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20715-General-Research-Fund-and-Early-Career-Scheme_Website

理大227个项目通过优配研究金及杰出青年学者计划 获拨款共1.95亿港元资助

研究资助局公布2022/23年度优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及杰出青年学者计划(Early Career Scheme)评审结果,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合共有227个研究项目,成功获拨款约1.95亿港元资助研究,按本年度获资助项目数量及金额,理大在本地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中排第三位。 在2022/23年度优配研究金方面,理大有209个项目获批资助,共涉约1.82亿港元。当中在工学程类别的研究范畴,理大成绩显着,获批项目数量及资助金额上均领先,有88个项目获拨款约8700万港元,占该类别范畴的总拨款金额30%。   学科小组 / 科目范围 获资助项目 获资助金额(港元) 生物学及医学 23 25,700,000 商科 28 14,170,000 工程学 88 87,203,000 人文学及社会科学 32 26,738,000 自然科学 38 28,681,000 合计 209   182,492,000     (来源: 2022/23年度优配研究金)   在2022/23年度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方面,理大有18个项目获批资助1290万港元。当中8项属於工程学丶4项属自然科学丶3项属商科丶2项属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另外1项属於生物学及医学。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为我们的研究人员自豪,他们展示众多高质素的研究,飞跃表现令人鼓舞,今次的优秀成果能鼓励及帮助学者进一步拓展研究工作。」 优配研究金目的是为表现卓越或潜质优厚的学者提供额外资助。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於2012/13年度成立,旨在培育新进学者。审核准则包括科学及学术价值丶原创性丶能否应用於社会丶文化或经济方面等。    

2022年7月15日

奖项及成就

20220713PolyUsCoordinatedProjectinDevelopingSustainableEnvironmentAwardedThemebasedResearchScheme202

理大李向东教授带领研究「剖析空气污染保障公众健康」获2022/23年度主题研究计划拨款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致力推动先进技术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由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丶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丶环境科学和技术讲座教授李向东教授领导的「剖析空气污染与公共健康之关系以实现变革性的空气质素管理」研究项目,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2/23年度主题研究计划(第十二轮)拨款支持。该项目的长远目标是为决策者建议更有效和更精确的控制措施,以减轻空气PM2.5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及疾病负担。 对人群健康造成威胁的空气污染中,以微细悬浮粒子(PM2.5)危害最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吸入相同质量浓度的PM2.5可引致程度不一的健康後果。然而,确定PM2.5的关键有害成分及其来源是一项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得益於环境毒理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近期发展,这一瓶颈有望取得突破。在现有PM2.5全球监测网络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将选择代表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有关研究预计将产生更加详实的科学证据,揭示诱导慢性阻塞性肺病丶缺血性心脏病发作的PM2.5关键有害成分及其来源,并评估针对PM2.5有害成分来源的控制策略,与针对质量浓度的传统策略相比的收益与成本。通过该研究成果,将提出因地制宜的空气质素管理方案,从而更经济丶更有效地保障公众健康。本项目的预期成果包括1) 香港修订空气质素健康指数的算法及健康建议丶及2)检讨空气质素指标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李教授表示:「团队有数名成员担任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素顾问专家,我们将定期举办研讨会,与各持份者探讨精准控制PM2.5高危害成分及其来源的策略。我们将不断汇聚新科学证据,透过顾问专家组传达给其他地区和国际机构,为世界各地制定因地制宜的空气质素管理政策提供参考。本项目的侧重点是PM2.5的短期健康影响,但是所建立的研究平台及方法未来可拓展到PM2.5的长期健康影响的研究,例如肺癌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等。」 研究结果亦会兼顾碳中和目标下的不同减碳情境,将有助於改善空气污染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健康共同利益,实现空气污染控制和减缓气候变化协同健康效益的最大化。香港和大湾区的成功经验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参考的案例。项目亦致力培育新一代跨学科的科研人员,推动环境健康研究和教育的长远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公共健康两大渐趋同步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研资局公布 2022/23年度主题研究计划的资助结果。 八项杰出的研究项目获批出拨款合共超过3.06亿元,其中2.7亿元由研资局提供,约3,600万元由相关大学拨款。  

2022年7月14日

奖项及成就

20220707-1

理大与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先进空天推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为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先进空天推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由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 (AAE) 牵头,旨在通过长期并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先进空天推进技术领域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力量和技术合作团队,务求进一步为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先进空天推进技术是一个面向未来且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领域。理大与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采用优势互补的常设合作形式,共建「先进空天推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这个为期五年的合作计划涉及多个共同研发项目,瞄准全球航空与航天推进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专注研发关键技术,提升该领域的工程研制能力。 双方于 7 月 4 日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以及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李斌副院长代表签订合约,并由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和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王万军院长见证签署仪式。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指:「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研发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理大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直保持着紧密合作,支持国家的深空探测及研究。这项新的合作有利于中国民用航空航天、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理大很荣幸能继续为国家的航天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王万军院长说:「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拥有领先国际的航天及航空推进技术研究基础和设计经验,专业配套齐备,人材资源充沛。『先进空天推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能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知识交流平台,对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发展大有裨益。」 除多项联合研究项目外,是次合作也致力培养一批面向未来应用的高水准跨学科专家,借此构建航天领域的专家库。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这次合作提供了更多学术交流和 资源分享的机会,让学者可更便利地参与各样学术研讨活动。计划将以定点培养博士研究生及访问学者等方式培育航天推进技术领域的高技术人才,研究团队亦能参与范围广泛的联合研究计划,共同研发重大项目。」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李斌副院长称:「新的联合研究中心将把理大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合作推向新高,有助双方缔结更长远和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支持国家于该领域的重大需求和科研计划的实施。」 香港理工大学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 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 (AAE) 于理大致力汇聚各学院和业界的专家,带领航天及航空工程领域的发展,于相关的学术研究和业界合作方面都拥有卓越的往绩 和扎实的基础。学系在高超声速发动机技术、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燃烧等先进技术方面的研究享誉全球。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创建于 1965 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国家核心航天科研单位之一。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现有 11 个成员单位,拥有先进的科研、生产和试验设备。作为我国唯一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的专业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为我国的深空探测和航天建设的发展及现代化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2022年7月7日

研究及创新

20220617

理大再多两项研究获智慧交通基金资助

智慧交通基金近日公布批出第四批共三个项目,总资助金额约1370万港元。当中,有两项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拨款约1030万港元。这两个项目都致力于透过智能科技提升道路安全及交通便利,包括桥面安全评估及电动车辆充电管理系统。该基金自2020-21年度成立以来共批出十七个项目,理大获资助项目数量排第一位,占当中七项。 香港桥面效率和安全性的智能评估 由建筑及房地产学系Tarek ZAYED教授带领研究。此项目旨在开发一套多层检查方法,探测混凝土桥面的表面及地下缺陷;并会开发一套使用无损评估技术建立的桥面智能效率评估模型,以提升道路安全。 运用车联网技术及动态交通、电网和能源资讯,研发零排放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的智能充电系统 由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曹孙亮博士带领研究。此项目旨在建立一个智能充电能源管理系统,用以推荐电动车辆充电的地点、时间、和充电模式,以减少寻找充电设施的车程。 运输署辖下的智慧交通基金,为资助本地机构或企业进行创新科技研究和应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网络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驾驶安全。受资助的创科项目须符合相关政府政策,包括 《香港智慧城市蓝图》、《香港智慧出行路线图》,以便在香港推广智慧出行。

2022年6月21日

奖项及成就

20220614-YIRA News Banner_Main Banner Option 2

理大举行首届「青年创新研究者奖」 表扬有杰出表现的六名年轻创新者

理大举行首届「青年创新研究者奖」表扬有杰出表现的六名年轻创新者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追求及创造卓越研究,提出实际可行的创新科技及方案以应对全球挑战,并培育年轻人才。理大首次举办的「2022青年创新研究者奖」,旨在表扬理大35岁以下的年轻研究人员,肯定他们的创新研究为社会及经济带来正面影响,并着实推动科研进步,转化技术为社会建设更美好将来。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担任今次奖项评审委员之一,「很高兴看到理大的年轻创新者,在追求创新及研究上一直如斯热情及坚毅。通过这个奖项,不仅表彰具有高度潜力的年轻人才,更希望鼓励和培养校内的创新精神,激励更多新的科学发现,造福社会及世界。藉此祝贺获奖者,并向所有参与者表示感谢。」 首届「青年创新研究者奖」共有六名得奖年轻学者,分别来自不同学科,研究领域及其应用层面广泛。请参阅以下详情︰ 得奖者/职位 学院/部门 研究领域 梁敬池 博士 助理教授 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 光响应两亲分子的超分子机器人系统 魏敏晨 博士 副教授 建设及环境学院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 基于人眼视觉感知的照明与影像系统解决方案 陈子斌 博士 助理教授 工程学院 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 基于新一代存储器应用的铁电材料研发 Daniel Keith Elkin 先生 助理教授 设计学院 大澳行人交通监测项目、棚屋三维扫描项目、拟建大屿山保育基金乡村振兴项目 劳子桓 博士 助理教授 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 基于能源和可持续应用的多核固体原子催化剂 陈思 博士 助理教授 人文学院 中文及双语学系 自闭症儿童的机器人辅助训练  

2022年6月16日

奖项及成就

BOWL0878 news

理大与盈科瑞(香港)合作研发以中医药为本的新药

理大拥有强大的中医药科研团队。香港理工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与盈科瑞(香港)创新医药有限公司,宣布成立「香港理工大学-盈科瑞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获盈科瑞(香港)慷慨支持一千万港币,旨在未来五年开发以中医药为本的创新药物,防治骨质疏松症、肌少症、失智和眼部疾病。 双方于2022年6月15日在理大举行合作协仪签署仪式,象征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 赵汝恒教授与盈科瑞(香港)创新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龚春晖博士在理大校园签署合作协议。见证人包括:理大副常务及学务副校长 黄永德教授、副校长 (教学) 黄国贤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长 陈清焰教授 、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院长 黄维扬教授、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 周铭祥教授、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黄文秀教授、盈科瑞(香港)创新医药有限公司 于风娟博士及在线见证的盈科瑞代表:北京盈科瑞创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保献教授、总裁 张宏武先生及盈科瑞(横琴)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毅生教授、盈科瑞(香港)创新医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扈靖博士。 希望通过与盈科瑞紧密合作,联合实验室能结合国家整体发展,把握战略机遇,在医疗和医药行业需求激增的情况下,进一步推进药物开发和研究。 关于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 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于 2021 年 10 月,是香港理工大学的高等研究平台。中心汇集来自七个部门超过四十位科研人才,致力推动影响深远的跨学科中医药研究,为阐明传统中医药理论以及提供科学实证,促进学界、业界及公众对传统中医药的理解。请浏览 https://www.polyu.edu.hk/rcmi ,了解更多信息。 关于盈科瑞(香港)创新医药有限公司 盈科瑞集团是一家集研发设计、中试孵化、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新药研发机构。公司总部位于北京昌平区中科云谷园,是国内具有中药特色优势的新药研发机构。盈科瑞集团致力于新药研发二十年,目前已形成自主研发为主,同时开展对外项目承接、技术咨询与服务的多业务运营和管理模式。公司在国内下设多家子公司,业务包括中药版块、化药创新药版块、医学版块、中试生产和国际业务五大版块;建立了涵盖立项、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注册申报及产业化等全链条研发体系;搭建了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经典名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四大研发中心,建设了多个新制剂技术平台。 未来计划 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重点活动,天然药物研讨会(Botanical Symposium),将于2022年12月2日以混合模式举行。届时国际及国内知名学者,将联同理大科研人才,分享科研结果、探索以创新手法进行中医药临床及临床前研究的趋势和机遇。 活动详情将于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公布,敬请期待!

2022年6月15日

研究及创新

20220614 - MTR MoU

港铁公司、港铁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三方合作 专注铁路科技应用及智能维修方案研发

港铁公司及港铁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签署合作备忘录(「备忘录」),建立伙伴关系,为期三年的合作计划会专注研发先进创新的铁路科技,以及推动智慧铁路资产及车务管理和智能维修。 备忘录为三方订立了探讨创新方案及科技应用的框架,凭借港铁公司及港铁学院在铁路方面的专长,以及理大在智慧铁路科技的实力,进一步利用智能遥感技术提升铁路营运及智能维修的表现。合作范围包括探索监察铁路资产及评估资产状态的智慧方案、探索成立铁路科技应用联合实验室,以及进行与改善车务营运环境相关的研究项目,例如车站人流管理等。 备忘录在港铁公司主席欧阳伯权博士及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见证下,由港铁公司行政总裁金泽培博士、港铁学院署任校长郑惠贞女士、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签署。 港铁公司主席欧阳伯权博士表示:「港铁公司积极推动『变.造未来』的企业策略,在各服务和营运范畴积极应用科技。公司锐意在应用创新科技投放大量资源,并希望透过与大专院校合作,促进香港的智慧铁路发展,让香港继续前行。」 港铁公司行政总裁金泽培博士说:「港铁一直致力在不同范畴持续提供优质服务。我们十分期待与理大这间在铁路科技方面拥有卓越学术及研究成就的院校合作,共同研发智慧方案及应用为本的新科技,以进一步提升服务质素。我们亦期望是次合作可以为青年人才创造机会,鼓励他们运用创意及创新能力。」 港铁公司、港铁学院与理大多年来一直在铁路科技及发展铁路工程专业知识等领域合作,包括开展在港铁铁路路轨范围应用光纤传感技术项目研发。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表示:「我们十分高兴与港铁公司进一步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理大一向十分重视科研,致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带来正向影响;并与业界紧密合作,在不同领域研究创新,回应社会的需要。」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指:「我深信理大在智慧铁路和智慧城市的科研实力,透过今天与港铁公司和港铁学院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将可以获得更多应用转化的机会,推动智慧铁路科技创新,为香港、国家以至世界的福祉作出贡献。」 港铁公司已为未来几年预留超过三亿港元用作投资于初创企业,未来亦会继续为同类型的项目拨款。

2022年6月14日

研究合作

IMG_2823

「眼视觉研究中心」正式开幕 引领香港眼睛健康研究

致力解决视力受损问题 以改善全球数以亿计人士生活质素 香港,2022年6月9日 – 「眼视觉研究中心」(CEVR)今日宣布正式开幕。为改善人类健康及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中心致力研发创新科技及独特治疗方案,协助大众预防视力受损并维持视觉健康。CEVR是全球首个同时针对五大领域进行研究的眼科及视力研究中心,五大领域包括:近视及眼睛生长丶眼科药物研发和传输丶视力改进丶泪液膜和眼表层,以及先进眼视光技术。在香港特区政府旗舰创科项目「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的全力支持下,CEVR将利用香港在科研的专长及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势,吸纳和培训顶尖科研人才,以成为全球的眼视觉研究先驱。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同为眼视觉科学及眼睛健康研究的翘楚,透过两所大学的合作,促进跨学科交流之馀,亦同时提升CEVR的科研实力及创新应用,以应对眼睛及视觉健康方面的种种挑战。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乐见「眼视觉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他表示∶「理大深明先进眼视光技术方面的研究,对预防视力缺失及维护视觉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很荣幸能与一众视光学丶眼视觉科学丶生物技术科学,康复治疗科学及神经科学专家合作,在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的支持下,携手成立『眼视觉研究中心』。期待在不久将来,团队能於眼视觉健康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研究成果。」 CEVR行政总裁暨科研总监Ben Thompson教授表示:「全球有逾20亿人受到视力障碍的影响,但当中近半个案是可以预防或有待处理。CEVR的科研,旨在协助预防全球人口老化引致的视力受损问题丶维护大众的视觉健康。我们透过集合来自理大及滑铁卢大学的顶尖研究人才,发挥协同效应,以推展相关研发工作,冀能在创新视觉健康治疗方案方面取得初步进展。在特区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我们有信心能进一步推动环球科研合作,为本地创科界带来更多机遇,同时培育新一代人才,协助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枢纽。」 CEVR营运总裁暨副科研总监杜嗣河教授表示:「为了研发独特的科技,以及制订全面而具应用价值的治疗方案,CEVR一直积极推动跨学科研究合作。我们所进行的眼睛健康研究与技术部署具有无限潜力,不但能更妥善应对视觉障碍人士的需求及挑战,亦有助提升整体视觉健康水平。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利用理大及滑铁卢大学合作带来的协同效应,推动更多先进研究计划及创新项目,为大众解决视力问题,让全球数以亿计人士的生活质素得以改善。」 CEVR在其五大重点研究领域下,已经开展共25项别具潜力的研究项目,以解决维持眼睛及视觉健康所面临的逼切需求及挑战。 近视及眼睛生长 此项研究集中处理全球日益严重的近视问题,当中尤以亚洲地区为甚。随着近视愈趋普遍,程度亦日益加深,患者视觉受损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尽管近年情况有所改善,但预防水平仍未如理想,而近视成因至今仍未明。相关研究旨在寻找有效方法以减慢丶预防或逆转近视加深,从而减少由近视引起的病变,维持眼睛健康。有关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及层面,包括屈光丶眼部生物测量丶眼部成像丶像差测量丶分子生物学丶组织学及药理学,以及视网膜电图等。 眼部药物研发和传输 此项研究主要回应在眼睛健康领域中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涉及消除眼部药物传输的障碍,让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能顺利输送至眼球後方的玻璃体或视网膜。眼部药物传输仍是药物科研人员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尽管滴用眼药水仍是最便利的眼部药物传输配方,但一般只限於眼前节使用,而不适用於眼後节的药物输送。因此,项目旨在设计及制订崭新药物传输配方,并研究其特性,让有关配方既可针对青光眼等眼前节疾病,亦能治疗如老年黄斑病变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後节疾病。 视力改进 此项视力改进研究针对如何保留及改善视力,对於解决一系列风险日增的长者视力问题至关重要。其中,老花正是视光师最常处理的视力障碍问题之一,大部份老花患者为55岁以上,他们会受到近距离物件对焦困难所影响。此项研究旨在研发崭新科技,帮助长者以及因视力发展异常而导致弱视的人士保留和改善视力。 泪液膜和眼表层 此项研究致力解决全球患病率与日俱增的乾眼症 (Dry Eye Disease,DED),当中尤以亚洲患者为甚,他们的发病率较其他地区高出 2至3 倍,原因未明。乾眼症会引致患者眼部疼痛,为日常活动带来不便,导致他们整体健康欠佳,生活质素下降甚至产生抑郁。乾眼症是眼科医生最常诊治的病症之一,并需要长期治理。此项研究旨在分析亚洲人眼表层样本的生物化学特徵,藉此识别可用於诊断丶预防以至治疗乾眼症的崭新标志性药物。 先进眼视光技术 此项研究及相关技术旨在开发一个专用流程,从而深入了解验光和视觉科学,并进行涵盖整个视觉系统健康的专业实践及领先研究。先进验光技术研究对维持老化人口的视觉健康至关重要。此项研究以开发丶验证及商品化可用於评估长者眼睛和视觉健康的崭新技术为目的。 关於眼视觉研究中心(CEVR) 眼视觉研究中心(CEVR)由香港理工大学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成立,坐落於香港沙田科学园,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InnoHK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的研发实验室之一。中心的五个重点研究范畴分别为:近视及眼睛生长丶眼科药物研发和传输丶视力改进丶泪液膜和眼表层,以及先进眼视光技术。中心的使命,是运用创新科技,协助长者预防视觉受损,并维持视力健康。 关於滑铁卢大学 滑铁卢大学作为领先的环球创新枢纽,致力推动加拿大以至全球经济及社会繁荣。拥有逾41,000名学生的滑铁卢大学,坐拥世界最庞大的合作教育人才管道,以颠覆性研究与科技,以及独有创业文化见称,并凭藉其各项优势,建立多元夥伴合作关系及解决方案,以应付当前及未来的种种挑战。如欲了解更多详情,请参阅uwaterloo.ca。

2022年6月9日

研究及创新

20220602-Seven-young-researchers-supported-by-RGC-Postdoctoral-Fellowship-Scheme

Seven young researchers supported by RGC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Scheme to further research excellence at PolyU

Seven young research talents from PolyU’s nominations are awarded in the RGC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Scheme (PDFS) 2022/23 funding exercise. The PDFS fosters doctoral graduates in pursuing career in research with the support from the University and its researchers riding on their domain expertise. Professor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congratulated all awardees and said, “We are pleased with this encouraging results and welcome these young researchers to further thei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s well as build 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careers in Hong Kong. PolyU’s research seeks to expand human knowledge, address various societal challenges and we are committed to cultivating I&T talents.” List of RGC Awardees: Dr GUO Yanpeng, 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Project title: In-situ fundamental studies of Zn plating/stripping behavior towards high-capacity Zn batteries with high cycling stability Dr CHEN Gao,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Project title: Exsolving nanoalloys from perovskite matrix for plasmon-mediated 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of small molecules Dr ZHANG Qi,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ject title: On the constitutive modeling of natural gas hydrate bearing sediment and multi-physics coupling in gas production Dr VUPPALADADIYAM Arun Krishna,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ject title: Construction of a Metabolite Driven Deep Solvent-Catalytic Biorefinery System for Lignin Valorization from Refuse-Derived Biomass Dr TARIQ Salman, Department of Building and Real Estate Project tit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Modelling of Water Pipe Failure Risk Dr SHI Jingyu,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title: A hybrid nanoplatform for imaging-guided combinatorial phot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 treatment Dr HEUNG Ho Lam,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Project title: Optimizing motor recovery of paretic upper limb with the innovative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triggered wearable robotic glove during the golden period for stroke recovery PDFS as a yearly exercise will provide support to 50 awardees for 36 months of full-time appointment as postdoctoral fellows at the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UGC)-funded universities, and cover all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is divided into two broad academic streams: (i)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and Business Studies; and (ii) Science, Medic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2年6月2日

其他

3

理大成功研发模仿人类眼睛适应能力的先进视觉传感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南韩延世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取得科研突破,他们研发的光传感器能仿效甚至超越人类视网膜对不同亮度的适应力,有望为未来无人驾驶车辆和工业用摄影机配备媲美人类的视力。 带领研究的理大应用物理学系副教授兼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助理院长柴扬博士说:「新传感器能大大提升机器视觉系统,令各种影像分析和辨识任务有更佳表现。」 机器视觉系统通常由多部摄影机和计算单元组成,透过撷取和处理影像进行例如面部辨识等任务。此类系统需要运用精密的电路和复杂的演算法,才能在各种照明条件下「看得到」物件。然而,同类系统很少具备足够效能来实时处理大量视觉资讯,难以与人脑相比。 柴博士团队研发的全新仿生(bioinspired)传感器或可为以上难题提供答案——以传感器直接适应光暗,减少依赖後台运算。新传感器仿效人类眼睛能适应不同亮度,就如肉眼可在极暗至极亮的照明条件下准确辨识各种物件。 柴博士解释说:「人的瞳孔有助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而适应亮度则主要由视网膜细胞负责。」天然光强度的范围广达 280 分贝,而传统矽基传感器的适应范围仅有 70 分贝。柴博士团队研发的新传感器有效范围则高达 199 分贝,表现令人刮目相看。相对之下,人类视网膜能适应强光至弱光亮度的环境,范围约为 160 分贝。 为实现上述表现,研究团队首先利用一种具有独特电学和光学特性的半导体二硫化钼,制成近乎原子厚度的双层超薄膜,并以此研制出用来探测光线的光电晶体管;再在双层薄膜中引入「电荷陷阱态」,控制侦测光线的能力。 每一个仿生视觉传感器均由这种光电晶体管的阵列组成。它们能模仿人类肉眼内分别负责侦测暗光和强光的视杆和视锥细胞。因此,传感器能在各种照明环境下侦测不同物件,也能因应不同亮度进行转换与适应,范围更胜人类眼睛。 应用在光电晶体管的「电荷陷阱态」其实是固体晶体结构中的杂质或缺陷,用来限制电荷移动。研究人员说: 「这些陷阱态令光资讯得以储存,并在小至每一个像素,动态调节设备的光电特性。」陷阱态通过控制电子移动,能精确调整光电晶体管传导的电量,从而控制设备的光敏性,即其侦测光线的能力。 柴博士表示:「新的传感器可降低硬件复杂度,并且在不同光暗下大幅提高影像对比,从而提供高效影像辨识。」 此崭新的仿生视觉传感器将推动新一代人工视觉系统的应用,不但可於自动驾驶车辆和制造业应用方面发挥功效,也可在边缘运算和物联网中找到其他令人雀跃的新应用。 这项研究已刊载於 《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 学刊。

2022年5月31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