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20240410---HKEST-Award

理大學者促進視覺色彩及影像技術 科研成就獲嘉許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開發了一系列基於視覺的色彩管理技術,為照明、影像和虛擬世界系統提供解決方案。這些尖端技術已獲得多個業界製造商採用,包括社交媒體、影像系統和發光二極管(LED)照明產品、智能手機和無人機等。 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及顏色影像與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魏敏晨教授帶領團隊鑽研色彩科學的基礎研究,開發了各種影像設備對於顏色捕捉和顯示能力的解決方案,榮獲香港工程科學院頒發香港工程科技獎,表揚他對顏色科學領域的貢獻。 魏教授表示:「我一直致力於拓展顏色與影像領域的跨學科研究,旨在為人們塑造更好的視覺體驗,這項嘉許進一步支持了我對卓越科研的追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實際應用,他補充︰「作為一名科學家,我的抱負是基於人類視覺機制開發新的算法和技術,增強不同影像系統的色彩顯示和校準感知差異,這些系統包括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和虛擬世界中使用的顯示器和相機。」 由魏教授與團隊研發的六色 RGBACL(紅、綠、藍、琥珀、青、檸檬黃)燈光模組和智能混色控制算法,提高了 LED 照明系統的色彩呈現。針對人臉膚色的調光算法能夠快速改變影像設備對於膚色捕捉的效果,這些已獲得國際知名影視燈設備開發商採用,並已應用於多齣荷里活電影的製作。 魏教授還開發了各種影像設備對於顏色捕捉和顯示能力的解決方案,包括使用人工智能技術(AI)偵測畫面中的人臉,然後改變色彩平衡以優化膚色。 另外,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白平衡校正算法植入晶片,務求令不同相機在不同環境下拍攝的照片和影片顏色更真實且一致,相關技術亦已獲得知名智能手機及延展實境(XR)設備製造商所採用。 藉著開發尖端的系統演算法及人工智慧,魏教授表示︰「我希望能幫助內容創作者提供逼真準確的顏色,自由傳遞他們期盼用戶看到的色彩。」他表示,十分榮幸研究成果備受業界認可,獲得世界一流的社交媒體平台、成像系統和數位設備製造商採用。

2024年4月9日

獎項及成就

20240327 - fungus-based fat replacer rolls out_V1-02

理大研發菇菌脂肪替代品 應用酒店低脂甜食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研發了一款新型脂肪替代品,名為「AkkMore™」。這種創新配方已應用於生產低脂食品,其中包括脂肪含量僅為3%的低脂雪糕。 AkkMore™以真菌及植物為基礎,有助減輕代謝失調及降低體重。這創新配方由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助理教授 (研究)、未來食品研究院核心成員常金輝博士及其團隊研發。  由天然真菌製成的AkkMore™已通過測試,可有效帶來多種健康益處,包括預防肥胖和其他代謝疾病、增強腸道健康、調節免疫反應和減少焦慮。這配方早前於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特別展獲銀獎。 常博士說: 「研究團隊已為AkkMore™完成  三期動物試驗。 結果顯示,配方能有效改善新陳代謝,有助於體重管理。 展望未來,我們將專注於AkkMore™ 在創新健康食品中的應用。」 研究團隊目前正在開發一款含有AkkMoreTM 配方的忌廉伴侶。該忌廉伴侶可與傳統忌廉搭配使用,減低脂肪含量,並能使原本不能冷凍的製品變得可以冷凍保存,大幅延長其保質期,並保持原本的食品感官質量。新款忌廉伴侶的應用可有助減低甜品的卡路里,為製造商減少乳製品消耗量和過期引致的廚餘量,提高其生產的可持續性和利潤。 此外,未來食品研究院亦正與唯港薈Hotel ICON合作,使用團隊研發的忌廉伴侶,製作酒店常規菜單上的甜品,並於6月上旬推出。

2024年4月9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研發可持續生物礦化技術 保護海洋基建免受微生物腐蝕

微生物誘導腐蝕(MIC)是海洋環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會導致混凝土基礎設施出現裂紋等結構性損壞。海洋基建若持續受侵蝕,會縮短建築結構的壽命,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為解決海洋混凝土結構物的腐蝕問題,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人員開發的可持續生物礦化技術方案,能有效保護海洋混凝土免受微生物誘導腐蝕的影響。 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及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李向東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創新的生物礦化技術,為海洋混凝土設施提供有效的屏障,免受微生物誘導腐蝕的影響,實現海岸結構物的可持續應用。 混凝土上的微生物誘導腐蝕,通常於存在腐蝕性微生物的環境中出現,例如污水結構物、污水處理廠和海洋結構物。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的生物礦化膜,通常被視為主要的防腐機制,能夠提供有效的屏障抑制腐蝕。 李向東教授表示︰「生物礦化技術作為一種環保的混凝土防腐蝕塗層方法,對整體海洋生物膜群落的影響極小。此外,該技術利用二氧化碳產生礦物沉澱物,能有效增強混凝土結構的耐用度,而整個過程不僅減少了海洋基礎設施在整個建築壽命的碳足跡和能源消耗,還有助推動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 該研究顯示,生物礦化處理通過減少硫酸鹽還原菌的總量和相對豐度,有效地防止微生物誘導腐蝕。硫酸鹽還原菌是一種厭氧細菌,可產生具腐蝕性的硫化氫,會導致物料損耗。生物礦化膜作為保護層,可以控制硫酸鹽的擴散,阻隔混凝土與具腐蝕性的硫酸鹽還原菌社群。這種保護機制顯著延長了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壽命,對於原生海洋微生物群落又不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李向東教授補充道:「如果生物礦化膜保持完整,則毋需在混凝土結構物上再次塗漆。單次塗層處理免去繁複程序,進一步降低了建築成本和碳足跡。」 這種生物礦化技術在腐蝕環境中的應用潛力無窮,適用於如海洋環境、污水環境和水冷卻設施,而這些地方的混凝土腐蝕都是由腐蝕性微生物引起。 李向東教授這項題為「生物礦化可防止微生物引起的混凝土腐蝕,以實現可持續的海洋基礎設施」的研究,已在著名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刊登。研究針對混凝土,綜合使用化學和力學性能測量,以及對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評估了生物礦化技術在抑制海洋混凝土腐蝕方面的成效,這些評估旨在增進對微生物誘導腐蝕發展的理解。研究成果有助於開發創新技術以抑制腐蝕,實現可持續的海洋混凝土結構。 考慮到被細菌滲入的物質表面類型也會影響生物礦化處理的效果,項目將進一步研究生物礦化技術在不同混凝土類型中的效果,以拓展其應用潛力。此外,相關功能預測亦可用於日後的研究,從而在機理上了解微生物作用對混凝土腐蝕的潛藏代謝能力。這些研究結果有助未來進一步探索硫酸鹽還原菌和海洋混凝土結構建築壽命之間的奥秘。

2024年4月8日

研究及創新

20240405  PolyU driv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ed by the Environm

理大科研項目推動可持續發展 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有十項研究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資助金額合共539.6萬港元。理大學者在創新及應用研究方面表現卓越,為香港的碳中和目標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此十項獲資助研究內容涉及多個範疇,包括廢物回收管理、空氣和水質監測、氣候變化、節能和減碳等,展示了理大在環境保護研究方面的專業知識,涵蓋建築、工程和應用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這些研究項目旨在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和技術,例如利用移動傳感器和電腦視覺技術監測街道空氣質量、基於機器人與無人機協同的自主沙灘垃圾清理系統、開發光催化系統轉化有用的二碳化學品以減少碳足跡。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提升環保效能,有項目將為香港下一代數據中心研發多功能冷卻膜,以及研究氣候變化下輪胎磨損的環境效應等。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1994年成立,旨在為環境及自然保育方面的教育、研究及其他項目及活動提供經費。   理大十項研究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 主要研究員 項目名稱 資助金額 建設及環境學院 侯慧瑩博士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利用移動感測器和電腦視覺技術對高密度城區街道級別的空氣質量进行動態监测与分析 HK$499,600 宋丁豹博士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研究) 利用微生物誘導碳酸鈣沉澱結合二氧化碳封存的創新方法將焚燒淤泥底灰轉化為工程填料 HK$500,000 申培亮博士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研究) 利用混凝土廢漿製備吸碳塗料提升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能 HK$500,000 王蒙博士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研究) 氣候變化背景下輪胎磨損的環境效應研究 HK$900,000 工程學院 陳潔盈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研究) 用於香港下一代數據中心高效被動冷卻的多功能冷卻膜的研發 HK$498,600 許鋼焱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基於機器人與無人機協同的自主沙灘垃圾清理系統 HK$498,000 任競爭博士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 副教授 碳中和目標下將香港的污泥轉化成綠色氫氣及電子燃料:新型工藝設計、優化、經濟可行性及環境可持續性評價 HK$500,000 理學院 勞子桓博士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開發光催化系統以減少香港的碳足跡: 將CO2排放物轉化為有用的二碳化學品 HK$500,000 吳建勇教授 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 研究教授 基於納米相變乳液的太陽能全光譜利用光伏/熱系統 HK$500,000 時裝及紡織學院 康占肖博士 時裝及紡織學院 助理教授 (研究) 開發基於織物的冷凝水蒸發風柵提升空調效率 HK$500,000

2024年4月5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與江蘇省江陰高新區簽署技術創新合作協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率領校內不同學系的教授於三月底來到江蘇江陰進行產學研交流活動,並在江蘇省科學技術廳和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推動下,理大與江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陰高新區)簽署了技術創新合作協議。 這一協議將進一步拓展蘇港、錫港之間的合作領域,支援理大科技創新項目落戶江陰高新區;精準對接技術創新需求,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共同組織舉辦創新項目對接交流活動;以及探索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及研發載體等等。這項合作將促進雙方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方面的探索,為蘇港、錫港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交流團對江陰高新區的高新企業進行調研,分別參觀了中信泰富特鋼展廳、長電科技、江陰市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等,與企業研發人員進行了熱烈的交流。此外,在產學研交流會上,理大的科研人員分別向江陰高新區的企業代表介紹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內容涵概超精密加工、電動車、微電子、生物醫療、新材料等。企業代表對這些最新的科技非常感興趣,紛紛期待和教授們開展合作。 過去幾年,理大一直不遺餘力地推進蘇港科技合作,並取得豐碩成果。是次交流活動是自上一年在「第二屆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上,理大和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簽訂合作協定之後的延續,該協議提出共建技術創新轉移中心,支持雙方開展校企技術對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訪問交流等等活動。 接下來4月16日,理大將舉行一場與江蘇企業的技術對接活動,希望加強大學科研人員和企業之間的溝通與瞭解,有助於雙方推進技術轉移,亦為科研人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機會,敬請期待。  

2024年4月3日

研究合作

1

正泰集团到訪理大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先生率領代表團於4月2日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就加強雙方科技創新合作進行交流。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理大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等代表的大學管理層及專家教授們熱烈歡迎訪問團的蒞臨,並在理大旗下教學研究酒店唯港薈舉行午餐會與與來賓進行了交流。會上,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介紹了理大的發展,包含大學排名,領先的研究領域以及令人矚目的科研成就。他表示,理大致力於推動創新科技及其社會應用,結合產業發展造福社會。 會後,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帶領訪問團參觀了理大校園及相關實驗室。理大人工智慧物聯網研究院院長、分散式及移動計算講座教授曹建農教授向訪問團介紹了人工智慧物聯網研究院的最新發展。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系主任及電力系統工程講座教授鐘志勇教授與理大智慧能源研究院副院長、鐘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剛教授向訪問團展示了先進材料與電子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在温州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长、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工業及系统工程學系超精密加工與計量學講座教授張志輝教授的帶領下,訪問團參觀了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瞭解了理大在尖端技術領域的科研實力。  

2024年4月2日

活動

1

理大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成立聯合研究中心 共同發展離岸海上風電技術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學—陽江實驗室海上風電聯合研究中心」(「聯合研究中心」)。 聯合研究中心由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及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共同營運及管理,此舉標誌着雙方加強在離岸海上風力發電工程領域的科研合作。雙方今後將開放及共享科研設備資源,推動合作研究項目,並開發各種嶄新技術和材料,將科研成果轉化普及,致力促進離岸海上風力發電技術發展,為業界提供可實際應用的解決方案。 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典禮同日於理大舉行,並邀得廣東省陽江市代表團親臨校園,與理大成員一同見證。出席嘉賓包括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陽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德偉先生、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丁曉利教授、陽江市科技局副局長莫家強先生、陽江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林滔先生,以及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主任朱嶸華教授等。 趙汝恒教授於典禮上致歡迎辭表示:「風力發電已成爲多國實現碳中和的策略之一,理大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的合作除了能惠及離岸風電發展外,也能深化兩地在科研、人才培養、文化知識交流等多方面的聯繫。聯合研究中心亦將進一步結合理大及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雄厚的科研實力和經驗,破解能源領域重大科學問題,突破核心技術壁壘,支撐打造世界級的風電產業基地和清潔能源研發創新基地。」 據香港機電工程署估算,若香港的潛在離岸風能達到107億千瓦時,便能滿足本地約三分之一的電力需求。離岸風電建設往往涉及工程設計、施工等方面的技術性難題,是次理大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的合作亦將促進雙方開展交叉研究,提出實際工程方案,助力香港、國家,以至全球的離岸風電建設。 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匯聚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河北工程大學等內地大學的頂尖專家,圍繞離岸風電領域進行基礎科學、應用及核心技術研究。 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於2021年成立,為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18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之一,匯聚逾50名來自不同學科的理大學者,聚焦「填海」、「土地和空間發展創新方案」、「環境處理和影響」、「土地經濟和規劃」及「土地分析和管理」五大方向進行交叉學科研究及知識轉移,推動離岸海上風電發展更是研究院積極發展的領域之一。去年11月,研究院代表團到訪陽江市,參觀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等多所科研機構,並與實驗室領導共商科研合作機會。

2024年4月2日

活動

1

理大與江西贛州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深化兩地科研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政府及興國縣人民政府就共同推動兩地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贛港兩地優勢互補達成合作意向。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率團參加3月19日於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舉辦的「中國.贛州首屆石墨烯暨紡織服裝新材料產業論壇」。會上,趙教授代表理大分別與贛州市委常委兼贛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竇良坦先生和興國縣委副書記兼興國縣人民政府縣長劉章宏先生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就推進共建「香港理工大學興國紡織服裝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開展深度有效的產學研合作。研究院將為贛州及其各縣紡織服裝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援,同時為理大在紡織服裝領域的教育、科研和成果轉化提供更多機會。 趙汝恒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將在品牌建設、科技推廣、專業培訓、人才培養等方面助力贛州市及興國縣紡織服裝產業和市場同步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和專案落地等方式,積極促進投資及合作機會。未來,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開創紡織服裝產業的新篇章。」 理大在紡織服裝領域擁有豐富的教育和科研實力,高度契合贛州市紡織服裝產業人才培養、科研開發及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需求。理大期望通過是次與贛州市和興國縣的合作,充分發揮人才、科技和平台等優勢,依托即將共建的研究院,支援當地紡織服裝企業的發展,為產業問診把脈。 是次論壇以「新烯望新織造」為主題,以國家石墨烯創新中心全國首家石墨烯科技館落戶興國縣為契機,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來自全國各地的石墨烯和紡織服裝領域的院校專家、企業機構、行業協會代表聚首一堂,探討「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在紡織服裝等領域的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壽大華博士亦在論壇上介紹其團隊在紡織服裝新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

2024年3月27日

活動

3

理大研究顯示網課導師效應對線上學習提供顯著幫助

自新冠疫情嚴重影響面授教學活動後,網上學習變得越趨普及,成為教育界的「新常態」。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團隊考察導師在網上課堂現身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並發現不論是真人亦或動畫,有導師現身的網上課堂更能觸發學生進行認知及社會情感加工,從而導致更高效的學習。此研究成果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過去研究提出,導師的面部表情或手勢會提供社會情感線索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研究團隊在理大人文學院院長兼冼為堅基金人文與科技講座教授李平教授的帶領下,通過收集學生的學習表現、大腦活動和眼動等多模態數據及其相互的關聯,研究學生如何在不同網上學習情境下進行學習。 此項研究共有 81 名理大學生參與,當中一部分學生觀看真人導師及投影片同時出現的網上課堂影片,另一部分觀看同樣課堂影片但導師是動畫導師,最後還有一部分學生則是觀看只有投影片的網上課堂影片。所有學生會在課堂後完成學習測驗,用以評估他們的學習成果。 研究發現,參與有導師現身的網上課堂的學生,在課後評估的表現明顯優於沒有導師現身的組別,而導師實際的呈現方式(真人或動畫),則不影響學生的整體得分。這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顯示虛擬情境中的導師影像有助提升教學效果。 為了解導師影像對學習的影響,研究人員結合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眼動追踪技術,在學生上課時同時紀錄他們的大腦活動及眼球運動。雖然課堂上有導師現身的學生的學習表現更好,眼動追踪結果卻反映真人導師事實上可能會分散學生在投影片上的注意力;相對而言,在沒有導師或動畫導師出現的情況下,學生會分配較多時間和注意力在投影片上。 更深入地分析眼動追踪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關鍵在於眼球運動的同步性,即學生轉移視線的一致程度。兩組課堂上有導師現身的學生在視線同步性上,均高於沒導師現身的組別,而學習表現較好的學生,眼球運動亦比表現較差的學生更同步。上述結果顯示,儘管可能會令學生分心,導師現身同時亦更有可能引導學生集中在較重要的內容;也就是說,當網上課堂有導師現身時,學生更傾向關注同樣的地方,而沒有導師時,學生的視線會更隨機。 同時,fMRI 結果和眼動追踪數據一致,顯示課堂上有導師現身的學生,在學習時的大腦區域的活躍程度也會更加同步,例如涉及工作記憶、社會認知的大腦腦區。兩類數據的一致性可以歸因於導師影像提供了社會情感線索,激發了更高水平的認知和社會情感加工,從而令學生更緊密地跟隨學習內容、更具動機地分配注意力且最終達致更好的學習效果。 根據上述數據,導師在網上課堂現身除了帶來社會情感感知方面的益處,也會分散學生注意力。研究人員由此進一步提出一種「權衡假設」,即學習成果需視乎社會情感帶來的益處能否超過注意力分散引起的問題。由於這種權衡利弊的過程也取決於學生處理社會情感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因此在同樣的網上學習情境下,不同學生或會出現不同學習情況並達到不同的結果。 李平教授表示:「雖然疫情已經過去,但通過多媒體教學影片進行的網上學習仍持續地改變教育模式。我們的研究提出,導師在網上課堂現身,即使只是以動畫形式,也可以在某程度上彌補網上學習的不足,提供顯著社會情感線索並保持學生投入度。這個發現有助於設計出以實證為本的網上教學框架,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及學習效果。」

2024年3月25日

研究及創新

1

泉州市代表團到訪理大

由中共泉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毅恭先生,中共泉州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周小華先生,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張文賢先生等組成的代表團於3月23日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就加強閩港兩地科創合作進行交流。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向代表團的到訪致以熱烈歡迎。 去年9月初落戶晉江的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爲內地第一所技術創新研究院,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在社會各界鼎力支持下,研究院得以迅速發展。  林大輝博士致歡迎辭表示,理大是一所歷史悠久的,世界一流的研究及應用型大學,一直秉承「開物成務,勤學勵民」的校訓,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德才兼備和全球視野的人才,貢獻社會。 滕錦光校長向訪問團介紹了理大的最新發展,以及內地開拓戰略。滕校長強調大學一直注重應用研究與當地產業緊密結合,爲科技强國貢獻港理大的力量。 張毅恭先生發表講話表示,福建省委省政府、泉州市委市政府對研究院的建設高度重視,圍繞著研究院的四個學科方向(紡織服飾、創新食品、微電子及科創服務與政策),提供必要保障,促進研究院的高質量發展。期待研究院“駐在晉江,立足泉州,輻射福建”,打造閩港校地合作新典範,帶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落地。 張文賢書記表示,理大與晉江政府共建的研究院建設速度快,發展勢頭良好,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技術方向最為貼近地方實際需求,成為泉州南翼地區有代表性的科創機構。 理大期望與泉州市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致力加強與政府及企業技術合作,推動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應用,尋求研究成果的突破,為兩地的經濟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以助力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4年3月23日

活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