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resize_1

理大举行2023年度研究与创新典礼 表彰杰出青年学者及鼓励创新意念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在校园举行了2023年度研究与创新典礼,旨在表扬理大的年轻研究人员,并鼓励理大社群的创新意念。该典礼向「2023青年创新研究者奖」(YIRA)的六位得主和Pixels of PolyU摄影比赛的十四位得奖者颁发奖项。 年轻学者引领创新的科技研究, 他们的科研力量也带动未来社会的发展视野。YIRA旨在表彰35 岁以下的理大年轻科研人才对科学研究的不懈努力及热忱奉献。自2022 年设立以来,吸引了踊跃的申请,成为优秀⻘年科研人员展示才华的平台。 典礼嘉宾分别有: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黄咏恩教授、凤凰卫视中文台助理台长黄海波先生、专业摄影师及理大校友邓明亮先生、及理大校友及前FOTOSOC主席李乐先生。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祝贺得奖者,并表示:「YIRA 突显理大致力于追求创新、卓越和具影响力的研究,以造福社会。理大年轻研究员的创新成果,展示了新一代学者的巨大潜力。」 是次典礼亦展示理大师生的创造力和美学。研究与创新事务处今个夏天举办了Pixels of PolyU摄影比赛,鼓励理大社群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STEAM)各个方面中获得灵感。此次比赛吸引了超过250张照片作品,捕捉理大校园中的STEAM元素。 按此观看「2023青年创新研究者奖」6位杰出青年学者的影片。 按此查看14 份获奖作品。 六位理大得奖青年研究人员为︰ 蔡嵩骅博士 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   研究项目: 基于原位透射电镜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失效机制研究与改进策略探索 透过揭示工作环境导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衰退的微观机制,从而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寿命和性能。研究成果有望为业界提供可取经验,促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实际应用。 香皓林博士 建设及房地产学系助理教授(研究)   研究项目: 智能穿戴机器外骨骼复健系统 项目旨在研发轻巧易用的医用级机器外⾻骼复健系统,透过侦测用户的自主活动意识,提供切合实际所需的辅助力量,以增强关节运动能力。在康复训练中定期使用,能帮助中风患者重塑大脑运动神经网络,改善受损程度。 香博士为弗莱明医学实验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该公司最近入选为《褔布斯亚洲》「2023亚洲最值得关注100家企业」。 冷凯博士 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   研究项目: 大尺寸二维杂化钙钛矿单晶薄膜生长 我们开发了一套适用于单层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的纳⽶技术和方法,包括材料制备、转移、原子结构表征和微纳器件制造。目前专注于大尺寸可控生长杂化钙钛矿单晶薄膜及集成器件应用,以进一步实现其大规模应用。 马源博士 机械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研究项目: 为视障人士开发的柔性表面触觉反馈技术 我们旨在为视障人士开发一种新型触觉反馈技术,能产生不同触摸感觉的柔性系统,以便利他们体验数码设备及参与互联网互动。研究将结合先进触觉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为用户带来更高效及更佳的体验。 张硕闻博士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研究项目: 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智慧可重构的 6G 无线网络 为支持不断增长的移动数据需求和众多新兴的应用(如虚拟现实),研究聚焦智能反射面(IRS),即被认为是第六代无线通信网络(6G)的核心使能技术。研究旨在显著提高 IRS 辅助下 6G 数据传输速率,并设计有效的IRS 相移优化算法,在实际中逼近这些理论极限。  郑湃博士、工程师 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研究项目: 面向未来的人机共生制造系统 项目旨在探索前沿的制造系统技术、沉浸式人机交互手段和机器人学习方法,建立一整套人机共生制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類和机器/机器人可以通过增强的协同智能,实现人机共存、协作和共同进化。  

2023年10月3日

奖项及成就

20230929  PolyU six projects on innovative railway technologies supported by MTR Research Funding Sc

理大六个创新项目研发先进铁路技术 获港铁研究资助计划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六项前瞻研究探索先进铁路技术应用,驱动大型公共运输系统未来发展,获2023年度港铁研究资助计划支持。 由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和工程学院的专家带领,这些创新研究旨在钻研各种尖端技术,引领未来铁路发展,共获得725万港元资助。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在智慧铁路领域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一直致力於为业界提供全面且可实现的创新解决方案。港铁研究资助计划在支持这些转型性进展方面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们将继续推动创新丶走在最前沿,为香港丶国家乃至全球的铁路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与贡献。」 获资助的研究项目涵盖的潜在应用范畴广泛,推动铁路营运和智能社区发展,从环境丶社会和治理(ESG)方面实践应用。凭藉理大在建筑丶环境和工程方面的卓越学术和研究成就,这些项目提出多个创新解决方案,包括完善防火及紧急疏散措施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丶加强铁路工程噪音控制丶自动模块化列车运作规划等领域。 港铁学院於2023年2月推港铁研究资助计划 (MRF) ,旨在资助具前瞻性的研究去探索丶影响及成就未来大型公共运输系统,每个项目最高资助总额为150万港元,为期三年。获选项目须放眼打破现有思维,并为未来运输服务及营运将会面对的需求给予见解   理大六个获资助项目 建设及环境学院 项目负责人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黄鑫炎博士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副教授   地铁站消防疏散的智慧应急数字孪生系统   研发的智慧监测系统将采用顶尖技术,包括智慧物联网(AIoT)丶电脑视觉和深度学习,可制定火警应急和疏散策略,能预测疏散人流及踩踏风险,并通过动态信号系统提供现场疏散指导。 此系统亦能识别火灾中的人员行为,从而发现急需帮助的人,并实时将资讯传递给消防员及救援队伍。 袁震然博士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结合 CFD-MD模拟火灾和毒性预测以增强行人疏散的建筑防火设计 鉴定引发气体毒性的燃烧燃料母体至关重要,如建筑和家俱材料燃烧产生的释放物特性。 此项目将开发一种新策略技术,通过分子动力学(MD)描述热降解过程,由热重测量(TG)验证,将耦合和非线性热解-燃烧动力学结合起来,从而考察和预测有毒化学物质和烟雾/烟尘微粒的形成途径,完善消防和逃生系统,保障消防流程安全。 黎绍佳博士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副教授 通过物理信息深度学习框架开发一种新的基於惯质的轨道阻尼器以减轻铁路列车引起的地面传导结构噪声 使用轨道阻尼器能有效缓解铁路列车运行时造成的结构振动噪声,然而其安装难度和性能都存在局限。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此项目提出一种基於惯质的超材料结构轨道阻尼器,旨在增强机械系统的力传递特性。此外,还将采用时序物理信息神经网络(TS-PINN)方法来进行结构优化设计。 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锺志勇教授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系主任及电力系统工程讲座教授   赋能香港地铁监测传感器的新型电磁能量收集系统研发 旨在为无线感测器网路(WSN)设备开发一种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系统,该系统利用电磁能量采集(EMEH)技术,不会干扰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行。 EMEH赋能的 WSN 可提供更全面的监测功能,兼具实惠丶高效丶可靠丶可扩展和可持续等特点,有助过渡交接智慧铁路系统,提出的智慧解决方案,将适用於监测和评估铁路状态。 叶洪波博士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研究)   基於自动驾驶模组化列车和虚拟编组技术的未来铁路系统的规划和运营 此项目设想了一种未来铁路系统的运作形式: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模组化列车在虚拟编组技术下运作;这些模组化列车可以灵活动态地组合,以应对不同车站和不同时段的乘客量及服务需求。 研究将分三个阶段,包括∶开发列车调度的优化模型和演算法丶研究列车重调度方法丶以及探索列车速度轨迹规划问题。 任竞争博士 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教授   推进MTR的ESG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提升服务质素 此项目旨在为环境丶社会和管治(ESG)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绩效评估建立一套科学及全面的指标体系。通过将多准则决策方法与系统动力学,所提出的新型多维评估工具可纳入ESG与SDGs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以识别复杂的因果关系和关键因素,并以定性及定量的方法进一步对其进行关联和分析。这套综合 ESG 和 SDG 相关的绩效评估和优化工具,不仅适用於地铁/铁路运营商,还可以拓展应用到其他领域和城市。

2023年9月29日

奖项及成就

20230922PolyUprojectdesignsnovelemotionawarenavigationsystemsupportedbySmartTrafficFund

理大研究设计具情感关怀的创新导航系统 获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项崭新研究,旨在开发出一套具有情感关怀的导航系统,结合驾驶者情绪和路线规划,以提升驾驶体验及安全,获得运输署的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由理大设计学院教授,未来关爱移动研究中心创始人兼主任王佳教授带领的项目「设计基於交通状况数据对司机情绪预测的导航系统」,获智慧交通基金拨款约274万港元支持。 该项目旨在开发一套具有情感关怀的创新导航系统,采用机器学习技术模拟交通环境,分析其对司机情绪的影响,并应用路线规划算法,选择既能提高驾驶效率,又能照顾司机情绪的适合路线,从而提升驾驶安全。 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黄咏恩教授表示:「理大致力透过科研成就贡献社会。我们将继续发挥跨学科专长,开展交通及运输方面的创新研究,为香港缔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并促进智慧交通发展。」 更多有关其他获批项目的资讯请浏览∶https://stf.hkpc.org/list-of-approved-projects/  

2023年9月26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大与菜鸟签署合作备忘录 携手探索绿色物流新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和菜鸟集团宣布签署合作备忘录,首期就物流可回收装载容器的研发进行合作,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科创及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研究成果商品化及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形式,携手推进绿色、高效、智慧的物流解决方案。 签约仪式今日在理大校园举行。在理大协理副校长王钻开教授、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主任温志涌教授,与菜鸟集团副总裁牛智敬先生、公共事务部华南国际业务总监王艺女士的见证下,由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许钢焱博士和菜鸟集团跨境进口供应链香港大区总经理梁金源先生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 理大协理副校长王钻开教授表示,理大作为工商业界的忠实合作伙伴,一直致力于推动科研与创新,把具应用价值的技术与产业结合,以应对不同的技术难关和挑战。理大与菜鸟的合作计划便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也期望我们的研究团队能够和菜鸟一道,共同努力解决物流业面临的技术和环境挑战,并为香港打造一个更环保、高效率的物流体系而努力。 菜鸟集团副总裁牛智敬先生表示,菜鸟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绿色物流的努力。未来的快递,快只能保证不输,绿才能赢。绿色未来不仅仅靠热情和态度,还要有创新的研发和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环境可持续和商业可持续的统一。相信在双方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能结合复杂物流场景,实现数字化、低碳化循环容器的领先突破,并在更大范围上为香港建设可持续、数字化的物流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相关先导研究将由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许钢焱博士负责,致力于一种称为 Meta-Box 的智慧可回收运输载体研发。它将会成为连接多种运输方式、适应新型智能物流系统「元联网」的关键组件,从而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关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秉承校训「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的精神,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并以肩负社会重任为宗旨。理大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全面教育,致力培育具良好国民意识、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明日领袖」;同时推动具影响力的创新与跨学科研究,以应对全球最迫切的挑战。知识转移与创业文化亦是理大的基石,大学着重研以致用——将所研发的科技转化为实际应用。理大追求卓越,努力不懈,深得国际认可,持续位居全球百强学府之列。理大将继续以其雄厚根基,与各界策略伙伴合作,力求造福香港、国家乃至全球。 有关菜鸟集团 菜鸟集团成立于 2013 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智慧物流公司,聚焦物流产业化、全球化和数智化运营。在商业领域不断创新的同时,菜鸟也将 ESG 措施深植于物流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通过绿色订单、绿色回收、绿色运输等方式,率先探索出一条数字化减碳的绿色物流之路。香港是菜鸟集团重要的物流节点所在地,是菜鸟在全球建设的三大航空枢纽 ehub 其中之一。菜鸟的集运业务在过去几年已经服务了超过 260 万香港市民,平均每 3 个香港市民就有一个使用过菜鸟的服务。未来菜鸟将持续在香港扎实运营,推动全链路绿色物流,为香港同胞提供更多高质量、低碳化的物流服务。

2023年9月25日

活动

1

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提交 2023 年《施政报告》建议书 支持政府建设北部都会区大学城与发展绿色经济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于行政长官 2023 年《施政报告》公众咨询期间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提交建议书,内容涵盖碳中和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发展。 建议书内容摘要如下: 1. 鼓励绿色经济发展 建设碳中和城市 PReCIT 支持政府加强与全球区域合作,建设碳中和城市,推动国际碳市场,并以科学园、数码港及大专院校为切入点,支持环保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技术;评估在本港引入氢燃料电池车的风险及可行性,开展相关政策及法例的研究;在新建的公共房屋项目安装厨余自动收集系统,以实现可持续的废物管理;缩短楼宇建筑能源审计间距时间,落实审计过程中的节能措施,以及落实理大「绿色平台」项目,藉此宣扬可持续发展理念,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及企业来港发展。 2. 建设北部都会区大学城 构建产学研创科生态圈 PReCIT 建议政府优化现有教育政策,打造国际教育中心,建设北部都会区大学城,为学生提供人才公寓或住屋补助,以创造无缝连接研究、教育、初创企业与产业的创新生态圈。此外,政府可考虑建立国际数据中心与超级计算中心,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应用,完善人工智能规管架构,并采纳理大创新科技指数为本港创科发展的指标,以应对数码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PReCIT 亦建议政府建设中医药中央研究平台及国际膳食补充剂和草药研究中心,加强中医药功效和安全性的验证,以推动行业发展。 3. 促进「一带一路」跨境贸易与学术合作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PReCIT 支持政府促进「一带一路」跨境贸易活动,设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中心;牵头成立官产学研合作联盟,并拨款进行跨领域及协作性的研究。理大还建议特区政府设立「一带一路」奖学金及研究资助计划,促进香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研究及教育合作,并通过设立助学金和贷款计划,吸引相关国家的优秀学生来港留学,鼓励他们学成后留港发展。此外,理大亦建议推广「一带一路」旅游文化交流计划,藉此加强与相关国家的联系,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创新科技发展。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表示:「香港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拥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成就卓越的基础科研。然而,香港的私人企业研发投资比例较低,需要特区政府加强鼓励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应用,为香港打造经济新动力。理大将致力提供卓越的教育和具影响力的交叉学科研究,支持香港的创科发展。」 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兼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崔永康教授补充:「人才是香港发展为国际创科中心的关键。为「一带一路」国家的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及贷款,同时为他们定立毕业后在港服务年期的要求,将有助吸引人才来港作出长远贡献,并促进相互经济合作。」 PReCIT 成立于 2022 年,由来自理大不同学系和专业的学者组成,推动交叉学科政策研究。中心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碳中和城市、大湾区创科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更多关于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的信息,欢迎浏览中心网站 www.polyu.edu.hk/precit/。 理大 2023 年《施政报告》建议书全文:https://polyu.me/PolyUPReCIT_2023PolicyAddress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20230919 - Dr Dahua Shou wins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Award by the Fiber Society-02

理大学者致力纤维科学及可穿戴技术研究 创新应用荣获国际奖项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利民先进纺织科技青年学者、时装及纺织学院助理教授寿大华博士,致力研发先进纤维材料及可穿戴技术,为人类谋福祉,并创造具影响力的科研应用,包括促进个人热湿管理、智能可穿戴设备、软机器人等方面的发展。寿博士最近荣获美国纤维学会颁发2023年「杰出成就奖」,彰显他为纤维科学领域带来的卓越贡献。 热湿舒适性在纤维、面料和服装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寿博士一直专注提升热湿舒适性的创新及前沿科技。基于类皮肤仿生科技,他研发了世界首款可出汗纺织面料 - 「适维泰」(Sweatextile)。 「适维泰」能够驱动汗液通过类「汗腺」导水通道单向快速地排到面料外侧,兼具隔绝外部雨水和有害液体的防护功能。这项题为“Skin-like fabric for personal moisture management”的研究已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 受沙漠甲虫防晒和导水精妙机制的启发,寿博士开发了一种名为「Omni-Cool-Dry」的高效热湿一体化管理面料。这种透气干爽面料不仅将多余汗水以水滴形式快速排出,避免潮湿和黏滞的感觉,并能选择性地反射太阳热辐射及将人体热量发射到极寒宇宙中,实现高效被动冷却。随着全球最高气温记录不断攀升,「Omni-Cool-Dry」将为个人热管理提供一个极佳的解决方案。 此外,寿博士发明了一款名为「iActive」的智能汗液管理服装,利用仿生科技包括低压驱动「人造汗腺」和与人体出汗分布图相匹配的树根状分叉液体输运网络,高效可控地排出过量汗液。 新冠疫情期间,市民和医护人员对舒适透气的防护装备需求殷切,寿博士遂带领团队「iFiber」利用先进功能材料和可穿戴技术,成功研发全球首款可调温制冷口罩「Omni-Cool-Breath 」 寿博士凭借卓越科研能力及具影响力,最近获得美国纤维学会「杰出成就奖」。该奖每年颁发给一位40岁以下的研究人员,旨在表彰获奖学者在纤维科学与工程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此成就彰显理大学者对研究的坚持,并不断推进学术知识和创新。他的研究成果为行业未来的发展铺路,在全球时尚纺织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院长Erin Cho 教授表示:「这项殊荣肯定了寿博士在纤维科学领域的专业和才华,以及他追求卓越研究的决心和毅力。他的开创性贡献获得国际认可,我们学院与有荣焉。」 寿大华博士表示:「获得美国纤维学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荣誉。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创造更健康舒适和高效节能的未来智慧穿着。」 作为项目负责人,寿博士近几年膺选10个外部竞争性资助项目计有研究资助局的优配研究金(GRF)/杰出青年学者计划(ECS)、创新科技署的创新及科技基金( ITF)和环境及生态局的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ECF),致力于研发温度自适应的软体机器人服装、面向老年人的智能髋关节保护垫、基于汗液传感的健康监测智能运动服,以及用于清洁水生产的全织物太阳能蒸汽发生器。作为课程总监,寿博士在理大建立了中国首个可穿戴科技领域的研究生学位——「智能可穿戴科技」理学硕士学位。 基于纤维科学和可穿戴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寿博士还获得多项国际发明创新奖,包括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获得TechConnect全球创新奖,以及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寿博士还受邀担任7家SCI期刊编委。

2023年9月20日

奖项及成就

1a

理大与两家科创投资企业签订创新及科技合作备忘录 响应「产学研 1+ 计划」 聚焦科研落地大湾区

为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产学研 1+ 计划」,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两家知名企业签署创新及科技合作备忘录,促进理大有潜质的科研项目转化,孵化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广州市委常委丶黄埔区委书记丶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丶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杰博士率团到访理大,与大学管理层及科研团队就创科平台建设丶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议题共商良策。随团包括来自广州市黄埔区官员及企业高层代表。 签约仪式昨日(9 月 14 日)於理大校园举行。理大与申万宏源投资管理(亚洲)有限公司(申万)丶中楷资本有限公司(中楷)签订三方合作备忘录,促进大学将更多具有「从零到一」基础的科研成果商品化,发挥创科对社会带来的裨益。在广州市委常委丶黄埔区委书记丶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丶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杰博士丶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丶申万宏源(香港)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梁钧先生,以及中楷集团董事长薛博然先生见证下,由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丶申万宏源(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资产管理)王少华先生丶中楷香港持牌代表冯兆鸿先生代表签署。 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表示:「理大向来秉承校训『开物成务丶励学利民』的精神,培育具备创新创业思维的未来领袖,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造福社会。此次理大与申万宏源香港和中楷资本集团的合作,将充分发挥三方的科研丶资金丶市场和项目资讯等优势,促进理大潜在的科研项目转化,孵化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生根。」 申万宏源(香港)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梁钧先生表示:「申万宏源(香港)作为中资券商在港主要机构之一,深耕香港市场近三十载,服务在港居民及企业,围绕『投资+投行+财富管理』的综合发展模式,不断为香港资本市场和创科企业创造价值。本次藉助香港创科政策及理大的产学研积累,将继续践行服务香港创科市场的发展理念,於各方一起营造积极的创科氛围及活跃创科市场。」 中楷集团董事长薛博然先生表示:「广州开发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理大是一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府,一直致力於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更是走在国际前列。申万宏源是国内领先的产业投资机构。中楷集团扎根於大湾区,近年来一直致力於促进香港与湾区其他城市在科技创新丶教育丶金融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本次三方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理大的先进研究成果在大湾区,特别是在广州开发区的落地及产业化,为大湾区的高品质发展添砖加瓦。」 由香港特区政府设立一百亿元的「产学研 1+ 计划」,将以配对形式资助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申万及中楷双方合作的基金计划预留一亿五千万港元用作投资理大的科研项目,三方共同会将项目推荐予香港特区政府,并申请政府的资金支持。理大亦是香港第一所与申万及中楷建立夥伴关系的院校。 是次合作亦拟定透过洽谈对接丶与当地政府探讨提供初创孵化支援丶共建实验室等,携手推动理大科研项目落地大湾区,从而激励更多产学研协作,推动下游的产业发展,提升香港整体的创科水平。 广州市黄埔区政企代表团亦有参观理大的科研设施,包括获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的化学生物学及药物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亦到访工业中心与航空服务研究中心,了解理大在不同研究领域上达世界级水平的科研技术。 未来,理大将继续与内地政企紧密相连,透过参与具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及技术转移,融入国家发展,全力配合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2023年9月15日

研究合作

cover

理大三位科学家获选国家重点项目 五十二名年轻学者科研项目获认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 2023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卓越成绩,三个项目获选为「重点项目」,八项获选为「面上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两位年青科学家推动的研究项目获选。另外,理大 50 名学者获嘉许「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理大的科学家和年轻创新者一直竭诚追求创新及推动科研进步,获奖人数和项目再创新高,印证理大积极培育科研人才的努力及成果。理大以拥有一流的科研精英为荣,我们将继续不遗馀力为香港和国家的科技丶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学者。理大三项获选的项目为:测绘及地理资讯学讲座教授丁晓利教授带领的项目「基於时序 PolInSAR 技术的地下水管道探漏研究」;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带领的项目「极端高温环境流动沸腾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关键材料研究」;及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许昭教授带领的项目「复杂时空耦合下低碳化智慧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多能流交易机制丶交互模型与决策算法研究」。三项研究共获人民币 618 万元资助金额。这些科研学者都具丰富和承担研究课题的经验,以及深厚的学术专业知识。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很高兴理大团队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得佳绩,我们的科研实力获得肯定,实在值得自豪。大学将继续致力培育新一代科研学者,成就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推动香港和大湾区的创新科技发展。」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青),旨在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开展创新研究,迈向世界科技前沿。每人可获人民币 200 万元资助金额,在香港作研究经费,为期三年。 理大的优秀学者连年获选,本年度获选优青的分别为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副教授黄鑫炎博士,及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冷凯博士。 黄鑫炎博士入选优青的研究项目主题为「阴燃林火」。森林中植物腐殖质与有机泥炭土的阴燃是地球上尺度最大的燃烧与火灾现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丶跨国界的雾霾,并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本项交叉科学的研究将结合燃烧学丶安全科学丶生态学和地球科学,探索如何防控大规模阴燃林火。研究将为减少由阴燃林火产生的雾霾和碳排放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一带一路国家缓解阴燃林火的危害,助力中国成为对抗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者。 冷凯博士入选优青的研究项目主题为「分子厚度杂化钙钛矿与新型器件」。分子厚度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被定义为一种新型二维材料,具有较高的柔性和有趣的光电性能。通过外部刺激调整这些材料的回应能力使其在未来智慧化和集成化光电器件及基础物理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冷博士围绕此前沿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基础工作,并将持续专注於此领域大规模制备与新型器件的研究。 理大年青科学家的卓越科研实力备受肯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也取得卓越成绩,合共有 50 名年轻学者获选。「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旨在激励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培育基础研究後继人才。获奖学者来自工商管理学院丶建设及环境学院丶工程学院丶医疗及社会科学院丶理学院丶时装及纺织学院丶及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当中 13 名获奖学者的项目经由深圳研究院拓展研究。 深圳研究院作为理大在深圳的延伸,设有多个实验室及科研平台,致力推广科研应用。

2023年9月15日

奖项及成就

20230831  PolyU Secures 27 projects from the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 for promising healthca

理大27个项目以实证为本改善市民健康  获医疗卫生研究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2021年度的医疗卫生研究基金(HMRF)中共有27个项目获支持,总资助金额达2,510万港元。理大在获资助项目数量及金额均有显著提升。 理大获资助项目涵盖多个范畴,包括生物和化学、健康卫生、护理、视光学、康复治疗科学、语言和社会科学等。 来自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设计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 旨在提升医疗水准和促进市民精神健康,并产生影响力。 他们开展的研究项目类型广泛适时,深入了解不同健康问题的需要及提供创新方案,令不同年龄层都受惠。如为长者而设计的认知和体能训练、早期诊断产后抑郁症、青少年突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心理疗法、改善柏金逊症患者的口服药治疗、自闭症治疗方案、精神分裂症的系统生物学分析等。研究项目并旨在促进严重疾病方面的医疗进步,如针对肝癌放射治疗和纾缓治疗。 眼科健康方面有研究将探索近视控制、开发抗青光眼药物;另有项目将研发抗生素和感染治疗药物。除了针对患者需要,有项目以照顾者出发,旨在增强对照顾者的心理健康关怀服务。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获奖项目充分展示了理大在交叉学科研究中的优势,致力透过卓越研究衍生影响力。这27项研究项目涉猎不同医疗阶段及需求,包括身体、心理和护理上的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全方位为人们健康谋福祉。从这些独特专长及研究领域广度,足见理大长久以来的非凡科研实力。」 有效的临床诊断和分析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有助增强临床诊断和分析。生物信息学与整合基因组学讲座教授、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章伟雄教授带领的项目名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分析的精神分裂症分型和诊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基因和神经造影的数据资料,深入了解精神分裂症的成因及分型,继而实现个人化医疗。 为了准确测量肿瘤体积和动向,以制备更好的放射治疗计划,由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黎田博士带领的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四维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肝癌放疗中应用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旨在提高4D-mpMRI 技术的图像品质和临床疗效。 生理和心理健康管理 善用科技在复康管理中必不可少。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引致残疾症状仍无法治愈。近年,跨颅直流微电刺激( tDCS)作为非侵入性大脑刺激方法,被视为有望减轻自闭症主要征状的手段。由康复治疗科学系副教授韩明怡博士提出的项目「跨颅微电流刺激持续性治疗于改善自闭症症状的成效」,聚焦tDCS对提升自闭症人士社交及认知功能的长期疗效。 接受和承诺疗法帮助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及父母的精神健康,由康复治疗科学系副教授黄宇乐博士带领的项目「接受和承诺疗法相对积极控制法在改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父母和儿童心理功能的有效性:随机对照实验」,探究接受和承诺疗法对他们情绪的功用。 融入创意科技更可提高临床和社区身心治疗效果。由护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王珊珊博士带领项目「电子阅读疗法对照顾认知障碍人士的非正式照顾者心理健康之影响研究: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旨在开发电子书应用程式或手册,帮助照顾者调适身心。 设计学院助理教授王海梁博士的项目「面向轻度认知障碍群体及其家庭照顾者开发气功训练互动辅助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为长者设计一个利用虚拟实境(VR)的气功锻炼平台,以帮助延缓老年痴呆症。 感染与抗生素药物开发 感染管理和抗生素药物开发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关乎人类福祉。微生物学讲座教授、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系主任陈声教授的项目,名为「开发联硫醇类似物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携带B1 类金属-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菌株引起的临床感染」,致力研发出治疗感染的候选药物。 由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黄永梁博士带领的项目「非天然氨基酸二硒代衍生物作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 靶标特异性共价抑制剂的研究」,旨在消除细菌(尤其是超级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眼科疾病预防措施 眼科护理研究对保护视力和长远预防眼睛疾病至关紧要。眼科视光学院副教授杜志伟博士的项目「黄芩素的特性研究:一种天然分子的抗青光眼药物」,聚焦损害视力的疾病「青光眼」,将研究天然分子黄芩素的治疗效用。 学龄儿童近视问题亦不容忽视。由眼科视光学院助理教授(研究) 秦嘉敏博士带领的项目,「光学离焦与低剂量阿托品联合控制近视的效果—随机临床试验」,将结合视光学和药物干预方法来减慢儿童的近视增长。 关于医疗卫生研究基金 医疗卫生研究基金于2011年12月成立,旨在建立科研能力,鼓励、促进和支援医疗卫生研究,建构并应用研究所得以实证为本的科学知识,协助制订医疗政策、改善市民健康、强化医疗系统、改进医疗实务、提升医疗护理水平及质素,以及推动临床医疗服务的卓越表现。基金也为以实证为本的促进健康项目提供拨款资助,以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按此了解理大27个获资项目。

2023年9月13日

奖项及成就

Web1

Exploration for New Catalysts Dedicated to a Green Environment

While challenging, research for promising catalysts using effective methods has an immens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result in carbon emissions, which release significant greenhouse gases that lead to global warming.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is critical in combating the climate crisis. Dr Bolong HU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Applied Biolog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is dedicated to research in cataly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atalyst materials that support sustainable energy supply and conversion technologies, aligning with the global vision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Ever since the discovery of catalysts 200 years ago, they have become a significant area of research in modern times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alter reaction path and accelerate the reaction with lower activation energy towards desired products. Even small quantities of catalysts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Nowadays, catalysts are indispensable in over 90%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 influencing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including oil refining, plastics production, fertiliser manufacturing, medicine development, and energy supply.    Advanced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Research in catalysis spans multiple disciplines, encompassing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materials sciences. As catalysis involves both chemical reactions and physical processes, solid knowledge across scientific fields is pivotal for designing novel catalysts with high performance.  In catalysis research, Dr HUANG has applie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nd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to develop novel catalysts for important chemical reaction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se include water-splitting hydrogen (H2) generation, oxygen reduction and evolution for fuel cells and metal-air batteries, and carbon dioxide (CO2) reduction for controlling carbon emission. Dr HUANG said, “My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not only accelerate the discovery of novel catalysts but also gain crucial insights into fundamental reaction mechanisms. I am driven to pursue catalysis research to identify more novel functional materials that can be applied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The quest for effective catalysts Focusing on designing novel catalysts and investigating catalysis mechanisms for various chemical reactions, Dr HUANG’s studies have garnered high citations worldwide, all driven by the ultimate goal of foster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journey, Dr HUANG said major challenges revolve around identifying the most suitable catalysts and developing effective methods. Due to the diverse range of catalysts in terms of morphologies, composition, activity, and stability, the quest for the most effective and robust catalyst for a specific application requires extensive efforts in the trial-and-error process. By combining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nd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Dr HUANG’s team accomplishes a comprehensive screening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across the periodic table. This approach allows them to identify the most suitable candidates to generate different high-value chemicals from CO2. The research titled “Accelerating atomic catalyst discovery by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machine learning strategy” was published in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in February 2020. The highly cited study presents crucial guidelines for experimental catalyst design and synthesis from two independ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and machine learning (ML) to achieve parallel explorations. The proposed advanced research strategy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t potential of atomic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hydrogen generation. Dr HUANG said, “My research satisfaction stems from the fact that my works can inspire more researchers and influential scientists in this field, in which all researches together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s of advanced catalyst research for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For research on CO2 reduction reaction (CO2RR) toward the generation of C2 products (e.g. ethanol, ethylene, acetic acid), there has been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ing efficient and stable atomic catalysts to achieve high faradaic efficiency and selectivity, which are desirable for broa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high value and energy density.  Dr HUANG’s research, “Double-dependence correlations in graphdiyne-supported atomic catalysts to promote CO2RR toward the Generation of C2 Products,” provides an adv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icated CO2RR mechanisms, which is expected to ai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tomic catalysis for efficient C2 products generation. The research was published in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in December 2022. This highly cited work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and references for screening and predicting efficient atomic catalysts to overcome the current bottleneck in achieving efficient conversion from CO2 to high-value-added C2 products.   Staying focused Creating sustainable energy harvesting and conversion systems is crucial in addressing both the energy crisis and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use of fossil fuels. To achieve this, novel catalyst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accelerat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such as hydrogen evolution and oxygen evolution/reduction reaction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such as fuel cells and water-electrolyser. Meanwhile, applying advanced catalysts in CO2RR systems also supplies promising solutions for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Therefore, developing advanced and efficient catalysts are stil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Dr HUANG said, “A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must have an unwavering focus on the core interest and devote great efforts to solve key challenges in related fields.” Despite encountering numerous ups and downs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journey, Dr HUANG acknowledges these experiences and inspiration are critical for reaching impactful and meaningful research outputs in the future.  Looking ahead, Dr HUANG is committed to leveraging his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s in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to design more advanced catalysts.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terests: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of electronic structures on nanomaterials, energy materials, solid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rare earth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s in multi-scale energy conversion and supply systems.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2022 (Clarivate Analytics) Selected Highly Cited Publications: B. Huang, M. Sun, H. H. Wong, T. Wu, et. al., Double-dependence Correlations in Graphdiyne-supported Atomic Catalysts to Promote CO2RR towards the Generation of C2 Product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13, 2023.  B. Huang, M. Sun, H. H. Wong, T. Wu, et. al., Stepping Out of Transition Metals: Activating the Dual Atomic Catalyst through Main Group Element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11, 2021. B. Huang, M. Sun, A. W. Dougherty, Y. Li, et. al., Accelerating the atomic catalyst discovery by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machine learning strategy,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10, 2020. Download Version

2023年9月11日

研究及创新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