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1

理大成立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推动电网现代化技术创新及应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正式成立「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致力促进电网现代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并助力香港及国家实现碳中和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成立典礼今天于理大校园举行,吸引来自香港、澳门及内地35家政府部门、公营机构、研究中心、专业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多家大型企业领袖出席活动,涵盖电力及能源、能源管理、微电子、电讯、电机工程及铁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此外,来自26所香港、澳门及内地大学的学界领袖及专家学者亦参与其中。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先生、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郝英杰博士于典礼上致开幕辞,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钱朝阳先生发表主题演讲,联同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实务教授、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前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及机电工程署署长薛永恒工程师,以及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系主任兼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钟志勇教授,共同见证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成立。 谢展寰先生表示:「香港致力争取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政府亦已提出四大减碳策略,分别为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和全民减废,积极从源头减低碳排放量。然而,碳中和之路有赖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衷心祝贺理大成立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并成功举办『碳中和与新型电力系统院士论坛』及交流研讨会,让学术界、工商界和政府部门的代表聚首一堂,藉此交流宝贵的意见和见解,携手推动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我期望各界能好好把握今次机会,深入探讨碳中和及新型电力系统的相关合作。」 孙东教授通过视像祝贺研究中心的成立,并表示:「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适逢其时,更是对相关领域的重要跃进,我向研究中心的团队致以衷心的祝贺。我相信在世界级电力系统专家的领导下,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将会成为顶尖的研发中心,为实现现代化电网、智慧城市以及智慧社会创造条件。」 郝英杰博士表示:「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深入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凝聚行业力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助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中电联将联合理大等高校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探索,积极推进区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推动电力行业转型升级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滕锦光教授致欢迎辞时表示:「社会对电网现代化的需求殷切,配合理大对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坚持,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可望发展成为广受国际认可的平台,汇聚和培养全球人才共同开发尖端科技,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协助电力能源行业应对挑战。此外,中心具开创性的工作亦将为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作出贡献。」 近年来,世界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气候模式愈来愈变幻难测,加上电网和供电设备老化等问题,全球大规模停电事件与日俱增。全球电力供应的可靠性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凸显现存电力和能源系统对创新解决方案的逼切需求。 世界各国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加速将风电场、太阳能发电场、储能系统、电动汽车等新设备和系统接入电网,但这对现有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运作带来了重大的风险。为了降低有关风险,必须借助多个领域的新兴技术,包括传感器、5G/6G通讯、微电子、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械人等。这些技术对实现电网现代化和减低营运风险至关重要。 理大冀通过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建立一个针对电网现代化,与全球学术界、业界和政府交流合作的平台,致力于具影响力的交叉学科研究,开发安全、可持续且价格相宜的电力能源系统,藉此建立由安全、可再生能源主导的未来,造福全人类。此外,研究中心还致力于尖端电网和可持续能源技术的研发、知识转移、示范和部署,助力未来大湾区智能碳中和区域的建立。 钟志勇教授认为:「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香港,人烟稠密、高楼林立,需要极为可靠的电力供应,而这为未来智慧城市电网现代化创新技术的研发、示范、测试和应用提供了理想的场景。此外,特区政府努致力打造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积极以拨款和政策支持创科发展。凭借这些优势,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可望发展成为全球电网现代化研究合作和知识转移的重要平台,推动安全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薛永恒工程师表示:「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之一是推动电网现代化,让其更有效地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应用。作为理大校友,我对同事们能够牵头在香港成立这个具前瞻性的研究中心感到十分自豪。研究中心今后将与海外和内地的专家共同实践这项重要的使命,引领电力系统工程领域追求创新和卓越。」 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已获得多家机构和大学的支持,成为中心的首批合作伙伴,而且更邀得五位在能源电力领域贡献卓著的专家学者担任名誉顾问,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教授及程时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教授及余贻鑫教授,以及理大电动车研究中心主任、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杰出讲座教授兼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教授。 同场,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与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携手成立「香港理工大学─奥特迅可持续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智能微电网、新型储能装置及电力设备安全/健康监测系统等创新技术开发及应用。   ***完***   附件 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合作伙伴机构及大学名单(按中文字笔划排序): ABB(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 NTT Com Asia Limited 香港国际机场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香港机电工程商协会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新能源安全研究中心 香港机电工程商联会 中国华电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机电工程署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联通国际公司 深圳市暗能量电源有限公司 中华电力有限公司 深圳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有限公司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安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西门子有限公司 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 怡和机器有限公司 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高云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施耐德电气(香港)有限公司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盈电工程有限公司 澳门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工程师学会(电机分会)     三峡大学 河海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山东大学 重庆大学 天津大学 香港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四川大学 清华大学 石河子大学 湖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东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武汉大学 暨南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澳门大学  

2024年6月4日

活动

20240603---WEIWEIPO

媒体报道: 理大为嫦娥六号任务升级采样装置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积极参与国家的太空探索计划,为国家研发研制高度精密的太空仪器。最近,中国嫦娥六号着陆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创立人类探月历史新篇章。 《大公报》报道介绍了理大为嫦娥六号任务研制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讲解装置包括有两个采样器丶两个近摄像机丶以及密封月壤样品的初级封装系统。 借鉴在嫦娥五号(国家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成功经验,这些精密太空仪器为此次任务中进行了多项改进。 《大公报》报道全文   更多∶ 容启亮教授获邀至海南观看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 理大成为香港首间加入国际宇航联合会的大专院校 理大研制的「月球采样」技术获颁科学技术进步奖 理大研发太空仪器为国家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作出贡献 理大研发太空仪器成功为嫦娥五号完成表土采样

2024年6月3日

奖项及成就

20240606---Zibo

理大与淄博市政府签订框架协议共建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淄博市人民政府签订框架协议,通过共建香港理工大学淄博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开展深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 双方将携手成立的研究院将聚焦微纳米技术、工业人工智慧与数位化、和人文旅游等领域, 围绕淄博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及可持续发展。 框架协议于5月28日在2024鲁港科技创新合作大会上,由理大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与淄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晓鸿代表签署。 研究院并将肩负培育人才重任。双方将透过研究院联合培养一批能掌握未来关键技术和接轨国际的优秀工程师,以及高质素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2024年6月3日

研究合作

news

媒体专访︰理大研发清洗外牆无人机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于开创顶尖技术,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文伟松博士接受《明报》专访,分享他对香港发展低空经济的见解。 文博士带领团队研发清洗外牆无人机,配合激光雷达及GPS定位等装置,无人机可透过扫描大厦外观的立体模型,自动规划最佳清洁路线。他们估计潜在市场每年利润可达3亿港元以上。 《明报》访问全文 更多︰理大与美团合作开发视觉辅助定位系统 用于无人机运送包裹

2024年5月31日

其他

YIRA

理大「青年创新研究者奖」培养科研新动力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有六名年青研究人员获2024年度「青年创新研究者奖」嘉许。他们的研究涵盖领域广泛,透过研发尖端技术,为材料科学、绿色能源、环境发展及医疗健康等带来裨益。 六位获奖学者的研究项目涉及新材料、绿色能源、先进制造、智能建造、纺织科技、及医疗科技等,不仅探索知识的前沿,还考虑实际应用及其对各行各业的影响。 这些项目包括设计新一代纳米孔材料提高氢气储存和释放能力;研发新型计算器件减少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计算耗能;设计回收认证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还有,研发具生物兼容性的智能可穿戴材料用作日常健康监测;开发更高性能的扫频激光器,应用到工业检测、医疗诊断;以及研发四维实时肿瘤追踪技术,改善癌症治疗。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兼评审团主席表示︰「衷心祝贺六位获奖者,他们的研究项目涵盖了各个学科与领域,致力为当今全球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并展示出充满潜质的前景。理大以成功培育众多优秀的科研人才为傲,他们身怀志向、专注科研并追求创新,往届的得奖者因其卓越的科研实力而获得国际认可。」 理大一直支持研究人员拓展具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以科研专长为新兴以至未来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响应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壮大创科人才库。 连续举办第三年的「青年创新研究者奖」,旨在表扬理大35岁以下具备卓越研究实力的科研人才。每位获奖者将获得50万港元的研究资金,以及2万港元的个人现金奖励。 六位青年创新研究者(按英文姓氏排列)︰ 得奖学者 研究焦点 内容 陈杰威博士 应用物理学系 助理教授(研究) 新型计算器件赋能低功耗人工智能物联网 为降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计算能耗,透过提升智能感知、初步计算和筛选信息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同时在后处理计算设备引入基于新物理机制的新型拓扑器件。 陈少瑜博士 时装及纺织学院 助理教授 刺激响应两亲分子与生物基聚电解质的超分子/动态化学共组装构建可循环智能材料 以生态和可循环方式开创具有生物兼容性和回馈信号的智能材料,拓展应用到可穿戴传感器、纺织品和软质机器人,用作日常健康监测等。 郭晓朦博士 物流及航运学系 副教授 利用回收认证机制设计激励采用回收材料 设计回收认证机制,加强推广绿色消费,并鼓励企业采用回收材料,帮助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黄冬梅博士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 助理教授 高性能扫频激光器及应用 开发扫描速度快、范围宽和相干长度长的高性能扫频激光器,在工业检测、医疗诊断等领域引领技术突破并促进应用。 黎田博士 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 助理教授 基于级联深度学习的对比度自我调整实时四维核磁共振技术的研发以及在核磁引导放疗中腹部肿瘤跟踪的应用 为突破目前磁共振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的成像速度和质量局限,研发名为CART 4D-MRI的实时四维肿瘤追踪新方案,提供更快和更清晰的肿瘤影像,帮助腹部癌症患者治疗。 田天博士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 助理教授 新型纳米孔材料的构建及其高性能储氢研究 设计并合成新一代纳米孔材料,提高氢气储存和释放能力,解决目前储氢成本及安全风险的技术瓶颈,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应用。

2024年5月30日

奖项及成就

Professor Li Ping

理大研究发现训练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有助模仿人脑理解语言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革新了社会互动方式,运用深度学习演算法训练GenAI的大语言模型亦受到关注。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以人类处理语言的类似方式进行训练,大语言模型的表现就更像人类脑部去理解语言,这对脑科学研究和人工智能模式开发带来启发。 现有的大语言模型主要依赖於上下文单词预测单一类型的预训练。这种简单学习方式在大规模训练数据和大量模型参数的结合下,应用於聊天机器人ChatGPT等,成效显着。近期研究亦表明大语言模型中的单词预测可以作为人类处理语言的认知模型。然而,人类平时理解语言时不仅只会预测下一个单词,还会整合自然语言理解中的高层次信息。 理大人文学院院长兼冼为坚基金人文与科技讲座教授李平领导的研究团队,将模拟人脑评估句子之连贯性的下一句子预测(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NSP)纳入模型预训练,并检验模型数据与脑活动的相关性。研究最近刊登在国际科学期刊《Science Advances》。 研究发现NSP能够强化大语言模型的能力。NSP用来预测前後句子怎样互相关联,与人类语义理解的神经模型非常吻合。研究团队训练了两个模型,一个具有 NSP 增强功能,另一个没有,两者均包含单词预测。他们评估从模型中提取的表徵与人类阅读句子时的脑功能磁共振活动模式之间的匹配程度。 与只学习单词预测的模型相比,NSP增强模型与脑数据在多个脑区显示出更一致。研究结果亦提供了新见解,了解我们大脑如何加工语义,包括右脑在理解语义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更多右脑区域与增强模型的一致性更高。其他发现亦显示大语言模型纳入NSP的优势,即基於增强模型的「模型-脑对应」分数可以更好地预测人的阅读速度。 近期如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主要通过无限扩充训练资料和模型规模来提升它们的能力。李平教授表示:「仅依靠这种极度扩展的方式存在很多局限,新进展的突破有赖於我们将大模型变得更向人脑那样不需要海量数据,更高效益。我们的研究发现,像NSP这类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可以改进大语言模型的人性化水准,使其更加接近人类智慧。」 他补充指:「更重要的是,此项研究解释了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研究我们人类大脑加工语言的高级机制。它还可以促进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并藉此推动未来以人工智能为导向的大脑研究以及受人脑启发的人工智能研究。」

2024年5月28日

研究及创新

01

理大与深圳市城安院共建科研平台 推动深港城市安全科技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丶及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深港城市安全科技研究中心,携手在公共安全领域开展创新研究,为国家及行业发展需求作出贡献,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新成立的深港城市安全科技研究中心作为创新平台,聚焦城市安全丶安全生产丶防灾和应急管理等公共安全领域,将善用三方资源开展深入合作,旨在联合研发技术丶推动前沿创新丶及培育人才。 揭牌仪式於2024年5月24日在理大校园举行。由理大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丶理大智能结构与轨道交通讲座教授倪一清教授丶理大测绘及地理资讯学讲座教授丁晓利教授丶理大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副教授董优博士;与国家城安院执行院长丶深圳市城安院院长董方先生丶和国家城安院丶深圳城安院研发中心(院士办)主任施锺淇博士共同见证。 理大凭藉在建筑丶能源丶环境丶智慧城市丶城市资讯学和城市减灾等领域的卓越科研成就,致力开发创新尖端科技,履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理大透过务实运用研究专长,与政府丶业界及机构建立紧密维系,合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由深圳市委市政府设立,是市国资委全资企业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创新与安全科技为核心,打造安全应急产业生态,与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合力融合前沿科技丶汇聚人才等,促进「政产学研用」。 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深圳),由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丶深圳市国资委丶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2021年12月29日,应急管理部丶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明确依托深圳安科院共建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基地),打造立足深圳丶扎根湾区丶服务全国丶面向世界的国家级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机构。  

2024年5月24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1)

理大再度荣获国际零知识密码学ZPRIZE大奖2023 展现区块链的创新研究成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电子计算学系教授区文浩教授与助理教授(研究)陆星晔博士的研究团队,凭借在零知识证明(ZKP)的前沿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连续第二年于国际ZPRIZE竞赛夺奖,研究方案对区块链及Web3产业极具参考价值,并能提高大众对零知识加密技术突破性潜力的认识和实际应用。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很高兴理大学者在推动区块链技术和革新Web3领域再度获得国际认可,这个奖项再次展示我们科研团队在零知识密码学领域的优秀技术和创新能力,令相关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落地大大加速。」 ZPRIZE是由区块链业界于2022年牵头的年度竞赛,旨在促进零知识密码学的使用和发展,透过将参赛获奖作品开源的方式使零知识证明的研究惠及大众。零知识证明允许「证明者」说服任何人计算的有效性而不泄漏任何信息,因此称为零知识。 理大团队今年在「高通量签名验证」(High Throughput Signature Verification)公开组别脱颖而出,并获得25万美元的奖金。团队需使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对ECDSA数字签名的验证做出证明,并将证明生成时间尽可能缩短到最小。ECDSA是区块链领域最常用的数字签名算法之一,是一种使用于网络上证明讯息真确性以及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区块链网络上的交易真确性的技术。在零知识证明系统中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计算验证这些数字签名的重要性,是为了提供更佳的使用者体验,同时也支持许多现实应用场景。 理大团队提出的新方案,能够在10分钟内在一台普通手提电脑上为50个1KB信息的数字签名生成零知识证明,为未来零知识证明在ECDSA验证上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对于5MB信息数字签名的证明生成,原始的零知识证明需要大于5,000万(2^25~2^26)个约束来生成证明,而新方案则只需最多620万 (2^22~2^23)个约束就能生成证明,复杂度最少缩减至原来的八分之一。 理大是香港区块链技术教育课程和研究的先驱,大学于2022年开设全港首个区块链科技理学硕士学位课程,又先后开办了与金融科技相关的博士课程,以及与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学士学位课程;同年亦成立了全港首间区块链科技研究中心,全方位研究区块链技术,并于美国信息平台CoinDesk发布的「2022年区块链最佳大学」排名位列榜首。

2024年5月24日

奖项及成就

p3

理大研发基于AkkMore™的新型菇菌脂肪替代品 有效预防肥胖及增强肠道健康 与唯港荟合作推出减脂甜品 促进食品行业环保革新

科学家近年积极探索研发未来食品的可能性,包括以无尽的微生物,替代有限的动物和植物资源;其中替代动物来源的脂肪成分也是热门研究课题之一。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及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基于AkkMoreTM的新型菇菌脂肪替代品,有效预防肥胖和其他代谢疾病、增强肠道健康、调节免疫反应和减少焦虑。此脂肪替代品不但有助减低食物卡路里含量,亦能延长忌廉制品保质期,长远而言能够减少乳制品消耗及厨余量,对食品行业提供创新的ESG(环境、社会及企业管治)解决方案。 由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核心成员、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常金辉博士及未来食品研究院副院长及副教授、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副系主任邱家琪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取天然菇菌中的AkkMoreTM功能性成分,并进行三期动物测试。 研究发现,服用AkkMoreTM配方的实验组小鼠,其肠道微生态较对照组小鼠健康,当中阿卡曼氏菌(Akkermansia)含量较多、厚壁菌门 / 拟杆菌门(Firmicutes / Bacteroidetes)比率较低、脂肪组织较轻,及神经炎症程度较低,显示配方有助体重管理、增强肠道健康,并能改善代谢及免疫失调和纾缓焦虑情况。此项研究早前于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银奖,有关保健功能的实施方案亦已进入专利审批阶段。 研究团队其后利用AkkMoreTM其增稠、乳化及稳定的特性,研发含有AkkMoreTM配方的忌廉伴侣。该忌廉伴侣可与传统忌廉搭配使用,降低甜品中忌廉的使用量,不但可减低甜品中脂肪及卡路里含量,保持口感质素,亦可大幅延长忌廉制品的保质期,长远而言更可减少乳制品消耗及厨余量,助力减少碳排放及提高利润。 常博士表示:「是此合作是科研落地的成果,研究团队下一步将专注开发AkkMoreTM配方在创新健康食品中的应用,并着力鉴定功效较佳的原材料菇菌,以及把种植流程标准化的工作。」 理大一直致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常博士于2019年参加「理大创新应用博士后计划」,获批理大微型基金,入选香港科学园的科技创业培育计划并屡获奖项。2020年,她与邱家琪博士及会计及金融学院助理院长及副教授金涌博士联合成立初创企业宝力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获理大科技启动基金计划、香港科技园科技创业培育计划及天使投资者支持。 继推出含有AkkMoreTM配方的营养补充剂后,研究团队与理大教学及研究酒店唯港荟GREEN合作,使用由团队研发含有AkkMoreTM配方的忌廉伴侣,制作减脂软雪糕及甜品,并推出期间限定「森焕轻盈日本水果AkkMoreTM下午茶」。唯港荟委托化验所测试两款软雪糕营养成分,发现使用AkkMoreTM配方制作的软雪糕的总脂肪含量只有3%,较使用一般食谱制作的软雪糕大减超过8成,而总热量亦减少超过一半。更多详情,请浏览唯港荟网页:https://www.hotel-icon.com/zh-tw/offers/akkmore-japanesefruits-afternoon-tea

2024年5月22日

研究及创新

PressImage_21 May

理大研究揭示外佣在港生活面对的主要医疗及沟通困境

外佣减轻不少双职家庭在照顾儿童及处理家务上的重担,但其个人需求却未受到足够重视。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进行一系列研究,探讨外佣在港生活所面对的健康及其他结构性问题,包括他们在新冠疫情期间遇到的困难,揭示外佣的福祉与他们能否获取正确的公共卫生信息及享用相关设施息息相关。 研究人员深入访问逾 700 名、以问卷形式调查逾 400 名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外佣,了解他们在港生活的故事及身心健康,内容涵盖其(创伤)经历、健康素养、医疗需求及社群通讯网络。随着香港人口老化加剧,针对长者家居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来港工作的外佣越来越多,研究期望能带出为外佣创造共融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教授Hans Ladegaard教授表示:「印度尼西亚外佣面对边缘化及孤立问题尤其严重,他们许多生活难题均源于语言与沟通困难,并对自身权利了解不足。不少人来港前只接受了三星期的广东话课程,无法确保语言流利程度,大部分更不懂英文,甚至不知道法定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每周可享有 24 小时休息时间等。因此,我们应该优先为他们提供语言学习的支持,并教育他们认识自己的权利。」 根据Hans Ladegaard教授的研究,缺乏接收信息及使用公共卫生设施的途径是外佣的其中一个主要困境。尤其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外佣因疫情带来的孤独感、隔离及乡愁等而容易陷入抑郁及焦虑的情绪,但他们能获取适当支持的途径却相当有限。研究团队建议公共卫生宣传应采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并运用社交媒体等外佣能广泛接触的渠道进行,而利用漫画及叙事的表达方式亦能更有效地与外籍群体沟通。 另一项由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助理教授Jeffry Oktavianus博士领导的研究亦发现,小区叙事网络,包括直接的人际社交网络、小区组织及传媒,在支持外佣应对疫情时发挥了关键作用。该项研究已刊登于《Health Communication》。 研究指出,由于欠缺以外佣母语为主的正确信息,许多外佣在疫情期间都无法获得足够的防疫知识,社交媒体和社群间的互动沟通成为他们主要的信息及情感支持来源。然而,外佣或会在人际网络间接触到假消息,并因而产生负面心理影响。Oktavianus博士表示:「这些网络虽然是重要支持,但亦有机会传播错误信息,在协助边缘化社群面对疫情上,同时带来机遇和挑战。」 研究提出,小区组织可以主动发放可靠新闻,解除外佣的疑惑及纠正他们得到的错误讯息,协助他们在混乱情况下分析真假信息,并鼓励相关组织(例如在港印度尼西亚人组织、少数族裔媒体等)主导有关公共卫生的宣传。研究又指出,提高外佣的数码素养也是帮助他们区分真假信息的关键所在。 由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助理教授Margo Turnbull博士带领的另一项研究则重点关注提升外佣健康素养的需要。菲律宾目前是亚洲区乳癌发病率最高国家之一,在港工作的菲佣罹患乳癌的数字亦不断增加。研究深入探讨了在外地工作时罹患乳癌对外佣生活的影响,论文已刊登于《Quality Health Research》。 与上述研究一致,这项研究亦强调应使用多元语言作健康宣传,令外佣能以母语理解公共卫生的信息,同时提出可以在周日开放公共卫生设施以便外佣使用,从而及时获得诊断及医疗援助。Turnbull博士补充:「改善语言及沟通技巧亦可令外佣更有效运用医疗资源,减轻癌症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并增强面对健康问题时的信心。」 目前,Turnbull博士正与一个癌症支持小组合作,共同开发多语言的沟通资源,期望协助外佣向雇主、家人及医生传达其诊断及护理需求。 就多项围绕在港外佣的研究发现,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将联同两个支持外佣的非政府机构,融幼社及外劳事工中心,于5月24日在理大举行「外佣生活攸关」研讨会,进一步讨论外佣在港工作的生活困难,以及如何在香港建立更共融的社会。

2024年5月21日

研究及创新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