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olyU Consultation Day 2022-r

「2022 理大網上聯招課程諮詢日: 入學攻略」即將舉行 介紹本科課程新的收生安排及特色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將於 2022 年 5 月 21 日(星期六)下午一時至五時舉行網上「2022 理大聯招課程諮詢日: 入學攻略」,讓大學聯招 (JUPAS) 申請人了解最新的課程資訊,於6月1日「更新課程選擇」限期前作出更改,並於香港中學文憑試 (HKDSE) 放榜後再次評估其課程選擇以便於 7 月 23 日「最後課程改選」限期前作最後定案。有興趣參與人士,可於 5 月 20 日中午或之前透過網址https://www.polyu.edu.hk/conday 報名。 理大本年繼續於網上舉行課程諮詢日,當日教務處將舉辦一場「入學攻略及面試技巧」網上講座,分享理大最新的入讀資訊和選科策略,以及入學面試的技巧和心得。各學院亦會安排網上課程講座及諮詢環節,讓學生更了解自己心儀學科的入學要求、課程內容特色和學習生活。同場亦設有「入學聊天室」,歡迎參加者於活動舉行期間致電 2333-0600,查詢入學相關的資訊。 由 2022/23 學年起,除個別專項課程外,理大所有課程均會轉為學系組合課程 (Departmental scheme-based admissions)。於新安排之下,學生報讀理大時會先選擇一個學系的組合課程,獲取錄入學後,首學年只需修讀相關學系的共同核心課程,直到二年級才決定主修科目,讓同學有充裕時間,了解自己的興趣及志向,在主修學科方面作出合適的選擇。 此外,大學亦致力培育「明日領袖」及於課程中提供切合現今社會所需的知識及技能,理大本科課程將於下學年起加入「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AIDA) 及「創新及創業」(IE) 兩大新元素,成為大學核心課程 (General University Requirements) 的一部分。另外,有興趣的同學亦可選擇 AIDA 或 IE 作為副主修或副修。 理大於 2022/23 學年將繼續彈性處理 JUPAS 入學申請的最低成績。報讀學位課程的學生如未能完全符合最低入學要求「3-3-2-2-3-3」(即中文及英文需達3級、數學及通識需達2級和兩科選修科需達3級或以上),若其中一科成績只較「3-3-2-2-3-3」低一級,理大仍會作酌情考慮,惟他們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最佳五科成績達 26 分#或以上; 將理大學位課程在 JUPAS 入學申請中列為 Band A 選擇,即三個首選志願課程之一;及 成功通過入學面試。 理大亦同時設有多樣化的入學計劃,為具備特殊才能的同學提供優質大學教育。除了透過「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SALSA) 及「傑出運動員推薦計劃」(OSRS) 為體育人才提供升學機會,於下學年起,理大更會推展「專才招生計劃」(Special Talents Admission Scheme),為一些在體育、藝術及文化、社會服務和領導力,以及 STEM 學科等方面表現超卓,卻未能透過文憑試成績全面反映其才能的同學提供入讀理大的機會。所有報讀理大本科課程的學生,均可於申請時提交其學術以外成就並獲得考慮。理大亦鼓勵應屆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生於改選時將理大課程改為較優先的選項。理大將透過遴選委員會作出評審,並於 6  月份開始公布結果。 如欲參加聯招課程諮詢日講座,請登入活動網址https://www.polyu.edu.hk/conday 並透過網上表格進行登記。 有關課程資料,請瀏覽網址: https://www.polyu.edu.hk/study . 有關「2022 理大網上聯招課程諮詢日:入學攻略」活動查詢,請致電 2333-0600 或電郵至 arevents.enquiry@polyu.edu.hk 。 #等級分數轉換: 5**=8.5, 5*=7, 5=5.5, 4=4, 3=3, 2=2, 1=1   ***完***

2022年5月16日

活動 教務處

cover

理大「八大學院巡禮」即將啟動 院長系主任分享升學重要資訊 助同學規劃未來發展

中學生除了專注學業,及早做好生涯規劃亦是重要一環。有見及此,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本年首度舉辦「八大學院巡禮」,活動以中三至中六學生、家長及老師為對象,請來理大各學院院長、系主任或學系老師等三十多位不同領域的重量級講者,於 5 月 11日起,透過七場網上講座與參加者分享升讀理大的重要資訊,並會講解理大「學系為本」組合課程 ( Departmental scheme-based admission ) 的理念、課程設計和優勢,助同學擴濶視野,早日確立學業目標,為未來升學和事業發展作好準備。

2022年5月4日

教與學 環球事務處

cover

理大推廣「跨學科英語」開發互動手機應用程式提升本科生學科專用英語能力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推廣創新和互動的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一直以來,大學本科的英語課程普遍以通用英語為主,故此理大早前開展了一項名為「跨學科英語」(English Across the Curriculum)的計劃,將英語和學科內容相結合,配合團隊開發的手機應用程式,專門為來自不同學科的本科生提供畢業論文的學科專用英語支援,助他們完成畢業論文。 是項研究計劃獲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由香港理工大學率領,團隊其他成員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以及香港浸會大學(排名按筆劃序)。 研究團隊採用跨學科英語教學和學習方法,聯同各大學的英語教師和學科學者,開發名為 Capstone Ninja 的互動手機應用程式,提供以學科為中心的英語學習教材,按不同學科學生所需,幫助他們克服在撰寫畢業論文時經常遇到的英語障礙。該手機應用程式的設計,方便學生自行管理其畢業論文進度,亦設有即時文字通訊功能,讓學生與導師可以隨時交流。這種遙距學習模式在近年全球新冠疫情下成效尤其顯著。 研究團隊在手機應用程式中建立了 76 個學習單元,並錄得由五間大學共21個學術部門的師生共超過六千次使用量。團隊於 2021年籌辦了一場以跨學科英語教學和學習方法為主題的國際會議,吸引了超過一千位來自48個國家的教育人員參與。應用程式亦獲得兩項國際嘉許,包括由英國學習科技協會(Association for Learning Technology)頒發的「2020年年度學習科技學人大獎」社群獎(2020 Learning Technologist of the Year Awards - Community Award),以及 2021 年教育科技網站 EdTech Cool Tool Awards 決賽入圍項目。 理大深明跨學科英語在加強學生英語能力方面影響深遠,將繼續優化學習體驗,為學生提供持續的語言學習支援。 瀏覽 Capstone Ninja 手機應用程式影片:https://polyu.me/3vOdkwe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跨學科英語」計劃,可聯絡理大教育發展中心教學發展總監陳小華博士:(852) 3400 3173 / julia.chen@polyu.edu.hk 或理大英語教學中心專任導師林玉雲博士:(852) 2766 7499 / grace.lim@polyu.edu.hk。   ***完***

2022年5月3日

教與學 教育發展中心

11

理大科研得到業界廣泛認同 鼓勵初創企業回應社會需要﹔佳昇科技獲JUMPSTARTER創業比賽「環境保護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強調教育、科研及知識轉移應以貢獻社會為目標,積極鼓勵理大社群透過成立初創企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以造福社會。理大培育的初創企業不僅在各自領域取得卓越成就,更在不同的比賽中以優秀成績取得業界的認同,例如在剛舉行的「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滙豐JUMPSTARTER 2022環球創業比賽」中,佳昇科技有限公司(佳昇科技)獲選最後十強,並奪得「環境保護大獎」。

2022年4月29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理大研究發現氣候變化下 中國南方易發生更快形成的驟旱

普遍認為,相對於極端乾旱天氣,香港和其他中國南方地區較常受颱風、暴雨及洪澇災害的影響。不過,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最新研究卻顯示,為人忽略的驟旱風險正日益增加。研究亦發現,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驟旱現象在中國南方及世界多個地區形成的速度有加快的趨勢。 剛在《自然·通訊》發表的理大研究發現,長三角至海南省一帶的中國東南區域,面對快速乾旱的風險較高。普通旱情需時五至六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醞釀,始達到最大的強度。但在2000年至2020年期間,五日之內形成的驟旱,佔同期 所有驟旱的比例上升達18.67%。 帶領研究的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助理教授王碩博士說,驟旱的特點是迅速在一個月之內形成,而且土壤的水分枯竭得很快,意味著早期預警的指標較少,影響對抗旱情的準備工作,甚至令農作物和社會承受較普通旱情更為嚴重的打擊。 他說:「驟旱形成時,通常伴隨氣溫較平均溫度高及降雨不足,從而引發例如驟旱和熱浪同時出現的複合極端氣候現象。由於城市往往有較明顯的熱島效應,驟旱對香港等城市化地區,或會造成更嚴重的威脅。」 這項深度研究旨在解釋兩個科學命題——驟旱的演變速度及其驅動機制。研究團隊綜觀全球過去21年曾出現的驟旱,綜合發展時間尺度以及迅速發展的成因,讓政策當局和受影響人士更了解驟旱的風險,並推動驟旱預報和預警系統的創新研發。 根據人造衛星對土壤水分監測,在過去21年間,全球出現過的驟旱事件之中,多組數據分析顯示有大約33.64–46.18%在5天內形成;佔同期所有驟旱事件比例,上升了3.23–19.03%。結果顯示在世界大部分地區,驟旱雖然不是發生得更頻繁,卻是在更短時間形成。 此類惡劣氣候現象多發生在潮濕和半濕潤地區,包括東南亞、東亞、亞馬遜盆地、北美東部和南美南部。因高溫、少雨和高水汽壓差導致的大氣乾旱情況,容易引發驟旱。 王博士解釋:「大氣乾旱為驟旱的發生創造了完美的條件,而土壤水分枯竭和大氣乾旱的共同影響進一步加劇了驟旱的快速發生。換言之,土壤水分下降伴隨着飽和水汽壓差增大,並通過陸—氣反饋加速了土壤濕度下降。因此,陸—氣相互作用強烈的中國東南區域較容易發生驟旱。」 與傳統的、緩慢發展的旱情相比,驟旱隨着土壤水分快速消耗而演變,可能導致生態系統和農業系統的失衡。2012年夏季出現的驟旱,就對美國中部的玉米農作物做成估計約357億美元損失。 他提出:「各地政府和公眾應在常見的極端氣候現象之外,意識到日益增加的驟旱風險,並採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的新型天災。同時有必要改良傳統旱災監察系統和指標,及時掌握急劇演變的驟旱情況。」 ***完***

2022年4月20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

1

理大透過「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取錄13名體壇精英 開展專才招生計劃 為特殊才能學生提供升學及支援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本年透過「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合共取錄 13 名體壇健將,全力支持他們學業與體育事業雙軌發展。他們將於 2022/23 學年入讀理大本科課程,在理大校園,以爭取最佳表現的體育精神,追求學業佳績。

2022年4月14日

教與學 教務處

cover

理大研究指壓力事件對家庭成員之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加強家庭抗逆力有助改善情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學院團隊剛完成一項研究,以探討香港家庭在面對近年壓力事件(如新冠疫情、財政困難及日常生活改變)下之家庭關係、家庭抗逆力及個人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家庭主要成員(父親、母親及子女)在社會事件及新冠疫情等壓力事件下,出現較負面的心理健康狀況,包括感到較大壓力、焦慮、抑鬱及絕望感,而生活滿意度也減低。此外,家庭關係變差及彼此衝突加劇,情況令人憂慮。 是項研究乃「賽馬會抗逆有『家』計劃」其中一個主要項目。此計劃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由理大聯同東華三院、香港青少年服務處、香港家庭福利會和救世軍(排名按筆劃序)共同推行,為期三年。 是項研究由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梁倩儀博士,以及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兼利豐服務領導教育教授石丹理教授負責。研究主要評估近年發生的壓力事件對香港家庭抗逆力與個人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加強市民大眾對家庭抗逆力的認識。 研究以問卷調查形式進行,於 2021 年 7 月至 12 月期間,訪問香港1,020個家庭,包括 818 個(80.2%)雙親家庭及 202 個(19.8%)單親家庭。家庭中的父親(平均年齡為 51.2 歲)、母親(平均年齡為 46.6 歲)及其中一名就讀小五至大專之子女(平均年齡為 16.4 歲)均有接受訪問。 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11-18% 之受訪父母及子女面對疫情產生心理創傷徵狀 13-16% 之受訪父母及 20 - 25% 之受訪子女就 2019 至 2020 年發生之社會事件產生心理創傷徵狀 約 40% 父母面對沉重的財政壓力 約 51% 父親、40% 母親及 37% 子女在面對逆境時不會從他人身上得到情感支持 約 57-60% 受訪父母和子女在面對逆境時會自我批評 約 25% 父親、30%母親及 30% 子女的負面情緒屬中等及嚴重 約 25% 父親、28% 母親及 30% 子女表示有很多家庭磨擦 母親的財政壓力普遍大過父親 子女因社會事件及疫情帶來之心理創傷比父母大 子女的負面情緒及絕望感等心理健康指標比父母差 父母面對壓力事件、日常生活改變和財務帶來的心理創傷越大,家庭抗逆力、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生活滿意度及自我效能感越差;而親子心理操控、親子衝突、個人負面情緒和絕望感則越嚴重 子女面對壓力事件所產生的心理創傷越大,家庭抗逆力、生活滿意度及個人抗逆力越差;而個人負面情緒和絕望感亦越嚴重 近年經歷之壓力事件整體影響父母之焦慮、抑鬱及絕望感 近年經歷之壓力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整體影響子女之焦慮、抑鬱及絕望感 父母及子女面對壓力事件所產生的心理創傷會互相影響其他家庭成員之負面情緒及心理健康 家庭抗逆力能減輕壓力事件對家庭成員之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 梁博士分析指出,受訪者的家庭關係及個人心理健康普遍受社會事件及新冠疫情影響,但家庭抗逆力發揮了緩衝作用。因此,推廣家庭抗逆力,讓家人建立互相支持的能力在面對逆境方面尤其重要。石教授建議香港家庭應培養家人之間互相包容、彼此分享、共同解難的家庭氣氛。此外,夫妻與家人之間亦應坦誠地加強雙方及兩代之間的溝通。 為加強香港家庭的抗逆能力,理大在「賽馬會抗逆有『家』計劃」下,透過社區為本的專業介入服務、網上家庭活動、網上學習課程及專業同工培訓,協助家庭(一)建立正面的家庭信念、(二)促進互相支持的關係及(三)提升積極解難的能力;計劃並會以實證為本的方法評估活動成效。 理大亦將會推出「賽馬會抗逆有『家』計劃」網上學習證書課程,課程以家庭抗逆力為主要內容,主要對象為家長、社工、老師等不同人士,費用全免。詳情請參閱 https://family-fhss.polyu.edu.hk/tc/courseintro.php?id=1 或致電3400 8513。   ***完***

2022年4月13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應用社會科學系

1

理大研發便攜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儀 即場檢測快速達致準確結果

過去兩年多,新冠疫情為社會及個人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在「後疫情時代」,除了須要繼續加強疫苗及藥物的研發,完善的個人健康及環境衞生管理亦非常重要。一種精準、便捷的病毒檢測方法,對「後疫情時代」的生活尤其關鍵。

2022年4月1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及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cover2

理大社會科學系策動網上抗疫平台 為身心抗疫 與大眾共學

為鼓勵公眾抗疫期間持續學習,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早前設立 One Stop Shop (OSS) 一站式共創共享抗疫資訊平台,由學系教職員、學生、舊生、相關社福機構及專業團體共同協作,從三月尾開始提供一系列專業講座、身心靈健康工作坊分享等。 OSS 平台服務包括:專業協作者提供的網上工作坊(遊戲治療、表達藝術治療、身心療癒及社區藝術);「學在家居」(Learn from Home) 短片系列(由學系教授製作,內容涵蓋社會學、社會政策、心理學等議題,透過多媒體探討與疫情相關的各主題);亦邀請到確診新冠後康復的師生校友分享其康復的經歷和情緒轉化。 此外,學系亦聯同三間國際知名大學: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杜倫大學(英國)及多倫多大學(加拿大)舉辦以「渡過疫情」"Riding Out the Pandemic" 為題的網上專業講座系列,助大家減輕對疫情的焦慮。 系主任崔永康教授表示:「感恩前線的同工為大家守住生活底線。現在,我們更要在困難時期下學習和互動。在共同創作、協作、學習 (co-creation, co-production and co-learning) 的氣氛下,我們必能並肩戰勝疫情。」 如欲了解更多 One Stop Shop (OSS) 一站式共創共享抗疫資訊平台的內容,請瀏覽網站:https://oss.apss.polyu.edu.hk

2022年4月11日

其他 應用社會科學系

cover

理大與應科院攜手推動科研合作及培育科研人才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憑藉雙方的研究專長,加強研究及技術轉移方面的緊密合作,並致力培育未來科研人才。 理大與應科院在不同的技術範疇各自擁有豐富的科研成就,雙方將充分發揮彼此的研究成果,共同開展具有影響力的創新科研項目,將知識產權進一步轉化為可行的解決方案,以應對企業及社會日益增長的科技需求,並且希望鼓勵更多跨學科研究討論和跨領域技術轉移。 培育年輕科研人才亦是今次合作的一項重要使命,理大與應科院將協力建立強大的人才培訓基礎,長遠鞏固本港科研的可持續發展。為了讓年輕學子對科研未來發展有更深入認識,並促進學術界與業界的交流,雙方將於 4 月 13 日合辦 ASTRI Day @ PolyU活動。屆時,應科院各領域的專家會就多個熱門科技課題和最新技術發展分享見解,內容涵蓋可信及人工智能技術、通訊技術、物聯網感測與人工智能技術、集成電路及系統等,讓理大學生可藉此全面了解各種技術趨勢,以及他們在相關研究領域的事業發展前景。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與應科院合作,發揮我們的獨特優勢,培育香港的研究人才,通過與業界的各種交流活動,讓理大學生和畢業生掌握前瞻性的技術知識,並為熱衷於從事和推動科技發展的人士創造機會。是項合作備忘錄深化了理大與業界多年來的合作,將卓越研究轉化為具社會效益的項目,實踐促進香港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太平紳士表示:「我非常期待與理大在研究及人才培養層面深化合作,這將進一步推動跨領域科研,以及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結合,同時壯大本港的創科人才庫。應科院的研發人員掌握尖端技必會悉心栽培理大的學生,把研發知識和經驗傾囊相授,我也深信這些學生會為應科院注入新的動力。」 此外,理大應用物理學系與應科院將合辦嶄新的微電子技術相關碩士課程。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表示,理大將於 2023/24 學年開辦微電子技術與材料理學碩士課程,目的是裝備同學以應對新興科技和行業的需求。應科院的專家將會參與教授其中三個與行業實踐高度相關的學科,包括集成電路設計、微電子封裝可靠性,以及半導體製造和檢測的機器視覺。 理大與應科院致力推動轉化研究、科技創新及人才培育,將繼續透過廣泛和緊密的合作,壯大本港科研實力和人才,以應對各種挑戰,從而造福香港、國家和全世界。   ***完***

2022年4月7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