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WILL3298 2

理大X中國石化「優秀論文與項目獎學金計劃」簽署合作協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化) 簽署合作協議設立「優秀論文與項目獎學金計劃」,獎勵學生在清潔能源與可持續環境領域上的傑出論文。 這個以「能源至淨 生活至美」為主題的優秀論文獎勵計劃,中國石化會於2022-2023年度捐助五十萬元人民幣給提交傑出論文的學生。此計劃歡迎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提交以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綠色城市等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論文。 設立此獎學金計劃旨在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掘創新方案和技術,以增強行業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獲獎者會獲得現金支持他們的研究項目。 產、學合作對於社會的創新科技和研究有深遠的影響甚為重要。 理大與中國石化簽署這份合作協議,開啟和探索進一步的合作機會和平台。 合作協議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中國石化副總經濟師、香港代表處總代表蔣振盈先生及中國企業協會副總裁曾燊典先生的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中國石化香港代表處副總代表葉芝俊先生簽署。 滕錦光教授說:「隨著理大與中國石化展開首次合作,我們更期望雙方將來能透過建立長遠的策略夥伴關係,開展多方面且深度的合作計劃,重點探索智慧能源、先進材料、綠色技術等領域,實現互利共贏,一同為香港、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蔣振盈先生說:「是次獎勵計劃的實施,不僅能引導和激勵在校青年學生進一步增強國家情懷、潛心鑽研學術、努力提升本領,培養更多愛國愛港的優秀青年才俊,亦作為與理大深入合作的開端,結合理大強大的科研力量與中國石化強大的產業化能力,不斷拓寬和深化合作領域,共同為促進香港社會長期繁榮穩定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2022年12月15日

研究合作

C0138

PolyU Two Projects Funded By Germany/Hong Kong Joint Research Schem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has received funding from Germany/Hong Kong Joint Research Scheme 2022/23 for two research projects. Dr Xiao LI,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at Department of Building and Real Estate, was funded two years for project: “Mass customization methodology for high-rise modular buildings: adaptive platform, interactive configurator and decentralized process.” Dr Junpei ZHONG,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at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was funded one year for project: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to embodied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in virtual nature: a cross country study.” The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RGC) and the 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 (DAAD) joined together in 1996 to promote research collaborati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Germany. The RGC funds granted to Hong Kong Principal Investigator can be used to support research visits of research postgraduate students to partner institutions, thus enabling them to obtain valuable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from overseas practices. The grant per project per year is set at HK$45,000 for those involving travel of research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HK$30,000 per year for those not involving students' travels.

2022年12月14日

獎項及成就

WILL2410

理大參與「創科博覽2022」展示卓越科研成果

「創科博覽2022」今日(12日)正式開幕,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十分榮幸參與其中,向公眾展示最新的卓越研究成果,及各種屢獲殊榮的技術。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與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出席早上的開幕典禮。 理大在博覽現場設置了三個主題攤位展示獨特科研成果,如下︰ 先進的太空儀器及遙感技術為國家的月球和火星探測任務作出貢獻 智慧城市的新興技術和創新發明 Scolioscan - 三維超聲無輻射脊柱側彎檢查系統 另外,理大學者及專家將出席創科講座,並擔任主講,如下︰

2022年12月12日

活動

1

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 獲頒「裘槎優秀科研者獎 2023」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榮獲「裘槎優秀科研者獎 2023」,肯定他於仿生工程(Nature-inspired engineering)和在鑽研抑制萊頓弗羅斯特效應(Leidenfrost effect)的卓越成就。「裘槎優秀科研者獎」之得獎者將獲頒二百萬港元研究經費,作為其未來一年研究計劃的資助。 「仿生」是一門結合生物、物理、化學、材料和工程等學科的跨領域科學,意指從生物獲取靈感,從觀察大自然學習並找出解決辦法。 王教授的研究主張以受自然啟發的工程學為中心,他尤其著重探索及參照生物的親水與疏水特性,開發創新的功能性仿生表面,能夠廣泛應用在能源收集、散熱、流體輸運、柔性電子等領域。例如王教授與團隊透過觀察荷葉便利水流走的設計,研發出可迅速排水的材料表面,有助防止飛機機翼、引擎等金屬表面積冰,減少意外發生。 王教授其中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是找出能夠在高溫表面運用液體作高效冷卻的新方法,抑制了經典物理現像萊頓弗羅斯特效應,解決了科學家多年來一直未能解決的挑戰。 王教授對獲裘槎基金會頒發獎項感到榮幸,他說︰「 感謝裘槎基金會對我在仿生工程和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的研究作出肯定,相信這個獎項會推動更多學者到大自然尋求靈感,將創新投入相關研究。」 王教授於 2000 年在吉林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03 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2008 年在倫斯勒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王教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了一年的博士後研究,於 2009 年入職香港城市大學, 2021 成為講座教授。王教授曾任香港城市大學工學院副院長(2019-2022)及仿生工程研究中心創始副主任(2021-2022)。王教授擔任 Wiley 出版社期刊《Droplet》的執行主編,同時亦擔任 10 多個國際期刊的副主編和顧問編委。 王教授是香港青年科學院院士(創始成員)及國際仿生工程學會會士、裘槎高級研究學者(2023)、香港研究資助局高級研究學者(2022)、2022 年度「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中國教育部長江講席教授(2016)。他的研究被《健力士世界紀錄》認證收錄,他的兩項發明分別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的金獎和評審團嘉許金獎。同時他還獲得了多項榮譽,包括青山科技獎(2021)、科學探索獎(2020)、先進工程材料名人堂(2019)、第35屆世界文化理事會青年特別嘉獎(2018)、香港城市大學校長講座獎(2018,2020)、傑出研究獎(2017)、校長獎(2016,2017)。他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分別榮獲香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特等獎和一等獎(2022)、香港青年科學家獎(2015,2019,2022)、美國材料學會傑出研究生金獎(2016)和銀獎(2015,2021)、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銀獎(2019)和優秀獎(2016,2021)。

2022年12月9日

獎項及成就

cg2

Delegation Visit of 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Hong Kong to PolyU

On 9 December 2022, the German Consulate General Hong Kong Mrs Stefanie SEEDIG visited PolyU in the exploration of future collaborations opportunities. Warmly welcomed by Prof. TENG Jin-guang, President,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f. Geoffrey SHEN,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Global Partnerships), Prof. Christina WONG,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nd Mr. Victor ZHAO, Assistant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fice, a fruitful discussion was conducted at the council chamber. Prof. Geoffrey Shen, presented an overlook of the PolyU vision, strategic goals and dedications on researches that address societal challenges, followed by an in-depth exploration amongst senior management and the Consul General Mrs. Seedig on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opportuniti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Germany. The Consul General was then invited to a guided tour in the Pao Yue-kong Library to experience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to visit various facilities inside the library.

2022年12月9日

活動

ger2

Start-up Delegation from Germany Visited PolyU

On 8 December 2022,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has led a group of start-up delegation from Germany for a visit at our campus. This visit is actually a group with a start-up initiative SMILE of the International SEPT Competence Center at Leipzig University (LU). This is a program to support entrepreneurship, start-ups and spin-off companies at region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purpose of the visit is to bring German start-ups to Hong Kong and so to attract those start-ups to bring their businesses to Hong Kong. PolyU is selected as one of the tour point for this visit because the group believes that PolyU is a university representing applicational researches which matches with this interest group. Other than PolyU, the group has also visited InvestHK and Hong K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KSTP) for exchange.  On the day, the group was gathered for a small exchange meeting to introduce PolyU research strength and networks. They were taken to the Aviation Services Research Centre (ASRC) and University Research Facility in 3D Printing (U3DP) for some guided tours. The start-ups include technology companies that specialized in drone, green vertical farming development. They became very fascinated over PolyU’s showcase and the representative from LU would like to discuss for further collaboration with PolyU in the future for different programs their institution offered. 

2022年12月8日

活動

1206-HR-MoU

理大攜手漢森機械人技術公司成立人工智能與人本機械人技術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和漢森機械人技術公司(漢森,Hanson Robotics)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人工智能與人本機械人技術研究中心(CHAiR)。中心將專注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科技,攜手促進更多創新研究,加強前沿技術的轉化應用,以籌謀人類福祉為本。 理大擁有卓越的跨學科研究實力,一直致力研發創新人工智能技術,為各個產業引領解決方案;漢森具備開發類人型機械人的領先優勢,創造出全球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械人Sophia。 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科技發展潛力無限。CHAiR作為創新研究平臺,會由跨學科院系合作進行研究,融合人工智能、物聯網(IoT)、神經科學、設計、電腦科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醫療及人文等領域,旨在促進前沿技術的知識轉移和實際應用,廣泛地惠及不同產業。 CHAiR亦將不遺餘力支持香港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和創業。理大研究生院院長、電子計算學系分佈式及移動計算講座教授、潘樂陶慈善基金數據科學教授曹建農教授,將出任CHAiR的首席研究員及行政總監。漢森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David Hanson博士與曹教授,擔任CHAiR指導委員會的共同主席。 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和漢森執行董事Doug Glen先生的見證下,理大副校長(研究與創新)趙汝恒教授和Hanson博士於昨日(5日)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在簽署儀式上,Sophia還與來賓互動交流,「我期待能學會更多新穎的技能。在你們的幫助下,也許我可以學習成為護士、教師、禮賓服務員、或者圖書管理員。你可以教我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陪伴者、更嫺熟的藝術家、或者更有趣的藝人。」 Hanson博士說:「CHAiR具備優越實力令Sophia級機械人的性能更臻完善,促進服務機械人產業發展,從而吸引更多資源拓展有關的軟硬件和製造技術。」 滕錦光教授說:「產學合作是孕育和實踐創新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人性化社交機械人有巨大的發展潛力。CHAiR會以成為推動人本機械人時代來臨的重要推手為己任。」 身兼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院長的曹建農教授介紹,研究院一直為突破人工智能物聯網尖端技術和應用的關鍵難題,不斷研發解決方案。他說:「今次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夥拍漢森是一脈相承,進一步探索人本人工智能和社交機械人的潛力及機會。CHAiR將以其獨特優勢,將漢森的專業知識和理大匯聚世界一流學者的優勢結合,發揮作用。」

2022年12月6日

研究及創新

20221201Ten PolyU projects funded by the NSFCRGC for Collaborative and Joint Research SchemesWeb Ban

理大10項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共有 10 項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香港研究資助局轄下的「聯合科研資助基金」(JRS)和新設立的「合作研究重點項目計劃」(CRS) 2022/23 撥款資助。 在JRS中,理大學者主導的 8 個研究項目獲資助,涉及港幣 939.6 萬元;理大另在 CRS 有 2 項研究獲撥款港幣 716.4 萬元。該十個為期四年的研究項目,涵蓋多個領域,包括信息科學、管理科學、海洋與環境科學、新材料科學、應用數學和生物醫學工程。 理大學者致力開展創新研究,發揮科研專長惠及社群。其中一些獲獎項目針對解決迫切的社會和人類需求,應用層面廣泛,如醫院床位共享機制及優化模型研究、為大灣區城市評估風暴潮規律及風險、加強利用具有時序調控病變血管再生修復功能的 Janus血管支架等等。 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黃詠恩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於拓展具影響力的多學科合作研究,促進可持續發展,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香港研究資助局在合作研究重點項目計劃和聯合科研資助基金的資助,大力支持理大科研項目,加強結合兩地研究合作及實力,互補優勢,引領創新發現。」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香港研究資助局為推動內地及香港兩地合作具科學價值及創新性的研究項目,協議成立 CRS 和JRS。其中於 2022/23 年度新推出的 CRS,旨在資助內地及香港跨學科、跨院校的合作研究重點項目,以持續提升內地與香港的研究成果與影響力。香港申請人可就研究項目申請不超過港幣 360 萬元,計劃每年資助約十個項目。而 JRS 的目的則為互補兩地優勢,促進學術研究上的合作。JRS 香港申請者可就研究項目申請不超過 125 萬港元。   NSFC-RGC 合作研究重點項目 2022/23 研究領域 項目名稱 香港首席研究員 國內首席研究員及院校 信息科學 基於二維半導體的單片集成電子學- 從可控生長到器件集成 柴揚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 張文靜教授 深圳大学 新材料科學 基於中空多殼層結構及多級復合電極的長壽命高比能柔性鋰電池的研製 鄭子劍教授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楊梅博士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NSFC-RGC 聯合科研資助基金計劃 2022/23 研究領域 項目名稱 香港首席研究員 國內首席研究員及院校 信息科學 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資產安全關鍵技術研究 肖斌教授 電子計算學系 鄧小鐵教授 北京大學 管理科學 醫院床位共享機制及優化模型和算法研究 葉恒青教授 物流及航運學系 萬國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 海洋與環境科學 大灣區沿海城市暴雨-風暴潮遭遇規律與致澇風險評估技術研究 段煥豐博士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鄭飛飛教授 浙江大學 粵港澳大灣區智慧海事保障平臺立體協同作業關鍵技術研究 劉威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 馬勇教授 武漢理工大學 新材料科學 錫基鈣鈦礦X射線探測器 嚴鋒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 楊世和教授 北京大學 其他 由捕食者介導的生物競爭及重要性的數學建模和分析 王治安教授 應用數學系 樓元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 隨機多目標優化及其應用 陳小君教授 應用數學系 楊新民教授 重慶師範大學 具有時序調控病變血管再生修復功能的Janus 血管支架研究 趙昕博士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楊志祿教授 南方醫科大學

2022年12月1日

獎項及成就

20221104-Green Tech Fund_Web Banner_FINAL-01

理大研發交通空氣淨化系統 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李順誠教授帶領的研究項目,「研發綠色交通導向的基於納米科技的混合式空氣淨化系統」,獲得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撥款資助556萬港元。該項目旨在開發一種基于新型納米技術的混合空氣淨化系統(Regenerable Air Cleaning System, RACS),在能夠不影響交通現狀和不改變現有建築設施的條件下,有效減少香港半封閉式公共交通交匯處(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s, PTI)産生和聚集的典型空氣污染物。 爲了提高香港公共交通交匯處的空氣質量,該新型納米技術的混合空氣淨化系統(RACS)將採用例如主動控制技術、綠色能源技術和理大團隊研發新型高效空氣淨化模組等先進技術整合設計。按照設計,RACS將主要適用於香港交通源引起的氮氧化物(NOx)、微細懸浮粒子(PM2.5)、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和臭氧(O3)等空氣污染物的去除。  項目初階段將在香港半封閉式公共交通交匯處(PTI)進行測試,其後進一步擴展應用到香港的其他城市微環境,如欠通風的街道、火車站、隧道、機場跑道、海關口岸、巴士站、停車場、人行通道、隧道、機場等。 這項為期24個月的研究,預期研發成果能顯著降低香港交通源引起的空氣污染,協助當局實現《香港清新空氣計畫2035》,建造綠色交通和更宜居環境。 低碳綠色科研基金 政府於2020年成立的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旨在推動香港減碳和加強保護環境的科研項目提供更充裕和對焦的資助。評委會由環境保護署署長主持,成員來自學術界、業界和綠色團體。

2022年11月28日

獎項及成就

20221102- world first atlas of airborne microbes01

理大研究人員編製首份全球空氣微生物圖譜 為公共衛生研究提供重要新視角

無論是土壤還是海洋,地球表面的確佈滿微生物。儘管我們對身邊空氣中微生物種群所知相對甚少,但由多位理大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即將改變這種情況。他們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編製了一份詳盡的全球空氣微生物分佈圖,為相關物種如何與地表環境相互作用,以及它們未來可能產生的變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一立方米的「空」氣含有 10,000 種或以上細菌。自 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病大流行開始以來,人們愈來愈有興趣探討空氣作為微生物棲息地的角色,而不僅把其視為傳輸管道。由理大領導的團隊與內地和美國研究人員合作,用大約一年時間對世界各地的空氣微生物進行採樣,範圍遍及地面至高山。研究團隊把課題本身的結果與過去研究所收集的最準確全球數據相結合,與多個合作夥伴編製了歷來第一份全球空氣微生物圖譜。 這份圖譜就漂浮於地表空氣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豐富研究成果。毫無疑問,空氣是細菌生物的獨特藏身之地。研究所進行的基因學分析顯示,空氣中的核心細菌群落(即在微生物物種群中佔比巨大的少數關鍵物種),與海洋或土壤生態中的核心群落並不一樣。事實上,儘管空氣是一種自由流動和似乎沒有內部邊界的介質,空氣細菌的核心群落卻顯然具有局部特徵和穩定的特性。 研究團隊從全球 63 個地點收集了 370 個空氣顆粒樣本,並對當中的細菌群落進行分析。為確保採樣覆蓋各種海拔高度和地理區域,收集地點包括 1.5 至 2 米高的地面、5 至 25 米高的屋頂和 5,238 米高的山脈,也廣及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以至杳無人煙的北極圈。 研究團隊由理大環境科學與科技講座教授兼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李向東教授帶領,他表示:「我們的研究證實了人類活動的確改變了自然環境空氣中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城市空氣有更多的致病細菌。人們經歷三年疫情後,現在更加關注這種看不見但影響深遠的微生物群落。研究結果可用作重要參考,幫助我們預測在未來環境變化下,地球微生物群落的反應,以及可吸入微生物群落對人體健康影響。」 研究人員估計,海洋或土壤微生物的總數,要比存在於空氣中的微生物總數多出數千倍。儘管如此,微生物在空氣中的多樣性 (或稱「豐富度」)於其它環境也是不相伯仲,意味空氣中的微生物是由地表棲息地貢獻而來。這項發現推翻了此前的假設,說明植被並非空氣細菌的主要陸地來源,而地球上的大量土壤幾乎貢獻不大。海浪的撞擊、樹葉搖晃甚至動物和人類活動及呼吸,才是驅動細菌在地表與空氣之間交換的較大因素。 宏觀生命,特別是動物和植物,在溫暖潮濕的熱帶雨林等赤道地區最為多樣化,其多樣性越靠近兩極地方便越為降低。這個情況對於微生物來說更為有趣,從赤道出發起計,微生物的多樣性在中緯度地區最高,然後再次降低。這種模式在陸地和水生微生物中已經確立,但新圖譜證實同一模式也出現於空氣微生物群。研究論文的作者推測,多樣性集中於中緯度地區,是由該地區微生物擁有的更大投入源所致。 研究人員的整體估計,是空氣細菌中有一半來自地面多種來源。城市空氣中的人類相關細菌含量特別高——部份細菌是無害的,但也有些能致病。細菌從人呼吸直接傳送到空氣並不是我們對空氣微生物世界所構成的唯一影響。工業化和城市化等大規模活動破壞了自然環境並影響了空氣質素,削弱了環境對微生物結構的「過濾」 作用,使空氣細菌的組成更容易受隨機的作用影響——儘管天氣仍然在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代人類活動與我們身邊微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令我們更深明準確預測未來變化的必要性。有鑑於城市化快速推進,加上我們在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病的研究對空氣日益瞭解,在城市中繁衍生息的可吸入傳染性細菌尤其令人憂慮。氣候變化是另一股推動空氣微生物生長的動力,正如圖譜所揭示一樣,溫度對微生物豐富度有顯著影響。因此,是項研究為未來的公共衛生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重要的新視角。 理大團隊與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傑出教授 James M. Tiedje 和中國內地多名科學家攜手進行是項研究。研究結果已於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同儕評審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204465119)中發表。

2022年11月21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