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20240606 - Nukiyama Memorial Award-01

理大科学家获颁 「国际热科学纪念奖」 表扬卓越传热及工程科学成就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及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荣膺日本传热学会颁发的2024年国际热科学纪念奖,以表彰他对传热及工程科学的重大贡献。 国际热科学纪念奖每两年颁发一次,嘉奖在传热科学和工程学界具杰出表现的科学家。王教授获此殊荣,表扬他在传热研究的突破发现,成功解决沸腾现象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克服了持续存在的技术难题。 王教授说:「我很荣幸能在 2024 年获得这享有盛誉的奖项,抜山四郎教授90 年前发表了划时代的沸腾研究成果。他使用一条美丽的沸腾曲线,阐明了沸腾现象的物理原理,该曲线被称为 Nukiyama 曲线,这一里程碑出现在现今每一本传热教科书中。我和研究团队从根本上抑制具数百年历史的莱顿弗罗斯特效应,Nukiyama 曲线可以发生改变,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沸腾传热,这将开启广泛的应用。」  王教授研发的结构热装甲(STA) 彻底打破自1756年以来屹立的「莱顿弗罗斯特效应」(the Leidenfrost effect)科学挑战。有关科研成果「抑制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实现1,000°C以上高效热能冷却」亦于2022年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 当液体接近比其沸点更高温度的固体表面时,之间会形成持续的蒸汽层,就会产生经典物理现象「莱顿弗罗斯特效应」,阻隔了传热。怎样可做到液体能有效冷却高温表面,是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停滞二百多年的科学挑战。 王教授发明的STA策略能在极高温下实现高效液体冷却,特别对航空及航天引擎、新一代核反应堆等应用有莫大裨益。这项突破亦适用于因设备微型化(device miniaturization)导致热通量(heat flux)增加的电子设备冷却。 将液体冷却的温度提升至摄氏1000度(°C)以上,这项突破界限的发现,有助提升核电厂、引擎、微电子芯片和电子设备的热冷却效果。 国际热科学纪念奖由日本传热学会设立,以纪念传热科学家抜山四郎 ( Shiro Nukiyama ) 教授对该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学会旨在促进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核子工程等不同学科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科技交流。  

2024年6月7日

奖项及成就

20240516 - STEAM-02

理大研发全天候科学实验室 开创STEAM远距学习新模式

由于缺乏足够的实验室资源,在香港向学生推广STEAM学习一直面临着重大挑战。有见及此,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物理学系讲师詹国龙博士及其研究团队为中小学开发了「遥距实验平台」开创无界限实验模式。 这「遥距实验平台」名为「全天候科学实验室」,可供学生无时间和场所限制,在家自行反复重做实验,平台由计算机控制实验参数,以减少误差。此先进的STEAM学习平台已透过教育局「优质教育基金电子学习配套计划」获取1400万港元资助。 现有15间中学已安装「全天候科学实验室」,并将会推广至超过45间中小学的STEAM活动上应用。学生可透过微型控制器和传感器遥距控制不同实验室仪器,亦可下载实时数据以获取实时实验结果。 詹博士说:「希望成立跨学校的实验平台网络,让中学开放自家设计的科学实验予其他中学生使用,增加各校科学实验种类及减低开发成本。」 「全天候科学实验室」最初由理大应用物理学系退休副教授麦炽良博士及其团队研发,并继续改良提升兼容性,支持更多范畴的科学实验。实验室里的仪器全由网上遥控操作,亦需要教师或教授在学生预约使用之前,预先设计好整个实验的流程,同时可以在系统上为学生准备网上练习。因此,学生能够探索广泛的主题内容,如干扰现象、可见光谱和温室气体等实验,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相关的领域。 为了向更多学生提供创新的STEAM重点教育,「全天候科学实验室」甚至允许学生利用智能手机遥距控制指定仪器,这功能使学生透过手机上的传感器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测量声波的速度、温度和周围环境的二氧化碳(CO2)含量。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希望未来能为实验室引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进一步提升「全天候科学实验室」的效能和互动性。  

2024年6月4日

研究及创新

01

Sustainable Food System: An Inspiring Afternoon at the Sustainability Lecture Series

Presented by PolyU and the Consulate General of France in Hong Kong & Macau, the 5th edi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Lecture Series was held on 31 May (Fri) successfull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and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Future Food, this event focused on the topic of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and was a part of French GourMay Food & Wine Festival, with Michelin-starred chef nicolas boutin joining us! The event attracted a diverse audience, with over a hundred participants joining us both onsite and online. We had the privilege of listening to insightful talks from experts in the food sector, representing academia, business and social innovation backgrounds in both Hong Kong and France. Their expertise shed light on the groundbreaking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s that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our food systems.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expressed anticipation for PolyU's impactful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food sustainability for the benefit of the world. He also encouraged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multiple stakeholders 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 Let's channel this collective passion towards transforming our world into a more sustainable place!

2024年6月4日

活动

1

理大成立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推动电网现代化技术创新及应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正式成立「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致力促进电网现代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并助力香港及国家实现碳中和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成立典礼今天于理大校园举行,吸引来自香港、澳门及内地35家政府部门、公营机构、研究中心、专业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多家大型企业领袖出席活动,涵盖电力及能源、能源管理、微电子、电讯、电机工程及铁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此外,来自26所香港、澳门及内地大学的学界领袖及专家学者亦参与其中。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先生、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郝英杰博士于典礼上致开幕辞,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钱朝阳先生发表主题演讲,联同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实务教授、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前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及机电工程署署长薛永恒工程师,以及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系主任兼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钟志勇教授,共同见证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成立。 谢展寰先生表示:「香港致力争取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政府亦已提出四大减碳策略,分别为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和全民减废,积极从源头减低碳排放量。然而,碳中和之路有赖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衷心祝贺理大成立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并成功举办『碳中和与新型电力系统院士论坛』及交流研讨会,让学术界、工商界和政府部门的代表聚首一堂,藉此交流宝贵的意见和见解,携手推动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我期望各界能好好把握今次机会,深入探讨碳中和及新型电力系统的相关合作。」 孙东教授通过视像祝贺研究中心的成立,并表示:「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适逢其时,更是对相关领域的重要跃进,我向研究中心的团队致以衷心的祝贺。我相信在世界级电力系统专家的领导下,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将会成为顶尖的研发中心,为实现现代化电网、智慧城市以及智慧社会创造条件。」 郝英杰博士表示:「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深入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凝聚行业力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助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中电联将联合理大等高校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探索,积极推进区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推动电力行业转型升级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滕锦光教授致欢迎辞时表示:「社会对电网现代化的需求殷切,配合理大对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坚持,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可望发展成为广受国际认可的平台,汇聚和培养全球人才共同开发尖端科技,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协助电力能源行业应对挑战。此外,中心具开创性的工作亦将为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作出贡献。」 近年来,世界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气候模式愈来愈变幻难测,加上电网和供电设备老化等问题,全球大规模停电事件与日俱增。全球电力供应的可靠性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凸显现存电力和能源系统对创新解决方案的逼切需求。 世界各国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加速将风电场、太阳能发电场、储能系统、电动汽车等新设备和系统接入电网,但这对现有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运作带来了重大的风险。为了降低有关风险,必须借助多个领域的新兴技术,包括传感器、5G/6G通讯、微电子、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械人等。这些技术对实现电网现代化和减低营运风险至关重要。 理大冀通过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建立一个针对电网现代化,与全球学术界、业界和政府交流合作的平台,致力于具影响力的交叉学科研究,开发安全、可持续且价格相宜的电力能源系统,藉此建立由安全、可再生能源主导的未来,造福全人类。此外,研究中心还致力于尖端电网和可持续能源技术的研发、知识转移、示范和部署,助力未来大湾区智能碳中和区域的建立。 钟志勇教授认为:「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香港,人烟稠密、高楼林立,需要极为可靠的电力供应,而这为未来智慧城市电网现代化创新技术的研发、示范、测试和应用提供了理想的场景。此外,特区政府努致力打造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积极以拨款和政策支持创科发展。凭借这些优势,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可望发展成为全球电网现代化研究合作和知识转移的重要平台,推动安全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薛永恒工程师表示:「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之一是推动电网现代化,让其更有效地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应用。作为理大校友,我对同事们能够牵头在香港成立这个具前瞻性的研究中心感到十分自豪。研究中心今后将与海外和内地的专家共同实践这项重要的使命,引领电力系统工程领域追求创新和卓越。」 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已获得多家机构和大学的支持,成为中心的首批合作伙伴,而且更邀得五位在能源电力领域贡献卓著的专家学者担任名誉顾问,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教授及程时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教授及余贻鑫教授,以及理大电动车研究中心主任、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杰出讲座教授兼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教授。 同场,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与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携手成立「香港理工大学─奥特迅可持续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智能微电网、新型储能装置及电力设备安全/健康监测系统等创新技术开发及应用。   ***完***   附件 理大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合作伙伴机构及大学名单(按中文字笔划排序): ABB(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 NTT Com Asia Limited 香港国际机场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香港机电工程商协会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新能源安全研究中心 香港机电工程商联会 中国华电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机电工程署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联通国际公司 深圳市暗能量电源有限公司 中华电力有限公司 深圳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有限公司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安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西门子有限公司 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 怡和机器有限公司 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高云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施耐德电气(香港)有限公司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盈电工程有限公司 澳门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工程师学会(电机分会)     三峡大学 河海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山东大学 重庆大学 天津大学 香港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四川大学 清华大学 石河子大学 湖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东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武汉大学 暨南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澳门大学  

2024年6月4日

活动

20240603---WEIWEIPO

媒体报道: 理大为嫦娥六号任务升级采样装置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积极参与国家的太空探索计划,为国家研发研制高度精密的太空仪器。最近,中国嫦娥六号着陆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创立人类探月历史新篇章。 《大公报》报道介绍了理大为嫦娥六号任务研制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讲解装置包括有两个采样器丶两个近摄像机丶以及密封月壤样品的初级封装系统。 借鉴在嫦娥五号(国家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成功经验,这些精密太空仪器为此次任务中进行了多项改进。 《大公报》报道全文   更多∶ 容启亮教授获邀至海南观看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 理大成为香港首间加入国际宇航联合会的大专院校 理大研制的「月球采样」技术获颁科学技术进步奖 理大研发太空仪器为国家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作出贡献 理大研发太空仪器成功为嫦娥五号完成表土采样

2024年6月3日

奖项及成就

20240606---Zibo

理大与淄博市政府签订框架协议共建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淄博市人民政府签订框架协议,通过共建香港理工大学淄博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开展深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 双方将携手成立的研究院将聚焦微纳米技术、工业人工智慧与数位化、和人文旅游等领域, 围绕淄博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及可持续发展。 框架协议于5月28日在2024鲁港科技创新合作大会上,由理大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与淄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晓鸿代表签署。 研究院并将肩负培育人才重任。双方将透过研究院联合培养一批能掌握未来关键技术和接轨国际的优秀工程师,以及高质素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2024年6月3日

研究合作

news

媒体专访︰理大研发清洗外牆无人机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于开创顶尖技术,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文伟松博士接受《明报》专访,分享他对香港发展低空经济的见解。 文博士带领团队研发清洗外牆无人机,配合激光雷达及GPS定位等装置,无人机可透过扫描大厦外观的立体模型,自动规划最佳清洁路线。他们估计潜在市场每年利润可达3亿港元以上。 《明报》访问全文 更多︰理大与美团合作开发视觉辅助定位系统 用于无人机运送包裹

2024年5月31日

其他

YIRA

理大「青年创新研究者奖」培养科研新动力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有六名年青研究人员获2024年度「青年创新研究者奖」嘉许。他们的研究涵盖领域广泛,透过研发尖端技术,为材料科学、绿色能源、环境发展及医疗健康等带来裨益。 六位获奖学者的研究项目涉及新材料、绿色能源、先进制造、智能建造、纺织科技、及医疗科技等,不仅探索知识的前沿,还考虑实际应用及其对各行各业的影响。 这些项目包括设计新一代纳米孔材料提高氢气储存和释放能力;研发新型计算器件减少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计算耗能;设计回收认证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还有,研发具生物兼容性的智能可穿戴材料用作日常健康监测;开发更高性能的扫频激光器,应用到工业检测、医疗诊断;以及研发四维实时肿瘤追踪技术,改善癌症治疗。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兼评审团主席表示︰「衷心祝贺六位获奖者,他们的研究项目涵盖了各个学科与领域,致力为当今全球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并展示出充满潜质的前景。理大以成功培育众多优秀的科研人才为傲,他们身怀志向、专注科研并追求创新,往届的得奖者因其卓越的科研实力而获得国际认可。」 理大一直支持研究人员拓展具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以科研专长为新兴以至未来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响应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壮大创科人才库。 连续举办第三年的「青年创新研究者奖」,旨在表扬理大35岁以下具备卓越研究实力的科研人才。每位获奖者将获得50万港元的研究资金,以及2万港元的个人现金奖励。 六位青年创新研究者(按英文姓氏排列)︰ 得奖学者 研究焦点 内容 陈杰威博士 应用物理学系 助理教授(研究) 新型计算器件赋能低功耗人工智能物联网 为降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计算能耗,透过提升智能感知、初步计算和筛选信息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同时在后处理计算设备引入基于新物理机制的新型拓扑器件。 陈少瑜博士 时装及纺织学院 助理教授 刺激响应两亲分子与生物基聚电解质的超分子/动态化学共组装构建可循环智能材料 以生态和可循环方式开创具有生物兼容性和回馈信号的智能材料,拓展应用到可穿戴传感器、纺织品和软质机器人,用作日常健康监测等。 郭晓朦博士 物流及航运学系 副教授 利用回收认证机制设计激励采用回收材料 设计回收认证机制,加强推广绿色消费,并鼓励企业采用回收材料,帮助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黄冬梅博士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 助理教授 高性能扫频激光器及应用 开发扫描速度快、范围宽和相干长度长的高性能扫频激光器,在工业检测、医疗诊断等领域引领技术突破并促进应用。 黎田博士 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 助理教授 基于级联深度学习的对比度自我调整实时四维核磁共振技术的研发以及在核磁引导放疗中腹部肿瘤跟踪的应用 为突破目前磁共振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的成像速度和质量局限,研发名为CART 4D-MRI的实时四维肿瘤追踪新方案,提供更快和更清晰的肿瘤影像,帮助腹部癌症患者治疗。 田天博士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 助理教授 新型纳米孔材料的构建及其高性能储氢研究 设计并合成新一代纳米孔材料,提高氢气储存和释放能力,解决目前储氢成本及安全风险的技术瓶颈,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应用。

2024年5月30日

奖项及成就

Professor Li Ping

理大研究发现训练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有助模仿人脑理解语言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革新了社会互动方式,运用深度学习演算法训练GenAI的大语言模型亦受到关注。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以人类处理语言的类似方式进行训练,大语言模型的表现就更像人类脑部去理解语言,这对脑科学研究和人工智能模式开发带来启发。 现有的大语言模型主要依赖於上下文单词预测单一类型的预训练。这种简单学习方式在大规模训练数据和大量模型参数的结合下,应用於聊天机器人ChatGPT等,成效显着。近期研究亦表明大语言模型中的单词预测可以作为人类处理语言的认知模型。然而,人类平时理解语言时不仅只会预测下一个单词,还会整合自然语言理解中的高层次信息。 理大人文学院院长兼冼为坚基金人文与科技讲座教授李平领导的研究团队,将模拟人脑评估句子之连贯性的下一句子预测(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NSP)纳入模型预训练,并检验模型数据与脑活动的相关性。研究最近刊登在国际科学期刊《Science Advances》。 研究发现NSP能够强化大语言模型的能力。NSP用来预测前後句子怎样互相关联,与人类语义理解的神经模型非常吻合。研究团队训练了两个模型,一个具有 NSP 增强功能,另一个没有,两者均包含单词预测。他们评估从模型中提取的表徵与人类阅读句子时的脑功能磁共振活动模式之间的匹配程度。 与只学习单词预测的模型相比,NSP增强模型与脑数据在多个脑区显示出更一致。研究结果亦提供了新见解,了解我们大脑如何加工语义,包括右脑在理解语义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更多右脑区域与增强模型的一致性更高。其他发现亦显示大语言模型纳入NSP的优势,即基於增强模型的「模型-脑对应」分数可以更好地预测人的阅读速度。 近期如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主要通过无限扩充训练资料和模型规模来提升它们的能力。李平教授表示:「仅依靠这种极度扩展的方式存在很多局限,新进展的突破有赖於我们将大模型变得更向人脑那样不需要海量数据,更高效益。我们的研究发现,像NSP这类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可以改进大语言模型的人性化水准,使其更加接近人类智慧。」 他补充指:「更重要的是,此项研究解释了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研究我们人类大脑加工语言的高级机制。它还可以促进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并藉此推动未来以人工智能为导向的大脑研究以及受人脑启发的人工智能研究。」

2024年5月28日

研究及创新

01

理大与深圳市城安院共建科研平台 推动深港城市安全科技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丶及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深港城市安全科技研究中心,携手在公共安全领域开展创新研究,为国家及行业发展需求作出贡献,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新成立的深港城市安全科技研究中心作为创新平台,聚焦城市安全丶安全生产丶防灾和应急管理等公共安全领域,将善用三方资源开展深入合作,旨在联合研发技术丶推动前沿创新丶及培育人才。 揭牌仪式於2024年5月24日在理大校园举行。由理大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丶理大智能结构与轨道交通讲座教授倪一清教授丶理大测绘及地理资讯学讲座教授丁晓利教授丶理大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副教授董优博士;与国家城安院执行院长丶深圳市城安院院长董方先生丶和国家城安院丶深圳城安院研发中心(院士办)主任施锺淇博士共同见证。 理大凭藉在建筑丶能源丶环境丶智慧城市丶城市资讯学和城市减灾等领域的卓越科研成就,致力开发创新尖端科技,履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理大透过务实运用研究专长,与政府丶业界及机构建立紧密维系,合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由深圳市委市政府设立,是市国资委全资企业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创新与安全科技为核心,打造安全应急产业生态,与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合力融合前沿科技丶汇聚人才等,促进「政产学研用」。 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深圳),由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丶深圳市国资委丶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2021年12月29日,应急管理部丶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明确依托深圳安科院共建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基地),打造立足深圳丶扎根湾区丶服务全国丶面向世界的国家级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机构。  

2024年5月24日

研究合作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