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20902-Smart-Traffic-Web-Banner

理大兩項研究獲智慧交通基金第五批資助

運輸署公布,智慧交通基金管理委員會已批出第五批共四個資助項目。當中,兩項研究項目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合共獲撥款約266萬港元支持。 基於無線信道狀態資訊學習的公共運輸車輛載客量統計系統 由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何宏禧博士帶領研究。此項目旨在透過無線信道狀態資訊(CSI)深度學習,研發一套高效率及可靠的公共運輸車輛載客量統計系統。 開發一套輔以擴充實境的平視顯示器的駕駛策略推薦機制 由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鄭湃博士帶領研究。此項目旨在開發一套運用擴充實境技術的平視顯示器機制,透過視覺推理技術,識別駕駛場景以推薦駕駛策略。 智慧交通基金自成立以來共批出二十一個項目,當中理大獲資助項目佔當中九項。   項目名稱 項目負責人 基於無線信道狀態資訊學習的公共運輸車輛載客量統計系統 何宏禧博士 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 開發一套輔以擴充實境的平視顯示器的駕駛策略推薦機制 鄭湃博士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 香港橋面效率和安全性的智能評估 Tarek ZAYED教授 建築及房地產學系 運用車聯網技術及動態交通、電網和能源資訊,研發零排放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的智能充電系統 曹孫亮博士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 在探測器故障時運用深度學習預測行車速度和交通流量 鍾金鑫教授 電機工程學系 基於多源數據及人工智能的空置泊車位預測理論研究及應用 馬瑋博士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基於三維地理空間模型的模擬駕駛道路安全評估方法 施能藝博士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全路網交通速度及車流估算器 林興強教授、工程師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研究以駕駛者行為及心理狀況變化為基礎的實時數據驅動 智能自動化的可持續交通系統 伍淦鴻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  

2022年9月2日

獎項及成就

WILL8408

香港理工大學舉辦「碳中和的智慧型健康都市學術研討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2022年8月29-30日舉辦了「碳中和的智慧型健康都市學術研討會」開幕典禮及線上線下會議,吸引超過100位學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張永濤主任與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劉懋洲二級巡視員線上出席主禮。張主任於致辭時表示,此次研討會為兩地專家圍繞碳中和的智慧型健康都市的重要議題,提供科研交流進展和研究成果的平台,持續推動和促進兩地學者在該交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他亦指出NSFC高度重視內地與香港的科技合作與交流,並介紹了2022年香港科研人員可直接獲NSFC支持的途徑,即繼續通過香港高校的11家內地研究機構直接申報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也可通過香港大學等6家在港依託單位申請自然科學基金優青(港澳)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劉巡視員對研討會的成功召開表示衷心祝賀,並表示香港中聯辦教科部將繼續大力支持內地與香港的創新科技及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繼續大力支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港澳台辦等部門與包括香港理工大學在內的香港高校繼續舉辦更多學術交流活動,為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實現長期繁榮穩定貢獻力量。 現場出席主禮有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院士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先生。滕校長指理大在2021年成立高等研究院,促進交叉學科研究,積極回應全球包括氣候變化、人口老化、糧食短缺等的各種挑戰,並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為了配合國家實現「碳中和」,先進的科技和優秀的人才必不可少,滕校長希望兩日的研討會上兩地學者們的報告和分享,能夠為「智慧零碳都市」的發展帶來新的理念和思考。徐總裁認為,研討會在今年持續舉辦,結合兩地的學術智慧,是對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時重點講話中的良性回應。香港特區成立二十五年以來作為國家對外窗口,擁有基礎學術研究、科技應用創新、國際金融地位、國際文化交流的平台優勢。加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使香港得以聚集大灣區和全球各地的創新資源,提升學術研究的競爭力。徐總裁並代表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再次感謝基金委和理大,期望日後三方有更密切合作。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邀請兩地16所大學共33位知名學者分享研究成果。研討會共分五個分題,分別為「碳中和與可持續發展」、「低碳土地與城市發展」、「面向碳中和的高密度城市智慧和能源柔性建築關鍵技術」、「智慧城市:面向未來」和「碳中和建築材料」。研討會籌委會主席、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於典禮上預告,第二天研討會下午時段將設圓桌會議環節,屆時會將討論成果匯編成冊。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資助香港院校與內地科研人員召開了41個學術研討會和7次前沿學科發展論壇,極大地促進了香港與內地學者之間的交流。2022年度3場研討會將於8月、10月及11月分別由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主辦。  

2022年8月30日

活動

20220805PolyUScientistDrRenJingzhengWinsthe2022APECSciencePrizeforInnovationResearchandEducationWebs

理大科學家任競爭博士榮獲亞太經合組織的科學創新、研究及教育獎2022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任競爭博士,為促進可持續發展致力開拓前沿研究和提出創新方案,榮獲2022年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科學創新、研究及教育獎。該獎項肯定了任博士的傑出科研成就,並表揚他致力與其他APEC成員經濟體的科學家合作。理大是香港唯一一所高等教育機構,在十年內有兩名年輕科學家獲此殊榮。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祝賀任博士,並表示:「理大致力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開展前沿研究。任博士身兼理大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RCRE)的成員,通過其極具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為推動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作出巨大貢獻。學校為我們的年輕學者感到驕傲,他們專注開拓和應用創新的解決方案,為社會、亞太地區和世界帶來進步。」 該獎今年主題是「創新實現經濟、環境、社會目標」,任博士獲得APEC科技創新政策夥伴關係機制(PPSTI)代表的充分認可,在13位出色的提名者之中脫穎而出。頒獎儀式於8月21日在泰國清邁舉行。 任博士主要研究領域涵蓋「轉廢為能」、循環經濟、產業生態學、過程系統工程等。首創同步考慮經濟、環境和社會目標的「可持續性導向的決策與優化」,任博士及其團隊的多項研究成果,得到學界和企業界的關注和興趣,其研究成果可應用於複雜工業系統的可持續設計與優化,污水處理工藝的節能減排,醫療廢棄物和污水污泥的增值化利用,以及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能源或增值產品。 任博士表示︰「我很榮幸能夠獲得這個獎。我十分感謝同事、學系及學校的支援。我倍受鼓舞,更感應該繼續堅持我所做的——以系統思維來解決工業系統中的能源環境問題,及以創新的方式來同時實現經濟、環境及社會的可持續性。」 此外,其開發的決策支持工具能夠在決策和政策制定中同時考慮經濟、環境、社會三個維度的可持續性目標,能夠輔助APEC成員經濟體順利實現生物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的轉型。除了與APEC成員經濟體的科學家廣泛合作外,他亦計畫將「複雜工業系統生態化的科學決策」這一理念與「轉廢為能」工藝推廣到APEC成員經濟體的高能耗產業和廢棄物利用行業,以創造一個更可持續的未來。 任博士談到未來目標,「我熱衷於將『硬技術』與『軟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突破傳統工業思維的局限,致力於開發碳中和及零廢導向的複雜工業系統跨尺度全域決策理論體系,推動實現工業系統零碳排放和廢棄物的100%資源化利用。」 優秀的學術表現是提名要求之一。任博士已經發表了180多篇期刊論文、1本專著;有11篇論文入選Top 1% ESI高被引論文。加入理大以來,任博士於2020和2021連續兩年入選斯坦福大學全球2%頂尖科學家名單。 APEC的科學創新、研究及教育獎,旨在嘉許四十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表揚他們卓越的研究成就、學術論著優秀,以及致力與APEC成員經濟體的科學家合作。  

2022年8月24日

獎項及成就

20220823-PolyU Language Disorders in Early Stage Awarded the China Brain Project_Website-02

理大青年科學家研究兒童語言發展及障礙 獲國家「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撥款

為幫助及早辨別兒童語言障礙問題,及揭示睡眠活動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張偲偲博士帶領的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部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 重大項目(青年科學家項目)撥款人民幣500萬元支持,是香港唯一在「腦認知原理解析」領域入選的項目。 張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長期從事兒童語言習得、語言障礙、神經語言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相關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張博士已組成一個由理大牽頭,美國喬治城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參與的跨學科國際團隊,成員包括神經語言學家、言語治療師、兒童腦成像專家、心理學家和基因學家。 該項獲資助研究,名為「兒童語言發展與語言障礙的神經認知標記:一項基於長期記憶、睡眠與腦神經的縱向研究」,將採用縱向研究方式,追蹤100名生理健康的香港粵語兒童從三歲至七歲前後共五年時間,每年進行三方面研究,包括語言各項子領域能力測試和語言障礙診斷等。張博士指出,「三至七歲不僅是兒童言語、語言和讀寫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亦是診斷口吃、發展性語言障礙、讀寫障礙等的黃金階段。」 並將引入新穎的睡眠研究 ,闡明睡眠活動與兒童語言發展的關係,進一步揭示長期睡眠品質和學習後睡眠腦節律活動,怎樣牽動陳述和程式性記憶鞏固及其神經環路發展,張博士表示,「睡眠對於兒童認知能力包括長期記憶和語言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希望研究可以為兒童教育政策帶來啟示,如兒童期理想睡眠時間。」 通過追蹤腦功能和結構發展,該研究將提出針對兒童期長期記憶神經環路發展的新模型,描繪全腦形態和結構連接發展的動態進程,以及建立兒童腦發展資料庫。更重要的是,研究成果有望改進現有兒童語言診斷及評估工具,並為優化兒童語言障礙治療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國家科學技術部下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涉及五大研究領域,共五十九個指南方向,國家撥款經費預計超過三十一億元。  

2022年8月22日

獎項及成就

1

PolyU Joins Innovation Hub@HK to Promote Commercialis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o the Industry and the Greater Bay Area

Organised by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ITC), the launch ceremony of the Innovation Hub@HK website was held on 18 Aug 2022.  As one of the participati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is honoured to take part in this campaign jointly with other top-notch research institutes to showcas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utcomes to facilitate commercialis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o the industry, the Greater Bay Area, and beyond the longer term. PolyU President Prof Jin-Guang Teng,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f Christopher Chao, and PolyU experts were invited to join this festive launch ceremony. This dedicated website will act as an access for the industry to discover and explore more about the deliverables of the applied research work of Hong Kong’s top researchers. It also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further collaborations among the quangos and universities.  A wide range of incredible innovations developed by PolyU could be found on the following website:  https://www.innovationhub.hk/

2022年8月18日

活動

20220809PolyUScholarsPioneeringEffortsinColourScienceAwardedChinasExcellentYoungScientistsFundWebsit

理大學者開拓顏色科學研究 獲批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致力開拓顏色科學領域的科研工作,香港理工大學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魏敏晨博士,獲批2022年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港澳)的資助,總金額為200萬元人民幣。 魏博士一直深入研究基礎顏色科學及其在LED照明及影像系統的應用,進一步了解人類的視覺系統及機制,從而研究和改善照明與影像系統的品質。是項獲資助的研究名為「色貌模型與顏色空間」,旨在進一步研究在複雜場景下的色貌和色差感知。研究成果將可應用到不同的影像設備上,包括相機、顯示器、智能手機、平板、無人機以及元宇宙相關的影像系統,對顏色科學領域及工業界具有重要的科學及現實意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港澳),旨在支持在基礎研究和創新研究領域取得成就的青年學者(38歲以下男性,40歲以下女性),培養他們成為國際領先的人才。

2022年8月9日

獎項及成就

20220729-Catalysis-Research-Consortium_Website

PolyU Joins a World-leading Catalysis Research Consortium to Accelerate Carbon Neutrality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joins a world-leading catalysis research consortium launched by Johnson Matthey (JM), together with Fudan University (Fuda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and University of Oxford (Oxford), working in partnership to accelerate global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using a novel formic acid strategy.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PolyU hopes to bring formic acid to a cutting-edge solution for sustainable chemical processes and provide a new level of innovation, focus and ambition to confront challenges in green catalysis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The consortium is a world-leading catalysis and chemistry group with each member’s specialities, working together on scientific research focussed on how CO2 can be used in green bulk chemicals production.  Dr Mark Su, President – China at Johnson Matthey, said, “We know we can only accelerate progress through strategic partnerships. By working with world-leading universities, collectively we will be able to acquire and leverag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which can help to provide the low carbon solutions that help China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 PolyU team led by Dr Molly Li, Assistant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proposed using carbon and hydrogen atoms from green formic acid to facilitate a heterogeneous hydroformylation route and deliver industrially important substances without using any fossil fuel sources. Dr Li remarked, “Leveraging PolyU’s expertise in surface science and in-situ spectroscopy, as well as our strength in advanced characterisation facilities, we will pave the way toward new class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to make industrially important chemical processes clean and green.”    About Johnson Matthey (JM) JM is an international chemical manufacturing company founded almost 200 years ago in London. As a global leader in sustainable technologies, JM has applied cutting-edge science to create solutions with a worldwide customer base through continued investment in sou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JM has been leading this field to apply unrivalled scientific expertise to enable cleaner air, improved health and more efficient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bout PolyU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AP) PolyU AP has long been engaging in top-notch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which is well-equipped with more than 30 laboratories and has benefited from the world-class research facilities in various university-managed research facilities. To pursue world-lead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s that impact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regional industries, the researchers are also actively involved in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s and consultancy projects, contributing to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2022年7月29日

研究及創新

PolyUs Three Researchers Awarded RGC Senior Research Fellow Scheme-01

理大三名傑出學者獲頒2022/23研究資助局高級研究學者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憑藉卓越科研能力及具影響力的研究項目,在2022/23年度研究資助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十個得獎名額中囊括三席。 獲頒「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的三位理大學者為應用數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孫德鋒教授、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剛教授,以及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陳高凌教授。得獎的研究項目涉及應用數學、材料科學、社會工作及公共衛生等領域,合共獲「高級研究學者計劃」撥款逾港幣2,300萬元資助。 研究資助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旨在為卓越非凡的學者提供教學及行政職務方面的持續支援,令他們專注於研究及發展工作,同時有助大學吸引和挽留人才。計劃每年設有十個得獎名額,涵蓋不同學科。所有候選者均按照其研究領域上的領導才能及遠見、研究項目的優點及可行性,以及大學的支持等準則嚴謹評審。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恭賀三位獲獎學者。他表示:「三位得獎學者的研究能力和貢獻,以及其研究項目的潛在影響力,在今次嚴謹的遴選中得到認可,大學對他們的傑出研究成就與有榮焉。今次佳績亦肯定了理大團隊在推動不同範疇研究的努力。」 三位獲獎學者及其研究項目詳情: 應用數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 孫德鋒教授 研究項目︰「非線性錐規劃:理論,演算法和軟件」 「優化研究」涉及在特定約束條件下設計出高效的演算法,解決數學上如何優化的問題;而非線性錐規劃(Nonlinear conic programming, NLCOP)正是優化研究的核心。本研究項目聚焦約束集為「C2-錐可簡化」的NLCOP問題。孫教授團隊將利用非光滑牛頓型演算法和增廣拉格朗日方法,設計出解決NLCOP問題的方案。他們並會開發一個高效的優化求解器,處理在部份情況下的NLCOP問題。團隊亦會研究如何透過增強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加快解決NLCOP問題。研究成果將可以廣泛應用在第六代無線通訊技術 (6G)、投資組合管理、金融風險管理、供應鏈管理、大規模生產計劃排程,以至自動駕駛等重要領域。 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 李剛教授 研究項目︰「面向應用的印刷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及器件研究探索」 作為一種新興的太陽能光伏技術,有機太陽能電池(OSC)在許多範疇佔有明顯的優勢,包括柔性/可擕式光伏電源、建築集成太陽能(BIPV)和透明光伏能源應用等。此項目涵蓋多個材料系統化和器件結構的研究,包括嶄新的光活性層材料、穩定的電荷傳輸層材料、創新的三元OSC光活性層形貌工程技術、高效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新結構方法,以及OSC印刷技術,這將大大推動OSC技術朝向高效率、運行穩定、兼容獨特應用和印刷友好等方向發展。揉合了化學、物理及材料等學科領域的創新視角,此項目可望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棘手難題,為OSC技術發展開闢新前沿。 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 陳高凌教授  研究項目︰「東亞社會的家庭多重受害與社會政策應對」 陳教授是全球首位研究「家庭多重傷害(FPV)」的學者。「家庭多重傷害(FPV)」是指同一家庭發生至少三種類型的家庭暴力,包括虐待配偶、兒童或長者等。陳教授首創了FPV的研究方法和數位評估工具,以準確測量FPV。作為FPV基礎理論的延伸,研究團隊將在香港、北京、東京、首爾和台北等五個東亞城市開展進一步的研究,通過跨文化探究和不同城市社會政策比較,為應對FPV制定政策和臨床方案。研究結果將闡明如何以家庭為本及導向的策略,建立對FPV早期辦別機制。此項目將促進東亞社會綜合預防和跨學科合作的發展,改良現有的預防家庭暴力模式,為遭受FPV侵害的家庭帶來莫大的裨益,同時也為東亞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

2022年7月21日

獎項及成就

20220720PolyUmadeSpaceInstrumentsforLunarSampleAcquisitionawardedNationalScientificTechnologyImprove

理大研製的「月球採樣」技術獲頒科學技術進步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設計和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為國家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作出了貢獻。此歷史創舉獲得中國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嘉許,向理大頒發「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表揚理大的卓越科研實力及創新技術,同時亦獲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的感謝函,以表彰理大對國家航天發展的重要貢獻。 嫦娥五號探月工程於2020年進行,不但是國家首次在月球表面採集土壤的任務,更是人類自 1976 年以來,相隔40年後再次進行有關嘗試。理大作為香港唯一參與嫦娥五號使命的大專院校,擔當重要角色。由理大研發的太空儀器是一項高度精密的創新發明,透過全自動機械人技術來採集月球樣本,更是史無前例。這項研發工作由理大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容啟亮教授率領。容教授個人另外獲得中國航天科技集团頒授「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更多有關「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技術詳情,請瀏覽文章「理大研發太空儀器為國家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作出貢獻」  

2022年7月20日

獎項及成就

20220716-1

「理大創科開放日」展示世界級教學、交叉學科研究、 知識轉移及創業培育對創科發展的貢獻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在校園舉行「理大創科開放日」,展示大學在教學、交叉學科研究、知識轉移及創業培育的最新發展及成果,以及如何藉此推動香港、大灣區以至其他地區的創科發展。這次開放日是特別為企業家、業界夥伴、初創企業、研究人員、年輕人才、中學生及家長而設,亦是理大 85 周年校慶其中一項主要活動。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中聯辦教育科技部二級巡視員劉懋洲先生、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理大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理大大學顧問委員會榮譽主席鍾志平博士、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及理大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主持啟動禮。啟動禮另一個焦點是 2020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邁克爾·霍頓爵士(Sir Michael Houghton)的演講,他透過視像就「消除丙型肝炎對公共衞生的嚴重威脅」發表具啟發性的見解。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致辭時說:「理大多年來一直是支撐和開拓本港創科發展的推動力量,而特區政府對創科發展的支持亦是堅定不移。配合擁有雄厚科研實力及一流學術水平的大學,香港的創科生態正愈見蓬勃。」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香港未來成功之路,關鍵在於能否發展一個充滿朝氣的創新科技產業,而中央政府及香港特區政府對此亦給予很強大的支持。我有信心特區新一屆政府將投入更多資源,加快本港的創科發展。理大期望在此領域擔當重要角色,而今天的開放日正好展示我們在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理大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儀式亦於啟動禮上舉行。理大高等研究院是香港和大灣區內同類型研究平台中最具規模,旨在促進交叉學科研究、與世界知名學者合作,以及向持份者進行技術轉移。理大高等研究院致力透過交叉學科解決方案,解決社會上各種嚴重的問題,並矢志成為世界先驅,其研究重點包括人工智能、碳中和、深空探索、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尖端領域。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我們每天面對很多社會挑戰,從貧窮至飢餓,又或從氣候變化至可持續城市建設。透過交叉學科研究,可為上述不少挑戰提供解決方案。我們期望能為香港、大灣區以至全球帶來影響力。」 理大亦於啟動禮上向首次舉辦的「2022 青年創新研究者獎」的六位得主及「校長特設傑出成就獎(知識轉移)」的十個得獎團隊頒發獎項。「2022 青年創新研究者獎」旨在表揚理大的年輕研究人員,肯定他們的創新研究為社會及經濟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得獎者名單請參閱 https://polyu.me/3RAoi2G)。至於「校長特設傑出成就獎(知識轉移)」,則表揚在知識轉移方面有傑出成就,並對業界和社會具影響力的教研人員(得獎名單請參閱https://polyu.me/3O8QRkU)。 除啟動禮外,「理大創科開放日」一系列活動為參加者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讓他們深入了解理大在創科領域的貢獻之餘,亦可探索學術、創業及協作方面的發展機遇。 此外,多家初創企業及理大「獨角獸」分享他們成功的經驗,不僅展示了理大所培育的初創企業的創意和驕人成就,亦擴闊年輕未來企業家的視野和提升他們的創造力。 多場以研究與創新為題的研討會涵蓋生命科學、智慧城市、神經健康、未來社會、碳中和能源技術、健康食品與生活方式管理、未來製造、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可穿戴系統等尖瑞領域,為業界人士及理大專業研究人員提供平台,就技術創新及發展、協作、行業趨勢及應用等範疇交換意見。 為了讓中學生了解在理大的學習體驗,開放日特別為他們安排學生諮詢櫃位、課程資訊研討會、校園生活分享會,以及校園設施及實驗室導賞團。此外,開放日亦有介紹「創新書院」及「德藝書院」,分別鼓勵本科生在理大教研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各種科學研究;及為在體育、藝術、社會服務和領導能力以至 STEM 別具才華的學生提供交流和住宿,促進全人發展。 理大更特別邀請了兩位「特別嘉賓」在開放日與參加者見面,「她們」是由香港漢森機械人技術公司(Hanson Robotics)所創造和編寫程式的人工智能機械人 Sophia 和 Grace。Sophia 更是全球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械人,也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首位機械人創新大使。另校園內亦展示了 400 隻由著名藝術家馬興文帶領學生創作的迷你「小龍馬」當代藝術作品,作品設計糅合中國文化的當代表達和靈感的象徵,在校園傳播正能量,特此鳴謝香港賽馬會。

2022年7月16日

活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