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

華懋集團與香港理工大學攜手推動產學研合作 共建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未來

華懋集團(華懋)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簽署合作備忘錄(「備忘錄」),透過加強產、學、研合作,攜手推展創新方案,為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是次合作結合了理大的跨學科研究實力和經驗,以及華懋在地產及社區發展方面的優勢,相得益彰。備忘錄為雙方進行三項先導研究計劃訂下框架,共同為實現碳中和、共融社會及綠色經濟作出貢獻。 華懋及理大將透過是次產學研合作,開發嶄新的技術和系統以減低新一代數據中心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探討於香港及大灣區發展跨代共居房屋,並試驗使用區塊鏈技術推動綠色經濟。 備忘錄在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先生和執行董事兼營運總裁王弘瀚先生,以及理大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和校長滕錦光教授的見證下,由華懋集團副首席財務總裁曾殿科先生及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簽署。 蔡宏興先生表示:「華懋集團作為一間具社會責任的發展商,我們不止要將科技應用於加快建築速度及減低成本,更需將之付諸實踐集團『至城以心 心之所在』的理念。要在2050年達至碳中和目標,各界通力合作至為關鍵。今次簽署的合作備忘錄,正標誌著商界、學界與研究機構在攜手開展創新科技應對氣候問題上,邁出非常重要的一步。我十分期待雙方在未來如何合作突破更多界限,一同為人、繁榮及環境創造更多正面價值。」 滕錦光教授表示:「透過這次產學研合作,理大及華懋將攜手探求解決方案,以應對能源消耗、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以及引領社會實踐綠色生活等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挑戰。理大將繼續積極與合作夥伴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的應用方案,為香港、國家及世界建造更宜居及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備忘錄將促進華懋及理大探討更多其他範疇上的合作機會,包括支援初創企業及創業;新科技應用及商品化;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策略與評估;以至碳中和等範疇。

2022年11月9日

研究合作

4U9A4699-1

理大與商湯科技合作拓展「元宇宙」應用技術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人工智能軟件研發企業商湯科技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開發及拓展與「元宇宙」概念相關的技術,致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融入日常生活。 透過是次合作,理大和商湯科技將攜手探索「元宇宙」技術,尤其聚焦於研發可應用在教育、藝術和旅遊等範疇的成像技術和解決方案,以及針對自動駕駛系統的高性能協作邊緣計算技術。雙方合作的研究成果將應用到實際產品,從而提升用戶的體驗。 理大一直積極發揮本身的跨領域創新科研實力,並與領先的科技機構緊密合作,以滿足瞬息萬變的科學與社會需求。商湯科技作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推動以人工智能實現數位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連接,為用戶提供二者的無縫互動體驗,長遠而言促進社會生產力可持續發展。雙方期望藉這次合作,運用理大的學術和研究專長,共同促進「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造福業界和社會。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與商湯簽訂合作備忘錄,標誌著雙方攜手加強 AI 相關技術研發能力的決心。理大將一如既往,憑藉其科研優勢,積極與業界合作,把前沿技術轉化成實際應用,推動社會進步,並爲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貢獻力量。」 商湯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徐立博士表示︰「作為一間誕生於香港的人工智慧企業,商湯一直以堅持原創的精神,堅持與高校進行合作,致力於人才培育。我們希望和香港理工大學在智慧駕駛、車路協同、數字空間技術等方面一起拓展,在人才招聘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推動香港創科的發展。」 有關研究將由理大「顏色、影像與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魏敏晨博士負責。該中心聚焦發掘潛在的「元宇宙」技術,開展多項基礎研究,進而研發最尖端的系統算法及解決方案。 商湯科技是領先人工智能軟件公司,以「堅持原創,讓 AI 引領人類進步」為使命。商湯科技前瞻性打造新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業務涵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板塊。

2022年11月4日

研究合作

20221104-Ceramic Fuel_Web Banner-01

理大學者推動綠色能源的陶瓷燃料電池研究成果獲刊登於《自然-能源》

陶瓷燃料電池是極具應用前景的清潔發電裝置,要物盡其用並發展成高效穩定的綠色能源技術,當中關鍵是為其篩選發展高效耐用的陰極材料。不過,傳統測試採用的常規試錯流程,進行材料開發費時且昂貴,也難以找尋到真正優良的材料。 高效開發氧還原電極 最近,香港理工大學建築與房地產學系倪萌教授團隊,和深圳大學謝和平院士及南京工業大學邵宗平教授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發表題為「結合路易士酸描述符和機器學習預測陶瓷燃料電池的氧還原電極」(A combined ionic Lewis acid descriptor and machine-learning approach to prediction of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electrodes for ceramic fuel cells)的研究論文。作者設計出一種實驗驗證的機器學習驅動方法,以加速開發高效的氧還原電極,其中離子Lewis酸強度(ISA)作為鈣鈦礦氧化物氧還原反應活性的物理描述符。 促進綠色發電技術 該研究採用了機器學習,原子尺度計算和實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開發了一個經過實驗驗證的陰極材料機器學習篩選技術,能夠從超過6000種可能的材料成分中,篩選出適用於陶瓷燃料電池的材料,並進行了詳細分析和測試,獲得了優異的燃料電池性能和穩定性。  該項研究使用機器學習輔助材料篩選和設計,加快陶瓷燃料電池的開發,為實現綠色電力、碳中和目標開闢了新途徑。 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翟朔,由倪萌教授和謝和平院士聯合指導。邵宗平教授亦參與指導了該項研究。 倪萌教授是香港理工大學建築與房地產學系的教授和建設及環境學院的副院長(科研)。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燃料電池,氫能,儲能電池,低溫餘熱利用等。 論文全文 《自然 能源》對該論文的評論文章

2022年11月1日

研究及創新

20221104-Efficient and Scalable Moisture-Electric Generators Made From Ionic Hydrogel_Web Banner-01

理大研發全天候適用離子凝膠濕氣發電機 登上國際著名期刊

對於實現碳中和目標及促進社會綠色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尋找和開發簡單高效的綠色能源轉換技術具有重大意義,亦可滿足與日俱增的電能需求。濕氣發電機(MEG)是能源研究的新焦點,它利用大氣環境濕氣中的能量直接產生電能,不會衍生污染物及排放有害氣體。 實用綠色能源 然而,現時大多數的濕氣發電機(MEGs)輸出間歇性的電信號和低電流阻礙了實際應用,在實現大規模集成和應用上仍處於研究的瓶頸。為打破這些侷限,理大研究團隊由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院長陶肖明教授帶領,開發了一種高效、靈活及全天候適用的離子凝膠濕氣發電機 (ionic hydrogel moisture-electric generator, IHMEG)。 IHMEG能夠高效收集空氣中的水汽直接轉換成電能,表現出色並且適用於廣泛的氣候環境(相對濕度10%-85%和溫度-24-60°C的範圍)。而香港全年濕度處於40%-90%中,IHMEG提供了一個具前景的綠色能源。 高適用性能源 離子凝膠作為發電材料,利用其吸濕能力和快速離子傳輸的特性,實現了高效的電流密度和能量產出。 IHMEG設備不僅可以穩定輸出直流電壓0.8 V超過1000小時,還能產出高電流密度 (0.24 mA cm−2) 和突出的輸出功率密度(35 µW cm−2)。 更重要的是,IHMEG設備能大規模地集成獲得210V的電能輸出,並成功為許多微電子設備供電,包括計數機、能量錶帶、電子墨水屏、LED燈陣列。為促成進一步實際應用,IHMEG成功用於毫米級電鍍金屬鎳 (Ni) 結構裝置,此進展證明了具足夠能量IHMEG的可擴展實際應用。 此外,IHMEG在直流 (DC) 電源設備的應用上,可根據操作要求,設計和製造輕易地將多個 IHMEG單元串聯、並聯或組合起來。在水汽發電研究的進展上,這種凝膠型的濕氣發電機製備工藝簡單,價格便宜,可實現柔性集成,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和自供電的可穿戴電子系統等領域具普及的應用前景。 有關研究以“Ionic Hydrogel for Efficient and Scalable Moisture-Electric Generation”為題,已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文章第一作者是博士畢業生楊素。

2022年10月25日

研究及創新

20221014-Health-and-Medical-Research-Fund_Web-Banner

PolyU awarded with 19 Projects by the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 in 2020 Exercis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as received the funding support of the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 (HMRF) in 2020 Exercise for 19 projects, with total amount of HK$19.26 million granted by the Health Bureau.  PolyU’s 19 awarded projects by the HMRH have demonstrated our strength in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healthcare in the society. These awarded projects cover a wide spectrum of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biomedical technology,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nursing care and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s.  In times of COVID 19, some researches address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care needs of individuals and the society for innovative solutions and better health supports. The research projects look into not only medical technology like development of e-therapy, or online therapy, in virtual reality exercise program for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but also public healthcare like telecare consultation support for improving post-acute stroke follow-up care. Professor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said, “PolyU takes pride in our researchers to create, facilitate and support medical research and healthcare promotion. Our research projects aim to promote good health and enhance medical practices for improving population health and fostering medical advancement.” About HMRF  The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 (HMRF) was established by the Health Bureau in 2011. It aims to build research capacity and to encourage, facilitate and support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to inform health policies, improve population health, strengthen the health system, enhance healthcare practices, advance standard and quality of care, and promote clinical excellence, through th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health and medicine. Also, the HMRF provides support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jects in addition to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research capacity building initiatives.    List of 19 supported projects Facul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xtiles Departmen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ject Title Department of Applied Biolog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rof WONG Man Sau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oy exposure in early life on bone development and gut microbiota Dr POON Chui-Wa Christina Study of the u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Er Zhi Wan for management of osteosarcopenia Dr WONG Wing-leung An innovative strategy for multimodal photodynamic therapy targeting hypoxic-tumors with nuclear membrane permeable near infrared photosensitizers   Faculty of Engineering Departmen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ject Title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Dr CHEUNG James Chung-wai Machine learning-based dysphagia screening in elderly hostels: A pilot study   Faculty of Health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ject Title Department of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cs Prof CAI Jing Individualized prediction of acute radiation esophagitis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through domain adaptation in a hybrid 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study Dr CHENG King Yip, Kenneth Hepatocyte-specific inactivation of APPL2 a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against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atherosclerosis: a proof-of-concept study Dr SIU Gilman Kit-hang Establishment of clinical workflow for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from infected body fluids – Metagenomic vs targeted amplicon sequencing approach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Prof CHEING Gladys Lai-ying An e-Therapist: An Interactive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Exercise Program for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Dr CHAN Wayne 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 Dr XU Hua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scale to measure mental eHealth literacy School of Nursing Dr CHUNG Joyce Oi-kwan Needs assessment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 paediatric survivorship programme in Hong Kong to promot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after cancer treatment Dr HO Ka-yan An integrated smoking cessation and alcohol intervention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young people: A feasibi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r KOR Patrick Pui-kin Supporting family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dementia and identifying an effective adaptive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ir depressive symptoms: a sequential multiple assignment randomized trial Dr WONG Arkers Kwan-ching Improving post-acute stroke follow-up care by adopting telecare consultations in a nurse-led clinic during COVID-19 and beyond: A hybrid type 2 implementation-effectiveness randomized trial Dr YEUNG Wing-fai Self-administered acupressure for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chool of Optometry Dr CHUN Ka Man Long-term choroidal response to optical defocus in myopic young adults Dr LIAN Jinxiao How well does the prediction performance of Hong Kong Risk Algorithm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work after first-pass effect and in comparison to the current practice ? Dr SHAN Sze Wan Epigenetic regulation and glaucoma – the effect of DNA methylation inhibition of thrombospondin 1 on aqueous humor dynamics   Faculty of Humanities Departmen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ject Title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Bilingual Studies Dr KWONG Elaine Yee-lan The temporal profiles of swallowing events in healthy adults: a pilot study using ultrasound imaging

2022年10月17日

獎項及成就

06

理大舉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座談會 專家與年青學者匯聚交流

國家早前宣布啟動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並首次在香港特區選拔載荷專家。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處成功舉辦「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座談會」,座談會反應熱烈,匯聚了多名年青學者。 座談會邀請到理大兩位專家︰ 容啟亮教授、工程師,BBS(深空探測中心主任、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及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 吳波教授(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研究)) 容教授和吳教授在會上詳盡分享他們對航天和航空技術發展的見解和經驗,並和現場多名與會者交流互動,氣氛積極和正面。 作為香港唯一擁有國家及國際太空探測任務經驗的高等院校,理大一直積極推動和開展航天航空技術的科研發展,累積了寶貴的經驗。去年,理大成立了 「深空探測研究中心」,繼續在航天航空領域追求科研卓越、引領創新。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將會全力配合國家的選拔工作,鼓勵有志為國家載人航天事業作出貢獻的優秀青年學者參與,並且舉薦有力人選。同時間,我們將會繼續加強不同領域的科研,積極參與國家的航天任務,為國家航天科技事業發展作出新貢獻。」

2022年10月14日

活動

IMG-0301

理大學生團隊於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喜獲創新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團隊,成功在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憑藉優秀發明,從三百多隊參加者中突圍而出,同時榮獲「2022⾹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學⽣創新⼤獎」及「2022⾹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學⽣創新(⼤專或以上)⾦獎」。 勝出團隊三位學生分別是曾展樂 、李成熙和郭軒慈,獲獎項目名為「基於人機互認知的機械人協作製造系統」。他們開發了一套增強現實(AR)引導的人機協作製造系統,集成了虛擬現實的任務規劃、及視覺數據的動態引導,並增強了協作式機械人的人工智慧和AR信息共享,以⽤⼾友好的⽅式提供⼈為監督的控制⽅法。 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鄭湃博士擔任指導老師。他寄語,「希望學生繼續追求創新,在未來的創業中取得巨大成功。」 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旨在表揚及推廣優秀的本地資訊及通訊科技發明和應用。自2006年首辦以來,獎項一直是本地業界的年度旗艦盛事。「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學生創新獎」為其中一個類別的獎項,目的推動本地資訊科技的發展,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接觸和學習新技術的機會,拓寬他們的視野和創造力。   

2022年10月13日

獎項及成就

20221010-NSFC-Web-Banner

理大39項研究獲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數量為香港院校之冠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39 項由青年研究員推動的研究項目獲 2022 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是獲資助項目最多的香港院校。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首次開放予香港院校及學者申請,每項研究將獲 30 萬元人民幣資助,開展基礎研究工作,資助期三年。 理大獲資助的研究項目涵蓋環境保護、綠色科技、氣候變化應對、建築技術、人工智能輔助醫療科技等,體現理大的青年研究員致力推動尖端研究,以在日新月異的環境變化中,藉由創新科技為人類建構更美好的生活。 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黃詠恩教授表示︰「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香港研究人員的支持,促進科研項目發展。理大擁有一流的學者和專家,致力在跨學科領域拓展有影響力的研究,理大會繼續積極為香港和國家的科技、社會及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在科學基金資助範圍內自主選題,開展基礎研究工作,培養他們獨立主持科研項目、進行創新研究的能力,激勵青年科學技術人員的創新思維,培養基礎研究的後繼人才。 理大於 2022 年度除了在「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表現領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其他項目上也取得卓越成績。 39 位獲資助理大學者及研究項目名單

2022年10月10日

獎項及成就

4U9A2053

理工大學與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合作 為長者及其照顧者引入社交機械人

(10月6日)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宣布與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NECHK)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MoU),將推出專為長者及其護理人員而設的智能互動社交機械人。一系列研究項目將逐步展開,從而探究長者使用社交機械人的效果,當中可怎樣幫助長者提升自理能力、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交活動,達致維持身心健康的生活。   理大護理學院副學院主任(研究)梁綺雯教授帶領團隊與NECHK合作,引入五部社交機械人,為長者提供生活陪伴和日常家居生活的支援。此外, 該團隊將通過機械人開展一系列名為「長者及其照顧者使用社交機械人」的研究課題。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很榮幸能夠與NECHK成為合作夥伴。NECHK作為整合IT 和網絡技術的領導者,促進個人和社區的安全並提高生活質量,這與理大一直致力推動知識創新和應用研究,以回應社會需求的目標不謀而合。我期望NECHK 與理大護理學院的合作,將會為人口老齡化和居家養老的這一個新趨勢,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第一項正在進行的研究是「社區居住華人長者居家使用人型機械人的表現」,主要調查長者是否接受並喜歡在家中與機械人互動溝通,以及機械人對長者的孤獨感、認知、藥物依從性以及心理和社交生活的初步影響效果。這些人工智能機械人能使用粵語與長者互動溝通。人機智能的交互體驗是關鍵—— 長者通過口頭指令機械人打開電視新聞頻道、播放音樂,以及打電話給家人和朋友聊天,並能在預設的時間,對一些特定的常規活動,預設溫馨提醒例如服藥、吃飯等。   NECHK董事總經理黃玉娟女士表示:「NEC 社交機械人專為長者護理服務而開發,特別為認知障礙症老人而設的「陪伴機器人」,以改善長者的社交互動和溝通能力,並為他們的照顧者提供支援,從而減少照顧者的工作量。 機械人能夠以廣東話及擬人表達方式進行互動式溝通,亦能為長者提供個人化設定,配合其個人喜好的功能和使用習慣, 以達致人性化的智能養老服務。」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表示:「香港為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並正迅速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父母退休或子女相續遷出後,年長人士的社交活動或人際互動亦隨著減少,長遠而言或會損害他們的身心靈。有見及此,理大護理學院與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合作進行研究項目,探討社交機械人能否有效地填補部分人際互動的空隙,以及增強長者的社交和自理能力。」   居家養老已經被視為人口老齡化的一個趨勢和解決方案。梁綺雯教授相信透過使用社交機械人,能提升獨居長者的自我照護能力之餘,更能幫助他們與外界接觸和促進人際交流。在創新技術的支持下,長者能夠健康地生活並融入社區。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NECHK董事總經理黃玉娟女士代表簽署合作協議。   護理學院 護理學院擁有不同專長的學者及臨床專家,以「創新護理、惠澤全人」為目標,發展有實用價值的醫護新知。護理學院致力促進和運用循證護理實踐,回應市民需要,貢獻社會,並在國家及國際層面推動護理學術發展。護理學院的研究成果及創新產品多樣化,廣泛涵蓋醫療及護理議題,包括:耆年健康、家庭與社區健康、精神健康、過渡期照顧,支援及紓緩護理等。   日本電氣香港(NECHK) 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於一九八四年,業務迅速擴展,以迎合香港,澳門及中國客戶的需求。 作為整合IT 和網絡技術的領導者,NEC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為社會創造安全、保障、平等和效率的社會價值,以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並創造個人發揮潛能的機會,以建立更繁榮的生活。 ***完***

2022年10月7日

研究及創新

20221006-Web Banner-TC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載荷專家選拔

國家日前宣佈正式展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並首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讓香港市民有機會參與國家載人航天工程。 理大積極培育航天推進技術領域的博士研究生及高技術人才,作為香港唯一擁有國際太空任務實戰經驗的高等院校,積極參與及推動航天及航空工程領域的研究。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積極響應國家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將透過校內選拔,推薦合適人才,為國家載人航天工程作出貢獻。」 更多: https://www.itib.gov.hk/en/psrecruitment/index.html

2022年10月6日

其他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