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Prof Sylvia Chen TWAS

陈晓华教授当选世界科学院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院士

香港理工大学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暨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暂任主任、仁爱堂欧雪明儿童发展中心总监陈晓华教授,最近获选为世界科学院(也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院士。陈教授是今年本港唯一当选院士,以及社会科学及经济学领域新增院士中的唯一中国学者。 总部位于意大利特里亚斯特的世界科学院(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TWAS),致力于推动科研能力和卓越,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该院院士为来自世界多地及多个学科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当中包括一些诺贝尔奖得主。今年共有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74位学者获选为2025年度新增院士,其中10位来自中国院校。 陈教授是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心理学家、香港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学家、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旗舰期刊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文化与心理学系列主编。其研究专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以及与精神健康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她致力探讨双语与双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多元文化与全球化、文化背景中的人格与社会行为、以及文化多样性与心理健康。其研究团队发展了「基于移民的文化适应」(immigration-based acculturation)和「基于全球化的文化适应」(globalisation-based acculturation)的理论框架,并建立了「全球化取向」(Global Orientations)的心理构念,相关实证研究涵盖35个国家和地区,对社会融合和疫后时期合作方面的研究作重要贡献。 陈教授为香港人文学院院士、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会士、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会士、香港心理学会会士、英国高等教育学院Senior Fellow。她曾任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并屡获多个学术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会国际心理学分会(第52分会)「杰出国际心理学家奖」、香港研究资助局「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奖」等。   资料来源: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

2024年12月3日

奖项及成就

image-2000x1050 (79)

Inclusive in diversity with a shared goal to tackl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Focusing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fire safety research, Dr Abdoh Daud Ali Ahmad,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at PolyU, recognises the strength of a diverse team with a shared objective in tackling challenges like fire and creating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a sustainable living environment. Hailing from Jordan, Dr Abdoh's research focuses on developing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fire modelling, heat transfer, and fracture mechanics. He is passionate about applying numerical methods and efficient algorithms to address complex engineering challenges. Attracted to PolyU by its high academic standards and commitment to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Dr Abdoh values the diverse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that enhance his research. Collaborating with diverse researchers and academics also enriches his work with additional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Since joining PolyU, Dr Abdoh has successfully published in Q1 journals and gained valuable experience in experimental fire research. Mentoring students has further refined his research skills, creating a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all involved.

2024年11月27日

研究及创新

2024TST

理大航空学者获Google资助 推动城市定位导航技术发展

城市导航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大大提升智慧生活环境并改善大众生活。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利民航空导航青年学者许立达博士致力于移动定位服务及定位导航技术的研究,获Google提供研究资助,投入推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及传感器整合技术发展。 许博士获资助的研究项目名为「三维城市模型建图辅助GNSS精确定位研究」,聚焦一种可广泛应用于手机及汽车的崭新城市导航定位技术。 GNSS在像香港般高楼密集的城市进行定位时,卫星信号会受各种楼宇大厦反射而出现偏差,这项新技术则运用了三维模型建图测绘城市的建筑物,协助计算出反射的长度及强度,令定位精准度提高至车道线级别。 此外,许博士早前于Google加州山景城总部的Android定位团队担任客席研究员,与众多业界领袖紧密合作,改善 GNSS 及传感器整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手机定位技术。研究成果已应用于Android 装置,直接加强了其定位服务的精准度,为广大的智能手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使用体验。 Google此项研究资助旨在鼓励顶尖研究人员,以创新思维推动技术发展。资助将支持许博士推动在GNSS及传感器整合技术方面的前瞻研究,冀满足用户对精确定位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为城市应用技术开拓新机遇。 许博士表示:「我非常荣幸能获得此项研究资助,并由衷感谢理大团队及Google合作伙伴给予的宝贵经验和支持,特别是利用我与Android定位团队合作的经验,令我有机会突破当前移动定位技术的限制。在资助的支持下,我会探索更多崭新的解决方案,加强定位及导航技术的效能,并将技术推展至全球用户,为社会带来更多便利。」 许博士曾在2021及2023年两度获理大颁发「校长特设杰出成就奖」,分别表扬他于知识转移及教学方面的杰出表现。是次获得资助进一步肯定许博士的研究成就,同时亦印证了理大对全球城市导航和移动定位技术发展的贡献。

2024年11月26日

奖项及成就

dl from FENG

首位理大华人学者 膺选美国精密工程学会会士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科学家凭借杰出的研究成就扬威国际。 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超精密加工与计量学讲座教授、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理大) 主任、理大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 院长张志辉教授, 获选为美国精密工程学会会士  (ASPE College of Fellows),表扬他在加工动力学和纳米级表面光洁度生成的理论和应用成就。 张教授是第一位获得这项荣誉的华人学者。此殊荣表彰他在切削力学和表面生成机制、超精密加工过程的建模和模拟、超精密表面测量、以及创新的超精密加工工艺及仪器设计和开发等方面,持续推动进步及不断贡献。 美国精密工程学会致力于推进精密工程的艺术、科学和技术,获遴选会士是一项荣誉,旨在表彰他们透过原创研究、重大创新、教育与推广或为专业服务,对精密工程的艺术与实践作出杰出贡献。  

2024年11月26日

奖项及成就

image-2000x1050 (76)

理大「理伴童行 HEROCARE」计划运用沉浸式技术减轻癌症儿童对放射治疗恐惧 逾八成半毋须接受麻醉

接受放射治疗的癌症儿童往往因为大型仪器、嘈吵的机械声音和独自在治疗室中的环境而感到强烈的恐惧和焦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由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和工业中心的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运用了最先进的混合沉浸式虚拟实景(HiVE)技术,为儿童在放射治疗前创造了一个更令人安心的准备环境。 理大的理伴童行(HEROCARE)计划利用HiVE技术,提升儿科癌症患者及其照顾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的身心健康。该计划由利希慎基金及研究资助局的研究配对补助金计划资助,为期四年,总资助额超过港币四百万元。 每年,香港有40至60名儿科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理伴童行计划旨在包括所有符合条件的3至17岁儿童,参与个人化预备工作坊、治疗演习和医院现场支持。该跨学科团队由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的副教授李泳怡博士、副教授罗嘉慧博士及实务助理教授梁允信博士共同领导,并与工业中心的工程师王家徽博士、梁健婷及胡俊鸿合作,致力于大幅减少儿科放射治疗中对麻醉的依赖。 迄今为止,该计划已成功将每日治疗时间缩短70%,并显著改善了参与者的身心健康。通过运用体验式学习模式,该计划还增强了未来放射师的同理心学习,为他们提供实践经验,深化对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的理解。该计划目前正倡导香港医院管理局将此计划纳入标准服务模式。 除了改善儿童的放射治疗体验外,理伴童行计划还致力于验证其有效性,扩大其惠及的患者群体,并确立为香港儿科放射治疗的标准途径。初步研究显示,88%的参与儿童在无需麻醉的情况下完成了放射治疗,获得了香港各大医院、专家和大学的广泛支持。 理伴童行计划是在COVID-19疫情期间启动的,当时护理员和社工无法进入医院支持和陪伴儿童接受放射治疗。跨学科团队利用理大的研究设施和学术专长,开发了这一创新的计划,支持儿科患者在医院外进行临床准备。该计划还针对儿科放射治疗中反复使用麻醉所带来的创伤和不良影响进行了解决。 理伴童行计划不仅是儿科癌症护理的革新举措,更是体验式同理心学习与临床服务结合的典范,推动发展一个可持续的支持系统,造福患者、照护者及未来的医疗专业人员。

2024年11月25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与合肥市政府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 推动两地科研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政府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学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透过专业学术研究和高端技术,推动各科研项目成功转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肥市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之一 ,新成立的研究院将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创业孵化、人才培育等多样化项目。 研究院聚焦深空探索、低空经济和传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致力培养和促进各项科研发展。一直以来,理大参与了多个国家太空项目,亦是香港唯一实际参与太空任务的高等院校,为国家的太空任务研发和制造了各类太空仪器,并得到实际应用。    理大与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政府于11月 21 日举行签约仪式,正式成立「香港理工大学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标志着香港与合肥在科技创新与卓越追求上的重要里程碑。这次合作彰显了双方对创新与卓越的共同承诺,研究院将成为连接学术界、产业界与社会各界的高能级平台。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率领理大代表前往合肥参加签署仪式。由理大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和合肥市庐阳区委副书记丶区长杨丙红先生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建立「香港理工大学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 凭借理大和合肥的杰出学术和科研人才及技术,研究院将致力推动创新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专长,并与全球伙伴建立紧密合作,共同为国家、香港乃至全球的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研究院将融会合肥市丰富的资源与优势,专注提升理大的创新研究,推动科研转化,并实现科研项目的实际应用。研究院成功设立,彰显双方的战略远见,开创美好的发展前景。  

2024年11月22日

研究合作

WhatsApp Image 20241121 at 1553583d98702b

媒体专访:理大学者获授衔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推动可持续绿色未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黄咏恩教授荣获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嘉许,冠予「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名衔,获近港币 800 万元资助,其研究项目为「施加政策以外:循环经济的治理,使其制度化及成效影响」。 在媒体专访中,黄教授指出全球市场上全年仅有 7.2% 的资源得到回收和再利用,实现循环经济有赖整个价值链的合作与配合。政府需制定循环经济的行动计划和政策,促进商界企业建立治理规范。 在供应链源头减废方面,黄教授强调通过绿色采购和环保设计延长产品寿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鼓励消费者采用可持续材料。 透过研资局的资助,黄教授目标是将研究理论转化为可应用的解决方案,将研究成果实际推行,为香港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有效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并培养新一代研究人才。

2024年11月21日

研究及创新

image-2000x1050 (75)

理大、中国信通院及生产力局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推动创新算力科技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通院)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生产力局),于上海「2024年国际算力标准与应用研讨会」上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三方将携手合作,在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与讯息安全等领域进行联合研究和国际化前瞻布局,务求建设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及新一代讯息技术的产业生态链。 此次合作重点包括成立联合实验室,提供涵盖国内外标准的检测认证服务,并聚焦「三大一新」(新型工业化、大通讯、大数据化、大安全)战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此举将有效提升大湾区创科企业的竞争力,并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研讨会中,理大电子计算学系李文捷教授、中国信通院王志勤副院长和生产力局首席数码总监黎少斌先生分别代表三方出席战略合作备忘录启用仪式。 理大将充分发挥其在硬件、软件及标准制定方面的研发实力,有助深化研究成果产业化,加快探索「一检多证」和联合测试认证的可行性,并孵化具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应用流通能力的试点项目,为香港新质生产力赋能,为国家讯息技术发展增速。 三方合作将促进香港与内地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紧密联系,共同探索算力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路径,就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边缘算力、超算算力等多元算力的基础设施、IT设备及平台应用等内容,进行测试认证、标准研究、产业应用等多维度、全方位合作,有望实现两地科技创新联动,促进国家工业讯息产业国际化发展,全面促进建设新质生产力。

2024年11月20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理大举办航天航空科技创新高峰会 正式成立「低空经济研究中心」 助力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於校园举行「航天航空科技创新高峰会」,汇聚航天航空技术和创新领域的政商领袖丶研究人员和业界人士,在各个专题分组论坛上分别聚焦深空探测丶火箭和卫星技术丶新太空经济丶低空经济丶初创机遇等重要议题,共同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探讨创新航天方案,吸引近千名全球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与,超过50位讲者分享他们对航天航空科技的真知灼见与研究成果。 开幕典礼上,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长吴程女士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女士丶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国际宇航联盟执行总监 Dr Christian FEICHTINGER丶中国国家航天局卫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中心综合管理部部长李婷婷女士丶立法会议员李浩然议员丶邱达根议员丶洪雯议员丶尚海龙议员丶黄锦辉议员,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杨德斌先生,以及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为活动揭开序幕。中国工程院院士丶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教授,以及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总监Ms Aarti HOLLA-MAINI亦通过视频致辞祝贺峰会顺利举行。 滕锦光教授致欢迎辞时表示:「理大致力於促进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去年,理大成为香港首个加入国际宇航联盟的高等教育机构,该联盟拥有来自全球77个国家丶超过500家领先企业会员。上月,理大科研团队也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国际宇航大会展示了七项前沿研究项目。理大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57位,并以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为定位,将继续运用我们在科学丶工程和研究方面的实力,为航天领域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高峰会下午的五个专题分组论坛,分别以「探索企业家如何利用科研成果把握太空经济机遇」丶「香港低空经济发展」丶「工程—低轨道卫星和火箭」丶「太空探索:科技与科学」及「太空商业化」为主题,促进与会者就技术创新及发展丶行业趋势及应用等范畴交流意见。 专题分组论坛另一亮点为理大与两个业界夥伴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太空商业化」论坛,理大与创星汇(香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推动太空科技的发展,并将合作创立一个「航天产业发展加速器」,为新太空经济及相关产业培育未来人才。 推动低空经济人才培育丶学术研究和技术转移 在「香港低空经济发展」论坛,理大与大湾区低空经济联盟签署合作备忘录,就促进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与实践丶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和技术转移开展合作。同场,理大举办低空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仪式,邀请到立法会议员兼大湾区低空经济联盟创会会长葛佩帆议员丶大湾区低空经济联盟创会副会长丶智慧城市联盟创办人及荣誉会长邓淑明博士主礼。 赵汝恒教授致辞时指:「低空经济正是国家大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之一,理大积极支持低空经济相关技术的发展,包括城市景观中的无人机包裹递送和无人机运输系统。在人才培训方面,理大亦将於2025年9月开办低空经济硕士课程,独特的跨学科课程兼顾技术研究及商业营运,教学内容涵盖航空硬件方面的飞机设计,至民航软件方面,包括空域管理丶航道规划丶货物以及人流运输,全面培育低空经济所需的专业人才。」 理大低空经济研究中心汇集来自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丶土地测量及资讯学系丶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丶物流及航运学系的专家学者,专注於两个关键领域:基础设施部署与低空空域营运,以及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的开发。第一个领域旨在有效设计和管理低空空域,确保其安全高效的使用。第二个领域则聚焦於开发先进技术,确保飞行器能够在低空空域中,即使在挑战性的情况下,也能安全飞行。研究中心目前已展开研究低空空中交通管理丶利用无人机运输货物等项目。透过应用研究,理大低空经济研究中心将提出针对在香港使用无人机的操作守则,并联同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提出修改或制定新法规的政策建议。 航天航空科技创新高峰会展现理大在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科研实力和优势,理大将继续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与高等教育界丶研究机构和业界夥伴紧密合作,以教育丶科研和知识转移为社会带来有价值的创新。

2024年11月19日

活动

for website

理大学者凭先进感应人工智能研究 荣获「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2024」

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在不同领域启发新洞见,从而推动创新并改变我们对复杂系统的理解。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凭藉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的杰出成就,荣获「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2024」。 理大理学院副院长(科研)丶应用物理学系教授柴扬教授对研发人工智能感应技术的贡献备受认可。他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特别是在开发仿生感算融合计算范式方面,使人工视觉传感器能够直接在传感器内处理信息。 该奖项表彰柴教授的创新科研,减少频繁将数据传输到外部计算单元的需求,提高计算效率,并丰富传感器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功能。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我们很荣幸获得这个殊荣,这肯定了我们的优秀学者在人工智能感应科技的卓越成就。理大的前瞻性创新研究令人鼓舞,并为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我们期盼这些创新成果能够推动科技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每年评审一次,主要面向香港科技创新重要领域,设立五个奖项,获奖者可获港币200万元。自该奖项举办以来,理大连续三年丶合共有六名科学家获嘉许,涵盖领域包括「先进制造」丶「金融科技」丶「生命健康」丶「人工智能及机器人」。 柴教授在感应人工智能系统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克服了耗能丶延迟和数据压缩方面的关键挑战,增强了决策能力和情境感知,同时改善了安全性和私隐度,释放了感应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潜力。为实现复杂视觉信息的高效处理,他在神经形态器件方面,研发了新型的器件硬件架构和优化技术,使先进的感应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在移动设备丶物联网传感器及边缘计算中应用,为智慧城市丶自动驾驶车辆及工业自动化等发展引领革新。 受到自然生物感知系统的启发,他的研究团队致力於探索如何通过新型硬件设计将感知与处理功能融合在一起。通过模仿生物视觉系统,该团队开发了能够提高图像识别准确性丶适应极暗/极亮光照以及不同波长,并能够灵活感知动态运动的视觉传感器。 「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是由香港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丶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冠名赞助的公益性奖项,旨在奖励在香港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家和科硏团队,认可他们在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杰出成就。

2024年11月15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