會分散學生在投影片上的注意力;相對而言,在沒有導師或動畫導師出現的情況下,學生會分配較多時間和注意力在投影片上。 更深入地分析眼動追踪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關鍵在於眼球運動的同步性,即學生轉移視線的一致程度。兩組課堂上有導師現身的學生在視線同步性上,均高於沒導師現身的組別,而學習表現較好的學生,眼球運動亦比表現較差的學生更同步。上述結果顯示,儘管可能會令學生分心,導師現身同時亦更有可能引導學生集中在較重要的內容;也就是說,當網上課堂有導師現身時,學生更傾向關注同樣的地方,而沒有導師時,學生的視線會更隨機。 同時,fMRI 結果和眼動追踪數據一致,顯示課堂上有導師現身的學生,在學習時的大腦區域的活躍程度也會更加同步,例如涉及工作記憶、社會認知的大腦腦區。兩類數據的一致性可以歸因於導師影像提供了社會情感線索,激發了更高水平的認知和社會情感加工,從而令學生更緊密地跟隨學習內容、更具動機地分配注意力且最終達致更好的學習效果。 根據上述數據,導師在網上課堂現身除了帶來社會情感感知方面的益處,也會分散學生注意力。研究人員由此進一步提出一種「權衡假設」,即學習成果需視乎社會情感帶來的益處能否超過注意力分散引起的問題。由於這種權衡利弊的過程也取決於學生處理社會情感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因此在同樣的網上學習情境下,不同學生或會出現不同學習情況並達到不同的結果。 李平教授表示:「雖然疫情已經過去,但通過多媒體教學影片進行的網上學習仍持續地改變教育模式。我們的研究提出,導師在網上課堂現身,即使只是以動畫形式,也可以在某程度上彌補網上學習的不足,提供顯著社會情感線索並保持學生投入度。這個發現有助於設計出以實證為本的網上教學框架,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及學習效果。」   ***完***  

2024年3月25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人文學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