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理大研發突破性冷凍水滴自主噴射機制 實現具成本效益的除冰技術應用

在室溫狀態下,水滴可以從荷葉等表面自動滑落,但這情況在低溫狀態下變得尤為複雜:水滴會與表面產生更強大的相互作用,加上欠缺能量轉換的途徑,水滴會冷凝結冰。累積在物件表面的冷凍水滴或冰通常需要由人手或機械設備清除,成本高且效率低,因此防止水滴在表面積聚在科學及實際應用層面上都別具意義。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人員取得科研突破,成功研發出冷凍水滴噴射的自主驅動機制,令水滴能夠在沒有任何外部能量輸入的情況下自行噴射而出,有望開發極具經濟效益及發展潛力的技術應用。 研究由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及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及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姚海民教授帶領,主題為「結冰液滴的自噴射現象」的論文已於國際期刊《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發表,去年更獲該刊物選為十二月號的封面專題。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包括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張歡歡博士、博士生張威先生、助理教授(研究)靳袁凱博士及博士生吳辰陽先生。 冷凍水滴自主噴射機制的發現,受真菌上的自然現象所啟發,這種真菌可透過滲透作用引起體積膨脹,自行將其孢子射走。研究團隊注意到類似的體積膨脹也會發生在水滴冷凍的過程中,於是利用此現象成功複製真菌的自主噴射機制,發明出一種擁有彈簧型支柱(spring-like pillars)及潤濕對比性(wetting contrast)的「結構化彈性表面」(SES),可以令冷凍水滴進行自發性噴射。 SES的結構設計能夠加快噴射速度,並擴大冷凍水滴的動能轉換。當冷凍水滴出現體積膨脹時,會壓縮SES的彈簧型支柱,當中產生的力量會於數十秒內先被轉化為彈性能量並儲存在支柱中,然後在幾毫秒速度內迅速轉化為水滴的動能。由於能量轉換時間縮短了數千倍,其帶來的動能足以將冷凍水滴噴射出去。 SES結構簡單,在經過參數化設計後,即可在無任何外部能量輸入,而就算受到風力和重/引力的阻力時,都能夠有效噴射冷凍水滴,可望應用於飛機等航空器、風葉或電纜線路上,預防積冰所造成的危險。張歡歡博士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能首次揭示自主驅動除冰概念,提供廣泛的創新技術方案。我們正不斷改進SES的設計,確保它能夠以不同規模及較低的成本進行生產,應對社會需要。」 此外,研究提出的理論模型清楚闡釋了實現水滴自主噴射現象的關鍵因素,具潛力擴展至不同領域的應用。王鑽開教授表示:「這項仿生研究為多個技術應用帶來深遠影響。我們相信以這個冷凍水滴噴射機制為原型,可以進一步啟發自主驅動的概念及技術發展,並延伸至不同用途,例如除冰、能量收集及軟體機器人的應用。」 其中,體積膨脹引起的水滴噴射現象正加深了科學家對用於防冰的多相冷凍動力學的了解。姚海民教授指出:「是次研究展示了一種有效地利用冷凍水滴體積膨脹而產生彈道運動的策略,這擴闊了能量轉換現象的應用,更有機會帶動水滴能量產生器和軟體機器人彈射器等方面的發展。 」   ***完***

2025年1月14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機械工程學系

Photo 1

理大研究以人工智能重塑中國古代地理及生態面貌 獲選為騰訊「探元計劃2024」十大創新探索型項目

善用創新數碼科技可以為傳統知識和文化遺產的傳承及推廣帶來新機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結合科技和人文,以嶄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及重塑中國上古地理及生態知識,再將其視覺化呈現出來,有助突破傳統文本研究的局限,並進一步推動古籍數碼化等創新的知識傳承模式。 理大中文及雙語學系講座教授黃居仁教授帶領的團隊最近進行名為「《山經》知識集成:使用人工智能重構上古生態環境及地理知識遺產」的研究項目,在由騰訊及多個內地文化單位聯合發起、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指導的「探元計劃2024」中脫穎而出,獲選為創新探索型賽道的十大項目之一。今屆計劃共吸引79個來自48家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項目參賽,而理大是唯一入選的港澳地區院校。 《山經》為中國先秦古籍《山海經》的一部分,以約兩萬字的篇幅敘述了大量當時的山川地理訊息及生態環境資源,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山川博物志。然而相關研究一直局限在傳統的人文研究範式內,是次研究透過建構數字化的知識集成平台,為《山經》的古籍傳承提供創新方案,有望啟發更廣泛的研究興趣。 團隊利用文本信息抽取、知識圖譜、Graph RAG和大語言模型等多種人工智能技術,對《山經》中提及的地理及生態知識進行分析、整理、集成及呈現,建構出集成中國古代地理生態環境訊息的系統化知識平台。以這個平台為藍本,未來的研究可以根據不同時代的其他文獻資料,建構中國歷代地理生態環境系統,從而比較研究過去二千多年間中國的地理及環境變遷,以加深對相關歷史事件的了解。團隊將首先建立《山經》相關知識的問答平台以及創建數碼地圖,視覺化呈現《山經》中的地理面貌。 《山經》數碼地圖模擬圖 黃居仁教授表示︰「深入了解及系統化掌握上古地理及生態知識,為我們理解生態環境演變提供了宏觀貫時的訊息,對當下的生態治理亦十分重要。此項目是將數碼科技結合人文研究的跨學科嘗試,以知識集成的方式突破了傳統人文研究難以對文獻知識進行全面整合,導致訊息碎片化的局限,以及知識無法與現代實證科學結合並用於解決當代議題的缺憾,從而促使文化與典籍得以被活化活用。」 黃居仁教授在計算語言學及數字人文領域深耕多年,是國際計算語言學委員會(ICCL)首位華人會士,去年更在資訊和通訊技術(人工智能和圖像處理)領域榮膺史丹福大學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黃教授的研究團隊核心成員包括理大中文及雙語學系博士研究生梁科女士及博士後研究人員唐雪梅女士;協同研究人員包括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副教授蘇祺博士及理大中文及雙語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顧靜航博士。   ***完***  

2025年1月13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中文及雙語學系

Photo 1

理大初創亮相美國消費電子展 兩項目奪創新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2025年1月7日至10日,參與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簡稱CES),展出10間理大初創企業在醫療保健、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傳感技術等領域的突破性創新成果,備受國際注目。今年香港派出的代表團規模為歷屆最大,理大更是本地大學中唯一直接參展的,向國際展示大學將尖端研究轉化為具影響力解決方案的努力和成就。 在理大獨有初創生態系統PolyVentures的支持和培育下,理大初創企業勇於開發創新科技,為社會締造正面影響。是次參展為理大初創企業提供了國際平台,與來自全球的商界領袖、業界專家和投資者聯繫和交流,尋求合作機會,推動國際業務發展。 今年,理大共有兩個項目榮獲無障礙與老齡科技類別的「消費電子展2025創新獎」。由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及理大初創「澤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胡曉翎博士及團隊開發的多模態足踝復康機械人「智雲行健步儀」,旨在提升中風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步行能力,功效顯著。另一獲獎項目是理大初創「Vidi Labs Limited」開發的「Seekr視像伙伴」可穿戴裝置,能為長者和視障人士提供實時影像的音訊服務,可作為忠實伴侶協助他們獨立生活。今次為理大連續第二年榮獲此獎項,充分體現大學在創新健康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積極參與國際展覽和比賽,讓理大初創企業接通全球創新生態的持份者和研究機構。這些平台不僅為初創企業家提供寶貴的聯繫和交流機會,更加速企業成長,擴濶他們的國際視野。我很高興看到理大初創企業在CES舞台上大放異彩,成果獲得國際認可,這些創新解決方案可改變世界,造福人類。」 CES由美國電子消費品製造商協會舉辦,為全球最大型和最具影響力的消費電子技術展覽,旨在展示尖端電子技術如何融入現代生活,今年吸引逾4,500家全球參展商參加。參展理大初創企業如下,詳情請參閱附件。 參展項目 理大初創企業 發明者 智雲行健步儀 (美國消費電子展2025創新獎) 澤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 胡曉翎博士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理大學者領導初創「澤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Seekr視像伙伴 (美國消費電子展2025創新獎) Vidi Labs Limited Turzo BOSE先生 Vidi Labs Limited行政總裁 可拉伸可洗滌的織物器件 Easenory Technology Limited 伍穎斯博士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研究員、「Easenory Technology Limited」創始人及總監 GOOD Vision/Wellsees:新型便攜式角膜地形圖儀 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 紀家樹教授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主任及教授、眼視覺研究中心副總監、「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威爾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綜合眼動追蹤系統   Guardian Glow Limited 魏敏晨教授 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顏色影像與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Guardian Glow Limited資訊科技副總裁 IMU+系列 易新材料有限公司 盧君宇教授 理大物流及航運學系教授、「易新材料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 簡志偉教授 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易新材料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 肺部放射治療支援系統「LungRT Pro」 放療視界有限公司 蔡璟教授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及教授、「放療視界有限公司」技術顧問 智能防感染流動乾「allcareAI」 百隆人工智能有限公司 胡百非先生 理大人文學院傑出校友、「百隆人工智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基於物聯網的振動監測系統   SHAKE Limited 孟秋含博士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SHAKE Limited總監 im-Studio 炫幻視界有限公司 劉耀中先生 理大初創「炫幻視界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完***

2025年1月10日

成就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理大發揮跨學科研究影響力 18研究項目獲研資局撥款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推動具影響力的研究,充分發揮強大的跨學科研究實力,啟發創新解決方案,造福世界。香港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最近公布的2024/25年度資助項目中,理大共有18個研究項目分別獲得「協作研究金」及「研究影響基金」資助;總資助額達約港幣9,176萬元,為本地教資會資助大學之冠。其中,理大獲「協作研究金」撥款的項目數量及資助額均為全港之冠。 秉承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理大學者將創新研究成果轉化為解決方案,以應對全球挑戰。獲資助研究項目涵蓋不同範疇,充分突顯理大雄厚的科研實力,當中包括創新建築技術、可持續環境、生物化學、藥物研發、癌症治療方法、可持續航空燃料、光子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工程、視光技術及眼睛護理等。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充分運用學術專長,讓研究人員發揮所長,結合先進設施及跨學科合作,培育優良的創科文化及環境,促進知識轉移和研究成果商品化。這些驕人成就不僅展示了理大在具影響力研究方面的卓越表現,亦彰顯了理大與政府部門及業界之間的緊密合作,共同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今年理大在爭取研資局研究資助基金方面表現出色,更展示了大學在基礎研究和領導創新項目的實力,為社會帶來實際裨益和具價值的創新方案。」 理大共有14個項目獲「協作研究金」撥款支持,總額約港幣7,136萬元。其中八個項目獲「協作研究項目補助金」資助約港幣4,440萬元;三個項目獲「協作研究設備補助金」資助約港幣1,562萬元,以及三個項目獲「新進學者協作研究補助金」資助約港幣1,134萬元,以支持年輕學者開展研究。獲資助項目簡介如下﹕   研究項目 領導理大學者 協作研究項目補助金 探究靶向藥物的耐藥機制可作為肝細胞癌新的治療策略 李建華教授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合作院校:港大) 蛋白質存儲數據 姚鐘平教授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合作院校:中大 、科大) 整合機器學習、行為分析及多模態神經影像技術研究香港特殊學習障礙的共存性 蕭慧婷教授 中文及雙語學系系主任及教授 (合作院校:港大、教大) 蜻蜓之眼:用於3D 視覺的光纖人工複眼 張需明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合作院校:港大) 通過有效融合經驗知識、用戶交互和機器推理實現下一代基於人工智能與延展實境的手術規劃與導航系統 秦璟教授 護理學院教授 (合作院校:中大、港大) 優化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矯正效果:對脊柱柔韌性、生物力學行為和預測模型的研究 葉曉雲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 (合作院校:中大、港大) 寬頻光子器件超高解析度光矢量分析技術 余長源教授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中大) 考慮氣候變化下城市社區複合災害韌性和適應性研究 董優博士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科大、港大) 協作研究設備補助金 用於先進材料與元件研究的多功能時空能量螺旋解析瞬態吸收顯微鏡成像系統 李明杰博士 應用物理學系助理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中大、科大、港大) 高靈敏動態核極化增強型固態核磁共振波譜儀 容家富教授 理學院副院長、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浸大、中大、科大、港大、教大) 虚擬實境與擴增實境雙目頭盔的光度學及色度學特性的測試平台研發 魏敏晨教授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科大) 新進學者協作研究補助金 基於有機/二維材料異質結憶阻器陣列的柔性視網膜系統 韓素婷博士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港大) 基於共格納米蜂窩結構設計具有超高強度、塑性和熱穩定的納米雙相合金 焦增寶博士 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科大) 用於可持續城市微氣候設計的人工智能風場模擬 尤若于博士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合作院校:港大) 另外,理大有四個項目獲「研究影響基金」撥款支持,資助總額約港幣2,040萬元。研究項目為多個領域帶來深遠影響,包括可持續航空燃料、癌症免疫治療、3D混凝土建築技術,以及運用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加強視覺體驗的頭戴式裝置。項目簡介如下﹕   研究項目 領導理大學者 項目詳情 由廢至翼–建立本港可持續航空燃料高通量製程與低碳飛航測試評價體系研究 呂紹元博士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 為推動未來零碳排放航空旅行,此項目將建立亞洲首個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研究平台,聚焦從香港各種生物質有機廢棄物中生產、測試和驗證SAF的關鍵條件。團隊將與環境保護署、中石化和國泰航空等機構開展合作。 標靶自噬增強癌症免疫治療的創新組合療法 趙燕湘教授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肝細胞癌患者的治療選擇相對有限,而靶向治療對於提高存活率的效果也較為有限。此項目旨在開發「抗體-自動肽偶聯物」(AACs),將專利自動肽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如抗PD-L1抗體相結合,以提升癌症免疫療法對肝細胞癌的療效。 開發3D打印混凝土組裝合成建築法 潘智生教授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 建築業正逐步邁向數碼化及自動化,其中3D打印混凝土已成為創新的建築解決方案。此項目旨在運用結構元件開發3D打印混凝土組裝合成建築築(MI3DC)技術,將3D打印的永久性框架與傳統澆注混凝土結合。 通過最優的光學設計創造愉悅的虛擬與擴增實境的視覺體驗 魏敏晨教授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 為了提升不同視覺條件用戶的虛擬實境及擴增實境(VR/AR)體驗,此項目旨在創造先進的鏡頭設計,提供愉悅的視覺體驗。由眼科視光學、眼科、顯示技術和光學專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將開發專為VR/AR 頭戴式裝置量身打造的處方鏡片設計新方法。 由研資局設立的「協作研究金」旨在資助由多名學者合作的跨學科研究項目,鼓勵研究單位進行更多具創意及高質素的跨學科/跨學院研究項目。「研究影響基金」則鼓勵本地學者積極考慮潛在的研究效益,使更廣泛社區受惠,並鼓勵本地大學進行更多具影響力及可轉化為應用的研究項目。   ***完***

2025年1月9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與國際專家合作研究城市空氣污染 揭示污染暴露不平等 倡制定針對性緩解措施

為創建可持續的公共健康環境,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研究團隊與海外大學專家合作,利用大規模人流移動數據和先進感測技術,開展城市空氣污染研究,揭示日常出行模式、種族及族裔等因素對評估居民在空氣污染暴露程度差異的重要性,為各地政府提供新思路,以制定針對性空氣污染緩解措施。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自然-城市》發表。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王安博士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可感知城市實驗室、布朗大學、挪威科技大學和愛爾蘭科克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研究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區不同社區、種族和族裔的空氣污染暴露程度差異。布朗克斯區人口稠密、種族多元化,且長期面對嚴重空氣污染問題,其空氣質素在紐約市各區中最差,哮喘病例亦是其他區的2.5倍。 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取決於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和暴露時間。因此,是次研究追蹤了布朗克斯區逾50萬名流動設備用戶三個月的出行活動數據和五億條匿名定位紀錄數據;並於市政府服務車輛安裝太陽能驅動的物聯網環境感測平台裝置,在該區逾三分之一主要道路行駛,測量不同地點空氣中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濃度,最終獲得60萬個有效數據。基於這些人流移動和空氣污染數據,團隊建立了預測模型,以推算整個區域的空氣質素水平及布朗克斯區居民的空氣污染暴露程度差異。 研究指出,在高速公路和工業交會密集的布朗克斯東南部地區,懸浮粒子含量最高,表明了土地利用和基礎設施規劃對空氣污染的影響。有別於以往的研究,團隊更分析了居民日常活動的地方,例如餐廳、學校、商場等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和逗留時間,以更全面評估他們的空氣污染暴露程度。分析結果指出,長時間在空氣污染嚴重的街道工作或居住人士,其在PM2.5的暴露程度也較高,其中西班牙裔佔多數和低收入社區的空氣污染暴露程度最高。而在西班牙裔佔多數的社區,不同族裔的空氣污染暴露程度差異最大,顯示種族和族裔背景比收入水平更能反映差異。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在推動空氣質素改善措施時,應為高污染暴露風險的弱勢社群制定更針對性的緩解措施。 王安博士表示︰「我們的長遠目標是利用複合環境感測技術解決車輛廢氣排放、噪音污染、城市熱島效應和綠化等城市環境問題。研究結果有望推動香港等密集城市環境的公共衛生研究,透過量化空氣污染暴露程度,制定具成本效益的針對性排放控制措施、健康影響評估、清新空氣行動和城市設計,助力香港以至全球其他城市實現『同一健康』的願景。」 展望未來,王博士將拓展有關研究影響力,包括開發新的數據源和感測技術,將研究範圍涵蓋種類更廣泛的空氣污染物,為更精密的毒性空氣污染物分析奠定基礎,以推動未來的空氣質素研究,為城市環境問題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 ***完***  

2025年1月6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01

理大舉行2025年元旦日升旗儀式暨「大學展覽館」開幕典禮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早於校園舉行升旗儀式,迎接新一年。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校董會副主席葉中賢博士、大學顧問委員會主席顏吳餘英博士、大學司庫李健先生、大學顧問委員會榮譽主席鍾志平博士及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大紫荊勳賢,聯同理大校董會成員、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管理層、傑出校友、理大基金會成員、嘉賓以及五百多位理大師生出席升旗儀式,祝願國家富強昌盛,香港百業興旺。儀式由理大學生升旗隊負責。 林大輝博士表示:「理大過去一年於教育、科研、知識轉移和創新創業等各方面均表現突出,並在多個國際排名榜上屢創佳績。踏入新一年,理大校董會有多位新成員加入,我們會繼續發揮團結奮進的精神,上下一心,攜手為大學勇攀高峰。理大支持特區政府抓緊新機遇、開創新局面,貢獻香港和國家發展。」 滕錦光教授表示︰「從灣仔的一所小型高級工業學院,到躋身全球百強的大學,理大走過了八十多年的輝煌歲月,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大學展覽館』展出的內容,不僅能夠讓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理大的發展歷程,以及它在教學、科研、知識轉移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將為理大校友帶來美好的回憶。」 「大學展覽館」見證理大非凡成就 理大同日舉行「大學展覽館」開幕典禮,由林大輝博士、滕錦光教授、葉中賢博士、顏吳餘英博士、李健先生、鍾志平博士、潘宗光教授大紫荊勳賢,聯同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及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博士主持剪綵儀式。「大學展覽館」位於理大校園平台,毗鄰包玉剛圖書館和大學廣場,通過圖文介紹和珍貴展品,展示理大逾八十載的輝煌歷史及其對社會的卓越貢獻,講述大學如何從三十年代的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逐步發展為全球百強的創新型世界級大學。 「大學展覽館」引領參觀者探索不同展區,了解理大各方面的獨特之處,認識非凡的理大故事。展覽館還介紹了理大多年來,如何配合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需要,藉提供優質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環球領袖,並細說多位享譽國際科研人員的創新故事,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解決方案以應對全球挑戰,為香港、國家以至世界帶來福祉。 展覽館入口處的特色水泥磚牆呼應理大以紅磚為特色的校園標記,而水泥磚的鏤空設計使人可隱約看到背後的紅磚,象徵理大對香港工業發展的堅實貢獻。這些鏤空水泥磚採用理大研發的可持續混凝土技術製作而成,突顯理大在環境可持續性與創新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 完 ***

2025年1月1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1

理大團隊於2024年QS全球教學創新大獎榮獲一金兩銀及全球教育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教學創新,開發嶄新教育科技,為學生提供豐富及具影響力的學習體驗。理大三支教學團隊設計出的創新教學方法,分別於2024年「QS全球教學創新大獎」榮獲一項金獎、兩項銀獎,以及全場大獎之一的全球教育大獎(Global Education Award),成為首度獲得該獎項的香港高等院校,成績驕人。 同時榮獲全球教育大獎及「Smart Omnichannel Campus」組別金獎的跨學科團隊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朱偉志博士帶領,其得獎項目「共創啟發,成就卓越:理創智匯校園」將一系列教育科技互相協同,迎合新一代學生慣以科技輔助學習的模式。 團隊開發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Virtual Assistant TIMS」 ,並訓練它掌握課程資訊和相關老師的教學風格,再透過即時通訊應用程式,以文字、語音或視像等形式隨時隨地回應學生提問。其中,VAT 最新研發的「AI 對話式播客系統」,運用先進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將艱深的學術內容轉化為生動的對話式播客,以提升學習效率。此外,項目更建立了智能課業批閱平台「AIReAS」,就學生上載的文字習作提供評論及指導,平台並朝着開發整合手機與學習管理系統以及個人化學習路徑規劃的方向發展。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李泳怡博士帶領的團隊憑項目「HEROCARE—促進未來專業人士成長的關懷式醫療與教育」在「Nurturing Values and Ethics」組別獲得銀獎。項目結合臨床服務和體驗式學習,為即將接受放射治療的兒童癌症患者紓緩不安情緒,並讓醫療護理專業的學生學習實踐同理心及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 團隊利用理大研發的全港首個大型延展實境(X-Reality)混合教室「混合沉浸虛擬實景」(HiVE)技術,帶領學生運用人工智能和沉浸式虛擬科技,為患者設計個人化的治療準備工作坊,例如加入他們喜愛的卡通人物或融入互動遊戲及故事場景。項目為可持續的同理心訓練立下典範,讓未來的醫療護理專才透過親身與患者及其照顧者相處溝通,學習結合批判性思考和同理心作出道德判斷,為患者及照顧者提供最適當的支援和關懷。 由理大服務學習及領導才能發展處處長及電子計算學系副教授倪恩恩博士帶領的項目「Habitat Green: A Hong Kong-African Collaboration in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and Action」,推動體驗式社區學習,創建讓師生合作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平台,在「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Action」組別獲得銀獎。 項目是理大規模及影響力最大的服務學習課程之一,帶領學生前往非洲發展中國家,與當地青年合作為窮困社區提供服務,包括安裝家居太陽能發電系統、提供健康檢查、舉辦製衣和時裝設計工作坊等。項目以大學與社區互相支持的夥伴關係為基礎,融合教學及社區需要,改善居民生活質素及提升其發展潛能,同時提供寶貴機會讓學生深入了解可持續發展議題和增進跨文化敏感度等能力,成為負責任的世界公民,更推動了教育機構實踐社會責任及支持可持續發展。 「QS全球教學創新大獎」由國際大學評級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及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合辦,旨在表揚創立和推行優秀及嶄新教學方法的高等教育機構,被譽為教育界「奧斯卡」。今屆共有1,300個來自全球各地的項目角逐18個組別的獎項,其中理大共有八個項目入圍,肯定了大學追求教學創新的不懈努力。   ***完***

2024年12月27日

成就 教學發展中心

Photo 1_PolyU

八所政府資助大學合辦「香港夥伴週」 推廣「留學香港」品牌

繼去年取得豐碩成果後,由香港八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教資會)資助大學合辦的「香港夥伴周」,今年聯合邀得58所海外合作大學的代表參與,藉此推廣「留學香港」品牌,並促進本地大學與海外大學的聯系。 八所本地大學代表包括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香港城市大學(城大)、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嶺南大學(嶺大)、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教育大學(教大)、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及香港大學(港大)。活動旨在積極響應政府打造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願景,成功邀請 58 所海外大學成為合作夥伴,較去年 38 所大幅增加。這些多元化的國際夥伴來自不同國家,涵蓋澳洲、奧地利、加拿大、捷克、法國、德國、愛爾蘭、意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俄羅斯、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及美國。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夥伴參與計劃。他特別提到香港具備獨特的優勢和機遇,並擁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及學生設施,能吸引國際交流生。鄧教授表示:「我們在促進國際合作及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共同願景,讓大家匯聚於此。除了優質教育外,香港亦提供各種機遇,讓學生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儕建立友誼,開拓視野,體驗多元且豐富的文化。」 「香港夥伴周」於 12 月 8 至 14 日舉行,邀得多名行業領袖擔任主講嘉賓,分享對香港最新發展的真知灼見。滙豐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發展董事總經理王澤博女士率先介紹香港的發展及作為大灣區一部分的策略定位。其後,滙豐亞太區人力資源香港區主管鄭文婷女士,深入探討國際學生在香港發展事業的機遇,以及分享對未來技能需求的展望。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副主席兼M+博物館主席陳智思先生則分享香港在藝術與文化領域的發展前景。 滙豐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發展董事總經理王澤博女士 滙豐亞太區人力資源香港區主管鄭文婷女士 各大學的管理層及教職員陪同海外大學夥伴代表參觀校園設施,包括: 理大:工業中心及賽馬會創新樓; 城大:位於馬鞍山的新宿舍「李兆基學生宿舍村」; 浸大:浸大賽馬會創意校園、視覺化研究中心、黃沈慧珍廣播新聞室、藝術科技課程學生作品展覽,以及中醫藥學院; 嶺大:數據科學學院大樓、潘蘇通運動場及綜合運動大樓、學生宿舍及梁方靄雲藝術廊等設施; 中大:伍宜孫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教大:沈艾達語文研習中心、蒙民偉圖書館及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 科大:鄭家純機器人研究院及臨海學生宿舍與設施; 港大:本部大樓、賽馬會第四學生村及譚榮芬創科翼; 此外,代表團亦參觀香港多個景點,包括大館、中環、鹽田梓、西貢市中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及西九文化區等,了解香港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育,以及藝術及文化發展。 香港本地大學一向擁有龐大及全面的學生交流計劃網絡,不僅為本地學生提供海外學習的寶貴機會,同時亦吸引國際交流生來港學習,進一步促進校園國際化。通過與海外院校夥伴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本地大學將持續推動香港高等教育發展,增強本地及國際學生的互動交流,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參與的大學夥伴名單如下: (院校名稱只備英文版本) 澳洲: 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 Curtin University Griffith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奧地利: MCI 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 加拿大: University of Victoria Mount Royal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ontreal 克羅地亞: Zagreb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捷克: Masaryk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Hradec Králové 法國: IESEG School of Management TBS Education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ille 德國: EBS University for Business and Law, Germany Hochschule Heilbronn Konstanz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Leuphana University Lueneburg RWTH Aache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Bayreuth University of Mannheim University of Regensburg 愛爾蘭: Trinity College Dublin 意大利: University of Bologna 拉脫維亞: University of Latvia 立陶宛: Vilnius University 紐西蘭: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挪威: NHH Norwegian School of Economics 波蘭: University of Warsaw 俄羅斯: Peter the Great St. Petersbur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西班牙: CUNEF University 瑞典: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nköping University Linnaeus University 瑞士: Zurich Univers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土耳其: Sabanci University 英國: Cardiff University City St George's, University of London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Swansea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Bath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niversity of Glasgow University of Reading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美國: Lehigh Universit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Stony Brook University Temple University Tulan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大學夥伴代表到訪香港城市大學 大學夥伴代表到訪香港浸會大學 大學夥伴代表到訪嶺南大學 大學夥伴代表到訪香港中文大學 大學夥伴代表到訪香港教育大學 大學夥伴代表到訪香港科技大學 大學夥伴代表到訪香港大學 大學夥伴代表參觀鹽田梓 大學夥伴代表參觀鹽田梓 大學夥伴代表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4年12月23日

活動 環球事務處

Photo 1

理大舉辦香港首屆輔助技術研討會 促進社福及醫療行業的科技應用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輔助技術研究中心早前(12月14日)聯同工程及醫療義務工作協會,於校園合辦「輔助技術裝置的演進:邁向平等機會與提升生活質素之路」研討會。活動匯聚約300名來自非政府組織、公私營醫院、復康診所及政府部門的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及業界專業人士參與,分享對香港輔助技術設備最新發展的見解。 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港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理大輔助技術研究中心榮譽顧問陳帆教授、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及輔助技術研究中心總監方乃權教授,以及工程及醫療義務工作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張健民先生為研討會揭開序幕。 岑浩强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多年致力提供頂尖教育以培育醫療社科專才,推展創新及具影響力的科研以解決複雜的社會和健康挑戰、提升人類福祉。理大輔助技術研究中心首次與非政府組織工程及醫療義務工作協會合作,舉辦以輔助技術為主題的研討會。參加者可以通過探索輔助科技的現況,重新思考它對香港社會,特別是殘疾人士的影響。」 研討會邀請了十位來自健康科技領域的傑出代表進行演講,並展示八款輔助技術設備。陳帆教授分享其對輔助技術設備顯注提升生活質素的看法。他表示:「在推進輔助技術的路上,得到服務對象由衷的感謝是我們最大的回饋。試想像當有人說『我曾經需要別人餵食,但現在我可以自己進食』時的喜悅、『我曾經因為需要別人幫忙清潔身體而感到羞愧,但你讓我自己做到、重拾尊嚴』時的如釋重負、『站起來走路是我的夢想,使用外骨骼讓我夢想成真』時的感動。這些常被忽視的簡單日常,對於那些無法獨立完成的人來說,卻代表著巨大的成就。你們的支持和關懷對他們意義重大,深刻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方乃權教授表示:「現時香港有約50萬名殘疾人士,隨著人口老齡化,估計未來對輔助技術有需求的人口或增至100萬人,因此具迫切需要研發輔助技術設備,以支援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輔助技術研究中心將繼續倡導並加強香港及大灣區輔助及康復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商業化發展。」 是次研討會加強行業交流及合作,提升公眾對輔助技術的認知,並把知識轉化至社區層面。工程及醫療義務工作協會總幹事尹家碧女士期望輔助技術設備能幫助有需要人士提升生活質素,實現更充實的生活。   ***完***

2024年12月20日

活動 輔助技術研究中心

Photo 1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 成立中國紡織藝術中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宣布,合作成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理工大學聯合中國紡織藝術中心(中國紡織藝術中心),以善用著名中國紡織藝術收藏家賀祈思先生(Chris Hall)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承諾捐贈的近三千件中國紡織藝術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透過學術研究、教學、培訓、公眾教育及出版項目,推動全球對中國古代紡織藝術、歷史和科技的研究、傳承和創新。 成立中國紡織藝術中心的合作協議簽署儀式今天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主席孔令成先生、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女士見證下,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與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代表雙方簽署。 結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中國歷史、文化和藝術,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在紡織、時裝和設計方面各自的專業知識和科研實力,中國紡織藝術中心將引領和推動中國古代紡織品的研究、教育、出版和創新性應用,聚焦課題包括中國紡織品歷史與考古、中國服飾史、紡織品科學研究、紡織技術史、絲綢之路等。 中國紡織藝術中心將為理大人文學院、時裝及紡織學院、設計學院,以及其他學院及學系的教學、研究和外展活動提供重要資源,讓師生能近距離研究「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藏品。理大亦會善用藏品作為教材,並計劃開辦中國紡織及絲綢歷史相關的課程。理大亦將與博物館合辦教育項目,包括專題課程、研討會、工作坊和出版物等。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主席孔令成先生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理大合作成立的中國紡織藝術中心,是推動全球對中國紡織文化研究和欣賞的重要平台,讓年輕一代發掘中國紡織品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彰顯雙方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我們衷心感謝賀祈思承諾向博物館捐贈他的中國紡織品收藏,此乃全球最全面和最重要的中國歷史紡織品收藏之一。本館將透過展覽、學術研究及教育項目,推動中國紡織品的展示、研究及國際交流。」 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中國紡織藝術中心的成立標誌著理大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推動中國紡織文化研究、教育和傳承創新方面邁出重要一步。理大作為世界級創新研究型大學,多年來在紡織、設計領域的學術和研究成就得到國際的肯定和認同。是次合作將發揮雙方優勢,透過不同方式讓珍貴紡織藏品在研究、教學、當代時裝和設計等多個領域,發揮更大影響力,提高全球對中國古代紡織藝術的認識和欣賞,同時傳承優秀中華文化,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明年首度公開展覽 香港知名中國紡織藝術收藏家賀祈思先生承諾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捐贈其中國紡織藝術收藏,包括近三千件從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至21世紀的藏品,涵蓋的重要類別包括明清補子、宗教類紡織品等。此收藏配有豐富的研究資料,如紡織品樣本,將為研究中國紡織史及其收藏史提供關鍵資源。 賀祈思先生將於2034年正式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捐贈其收藏,並同意博物館從2024年12月起將其部分藏品轉移至館內,以承諾捐贈的形式出借給博物館使用,令博物館可以利用中國古代紡織品最全面的收藏之一。博物館計劃在2025年下半年,舉辦以中國歷代絲綢文化,以及文明交流為主題的大型絲綢通史展覽,展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推動全球對中國紡織品的研究和欣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的攝影、編目和數碼化工作會由博物館主責。 賀祈思先生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是我畢生心血的結晶,它見證了中國近三千年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化以及人們對美的追求。我很高興這批珍藏能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安家,也期待借助中國紡織藝術中心這一跨學科國際研究和創意平台,讓公眾有更多機會欣賞我的收藏,更大地發揮其影響力,並相信在一流的策展、研究、教育、文物保護和出版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這批收藏能為更多學者提供研究資料,為藝術家和設計師提供創作靈感,向普羅大眾普及歷史文化知識,鼓勵公眾欣賞中國紡織藝術之美。」 有關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理工大學聯合中國紡織藝術中心的資訊,以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展覽內容,將適時於博物館網站公布。 賀祈思先生講解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部分珍品。 ***完***

2024年12月18日

活動 其他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