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30403-Mobile EEG To Facilitate Neuroscience Research in PolyU

理大新置移動腦電圖 Mobile EEG 促進神經科學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UBSN)安裝了移動腦電圖(Mobil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為研究人員提供嶄新科技儀器,探索大腦功能和行為的新領域。 移動腦電圖是一種無線系統,有助分析實時的大腦活動。此設備能夠遙遠採集數據,支持實驗室以外的應用。它已被應用在現實環境中,作記憶、情緒和運動的研究。 相比傳統的有線腦電圖,移動的系統適用於動態運動的實驗,例如研究動作和身體活動。多功能性的移動腦電圖能顯著支持研究人員,進行更廣泛的研究和實驗。 理大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主任及康復治療科學系教授彭耀宗教授表示:「睡眠、記憶、注意力和情緒一直都是熱門的神經科學研究題目。最新設置的移動腦電圖 ,幫助了研究人員為測試者在現實環境中,進行日常生活及身體活動相關的實驗。」 對於神經科學研究,移動設備系統有助於「事件相關電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分析,並能針對具實驗興趣時間鎖定到特定事件的短片段腦電圖數據。相對地,移動腦電圖可以追蹤與大腦活動率相關的生活方式因素。 語言學對於大腦言語處理過程的研究,已有應用腦電圖,特別用於研究大腦信號與言語特徵之間的關係。移動設備方便身處不同地點的測試者,進行實驗室以外的研究。 理大中文及雙語學系彭剛教授表示:「語言學的研究涉及不同背景的測試者,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實地研究,移動腦電圖設備的靈活性和便攜性,就可方便到不同地方進行實驗。」假設不同的聲調系統會影響大腦的音高處理過程,而有些少數民族的語言有五個平調之多。對身處偏遠村莊少數民族進行實驗,移動腦電圖的設備特別幫助研究工作。 移動腦電圖有助於康復研究的實際應用。理大護理學院蔡及時教授表示:「對於涉及身體移動的康復活動,設備必須與用戶一起移動。」例如在脊髓損傷治療中,基於移動腦電圖的腦機介面(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能夠捕捉患者在練習步行時的動作意圖,以驅動輔助下肢外骨骼。 對於康復治療,移動腦電圖協助BCI研究,用於評估實時互動環境下的大腦活動。BCI 獲取的 EEG 信號會用於研究精神狀態和動作意圖。BCI主導的中風後康復治療,對於動作、認知和已受影響功能的康復獲得顯著的研究成果。 移動腦電圖在理大可供多方便研究應用,例如認知過程的潛在機制、身體動作、實驗室以外的腦電圖測量和運動神經科學等研究領域。    

2023年4月6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嶄新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攜手海柔創新 引入先進智能配送系統 鼓勵共同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作為推動本港創科及知識轉移的院校先驅,歷年來培育大量創新精英,並不斷革新課程和提升教研設施,裝備學生把握工業 4.0 的機會。其中,理大培育的獨角獸海柔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海柔創新),憑藉其領先全球的自動化箱式倉儲機器人系統,成功將科研成果推向全球市場。 理大與海柔創新合作於大學工業中心全新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設置先進智能配送系統,並於今日(4 月 4 日)正式啟用,以加強理大的機器人科技教育並促進學生及科研人員共同創造和創新。 理大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致辭時表示:「理大一直致力推動全人教育,並重視創新創業,培育社會所需的人才。多年來,理大持續推動 PolyVentures 初創生態圈,支持理大學者、研究人員、校友和學生創業,為不同階段的初創公司提供全方位支援,令科研成果走出校園,落地轉化,造福社會。理大與海柔創新合作於實驗室設置了海柔創新的倉庫自動化解決方案,不但有助大學研發技術,更可以讓同學學習創新智能技術的應用。」 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是理大全新的教研平台,總面積達 1,800 平方米,配置先進機械臂、機器人、自動導引車、無人機,以及人工智能機器人和工業 4.0 相關的學習套件。實驗室讓師生及科研人員探究未來將廣泛應用的協作式機器人應用開發、部件製造、控制系統設計、自主系統開發、機器人智能化與人工智能算法設計等領域。 智能配送系統由三項主要設備組成,包括海柔創新提供的箱式倉儲機器人系統(ACR),結合理大的自主移動機器人(AMR),以及企業資源計劃軟件(ERP),將支援研究人員開發不同的協作式機器人應用技術,並為實驗室使用者提供公共物流服務,搭建一個應用創新實驗室。 實驗室目前已有 15 個理大項目團隊進駐,分別研究將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科技應用於醫療、復康、體育科技、工程、能源、計算機及可持續發展等不同範疇。 海柔創新於 2016 年由理大電子及資訊學系 2012 年畢業生陳宇奇先生及 2014 年畢業生房冰先生及團隊創立,該公司利用大灣區的製造優勢及內地市場的機遇快速成長,並把握海外業務機會加快全球展業步伐,目前估值近 20 億美元。房冰先生今日回到母校分享,鼓勵青年人認識大灣區創新創業的環境及機遇,實現創業夢想。

2023年4月4日

活動

20230403---Futian-Sea-Front_Web News

理大與前海管理局、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 建立合作協議打造頂尖智能傳感器技術和人才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前海管理局)、及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SIA),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手發展智能傳感器相關領域關鍵技術,推動先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打造世界頂尖的智能傳感器技術和人才中心。 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於3月31日由理大、前海管理局、SIA三方代表在前海合作區簽署。是此三方合作,將發揮各自優勢,建立產學研用長期合作關係,共同建設前海的國際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 理大致力卓越的教育及研究成就,在傳感器和物聯網領域擁有多方面的優勢。理大擁有強大的工程、科學、計算機科學和設計等學科,積極開展跨學科研究,將研究成果在醫療、環保、交通、智能製造等多個領域轉化為實際應用,以加快推進深港智慧傳感器合作發展為目標,進一步建立世界頂尖產學研用模式,鼓勵國際學術交流。 合作框架協議簽署當天,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帶領多位理大學者,亦到訪前海管理局,並與前海企業交流,深入探討產學研合作。

2023年3月31日

研究合作

1

理大與中國商飛合辦國際科技創新周並 簽署合作備忘錄 促進民用航空科研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 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商飛)首次合辦國際科技創新周並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促進民用航空科技的產學研合作。 以「數字飛機 、 產業賦能」為主題的第六屆 COMAC 國際科技創新周,由中國商飛聯同理大及同濟大學聯合主辦。為期一周的活動,聚焦航空大數據、人工智能、先進材料等領域,吸引超過 500 名來自政府、學界、科研院所及業界的專家和學者,親臨浙江省嘉興市參與,就相關的基礎科學和前沿科技交流,促進創新合作。活動今日完滿舉行。 理大並與中國商飛在創新周活動上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聚焦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新材料等領域,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廣泛和深入的合作,推動民用航空及相關科技創新發展。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中國商飛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譚萬庚先生代表簽署。 趙汝恒教授說:「理大透過與中國商飛合作,將會為學術界和工業界提供更多交流機會,為民用航空及相關領域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中國商飛黨委書記、董事長賀東風先生在活動上說:「推動數字飛機產學研生態構建,既符合技術趨勢,又契合大飛機實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必須依靠人才引領、科技創新、產教融合,貫通大飛機的創新鏈。」 活動期間,理大工程學院院長兼材料工程講座教授文効忠教授、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系主任兼民航工程講座教授溫志湧教授,以及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研究院主任、電子計算學系分佈式與移動計算講座教授曹建農教授等,與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探討民用航空及相關領域的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溫教授並於開幕禮上發表專題演講。 總部設在上海的中國商飛主要從事民用飛機及相關產品的科研、生產、試驗試飛等業務,包括推動國家大型飛機重大專項和中大型客機項目。 理大的航空及航天工程學系在香港排名第一,為航空和航天領域的創新研究與行業需求之間,擔當重要的橋樑角色。此外,航空服務研究中心(ASRC)是由理大和波音公司設立的應用研究中心,為 MRO(維護、修理和檢修)和相關領域,開發創新科技和改進航空服務技術。  

2023年3月31日

研究合作

1 0331 RIO News 4 Image_20230328080436

理大聯同中國商飛、同濟大學聯合主辦第六屆COMAC 國際科技創新周盛大開幕

理大聯同中國商飛及同濟大學聯合主辦第六屆COMAC 國際科技創新周,於2023年3月27日至31日在浙江省中國商飛客戶服務訓練基地舉行。約500名來自政府、學術界、工業界等不同領域的參會人員親臨盛會。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為活動開幕式致辭︰「理大很榮幸能夠與中國商飛以及同濟大學共同主辦是次活動。理大一直以來積極回應國家發展規劃和參與國家科技項目,是香港唯一一個參加國家航天計畫的高校,深度參與了探測月球和火星的任務。」 趙教授表示,「理大將繼續在航天航空科技的不同方向展開深入研究,希望在不遠的未來看到更多突破性的科技創新,讓我們攜手並進,為中國的航天航空科技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第六屆COMAC 國際科技創新周按照「交流基礎科學、探索前沿科技、解決疑難問題、促進創新合作」的宗旨,圍繞「數字飛機 產業賦能」為主題,開展產、學、研深度對話。    

2023年3月27日

活動

05

理大展示智慧城市科技與福田區人民政府代表團交流

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代表團到訪理大,就最新科學研究進行交流和參觀。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歡迎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代表團。他亦分享了理大在紡織、太空和智慧城市方面的卓越研究,並與代表團就官、學合作和人才培養進行探討交流。 就對理大產業研究和技術轉化有更多瞭解,代表團參觀了理大智慧城市實驗室、時裝及紡織學院、行星遙感實驗室和深空探測研究中心。    

2023年3月24日

活動

20230313 - Integrating Information_V1-01

理大學者開發音樂律動互動智能方案 幫助認知障礙症長者寓治療於樂

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張詩琪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為加強基層醫療可持續發展,透過跨學科合作和善用創新科技,開發了一站式智能音樂律動介入方案,輔助認知障礙症長者治療、緩解照顧者壓力及提升服務機構的推行。該方案更善用資訊和通訊技術,兼具便攜特點,便利培訓及擴充服務規模,適時幫助更多有需要長者,造福社區。 傳統的音樂治療服務面臨的侷限:包括介入成效、評估方法、以至整合適用的音樂類型、訓練靈活性及怎樣將計劃化繁為簡等。為加強應用,張詩琪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創新科技,開發專為認知障礙症長者、照顧者及服務機構三方而設的一站式智能音樂律動互動程式。 創新技術增強可持續性 該程式運用擴增實境遊戲(AR),激發長者參與興趣和互動,結合動作感應技術偵測,藉由雲端智能平臺收集長者的健康狀況和參與程度,根據實證數據調整合適的音樂律動,以及改良課程。 程式內的智能平台載有培訓手冊電子書、辨識使用者的無線通訊技術(RFID card)及Android Console音樂律動電子系統,便攜式設計能夠靈活安排訓練及使用。長遠而言,這種可擕式音樂干預方案,可持續為患者、照顧者、社福機構等提供專業支援,達至更廣泛社區應用。 這項創新、可實踐的方案,榮獲「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智慧市民(智慧樂齡)獎 — 銀獎」。另外,相關研究項目「一站式認知障礙症長者的治療性音樂律動程式」,聯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已於2020年11月開始為期三年,獲得了創科生活基金資助研究,並獲何張淑婉慈善基金支持。

2023年3月18日

研究及創新

230321-Huawei Spark Award-AVPRI-1

理大學者致志最超疏水表面科研 獲華為頒發「難題揭榜」火花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機械工程學系仿生工程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獲電訊設備商華為(HUAWEI)頒發「難題揭榜」火花獎,以表揚他在「透明耐磨的超疏表面」方面的創新成就。 華為向全社會發佈兼顧產業挑戰和科學價值的難題,予探索,牽引,開放,思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王鑽開教授在軍團挑戰難題第二期難題「透明耐磨的超疏表面」中提出了新型的解決方案,所提出的技術方案新穎且具有使用價值,被授予華為火花獎。 華為設立「難題揭榜」火花獎以表彰才華斐然的老師、公司,以感謝這些獲獎者對於產業界及科學界做出的重大貢獻,並激發更多人才挑戰難題。 【更多】 「難題揭榜」火花獎專家座談會 王鑽開教授早前在理大刊物《勵學利民》裡分享他的研究歷程和心得

2023年3月18日

獎項及成就

23016-PolyU x CSG Joint Institute-1-resized

理大-南方電網綠色安全電網聯合研究院 第一次管理委員會會議成功召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和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南網)早前簽署協議,共同成立「綠色安全電網聯合研究院」,該聯合研究院第一次管理委員會會議於今日(2023年3月16日)成功召開。 此合作旨在通過長期深入的戰略合作,在電力裝備、綠色安全管理、智慧城市、綠色安全供電領域上建立一個極具競爭力的團隊,結合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跨學科技術,合力推進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與發展。 詳情︰ 香港理工大學與中國南方電網共設「綠色安全電網聯合研究院」 促進實現新型電力系統和雙碳目標

2023年3月16日

研究合作

1

社區領袖和專家於「綠化平台─走進綠色的創新社區」分享真知灼見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與綠化平台工作室合辦的「綠化平台─走進綠色的創新社區」論壇於 3 月 15 日以線上線下形式舉行,邀請理大項目總監(綠化平台)雷震寰先生、立法會議員陳恒鑌議員、香港大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恩融教授,及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擔任講者,就綠化平台項目及綠色生活和綠色城市等議題作分享。 綠化平台是一項創新和以社區為本的項目,旨在改善現有紅磡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一帶環境。論壇目的在於加深公眾對綠化平台的了解,以及該項目如何幫助解決當前的環境問題和振興社區,以促進綠色生活。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致歡迎辭時說:「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推動和投放大量資源發展香港成為宜居城市。公眾與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亦非常重要。一個宜居和舒適的生活環境將有利香港吸引世界各地人才來港工作和定居及鼓勵國際企業來港開設業務。」 雷震寰先生表示,綠化平台作為一項創新的社會項目,既可以為鄰近社區帶來長期利益,亦能夠展現如何以智慧和可持續的方式優化城市土地使用,令失去色彩的社區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綠色社區。綠化平台和其他同類社會項目要達到實現智慧環境的成果,有賴智慧社區和智慧政府的支持和參與。 陳恒鑌議員提出社區網絡直接影響居民的生活質素及經濟發展,有時只需要一小步便可以為社區帶來重大改變。就如荃灣西樓角花園及中環街市兩個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如何為社區注入新動力。海底隧道收費廣場分隔了紅磡及尖東兩區,令兩區發展相對滯後。相信透過綠化平台能重建社區聯繫和帶動香港經濟發展,並為區內交通帶來正面影響。 李玉國教授表示,根據香港天文台的數據,自 1993 年起,九龍區氣溫的上升速度比以往加快,每 10 年上升攝氏 0.28 度,該區空氣也變得更加潮濕,這個趨勢在近 20 至 30 年間一直在加劇,需要整個城市的努力去停止和逆轉這情況。城市面臨的挑戰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參與才能解決。 吳恩融教授指氣候變化使熱浪變得更加強烈、頻繁及持續時間更長,預計將令香港每年的酷熱天氣日數增加至超過 100 天。持續的熱浪不僅會提升與炎熱相關的死亡率,還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在高密度城市環境中增加藍綠清涼的空間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緩解措施。 余遠騁博士解釋綠化平台除了能加強氣候適應力,也透過提供康樂設施和生態系統服務提高城市人的生活質素,而且還提供了以生態系統為本適應氣候變化的聯繫。不限於大學,香港應開始思考如何善用綠色金融工具(韌性投資),加快基礎建設綠色轉型,從而減輕極端天氣的影響,以及減少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風險的可保性需求。

2023年3月16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