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Techconnect 2021

理大在先進紡織物料、新材料合成和精準定位技術 榮獲三項TechConnect 全球創新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 2021 年美國華盛頓舉行的 TechConnect 世界創新峰會暨博覽會上榮獲三項「全球創新獎」。 理大研究團隊憑藉兩項創新成果在「材料與製造」領域取得佳績。科研人員以人類皮膚為靈感,開發了一種能夠超快排汗的紡織材料;又發明對環境無害的新技術,用於合成新儲能材料,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 而在「人工智能、數據、網絡和軟件」領域上,理大開發了三維光學雷達(3D LiDAR)輔助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精確定位技術,可在城市環境中,為實現自動駕駛提供高度可靠的厘米級全球定位。 「TechConnect 全球創新獎」 按參獎技術在該領域的技術應用潛力和影響力,評選出前 百分之十五最有影響力的技術。理大是今年唯一獲此殊榮的香港高等院校。其他獲獎者來自全球知名大學、研究所和實驗室,包括隸屬於美國能源部的多個國家實驗室。今次亦是理大研究團隊在這個全球最大規模、旨在促進創新科技發展和商業應用轉化的跨界別盛會中,連續第五年奪得獎項殊榮。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恆教授祝賀獲獎團隊並表示:「我很高興理大的最新創科成果,無論從先進製造、新材料、微電子系統,以至人工智能、數據和軟件技術,都在今屆 TechConnect 得到認可和特別介紹。理大致力為塑造智慧城市、解決環境和公共衛生問題,進行有影響力的研發工作。這次獲奬殊榮不但肯定理大研究和創新成果的價值,更為開拓更多全球研究合作鋪路。」 關於理大得獎的三項創新發明詳情: 1. 「適維泰」——有效促進汗水調節的仿生創新紡織物料 (紡織及服裝學系壽大華博士、范金土教授和魏欣博士) 超越現有導濕紡織品,「適維泰」採用仿生創新科技以模仿人類皮膚,可以快速單向傳導並釋放汗水,令穿戴者保持乾爽、舒適和精力充沛的狀態。除了擁有快速導濕放水功能,「適維泰」同時具有隔絕雨水和其他有害液體的防護功能。此先進紡織技術可惠及廣泛的消費者,如戶外活動愛好者和高度活躍的專業人員。 2. 應用於高效能量轉換及儲存的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創新合成(應用物理學系郝建華教授和彭倩兒女士) 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和氮化物(MXenes)因其高穩定性,被廣泛採用於能量儲存和生物應用。然而,在傳統的製造過程中,須加入具高腐蝕性和毒性的氫氟酸才能合成 MXenes,因此引起了不容忽視的安全及環境問題。理大研發出一種簡便安全的電化學蝕刻方法合成MXenes,同樣展現出穩定高效的能量儲存和產氫性能,為日益上升的全球能源需求提供解決安全而環保的方案。 3. 用於自動駕駛的三維雷射雷達精確定位技術(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許立達博士和文偉松博士) 由理大研發的車載 3D 雷射雷達感測器,結合環境感知與高精度衛星定位技術(GNSS), 自行調整衛星測距和校正,實現都市環境下為四級自動駕駛提供厘米級高精度全域定位。 除了這三項獲獎的創新技術外,理大多項科研技術亦入選「TechConnect 創新介紹」,以表彰在其各自領域具有前景的創新技術。 理大的入選發明包括先進材料和製造創新範疇,例如: - 微流體系統——可進行更高效能的模仿光合作用; - 環保智能塗層材料——採用智能冷卻機制,既可以增強白天的冷卻效果,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夜間的熱量損失;以及 - 新型抗菌三維打印技術——可以製造出用於醫療方面的三維打印產品,防止公共區域致命微生物的接觸傳播。 如欲了解更多詳情,請參閱大會網站 https://www.techconnectworld.com/World2021 及獲獎名單網頁 https://www.techconnectworld.com/World2021/participate/innovation/awards.html.

2021年10月18日

獎項及成就

20211011-1

理大進駐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 設三所世界級科研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參與香港特區政府推展的新項目「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以支持香港發展成為環球科研合作中心。就此,理大早前聯同多所世界知名學院提交建議書,於AIR@InnoHK (專注於發展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及 Health@InnoHK (聚焦於與醫療相關的科技)兩個新成立的創新平台設立科研中心,以匯聚世界各地的頂尖研究人員,在香港進行具影響力的科研合作。 理大成功獲得InnoHK計劃的撥款資助,於香港科學園成立三間世界級的科研中心,包括「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Laboratory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Design; AiDLab)、「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Centre for Advances in Reliability and Safety; CAiRS),以及「眼視覺研究中心」(Centre for Eye and Vision Research; CEVR)。三間科研中心亦已陸續投入運作。   此外,理大亦成為「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Centr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Hong K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 Inno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之首個本地合作機構。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在AIR@InnoHK平台成立此創新中心,理大與中科院長期以來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基於已有的合作基礎,雙方將於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的前沿研究範疇進一步開展深度的科研合作及學術交流活動,共同推進智能產業的發展。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對理大能為InnoHK計劃作出貢獻感到高興,並說:「創新及科技一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隨著國家和大灣區迅速發展,為創科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香港將會在國家的創科進程中擔當更重要的角色。理大透過與世界知名的學府合作,進駐InnoHK兩大創新平台,期望能充分發揮彼此的學術優勢,為相關的研究創造突破,成就具影響力的科研,推進經濟發展,惠及社會。」   皇家藝術學院首席副校長Naren Barfield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與理大合作,共同建立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和設計研究所。這個戰略性合作將人工智能融入產品和服務設計中,為了解未來社會和經濟提供關鍵性的研究,理解我們對未來的需求並促使第四次工業革命趨向人性化。 作為世界領先的藝術與設計大學,皇家藝術學院為 AiDLab 帶來其在跨學科研究、以人為本的設計和創意創新的專業知識,共同塑造廿一世紀的工業和未來社會。」   美國馬利蘭大學帕克分校Center for Advanced Life Cycle Engineering (CALCE)總監Michael G. Pecht教授說:「CAiRS是理大與CALCE的合作項目,目的是透過研究和開發,提升新一代電子產品的設計、製造及檢測,令它們更可靠和安全,以應用於香港的運輸、消費品、電訊系統、公共事業及其他範疇。我們期望以實時、在位的方式,運用人工智能進行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 一同創造可靠度科學的新模式,以推廣各行業的個性化產品健康管理。」   滑鐵盧大學理學院院長Bob Lemieux表示: 「能與理大這一所卓越的大學合作開展這個重要計劃,我們深感榮幸。CEVR已經將滑鐵盧大學的企業文化帶到香港,團隊透過進行研發、臨床應用及商品化的工作,以應對全球當前視覺科學領域的重要問題。」   展望未來,理大將繼續全力推動影響深遠的科研項目,並與世界頂尖的研究機構、業界伙伴及政府緊密合作,以回應社會不斷轉變的需求,並為InnoHK未來的創新平台作出貢獻。   關於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 (AiDLab) 理大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UK)合作,在AIR@InnoHK創新平台成立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 (AiDLab),將創新的人工智能技術與設計相結合,以滿足社會對創意、效益、以致產品和服務個人化等方面的需求。AiDLab亦是全球首個專門研究跨學科人工智能及設計創新的實驗室。它的領先研究將為社會、業界和政策帶來影響,從而提升人們的生活質素。現時AiDLab的三個研究主題包括:人體工學與包容性設計、創新產品與服務設計,以及智能時裝設計與品質控制。 關於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 (CAiRS)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CAiRS)由理大及美國馬利蘭大學帕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USA)共同合作,並進駐AIR@InnoHK創新平台。CAiRS的使命是利用人工智能方法研發新型個性化管理模式,並應用於機械人、醫療器材、車輛、電訊、消費品、公共事業、運輸、微電子、電力裝置、傳感器、物聯網產品及其他與先進製造相關的範疇,以確保產品及其系統的可靠性及安全性。這些研究的應用及成果對發展智慧城市將有著重大的貢獻。CAiRS已經開展的五個研究計劃分别為:異常檢測與症狀監測、產品健康管理的創新診斷、剩餘使用期限預測、安全保障:提升功能安全性,以及數據可靠性分析平台。 關於眼視覺研究中心 (CEVR) 理大及加拿大滑鐵盧大學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攜手合作,在Health@InnoHK創新平台成立眼視覺研究中心 (CEVR)。CEVR透過臨床、基礎及應用研究,為改善眼睛健康而努力,同時亦致力研發突破性的技術,以預防視力受損,並協助維持長者視力健康。CEVR將會聚焦以下五項研究,包括:近視及眼睛生長、眼科藥物研發和傳輸、視力改進、淚液膜和眼表層,以及先進眼視光技術。 有關InnoHK 計劃的詳情,請瀏覽: https://www.itc.gov.hk/en/technological_infrastructure/innohk_clusters.html

2021年10月11日

研究及創新

20210823_1

理大三項目為香港勇奪「2021智慧50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三個智慧城市研究項目奪得「2021智慧50大奬」(Smart 50 Awards),這是理大首次獲得此項一年一度表揚創新智慧城市項目的國際殊榮。「2021智慧50大奬」的得獎項目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加拿大、日本、德國、以色列、西班牙及美國,而理大是香港唯一的獲獎者。頒獎典禮將於今年稍後在美國舉行。 理大一直十分支持香港的智慧城市藍圖,並與政府和社區夥伴緊密合作,透過推出屢獲國際獎項的智慧城市項目,解決各種社會和環境問題,以及因應新冠病毒疫情,研發有助保障市民大眾健康的方案。 理大是次獲獎的三個項目分別為: (一)「首個使用低功耗無線網絡的城市樹木監測及管理智能系統」 (由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黄文聲教授研發) 為減低樹木對公眾及財物構成的風險,樹木管理人員需要在行人和交通流量大的地區進行樹木風險評估,以採取適當的措施。理大的團隊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下,通過賽馬會智慧城市樹木管理計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合作,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及地理資訊系統,進行大數據分析,以評估全港各區樹木搖擺或傾斜的狀況。在此項目下,共約8,000個傳感器已安裝在需要監測的市區樹木。 (二)「大澳村行人交通監察計劃」(由設計學院 Daniel Elkin 先生研發) 大澳村是最近被列入香港可持續大嶼藍圖的生態及文化旅遊中心,預計旅客人數將會大幅增加。有見及此,理大的團隊與大澳村鄉事委員會及多個社區團體合作,在村內八個主要設施的地點,安裝紅外線系統,進行人流監測。此項目的一大特點是採用具成本效益技術的協作模式,快速將系統完成並投入運作,以便監測人流及為村民及相關持份者提供所需數據,讓他們實時了解人流情況和採取適當 措施配合。 (三)「香港新冠病毒空間分析及風險預測平台」(由智慧城市研究所史文中教授研發) 為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公眾一直對社區傳播及其可能對日常活動構成的風險保持高度警惕。理大的團隊通過建立一個覆蓋全港的疫情數據模型和風險預測平台,讓公眾能夠追踪疫情在社區傳播的情況。此平台利用空間大數據技術,對香港的城市結構、交通網絡、人口環境及其他社會經濟等因素進行分析,能更及時地準確預測疫情發展的趨勢,有助支援公共衞生部門制訂更精準的防控策略。 「智慧50大奬」簡介 「智慧50大奬」與 Smart Cities Connect、Smart Cities Connect Foundation 及 US Ignite 合作,每年表揚全球具影響力的智慧城市項目。此獎項旨在表彰在數字化轉型、城市基礎建設及社區參與的領域上最具創意和影響力的技術。本年度的頒獎典禮將於2021 年10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行。 有關「2021智慧50大奬」及獲獎名單詳情,請瀏覽 https://smartcitiesconnect.org/2021-smart-50-awards/。

2021年8月23日

獎項及成就

DrTerenceLau p1

理大食品安全聯盟召集人獲食品安全國際領袖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食品安全聯盟(FSC)作為香港其中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安全組織,其召集人劉樂庭教授一直帶領FSC積極推廣食品安全及質量的重要性。今年,劉教授獲國際食品保護協會(IAFP)頒發2021年度食品安全國際領袖獎, 以表揚其貢獻。IAFP於1911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成立,於全球50個國家擁有超過4000個會員。 提升全球認受性和促進合作 FSC 在2015 年由劉教授創立,現時擁有 70 家公司會員,為香港和中國內地首個及目前唯一一個非政府組織獲任為FAO/WHO食品法典委員會觀察員。作為IAFP的香港分會,FSC致力推動IAFP “提升全球食品安全”的使命。這亦促成DISH 環球食品安全及質量中心 (DISH) 的成立。該中心是由四個經濟體系共同建立的平台,旨在促進歐洲 - 香港 / 中國以至亞太區的食品安及質量方面的合作。 帶領技術發展、教育和研究 劉教授在分子生物學和食品安全方面擁有20多年的經驗,其專業知識涵蓋食品和人畜共患病病原體的檢測、轉基因生物 (GMO)、食品過敏原、食品認證,及通過分子診斷和跨學科方法進行的各種研究(結合工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帶來創新、智能應用。劉教授亦負責管理一項耗資 1000 萬歐元的「地平線2020計劃」(Horizon 2020)中歐合作項目EU-China-Safe,而理大是香港唯一一所參與此項目的大學。劉教授參與制定5項轉基因和禽流感病毒檢測的中國國家標準,並為多項專利的共同發明者和多篇同行評審科學論文的共同作者,亦組織不同的國際食品會議。 “我深切感謝 IAFP 以及我的提名人、支持者和贊助這個獎項的Food Safety Net Services。食品安全是一項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而且自疫情開始,每天都出現各種挑戰,導致全球食品供應鏈產生變化,因此我們仍有許多工作需要完成。我期待與各專家攜手合作,為世界帶來更安全的食品供應。”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客座教授、FSC 召集人劉教授表示。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FSC 指導委員會成員黃永德教授表示:“通過全球合作促進食品安全在質量方面的進步,是理大的一個戰略重點。這次IAFP頒發的獎項是對劉教授在該領域的奉獻作出重大認同,我們感謝劉教授致力將理大在食品安全和質量方面的貢獻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理大將繼續支持相關領域的技術開發和應用,以造福國家及全球社會。” 此獎項於7月18 日至 21 日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舉行的IAFP 2021年會期間頒發。 請按此瀏覽更多相關資訊。 請按此瀏覽IAFP 新聞稿發佈。

2021年7月28日

獎項及成就

理大代表獲邀為大舜基金智囊團成員

理大創新及科技發展處經理廖銘傑十分榮幸被邀請成為大舜基金智囊團成員。大舜基金於2011年5月12日舉行成立典禮,並於同日正式獲稅務局批准註冊成為政府認可慈善團體。本著服務香港的精神,專業理性討論社會,經濟,民生等範的議題,我們堅持中肯,客觀及專業的態度,大舜基金擁有92名學者和最有成就的知識份子擔任顧問和630多名智囊團成員。

2021年5月6日

其他

20210127

理大食品安全聯盟舉辦第五屆亞太食品安全國際會議 - 邁向更安全的全球食品供應

2009首爾 >> 2011墨爾本 >> 2013臺北 >> 2016檳城 >> 2021香港 (虛擬會議) 請按此瀏覽會議報告。 作為國際食品保護協會(IAFP)的香港分會,食品安全聯盟(FSC)於2021年1月27日至28日舉辦第五屆亞太食品安全國際會議(APFSIC)。APFSIC為IAFP的亞太區會議系列的一站,彙集來自全球業界、學術界、研究機構、政府、超國家機構以及學生等超過80位講者及400 位與會者,組成強大的網路,提供兩日全面、具啟發性和教育性的知識、最佳實踐、以及地區和全球食品安全及品質方面的最新動態。 第一日的主題及全會演講涵蓋了COVID-19和食品安全、FDA的智慧食品安全新時代、香港最新法規的發展、促進食品安全文化、食品供應鏈分析引申的公共衛生風險管理、從動物健康和人畜共患病角度看食品安全、智慧技術與創新、通過食品包裝控制COVID-19傳播、超國家級別應對COVID-19和大流行後時期的措施,以及IAFP區域分會在加強合作夥伴關係方面的積極討論。 第二日的分組會議涵蓋新的檢測方法和干預技術、風險管理策略、食品服務和零售場所的食品安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大資料分析在食品安全上的應用、培訓和認證、與消費者溝通,食品安全製造,新興的食品病原體與控制、食品摻假與鑒別,DISH 環球食品安全及品質中心的分享及EU-China-Safe的最新情況,為建立有效、具彈性和可持續發展的中歐食品安全夥伴關係而進行的跨地區努力。 總部位於美國的IAFP成立於1911年,其超過4,000名的會員來自50多個國家的多個領域包括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員、微生物學家、食品業界管理人員和品質控制專家。他們的工作內容涉獵種植、儲存、運輸、生產、銷售、加工以及準備各種食物等各方面。食品安全聯盟(FSC)自2015年成為IAFP的香港分會以來,致力於為全球帶來最先進的食品安全和食品科技,並積極與各持分者共同努力促進全球的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食品摻假及其他食品安全及品質問題對整個亞洲, 甚至全球都對公共衛生、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香港位元處中國內地以及鄰近地區正極速增長市場的中心點,,因此APFSIC為所有持份者提供聚首一堂的絕佳時機,共同解決在後COVID-19的食品安全問題。透過加強地區及全球共同努力合作和專業知識分享,我們已準備以最佳的創新科技、最強大的合作夥伴關係和前所未有的適應力來迎接2021年。 請瀏覽會議網頁以瞭解詳情。

2021年1月27日

其他

2020年世界抗菌素關注周

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於11月18-24 日舉辦的世界抗菌素關注周(WAAW),強調每個人應改善抗生素的使用方法。 它旨在提高全球對抗菌素耐藥性(AMR)的認識,並鼓勵公眾、醫護人員和決策者採取最佳做法,避免耐藥性感染進一步出現和傳播。 今年度WAAW的主題是“守護抗菌素,你我做得到”,提倡所有相關部門的持份者以一致態度對抗抗菌素耐藥性。並以“抗菌素:小心處理” 作為今年的口號。 FSC作為食品法典觀察員,很高興參與此活動,籍此提高大家對抗菌素耐藥性的認識。 有關WAAW的更多資訊,請流覽https://www.who.int/campaigns/world-antimicrobial-awareness-week/2020/campaign-materials。

2020年11月18日

其他

20211117_1

理大三項科研成果勇奪「TechConnect全球創新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三項科研成果於「2020 TechConnect商業網上峯會暨展覽」(TechConnect)勇奪「全球創新獎」。TechConnect乃全球最具規模的跨業界科研盛事,旨在推動創新技術的研發及商品化,理大的科研團隊已連續四年在此國際科研盛會中獲得殊榮。 今年,全球頂尖院校及科技企業共提交超過400個項目,參選TechConnect「全球創新獎」,評審小組根據項目的創新技術對業界所產生的正面影響,頒授獎項予最優秀的15%參選項目。今年大會僅頒發了13項「全球創新獎」予非美國資助的項目,而理大榮獲其中三項。其他得獎者包括墨爾本大學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 理大三項創新發明的獲獎項目分別為: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李蓓教授所研發的「自發熒光的水分散性納米粒子」的潛在應用範疇廣泛。 (一)由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李蓓教授研發的「自發熒光的水分散性納米粒子」 這種新型的光致發光納米粒子使用低成本的非共軛聚合物作為構建基塊,在有水份或乾燥狀態下被激活時均可顯示超亮及多色熒光。它具有優良的水分散性、低毒性、高吸收性,以及良好的光穩定性,適合大規模生產。此創新技術的潛在應用範疇廣泛,包括:用於體外細胞成像生物標記;影像引導治療的自發熒光納米載體;發光二極管擴散器中的納米填料;防偽應用的熒光墨料;以及用於重金屬檢測和結構健康監測的化學感應器。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鄭永平教授(右)及Monzurul Alam博士(左)研發的「超聲波供電壓電刺激器(PolyUStimulator)」無需配置電池,可有效應用於肌肉、神經及骨骼的功能性電療。 (二)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鄭永平教授及Monzurul Alam博士研發的「為神經肌肉骨骼復康而設計的超聲波無線供電壓電刺激器(PolyUStimulator)」 由於傳統的電療刺激器體積大且壽命短,以致傳輸效能及安全性欠佳,因此業界一直希望研發一種能為植入體內的刺激器進行無線充電的技術。這項由理大研發的超聲波供電壓電刺激器(PolyUStimulator)無需配置電池,可有效應用於肌肉、神經及骨骼的功能性電療。超聲波能深入人體體內,安全性遠高於現時常用的電感方式,而且不受射頻干擾,也同時可與磁力共振影像及X光完全兼容。這項創新發明可讓神經科及骨科病人,例如癱瘓、患有不癒合骨折或神經肌肉骨骼痛症的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療。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哲學碩士學生李浩軒先生(右)及陳樂晉先生(左)在溫春毅博士(中)督導下所研發的人工智能膝骨關節炎惡化時序預測系統,為他們奪取殊榮。 (三)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哲學碩士學生李浩軒先生及陳樂晉先生在溫春毅博士督導下研發的「基於機器學習的膝骨關節炎惡化時序預測系統」(項目以CLAIRE Clinical AI Research名義提交) 膝骨關節炎如能盡早發現,可讓患者及早治療,有助控制病情,甚至可減低日後需要接受更換人造關節手術的機會。然而,一直都沒有可靠預測膝骨關節炎病情的方法及方便患者進行自我管理的方案。有見及此,理大研究團隊研發了一個人工智能的膝骨關節炎預測系統,能預測未來不同時段膝骨關節炎病情會否出現惡化的風險。此創新方案透過全面分析多重醫學數據,包括健康電子記錄表及膝骨射線影像,讓醫療人員有效地為患者進行分流及為個別患者制訂合適的治療方案。此外,研究團隊亦正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讓患者可定期記錄相關的生理數據,方便持續跟進和自我管理病情。 理大暫任協理副校長(創新及技術發展)劉樂庭博士恭賀各獲獎團隊,他表示:「對於理大的研究團隊再次獲得全球創新獎,我們實在引以為榮。這些獲獎的創新技術既有惠及人類健康的,也有可應用於不同行業的。理大一直致力研發創新,不僅積極推動透過基本科學探索世界,更以創新科技解決全球面對的問題,令世界變得更美好。此外,這些國際獎項亦充分肯定理大致力成為世界級科研大學的發展策略。」 理大現正於TechConnect網上峯會展示其最新科研成果,包括獲獎的項目,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行業用家、頂尖跨國企業及學術機構交流,探討科研和合作的機會,期望進一步推動創新科技的應用,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大裨益。 有關「2020 TechConnect商業網上峯會暨展覽」詳情,請瀏覽: 大會網頁 及 得獎名單

2020年11月17日

獎項及成就

20200803_1

香港理工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團隊合作研發新冠病毒重組RBD蛋白疫苗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持續蔓延,近日香港更出現第三波疫情,數星期內確診宗數激增至逾三千,情況相當嚴峻。自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與不同科研團隊緊密合作,開展多項診斷及預防研究項目,早前理大亦與澳門科技大學(澳科大) 以及多所國內院校攜手進行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並取得重大突破。這項名為「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為靶點的重組疫苗誘導保護性免疫力」(A vaccine targeting the RBD of the S protein of SARS-CoV-2 induces protective immunity) (文章連結) 的研究近日已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感染新冠病毒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是SARS-CoV-2病毒利用其刺突(Spike)蛋白受體結合區域(S-RBD)與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介導宿主細胞進入。研究團隊發現,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區域作為靶點的重組疫苗,可於單劑注射後的7天或14天內,在免疫的小鼠,兔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中誘導出強烈而有效的抗體反應。實驗動物產生的免疫血清成功阻斷了受體結合區域(RBD)與宿主細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 (ACE2)的結合,中和了SARS-CoV-2偽病毒並防止新冠病毒的感染,其重要性在於,該疫苗能為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提供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保護。團隊在感染新冠病毒人士的血清中亦發現提升了的RBD特異性抗體。 文章的通信作者、來自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的張康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建基於RBD結合區域的候選新冠病毒疫苗的潛力,同時亦審視合適的使用劑量,測試其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身上製造的對抗新冠病毒反應,以確定產生免疫反應的免疫途徑,並成為設計新冠病毒疫苗的基礎。」研究亦發現,該疫苗為接種了疫苗的動物(包括猴子在內)提供有效而全面的保護。張教授補充,是次研究突顯了RBD結合區域在新冠病毒疫苗設計中的重要性,為通過誘導RBD結合區域的抗體而開發的疫苗提供重要的依據。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教授劉耀南醫生指出,是次研究選用商業上可行的桿狀病毒表達載體系統並應用於多種蛋白之中,如候選疫苗研發成功,便可作大規模生產。劉醫生表示,研究團隊證明了重組RBD區域疫苗有效誘發體內強效的免疫反應,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用於製造重組RBD疫苗的生物技術亦已相當成熟,可用於大規模生產疫苗,並有望成為抵禦新冠病毒的可行方案。 理大與澳科大代表合照:(左起) 理大應用科學與紡織學院院長黄永德教授、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教授劉耀南醫生、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衞炳江教授、澳科大醫學院院長霍文遜教授、暫任協理副校長(創新及技術發展)劉樂庭博士、澳科大醫學院張康教授。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衞炳江教授認為:「疫情仍未緩減,我們迫切需要有效對付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究人員除了著力研發各種檢測系統及防護工具,以減低社區的傳播之外,亦早已預期該病毒在有效疫苗面世之前仍會持續爆發。在理大、澳科大及研究團隊的努力下,發現重組RBD蛋白疫苗可以成為對抗這場疫症的最佳疫苗選擇。我們會繼續運用自身的專業和防控方面的科技,讓大眾能夠與新冠病毒共存,並在這種『新常態』下生活。 」 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霍文遜教授亦指: 「面對種種挑戰,研究團隊仍然成功設計出最有效且副作用最少的疫苗,並解決了諸多的生產問題。團隊將於短期內為這項研究進行人體臨床測試,以評估和驗證其效能。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定能為新冠疫苗的研究帶來新突破,並在不久將來開展大規模的疫苗接種。」

2020年8月3日

研究及創新

20200702_1

理大食品安全聯盟成為香港及內地首個食品法典委員會非政府組織觀察員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 成立的食品安全聯盟 (Food Safety Consortium)近日獲委任為食品法典委員會 (Codex Alimetarius Commission)的觀察員。食品法典委員會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食品標準制定機構。 食品安全聯盟是香港和中國內地首個及目前唯一一個非政府組織獲任為食品法典委員會觀察員,可參與並就國際食品標準制定提出意見。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國際標準、指南和操作守則,以至保護消費者的健康並確保公平食品貿易,成為食品法典委員會觀察員標誌著食品安全聯盟在推進食品安全上邁出重要的一步。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我們很榮幸理大的食品安全聯盟作為香港領先的食品安全及質量機構,於制定國際食品標準的過程中提供意見,為解決世界食品安全問題作出貢獻。食品安全聯盟將會繼續促進超國家機構與政府、業界和學術界之間的合作,提升協同效應。」 食品安全聯盟自2015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通過創新科技解決食品安全方面的需求,彰顯理大在推動全球食品安全方面的決心和承諾。食品安全聯盟現有60多名會員,分別來自學術界、業界及其他組織,藉著其全球網絡,通過研發和應用尖端的科技應對食品安全的挑戰,且適時與各持份者作深入溝通,探討食品安全相關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食品安全聯盟召集人兼理大暫任協理副校長(創新及技術發展) 劉樂庭博士表示:「我們認為食品安全是全球共同承擔的責任,只有通過不斷交流和共享訊息,才能共同應對世界各地的食品安全挑戰。成為食品法典委員會的觀察員,意味著食品安全聯盟可以進一步將其成員的專業意見和建議提請到國際平台上,在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標準的過程中直接表達意見,促進各方的交流。」劉樂庭博士續稱:「通過食品安全聯盟委員會會議、研討會和聚會 ,我們定期與公司成員和業界持份者交流,讓他們藉著食品安全聯盟的全球網絡,獲得更多尖端科技的知識及建議,從而建立更安全的全球食品供應鏈,共同為大眾健康福祉而努力。」 自1963年成立以來,食品法典委員會已為大約200種食品制定標準,並在食品安全、質量和貿易相關的議題上制定120多種指南和操作守則,亦設定了數千種食品添加劑以及農藥和獸藥的最高殘留量標準。 食品法典委員會秘書長Tom Heilandt先生表示:「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核心價值是加強協商、包容性、透明度和建立共識。為確保食品法典的內容維持高水平,並以科學為基礎,政府、非政府機構、公共及私營機構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我們很高興理大利用其專業知識,與食品法典委員會並肩為世界食品安全開闢新的一頁。」 作為食品法典委員會的觀察員,食品安全聯盟可以更直接地與委員會和工作小組在制定食品標準過程中進行交流。食品安全聯盟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達能集團前企業質量總經理Yves Rey先生表示:「食品安全聯盟一直為業界提供一個絕佳的平台,聯繫不同的持份者並促進互動。 隨著食品安全聯盟成為食品法典委員會觀察員,將加強我們在全球標準制定方面的聯繫與參與,是公營及私營機構合作的新機遇。」 關於食品法典 食品法典集合國際公認、統 一的食品標準、指南和操作守則。這些食品標準和相關文本旨在保護消費者的健康並確保公平食品貿易。 食品法典系統一直以開放、透明和包容的方式發展,以應對新的挑戰。食品法典涵蓋所有主要食品的標準,包括加工、半加工或天然食品,以供消費者查閱。食品法典同時包含食品衛生,食品添加劑、農藥和獸藥殘留、污染物,標籤和介紹、分析和採樣方法以及進出口檢驗和認證的規定等範疇。 有關食品法典的更多資訊,請參閱網站:http://www.fao.org/fao-who-codexalimentarius/home/zh/ 關於食品安全聯盟 食品安全聯盟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2015年正式成立,通過創新科技解決食品安全的需求及推動全球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聯盟積極建立業界與學術界之間的網絡,以創新科技為業界提供支持,並通過學術與產業之間的研發合作、大型國際會議和交流等方式提高整體食品安全的能力和競爭力。食品安全聯盟亦是國際食品保護協會(IAFP)的香港分會,該協會在保護全球糧食供應方面擁有百多年歷史。在各食品持份者繼續支持下,食品安全聯盟將全力貢獻其專業知識和建議,以提高全球食品安全質量標準。 有關食品安全聯盟的更多資訊,請參閱網站:https://www.polyu.edu.hk/itdo/fsc/tc/index/home 有關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有逾八十年的輝煌歷史,是一所活力充沛、抱負遠大、具前瞻性願景的大學。理大致力培育人才、拓展科研實力,矢志為香港、國家及世界發展作出貢獻。理大提供最優質的全人教育,栽培敢於面對未來挑戰的世界公民和懷抱社會責任的領袖,開展富有深遠影響的跨學科研究,並積極轉移知識以創造價值、造福世界。透過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和合作計劃,理大落實教學及科研國際化,並與國家的發展接軌。 理大以「啟迪思維 • 成就未來」作為教研承諾。透過屬下八個學院,理大目前開辦一百六十多個課程、參與三千二百多項研究,並與超過六百六十家內地和海外院校攜手推出不同類型的項目。理大逾四十萬名校友遍布全球,現時就讀學生人數達二萬八千人。 有關理大詳情,請瀏覽以下綱頁:www.polyu.edu.hk 按此瀏覽新聞稿

2020年7月2日

獎項及成就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