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楊光教授研發高效寬能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為規模化製備開拓新路徑

2025年3月25日

研究成果

由香港理工大學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楊光教授,以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黃勁松教授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創新地將還原性甲基肼陽離子(Mhy+)引入寬能隙鈣鈦礦材料,為太陽能電池在環境條件下的規模化製備開拓新路徑。這項突破性研究已於《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發表,題為「Reductive Cation for Scalable Wide-Bandgap Perovskite Solar Cells in Ambient Air」。

團隊在改善材料性能、器件性能、器件穩定性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科研人員發現,引入Mhy+ 能顯著降低鈣鈦礦薄膜缺陷密度,抑制碘化物氧化和鹵化物相分離,從而實現了在環境空氣條件下製備出高效且穩定的寬能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元件。團隊所研製的寬隙太陽能電池,功率轉換效率達23.3%,開路電壓為1.28 V,電壓損耗僅0.37 V,創紀錄新高。研究員亦成功製備出25 cm² 的小型元件,其穩態效率達19.8%。這些小型元件,在55±5°C的高溫加速老化條件下,經過700小時光照強度測試後,仍保持94%初始效率,展現出卓越的長期穩定性。

這項研究破解了在環境條件下規模化製備太陽能電池所涉及的技術難題,為推進太陽能採集技術發展邁出重大一步。

閱讀全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5-01529-5

 


研究部門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