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21006-Web Banner-TC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載荷專家選拔

國家日前宣佈正式展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並首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讓香港市民有機會參與國家載人航天工程。 理大積極培育航天推進技術領域的博士研究生及高技術人才,作為香港唯一擁有國際太空任務實戰經驗的高等院校,積極參與及推動航天及航空工程領域的研究。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積極響應國家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將透過校內選拔,推薦合適人才,為國家載人航天工程作出貢獻。」 更多: https://www.itib.gov.hk/en/psrecruitment/index.html

2022年10月6日

其他

WILL6769

Young Innovative Researcher Lecture Series - First Lecture

To encourage and nurture an innovative spirit within PolyU for scientific discoveries,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fice (RIO) of PolyU organised the debut lecture of “Young Innovation Research Lecture Series” on 5 Oct 2022, supported by Prof. Qingyan CHEN, Director of PolyU Academy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AIR) and Chair Professor of Building Thermal Science and Dr. Daniel Xiapu LU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This hybrid lecture had the pleasure to invite Prof. Chang Wen CHEN, Chair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Visual Computing to speak for the event and gathered 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s including Prof. Qiang TANG and Prof. Chao ZHANG, awardees of MIT Technology Review "35 Innovators under 35" (TR35) China, along with Dr. Tommy Minchen WEI who was recognised by “PolyU Young Innovation Researcher Award”. The participants exchanged insights and ideas about bringing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poken at the lecture, “The University has been giving staunch support to our young talented scholars to pursue research excellence. He cited “PolyU Young Innovation Researcher Award (YIRA)” which was launched for the first time last year as an example. “The award aims to honour young PolyU researchers under the age of 35 who have demonstrated innovative thinking, contributed to technology advancement and turned innovative ideas into solutions for social problems, bringing positive changes to the world,” Prof. CHAO said.

2022年10月5日

活動

0929_1

理大與無錫市政府共建科技創新研究院促進長三角官產學研合作 為國家創科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江蘇省無錫市政府達成合作協議,在無錫當地成立「香港理工大學無錫科技創新研究院」,藉以設立高端創新科研平台、開辦工程學博士學位課程,以及建立產業培育基地,全面發揮「官、產、學、研」的協同效應,為國家未來發展貫注動力。此舉亦標誌著理大開創本地先河,成為首家在無錫設立科研中心、參與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創科發展的香港高等教育院校。 簽約儀式今天(29日)以視像會議形式進行,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無錫市委書記杜小剛先生,以及無錫市委副書記兼市長趙建軍先生等理大和無錫市委、市政府高層的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無錫市新吳區區長章金偉先生代表簽署合作協議。

2022年9月29日

研究及創新

20220927---Prof-Hao-NSFC

理大郝建華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最近公佈資助結果。理大應用物理學系材料物理與器件講座教授郝建華帶領的研究項目「面向神經形態計算和人工視覺的超薄鐵電多功能集成材料與器件」,成功獲得重點項目資助。該項目聯合南開大學、四川師範大學,致力於解決資訊技術發展中與材料和器件相關的瓶頸問題。 人工智能正帶動通訊、大資料、雲計算和物聯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其中類腦計算即神經形態計算主要基於類似於神經系統的器件,且具備智能學習和決定功能,是對目前計算體系的顛覆性創新,而作為人工智能一個子學科的人工視覺系統,近年來在圖像識別、自動駕駛等領域備受關注。 人工智能晶片是開發眾多智能系統與類腦機器人的關鍵,相關的新材料與器件的探索是目前國際科技聚焦的熱點和前沿。雖然神經形態計算和人工視覺系統類比的相關材料和器件取得了進展,展示了區別傳統馮·諾依曼架構的優勢,但是在神經形態架構、即時資訊處理能力和能效等方面還遠比不上生物神經系統。鐵電體是典型的智能材料,鐵電材料在類腦器件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 在本重點項目中,郝建華教授團隊聯合聯合南開大學、四川師範大學,針對在神經形態器件中實現多模式的關鍵科學問題,基於超薄鐵電薄膜,構建面向神經形態計算和人工視覺的多功能集成材料與器件;通過研究稀土摻雜對於超薄鐵電薄膜影響的物理規律,設計和製備相關的新概念器件,開展在邏輯運算、資料處理和構建人工視覺神經網路應用場景的研究,為突破目前有限模式的神經形態計算極限提供新型材料、器件構型和解決方案。 郝教授是國際上鐵電發光研究的開拓者,早在2011年,首次將鐵電調控概念引入到稀土發光領域並實驗證實,目前已被至少25個國家的100多個研究組驗證並擴展應用到9種稀土離子摻雜到40種鐵電材料體系。近年來還在壓電和磁場誘導發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創性成果,由此提出的「智能發光」學術術語已錄入國際《發光手冊》,獲得2021年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重點項目支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技術人員針對已有較好基礎的研究方向或學科生長點開展深入、系統的創新性研究,促進學科發展,推動若干重要領域或科學前沿取得突破。

2022年9月27日

獎項及成就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 趙汝恒:企業隱藏碳排放 ESG報告需加強評估及披露

(In Chinese only) 【明報文章】為了回應聯合國應對全球氣候危機的《巴黎協定》及國家政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將碳中和納入施政報告,並於去年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力爭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為推動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要切實執行減碳政策及評估成效,確實評估碳排放量至關重要。筆者通過研究不同領域的碳排放數字,發現目前企業的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內,一直沒有詳細表述建築物的隱含碳排放,這部分估計佔香港整體碳排放達16%至30%,不容忽視。 溫室氣體排放的三大範圍 香港上市的公司現時每年必須提交ESG報告,披露能源及水資源使用、溫室氣體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等環境及社會表現績效指標。當中,氣體排放範圍是按照世界資源研究院/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所發表的《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會計與報告標準》(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 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框架擬定,將溫室氣體排放分類為三大範圍,包括—— 範圍一:企業擁有或控制來源產生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 範圍二:企業內部消耗(購買或取得的)電力、熱能、冷凍及蒸氣所引致的「能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範圍三:企業以外發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包括上游及下游的排放,以及來自廣泛活動的排放(例如僱員商旅、交通燃料及使用公司產品等)。 企業披露碳排放 欠缺準則 目前ESG報告屬於自願性披露,數據及內容取決於企業,沒有統一標準,與財務報告須按監管指引公布有所不同。筆者發現,企業計算「範圍三」碳排放的方法各適其適,部分企業羅列多達15種不同的「範圍三」排放,並分析是否與業務有關聯;有些則涵蓋公幹、輸電和配電損耗及上游運輸和配送資料;有些企業只包括耗紙量、耗水量與污水排放量。更甚的是,部分企業的ESG報告根本缺乏計算方法或「範圍三」排放的數據,造成灰色地帶,亦缺乏官方統計,導致企業公布的碳排放總量,一直與環保署公布的官方數字存在差異。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沒有具體列出「範圍三」的碳減排目標,或許是港府缺乏「範圍三」碳排放的實際數據作出評估所致。筆者建議政府,為企業ESG報告制訂「範圍三」碳排放的審計方法和指引,並納入為必須披露的資料,以更好評估及落實碳中和目標。 在各種「範圍三」碳排放,有一種被隱藏的碳排放是業界正努力減少但鮮被統計,就是建築物從無到有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包括製造建築物料的資源提取和製造的碳排放、建築材料從工廠到施工現場的運輸碳排放,及在施工現場的碳排放。 經濟學中,建築物屬於企業或政府的資本財(capital good),建築物的隱含碳排放因此應納入「範圍三」。有本港地產發展商指出,混凝土、鋼筋和結構鋼的隱含碳排放,佔了整座商業大廈的隱含碳排放近99%,而香港建築物的隱含碳排放佔整個建築物生命周期排放量的25%至38%,比重之高是絕對不能忽視。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HKGBC)早已設立綠建環評,作為中立的評估系統計算建築物隱含碳排放,旨在提高建築效率和減少碳排放。可是,新建和租賃的建築物碳排放屬於一次過,如果計算在ESG報告內,「範圍三」的碳排放數據就會顯得波動,不利公眾清楚理解和分析企業減排表現。如何更好地報告企業的「範圍三」碳排放,將是環保和商界必須探討的問題。 金融界參與構建ESG認證框架 香港是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筆者認為,若能建立一個包含制訂標準和提供認證的企業ESG認證框架,令企業披露的數據更有公信力,在申請綠色金融相關貸款時,利息成本或較低,此舉除了促進經濟金融穩健發展之餘,亦為企業邁向更綠色的營運模式提供更大動力,達至可持續發展。 筆者預期,開初在香港建立的ESG認證框架將包括準則制訂、審計和認證;具體的績效衡量標準,則有待進一步討論來確立。然而,這一步有助更準確評估企業以至跨行業的碳排放,完善ESG報告,幫助投資者作出更佳的決策外,亦協助政府制訂適切的減碳策略。因此,ESG認證框架必須讓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及制訂一套國際認可的標準。 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 (原文刊登於《明報》觀點)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20220923-1

理大與OPPO共同成立創新實驗室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影像技術科研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OPPO)共同成立設於理大校園內的 「香港理工大學—OPPO聯合創新實驗室」(聯合實驗室),圍繞人工智能(AI)影像技術及其晶片化、計算視覺、沉浸式多媒體,以及擴增/虛擬實景(AR/VR)技術等進行合作研究。OPPO計劃於未來四年撥款不少於人民幣1,000萬元,以支持理大開展創新研究項目及資助實驗室的成立和運作。 理大及OPPO將以聯合實驗室為平台進行學術交流和聯合科學及工程研究,共享研究成果並培養高端人才,共同推進商界和學界之間的產學研合作以及大灣區的創新技術發展。 聯合實驗室簽約和成立儀式於昨日(22日)以視像會議舉行,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OPPO副總裁、研究院院長劉暢先生代表簽署合作協議。理大電子計算學系計算機視覺及圖像分析講座教授張磊教授將代表理大出任聯合實驗室主任。 趙汝恒教授表示: 「理大積極與本地和國際企業合作,推動知識轉移,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實際應用,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聯合創新實驗室將結合理大的應用研究實力和OPPO的行業領先優勢,以促進前沿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培養優秀人才,帶來社會效益。」 劉暢先生表示:「OPPO秉承著科技為人、以善天下的理念,着力研發創新技術和優秀產品,為全球使用者帶來至美科技的體驗。在追求創新的路上,我們非常樂於與學術界攜手,將產業界的洞察和經驗與高校的優秀人才基礎和研究能力結合起來,探索聯合研發、人才培養等多種合作模式,構建持續、多贏的產學合作關係。」

2022年9月23日

研究合作

AMSS-PolyU-JointLab-Math-1_web

為醫學圖像分析、數字經濟 及智慧城市開發優化工具 理大中科院聯合實驗室獲裘槎基金資助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及中國科學院(中科院)轄下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共同成立的「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應用數學聯合實驗室」,最近獲裘槎基金會的「中港聯合實驗室研究資助 」撥款300萬港元支持。理大及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另分別注資37.5萬元,即合共75萬港元支持研究項目。 獲資助研究項目名為「非線性優化理論、算法和應用」,由兩位實驗室主任 ——理大應用數學系陳小君講座教授、中科院袁亞湘院士帶領。該項目旨在對「非線性優化理論」進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為數據科學、工程和經濟學中的重要應用建立堅實的數學基礎。 结合兩間機構的研究優勢,該項目將開發先進、前沿的深度學習軟件,利用新穎優化理論和算法,解決現存軟件面對的多項問題,包括速度、精準度、穩健性、複雜性。該項目並將運用模擬人工神經網路的深度學習算法,為醫學圖像分析、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開發高效的優化模型和工具。 雖然預測處理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經濟學及智慧城市領域,但缺乏快速回應市場風險、災害問題的網絡設計,如特定響應突發事件及極端天氣,該項目將充分利用數據和圖像的不同特徵,為應付有關緊急情境開發快速優化演算法。 中港聯合實驗室研究資助 由中科院與裘槎基金會合辦,旨在支持香港院校與中科院的研究團隊合作開展科研工作。該計劃自2004年開始,每兩年遴選一次,申請項目經海內外專家評審。  

2022年9月16日

獎項及成就

WILL1562

香港理工大學與中國南方電網共設「綠色安全電網聯合研究院」 促進實現新型電力系統和雙碳目標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和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南網)已簽署協議,共同成立「綠色安全電網聯合研究院」(聯合研究院)。該項合作由理大建設與環境學院和工程學院牽頭,旨在通過長期深入的戰略合作,在電力裝備、綠色安全管理、智慧城市、綠色安全供電領域上建立一個極具競爭力的團隊,結合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跨學科技術,合力推進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與發展。 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可滿足不斷增長的潔淨用電需求,兼具高安全性、開放性、適應性,亦是國家電力系統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也是實現雙碳目標即「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關鍵途徑。南網擬在未來五年撥款3,000萬人民幣,資助理大開展一系列具基礎性及前瞻性的研究課題。理大團隊的跨學科研究人員來自環境與建築學院和工程學院的六個學系,涵蓋智慧傳感、邊緣計算、大數據、數值仿真、先進材料等,將專注電力裝備的數字孿生技術和配電網的數字化技術,以及安全穩定技術,透過密切合作,助力電網轉型升級。同時,依託聯合研究院,理大團隊將聯合南方電網團隊,積極策劃、申報和參與省級和國家級重大課題,突破技術瓶頸,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力量。   於2022年9月8日,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和南網創新管理部總經理李銳先生作為代表,並在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徐凱教授、投資推廣署創新及科技主管(粵港澳大灣區)彭文俊先生、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梁勤儒先生、南網總經理王宏志先生、以及南網副總經理張文峰先生見證下,完成合作協定的簽署儀式。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說:「理大和南網已經擁有良好的合作基礎,今天雙方共同成立聯合研究院,定會將合作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在今後的合作中,理大研究團隊將推進以新能源為主體、面向智慧城市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綠色新技術研發,助力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南方電網公司總經理王宏志先生說:「南方電網公司攜手香港理工大學、在科技創新和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透過聯合研究院推動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實現產學研深度交流,助力國家電力能源行業創新發展,同時也為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科技等領域高質量發展典範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撐。」   除了聯合研究課題外,這項合作還將致力於培養一批高水準的跨學科專家,打造一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生力軍。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一直憑藉不同學科專長,積極回應全球各種挑戰,大力推動綠色科技發展,提供創新解決方案,此次與南網的合作優勢互補,將促進學術交流和資源分享,支持學者們更有效地開展各種學術研討活動,同時培養研究人才,推動重大科研項目。」   聯合研究院院長杜亞平教授表示,「綠色安全電網聯合研究院立足於多學科深度交叉和多團隊密切合作,重點探索綠色安全新技術在輸配用電方面的應用,著力解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過程中的面對的難點,極大地推動了香港創科發展。」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南方電網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由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南方電網覆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和海南五省區,並與香港、澳門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電網相聯,供電面積100萬平方公里,供電人口2.54億人,供電客戶1.07億戶。南方電網掌握先進與核心技術,建成並運行世界第一個±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等。

2022年9月8日

研究及創新

20220907-HK-Scholars-Web-Banner

理大連續十二年在「2022香江學者計劃」錄取最多位博士後研究員

「2022香江學者計劃」共挑選出五十名來自內地院校的傑出博士後研究人員,年齡全部在35周歲以下。理大錄取了其中十九人,在參與該計劃的本港大學當中,資助人數居首位。這也是自該計劃於2011年推出首輪以來,理大連續第十二年配對人數最多。 「香江學者計劃」由香港學者協會與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合作舉辦 ,旨在匯聚兩地人才及研究資源,攜手培育優秀的博士後研究員,尤其是在實驗科學和工程學科範疇。入圍的獲資助人員需於2023 年 2 月 28日或之前赴港跟隨導師開展科研工作。 理大將有19名學者作為導師,指導他們開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為期兩年。研究項目涉及多個領域︰數學、機械工程、物理學、材料科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環境科學、醫學技術、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管理科學工程等等。   理大參與學者及研究項目名單: 導師 研究項目 喬中華教授 應用數學系 求解梯度流問題的高階數值方法 戴吉岩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 先進的薄膜儲能材料 成利教授(講座教授) 機械工程學系 工程學院副院長 用於降震減噪以及結構健康檢測應用的聲與結構波的操縱與控制 蔡逸思博士(副教授) 機械工程學系 使用薄而智能的材料控制飛機發動機噪音 唐輝博士(副系主任、副教授) 機械工程學系 流體力學的機器學習方法 嚴鋒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 基於新型鈣鈦礦材料的高性能光電器件研究 柯少榮教授 電機工程學系 先進功能及智能材料於新興傳感、吸收、催化和能源的應用研究 安亮博士(副教授) 電機工程學系 電化學能源系統 肖賦教授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 建築及環境學院副院長 面向碳中和的智慧建築管理技術的研發 許昭教授 電機工程學系 雙碳轉型下未來電力系統的控制與分析 柴揚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 理學院副院長 基於二維材料的納米電子器件研究 楊洪興教授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 應用於零碳建築具有蓄能功能的混合可再生能源系統的研究 余濤教授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基於纖維複材的新型組合結構 劉志趙教授(副系主任) 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 用北斗和GPS衛星觀測技術理解颱風期間水汽特徵以支持氣象預報 曾超華教授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廚餘增值回收為高價值產品 冷真博士(副教授)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不同類型的舊改性瀝青路面材料高性能再生關鍵技術 王韜教授(講座教授)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活性溴對冬季空氣質素影響的野外觀測和實驗室研究 蔡璟教授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 癌症放射治療大數據多組學分析 葉恒青教授 物流及航運學系 管理科學應用於健康服務

2022年9月7日

獎項及成就

Meeting_3

招商局集團參訪香港理工大學 展開科技創新深入交流

        2022年9月6日下午,招商局集團(招商局)副總經理鄧仁傑先生及其團隊參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熱烈歡迎。雙方就校企科技創新合作展開了深入交流。         趙汝恒教授於交流會上介紹了理大科研重點領域,包括綠色建築、生物科技、計算機科技等。他表示:「理大的卓越科研備受肯定,在獲取研究經費方面表現突出,2021/22年度取得外部研究經費比2019/20年度多出近一倍。理大致力追求具影響力的研究,透過與本地和國際企業合作,應對各種社會問題。」趙教授期望透過是次的交流,理大與招商局繼續加強合作,共同為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作出貢獻。         鄧仁傑向理大表示感謝。他表示:「招商局積極參與香港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將傳統產業與科技緊密結合,在部分領域已經具備較強的科研實力,未來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智慧物流、綠色建築、生命健康等新技術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領域有較強的科技研發需求。理大是香港高等院校中的佼佼者,具有研究資源豐富和連接世界科技資源的優勢,希望通過雙方交流合作,結合招商局的產業場景和科技需求與理大的研究資源,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推動香港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            招商局團隊亦參觀了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以及智慧城市與空間大數據分析實驗室,瞭解更多關於智慧鐵路科技、現代鋼結構工程和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2年9月6日

活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