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20250212  Prof Yao Zhongping02

理大基於質譜的跨學科研究 解決科學基礎與應用難題

由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姚鍾平教授領導的跨學科團隊,專注於質譜(MS)、分析化學、化學生物學及多組學的研究。團隊致力開發和應用基於質譜的方法,以解決化學、生物學、醫學、食品科學及資訊科學等領域的基础與應用問題。 目前的研究領域包括:   分子數據存儲 姚教授的團隊正在研發用於數據存儲的氨基酸序列。相比傳統及其他新興方法,這種序列技術具備更高的儲存密度及更長的儲存期限。通過指定不同的氨基酸代表不同的位元組合,便可將數字信息的位元序列轉換為氨基酸序列,這些序列可進一步被合成或表達為多肽或蛋白質,以實現數據存儲。 在取回數據時,對承載數據的肽或蛋白質進行測序,並根據先前的指定,將獲取的氨基酸序列轉換為位元組合,最後再進行解碼得到原來的數據。 目前,團隊已成功將一些文本和音訊資料存儲在多肽中,並通過LC-MS/MS測序成功將其讀回。此外,團隊正積極研究如何用蛋白質進行數據存儲,包括將數據存儲在細菌和植物等物種之中。這項研究將數據存儲與多肽合成、蛋白質工程及蛋白質組學聯繫起來,為這些領域開創全新的發展機遇。   蛋白質動態構象與蛋白質相互作用 姚教授的團隊運用氫/氘交換質譜、原态質譜、離子遷移質譜及分子動態模擬等技術,來研究蛋白質動態構象及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信息往往難以透過傳統技術獲得。 目前,團隊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包括: 研究β-內酰胺酶的動態構象及其與抗生素和抑制劑的相互作用,以及SARS-CoV-2蛋白質與ACE-2、抗體及抑制劑的相互作用等。   分子組裝與識別 質譜技術具備快速且靈敏的特點,並能提供不受溶劑或其他物質干擾的氣相環境,使其成為獲取分子組裝與識別內在特性的理想工具。 姚教授正在使用串聯質譜、離子遷移質譜及分子建模技術,以深入了解生物分子(特别是在金屬離子協調下)如何進行組裝,探討基本分子的手性識別如何被誘導及傳播,並開發新的異構體區分方法,包括藥物的手性識別。   疾病與生物運作機制尋找生物標記物 理大團隊致力運用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及脂質組學技術來研究生物與臨床樣本,以了解生物學中的基本運作機制並尋找疾病的生物標記物。例如,透過與香港科技大學細胞生物學研究團隊郭玉松教授合作,團隊成功利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技術,系統性地揭示了運送蛋白如何被分揀並進入囊泡進行運輸。   食品安全 團隊致力應用並開發質譜技術,以鑑定食用油、葡萄酒及草藥等食品。例如,團隊積極尋找方法確保食用油的質量,包括根據MALDI-MS技術開發出快速分析食用油的方法,以及地溝油篩查方法,建立食用油的質譜數據庫,並開發了快速定量分析調和油的方法。團隊更與香港特區政府合作,制定了香港油炸用油的使用指引,並已在香港公佈執行。  

2025年4月1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328 - EU Hong Kong Research Cooperation Co-funding_Artboard 2

理大數理研究獲歐盟與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合作計劃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國際科研合作,探索創新研究項目。理大一項數理研究項目,憑藉其世界級的科研潛力,獲得歐盟與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合作計劃的支持。 由理大應用數學系教授、研資局研究學者李步揚教授帶領的項目,名為「幾何有限元法」,與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胡凱博博士合作,獲歐盟與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合作計劃支持,獲資助約港元43萬,為期54個月。 張量值偏微分方程(PDEs)在曲面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並在非線性彈性、廣義相對論、計算機圖形學以及微分幾何與拓撲等多個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 該研究旨在通過發展內在張量有限元方法和先進的數值分析技術,為流形上的張量值偏微分方程,特別是內在幾何流如里奇-哈密頓流(Ricci flow)——微分幾何與拓撲中的基本工具,構造穩定、高效且高精度的數值格式。 李教授表示︰「這項研究將對數值逼近方法進行嚴格的理論分析,包括穩定性、收斂性和誤差估計。研究成果預計將推動流形上偏微分方程的數值分析發展,並促進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應用。」 李教授的研究重點在於為物理、工程和幾何模型中的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研發高效計算方法,並對數值近似的穩定性和收斂性進行嚴格分析。 歐盟與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合作計劃接受在食品、農業、與農業食品相關的生物技術、氣候變化及生物多樣性等領域的研究項目申請及交流項目申請,旨在推動歐盟與香港學者在兩地共同關注的領域上合作,以取得世界級的科學成果,並資助香港研究人員參與在歐盟「歐洲地平線」框架下的合作研究項目。

2025年3月31日

獎項及成就

理大與中信集團攜手成立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 促進前沿技術產學研協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中信集團)昨日簽署框架協議,探討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創新,透過產學研合作,促進科研創新發展及加速科研成果落地,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雙方亦達成協議,正式成立「香港理工大學 – 中信集團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推進校企之間的創新合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及數字政策辦公室副數字政策專員(數字基建)張宜偉先生出席框架協議簽署及揭牌儀式。在張曼莉女士、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中信集團董事長奚國華先生及總經理張文武先生的見證下,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中信集團副總經理王國權先生代表雙方簽署框架協議。滕錦光教授及奚國華先生隨即為「香港理工大學 – 中信集團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進行揭牌儀式,標誌著實驗室正式成立。 此外,在滕錦光教授、趙汝恒教授、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奚國華先生、張文武先生、王國權先生及中信集團科技與數字化部總經理趙磊先生的見證下,理大應用數學系講座教授陳小君教授亦分別與中信集團旗下四間子公司,包括中信重工、中信國際電訊、中信泰富特鋼及中信銀行的代表,簽署三項合作協議及一項合作意向書。 張曼莉女士致辭中表示:「中信集團作爲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理大作爲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雙方在人工智能領域均擁有豐富的技術資源和產業應用場景。此次雙方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必將爲香港科創建設注入新活力,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打造一個具有世界級水準的『産學研企 』一體化創新平台,推動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與産業轉化的無縫對接。人工智能是香港全力發展的關鍵產業,特區政府更高度重視,通過多項措施推動發展及引導更多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和投資於人工智能等策略性產業,我們亦將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促進人工智能的上游研發與中下游應用場景開拓。」 滕錦光教授表示:「面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理大今年一月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進一步深化數智科技領域的跨學科研究,並將成立『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我們很榮幸能與中信集團合作,在香港成立首個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這不僅是對理大科研實力的認可,更是雙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良好開端,既能為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積極作用,亦為粤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级注入强大的創新動力。」 奚國華先生表示:「中信香港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中心和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成立,不僅標志著中信和理大校企合作邁出了新步伐,更爲中信集團創新發展增添了新動能,爲推動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注入了新活力。」對於中信集團與理大未來合作,奚國華先生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共促科技研發攻關,二是共育高端創新人才,三是共建繁榮合作生態。」 理大與中信集團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開展涵蓋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工業智能、金融科技、數據優化和數字轉型的前沿科技探索,積極培育工程和研究人才,推動學術交流,實現深度合作和協同創新。 在滕錦光教授(後排左三)、趙汝恒教授(後排左二)、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後排左一)、奚國華先生(後排右四)、張文武先生(後排右三)、王國權先生(後排右二)及趙磊先生(後排右一)的見證下,理大應用數學系講座教授陳小君教授(前排中)亦分別與中信集團旗下四間子公司,包括中信重工、中信國際電訊、中信泰富特鋼及中信銀行的代表,簽署三項合作協議及一項合作意向書。 一眾政府、理大及中信集團代表合照。

2025年3月28日

研究合作

1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到訪理大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光機所)、上海市人才工作局以及各相關單位代表於3月26日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就科研創新、人才培育及產學研融合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攜手推進滬港合作。   訪問期間,理大舉行了隆重的「中國激光雜誌社香港分社」揭牌儀式。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及中國激光雜誌社香港分社社長賴溥祥教授、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及中國激光雜誌社香港分社秘書長張阿平教授、上海光機所副所長冷雨欣教授、中國激光雜誌社總編輯王曉峰博士,以及《Advanced Photonics》雜誌編輯部主任張毓青女士共同揭牌,標誌著內地與香港在光學領域合作邁進新的里程碑。   隨後的交流會上,趙教授對來訪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並強調理大一直重視科研創新與人才培育。作為「中國激光雜誌社香港分社」的依托單位,理大將充分發揮其學術優勢,深化滬港協同,為光學領域發展貢獻力量。   上海市人才工作局國際合作處副處長徐慧女士表示,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滬港合作,並期待雙方在更多領域拓展合作空間。   此外,冷教授詳細介紹了上海光機所的科研方向與成果,而理大多名教授也分享了各自在超精密加工、光子學材料及技術、生物光子學等前沿領域的研究成果,展示理大的卓越成就。   會後,代表團還參觀了理大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光子技術研究院,實地考察了微米級加工設備及光子技術的前沿科研技術。此次訪問增進了雙方了解,為未來理大與上海各方在科研、人才培育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5年3月27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理大與安利(中國)共建「植物營養素與衰老研究聯合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安利(中國)早前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成立「植物營養素與衰老研究聯合實驗室」。雙方計劃在未來三年投入專項科研資金,攜手培養博士後人才,並透過建立植物營養素資料庫及開發功能評估模型等,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健康產業升級。 合作備忘錄在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以及安利(中國)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家杜軍博士、高級科學家陳亮博士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安利(中國)科技創新中心總經理韓強先生代表簽署。雙方代表亦為「植物營養素與衰老研究聯合實驗室」進行揭牌儀式,二十多位專家出席,共同見證此重要時刻。 黃永德教授致辭時表示,隨着大眾對植物營養素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此次合作具有巨大潛力,聯合實驗室將抓緊相關領域的科研創新和商品化機遇,研發嶄新解決方案,為人類健康、科技和經濟發展帶來裨益。會上,韓強先生亦介紹了安利(中國)多年來在植物營養素方面積累的研發和市場經驗,強調可與理大的卓越科研團隊優勢互補。 同日下午,安利(中國)代表與理大師生進行交流活動。由理大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主辦的「認知功能改善及健康管理前沿論壇」吸引了逾百名師生參與。陳亮博士、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鄭傳忠教授、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高級講師陳向燕博士,分別就植物化學物質作用機制、腦神經退化性疾病介入等議題發表主題演講。此外,杜軍博士為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學生授課,介紹安利以植物營養素為核心構建的研發模型如何推動現代化大健康産業的發展。 透過此次合作,雙方將結合各自的優勢和資源,推動植物營養素領域研究的發展,為實現健康老齡社會邁出重要一步。

2025年3月27日

研究合作

20250320 - iF Award_V2-02

理大兩款產品結合醫療保健與科技 榮獲2025年iF設計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人員的創新設計成果備受國際認可。由理大設計學院教授王佳教授及團隊研發的兩個項目,分別是支援情緒的互動玩具和可穿戴醫療裝置,榮獲享譽全球的2025 年iF設計獎(iF Design Awards 2025)。 EmoFriends由王教授及其未來(關愛)移動研究中心團隊創造,是一款模組化工具包,透過專利技術「Emosense」,可以將任何毛絨玩具轉換為智慧型機械人玩伴。它是第一款能透過觸感瞭解使用者情緒狀態的玩具,能精準監控壓力。 王教授的另一項設計名為Transparent Knee Guard亦獲殊榮。這是一款用於預防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和復康訓練的輕型裝置,整合了 3D 可伸展液態金屬感測器和親膚性 SBS 彈性纖維網,可以檢測膝蓋角度和腫脹,支持每天進行持續的長期監測,並提供實時和累計數據,對膝蓋活動的識別準確度達 93.42%。這項新穎產品早前在Hong Kong Hechathon+ 2025獲得「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類別的金獎。 這項設計採用尖端感應技術的創新設計,早前也榮獲美國芝加哥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由芝加哥建築與設計博物館 (The Chicago Athenaeum Museum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和大都會藝術出版社 (Metropolitan Arts Press) 共同舉辦,以表彰卓越的產品、通訊和建築設計,迄今已有超過七十年歷史。 王教授聚焦探索創新設計領域的新設計方法、技術可能性和相關發展。作為一名在互動範疇和工業設計具豐富經驗的設計師,王教授曾參與多項商業產品開發和帶領大型研究項目,並在澳洲、中國和日本各地展出作品。 另外,理大設計學院的60 週年紀念日曆 「Flocks of Type」,亦憑藉優秀的通訊與排版設計,贏得 2025 年iF設計獎。了解更多︰ 'Flocks of type' Shines in the Golden Pin Design Award 2024 iF 設計獎由非營利機構 iF 設計基金會設立,是全球最負盛名的設計比賽之一。今年,由131 位來自 23 個國家的評審專家,在來自 66 個國家的近 11,000 件參賽作品中,精選出最卓越的設計作品。 來源︰理大設計學院 (只有英文)

2025年3月26日

獎項及成就

20250319 - Prof JIN-02

理大學者具影響力跨學科環境研究 獲美國環境工程師及科學家學會表揚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不同領域的跨學科研究促進全球福祉。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金靈教授,憑藉在環境科學領域的卓越成就,當選美國環境工程師及科學家學會(AAEES)的2025年度「40位40歲以下卓越人才」。 金教授利用一系列先進生物技術和生物信息學來評估環境危害,及其對人類和野生動物的健康影響。此外,他還運用環境化學、微生物學和數據科學多種方法來揭示因果關係、識別危害的元兇並追溯其來源。 通過綜合這些領域的嶄新見解進行全面研究,並聯繫污染物暴露與特定健康結果的關係,從而開發有利環境健康的創新解決方案。 金教授表示:「這種綜合研究方法不僅能夠有效地制定健康政策,還能透過基於證據的策略加強社區健康計劃,以減輕環境風險。這樣實踐有助善用創新技術,面對環境變化時保護人類健康。」 金教授針對「塑膠際」(Plastisphere)問題的開創性研究引起廣泛關注,強調制定統一的全球策略以應對塑膠污染相關微生物風險的迫切需要。他多次受邀為《自然》等期刊撰寫有關這些緊迫問題的見解。 金教授修讀碩士時期便熱衷於環境和健康研究,當時研究了防曬霜成分對人類內分泌功能的影響。隨後更獲得澳洲政府獎學金支持,攻讀博士學位,研究複合污染大堡礁綠海龜和儒艮健康的綜合影響。這項研究有助當局就瀕危野生動物,制定綜合海洋環境質素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策略。 金教授分享:「研究的長期目標是了解人類和野生動物,接觸複雜化學和微生物複合污染的影響和機制。通過識別混合物風險的驅動因素及其來源,我們可以制定更精確的控制措施,實現『同一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除了研究工作外,金教授還積極指導新生代環境科學家和工程師,培訓他們的專業發展,並在他的指導下獲取眾多榮譽。他還積極參與編輯工作和倡議全球對環境問題的促進討論。

2025年3月24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理大舉辦「人工智能與醫學:塑造健康未來」講座 諾貝爾獎得主及專家探討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醫療及社會科學院聯同理學院今天舉辦「人工智能與醫學:塑造健康未來」講座,邀得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Barry Marshall教授專程來港擔任主題講者,分享其科研之路及對醫學未來發展的真知灼見。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及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教授亦應邀出席,參與小組討論環節。活動旨在促進學術交流,啟迪創新精神,吸引約500名師生、校友、創科界和學界翹楚,以及公眾人士參與。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感謝Marshall教授及張教授親臨分享,讓師生獲益良多,並表示:「人工智能是塑造醫學未來的關鍵,是次論壇提供了寶貴的平台,讓各界前瞻人工智能與醫學的新發展,共同打造更健康的未來。理大一直致力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積極開發創新醫療科技,並與業界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造福社會。今年初,理大成立了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加速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及電子計算學在跨學科研究和教育的蓬勃發展。這些努力為大學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奠定堅實基礎。」 Marshall 教授現為西澳大學生物醫學科學院教授、資深名譽研究學人及馬歇爾傳染病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理大傑出名譽教授及深圳大學講席教授。Marshall 教授與澳洲病理學家 J. Robin Warren 博士在1980年代初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主因,並憑此開創性研究成果榮獲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究被公認為腸胃病學史上最重大的發現。 講座上,Marshall教授以「理論與實踐:創新與探索精神引領的研究」為題,分享從事幽門螺旋桿菌研究的心路歷程,包括講解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途徑和治療方法,以及其親身喝下幽門螺旋桿菌培養液進行驗證的經歷。其成果為推動全球醫療發展,尤其是腸胃病研究的貢獻良多。 近年,人工智能崛起成為醫學領域的強大工具,為提升患者照護、優化臨床工作流程和創新研究開創無限機遇。小組討論環節由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及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教授主持,Marshall教授及張亞勤教授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的發展。 Marshall教授指出,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將為醫學及健康領域發展帶來顛覆性的轉變,並大大提高疾病診斷、個性化治療及患者預後評估的精準度。透過海量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提供了以往無法獲取的資訊,有助於提升患者護理水平和促進醫學研究的發展。 張教授表示,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領域已步入數碼化3.0時代,人工智能在其中發揮着關鍵作用,正推動該領域朝着更快速、精準、安全、經濟、普惠的方向發展,如在蛋白質結構預測、基因編輯、藥物研發等方面成果顯著。然而,人工智能在演算法透明性、可解釋性、安全隱私及倫理等方面存在挑戰。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率先推出人工智能醫院、開源人工智能製藥智能體平台,推進生物科研進入「Autopilot」時代。 未來,希望學術界和產業界進一步協同合作,推動相關領域閉環發展,挖掘更多科學與產業創新機遇。 同場,理大為新成立的「馬歇爾醫學微生物學科技研究中心」揭幕。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馬聰教授將擔任中心主任,Marshall教授擔任管理委員會成員。該中心將致力推動細菌診療研究,聚焦全球最常見的慢性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並以Marshall教授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構建以人工智能驅動的電子生物樣本庫,開發針對幽門螺旋桿菌導致的消化道癌症診斷工具,推動科研發展和精準診斷。中心亦會致力開發創新抗菌療法,解決因藥物耐藥性增加而對新型抗生素的迫切需求。Marshall教授表示,中心的成立將為開發創新解决方案和促進相關領域的合作發揮關鍵作用。

2025年3月24日

活動

WhatsApp Image 20250321 at 153316a968a994

媒體報導:理大與愛護動物協會創作教育動畫短片 提升寵物福利意識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設計學院與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攜手合作,創作一部名為《我的主人真糟糕》的教育動畫短片,該作品講述了黑白貓咪「Oreo」的驚險旅程,喚醒大眾對寵物安全的重要意識,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此動畫短片旨在傳遞「預防勝於拯救」的理念,呼籲飼主重視安全隱患,珍惜並妥善照顧寵物。通過這部具有視覺吸引力的動畫,理大希望藉此提升社會對寵物權益的關注,鼓勵大眾積極參與動物保護。 故事圍繞Oreo因主人疏忽照顧,受雷聲驚嚇跳窗的事件,並向香港愛護動物協會動物督察的救助,最終在法庭上控訴主人。在動畫的結尾,法官指出主人對Oreo的疏忽,揭示了許多飼主的常見錯誤行為,提醒大家注意寵物的安全。  

2025年3月23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與中國鐵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推動低空經濟及新一代資訊網絡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低空經濟和新一代資訊網絡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推動科研創新和技術轉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合作協議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中國鐵塔董事長張志勇先生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中國鐵塔總經理陳力先生簽署。是次合作旨在建立長期穩定的科研創新、人才培育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合作機制。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在低空經濟領域科研實力雄厚,去年成立了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並於新學年開辦低空經濟碩士課程,在數據科學、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等領域也廣受國際認可。是次與中國鐵塔合作,將充分發揮學術界與業界的協同效應,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開展深度科研合作,探索共建創新平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培育創新科技人才,為國家高品質發展提供專業的科研技術和人才支援。 張志勇先生強調,中國鐵塔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基礎設施服務商,堅持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立足資源共用,積極實施「一體兩翼」戰略,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此次與理大合作旨在發揮各自優勢,就低空經濟、新一代資訊網絡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實現強強聯合,互補共贏。此外,雙方將加強溝通與交流,確保戰略合作協議走實走深。 此次合作標誌着理大與中國鐵塔合作的新篇章,通過共同努力,實現互惠共贏,以取得豐碩成果,為推動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

2025年3月21日

研究合作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