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國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條約

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

非法鴉片貿易嚴重危害中國經濟和人民健康,因此清政府試圖取締鴉片貿易。1839年,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查禁鴉片貿易,英國鴉片商被迫交出鴉片。同年6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沒收並銷毀兩萬多箱鴉片。為應對清政府查封鴉片的行動,英國政府決定出兵中國。1842年英國打敗清政府。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

the 1st opium war 1839 1842 1 20221118 1393639932

the 1st opium war 1839 1842 2 20221118 1007841388

the 1st opium war 1839 1842 3 20221118 2048811720

圖片均來自公有領域

圖片均來自公有領域

圖片均來自公有領域

左圖刻畫了林則徐主持虎門銷煙。
中間圖片刻畫了東印度公司輪船復仇女神號摧毀了中國戰艦。
右圖刻畫了1840年7月英軍攻佔舟山。

(Hsu, 2000; Li, 2016; Spence, 1990; Twitchett & Fairbank, 1978)

 

《南京條約》(184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除賠款外,清政府同意將香港島領土割讓給英國;建立「公平合理」的關稅;允許英國商人在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和上海五個「通商口岸」進行貿易,並與中國地方官員直接溝通。其後所簽訂的《博古條約》補充條款准許英國公民在中國享有清政府向其他國家公民給予的權利。

The Treaty of Nanking (1842)

圖片均來自公有領域

英方代表亨利·砵甸乍爵士與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鑒簽署《南京條約》。

(Hsu, 2000; Wong, 2018)

 

《望廈條約》(1844)

1844年7月3日,清政府與美國談判並簽訂了《望廈條約》(又稱《和平、友好、通商條約》)。該條約條款承諾對貿易港口徵收固定關稅,允許美國公民在中國購買土地,在通商口岸興建教堂和醫院,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以及在條約生效12年後享有修改權。

The Treaty of Wanghia (1844)

Robert Huffstutter 所繪油畫CC BY-NC 2.0授權使用.

清政府與美國簽訂《望廈條約》。

(Hsu, 2000)

 

《黃埔條約》(1844)

1844年10月24日,清政府與法國在停靠於廣州黃埔港的法國軍艦阿基米德號上簽訂《黃埔條約》。法國獲得與英國在《南京條約》下的相同特權,並獲准在港口停泊軍艦以保護其貿易和水手。此外,條約容許天主教在中國自由傳播,並允許法國在五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以方便貿易活動、重新建立治外法權和保護法國教堂的墓地。

The Treaty of Whampoa (1844)

圖片均來自公有領域

根據《黃埔條約》,法國商人可於五個港口經商,包括廣州和上海。

(Hsu, 2000; Kuo, 1987; Spence, 199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 – 1860)

1854年,英法兩國要求修改《南京條約》,被清政府拒絕。在戰爭的第一階段,英法聯軍入侵廣州和大沽,擊敗中國軍隊。清政府被迫於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在第二階段,英法聯軍於1859年再次入侵大沽、天津和北京,燒毀圓明園。清政府被迫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以作為停戰協定。

The 2nd Opium War (1856 – 1860)1

The 2nd Opium War (1856 – 1860)2

圖片均來自公有領域

圖片均來自公有領域

左圖刻畫了英國政府聲稱中國軍官摘下貨輪亞羅號上的英國國旗。
右圖刻畫了1858年6月簽訂《天津條約》。

(Spence, 2013; Tsiang, 2013)

 

《天津條約》(1858)

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俄、美簽訂《天津條約》。與英方簽訂的條款主要包括在北京設一名英國公使,並讓其家人和工作人員隨行陪同;確保基督教傳播不受限制並得到保護、給予英國治外法權,以及開放煙台、鎮江等額外通商口岸。

The Treaty of Tientsin (1858)

圖片均來自公有領域

清政府與英、法、俄、美四國在天津簽訂《天津條約》。

(Kuo, 1987; Spence, 1990)

 

《北京條約》 (1860)

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俄國獲中國給予最惠國待遇,包括大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商業特許權、開放貿易、領事館和住宅興建權。英國獲追加賠款800萬兩白銀以及九龍半島部分地區。此外,法國獲中國給予天津的對外貿易和居住權,而法國傳教士則獲准在中國擁有財產。

The Convention of Peking (1860)

圖片均來自公有領域

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

(Hsu, 2000; Spence, 199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

1949年4月,共產黨軍隊解放南京,國民黨撤退。同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中國內戰結束和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內地開始執政。隨著國民黨逃往台灣,共產黨接管了整個中國內地。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

圖片均來自公有領域

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Hsu, 2000; Spence, 2013)

 

參考文獻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