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image-2000x1050 (72)

Fostering innovation through a collaborative culture and advanced research facilities

Originally from Nigeria, Dr Increase Onwachukwu, Lecturer of the Schoo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t PolyU, brings a wealth of knowledge and passion for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health economics. His work focuse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global trade policie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public health outcomes, aiming to develop informed policies that promote both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urrently, he is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rade on worsening health outcom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xamining the drivers of the gender gap in healthcare utilisation. Dr Onwachukwu was attracted to PolyU due to its alignment with his values and professional goals. He values the university's commitment to academic excellence, as well as its collaborative and inclusive environment. Since joining PolyU, Dr Onwachukwu has found inspiration in the collaborative culture and access to state-of-the-art research facilities, enriching his research perspectives. He believes that diversity within academia encompasses various dimensions, including race,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is essential for fostering innovation and impactful research.

2024年11月12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101 - Web3-02

理大引領區塊鏈研究 解挑戰推動Web3發展

區塊鏈以其去中心化、透明公開、安全可靠的特點,貫穿現代日常生活,對社會各行業帶來深遠影響。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區塊鏈相關領域的研究取得卓越成就,提高區塊鏈生態系統的安全性和效率,推動Web3發展。 在理大電子計算學系研究與發展副主任區文浩教授和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教授及區塊鏈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羅夏樸教授的帶領下,理大的研究團隊致力推動區塊鏈和Web3的前沿發展,益彰社會和經濟效益。 區教授表示:「回顧過去15年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歷程,從早期僅於加密貨幣的範疇,發展到現今全球廣泛應用,我對未來15年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羅教授表示:「除了研究工作外,理大還開設區塊鏈科技理學碩士學位課程,發掘區塊鏈專業人才,培育未來創新領袖,推動新產業變革和技術進步。」 隨著區塊鏈發展從限於加密貨幣的範疇,到涵蓋各個行業,並支援 Web3 的關鍵領域,對安全性、隱私性、互通性和效率的要求日益加強。區塊鏈系統最初旨在保障去中心化貨幣交易的安全,現在面對處理更複雜和敏感的應用,成為區塊鏈的新挑戰。 儘管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點廣受好評,但漏洞仍然存在,如在智能合約中,這反映了加強安全措施滿足當前所需的重要性。 零知識證明技術突破 區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運用創新的零知識證明(ZKP)技術來保護交易私隱,確保交易數據完整性。 零知識證明作為關鍵的「私隱提升技術」(PET),能夠在確保交易機密性和完整性的同時,不洩露任何交易細節,對於保密性要求極高的行業至關重要。雖然零知識證明已開發了一段日子,研究團隊與時並進,積極應對現實挑戰,致力推進零知識證明技術的實際應用。 該研究旨在加速零知識證明的生成和驗證過程,在保護隱私的同時縮短交易時間。其數位簽章的驗證速度比現有方法快數倍,確保私密交易而不影響速度,進一步推動零知識證明技術在區塊鏈領域的廣泛應用。 加強系統安全 區塊鏈的技術應用已遍及各個領域,包括醫療保健和供應鏈管理。在金融領域,央行數碼貨幣 (CBDCs) 開始採用基於區塊鏈的解決方案。逾100 個國家正利用區塊鏈或相關技術,積極自行開發央行數碼貨幣。在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 報告方面,世界銀行也探索使用區塊鏈平台,以支援減排項目報告和碳補償交易。 保障 Web3 和區塊鏈生態系統的安全至關重要,羅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採用創新方法和工具,來識別區塊鏈生態系統核心組件的漏洞,協助開發者解決安全問題,並防禦各種攻擊。 此外,研究團隊發現區塊鏈基礎設施、第三方服務和智慧合約中存在許多的未知安全漏洞,當中許多漏洞連開發者都仍未知道。有見及此,團隊開發嶄新技術來加速識別區塊鏈生態系統中已知漏洞,把其識別結果報告給開發者,助其解決問題,並取得業界廣泛認可。 研究團隊透過主動防禦方法,開發創新方法,針對分析區塊鏈生態系統中,尤其在智能合約和應用程式中的攻擊和惡意程序,追蹤攻擊者並保護受害者,為整個行業的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2024年11月11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101 - ISTETS-02

理大學生團隊智慧交通計劃勇奪ISETS-ESCAP能源轉型青年之聲大賽分區一等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的三名博士生,聯同一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合作,憑藉數位孿生技術用於交通電氣化的創新研究,勇奪2024年ISETS-ESCAP能源轉型青年之聲大賽東北亞賽區一等獎。這四名學生組成名為「電能贏」的團隊,他們亦是理大國際城市能源研究中心的學生。 團隊在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能源與建築講座教授嚴晉躍教授和理大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杜瑩博士的指導下,開發了一個名為「數碼孿生助力交通電氣化藍圖」的創新方案。獲勝的學生成員分別為張俊翔、朱世博、陳達寅和陳昊藍(上海交通大學)。該計劃旨在利用尖端的數碼孿生技術,推動交通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更環保、更智慧的交通系統。 該項競賽由國際能源轉型學會(ISETS)及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舉辦,匯聚世界各地的青年領袖,吸引來自37個國家、77個團隊、共 300 份參賽作品,提供一個展示和完善創新理念的平台。理大團隊憑著突破性研究和領導力,成功脫穎而出,展示了理大致力於培養年輕學生研究人員以及推動可持續能源解決方案的實踐。 該獎項不僅表彰了學生的努力,更體現了理大對可持續能源創新研究領域的實力。理大代表團隊將於11月前往成都參加全球總決賽,並隨後前往曼谷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總部,參加青年對話。

2024年11月6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與OPPO合作升級成立創新研究中心 深化人工智能影像技術 望未來應用於更複雜影片處理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OPPO)簽署框架協議,由2025年1月起將原有的「香港理工大學—OPPO聯合創新實驗室」(原實驗室)升級為「香港理工大學—OPPO 聯合創新研究中心」(聯合創新研究中心)。在新框架下,聯合創新研究中心除了會延續原實驗室內圍繞人工智能影像技術的研究方向外,亦會展開更全面和深化的研究工作,涵蓋人工智能技術在手機影像中各個層面的應用。OPPO計劃於未來五年撥款不少於人民幣3,000萬元予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以支持理大開展相關研究項目和運作。 理大與OPPO於過去的合作中,不但成功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更共同培養了不少人工智能專才。原實驗室成立初期所培養的理大博士生與OPPO的工程師合作,成功開發出影像生成式大模型關鍵演算法,在手機內利用人工智能即時在模糊的照片上進行仿真高清化處理,並已將這項技術應用於OPPO的旗艦手機內。隨著大眾對手機影片拍攝和多媒體製作的需求日增,聯合創新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未來會擴展至較複雜的影片算法、相簿編輯、人工智能模型輕量化等,期望能在手機上更有效率地運用人工智能科技,同時保留其影像質量。而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亦會繼續投放資源培養人才,繼續共同推進商界和學界之間的產學研合作。 框架協議簽約儀式上星期五(11月1日)於理大校園進行,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OPPO研究院院長廖勁松先生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OPPO產學研事務負責人秦征先生代表簽署合作協議。理大電子計算學系計算機視覺及圖像分析講座教授張磊教授將代表理大出任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滕錦光教授表示:「為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與挑戰,理大將於2025年1月正式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這是我校實施創新發展策略的重要舉措,旨在滿足日益增長的科技需求,助力人才培養。聯合創新研究中心所屬的電子計算學系也將加入新學院。新架構將有效促進研究團隊的深入交流與協作,產出更具影響力的成果。我們相信,這次與OPPO的深度合作,將充分把握機遇,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和知識轉移。」 廖勁松先生表示:「在OPPO與理大的三年合作中,我們見證了聯合實驗室在技術上的多項突破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顯著成就。秉持『科技為人,以善天下』的使命,我們期待通過此次續約,進一步深化與理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全球用戶帶來更多創新的的智慧影像體驗。」 有關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秉承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並以肩負社會重任為宗旨。理大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全面教育,致力培育具良好國民意識、全球視野與社會責任感的「明日領袖」;同時推動具影響力的創新與跨學科研究,以應對全球最迫切的挑戰。知識轉移與創業文化亦是理大的基石,大學著重研以致用——將所研發的科技轉化為實際應用。理大追求卓越,努力不懈,深得國際認可,持續位居全球百強學府之列。理大將繼續以其雄厚根基,與各界策略夥伴合作,力求造福香港、國家乃至全球。 有關OPPO OPPO於2008年推出“笑臉手機”,由此開啟科技致善之旅。今天,OPPO 憑藉以Find和Reno系列手機為核心的多智慧終端機產品、ColorOS作業系統、以及互聯網服務,為全球使用者革新科技體驗。OPPO 業務遍及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萬名OPPO員工共同致力於為人們創造美好智慧生活。

2024年11月5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101 - PolyU project promotes multidimensional machine learning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01

理大項目促進土力工程跨層面利用機器學習 獲歐盟與研資局研究合作計劃支持

面對氣候變化,地質基礎設施的韌性是一項重要的全球任務。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一項研究推動在土力工程領域前沿引入機器學習和智能技術,並使其成為應對複雜挑戰中不可或缺的新一代工具,獲得歐盟與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合作計劃2024/25的支持。 獲支持的合作項目名為「岩土工程韌性的智能化設計」,由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尹振宇教授帶領,並與奧地利維也納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的岩土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OKU)副所長Enrico SORANZO博士合作進行。尹教授的研究獲得497,600港元的資助,為期48個月。 土力工程的固有挑戰,包括不同的岩土材料、地質作用及其非線性交互複雜。現時因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天氣事件越趨頻繁,令克服這些挑戰的難度增加。                                                                                                                                  此項目旨在訓練下一代精通機器學習的土力工程師,並組成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團隊,在產業界與學術界之間築起橋樑。該團隊將通過創新的資料驅動方法,共同開發基礎設施設計的轉型方案,包括隧道、尾礦壩、人工斜坡和堤防,以及土質災害的監測和預測。 項目主要目標包括探索用於現場資料擷取的先進傳感器技術、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優化設計流程,以及實施物理信息神經網絡,藉由將物理原理整合至機器學習模型,以提升岩土工程模擬的準確性。 這項目著重於針對特定挑戰設計解決方案,量身打造機器學習方法,以解決隧道和尾礦壩等土工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工程問題。此外,亦會聚焦改善土地災害的監控和緩解,如山泥傾瀉和地震,從而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尹教授表示:「透過採用這種跨層面的方法,這項研究的目標不僅是將機器學習應用於土力工程,還希望從根本上為土力工程引領革新,開創高效率、可持續和具韌性的新時代。」 歐盟與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合作計劃旨在推動歐盟與香港學者在兩地共同關注的領域上合作,以取得世界級的科學成果。

2024年11月4日

獎項及成就

01

理大學者開拓海洋保育和可持續海洋食品研究

香港海洋環境得天獨厚,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來源,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人口持續增長,香港的海洋環境面臨著海洋污染、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等的嚴峻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的研究團隊,一直積極回應社會面臨的可持續發展挑戰,特別聚焦創新的海洋污染監測技術和海洋食品可持續性研究,包括監測微塑膠對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重建珍珠貝礁等,積極回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2、3和14。 海洋食品微塑膠監測 塑膠廢棄物無處不在,塑膠微粒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嚥並積存於體內,影響食物鏈的其他攝食階層,對海洋生態系統構成重大威脅。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3年最新統計顯示,每名港人每年平均消耗約65千克海洋食品,高於全球人均消耗量20千克三倍之多。 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副教授方家熙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顯微拉曼光譜法(Raman microspectroscopy)的自動測繪技術,調查本地海洋食品例如青口(學名:翡翠貽貝)所積存的微塑膠數量和特徵。研究結果顯示,平均每克鮮青口肉中含有0.2至1.8顆長度約為40 至1,000 微米的微塑膠,由此推測香港每年每人透過食用雙殼貝類,攝取微塑膠的數量可高達10,380顆,情況令人關注。有關研究已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 為進一步證實微塑膠有機會被人體攝取,研究團隊分析港人糞便中微塑膠含量數據,發現港人的微塑膠攝入率較其他亞洲和歐洲地區可高出約五倍。有關研究已發表在《Toxics》期刊。基於這些發現,研究團隊正在積極探討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後果,並聯同理大其他學系研究利用氣泡屏障和細菌生物膜從海水中移除微塑膠的不同方法。 方博士最近被獲選為2024年度皮尤海洋保育學者(2024 Pew Fellowship in Marine Conservation),是全球六位獲獎者之一,同時也是唯一來自東亞地區的獲獎科學家。他表示:「各項研究成果不斷激發我們開發及應用先進技術,探索應對微塑膠問題的創新方案和策略,以減輕微塑膠污染的影響,保護珍貴海洋生態,並確保海洋食品可持續發展。」 珍珠貝礁修復工程 方博士貢獻海洋保育的研究成果,還包括重建珍珠貝礁以改善海洋環境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從而提升本地漁業資源。昔日的香港曾經擁有豐富的珍珠貝礁生態,孕育出其他海洋生物的棲息地,促進興盛的珍珠產業。但過度開發和海洋污染已令珍珠貝種群退化,導致周遭的生態系統效益也隨之消失。 為改善海洋環境和增強生物多樣性,方博士的研究團隊於香港赤門海峽選定位置,利用人工養殖的珍珠貝重建珍珠貝礁,並透過先進三維技術,追蹤分析珍珠貝礁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利用珍珠貝的濾食特性作為生物監測工具,評估香港海洋污染情況,以改善水質。團隊亦與本地漁民在水產養殖技術方面合作,支援可持續漁業發展。方博士希望透過珍珠貝養殖,推廣生態營養理念,並振興本地珍珠產業,使環境和社區共同受益。方博士的見解剛於10月的《One Earth》期刊發表。 香港海洋環境生態面臨挑戰的同時,亦蘊藏巨大的科研潛力和希望。方博士表示:「科學家和學者過去的研究為海洋保育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然而,海洋保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政府、學術界、企業和廣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我們的目標是透過研究創新及社區教育提高保育意識,激發社群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為香港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請瀏覽以下視頻,了解更多:https://polyu.me/3NLYGza

2024年10月31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首製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 於太空低軌道完成試驗

國家首顆可重複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十九號衛星,近日於太空低軌道開展多個空間試驗後成功回收返回地球,當中包括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製的太空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這亦是香港首個從太空返回的可重複使用試驗載荷。國家航天局上周四(24日)在北京舉辦十九號衛星載荷交付儀式,標誌著衛星工程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項目由深空探測研究中心成員、理大應用物理學系納米材料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劉樹平教授牽頭,聯同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開發,由理大工業中心負責設計及生產,整個研發及製作過程在理大校園完成。 項目旨在研究高性能催化劑在微重力、真空及輻射等極端太空環境下對材料的影響,為新型催化劑材料在未來深空探測中電催化製備特定化學品、燃料及氧氣等技術應用領域奠定基礎。 裝置的設計考慮到材料輻射平均暴露率及高穿透度,以提升試驗的整體效率。裝置亦可在無需更換核心零部件的情況下就能被快速地重複使用,其可重用性將有效降低後續試驗任務的整體成本。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讚揚團隊,並表示﹕「理大一直積極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今次很高興能隨實踐十九號衛星將理大自行開發及生產的太空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搭載到太空,展示理大在深空探測、材料科學及工程等交叉學科的科研實力。我們期待激發更多科研創新,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的設計源自劉樹平教授早前研發的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 APMA 系統,系統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化學品原料乙烯,革新有價值化學品的生產模式,從以減低碳排放。該項研發已與能源化工企業開展合作,並於第 48 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獎。當時在日內瓦頒獎禮上理大有28個發明項目獲獎,包括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用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火星相機。劉教授憶述這個跨學科合作意念就在頒獎禮上萌生:「容教授的團隊提出我的新型催化劑可以應用到深空探測上,我們回到大學就立刻開展探討合作,裝置上天前亦在校園做了多次測試。」 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回收後,即將在理大實驗室進行分析。劉教授指:「團隊期望探究催化劑在太空環境下對不同材料帶來的影響,為未來深空探測任務帶來新啟示。」 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已展開多項基礎研究,包括材料科學、微生物學、月球基地建造技術、遙測技術、月壤研究以及太空資源利用等。此外,研究中心亦參與小衛星和立方星的開發項目,展現理大在航天科研領域的全面布局。未來,理大會繼續積極參與國家的重大航天任務。

2024年10月29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029-RGC Joint Research Scheme-02

理大創新骨關節炎治療方案 獲法國國家科研署與研資局合作研究計劃支持

科學研究與人類福祉息息相關,醫學科技的進步可啟發嶄新治療方案對抗疾病,對全球健康影響深遠。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法國國家科研署與研資局合作研究計劃2024/25支持開展一項骨關節炎治療研究。 研究項目名為「靶向膽鹼能信號通路治療骨關節炎」,由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溫春毅博士帶領,獲得法國國家科研署與研資局合作研究計劃支持,港方資助額度為227萬港元(法方資助額度為€378,000),為期36個月。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是導致老年人慢性疼痛和殘疾的主因,其特徵是關節軟骨在關節活動時失去緩衝作用。該項獲資助項目將結合風濕病學及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領域,促進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案。 該項目是與法國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的風濕病理學專家Jeremie Sellam教授合作,旨在研究非神經性膽鹼能系統在骨關節炎疼痛和炎症中的作用,以及剖析迷走神經刺激治療(vagus nerve stimulation )中神經元和軟骨生成膽鹼能系統的相互關係。此外,該項目還將針對骨關節炎激發手部炎症患者的迷走神經刺激治療,評估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庫和血清生物庫。 溫博士及團隊與法國專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透過揉合雙方的專業知識和試驗研究成果,已解決多項技術難題,包括小動物實驗的迷走神經刺激、體內膽鹼能活性監測、以及乙酰膽鹼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與α7-nAChR之間的相互作用。 溫博士表示︰「我們期望闡明神經元和軟骨源性膽鹼能信號蛋白在炎性骨關節炎發病機理中的相互作用,並致力於開發新型的神經調節療法。」 法國國家科研署與研資局合作研究計劃旨在進一步加強香港與法國的科研人員的合作,包括所有領域中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提案。

2024年10月29日

獎項及成就

WhatsApp Image 20241025 at 160333194d348c

理大出席實踐十九號衛星載荷交付儀式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於10月24日應邀到訪國家航天局出席「實踐十九號衛星返回後載荷交付儀式」,同時深入瞭解國家航太科技發展的新趨勢,為推動國家創新技術發展貢獻力量。 王教授表示,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太空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並在太空低軌道完成了催化劑材料試驗。理大非常榮幸,能跟隨衛星將大學自行開發生產的太空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搭載到太空。 理大的科研團隊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的太空探索計劃,與內地專家攜手研發多項太空儀器,為國家的月球探測及火星探測等任務提供了重要支援。  

2024年10月25日

活動

1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舉辦論壇 展望香港新能源汽車的未來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電動車研究中心,日前(10月22日)聯同香港工程師學會合辦「香港新能源汽車的未來」論壇,匯聚政府代表、頂尖專家及業界代表,分享新能源汽車的最新動態,以及塑造可持續城市的政策、技術和行業觀點。論壇吸引逾130名理大師生、校友及業界夥伴參與。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致歡迎辭時,引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的數據,自2024年初至10月,商用新能源汽車的首次登記率僅為7.6%,表示在推廣重型新能源汽車研發和完善政策方面仍有很大空間。他亦支持《2024年施政報告》的倡議,樂見政府進一步推動新能源發展,並推出氫燃料電池重型車輛資助試驗計劃。 立法會議員陳恒鑌先生以「香港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為題發表演講,講解香港推動新能源汽車面對的挑戰,以及其倡導的相關政策,包括善用鄉郊土地以興建電動車充電設施和引入國產新能源汽車。他表示,政府將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及混合動力私家車,推動新能源汽車已經迫在眉睫。 主題演講環節中,機電工程署氣體及一般法例科助理署長王磊先生介紹香港氫能的最新發展,包括採用氫能來推動香港綠色交通,以及氫燃料安全法例的條件及修訂。他表示,機電工程署已促使本地職業專才教育機構明年起推出氫燃料安全認知、註冊氫燃料車輛維修技工培訓,以及勝任人士課程。此外,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提供的電動汽車理學碩士學位課程亦有助香港培育相關專業人才。 環境及生態局前首席助理秘書長梁啟明博士解釋實施零排放對環境的益處,以及政府在過去20年為推動香港可持續交通發展的舉措,包括先後成立新能源運輸基金、推出電動車首次登記、「一換一」稅務優惠,以及「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等。他表示,有關計劃實施後,香港的整體空氣質量已顯著改善,路邊空氣污染物亦大幅減少。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兼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闡述電動車從電氣化轉向智能化和網聯化的轉變,並剖析其中兩大挑戰,包括電動汽車與電力網路之間的和諧連接,以及人、車、路、雲的整合和相關標準的發展。他亦分享中國汽車工業成功的經驗,以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質量三項綠色新質生產力取代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傳統生產力,透過創科和政策並行來推動新能源汽車,逐步邁向智慧城市。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兼土木工程處前處長卜國明先生認為,針對性補助措施有助吸引大眾使用新能源汽車和氫能源汽車,並鼓勵政府、房地產和科技公司等共同推進技術發展,簡化電動車充電設施的監管流程,以助快速擴建基礎設施。 哪吒汽車香港研發中心負責人張祺先生就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進行探討,期盼業界未來開展更多合作,為香港增添新質生產力。他相信,在未來三至五年,新能源汽車技術將快速成熟,創新技術亦會不斷引領行業發展,其中智能化技術更是改變汽車屬性和推動汽車產業重構的全新動力。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兼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陳家聰博士分享獲政府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支持的研究項目– 「評估新能源汽車在香港的適應性:氫燃料電池汽車和電動汽車的未來」。他表示,加速氫能生產、運輸和儲存的創新技術,並擴大「綠氫」和「藍氫」的覆蓋率,將有助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助力香港實現長期環境目標。 此外,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亦主持小組討論環節,與一眾主講嘉賓就新能源汽車的最佳實踐和未來趨勢進行探討。他表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助推動可持續發展,造福下一代及提高人民幸福感。是次論壇亦有助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將來為相關政策提出具前瞻性、長遠性和策略性的建議。

2024年10月25日

活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