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0806_GSCS  ICUI 2025_Photo 1

理大舉辦「全球智慧城市峰會暨第四屆國際城市信息學大會」 發布2025年智慧城市指數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SCRI)及國際城市信息學會(ISUI)聯合舉辦的「全球智慧城市峰會暨第四屆國際城市信息學大會」,日前(8月6日)正式啟動。 為期三天的會議邀得逾240位知名學者及資深業界人士分享他們對城市信息學和智慧城市的真知灼見和研究創新,預計將有逾600位來自世界各地學者和不同界別人士出席。活動邀得國際知名科學家作主題演講,並設政府和產業論壇、技術創新展覽,以促進「官產學研」在智慧城市領域的合作。 會上,SCRI及ISUI更聯合發布由理大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地理資訊系統及遙感講座教授、國際城市信息學會主席史文中教授及其團隊開發的2025年「智慧城市指數」。該指數採用以人為本的評估框架,包含市民、環境、社會景觀、經濟、基礎設施和治理六大維度與97個指標,聚焦智慧城市建設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實際影響,以協助全球城市評估現狀,讓世界各地政府制定可持續的智慧城市發展策略。「智慧城市指數」適用於城市不同發展階段(如發達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及新興工業經濟體),且完全使用公開資料,以實現更有效的城市決策。 2025年「智慧城市指數」對全球73個城市進行評估,排名前十為斯德哥爾摩、華盛頓、巴塞隆拿、倫敦、東京、蘇黎世、紐約、香港、哥本哈根及奧斯陸。香港於全球排名第八,亞洲居次席,排名高於區內主要競爭城市如新加坡,以及多個歐美國家的主要城市,其中在環境、經濟、治理三個維度表現尤其出色。 新聞稿:https://polyu.hk/owffo 國際會議詳情:https://www.isocui.org/icui2025 「智慧城市指數」排名結果:https://www.isocui.org/smart_city_index

2025年8月6日

宣傳

20250804PolyU research reveals neurocognitive correlates of testosterone 2000 x 1050 pxTC

理大研究揭示睾酮影響男性大腦神經認知 高睾酮或導致自私傾向及有助提升狀態自尊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精神健康研究院成員吳寅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展開一系列跨學科研究,探討在年輕男性身上,睾酮與大腦神經認知功能的關聯,以及其對社會行為帶來的影響,為睾酮療法在改善相關心理健康問題的臨床治療及實際應用提供了重要啟示。 首項研究聚焦於社會經濟行為,團隊結合藥物介入和功能性磁力共振(fMRI),研究睾酮如何影響慷慨行為,以及當中的潛在神經機制。研究發現,接受外用睾酮的男性,特別在面對關係愈疏遠的對象時,慷慨程度明顯比正常男性下降更多。fMRI結果則指出,當睾酮處於較高水平時,顳頂交界處的神經活動會減少。顳頂交界處位於大腦上部區域,涉及社會認知功能;團隊分析指出,睾酮可能會從神經層面上抑制顳頂交界處的活動,降低對他人福祉的關注,這顯示睾酮水平上升或與經濟決策中的自私傾向及同理心降低有關。 團隊的另一項研究圍繞狀態自尊,即個體對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的即時感知,與睾酮水平的密切關聯。研究結果顯示,提升睾酮水平能夠幫助促進狀態自尊的更新,有效緩解與焦慮、憂鬱、飲食失調、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等相關的異常行為問題。研究指出,單次劑量的睾酮對狀態自尊有正面影響,尤其當患者置身積極的社會環境中,其效果會更為顯著。因此,團隊提出未來可以考慮結合單劑量睾酮,以及透過正面社會回饋提升狀態自尊的介入策略,作為治療相關異常行為和臨床症狀的潛在臨床前治療。 兩項研究已分別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以及《生物精神病學:認知神經科學與神經影像學》。吳教授亦憑其卓越研究成果,榮獲國家教育部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新聞稿:https://polyu.hk/jPMAD   網上報導: 無綫電視 – https://polyu.me/4m2LXYa(00:49 - 01:22) 商業電台 – https://polyu.me/4lcj8Y7(2025-08-05 第三節;16:44 - 19:09;需訂閱)

2025年8月4日

研究成果

Recap20250801 SCRI DL by Prof Michael GOODCHILD2000 x 1050 pxTC

人工智能帶來的不確定性:地理信息科學先驅Michael GOODCHILD教授剖析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

地理空間資訊的應用滲透城市規劃、環境管理、災害應變和交通運輸等多個領域,利用空間運算支援各行各業的決策。然而,空間及/或時間資訊的資料中的誤差、不精確性和複雜性可以影響空間數據和分析的質量和可靠性。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地理系榮休傑出教授Michael GOODCHILD教授表示,隨著人工智能在地理空間(GIS)領域的應用越趨普遍,這不確定性問題或許會變得更為棘手。 2025年8月1日(星期五),Goodchild教授以「地理空間未來」為題,主講第42場PAIR傑出講座。本次講座吸引76名現場參加者和15,310名線上觀眾,回顧了GIS在演進中的關鍵發展和傳統慣例,並揭示了該領域的新方向和未來前景。講座中,Goodchild教授簡單介紹了GIS的發展歷史,並探討了測量、命名規格、電子計算、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定位測量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如何推進GIS發展。 Goodchild教授指出,隨著當今時代大數據爆炸式增長,以及機器學習、生成式人工智慧和數位孿生等先進技術的普及,GIS將面臨諸多新技術難題,當中包括地理偏差、機器學習的透明度、環境影響、預測模型的不確定性等,對地理信息系統的適用性帶來了挑戰。講座中,他強調GIS的方向和前景取決於電腦運算在提升性能、降低成本方面的發展,從而實現具更高解析度的數據,以及更佳的模型、機器學習和3D圖像真實感。為了帶出電子計算突破對GIS的重要性,他分享了幾個數位孿生模型範例,這些模型能夠將火山、沿海地區和城市環境等實體景觀以數位方式呈現。在講座結束前,Goodchild教授再三強調了GIS領域的道德問題:「雖然軟件開發人員正大力推動社會使用通用GIS軟件,但大眾也應肩負責任,妥善使用軟件,令科技應用不偏離原意。」 Goodchild教授為理大高等研究院高級院士、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   按此重溫

2025年8月1日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20250730PolyU scholar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in Energy and Thermal 2000 x 1050 pxTC

王鑽開教授突破能源及熱流體科學界限 榮獲兩項國際殊榮

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研究生院院長、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及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及體育科技研究院成員王鑽開教授,近日憑藉在納米能源及界面科學領域的突破性貢獻,榮獲兩項國際知名研究獎項,包括「納米能源獎」和「微流及界面現象(μFIP)傑出研究獎」。 這些獎項彰顯了王教授在推動可持續技術方面的重大貢獻,及以自然啟發及跨領域創新推動科研發展的卓越成就,確立了其在熱力流體學研究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王教授感謝團隊的共同努力,並鼓勵年輕研究人員:「勇於以好奇心與嚴謹態度探索未知課題。這些獎項的肯定提醒我們,即使是微小的進展,只要有使命感驅動,也能產生漣漪效應,激起深遠影響。」 納米能源獎:革新能源採集技術 「納米能源獎」自2012年設立,於每兩年一度舉辦的「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國際會議」(NENS)上頒發,是納米能源領域最具聲望的國際獎項之一。該項殊榮肯定了王教授在自然啟發界面工程方面的開創性研究成果,特別是在能源採集技術上的突破。 王教授的創新技術,尤其是水滴發電機,徹底改變了可擴展能源採集的研究格局。他透過創新的界面工程,整合多種能量轉換過程,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有效從水、陽光及熱能中採集能源。 融合經典科學原理與自然啟發力學是他的研究標誌,為能源系統中的關鍵挑戰提供嶄新解決方案,促成了新一代以界面工程為核心驅動的技術,更突破了傳統能源效率的界限。 μFIP傑出研究獎︰促進關鍵應用 此外,王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舉辦的2025年微流及界面現象(μFIP)會議上獲頒「微流及界面現象傑出研究獎」,以表彰其在熱流體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特別是在開發具動態界面及傳輸特性的自然啟發表面方面的研究成果。 這些表面可調節濕潤性、黏附性及熱流體傳輸等界面行為,相關創新技術促進了多項關鍵應用,涵蓋能源採集、熱管理及柔性電子技術。 王教授感謝獲授這些榮譽,並表示:「跨學科研究能拓展視野,衍生出引發全球共鳴的創新見解,以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複雜挑戰。這些認可再次肯定了將基礎材料創新與實際工程應用相結合的重要性。突破往往誕生於跨學科交匯之處,這激勵我繼續將實驗室的發現轉化為具效益的解決方案,為可持續的未來而努力。」  

2025年7月30日

榮譽及成就

WFCC 2025_6

2025世界燃料電池大會圓滿舉行

由香港理工大學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國際綠色能源協會聯合主辦的「2025 世界燃料電池大會」於 2025 年 7 月 9 日至 12 日在理大校園成功舉行。 大會由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研究)、智慧能源研究院管理委員會委員倪萌教授擔任主席,匯聚了來自 15 個國家和地區的 300 多位講者和與會者就製氫、儲氫、燃料電池和系統集成等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大會詳情:https://www.iahe-fcd.org/wfcc2025 網上報導: 今日頭條 – https://polyu.me/4lPZTov

2025年7月29日

研究院/研究中心講座

20250725PolyU scholars honoured as RGC Senior Research Fellows 2000 x 1050 pxTC

理大學者憑卓越科研成果 獲頒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及研究學者

理大高等研究院三名學者分別於2025/26 年度研究資助局(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究學者計劃」中得獎,以表彰其在生物醫學工程、人工智能和先進材料等關鍵領域的傑出科研成果。 兩位學者獲頒「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名銜,他們分別為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智齡研究院及體育科技研究院成員孫雷教授,以及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主任兼計算智能講座教授、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成員陳家進教授。 孫教授帶領的「開發非人靈長類動物適用的聲遺傳學」項目,旨在開發一種針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新型聲遺傳學方法,並評估其在細胞特異性、空間精確性和穿透能力的表現。陳教授帶領的「面向醫學圖像分析的自適應預訓練視覺─語言基礎模型」項目,旨在開發一套綜合性的智能可解釋系統,能提供個人化、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並具備視覺問答、放射學報告分析和電腦輔助診斷等關鍵功能。 理大應用物理學系教授、先進製造研究院成員趙炯教授則獲頒「研資局研究學者」名銜。他帶領的「從滑動電子學到扭轉電子學:一個無耗散鐵電性的扭曲結構平台」項目,專注於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及二維材料研發。團隊通過將尖端技術與材料合成、器件製作及理論模型相結合,促進材料品質的提升,推動其在實際器件的應用。 新聞稿:https://polyu.me/4f3UJCC   網上報導: 點新聞 – https://polyu.me/419eoeA 香港新聞社 – https://polyu.me/46VZ2hh    

2025年7月25日

榮譽及成就

20250723_PAIR featured on THE Campus_TC

理大高等研究院刊文《THE Campus》 分享短期課程設計見解

提升大眾對交叉學科研究的認識對推動科技創新至關重要,為人類健康和福祉等諸多社會挑戰帶來極具潛力的解決方案。到底理大如何透過科普教育讓大眾認識交叉學科研究? 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平台《THE Campus》分享獨特見解,闡述高等研究院在設計「PAIR高級進修課程」中的特別考量及策略。該課程為高等研究院新推出的教育項目,旨在透過短期課程,讓大眾了解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前沿交叉學科研究。 全文閱讀: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campus/make-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accessible-everyone(只供英文) 課程報讀及詳情:https://www.polyu.edu.hk/pair/education/(只供英文)  

2025年7月23日

宣傳

20250717_PolyU launches advanced education programme_TC

理大推出高級進修課程 開設短期課程助大眾緊貼科技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跨學科研究,為社會的迫切問題提供解決方案。2022年,大學成立理大高等研究院(PAIR),以促進交叉學科研究,轉移知識和科技,激發交叉學科創新,及與世界頂級科研機構合作。 為鼓勵大眾更深入了解交叉學科協作及其對推動社會正面改變的重要性,理大高等研究院開辦全新「高級進修課程」,以傳播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及高階科學技術知識。 首期課程將於今年秋季開課,內容聚焦「健康與智慧生活」。課程為期十三週,由理大相關學科的專家設計,涵蓋六個應用科學領域,包括:食品與營養、運動、智慧樂齡、精神健康、視覺健康和中醫藥。透過課程,學員將了解現今世界面臨的嚴峻挑戰的整體概況、理大為應對這些問題而開發的創新技術,以及相關領域的科技難題。 課程無需學員具備相關知識背景,尤其適合有興趣拓展跨領域科學知識及緊貼最新科技發展的人士。課程採用雙軌教學,學員可選擇參與面授或網上課堂,為有意報讀的本地及海外人士提供靈活的學習選項。符合課堂出席率的學員可申請修讀證明書。 為鼓勵大眾積極參與科普學習,首期課程現免費開放予合資格的公眾人士報讀。課程自推出以來反應熱烈。面授課堂經已滿額,網上課堂仍有少量餘額,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分配。課程報名截止日期為7月31日。如欲報名或查詢詳情,請瀏覽課程網頁: https://www.polyu.edu.hk/pair/education/。  

2025年7月17日

宣傳

Photo1

理大與大豆天地公司共建創新大豆研究與功能食品開發聯合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大豆天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豆天地公司)宣佈共同成立「理大─大豆天地農業科技創新大豆研究與功能食品開發聯合實驗室」(實驗室),致力推動大豆功能性食品研究及可持續農業技術轉化。 聯合實驗室捐贈典禮於7月10日在理大校園舉行,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大豆天地公司主席丁午壽先生交換紀念品。其他出席嘉賓包括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陳家齊女士、一眾理大領導層和學者、大豆天地公司領導層、股東及業界友好。 實驗室將透過跨學科合作,進行創新大豆研究和食品開發,協助業界開發新型大豆功能性食品,並推動健康飲食和可持續生活的文化。理大及大豆天地公司期望攜手推進國家的農業和食品科技,把科研成果推廣至一帶一路國家,共同打造更健康、更綠色的未來。 新聞稿:https://polyu.me/4nRsonb 網上報導: Mirage News – https://polyu.me/3UhF3C8(只供英文) 香港商報網 – https://polyu.me/4nWDgAk 識港 – https://polyu.me/4542ULQ

2025年7月17日

資助與捐贈

Photo 1

理大研發創新二維材料強韌兼備技術 推動電子及光子領域應用

工程材料的強度和韌性往往不可兼得,這種情況令材料的設計和選擇備受考驗。為此,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開發了一項創新方法,只須扭轉二維材料的雙層結構,便可在不影響材料固有強度下增加韌性。 過渡金屬二硫屬化物(TMD)是具有獨特電子、光學及機械性能的二維材料。二維材料具高強度但易碎的特性,而斷裂通常是不可逆轉的。如何同時提高材料的強度及韌性是工程界的一大挑戰。 為了突破這些限制,理大應用物理學系教授、先進製造研究院成員趙炯教授帶領的團隊開發了一項創新方法,利用材料的連續斷裂扭曲雙層結構,開創性地透過扭轉工程,令二維材料的強度和韌性兼得。團隊聚焦研究TMD,如二硫化鉬(MoS₂)及二硫化鎢(WS₂)等,結果發現扭轉二維材料雙層結構的嶄新斷裂機制。成果已獲納米壓痕及理論分析的驗證。 透過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團隊發現二維材料的扭曲雙層結構中,當裂縫擴展時,上層與下層之間的晶格錯配,會形成互鎖的裂紋路徑。初次斷裂後,兩層的裂紋邊緣會自動組合,形成穩定的晶界結構。這種獨特的「裂紋自癒合」機制可保護後續的斷裂免受應力集中的影響,從而有效地抑制裂紋進一步擴展。與傳統斷裂情況相比,這一過程會消耗額外的能量,但可透過調整材料的扭曲結構和角度,達到不同的韌性增強程度。 此項發現有利設計出強韌兼備的新型二維材料,未來更有望廣泛應用於光子和電子器件上。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自然材料》刊登。 新聞稿:https://polyu.me/4nPv6ta 網上報導: Mirage News – https://polyu.me/4kBNFhX(只供英文) 點新聞 – https://polyu.me/4lYAysf  

2025年7月16日

研究成果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