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cover

滕錦光教授續任理大校長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校董會今天宣布,現任校長滕錦光教授將獲續任五年,新任期由 2024 年 7 月 1 日至 2029 年 6 月 30 日。 校董會轄下的管理層評核及薪酬委員會在廣泛諮詢不同的持份者,包括大學顧問委員會、大學管理層、各學院院長、理大教職員協會、理大校友會聯會以及學生代表等後,向校董會推薦續任,並在會議上獲全體校董會成員一致支持。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恭賀滕錦光教授的續任。林博士表示:「滕校長是一位德才兼備、高瞻遠矚、有承擔的學者,與校董會及大學各持份者合作無間,對校董會制定的發展政策及目標均能高效落實。自他上任後,理大在 QS 世界大學排名榜上,由第 106 位躍升至現時的第 65 位,成績斐然。他重視創新科技發展,致力推動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產業發展,回應社會所需。他關注學生的全人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我深信憑藉滕校長的卓越領導才能,定能帶領理大再創高峰,成為創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學。」 滕校長表示:「非常感謝校董會的認同和支持,展望未來,我將繼續竭盡全力,秉承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和理大同仁攜手帶領理大在教育、科研、創新創業方面再創輝煌,將理大建設成為創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學,為香港、國家及世界的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在教育方面,理大將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在科研創新方面,理大將緊密配合社會的需求,為香港的發展和國家的科技自強自立貢獻力量。」   *** 完 ***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1

理大與菜鳥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探索綠色物流新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和菜鳥集團宣布簽署合作備忘錄,首期就物流可回收裝載容器的研發進行合作,未來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的科創及產業發展優勢,通過共同開展技術研發、研究成果商品化及建立聯合實驗室等形式,攜手推進綠色、高效、智慧的物流解決方案。 簽約儀式今日在理大校園舉行。在理大協理副校長王鑽開教授、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主任溫志湧教授,與菜鳥集團副總裁牛智敬先生、公共事務部華南國際業務總監王藝女士的見證下,由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許鋼焱博士和菜鳥集團跨境進口供應鏈香港大區總經理梁金源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理大協理副校長王鑽開教授表示,理大作為工商業界的忠實合作夥伴,一直致力於推動科研與創新,把具應用價值的技術與產業結合,以應對不同的技術難關和挑戰。理大與菜鳥的合作計劃便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也期望我們的研究團隊能夠和菜鳥一道,共同努力解決物流業面臨的技術和環境挑戰,並為香港打造一個更環保、高效率的物流體系而努力。 菜鳥集團副總裁牛智敬先生表示,菜鳥集團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綠色物流的努力。未來的快遞,快只能保證不輸,綠才能贏。綠色未來不僅僅靠熱情和態度,還要有創新的研發和解決方案,從而實現環境可持續和商業可持續的統一。相信在雙方團隊的共同努力下,能結合複雜物流場景,實現數字化、低碳化循環容器的領先突破,並在更大範圍上為香港建設可持續、數字化的物流體系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先導研究將由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許鋼焱博士負責,致力於一種稱為 Meta-Box 的智慧可回收運輸載體研發。它將會成為連接多種運輸方式、適應新型智慧物流系統「元聯網」的關鍵組件,從而進一步提高運輸效率、降低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有關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秉承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並以肩負社會重任為宗旨。理大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全面教育,致力培育具良好國民意識、全球視野與社會責任感的「明日領袖」;同時推動具影響力的創新與跨學科研究,以應對全球最迫切的挑戰。知識轉移與創業文化亦是理大的基石,大學著重研以致用——將所研發的科技轉化為實際應用。理大追求卓越,努力不懈,深得國際認可,持續位居全球百強學府之列。理大將繼續以其雄厚根基,與各界策略夥伴合作,力求造福香港、國家乃至全球。 有關菜鳥集團 菜鳥集團成立於 2013 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智慧物流公司,聚焦物流產業化、全球化和數智化運營。在商業領域不斷創新的同時,菜鳥也將 ESG 措施深植於物流價值鏈的每個環節,通過綠色訂單、綠色回收、綠色運輸等方式,率先探索出一條數字化減碳的綠色物流之路。香港是菜鳥集團重要的物流節點所在地,是菜鳥在全球建設的三大航空樞紐 ehub 其中之一。菜鳥的集運業務在過去幾年已經服務了超過 260 萬香港市民,平均每 3 個香港市民就有一個使用過菜鳥的服務。未來菜鳥將持續在香港紮實運營,推動全鏈路綠色物流,為香港同胞提供更多高質量、低碳化的物流服務。   ***完***

2023年9月19日

活動 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

cover

理大 27 個項目以實證為本改善市民健康  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 2021 年度的醫療衞生研究基金(HMRF)中共有 27 個項目獲支持,總資助金額達 2,510 萬港元。理大在獲資助項目數量及金額均有顯著提升。 理大獲資助項目涵蓋多個範疇,包括生物和化學、健康衛生、護理、視光學、康復治療科學、語言和社會科學等。相關研究團隊分別來自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人文學院、理學院、設計學院,研究人員提出了創新解決方案,旨在提升醫療水準和促進市民精神健康,並產生影響力。 他們開展的研究項目類型廣泛適時,深入了解不同健康問題的需要及提供創新方案,令不同年齡層都受惠。如為長者而設計的認知和體能訓練、早期診斷產後抑鬱症、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心理療法、改善柏金遜症患者的口服藥治療、自閉症治療方案、精神分裂症的系統生物學分析等。研究項目並旨在促進嚴重疾病方面的醫療進步,如針對肝癌放射治療和紓緩治療。 眼科健康方面有研究將探索近視控制、開發抗青光眼藥物;另有項目將研發抗生素和感染治療藥物。除了針對患者需要,有項目以照顧者出發,旨在增強對照顧者的心理健康關懷服務。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獲獎項目充分展示了理大在交叉學科研究中的優勢,致力透過卓越研究衍生影響力。這 27 項研究項目涉獵不同醫療階段及需求,包括身體、心理和護理上的診斷、治療、預防、康復,全方位為人們健康謀福祉。從這些獨特專長及研究領域廣度,足見理大長久以來的非凡科研實力。」 有效的臨床診斷和分析 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如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等,有助增強臨床診斷和分析。生物信息學與整合基因組學講座教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章偉雄教授帶領的項目名為「基於系統生物學分析的精神分裂症分型和診斷」,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整合基因和神經造影的數據資料,深入了解精神分裂症的成因及分型,繼而實現個人化醫療。 為了準確測量腫瘤體積和動向,以製備更好的放射治療計劃,由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黎田博士帶領的項目「基於深度學習的四維多參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肝癌放療中應用的前瞻性臨床試驗」,旨在提高 4D-mpMRI 技術的圖像品質和臨床療效。 生理和心理健康管理 善用科技在復康管理中必不可少。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引致的殘疾症狀仍無法治癒。近年,跨顱直流微電刺激(tDCS)作為非侵入性大腦刺激方法,被視為有望減輕自閉症主要徵狀的手段。由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韓明怡博士提出的項目「跨顱微電流刺激持續性治療於改善自閉症症狀的成效」,聚焦 tDCS 對提升自閉症人士社交及認知功能的長期療效。 接受和承諾療法幫助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及父母的精神健康,由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黃宇樂博士帶領的項目「接受和承諾療法相對積極控制法在改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父母和兒童心理功能的有效性:隨機對照實驗」,探究接受和承諾療法對他們情緒的功用。 融入創意科技更可提高臨床和社區身心治療效果。由護理學院助理教授(研究)王珊珊博士帶領項目「電子閱讀療法對照顧認知障礙人士的非正式照顧者心理健康之影響研究: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旨在開發電子書應用程式或手冊,幫助照顧者調適身心。 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王海梁博士的項目「面向輕度認知障礙群體及其家庭照顧者開發氣功訓練互動輔助系統的可行性研究」,為長者設計一個利用虛擬實境(VR)的氣功鍛煉平台,以幫助延緩老年癡呆症。 感染與抗生素藥物開發 感染管理和抗生素藥物開發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重要領域,關乎人類福祉。微生物學講座教授、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系主任陳聲教授的項目,名為「開發聯硫醇類似物的 β-內酰胺酶抑製劑,用於治療攜帶 B1 類金屬 -β- 內酰胺酶的腸桿菌科菌株引起的臨床感染」,致力研發出治療感染的候選藥物。 由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黃永樑博士帶領的項目「非天然氨基酸二硒代衍生物作為新德里金屬 -β- 內酰胺酶 -1 靶標特異性共價抑製劑的研究」,旨在消除細菌(尤其是超級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 眼科疾病預防措施 眼科護理研究對保護視力和長遠預防眼睛疾病至關緊要。眼科視光學院副教授杜志偉博士的項目「黃芩素的特性研究:一種天然分子的抗青光眼藥物」,聚焦損害視力的疾病「青光眼」,將研究天然分子黃芩素的治療效用。 學齡兒童近視問題亦不容忽視。由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研究)秦嘉敏博士帶領的項目「光學離焦與低劑量阿托品聯合控制近視的效果—隨機臨床試驗」,將結合視光學和藥物干預方法來減慢兒童的近視增長。 關於醫療衞生研究基金 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於 2011 年 12 月成立,旨在建立科研能力,鼓勵、促進和支援醫療衞生研究,建構並應用研究所得以實證為本的科學知識,協助制訂醫療政策、改善市民健康、強化醫療系統、改進醫療實務、提升醫療護理水平及質素,以及推動臨床醫療服務的卓越表現。基金也為以實證為本的促進健康項目提供撥款資助,以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 有關理大 27 個獲資項目詳情,請參考: https://polyu.me/3r8wvTp .   ***END***

2023年9月18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1a

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 AiDLab 與本地品牌便利妥® 簽訂合作備忘錄 推動人工智能紡織檢測發展

香港領先科研平台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AiDLab)與本地知名品牌便利妥®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人工智能技術(AI)在紡織品檢測領域的應用,為提高產品質量與效率注入新的動力。是次合作標誌著全球嶄新的「人工智能紡織檢測系統」(AI-based Textile Inspection System,簡稱AiTIS)已正式進入市場,並已首次應用於便利妥®口罩產品的檢測工序。 過去幾年疫情,香港對衛生防護用品,特別是口罩的需求激增。一般口罩產品檢測主要依靠人手利用目測進行外觀質量判斷,但這種方法效率低、不穩定且人力資源成本高,亦因跟不上自動化高速生產而形成瓶頸位,使生產和品質檢驗兩者的速度不匹配,大大降低每天口罩生產的數量。便利妥®採用由AiDLab研發的AiTIS系統進行檢測後,最高速每分鐘可檢測500個口罩,同時準確率可達99%以上,令口罩整體生產速度大大提高了25-30%。 AiTIS適用於各類紡織品包括:梭織布料、針織布料、無紡布,甚至皮革製品也可以利用AiTIS進行檢測。是次與便利妥®的合作,AiTIS便是應用於以無紡布製成的口罩檢測過程中。 便利妥®擬拓展AiTIS應用至更多產品領域 於2020年7月,便利妥®為滿足香港市場對口罩的需求,引進了兩條全自動3D口罩高速生產線。然而,品質檢驗在開始時仍需依賴肉眼方式檢測,因此每天可出貨的數量受到限制。為保證產品能達到最高品質要求,同時提升出貨數量,便利妥®在2021年年底開始試用AiTIS檢測,並在AiDLab的科研團隊迅速而專業的技術支援下,令整個口罩檢測過程的速度及效率等各方面都得以提升,同時亦紓緩疫情期間緊張的人手編制,保障員工安全。 便利妥®計劃把AiTIS系統的應用擴展至同集團旗下於海外地區的生產線,包括成人尿片、衛生巾和其他無紡布類的個人護理和衛生用品上。 AiTIS系統得到創新香港研發平台(InnoHK)支持,並由AiDLab組織團隊進行研發,百分百本地科研成果。使用AiTIS進行檢測,可提高產品的檢測質量和效率,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同時節省成本。 AiDLab董事局主席兼香港理工大學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表示:「這次合作正是產、學、研通力合作的最佳產業化例子。我們相信與業界的共同協作是令科研成果成功商品化不可或缺的基石。AiDLab將會繼續與業界緊密聯繫,了解行內對科技的需要,為業界帶來更多的創新發展。」 AiDLab行政總裁及總監黃偉強教授表示:「我們非常榮幸與便利妥®達成策略性合作協議。這次合作將為紡織品檢測領域帶來創新和改進。AiTIS作為全球嶄新的人工智能紡織檢測系統,將為便利妥®產品的品質控制和生產效率提供重要支持。我們期待通過這項合作,推動紡織行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革新,並為全球紡織品製造商帶來更高的品質標準。」 便利妥®執行董事李偉樑先生表示:「便利妥®作為土生土長香港品牌,一直致力提供高品質的產品予香港消費者。AiDLab同樣是香港的科研機構,他們高效的研發和技術團隊能即時滿足我們的要求,為我們優化和訂造檢測程序和硬體設定,透過與AiDLab的合作,我們能夠進一步提升生產檢測能力,確保產品的品質符合標準。對於便利妥®的口罩能在香港市場受到零售商和消費者的推崇,AiDLab功不可沒。」 此次AiDLab與便利妥®的策略性合作備忘錄將成為紡織品製造行業建立智能及自動化產品檢測的里程碑。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和應用,將有更多的企業選擇採用這樣的創新技術來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並確保產品質量和供應鏈的可靠性。   有關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AiDLab) AiDLab是首個結合人工智能(AI)及設計的研究所。研究所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共同建立,並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坐落於香港科學園,AiDLab在設計領域創建一個嶄新的人工智能平台,並以其領導國際的地位帶領跨學科研究,促進為行業和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創新研發和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雲集兩所院校多個領域的頂尖科研人員,進行三大範疇相關的科研項目:人體工學與包容性設計、創新產品與服務設計,及智能時裝設計與品質控制。   有關便利妥® 便利妥®由上世紀80年代起已為香港市場提供個人急救及護理產品﹐在香港穩穩扎根40年。在剛過去的疫情,便利妥®更在香港設立工場生產口罩及同時在全世界各地引進不同和防疫相關的產品。憑著優質的產品和多年的信譽,便利妥®的產品皆受不同政府部門、知名私人機構和人士認可。在疫情間﹐便利妥®也是唯一被全港最大型的馬拉松賽事指定為口罩供應商,及有幸受邀為不同香港運動相關的總會、體育會、大專校隊及知名運動員訂製及提供防疫用品。   ***完***

2023年9月18日

活動 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AiDLab)

1a

理大與兩家科創投資企業簽訂創新及科技合作備忘錄 響應「產學研 1+ 計劃」 聚焦科研落地大灣區

為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產學研 1+ 計劃」,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兩家知名企業簽署創新及科技合作備忘錄,促進理大有潛質的科研項目轉化,孵化具有一定規模的科技創新產業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書記、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陳杰博士率團到訪理大,與大學管理層及科研團隊就創科平台建設、人才培養及成果轉化議題共商良策。隨團包括來自廣州市黃埔區官員及企業高層代表。 簽約儀式昨日(9 月 14 日)於理大校園舉行。理大與申萬宏源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申萬)、中楷資本有限公司(中楷)簽訂三方合作備忘錄,促進大學將更多具有「從零到一」基礎的科研成果商品化,發揮創科對社會帶來的裨益。在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書記、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陳杰博士、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申萬宏源(香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梁鈞先生,以及中楷集團董事長薛博然先生見證下,由理大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申萬宏源(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資產管理)王少華先生、中楷香港持牌代表馮兆鴻先生代表簽署。 理大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表示:「理大向來秉承校訓『開物成務、勵學利民』的精神,培育具備創新創業思維的未來領袖,積極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實際應用,造福社會。此次理大與申萬宏源香港和中楷資本集團的合作,將充分發揮三方的科研、資金、市場和項目資訊等優勢,促進理大潛在的科研項目轉化,孵化具有一定規模的科技創新產業,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生根。」 申萬宏源(香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梁鈞先生表示:「申萬宏源(香港)作為中資券商在港主要機構之一,深耕香港市場近三十載,服務在港居民及企業,圍繞『投資+投行+財富管理』的綜合發展模式,不斷為香港資本市場和創科企業創造價值。本次藉助香港創科政策及理大的產學研積累,將繼續踐行服務香港創科市場的發展理念,於各方一起營造積極的創科氛圍及活躍創科市場。」 中楷集團董事長薛博然先生表示:「廣州開發區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理大是一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學府,一直致力於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更是走在國際前列。申萬宏源是國內領先的產業投資機構。中楷集團紮根於大灣區,近年來一直致力於促進香港與灣區其他城市在科技創新、教育、金融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本次三方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理大的先進研究成果在大灣區,特別是在廣州開發區的落地及產業化,為大灣區的高品質發展添磚加瓦。」 由香港特區政府設立一百億元的「產學研 1+ 計劃」,將以配對形式資助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進行科研成果轉化。申萬及中楷雙方合作的基金計劃預留一億五千萬港元用作投資理大的科研項目,三方共同會將項目推薦予香港特區政府,並申請政府的資金支持。理大亦是香港第一所與申萬及中楷建立夥伴關係的院校。 是次合作亦擬定透過洽談對接、與當地政府探討提供初創孵化支援、共建實驗室等,攜手推動理大科研項目落地大灣區,從而激勵更多產學研協作,推動下游的產業發展,提升香港整體的創科水平。 廣州市黃埔區政企代表團亦有參觀理大的科研設施,包括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成立的化學生物學及藥物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亦到訪工業中心與航空服務研究中心,了解理大在不同研究領域上達世界級水平的科研技術。 未來,理大將繼續與內地政企緊密相連,透過參與具影響力的科研項目及技術轉移,融入國家發展,全力配合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 完 ***

2023年9月15日

活動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cover

理大三位科學家獲選國家重點項目 五十二名年輕學者科研項目獲認可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 2023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卓越成績,三個項目獲選為「重點項目」,八項獲選為「面上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中,兩位年青科學家推動的研究項目獲選。另外,理大 50 名學者獲嘉許「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理大的科學家和年輕創新者一直竭誠追求創新及推動科研進步,獲獎人數和項目再創新高,印證理大積極培育科研人才的努力及成果。理大以擁有一流的科研精英為榮,我們將繼續不遺餘力為香港和國家的科技、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點項目」支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學者。理大三項獲選的項目為:測繪及地理資訊學講座教授丁曉利教授帶領的項目「基於時序 PolInSAR 技術的地下水管道探漏研究」;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帶領的項目「極端高溫環境流動沸騰技術的基礎科學問題及關鍵材料研究」;及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許昭教授帶領的項目「複雜時空耦合下低碳化智慧園區綜合能源系統多能流交易機制、交互模型與決策算法研究」。三項研究共獲人民幣 618 萬元資助金額。這些科研學者都具豐富和承擔研究課題的經驗,以及深厚的學術專業知識。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很高興理大團隊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取得佳績,我們的科研實力獲得肯定,實在值得自豪。大學將繼續致力培育新一代科研學者,成就具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推動香港和大灣區的創新科技發展。」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青),旨在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較好成績的青年學者開展創新研究,邁向世界科技前沿。每人可獲人民幣 200 萬元資助金額,在香港作研究經費,為期三年。 理大的優秀學者連年獲選,本年度獲選優青的分別為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黄鑫炎博士,及應用物理學系助理教授冷凱博士。 黄鑫炎博士入選優青的研究項目主題為「陰燃林火」。森林中植物腐殖質與有機泥炭土的陰燃是地球上尺度最大的燃燒與火災現象,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跨國界的霧霾,並嚴重破壞了地球生態。本項交叉科學的研究將結合燃燒學、安全科學、生態學和地球科學,探索如何防控大規模陰燃林火。研究將為減少由陰燃林火產生的霧霾和碳排放提供科學的指導,幫助一帶一路國家緩解陰燃林火的危害,助力中國成為對抗全球氣候變化的領導者。 冷凱博士入選優青的研究項目主題為「分子厚度雜化鈣鈦礦與新型器件」。分子厚度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被定義為一種新型二維材料,具有較高的柔性和有趣的光電性能。通過外部刺激調整這些材料的回應能力使其在未來智慧化和集成化光電器件及基礎物理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冷博士圍繞此前沿領域發表了一系列原創性基礎工作,並將持續專注於此領域大規模製備與新型器件的研究。 理大年青科學家的卓越科研實力備受肯定,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也取得卓越成績,合共有 50 名年輕學者獲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旨在激勵青年科學技術人員的創新思維,培育基礎研究後繼人才。獲獎學者來自工商管理學院、建設及環境學院、工程學院、醫療及社會科學院、理學院、時裝及紡織學院、及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研究領域相當廣泛,當中 13 名獲獎學者的項目經由深圳研究院拓展研究。 深圳研究院作為理大在深圳的延伸,設有多個實驗室及科研平台,致力推廣科研應用。   ***完***

2023年9月15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1

理大研發液態金屬微電極 具柔軟、透氣、可拉伸優點 可用於植入式生物電子裝置

植入式生物電子裝置可以緊貼皮膚,甚至是放入人體,相信將在未來被廣泛應用於不同領域,例如醫療科技,甚或是新興的擴增實境技術。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獨特的微電極,能適用於上述用途。此研究成果已於國際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 不同於傳統電子產品,可穿戴或植入式電子裝置的用料需要整合一系列特定性能,例如必須能拉伸自如和柔軟透氣,放置於人體後不會令使用者感到不適或受傷。與此同時,生物電子裝置就如日常家居設備一樣,仍然需要依賴具備高導電性且可以印上微細電路圖案的電極。 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鄭子劍教授領導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員來自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和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心腦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團隊克服多項技術限制,研發出一種能應用於植入式生物電子裝置的電極,其特點是具前所未有的柔軟度、可拉伸性和可滲透性,在可穿戴科技領域創新猷。 此技術的關鍵步驟,是將一種纖維聚合物以靜電紡絲的方法,放到銀質微型電路圖案上,從而產生液態金屬微電極(簡稱μLME),可以以超高密度進行電路圖案化,達至每平方厘米多達75,500個電極,比過往的技術多出數千倍。這些μLME具有長期生物兼容性,人體皮膚能舒適地穿戴,更已證明可用作監測動物大腦的特定應用。 過去,生物兼容的電子裝置均在多孔彈性體上製造,但其多孔而粗糙的基質限制了電路圖案的分辨率,因而難以提高電極密度。研究團隊成功突破此瓶頸,透過光刻技術把電子線路放在纖維聚合物基質上,實現了像薄紙般柔軟,能在大應變下高度導電,以及具備長期生物兼容性的μLME。 用作μLME的導電組成部分的共晶鎵銦(EGaIn)是一種具有低熔點溫度、能在極端應變下保持導電性,同時柔軟且高度生物兼容的液態金屬合金。製造過程中,以EGaIn製成的電路圖案會放在一片經靜電紡絲而成的可滲透「纖維墊」上,該墊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此製法形成了柔軟而可拉伸的電子裝置,可供舒適地穿戴和植入。相對採用不滲透基質時僅能轉移部份電極微電路圖案,鄭教授的團隊於2021年首次開發這種超彈性纖維墊概念,用於新開發的μLME中,保證了來自銀模板的電極微電路圖案能以光刻完全轉移。 μLME柔軟、可滲透液體和氣體,並且拉伸自如,在高應變下反覆拉放後,其電阻只輕微上升。以μLME製成的電子貼在緊貼人體皮膚時,經按壓後只會留下微量甚或完全沒有殘留物。可穿戴電子裝置本身具有龐大市場潛力,應用範圍涵蓋生理監測、醫療診斷和互動技術,而此技術突破將進一步加強其發展可能性。 為了驗證μLME的柔軟度和可拉伸性能使其成為植入神經介面以進行大腦監測的理想選擇,團隊亦合成了具有小電極直徑和高通道密度的μLME陣列,用作充當老鼠大腦中的皮層電圖信號接收器。μLME具有與腦組織相似的機械性能,能緊貼皮質表面,準確記錄神經信號。當沉睡中的老鼠發出非快速眼動睡眠時的典型可識別腦電波時, μLME陣列即能精確檢測到老鼠回應施加在身體不同部位電刺激而產生的體感誘發電位。 鄭教授同時是理大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及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他表示:「透過結合光刻技術和柔軟、可滲透的SBS纖維墊,成就了解像度和生物兼容性均前所未見的μLME微電極,克服了舊有生物電子裝置生產方法的技術限制,相信可推動醫療和擴增實境等領域的發展。 」 本研究項目獲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理大、香港城市大學、國家科學自然基金委員會和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團隊期望透過提高刻印μLME圖案的解像度,在未來進一步推廣此項發明。 ***完***

2023年9月11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1a

香港理工大學於晉江市正式落地首個技術創新研究院並舉行簽約暨揭牌儀式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晉江市人民政府於 9 月 2 日舉行簽約暨揭牌儀式,雙方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正式落地晉江,是推動閩港深化合作的重大成果,亦是校地雙方攜手共創未來邁出的關鍵一步。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福建省副省長林瑞良先生、泉州市委書記張毅恭先生、福建省台聯黨組書記劉良輝先生、福建省教育廳副廳長吳偉平先生、福建省科技廳副廳長黃舒先生、泉州市秘書長周小華先生、晉江市委書記張文賢先生、泉州市副市長蘇耿聰先生、晉江市市長王明元先生、理大專家代表、泉州和晉江各級有關領導及當地龍頭企業代表等 200 多人出席活動。 作為理大走出大灣區建立的第一所技術創新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將以合作研究、學術交流、聯合培養、技術轉移等各種不同形式,整合境內外優勢創新資源,重點聚焦紡織科技、創新食品、微電子、科創政策等領域,培養一批卓越工程師和高素質技術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打造成為面向未來、接軌世界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集聚地。 林大輝博士在致辭中表示,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晉江市是中國品牌之都,科技、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都有高水準發展,作為世界級的研究型大學,理大將會以晉江為起點,助力晉江科技創新,特別是在紡織、智能製造、集成電路及綠色科技等領域,加強技術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晉江、泉州及福建創新發展「晉江經驗」貢獻力量。 滕錦光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第一次到晉江,走訪了很多企業,深深感受到「高品質、創品牌」是晉江經濟社會發展非常突出的特點。理大在基礎研究與創新創業方面獨具優勢,不僅要爭創世界一流科研工作,更希望科研工作能夠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正面影響。晉江扎實雄厚的產業基礎,為理大提供了很好的應用平台和應用場景,相信理大也可以成為推動晉江科技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實現互利共贏。 張文賢先生在致辭中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也是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能。衷心希望校地雙方通過研究院這一平台,進一步深化政產學研合作,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攜手打造閩港校地合作新典範。晉江市委市政府將倍加珍惜合作機遇,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政策,與理大一同聚焦實業、矢志創新,不斷創新和發展「晉江經驗」,讓「開物成務、勵學利民」精神在晉江綻放新時代的耀眼光芒。 活動當天,雙方除了舉行簡單而隆重的簽約暨揭牌儀式外,還安排了研究院的相關負責人針對紡織科技、創新食品、微電子、科創政策四個研究方向進行宣講,向當地政府、科研機構及企業介紹落地晉江後的發展方向及建設規劃。 自今年年初內地與香港通關後,晉江市人民政府初次訪問理大,此後校地聯繫密切、互動頻繁,到研究院正式落地,歷時只有短短半年,體現了雙方對合作高度重視與辦事的效率。理大期望透過研究院與晉江當地企業作深度合作,推動核心技術的研究與轉化,立足晉江、面向泉州、輻射全省,加強閩港兩地產學研合作,打造閩港校地合作新典範,培養具備創新科技知識和全球視野的創新創業人才。   *** 完 ***

2023年9月5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1

理大「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圓滿舉行 培育中學生成為科研人才

政府近年致力建設智慧香港,推進創科未來發展。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素來重視青少年的全人發展,致力培育新一代創科人才,以應對社會的急速發展。為提升中學生對科研的興趣,理大成功舉辦第三屆「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計劃)。今年獲取錄參與計劃的學生人數及專題研究項目均創歷屆新高,共有 136 名高中生在約 80 名來自理大不同學院及學系的學者親身指導下,探索不同領域的專題研究。 今年計劃共有 42 個專題研究項目,除了涵蓋新興科技如人工智能及元宇宙等範疇外,還包括康復治療、生物醫學、酒店及旅遊、護理學、語文、工商管理、時裝與設計,以及各類工程學等不同領域。在理大學者指導下,學生在四個月內進行不同領域的專題研究,由研究設計、採集數據、分析及報告等過程均親自參與,亦有機會參觀理大多個實驗室和教學設施,並透過與所屬項目的導師緊密交流,增進對研究項目的理解,以及研究所需的知識和技巧。學生不但可以了解理大多元的本科課程之外,亦能擴闊眼界,為未來升學選科和就業作好準備。 理大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表示:「理大持續優化教學模式,並透過不同計劃激發青少年的潛能和創新思維,使他們積極裝備自己、實踐抱負及迎接未來挑戰。『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自 2021 年推出以來,共取錄 340 位來自 83 所本地及國際學校的高中學生,參與逾 110 個研究項目,研究成果備受國際學術機構認可,包括連續三年有參與計劃的學生獲接納於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報告,當中部分學生更榮獲獎項,整體成果令人鼓舞。我們期望在理大學者指導下,參與計劃的高中生能盡早培養對科研的興趣,從研究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和掌握新技能,並藉著與不同學校的高中生合作,推動知識交流,成為新一代科研人才。」 在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黃鑫炎博士及其團隊指導下,來自西島中學的學生以「應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的智慧消防」為題進行研究,成功研發一台能自主尋找火源,並將火源撲滅的智能機械人。同學分享研究得著時表示:「這個研究項目成功應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實現智慧消防的概念,把尋覓火源和滅火的程序自動化,進一步保障前線消防人員的安全,希望研究成果能為相關產品的開發帶來具啟發性的參考。我一直對人工智能及工程相關學科感興趣,參加計劃令我大開眼界,助我確立未來的升學方向,並打算繼續探索科研的樂趣。」 來自拔萃女書院及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兩位同學,於計劃期間進行名為「結合虛擬實境技術建構元宇宙遊戲」的小組研究,並在理大工程學院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高級專任導師鄧育明博士工程師及其團隊指導下,初嘗建構元宇宙遊戲。兩位同學分享初次參與科研的得著:「元宇宙概念是近年的熱門話題,具龐大發展潛力。我們透過計劃對元宇宙概念進行文獻研究及調查,從理大導師及團隊身上學習到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為日後學習和進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嘗試將意念實踐,運用設計和 3D 繪圖技巧創建互動的元宇宙環境,累積寶貴及難忘的學習體驗,並加深對科研的興趣。」 理大致力培養青少年對科研的興趣,以培育新一代研究人員和創科人才,壯大本港人才庫。除了鼓勵中學生透過跨學科研習活動,汲取不同學習體驗外,於理大就讀的全日制本科生,亦有機會在理大學者指導下獲得資助並開展自主研究項目。展望來年,理大將繼續舉辦「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邀請更多學校及中學生參與這個豐富的學習體驗,並於明年初開始接受報名,預計於四月至八月期間開展。是屆照片、影片及詳情請參閱計劃網頁: https://www.polyu.edu.hk/geo/prospective-students/undergraduate/local/junior-researcher-mentoring-programme/   ***完***

2023年9月4日

教與學 環球事務處

cover

理大發表《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產學研合作創新政策文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及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RCMI)共同發表《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產學研合作創新政策文件》(文件),建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特區政府)抓緊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蓬勃的消費市場和人才機遇,促進中醫藥行業的發展與創新。 主要建議如下: 1. 加強香港中醫藥的科研生態圈 香港目前只有零碎的基金支持中醫藥研發,局限行業充分發展。理大建議香港特區政府擴大中醫藥發展基金的資助範圍,鼓勵產學研交叉學科合作,為行業發展締造有利和良好的環境。文件提出設立中醫藥研究平台基金,以提昇綜合醫療的應用。 文件提出香港特區政府建立循證中醫藥研究中心,與三所本地大學中醫藥學院及全球中醫藥醫院合作,同時構建國際膳食補充劑和草藥研究中心,由兩者組成一個中央研究平台,加強驗證中醫藥的功效和安全性,以促進大眾健康。 2. 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為推動優質嶺南中藥品牌走向國際市場,理大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加快大灣區城市之間的中成藥審批互認機制,鼓勵跨境研發合作,簡化評審流程,促進中醫藥標準與國際接軌,逐步融入國際監管標準。 3. 中藥保健產品商業化與創新 理大鼓勵香港特區政府構建粵港澳交易及跨境合作區塊鏈平台,連接不同界別,實現三地中醫藥項目電子簽約、交易及追縱,同時加強推廣中藥保健產品及食品,以應對隨著人口老齡化而日益增長的需求。 4. 建設生物數字產品創新中心 理大促請香港特區政府支持行業數字化,並在中醫診斷、治療和監測中應用傳感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以應對未來臨床醫護人員短缺和治療的需求。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強調:「人才是創新的關鍵。理大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向大灣區高等教育機構以及內地與香港的中醫藥醫院提供財政支援,支持中醫藥人才聯合培訓計劃,打造中醫藥專業人才高地,為大灣區的新興機遇做好準備。」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表示:「在產學研共同合作及香港特區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香港具備帶領中醫藥邁向國際化的獨特優勢。理大將繼續發揮交叉學科研究的專長,為中醫治療和實踐的研究和應用作出貢獻。」 詳盡報告請參閱(只提供英文版):https://polyu.me/3P2x0X7     ***完***

2023年9月4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