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Tai kung Screenshot 2024-07-08 173631

媒體報導:理大學者分享研究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科研任務

理大科研團隊成功獲得由中國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團隊已將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帶回和儲存於校園內的月壤儲存及分析系統,並將利用世界頂尖的一體式多功能原位分析設備,使研究人員無需離開儲存環境下,展開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計劃。 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接受媒體訪問,分享是次研究任務。 從月球取回來的月壤樣品罕有而珍貴,對太空科學研究與資源開發利用極具價值。通過一粒月壤不但可了解月球的形成、演化、空間環境變化等重大科學問題,並且從研究月壤取得的成果可對地球帶來長遠的禆益,造福人類。 容啟亮教授以及其團隊將探討在「月壤中找水」,研究月壤中熔結碎屑的微觀結構、熔結碎屑中的水含量及來源,研究成果將為未來研究月球及其他無大氣天體表面土壤的形成及太陽風注入產生的水資源分析提供重要參考。

2024年7月9日

研究及創新

rthk_1

媒體報道:理大研究培養學生關注情緒及精神健康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黎可欣博士獲由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統籌的第二期精神健康項目資助計劃(資助計劃)資助,聯同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攜手啟動為期18個月的「療癒校園」計劃,與8所中學合作,培養學生對情緒及精神健康的認知及關注。   該資助計劃旨在資助能協助在社區加強支援有需要人士,以及提高公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   為促進中學學生與教職員的心理健康,該獲資項目由黎博士的帶領下,建設「療癒空間」,攜手打造一個有益於生活、學習的健康校園環境。並採用導師培訓模式,培訓參與學生成為心理健康大使,攜手打造一個有益於生活、學習的健康校園環境,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升社會心理健康意識。   理大的研究人員一直與社會各階層緊密合作,在不同社會問題上,結合學術、科學和實踐經驗,致力提供以社會福祉為本的解決方案。

2024年7月5日

獎項及成就

20240705  PolyU secures funding support from the General Research Fund and Early Career Scheme for a

理大卓越學術及研究成就獲「優配研究金」和「傑出青年學者計劃」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和「傑出青年學者計劃」,合共撥款資助2.078億港元,獲得資助總額位列全港前三所大學。 理大在「優配研究金」有203項研究獲撥款約1.857億港元,獲資助金額在本地大學中高踞第三位。在工程學科目範圍,理大表現領先各本地大學,獲得最高的撥款達9,350萬港元。 「優配研究金」旨在為表現卓越或潛質優厚的學者提供額外資助,涉及兩項類別,包括為擴闊知識的基本研究,和對某些特定範圍作出理論運用的應用研究。 另外,理大有34個研究項目獲「傑出青年學者計劃」資助約2,210萬港元,獲資助金額位列本地大學中第二位。在工程學領域,理大表現卓越,獲資助約1,030萬港元,是本地大學獲得最多撥款的院校。 「傑出青年學者計劃」旨在培育新進學者,幫助他們為日後的教學及研究事業作好準備,評審準則包括科學和學術價值、首席研究員的資歷和研究成就等。

2024年7月5日

獎項及成就

LDD5956

2024水中無人系統挑戰賽(港澳選拔賽)培養青年創意

由香港科普科幻教育中心主辦、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油尖旺社合辦的「水中無人系統挑戰賽(港澳選拔賽)」於7月2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圓滿舉行。活動邀請到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林明森先生,科技部引智司二級巡視員、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先生,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九龍工作部副部長郭長勇先生,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尚海龍先生等科技界及教育界人士出席,以及超過700位師生、家長齊聚一堂,欣賞各組隊伍比賽。 是次活動作為慶回歸活動之一,主辦方更特別邀請到廣東護旗兵國旗護衛隊於典禮上進行展旗儀式及步操表演,向中小學生展現國旗護衛隊的風采。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於開幕禮致辭時指出,理大一直致力於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跨學科思維的未來領軍人才,因此大力支持是次活動,希望參與的青少年透過比賽和培訓,可以更加了解海洋科技的前沿動態,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養跨學科融合創新的興趣及能力。青少年是國家創新發展的生力軍,將會是未來推動科技進步的先驅。因此,理大非常重視為青少年搭建實踐創新、展現才華的平台,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是次決賽賽事吸引粵港澳大灣區逾60間中小學超過90支隊伍參賽,他們經過三個多月的專業培訓與指導,通過初賽後進級,在決賽場中展示了出色的綜合實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決賽選拔出的優秀隊伍將參加8月舉行的全國總決賽。

2024年7月4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儀器助力嫦娥六號月背採樣 並成功獲批嫦娥五號月壤樣品 領銜深空探測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研團隊繼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為國家完成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採樣,助嫦娥六號探月工程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際,理大的科研團隊最近亦通過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樣品管理辦公室的審核,成功獲得由中國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包括一份400毫克的表面鏟取樣品及一份42.6毫克的深層鑽取樣品。其中,月壤表面鏟取樣品亦是由理大團隊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採集而成。團隊已將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帶回和儲存於校園內的月壤儲存及分析系統,並將利用世界頂尖的一體式多功能原位分析設備,使研究人員無需離開儲存環境下,展開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計劃。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恭賀團隊為中國航天歷史譜寫了輝煌一頁,林博士說:「理大今年慶祝成為大學30周年,在剛剛公佈的Quacquarelli Symonds(QS) 2025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位列第57位,在此重要時刻,理大成功通過國家審核獲得由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團隊一定會好好珍惜國家這份極之珍貴的禮物。」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指:「理大矢志成為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強調科研要為社會帶來有價值的創新。我們重視人才,致力培育年輕科研人才,把科研經驗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期望與跨學科的專家攜手合作,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嫦娥五號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計劃由有多次參與國家深空探測任務經驗的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以及張心瑜空間科學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教授率領,聯同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王興博士及研究助理教授Sergey Krasilnikov博士,團隊將探討在「月壤中找水」,研究月壤中熔結碎屑的微觀結構、熔結碎屑中的水含量及來源,研究成果將為未來研究月球及其他無大氣天體表面土壤的形成及太陽風注入產生的水資源分析提供重要參考。 吳波教授指:「很高興我的團隊能夠成功申請和親自把月壤樣品從北京的國家天文台帶到理大校園,月壤樣品具極大的科學價值,我們的跨學科團隊有多次參與航天實戰任務的經驗,研究領域涵蓋月球地質研究、著陸區地形地貌分析、太空載荷研製、月壤樣品研究、太空資源利用等,我們期待展開月壤深入分析研究,繼續發揮大學團隊的科研優勢,為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貢獻國家出力。」 容啟亮教授指:「2020年我們為嫦娥五號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將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月壤樣品帶返地球,現在月壤樣品就儲存在理大校園,對團隊別具意義。我們亦計劃申請嫦娥六號月背的月壤樣品,為人類認識月球和太空作出更多新的貢獻。在火星取樣返回以及中國人登陸月球,這兩項是國家2030年前最重要的任務,我們希望未來有機會再貢獻國家。」 從月球取回來的月壤樣品罕有而珍貴,對太空科學研究與資源開發利用極具價值。通過一粒月壤不但可了解月球的形成、演化、空間環境變化等重大科學問題,並且從研究月壤取得的成果可對地球帶來長遠的禆益,造福人類。未來航天任務以太空資源的科研目標為主,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的太空資源實驗室可長期和妥善儲存地外天體樣品於高純度氮氣保護裝置內以作相關跨學科研究。實驗室亦能研究將來從火星、小行星等採樣返回的樣品,繼續協助國家航天發展。 嫦娥五號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計劃由多次參與國家深空探測任務經驗的容啟亮教授(中)、吳波教授(左)率領,聯同王興博士(右)探討在「月壤中找水」。 吳波教授(左)與王興博士(右)均來自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研究專長涵蓋月球地質研究、著陸區形貌分析等領域。 理大成功獲得由中國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包括一份400毫克的表面鏟取樣品(左)及一份42.6毫克的深層鑽取樣品(右)。 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太空資源實驗室設置的月壤存儲及樣本分析設備,以妥善儲存及深入分析月壤。

2024年7月4日

獎項及成就

20240705 - RG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estigious Fellowship Scheme-02

理大兩個項目獲研資局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計劃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兩項研究,致力於深入探索人類歷史和個人發展,獲研究資助局的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計劃撥款支持。 這兩個獲資助項目展示了理大在與人類福祉相關的當代和歷史背景研究方面的影響力。由理大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副教授徐啟軒博士帶領的項目,題為「跨越冷戰藩籬:『新中國』與解殖中的大英帝國」,獲得港幣$214,509資助。另一項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陸慧菁博士帶領的項目,題為「環境嚴酷性和不可預測性對個體發展的影響:綜述及元分析」,獲得港幣$305,000的撥款。 徐博士的項目旨在探究1950年代的新中國,在亞洲知名社會活躍分子眼中的形象,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批評帝國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不平等的思想資源。該研究將利用來自香港、北京、新加坡、印度新德里、英國肯特和倫敦等地區的已發表和檔案資料,追溯中國在與資本主義陣營國家的不密切外交關係中,如何在亞洲建立重要地位。 陸博士的項目旨在重新評估現時研究對環境嚴酷性和不可預測性的定義,探索更適切的測量這兩種環境因素的方法,從而加深公衆對童年環境如何影響個體發展的理解。該研究將針對特定環境因素為制定干預措施和相關政策提供見解,更深遠地為兒童和青少年建設更美好的成長軌跡。

2024年7月3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研究揭示由生物啟發的液體流動控制機理 冀為流體動力學和仿生物料領域科技帶來突破

人類對自然界了解得越深入,便越能體會大自然是最偉大的工程師。過去研究認為,液體只能在具有特定液體通訊特性的物種上,沿著固定方向輸送,不能切換輸送方向。最近,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人員的研究證明了一種非洲植物,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控制水流,有關發現或許能啟發更多流體動力學和仿生物料領域的科技突破,包括應用於需要多步驟和重複反應的可切換液體輸送工作,如微分析、醫療診斷和太陽能海水淡化等工作。研究最近已於國際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 液體運輸是自然界中鮮為人知的奇跡。例如喬木每天都需要將大量水分從根部輸送至長在最高處的葉子,而整個過程都是默默完成。某些蜥蜴和植物通過毛細管作用進行水引導。在水源稀缺的沙漠,善用水分尤為重要,因此,某些甲蟲能捕捉霧水,再以化學梯度將水引往背部。 科學家素來努力嘗試加強和掌握人類的液體定向移動能力。微流體、集水和傳熱等各種應用均有賴水或其他流體以不同規模進行有效的定向輸送。雖然上述物種讓我們從大自然取得靈感,但僅限於單向地移動液體。理大潘樂淘慈善基金智慧及可持續發展能源教授、機械工程學系熱流體與能源工程講座教授王立秋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納米比亞和南非的原生多肉植物青鎖龍(Crassula muscosa)可以自主選擇液體輸送方向。 理大的研究人員與香港大學和山東大學的人員合作,發現青鎖龍兩個獨立枝條被注入同一種液體後,液體會以相反的方向運輸。液體在其中一個枝條只流往枝尖,而另一枝條則把水流直接引往青鎖龍的根部。青鎖龍在乾旱多霧的環境下生長,儲存水分並將其輸送到選定方向可謂青鎖龍的命脈。 由於枝條保持橫向,因此可以排除重力是輸送方向具選擇性的原因。相反,青鎖龍與別不同的特性源於枝條上滿佈細小的葉子。這些小葉子也稱為「鰭」,輪廓非常獨特,主體呈向後狀,外型有如鯊魚鰭,葉身漸幼,葉尖指向植物的頂端。這種不對稱形狀是青鎖龍可以選擇性地定向輸送液體的重要因素,關乎對液體頂部的彎液面的操縱。 具體來說,關鍵在於不同枝條上鰭狀葉片之間的細微差異。當一排排鰭狀葉片向植物頂端屈曲,枝條上的液體也會朝該方向流動。然而,假如枝條上的鰭狀葉的外型靠上,那麼儘管枝條仍然指向植物頂端,液體也會反向流往根部。流動方向取決於枝條和鰭狀葉片兩側之間的角度,由其控制彎液面施加在水滴上的力,這樣會阻止其中一個方向的流動再令其向另一方向傳送。 團隊憑藉對青鎖龍如何引導液體流動的了解,創製了一種人工模型。他們利用3D打印製成鰭狀葉片,名為「C. muscosa-inspired arrays」(由青鎖龍啟發的序列,簡稱CMIA),能夠模擬青鎖龍的斜向葉片來控制液體流動的方向。雖然天然植物枝條上的鰭狀葉片不能移動,但團隊巧妙地利用磁性材料讓人工CMIA能夠隨意改變方向。只需施加磁場,就可以逆轉流經CMIA的液體流動。這套模型為於工業和實驗室環境中沿動態變化路徑輸送液體變得可能。另一方面,只要改變鰭狀葉片之間的間距便可以令水流改變方向。 CMIA可以惠及很多科技領域。王立秋教授表示:「流體流動的實時定向控制,將可以在微流控、化學合成和生物醫學診斷中找到新的應用。模仿生物的CMIA設計不單可以用於液體運輸,還可以在T形閥門等情況下用來混合液體。這種方法適用於多種化學物,而且可以克服某些微流控技術中出現的加熱問題。」

2024年7月3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研發成果亮相 AELIS Couture 2024/25 年度秋冬高級訂製時裝展 科技與時尚結合 攜手推動可持續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宣布與巴黎著名高級服裝品牌 AELIS Couture(AELIS)合作,於 2024 年 6 月 27 日巴黎高級訂製時裝周期間,由 AELIS 舉辦的 2024/25 年度秋冬高級訂製時裝系列展覽上展出雙方共同打造的作品。該作品採用理大研發的可持續金屬鍍膜紡織技術生產的材料,由時裝界傳奇人物、高級訂製時裝設計師 Sofia Crociani 設計及製作,成功將頂尖科技與奢華時裝融合創新。 該項創新紡織技術由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姜綬祥教授帶領的團隊研發,應用金屬鍍覆膜技術將納米級的超薄金屬薄膜鍍覆於紡織品,無水的生產過程不會排放化學物質,既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又能呈現高端服飾材料的品質。理大團隊更為雙方合作的時裝作品特別設計製作了金和銀金屬鍍覆的有機絲綢柯根紗,既保持了傳統紡織品的舒適度和飄柔性,又能呈現珠光的效果。 AELIS 的時裝設計匠心獨運,是次合作充分體現了理大在促進紡織技術創新,並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時裝業界應用上所作出的努力。AELIS的設計配合理大金屬鍍覆紡織品技術,體現了時尚與嶄新科技的完美結合。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 AELIS 攜手設計 2024/25 年秋冬高級訂製時裝系列的作品。理大與 AELIS 的合作是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成功典範,以時裝為載體糅合科技與時尚藝術。我們樂見理大為促進可持續發展而研發的創新科技能夠應用於高級訂製時裝的製作上,將美感和先進科技融為一體。」 AELIS 創始人 Sofia Crociani 對雙方的合作感到興奮,並表示:「理大早前已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合辦一系列『可持續發展講座』活動,促成了今次 AELIS 與理大的合作,造就了雙方在推動生態和技術研究創新的結晶。與理大的合作是靈感啟迪之旅,其金屬鍍覆紡織品技術引領了我們探索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維度。我們很榮幸能推出這個高級訂製時裝系列,充分發揮理大的技術專長和我們對環保時裝的承諾,促進協同效應。」  

2024年7月2日

研究合作

1

理大和南山醫院共探免疫治療新前沿 聚焦臨床應用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 深圳研究院聯合深圳南山醫院舉辦了免疫治療領域研討會,聚焦免疫治療領域科研成果的臨床應用轉化。 南山區衛健局副局長吳晨女士、南山區科創局創新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藍鑫先生、南山醫院書記侯鐵英女士、副院長劉岩松先生、理大協理副校長及深圳研究院院長董澄教授、副院長陳綺東女士,以及來自理大和南山醫院的多位學者、醫生和科研人員出席了研討會。會議圍繞四個領域開展主題演講,包括精確靶向疾病診療、免疫細胞調控用於疾病治療、免疫治療中細胞代謝研究、納米醫學,並與現場來賓進行熱烈的討論。 董澄教授表示,新時期的理大發展策略既追求世界一流的人才培育和基礎研究,也追求世界一流的應用研究、創新創業。深圳研究院作為理大在大灣區以及內地開展基礎及應用研究、智慧財產權與技術轉移、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及創業等多元化發展平台,將積極探索搭建研發、臨床、政府、企業的跨學科科研實驗平台。同時,深圳研究院正在籌建的幹細胞工程及免疫療法研究平台將成為理大高等研究院下設的第十二個研究所,亦是首個設立在校本部之外的跨學科主題研究平台,充分體現了理大致力於促進當地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的決心。 吳晨女士指出,南山區是深圳市生物醫藥的產業聚集區和引領區,非常重視該領域的發展。理大「研以致用」的發展理念與南山醫院的臨床基礎高度契合,希望通過研討會,將高校資源和醫院資源有效結合,讓雙方在產學研創新體系建設中注入各自的優勢和資源,共同推進南山區生物醫藥產業的高品質發展。 南山醫院是南山區人民政府建立的一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是首批參評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的13家醫院之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急救、康復和保健為一體,是南山區唯一具有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和省、市級重點學科的醫療機構。  

2024年6月30日

活動

1

理大研發新型智能太陽能冷藏車

運輸界別佔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19%,發展綠色運輸有助降低空氣污染物的排放。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推動各類綠色科技研究,助力香港於2035年前把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並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由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去年6月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中游、主題性)」資助,進行名為「智能冷藏車發展計劃―電力、太陽能和智能物流和存儲方法」的研究項目,旨在推動冷藏車從傳統燃油車向智能電動化全面轉型,並加強太陽能的更廣泛應用。經過一年時間,理大團隊成功研發出一輛新型冷藏車,既支援太陽能供電冷藏系統,又具備車聯電能儲存及交換技術。項目得到政府、學術界及業界的廣泛支持,包括新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澳洲Advanced Sunlight Pty Ltd.及機電工程署。 目前,全港約有五千輛冷藏車,未來幾年更預計會激增至一萬輛,這些車輛均為燃油車,開動或怠速時產生大量廢氣和噪音。然而,傳統冷藏車技術相對落後,其冷藏系統靠車上內燃機引擎提供動力,即使車輛停下時,引擎也不能關上,以維持系統運作。此外,冷藏系統一般亦只能維持在攝氏零下20多度左右,可供冷藏食物的種類限制較多。若以每輛車每小時需要消耗一至三公升柴油,便產生2.7至8.1公斤二氧化碳,每年排放量就高達約16噸,需要種植760棵樹木才能抵消有關碳排放。 理大研發的智能太陽能冷藏車提供靈活的能量存儲功能,車頂裝有可擴展的太陽能板,令輸出的電能更高,電能亦會儲存到車上的儲能裝置,為車上冷藏系統提供附加的動力來源。此外,車上亦配備鋰離子電池,可連接一般電動車充電設施充電,當太陽能儲能裝置及電池儲滿能量後,可為車輛提供動力達四小時,而用家亦可按需求擴充電池數量和容量,進一步提升續航能力。車上冷藏系統更可提供低至攝氏零下45度的儲存環境,而且在電力發動機關閉後,仍能如常運作,令車輛搖身一變成為流動冷藏庫,有助舒緩本港冷藏倉庫供不應求的問題。 此外,冷藏車亦可連接其他同款車輛,進行充電和能量交換。通過車上的智能能量優化系統,用家可追蹤和控制太陽能板的最大功率點,以提升整個能源系統的運行效率,優化冷藏系統的製冷性能,並延長車載電池的使用壽命。 鄭家偉教授表示:「特區政府近年推出多項政策,以推動電動車普及化,包括訂下於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的目標。然而,在貨運車輛領域,新能源汽車普及化進度仍相對滯後,期望這個研究項目能產生帶動作用,推動運輸業界更樂意採納綠色運輸科技,為減排和實現碳中和貢獻力量。」 理大智能太陽能冷藏車項目已進入商用化階段,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將有相關的車輛面世。

2024年6月28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