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三位学者当选香港工程院院士

2025年2月14日

奖项及成就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追求卓越研究,凭藉促进科研进步,为社会发展及人类福祉作出深远贡献。理大三名学者获选为香港工程院院士,表彰他们在工程科学及应用领域的杰出成就。

理大三名当选学者(按英文姓氏)分别是∶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纺织科技讲座教授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院长陶肖明教授理大杰出研究教授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土力学讲座教授殷建华教授土木基建讲座教授赵晓林教授

陶教授在智能纤维材料、纳米技术、光子纤维和织物、柔性电子和光子器件、纱线制造和纺织复合材料等领域的领先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她带领的团队发明了大量新技术,获得了超过四十 项国际和国家专利。她所发明的技术中,有十项以上已授权给世界各地的企业作工业应用。

她开发了一种新颖的纱线结构,可以达到低扭矩、捻度低、兼具高强度的综合性能。此外,她发明了一系列用于纺纱机的装置和测试仪器。Nu-TorqueTM 技术由香港中央纺织公司商品化,其后授权给全球十三家公司。目前,她在智能纺织品和传感技术方面的研发工作已应用于医疗保健的商业可穿戴产品中,功能包括测试心电图、呼吸和步态等。

殷教授是发展原创的非线性流变理论以及土的一维(1D)和三维弹性黏塑性(EVP)本构模型的世界领导学者。他基于殷-Graham的非线性流变理论,建立了一维和三维 EVP 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土壤的固结分析,这一研究成果被英国顶级岩土工程期刊《Géotechnique》认定为其60 多年历史中(1948 年至 2008 年)的一项重要里程碑贡献。

他提出的两种方法,即应用殷-Graham的1D和3D EVP模型的数值方法,以及一个简单的固结沉降分析方法,已被《加拿大地基工程手册》(2023)采用。另外 ,他提出的EVP模型已被国际流行软件「Plaxis」和英国帝国学院软体包「ICFEP」中采用,并被世界各地的岩土工程界广泛使用。此外,他发明了一种用于直接测量饱和土壤中有效应力的感测器。这项发明解决了「百年未解之谜」,并被誉为「继太沙基之后土力学领域的另一个重大成就」。

赵教授在结构工程和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具深远影响力,并获多项全球顶尖的科学奖项和荣誉,包括德国的洪堡研究奖和膺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他目前的研究重点包括高性能可持续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钢-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混合建筑、以及漂浮结构技术。

他在钢管和组合结构的开发和建造领域,在国际上长踞领导地位。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钢结构和充填混凝土管结构,在静态与爆炸载荷、火灾、地震和疲劳等各种情况下的表现,进行了极具贡献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已获纳入澳洲和美国标准、欧洲结构设计标准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他曾担任国际焊接学会的技术委员会主席,并制定了两项ISO标准和四本国际设计指南,现已获世界各地工程师广泛采用。

香港工程院致力于促进合作、创新和卓越,为工程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香港和国家的发展。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杰出院士被誉为领域内的领袖,在工程科学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