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Photo 1

理大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携手推动人工智能丶6G及Web3.0创新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达成合作协议,并签署合作备忘录及合作项目协议,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丶6G及Web3.0等前沿科技领域发展,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凭藉理大的跨学科研究实力和学术专长,以及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提供的重点研发资源和实验环境,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此外,双方将建立长期人才交流与培训机制,包括高等人才联合培育计划及博士研究生实习机会,培养高科技精英以满足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 签约仪式於2月19日在理大举行,合作备忘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女士丶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凌浩先生丶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以及中国移动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林二维博士见证下,由理大电子计算学系系主任李青教授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院长沈卫中先生签署。 随後,理大研究生院院长丶分布式及移动计算讲座教授曹建农教授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孙琳先生签署合作项目协议。 张曼莉女士对双方的合作表示高度认可,并指出是次合作不仅推动香港在人工智能丶6G和Web3.0等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发展,透过产学研结合为香港的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还将强化香港高校和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方面的联动。 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致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以应对世界变局,此次和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术界与业界的协同优势。双方将聚焦战略性的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丶6G及Web3.0等范畴的技术革新和应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 沈卫中先生强调,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致力於推动前沿科技的发展,并期待通过此次合作,充分发挥中国移动在技术应用丶产业影响及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助力理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推动双方在前沿技术研究丶高端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理大和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将就人工智能和Web3.0两大领域展开紧密合作。在人工智能方面,双方将提升大模型的生成能力,增强其任务规划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为香港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创造独特优势。在Web3.0方面,双方将配合香港特区政府政策,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分散式算力基础设施,满足香港大模型研发需求,推动香港金融业的创新和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助香港在Web3.0技术上保持竞争优势。 此外,双方将联同中国移动香港公司,进一步开拓卫星融合精确定位和低空经济研究,利用5G网络资源,提升高精度定位能力,促进香港智慧城市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创新应用和发展。 此次合作意义重大,不仅为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推动香港与内地科技融合,更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科技产业链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2025年2月19日

研究合作

20250110 - Greenland ice sheet melt behaviour-02

理大与国际专家合作运用卫星定位数据 揭示格陵兰冰盖融化机制 助预测海平面上升速度

格陵兰冰盖融化是引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与国际研究团队合作,结合各种现代大地空间测量技术,包括首次运用卫星定位数据来分析格陵兰冰盖基岩的垂直位移情况,成功量化夏季融水储量,以揭示冰盖融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提供新见解和可靠依据。研究成果已於国际期刊《自然》发表。 格陵兰冰盖面积仅次於南极洲,冰原厚度大约三公里,一旦完全融化,将令海平面平均上升七米。然而,科学界对於冰川水的累积丶储存及流失过程仍存在许多疑问。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丶土地及空间研究院核心成员陈剑利教授与来自香港丶中国内地丶美国丶荷兰及比利时的科学家合作,研究格陵兰的水文过程,包括融水储量演变,以了解冰盖的融化机制及其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冰盖融水引起的水量增加,是导致基岩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一般卫星重力测量技术无法对格陵兰的水文过程进行区域性评估。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利用以众多卫星导航系统(GNSS)站点组成的「格陵兰GNSS观测网络」和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辖下「重力回溯及气候实验卫星」(GRACE)提供的卫星重力数据解决此难题。 研究团队分析了其中22个靠近基岩和冰川出口GNSS站点,在2009年至2015年期间的连续数据,以掌握格陵兰不同区域的融水储量丶基岩弹性变形和垂直位移情况,从而了解冰盖融水的时空演变过程。GNSS亦有助监察气候系统中的大规模质量变化,例如地下水枯竭及湖泊水储存量等。 研究发现,夏季融水期间,大部分融水会暂存於冰盖内,并於七月达到高峰,其後逐渐减少。融水导致格陵兰GNSS站点附近的基岩平均下沉五毫米,2010年及2012年更经历了极端水融,分别令基岩下沉多达12毫米和14毫米。 研究亦显示,大多数GNSS站点融水在冰盖的储存时间约为八周,但因地区而异,东北部和西部高於平均值,约为九周,而南部和东南部则为4.5周。随着酷热夏季或成常态,有效地预测高温年份的融水储量,对评估海平面上升速度至关重要。另外,研究指出一般区域气候模型模拟的融水径流量可能高估水保留或低估水融化情况,团队建议在较温暖的年份,将预测流量上调约20%,以作更精确评估。 陈剑利教授表示:「是次大型研究协作项目已筹备多年,除了整合各种现代空间测量技术,团队更前往偏远极地考察,有关成果突显了国际合作为应对严峻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研究亦有助提升区域气候模型在温暖年份的预测表现,对於评估未来几十年的冰盖演变丶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以及北极暖化问题等具重大意义。」

2025年2月18日

研究及创新

20250211 - HKAE Fellow-02

理大三位学者当选香港工程院院士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追求卓越研究,凭藉促进科研进步,为社会发展及人类福祉作出深远贡献。理大三名学者获选为香港工程院院士,表彰他们在工程科学及应用领域的杰出成就。 理大三名当选学者(按英文姓氏)分别是∶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纺织科技讲座教授、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院长陶肖明教授;理大杰出研究教授、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土力学讲座教授殷建华教授;土木基建讲座教授赵晓林教授。 陶教授在智能纤维材料、纳米技术、光子纤维和织物、柔性电子和光子器件、纱线制造和纺织复合材料等领域的领先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她带领的团队发明了大量新技术,获得了超过四十 项国际和国家专利。她所发明的技术中,有十项以上已授权给世界各地的企业作工业应用。 她开发了一种新颖的纱线结构,可以达到低扭矩、捻度低、兼具高强度的综合性能。此外,她发明了一系列用于纺纱机的装置和测试仪器。Nu-TorqueTM 技术由香港中央纺织公司商品化,其后授权给全球十三家公司。目前,她在智能纺织品和传感技术方面的研发工作已应用于医疗保健的商业可穿戴产品中,功能包括测试心电图、呼吸和步态等。 殷教授是发展原创的非线性流变理论以及土的一维(1D)和三维弹性黏塑性(EVP)本构模型的世界领导学者。他基于殷-Graham的非线性流变理论,建立了一维和三维 EVP 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土壤的固结分析,这一研究成果被英国顶级岩土工程期刊《Géotechnique》认定为其60 多年历史中(1948 年至 2008 年)的一项重要里程碑贡献。 他提出的两种方法,即应用殷-Graham的1D和3D EVP模型的数值方法,以及一个简单的固结沉降分析方法,已被《加拿大地基工程手册》(2023)采用。另外 ,他提出的EVP模型已被国际流行软件「Plaxis」和英国帝国学院软体包「ICFEP」中采用,并被世界各地的岩土工程界广泛使用。此外,他发明了一种用于直接测量饱和土壤中有效应力的感测器。这项发明解决了「百年未解之谜」,并被誉为「继太沙基之后土力学领域的另一个重大成就」。 赵教授在结构工程和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具深远影响力,并获多项全球顶尖的科学奖项和荣誉,包括德国的洪堡研究奖和膺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他目前的研究重点包括高性能可持续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钢-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混合建筑、以及漂浮结构技术。 他在钢管和组合结构的开发和建造领域,在国际上长踞领导地位。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钢结构和充填混凝土管结构,在静态与爆炸载荷、火灾、地震和疲劳等各种情况下的表现,进行了极具贡献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已获纳入澳洲和美国标准、欧洲结构设计标准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他曾担任国际焊接学会的技术委员会主席,并制定了两项ISO标准和四本国际设计指南,现已获世界各地工程师广泛采用。 香港工程院致力于促进合作、创新和卓越,为工程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香港和国家的发展。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杰出院士被誉为领域内的领袖,在工程科学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2025年2月14日

奖项及成就

Photo 1

国家教育部率团到访 赞扬理大科研实践产教融合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博士昨天率团到访理大,与理大领导层和科研人员会面交流,了解大学的最新发展,尤其是理大在人工智能结合医疗科技的领先科研及其技术转移方面的成就。其间,吴博士赞扬理大的创新科研充分实践产教融合,欢迎理大与内地城市、国家科研机构更紧密合作,进一步将技术转化落地,贡献两地科技发展,惠及社群。 随团代表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四局副局长陈伟先生、国家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兼港澳台办公室主任杨丹博士、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博士、中联办教科部部长王伟明教授,以及国家教育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及中联办其他代表。 在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及一众领导层陪同下,访问团到访理大工业中心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并由理大学者介绍和展示多个医学、健康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创新科技项目。当中包括人工智能糖尿眼筛查系统、可应用于癌症的医疗大模型、控制儿童近视加深的近视离焦技术、肝纤维化和脂肪肝评估系统、三维超声脊柱侧弯评估系统、检测和治疗肿瘤的虚拟磁力共振成像对比增强系统、助中风患者复康的足踝和踝关节机械人、便携式高清角膜地形图仪、人工智能辅助的医药产品开发平台,以及结合基因组学和生物医学技术于精神疾病诊断、治疗和病因解析的项目,充分展现理大如何将科研转化为实用产品及技术,促进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 其后,访问团与大学领导层及教研人员进行会议交流。 吴岩博士表示,国家正致力于全国建立区域转移转化中心,下一步将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网络,发挥香港的力量。吴博士续指,理大在产教融合,特别是医工结合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不但追求原始创新,也积极将眼科、药物研发、康复机械人等创新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他又指,国家正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2.0」,糅合人工智能,以改造传统产业,建立新专业。理大在实践「医工结合」方面的工作出色,具备优厚条件参与大湾区医学转移转化中心的战略工作。 林大辉博士欢迎国家教育部率团到访,对理大而言是很大的鼓舞。理大矢志培养拥有家国情怀、具备全球视野、有担当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助力国家建设教育强国。除了成立「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去年也举办了「理大中华文化节」,致力弘扬中华文化,更将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课程列为本科生必修课。林博士指出,理大的短板是校园面积细小,大学一直寻求发展空间,期望得到特区政府及各界支持,以配合大学的未来发展需要。 蔡若莲博士表示,理大正高速发展,世界排名和学科排名均向上冲,是本地教育界非常重要的力量。香港必须抓紧国家建设带来的机遇,特别是大湾区建立的技术成果转化网络,在北部都会区争取教育用地外,局方也会在政策上创新求变,以迎接未来各种挑战。 滕锦光教授强调,理大在医疗教育方面拥有 40 多年的丰富办学经验,为各医疗专业培养了 52,000 名毕业生。大学设有物理治疗、职业治疗、放射治疗、眼科视光学、医疗化验、言语治疗、护理学等课程,拥有逾 1,300 名医疗相关教研人员,以及大量教学科研设施。基于这些优势,理大具备优越的条件筹辧医学院。在培养医科人才时,能发挥学科协同发展的优势,令医科人才培育更具成本效益。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博士(左六)与展示科研项目的理大学者合照,(左一起)包括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马聪教授、眼科视光学院谢欣然教授及何明光教授、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杨红霞教授、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及电子计算学系章伟雄教授、(左七起)生物医学工程学系郑永平教授及胡晓翎教授、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蔡璟教授、机械工程学系张丹教授,以及眼科视光学院纪家树教授。 访问团与理大代表进行会议交流。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博士于会上发言。 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于会上发言。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致欢迎辞。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介绍理大的最新发展。

2025年2月14日

活动

20250212 - Prof XIA Yong-02

理大学者荣获2025年度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大中华区卓越领导奖章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夏勇教授,在「第三届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大中华区会议」上,荣获「ASCE大中华区卓越领导奖章」。 此奖项表彰夏教授在推动ASCE大中华区分会以及区内土木工程专业发展方面的卓越创新贡献和杰出领导。该奖项的评选准则涵盖多个指标,包括专业贡献、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参与等。 夏教授一直从事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结构损伤识别和子结构方法的研究。作为该领域的专家,他开发的技术已应用于许多标志性建筑,包括 600 米高的广州塔、632 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主跨度达 1377 米长的青马大桥、全球最长55公里桥隧组合跨海信道的港珠澳大桥、以及理大行人天桥等。 更多夏教授的研究成果︰ 桥梁结构健康诊断与运维决策的机器学习方法 基于数字孪生的长跨度桥梁健康监测 理大海洋基础设施联合研究中心 ASCE大中华区分会为促进大中华区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平台。分会致力促进会员的知识交流、联系和专业发展,成员来自多个土木工程子领域,包括结构、岩土、建筑、环境、材料和水资源工程等。 Credit: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 (PAIR) 海洋基础设施联合研究中心  

2025年2月12日

奖项及成就

20250211 - Prof CS Poon-02

媒体报导:理大学者分享「玻璃环保透水砖」发展与应用

香港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建筑业的碳排放占城市总量的50%以上。因此,推动建造业绿色转型势刻不容缓。绿色建筑通过应用创新技术与可持续设计理念,致力减少环境负荷,而广泛应用绿色建材是重要一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环保建材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安礼信土木工程教授、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潘智生教授专注于将废物转化为建筑材料,研究如何利用建筑废物、玻璃及焚化灰烬等弃置材料,以减少碳排放并改善环境。 潘教授于《识「碳」再出发》短片中,分享他「玻璃环保透水砖」的研究。该研究成品采用建筑废物循环再生技术,利用低碳方式制造,将回收玻璃磨成粉取代水泥,大幅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另外,「玻璃环保透水砖」不仅能减轻堆填区的负担,还能有效应对雨水积聚和水浸风险,并能将二氧化碳吸收封存于建筑材料中,实现吸碳效果。 面对建筑业对绿色设计的需求,潘教授深信透过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贡献力量。  

2025年2月11日

研究及创新

image-2000x1050 (93)

Diversity foster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o tackle vital societal challenges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r holding dual PhD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General Literature, Prof. Johan F. Hoorn, Full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Design and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and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Quantum Technology (RIQT) o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uniquely integrates science and the arts, focusing on logic-bas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uman-robot interac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echnology. His work aims to integrate personality and emotion into robot design, fostering more natu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machines. Drawn to PolyU after a global tour for a documentary on his social robots addressing loneliness in older adults, Prof. Hoorn appreciates the opportunity for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sects affective computing and social robotics, exploring emotional ambiguity in decision-making through quantum probability. One of his notable projects, which was awarded a grant under the Research Grants Council’s Theme-based Research Scheme 2024/25, focuses on "Social Robots with Embedded Large Language Models Releasing Stress among the Hong Kong Population." This initiative aims to develop social robots that can provide customised mental care and support, enhancing the well-being of those underserved by traditional healthcare. Prof. Hoor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diversity in driving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to foster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intricate societal challenges. At PolyU, he finds an inspiring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s creative design and deep exploration of quantum models, backed by supportive leadership. Prof. Hoorn said, “It’s the only place I have ever worked where I can do creative design and simultaneously delve into quantum probability to model robot behaviour.”

2025年2月10日

研究及创新

Photo 1

理大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携手培育医学专业人才 推动放射腫瘤学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一大)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双方在教育及医疗创新方面的合作,包括携手培育医学专业人才及促进联合医学研究等。是次合作将结合理大于医疗化验科学和放射学领域的教学及研究实力,以及山一大在腫瘤放射治疗的临床工作及前沿科技应用经验,推动相关领域的人才培養及研究发展。 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上月于山东济南举行,在山东省副省长陈平先生、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蔡璟教授、理大诊断科学及分子遗传学讲座教授叶社平教授、山一大党委书记刘思金教授及山一大附属腫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的共同见证下,由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和山一大党委副书记王宇轩教授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 岑浩强教授表示:「这次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是理大与山一大携手迈向医学教育与研究新高峰的重要一步。我们将结合理大在医疗科技领域的科研实力,以及山一大在腫瘤治疗的丰富临床经验,共同开拓放射腫瘤学的未来发展。」 王宇轩教授表示:「山一大与理大的合作,是基于双方在医学领域的共同愿景。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合作,进一步加强两校在人才培養、科研创新及临床实践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理大与山一大将积极开拓各种学术及专业交流,探索共同培育医学专业人才、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合作潜力,期望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培育未来的医学人才,提升放射腫瘤学研究的成果,为提高国家及香港医疗水平作出贡献。 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团队亦出席同场由山一大附属腫瘤医院和山东省抗癌协会主办的「第二届腫瘤粒子治疗大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逾2,000名专家一同探讨国内外腫瘤粒子治疗的新理念、技术和成果。会上,蔡璟教授更获邀以人工智能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为主题发表演说。

2025年2月7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理大与惩教署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动食物废料升级及发展环保产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惩教署今日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食物废料升级及发展环保产品,为可持续发展的惩教工业注入新动能。 合作备忘录为理大和惩教署的合作订立框架,于未来五年共同推动创新发展方案,当中包括将理大有关食物废料升级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惩教院所内的工业生产工作;以及理大为在囚人士提供环保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训练,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等。有关合作在推动环保的同时,亦协助在囚人士更生。 在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惩教署副署长(更生及管理)吴超觉先生共同见证下,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院长、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教授黄家兴教授及惩教署助理署长(更生事务)唐恂先生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 赵汝恒教授致辞时表示,理大多年来积极透过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应对社会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是次与惩教署合作所应用的「食物废料衍生3D打印复合材料」专利技术,由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研发,为解决香港都市食物废料及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开拓新出路。双方透过合作打造互助生态圈,从中创造出崭新的经济、生态及人文价值,为实现社会共融及可持续发展出一分力。 吴超觉先生致辞时表示,惩教署一直致力在惩教工作中引入环保措施,以建立一个综合及可持续发展的惩教制度。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为可持续发展的惩教工作奠下重要的里程碑。首阶段的合作是将理大的咖啡渣转化成3D打印物料的专利技术,应用到在囚人士的工业生产工作。理大亦会为在囚人士提供产品设计的职业训练,开发更多不同的咖啡渣环保产品。 有关的咖啡渣环保产品会于惩教署体育会的「征心制造」慈善网上销售平台出售,以向公众推广助更生和环保信息。售卖礼品所得收益在扣除必要成本后,将会捐赠予不同的本地注册慈善机构,为在囚人士提供一个回馈社会的机会。

2025年2月7日

研究合作

20241111 - PolyU Diversity-04

A pathway to innovation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studies under diversity

As a neurolinguist and a mother of two, Dr Caicai ZHANG,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Bilingual Studies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combines her personal experiences with her research on child languag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With access to PolyU's state-of-the-art neuroscience facilities, including advanced neuroimaging resources, she investigates childhood language disorders with the aim of identifying early biomarkers and develop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Her current longitudinal study tracks brain, cognitive,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aged four to six, including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sleep on memory consolidation. At PolyU, Dr ZHANG thrives in a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leveraging interdisciplinary connections to enhance her work. Supported by substantial funding and resources, she is committed to making a meaningful impact on children's speech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Dr ZHANG believes that diversity within academia fosters innovation and impactful work. The importance of unique perspectives brought by women and mothers, which can lead to broader research topics and inspire future generations. Her commitment to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not only inspires her research but also serves as a role model for future generations, encouraging more women and mothers to pursue careers in academia and research.

2025年2月3日

研究及创新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