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

理大學者榮獲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鍾國輝教授榮獲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個人獎」,鍾教授更是本屆唯一的香港得獎者 。 鋼結構工程專家鍾國輝教授任教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多年來致力鋼結構工程基礎理論的創新和實踐。鍾教授是次獲授殊榮,證明了理大科技研發的能力,足為香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作貢獻。 鍾教授專研大型鋼結構的性能表現與成本矛盾、建設碳排放量高等挑戰,對高強度鋼材鋼構進行從材料、焊接、機械特性和結構表現的學科交叉研究,為國家工程建設「雙碳」戰略提供了新的發展方案。 在鋼結構領域上,鍾教授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他曾撰寫多篇高水準學術論文,提出了國產高強鋼結構的系列基礎理論與應用關鍵技術;科研成果也應用於香港將軍澳主跨雙拱鋼橋和澳門澳氹四橋等重大工程,節省了工程造價,增加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說:「這次獲獎是對理大優秀的科研實力的高度鼓勵和肯定。理大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學,並將繼續推動多個領域的研究,致力在國家科研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國家、乃至世界的創新及科技應用給予堅實的支持。」 「全國創新爭先獎」由中國科協、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設立,旨在表彰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裝備和工程攻關、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科普及社會服務等方面有卓越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優秀團隊。獎項每三年評選表彰一次,每次表彰不超過300名科技工作者。

2023年6月8日

獎項及成就

1 IMG6304

PolyU showcases at 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PolyU joined as an exhibitor at the 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BIO2023) held in Boston on 5-8 June to showcase our research expertise in Life Sciences and explore new opportunities for global partnerships. This year’s event attracted more than 15,000 attendees from 7,000 companies and 84 countries for a variety of business meetings and conferences over the past week. As the only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exhibiting at this annual largest biotechnology meeting, we showcased PolyU’s capabilities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biomedical engineering, diagnostics, material science etc. The delegation was joined by three academics including Prof. Pei LI (ABCT), Dr. Xin ZHAO (BME) and Dr. Gilman SIU (HTI) to connect with industry leaders and learn best practices. It has been an inspiring experience to meet with great minds of the biotech industry across the world, and we are committed to further facilitate opportunities for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and partnerships.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again at BIO2024 in San Diego!

2023年6月8日

活動

20230517---PolyU-researchers-develop-optoelectronic-graded-neurons-for-perceiving-dynamic-motion_V1

理大學者研發光電梯級神經元 提升動態感知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最新一項研究,從飛行昆蟲的微小視覺系統得到啟發,制備了光電梯級神經元(optoelectronic graded neurons),成功提升視覺感知動態識別率,從而增強視覺傳感器的功能。 人類視覺系統可以處理較複雜的動態視覺信息。飛行昆蟲視覺系統則具有較強的閃爍融合頻率(FFF – flicker function frequency ),能夠感知高速運動的物體。傳統圖像傳感器偵測動作,須處理包含時間和空間的動態信息(合稱「時空信息」),涉及複雜的神經網絡和計算過程。今次受自然啟發的研究,能以較少的硬件資源,實現更敏捷的視覺感知。 理大理學院副院長、應用物理學系柴揚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制備仿生昆蟲視覺系統的光電梯級神經元,可以在感知終端 (sensory terminals)執行高信息傳輸速率(>1000bit/s),並融合「時空信息」。重要的是,這項研究成果拓展了傳統視覺傳感器前所未有的功能。 柴揚教授表示︰「這項研究從根本上加深了我們對生物啟發計算的理解,所衍生的技術亦極具應用潛力。例如自動駕駛車輛需要識別交通道路中的高速運動,監測系統亦適用。」 仿生感知計算 要識別迅速的動態,需要融合「時空信息」並傳輸到處理器,這對計算資源要求具極大的挑戰。人工視覺系統通常由圖像傳感器和處理器組成。目前大多數傳感器只能輸出含「空間信息」的「幀」(frame,即紀錄動態影像畫面的單位)而無法融合「時間信息」。 理大研究以「光電梯級神經元實現動態視覺信息的仿生感知和計算」為題,已刊登於《自然-納米技術 》(Nature Nanotechnology),聚焦融合感知計算(in-sensor computing)。研究團隊此前,實現了針對靜態圖像的對比度增強及不同光強背景的視覺適應。 柴揚教授提到︰「我們多年來潛心研究人工視覺。以往傳感器陣列只用於感知不同環境中的靜態圖像並增強其特徵,我們現希望研究可否進一步利用作動態感知。然而傳感終端無法負擔複雜的硬件,於是我們的研究方向另闢新徑,聚焦能夠敏捷感知動態的微小視覺系統,借鑑了飛行昆蟲。」 飛行昆蟲(例如果蠅)僅依賴微小的視覺系統,可以比人類更快及敏捷地感知移動中的物體。具體而言,在昆蟲的視覺系統中,視網膜(傳感器)和大腦(計算器)之間的信號傳輸距離比較短,而且昆蟲視覺系統是由非尖峰梯級神經元(non-spiking graded neurons)組成,其信息傳輸速率比人類視覺系統中的尖峰神經元(spiking neurons)高得多。 基本上,梯級神經元能有效地編碼時間信息,從而減少了計算器中融合「時空信息」所需的大量視覺數據傳輸。研究團隊從中得到啟發,研發了仿生的光電梯級神經元。 精準的動態感知識別 精準的動態識別對於自動駕駛系統和監視系統等應用至關重要。研究發現,利用含淺缺陷能級的二硫化鉬光電晶體管(MoS2 phototransistors),模仿飛行昆蟲視覺系統中梯級神經元的響應特性,在光照刺激下,可以實現高達1200 bit/s (1,200 bit s−1) 的傳遞速率。 通過融合及編碼「時空信息」並壓縮圖像到人工神經網絡,動作識別準確率達到99.2%,遠高於傳統圖像傳感器的50%準確率。 這項研究克服了動態感知信息計算消耗難題,研發出最新的光電梯級神經元,實現了視覺感知系統的時空資訊融合,並有效檢測到視野中的運動輪廓及軌跡。即使硬體資源有限,也能夠基於該仿生神經元感知動態。從昆蟲視覺系統的敏捷運動感知中汲取靈感,這項研究以創新智能的方式實現了集成靜態和動態運動的傳輸速率和處理,帶來顯著進展,在機器視覺系統領域創建了里程碑。

2023年6月7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與晉江市成立技術創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福建省晉江市人民政府達成協議,成立「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加強和促進兩地產學研合作。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晉江市市長王明元先生在6月2日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舉行的活動中簽署相關協議。研究院將連繫理大的研究實力和成果,以及晉江的工業需求,賦能晉江產業升級。 理大與晉江市將在新紡織材料、服裝設計、智能穿戴系統、微電子、未來食品及公共政策等多個領域上合作,推動核心技術的轉化研究。雙方亦將攜手培養具備創新科技知識和全球視野的創業人才。 憑藉理大卓越的研究優勢,以及晉江的產業實力和資源,雙方的合作將支持晉江發展成一流的科技創新基地,共同推進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雙向融合,為當地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2023年6月7日

研究合作

Prof LI Gang

理大研究創新紀錄:有機太陽能電池功率轉換效率達創紀錄19.31%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科研團隊近日在有機太陽能電池(OSC)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二元OSC(即光活化層中只有供體和受體)的條件下,成功提高功率轉換效率至19.31%,創下紀錄新高。 功率轉換效率是衡量光伏或太陽能電池板性能的重要指標,用來測量太陽輻射產生的能量。理大團隊的非凡發現將進一步提升先進太陽能光伏器件的應用價值,推動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 由理大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能源轉換技術講座教授、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剛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 發明了一種嶄新的OSC形貌調控技術,採用「1,3,5-三氯苯」(1,3,5-trichlorobenzene) 作為有機光伏體異質結「结晶調節劑」(crystallisation regulator),從而提高OSC的效率和穩定性。 研究顯示「结晶調節劑」可達成新穎的非單調的中間態調控(ISM -intermediated state manipulation)策略,以控制體異質結的OSC形貌,優化了非富勒烯受體OSC的結晶動力學過程,有效降低光電轉換能量損失。 有別於傳統上使用溶劑添加劑時所致的薄膜分子過度聚集,非單調中間態調控策略有助形成更有序的分子堆疊和合適的分子聚集。這項研究透過減少非輻射複合的損失令效率明顯提升,特別是非輻射複合過程會降低光的生成效率和增加熱能損失。 研究成果已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以非單調中間態轉化實現效率達19.31%的二元有機太陽能電池及低非輻射複合」(19.3% binary organic solar cell and low non-radiative recombination enabled by non-monotonic intermediate state transition)。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環境的重要解決方案。OSC作為太陽能器件的最大優勢是成本效益。不過,抑制非輻射複合損失和提高性能是現時OSC研究的核心問題。要達致廣泛實際應用,提高其轉能效率至關重要。 李剛教授說:「過往研究的挑戰源於既有的基準形貌控制(即添加劑)方法,會因過度聚集而出現非輻射複合損失,致令開路電壓降低。」 研究團隊花了約兩年時間發掘出新型「結晶調節劑」,並清晰顯示非單調中間態調控這種新穎策略的科學機理,既能降低非輻射複合損失,也可提高OSC效率。團隊並已成功發表成果,相關發現將為未來的OSC研究帶來重大啟示和希望。 李剛教授補充說:「新的研究成果將可在OSC領域持續發展,拓展各種實際應用,例如可穿戴電子產品,甚或是光伏建築一體化。」理大的單結光伏OSC已實現近20%的功率轉換效率,不但令性能更穩定,而且兼具靈活、透明、可延伸、輕巧和可定制顏色等獨特優點,其應用前景相比傳統太陽能電池廣泛。 李剛教授自2014年以來一直被認可為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其OSC研究對可印刷太陽能發展貢獻良多。作為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的專家,李教授一次又一次在科研上突破。他分享道︰「我們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超過19%的二元OSC中,非輻射組合損失可低至0.168eV,創下了新紀錄。我過去十餘年專注不懈研究OSC,這次獲得令人鼓舞的成果,開發出更高效率的OSC,有助加強太陽能的實際應用。」

2023年5月29日

研究及創新

20230509-Kuk Po Countryside Conservation Fund-02

理大《共敍谷埔》計劃獲鄉郊保育資助以活化村落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撥款300 萬港元,資助一項名為「《共敍谷埔》於谷埔共創、共享、共學、共樂」的文化復興/復育項目,為期18個月。 該計劃由理大設計學院高級專任導師陳翔先生領導,旨在振興谷埔村,加強村民與社區的連繫,分享谷埔的歷史和故事,推動它獨有的地區文化和活力。 谷埔具有發展教育、農產、餐飲、工藝、旅遊等多元產業潛力。計劃將建設共享設施,設立路牌,融合各個地點的歷史及故事介紹,提供資訊及路線方向。並在石芽頭山頂設立歷史故事牌,成為谷埔的新遠足路線。新設的流動公共休憩點,亦為遊人及年老村民提供休息點。 項目團隊和村民將共同舉辦一系列的工作坊,又以現代手法演繹農曆新年、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讓村民歡聚一堂。同時組成谷埔大使共學團隊,吸引本地和村內新一代為保育作貢獻。這些創新活動將提高大眾對谷埔認識和它的可持續發展,並推廣社區的藝術教育。 鄉郊保育資助計劃由環境及生態局環境科負責執行,透過專項資金援助,以可持續及整全的方式保育本地偏遠鄉郊,其覆蓋範圍涵蓋自然環境/生態環境、非評級歷史建築、文化和歷史資產等不同層面的保育工作。  

2023年5月29日

獎項及成就

cover

理大與温州市政府達成協議推動共建技術創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溫州市人民政府達成合作框架協議,推動在溫州共建「香港理工大學溫州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創業孵化、人才培育等工作,協助溫州發展成為科技企業和人才的重要創新科技中心。 透過是次官學研合作建立的創新平台,雙方將開展在新能源、先進材料、智能可穿戴設備、海洋工程裝備、海上風力發電、區塊鏈和時裝設計等領域的核心技術研發。理大憑藉卓越的科研實力,將協助溫州建設創新基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可持續發展。雙方並會合作培養能夠掌握未來關鍵技術,以及與國際接軌的創新創業人才。 框架協議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浙江省委常委兼溫州市委書記劉小濤先生、市委秘書長王軍先生,以及市委統戰部部長汪馳先生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和温州市副市長王振勇先生於本月 22 日在理大校園簽署。 理大多年來與內地多間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伙伴關係,攜手內地企業和地方政府推動應用研究和知識轉移,積極支持學生了解內地的發展和機遇。最近,理大亦與各地地方政府探討,在當地設立技術創新研究院,將理大的基礎研究力量和成果,與當地優勢產業需求對接,貢獻國家的科技自立自強及地方的產業發展。  

2023年5月24日

研究合作

WILL5214-resized

理大與青島西海岸新區攜手成立軌道交通智慧檢測聯合研發中心

軌道交通智慧檢測聯合研發中心(研發中心)揭牌儀式於5月23日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舉行,研發中心由理大及青島西海岸新區政府共同成立。 該研發中心是青島西海岸新區政府與理大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的聯合研究和技術合作。 憑藉理大的學術和研究專長,該中心旨在推動軌道交通技術促進智能交通發展。 揭牌儀式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青島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於玉女士率領的代表團共同見證。 同時青島市政府和西海岸新區管委的代表團參觀了理大校園和理大工業中心,並與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及建設及環境學院的理大研究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 理大代表亦與青島西海岸新區代表團就推動成立聯合研究院進行了寶貴的交流。 聯合研究院將推動研究合作、創新孵化和人才培養,通過建立官學研合作平台,推動青島發展成世界級創新技術基地。

2023年5月23日

研究合作

1

理大與中大合作研發全球首創新藥 ABarginase 治療肥胖相關代謝疾病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在合作研發新藥物上取得重大突破,首創一種可以治療多種與肥胖症和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和脂肪肝的藥物。 這款新藥 ABarginase 是全球第一種利用嶄新藥理機制——消耗精氨酸,巧妙地為提供安全、藥力持久而適用於治療多種肥胖相關疾病的單一藥物開闢新路徑。目前,不少病人往往要服用不同藥物去治療這些互相關連的疾病,導致出現多種藥物併用問題的風險增加。 ABarginase 的適用病症包括糖尿病前期、II 型糖尿病,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種代謝病,而且製藥工藝成本低而高效,令更多患者可以負擔和受惠,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有關研發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盧家驄慈善基金藥物科學教授梁潤松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沈秀媛教授領導。 肥胖不單止影響體形,更往往涉及許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臟病、高血壓及癌症等。理大與中大研究團隊取得重大突破,發現當血液內一種半必需氨基酸——精氨酸——處於低水平,即是所謂「精氨酸飢餓」的狀態,細胞會抑制脂肪合成,促進脂肪分解,並且增強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不過在普通情況下,人體內可以分解精氨酸的精氨酸酶,它的循環半衰期為時甚短,只有不足三十分鐘。 梁潤松教授說:「通過採用先進的融合蛋白方法,我們的研究團隊研製出一種長效的重組人類精氨酸酶 ABarginase,它含有一個白蛋白結合域,使其能夠與血液中穩定而又充沛的白蛋白結合,從而延長其循環半衰期約 200 倍。ABarginase 具有較強的酶活性,每星期只需注射一劑量,就足以使血液循環中的精氨酸保持在低水平,從而達到精氨酸飢餓的狀態。」 研究人員在兩組經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每周一次分別注射 ABarginase 和生理鹽水。八星期後,相較注射鹽水的對照組,ABarginase 組的小鼠無論在體重、脂肪量、脂肪肝,或糖尿病徵狀如高血糖、胰島素抵抗和葡萄糖耐受不良均回復正常水平。 沈秀媛教授說:「ABarginase 在臨床前研究的結果已經展現巨大潛力,可望為治療多種與肥胖、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相關的代謝性疾病提供安全而有效的方案。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至今未有獲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認可的藥物,因此 ABarginase 的研發對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尤其意義重大。我們相信已經研發出可以治癒這些相關疾病的單一藥物。」 研究團隊已在多個國家為新藥申請專利;目前正提升製藥工藝至符合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的品質要求,為開展臨床試驗做好準備。 梁教授和沈教授表示:「我們作為科學家,一直矢志為改善人類褔祉作出貢獻,而成功研發ABarginse可說是為我們實踐理想邁出重要一步。」 在備受全球創科界重視的第四十八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香港奪得兩項最高殊榮的大獎,而 ABarginase 就是其中得獎發明之一,獲頒「發明者協會國際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ventors' Associations, IFIA)最佳發明大獎」,肯定新藥對改善病人福祉及全球醫療衛生的潛力,亦彰顯本港院校間的科研合作水平備受國際認可。 肥胖是全球普遍的健康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估計,2016 年全球成年人中,有逾十九億人屬超重及 6.5 億人屬肥胖,分別佔成年人人口的百分之 39 及 13。而在香港,約兩名成年人中便有一人的體重指標被界定為超重或肥胖。 是次研究得到盧家驄慈善基金有限公司、醫務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以及理大化學生物學及藥物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

2023年5月23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與中國港灣成立聯合研究中心 推動土地發展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港灣工程有限公司(中國港灣)成立「土地發展聯合研究中心」,旨在促進可持續土地開發和利用,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中心成立典禮於5月17日在理大校園進行,並由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葉水球先生、發展局工務科項目策略及管控處處長鄺家升先生、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先生、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先生、中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副總經理梁桁先生、中國港灣(香港)副總經理江和明先生、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丁曉利教授及一眾嘉賓共同見證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中國港灣(香港)董事總經理薛咏先生代表簽署合作協定。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致辭時說:「聯合研究中心從土地發展的研究方向入手,為推動綠色發展理念及開展相應的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提供了平台。希望中心與社會各界一道努力,共同激發香港土地發展的綠色動能,推動香港邁向碳中和,使香港成為更宜居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致辭表示:「中國港灣—理大土地發展聯合研究中心將會有效結合理大強大的科研實力與中國港灣在項目實施和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通過雙方的密切合作,中心將在土地開發這一重要研究領域提出創新理念和先進技術,並通過知識轉移,將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香港、大灣區、國家及海外的土地開發項目,從而實現改善民生,造福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港灣(香港)董事總經理薛咏先生指:「聯合團隊的全球視野、項目經驗和卓越的研究優勢,將推動先進的土地開發與工程建設新技術的研發,特別是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的土地開發與建設。我們的目標是將聯合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推廣到整個行業,以提高土地開發和建設過程中的效率、安全性、成本效益和環境水平,從而造福行業和整個社會。」 該中心是中交集團和香港高校建立的首個合作研究中心,將充分發揮集團旗下中國港灣在香港和海外實施項目和技術應用的豐富資源和經驗,以及理大在土地和基礎設施發展方面的雄厚科研實力。聯合研究中心由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與中國港灣合作運營,並由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戴建國教授和中國港灣(香港)辦公室主任孫華磊先生擔任研究中心首任主任。中心在前期階段將專注於研究創新、知識轉移和人才培養。涵蓋研究領域如下:   • 海洋工程和島隧連接工程技術及應用;   • 創新的裝配式建築、智慧碼頭、智慧機場建造等技術和應用,以促進土地高效率利用;   • 都市及海洋固體廢棄物處理技術及應用,以實現碳中和承諾、廢物回收及再利用;   • 面向海洋工程的纖維增強樹脂複合材料及綠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技術及應用;   • 海洋基礎設施的全壽命技術以及空間資訊科技應用。 中交集團首席科學家及中國工程院林鳴院士指:「中交集團高度重視技術創新與技術應用。聯合研究中心作為中交集團在港首個與高校合作的產學研研究機構,集團將發揮自身資源和能力,加大投入,努力為香港打造更美好的發展藍圖,並為服務交通強國、海洋強國、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的落地和推進重大工程的實施提供堅強支撐和動力。」

2023年5月22日

研究合作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