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0926_PolyU and Hebei Gucheng Incense Group enter agreement_SC

理大与河北古城香业签署合作协议 共谱中式芳香保健新篇章

2025年9月26日,香港理工大学热烈欢迎保定市中医药代表团莅临校园。校方同日与河北古城香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携手推动中国传统香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促进熏香产业的高质量及科学化发展。 在理学院院长黄维扬教授、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黄咏恩教授、保定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兼副主任尹刚亮,以及河北古城香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兰英的共同见证下,协议书由理大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黄文秀教授及河北古城香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雪明代表签署。 协议为双方未来两年的合作奠定基础,目标是通过经典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研究,开发具有明确康养功能的新型熏香产品,建立科学客观的功效评价体系,并主导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携手引领全球熏香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2025年9月26日

宣传

20250925_Ten PAIR members win PolyU Patents Achievement Award 2024_SC

理大高等研究院10位成员荣获2024年度理大专利成就奖

「理大专利成就奖」于2023年设立,旨在表彰在知识产权、科研成果商业化及知识转移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的学术部门及发明人。今年,共有11位学者获颁个人奖项,其中10位为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员(按姓氏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专利申请卓越奖 」及「最活跃专利申请奖」 张志辉教授、工程师 超精密加工与计量学讲座教授 视觉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 先进制造研究院成员   黄鑫炎教授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副教授 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成员 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员 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成员 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成员   「专利申请卓越奖 」 倪一清教授、工程师 严、麦、郭、钟智能结构教授 智能结构与轨道交通讲座教授 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成员   史文中教授 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讲座教授 潘乐陶慈善基金城市信息学教授 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成员   「专利申请卓越奖 」及「商业化卓越奖 」 杜嗣河教授 科研眼科视光学访问讲座教授 视觉科学研究中心成员   「商业化卓越奖 」 陶肖明教授吴文政及王月娥纺织科技教授 纺织科技讲座教授 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院长 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员   谢欣然教授 眼科视光学院副教授 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成员 视觉科学研究中心成员   黄家兴教授 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教授 未来食品研究院院长 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成员   杨洪兴教授、工程师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教授 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管理委员会成员 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员   郑永平教授、工程师 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 生物医学工程讲座教授 智龄研究院院长  

2025年9月25日

荣誉及成就

20250922_Twenty-five PolyU projects receive support from Health_SC

理大25项研究获医疗卫生研究基金支持

理大在最新一轮的医疗卫生研究基金(2023年度)中,共有25项研究获支持,合共获资助港币2,291万元。这些项目旨在应对迫切的健康挑战及促进病人福祉,体现了理大致力于持续推动跨学科合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响应患者、照顾者及医疗人员的多元需求,从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全面提升长远健康成效。 当中12个项目由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员领导: 首席研究员 研究项目(只有英文) 资助金额(港元) 李天昕博士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智龄研究院成员 Exploring Spine Flexibility and Spinal Deformiti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urve Progression in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s with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Study $724,600 朱玉燕教授 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副教授、未来食品研究院及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成员 Investigating the translational potential of parthenolide for ameliorat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n obese adults $1,499,999 萧杰恒教授 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利民医疗化验科学青年学者、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成员 Application of Targeted Capture Sequencing for Diagnosis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s – Simultaneous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ene Detection and Strain Typing in a Single Reaction $1,499,950 黎田教授 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助理教授、未来食品研究院及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成员 Investigation of Time-resolved Magnetic Resonance Fingerprinting (TR-MRF) for Liver Cancer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Response Assessment in a Pilot Clinical Trial $1,459,000 黄千凌教授 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副教授、未来食品研究院管理委员会成员 Integrated AI-driven single-cell monitoring system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pathway discovery in infection-associated thrombosis: advanc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long COVID $1,499,000 黄颕思博士 语言科学及技术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智龄研究院成员 Utilization of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in 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 (IVR-CST) for Elderly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499,996 林晶霞教授 康复治疗科学系助理教授、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及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成员 Enhancing Clinical Care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Using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A Feasibi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MotherCare” Mobile App $499,920 Jed MONTAYRE教授 护理学院副学院主任(策略)及副教授、智龄研究院成员 Dyadic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in older people with co-occurring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iabetes as a supplementary approach to Chronic Diseases Self-Management Program: A hybrid effectiveness-implementation study $1,345,318 杨颕辉教授 护理学院副教授、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An implementation Science Approach to Evaluate Self-administered Acupressur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in Older-Aged Adults in the Community $1,499,989 杨琳教授 护理学院副教授、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成员、未来服装纺织科技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及视觉科学研究中心成员 A Personalized Interactive Patient Empowerm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tform (PIPE-AI) Enhanced by DiabetesGPT in Prediabetes and Diabetes Patients in Primary Healthcare Settings $500,000 谢瑶洁教授 护理学院副教授、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成员 Migraine features and silent brain infarction in predicting stroke risk progression: A cohort study with neuroimaging analysis in Hong Kong Chinese women $1,499,907 梁子荣教授 眼科视光学院助理教授、未来食品研究院及视觉科学研究中心成员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he Magnocellular-Dorsal System in Reading Chinese: A Pilot Study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Middle Temporal Visual Area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499,550

2025年9月22日

资助与捐赠

20250921_Prof WONG Ka-hing featured in TV programme_SC

黄家兴教授于电视节目介绍将厨余转化为3D打印材料

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院长兼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教授黄家兴教授,最近在无线电视节目《破局译码ESG》中作客,介绍其团队研发、以厨余制成的可持续3D打印材料。该材料是利用回收的咖啡渣,结合聚乳酸制成。这项技术不仅能减少碳足迹,亦展现了废物再利用的巨大潜力。 黄教授补充,团队已与多间本地咖啡连锁店合作,利用他们的咖啡渣生产环保3D打印产品。这项创新的绿色科技为应对香港都市厨余及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提供了新方案。 网上报导: 无线电视 - https://polyu.me/4pA59ik(13:56-16:38)(需订阅)

2025年9月21日

媒体报导

TWOPMT9

理大两项目获创新及科技支持计划拨款 助力航天科技研发

国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到,「创新及科技支持计划特别征集(航天科技)」将拨款逾一亿元,支持大学六项研发项目,其中香港理工大学有两个项目入选。获支持的航天科技研发项目,未来有望应用于嫦娥七号、天宫空间站及载人登月等任务。 理大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工程师,获资助三千二百万港元开展「关键太空技术能力研发可应用于地形相机」项目。该项目将延续理大于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及天问一号任务中的成功经验,研发新一代太空导航相机及相关技术。团队将开发高强度/重量比、高热导率、可控吸收率、反射率、发射率及折射率的新材料与新工艺。研究重点亦涵盖空间气候特性应对(如辐射特性)、空间环境中的化学兼容性,以及无孔三维打印等关键制造技术。此外,团队亦将探索与影像撷取及处理相关的核心技术,包括针对极端温度波动下仍能保持中性光学性能的热模型,以及用于月球表面不同日照角度下导航的地形识别人工智能算法。 此外,机械工程学系系主任及智能结构与系统讲座教授、深空探测研究中心成员苏众庆教授、工程师,亦获资助逾四百四十万港元,开展「基于『全增材制造』理念的新型感知技术用以快速评估空间系统在太空垃圾超高速冲击下的健康状态」项目。此计划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该系统将应用在航天器上,以有效降低太空废弃物对通讯卫星和太空站造成的超高速撞击风险。此外,这项技术也将改善现有的安全设计理念,提升可维护性,并延长长期服役太空系统的使用寿命。 国家把「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理大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推动航天科技发展,助力太空经济蓬勃发展。   网上报导: 文汇报 - https://polyu.me/3K2RlN8 香港仔 - https://polyu.me/42y9Oax 紫荆 - https://polyu.me/4ncDBOg\ 凤凰网 - https://polyu.me/47S7grl   阅读更多: 容启亮教授之项目 - https://polyu.hk/pjVEF 苏众庆教授之项目 - https://polyu.hk/jZoTU  

2025年9月19日

资助与捐赠

20250917_Creation of intelligent wearable systems leading the innovation_SC

智能穿戴系统的研发引领产业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院长、纺织科技讲座教授、吴文政及王月娥纺织科技教授陶肖明教授及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系列智能可穿戴系统,可应用于运动、医疗、娱乐、工业等领域。 首先,智能可穿戴式冷热交替运动复原系统COOLWEAR,采用独特的流体织物结构及单向传热复合织物,结合人体工学设计。系统融合机电流体多功能侦测与控制技术,能于10秒内在摄氏5度至40度之间迅速进行温度切换,且温度分布均匀,最大热通量高达1.2千瓦/平方米。系统由主机及穿戴端组成,体积小巧,并具备三段式间歇加压功能,适用于多个身体部位,能有效提升运动后肌肉供氧及弹性,并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用家可透过手机应用程序自选治疗模式,方便运动员可于场边轻松使用,实现实时运动恢复。 在多感模拟穿戴技术领域,团队专注于人类混合嗅觉感知及多感触觉模拟研究,首度提出基于纤维集合体的仿生机制,并设计相应驱动装置以仿真混合气体与触觉。透过人工智能及算法,装置能实时融合感测讯号,为用户带来高度沉浸式体验。其研发目标包括:基于AI控制的可穿戴嗅觉仿真装置、可调节硬度与温度的织物触觉仿真设备,以及可穿戴纤维基声学听觉器,用于连续监测人体脏器官声学讯号。 此外,电子织物互动系统亦为陶肖明教授团队的重要科研成果之一。团队运用微电子芯片与纤维材料的异质整合技术,开发出新一代高性能、可程序化电子纺织品,并突破性研发出全球最细、直径小于1毫米且耐水洗的电子纱线,可无缝应用于传统针织及刺绣工艺。基于这些技术,团队实现了全彩可编程电子织物显示、智能互动、复合电子纱线制程、新型纤维基电子材料及专用纺纱设备等多项创新,打造出能同时感知视觉、听觉及触觉的多模态智能织物互动系统。该系统不仅保持织物柔软与舒适,亦具备防污、防水及多模态人机互动等优势。 陶教授团队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充分展现理大的科研卓越及创新精神,为智能可穿戴技术带来多元应用,成为运动、医疗、娱乐、工业等领域的重要推动力量。   网上报导: 新华社 -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737062?docid=12737062&newstype=1001&d=1350125&channel=weixin&time=1758592082577

2025年9月17日

媒体报导

Event Recap of DLS by Prof WANG Yong 2000 x 1050 pxSC

催化创新技术驱动可持续能源的变革

催化作用能加速化学反应,在生产更洁净、更具经济效益的燃料方面扮演关键角色。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王勇教授于2025年9月17日的理大高等研究院杰出学人讲座中,以「催化作用:推动经济实惠的清洁能源」为题,分享了先进催化技术在革新燃料生产及减排方面的潜力。是次讲座吸引逾120位现场参加者,并有超过17,900名在线观众透过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同步收看。 王教授在演讲伊始,阐述了催化的定义,即利用催化剂降低引发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从而使反应在最少能量的情况下更迅速、更高效地进行。优良的催化剂需具备高度稳定性,方能有效促进反应物相互碰撞及生成产物。 随后,王教授介绍了其团队于「费托合成」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这项于上世纪开发的工艺,不仅能将煤、天然气或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其反应速率亦会自然地在高低之间波动,这奇特现象有望为未来更高效的燃料生产铺路。 王教授亦探讨了汽车废气排放系统中的催化转换器,如何利用铂、钯及铑等金属净化废气及降低排放,并指出水热老化技术可以用于稳定单原子催化剂及增强其催化活性。 总括而言,这些研究显示先进催化技术在革新燃料生产及排放控制方面具备巨大潜力,为更洁净、更高效的能源系统奠定基础。 随后的问答环节由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能源材料讲座教授王连洲主持,现场及在线观众与两位教授展开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讨论。 按此重温

2025年9月17日

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RCSVSY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到访理大 畅谈国家航天科技发展

理大热烈欢迎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及首席科学家兼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理事长吴伟仁院士于2025年9月17日亲临校园,以「逐梦太空叩问苍穹」为题,与逾600名理大师生、校友及嘉宾分享国家航天事业的重大进展与战略规划。   吴伟仁院士是航天测控通讯与深空探测工程总体技术专家,长期从事航天测控通讯和深空探测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他带领团队领导和完成「嫦娥」系列多次历史性任务,为国家月球与深空探测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目前,他与团队正推动由国家倡议、多国参与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吴院士在讲座中回顾了全球太空探索的历史,并重点介绍了中国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以及高分辨率地球遥感卫星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他指出,中国在二十年内完成了月球探测的三个阶段,“绕”、“落”、“回”,创下了多项世界第一。嫦娥五号任务带回了月球样品,并发现了一种新矿物,嫦娥石。吴院士还提到,目前已有三十多个月球地点以中文命名,包括天河基地、嫦娥四号着陆点,打破了西方在月球命名上的垄断。展望未来,吴院士强调了深空资源(如矿产和氦-3)在经济和科学上的潜力,并指出太空太阳能发电、旅游、农业和制药等领域的未来机遇,这些都将推动经济增长与创新。讲座结束后,由吴波教授担任问答环节主持人,现场观众与吴院士展开了富有成效的讨论。   作为香港唯一多次参与国家航天任务的大学,理大自 2010 年起一直积极参与国家的太空探索计划。近年,理大成立了「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并与国家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共建「先进空天推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为理大高等研究院辖下研究单位之一,由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担任主任,以及张心瑜空间科学教授、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副系主任、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波教授担任副主任。两位学者先后协助国家「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及「嫦娥六号」探月任务和「天问一号」火星任务取得成功。   理大科研团队亦通过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样品管理办公室的审核,成功借用多批次由「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以便开展多项科研项目。此外,理大学者亦积极参与其他国家航天科技及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项目,包括搭载于「实践19号」卫星上的研究项目,以及有关降低太空废弃物对通讯卫星和太空站造成的超高速撞击风险的项目等。   新闻稿:https://polyu.hk/NUiRP   网上报导: 无线新闻 - https://polyu.me/46sfBj9 东方日报 - https://polyu.me/4mnvnls 星岛日报 - https://polyu.me/4njdZiT(需订阅) 星岛头条 - https://polyu.me/4gtzLxV 大公报 - https://polyu.me/4n9ykqZ 文汇报 - https://polyu.me/3KeeewZ 巴士的报 - https://polyu.me/467fTNw Line Today - https://polyu.me/48kEsry

2025年9月17日

宣传

Event Recap of DLS by Prof DAI Jiansheng 2000 x 1050 pxSC

机器人的蜕变: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戴建生教授主讲理大高等研究院杰出学人讲座

「变态」是物种演化与生存中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研发可变形机器人是智能结构领域的核心范畴。透过结合计算智能,有望在当今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世界中实现真正的具身智能。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学院、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戴建生教授,于2025年9月15日的理大高等研究院杰出学人讲座中,以「嵌入式智能于机器人的应用」为题,分享了机器技术的最新发展。此次讲座吸引了超过140位现场参加者,并有超过14,900名在线观众透过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同步收看。 戴教授在演讲开场时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如何突破传统机器人设计框架,省略繁琐的组件添加与结构拆卸步骤,将变形机制直接融入机器人本体结构,带来颠覆性的创新。他指出,这项设计理念深受自然界生物变态现象及折纸艺术的启发,并透过几何学、力学、数学与运动学的跨领域融合,推动机器人朝向多形态、多结构、多拓扑及高自由度的方向发展。此技术不仅与人工智能的演进相辅相成,更大幅提升机器人在多变环境及高挑战任务中的适应能力。 戴教授其后指出,变形拓展了机器人结构设计的可能性空间,催生出新型变胞足式机器人、类人灵巧手、太阳能数组、超材料及变胞柔性电子等创新成果。他进一步表示,现今机器人融合刚柔特性,兼具合规性与安全,并以弹性动力学、新型变刚度机构及高度整合的感知驱动系统为特点。未来机器人将以形态创新、本质安全为核心,并结合新材料、软件或连续体、变形、仿生等特征,预示未来十年将迈向生物整合、生命体、高性能生命体及混合生命系统等新科技纪元。总括而言,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持续变革与创新。 紧接的问答环节由机械工程学系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座教授张丹教授主持,现场观众与戴教授展开了富有成效的讨论。   按此重温

2025年9月15日

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20250912PolyU and Lands Department join forces to drive surveying and geospatial innovations 2000 x

理大与地政总署合作推动创新测绘及空间地理科技 支持香港数码转型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地政总署今日签署合作备忘录,就共同发展符合官方标准的智慧测绘及地理空间服务建立合作框架。双方将透过在相关领域开展领先研究、提供技术培训及推动技术进步,加快香港数码转型的步伐。   签署仪式于理大校园举行,由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与地政总署副署长(测绘事务)张国辉先生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长陈清焰教授、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系主任陈武教授、土地及空间研究院院长丁晓利教授、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史文中教授、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翁齐浩教授及地政总署助理署长(测绘事务)朱绍基先生等一众嘉宾亦出席见证。   王钻开教授表示:「从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到灾害应对和资源管理,空间数据和人工智能科技从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如何理解环境及与其互动。透过结合测绘处的专业及经验,以及理大卓越的学术、前沿研究和创新实力,我相信此次合作能巩固香港作为世界领先智慧城市的地位,为社会带来创新及繁荣的气象。」   张国辉先生在签署仪式表示,是次合作结合理大的卓越科研能力与地政总署的实务经验,是香港地理空间技术现代化的重要一步。藉此,署方将推动应用创新方案,以提升土地行政效率,并支持香港发展成为智慧城市。   在是次的合作架构下,理大四个学术及科研单位,包括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土地及空间研究院、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及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将与测绘处在科研、教育及知识转移范畴进行合作,聚焦于土地测量、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智能城市、人工智能及定位技术等多个跨学科领域。   双方亦计划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由理大投放人才和技术资源,测绘处则提供专业经验及业界见解。中心将致力优化和应用各项与土地测量、卫星定位参考网、无人机、空间数据整合及分析、智能地址管理相关的实践和技术方案,以提升香港城市规划及发展的效率和精准度。此外,理大与测绘处亦会探讨为业界及相关政府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加深他们对最新测量和地理空间技术的了解。   陈清焰教授强调理大的交叉学科研究对支持香港可持续发展具重要意义,并表示:「智慧及可持续城市是理大交叉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在这一主题下,我们融合多个学科的专业,包括土地测量、地理信息学、土木工程、电子计算及人工智能,并在空间数据分析、系统整合、基础设施设计和感测技术等领域推动创新研究,致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供业界和政府采用的技术和政策建议,为改善城市规划作贡献。」   陈武教授亦阐释了此次政学合作的重要价值,他指出:「测绘处拥有重要的空间数据、对监管框架的了解和应对城市挑战的实际经验,而理大则具备推动前沿研究、提升技术专业及提出创新解决方法的深厚实力。通过此次合作,我们将携手筑起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确保科研成果能被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发挥各自优势应对复杂的城市发展挑战,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加快建设香港成为智慧可持续城市。」     参与此次项目的高等研究院辖下研究单位将发挥其独特优势,推动智慧香港发展。两所辖下研究院的院长强调了其专业领域在本次合作中的重要角色。丁晓利教授表示:「此次合作将促进土地及空间研究院和地政总署的人员互助合作,共同就香港可持续发展中关键的土地议题出谋献策。」史文中教授补充:「土地测量对于未来智能城市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至关重要。」   此次合作促进了学界、政府与业界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通过依托测绘与地理空间领域的创新,以及深度整合用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技术,为发展智慧香港注入重要动力。   新闻稿: https://polyu.me/4mYiQWp   网上报导: Mirage - https://polyu.me/3K1qtwO 香港商报 - https://polyu.me/3VMJvtn 巴士的报 - https://polyu.me/4pm4WPu 经济通 - https://polyu.me/46zLXtw 新浪(香港) - https://polyu.me/3VhwHLt 凤凰网 - https://polyu.me/42uOtia 观点 - https://polyu.me/4giAh1w 东方财富 - https://polyu.me/4ns7A4D 网易 - https://polyu.me/48eiRkA 今日头条 - https://polyu.me/463A5zU 华禹网 - https://polyu.me/46ltJL0

2025年9月12日

宣传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