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飲水思源 理大輝煌
傑出工業家林大輝博士與理大淵源甚深,曾為理大學生、校友、校董會及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校董會副主席。現在,他以校董會主席的新身份為理大掌舵,帶領母校再攀高峰之餘,也推動理大積極參與和貢獻國家的發展。
林大輝博士1981年畢業於理大前身的香港理工學院,由於成績優異,他獲校方推薦,畢業後加入半島針織集團。憑藉其苦幹拼搏的精神,他在短短十年間由基層職員晉升至集團董事總經理,帶領集團成為業界翹楚。2000年,林博士獲頒香港青年工業家獎。
林博士不但對時裝及紡織業貢獻良多,他對教育和體育發展也充滿熱誠,對理大更有著濃厚的感情,在過去近四十年多次向母校捐贈,亦從未間斷地投入母校事務。2001年,林博士獲選為理大傑出校友,並於2000年和2004年分別獲頒授大學院士及榮譽工商管理博士學位。2019年1月1日,林博士出任理大校董會主席一職,滿腔大計,矢志落實他對大學教育的願景,為社會、為國家開拓知識,作育英才。
你和理大結緣近四十載,對母校有強烈的歸屬感,一直積極回饋母校。你將會如何鼓勵,又或者你認為大學應如何鼓勵同學和校友會以你為榜樣?
做人要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理工的幾年學習生涯為我的事業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我一直心存感激,所以不斷爭取機會回饋母校。
回望過去三十多年,我在不同的崗位服務理大,個人其實有很多的得著,例如開拓了自己的視野胸襟,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社會人士,而透過資助成立首個時裝及紡織品設計全日制碩士課程,亦成就了自己推動設計、時裝和紡織業的願景。我希望同學和校友不要吝嗇自己的時間、資源或者經驗,要積極參與母校的工作,無論對個人的成長或者事業的發展都會有所幫助,而且大家都一定樂見自己的母校在大家協力同心之下做得愈來愈好。
作為校董會主席,可否分享你對大學的期望?你認為大學最迫切需要處理的事項是甚麼?
理大是一所以公帑營辦的大學,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亦為理大設定了角色和責任,所以,我作為校董會主席,首先便要履行這些既定的角色和責任,即如大學願景所說的:「矢志成為一所在開拓及轉移知識、提供優質全人教育方面均領先的大學,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我期望大學所有持分者,包括校董會成員,師生校友可以一起努力去落實願景。
但如果要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進一步貢獻,大學必須常做「SWOT」,了解本身的強項弱項,以及認清危機,懂得善用機遇。國家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計劃將香港、澳門和華南九個城市連繫起來,建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理大就應該抓緊機遇,參與大灣區的發展。理大最近成立的「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協同創新中心」及「大灣區旅遊研究聯盟」等都是朝着這個方向推出的項目。
下一步就是要在大灣區設立分校,我希望在大灣區尋找到合適的土地來興建理大分校,初步選址包括廣州、東莞、深圳和佛山等。教育方面,可以將理大的優秀學科推展至大灣區,協助國家培育人才,而香港的學生亦可以有更多機會透過實習或服務學習去認識大灣區。科研方面,分校可以有充足的用地增建科研設施,對提升科研水準甚有幫助。
除了加強與內地聯繫,積極參與國家發展之外,理大亦必須強化國際網絡,與更多的海外知名院校建立科研和教育的合作關係。
你同時也是香港體育學院(體院)董事局主席,這雙重角色能如何惠及兩所院校?
體院在香港越來越受重視,理大又享譽國際,能夠同時擔任香港體育學院董事局主席及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我深感榮幸,也自覺責任重大。我希望能夠透過加強體院和理大的合作,使兩所院校的成就可以更上層樓,例如善用理大復康治療方面的科研和物料方面的科技,可以進一步提升香港運動員的競技水平,我期希望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可以看到這兩所院校的合作成果。此外,我亦希望理大可以錄取更多香港精英運動員,令他們在體育與學業得以雙線發展。
國家甚至香港特區政府現時正致力於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發展,這對理大所扮演的角色會否有所改變?
特首林鄭月娥曾說:在過去四十年,香港既是國家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對於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發展,理大一樣是「見證者」、「參與者」、「貢獻者」和「受惠者」。
我們將會擔當更加重要的角色,但一樣是培育人才,一樣是推動科研創新和知識轉移。我們親身「見證」國家和特區政府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發展;「參與」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一帶一路跨專業發展計劃」等等,對培育人才、推動科研創新方面「貢獻」良多,當然,理大亦「受惠」於國家和特區政府推動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發展的政策,例如得到國家的鼎力支持,與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提升我們在環境污染方面的科研水平。
你對校內師生有何寄語?
大學其中一項使命是「營造讓員生志存高遠、心有歸屬、樂於以大學為榮的環境。」員生都是大學重要的持分者。校方會致力為教職員提供一個舒適穩定的工作環境,希望他們可以全情投入工作,一起推動我們為未來制定的策略發展計劃,積極回應社會需要,帶領大學再闖高峰。
我對學生、社會對學生都有很高的期望,我會盡力促使校方為學生提供更多讓他們發揮潛能的機會,並且給予他們各方面的支援,希望他們成材成器。但同學也必須自重自愛,珍惜機會,並且明白自己對學校、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