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 (1)

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举行揭牌仪式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惠州市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举行了「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的揭牌仪式。 在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丶校长滕锦光教授丶校董会成员李锦雄先生丶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丶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丶协理副校长(大学发展)罗璇博士丶理大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郑子剑教授丶惠州市委书记丶惠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吉先生丶惠州市委常委丶组织部部长黎明先生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一级调研员袁光侠先生丶惠州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丶惠州市台港澳事务局局长锺永兰女士丶大亚湾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丶区管委会主任郭武飘先生丶大亚湾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丶区管委会副主任伞金福先生及大亚湾开发区党工委委员丶区党建工作办公室(组织人事办公室)主任陈智明先生一起为研究院进行揭牌仪式,标志着研究院正式落地惠州。 林大辉博士在致辞中表示,理大丶惠州市政府及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方自今年五月签署共建协议以来,经过四个月的努力落实研究院及孵化楼基本建设,展现了高效的合作成果及推动科技创新的坚定决心。研究院将以当地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为香港丶惠州乃至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滕锦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理大在追求教学和科研创新时,十分关注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院将重点开发绿色能源及技术,致力於推动社会的现代化丶数码化和环保建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此次与惠州市政府及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将促进官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成为惠港两地在绿色和先进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平台。 刘吉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惠州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深化惠港科技创新合作。惠州与理大携手合作建设研究院,整合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培养一批掌握未来关键技术的卓越工程师和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成爲国内一流的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及惠港校地合作新典范。 揭牌仪式重点介绍了研究院的四大聚焦领域,分别由研究院院长丶理大智慧可穿戴系统研究院副院长丶软材料及器件讲座教授郑子剑教授介绍研究院整体发展方向及建设规划,及其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丶理大理学院副院长丶化学和环境分析中心实验室主任容家富教授的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催化;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魏敏晨教授的空间计算与影像;及理大机械工程学系阮海辉博士的绿色与智慧制造。这四大核心研究领域不仅应对现有产业的升级需求,还专注於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及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研究院并与八家当地企业就合作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进一步实现技术转化及应用。 香港科技园董事局主席丶理大基金主席查毅超博士为大亚湾首届科学讲坛主讲。 理大杰出讲座教授暨电动汽车研究中心主任陈清泉教授为大亚湾首届科学讲坛主讲。 活动还特别举办了「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的大亚湾首届科学讲坛,由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香港科技园董事局主席丶理大基金主席查毅超博士及理大杰出讲座教授暨电动汽车研究中心主任陈清泉教授主讲,探讨了科技创新与提升生产力的互惠关系,及未来产业转型的趋势和挑战,为与会官员丶科研人员及企业代表提供了前瞻性见解。 未来,研究院将成为惠港两地合作的新典范,结合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为惠州市的发展注入香港元素,并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丶电子资讯两大产业集群。

2024年9月30日

活动

1

理大与 Arup 积极推动科研交流和合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于运用卓越的科研实力提出更多创新解决方案, 建设可持续的未来。最近,理大与 Arup 合作举办了一场名为「Eureka Moments」的交流活动,汇聚了众多理大科研人员和Arup的工程人员,共同探讨绿色能源和碳中和技术等主题。 在活动中,参与者分享了他们目前的研究项目,涵盖氢气合成与储存、低碳建材、离岸风能、二氧化碳转废为能等课题上的最新研究工作和项目。理大的研究人员积极参与讨论,深入了解最新的行业惯例,激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以开展崭新的研究主题。 此次活动建立了一个学术界和业界沟通的平台,推动思想、技术和知识交流,并为理大与 Arup 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合作创造机会,为双方共同争取更多科研资源及开展合作项目奠定基础。

2024年9月30日

活动

WhatsApp Image 20240927 at 112544f4ad5059

媒体报导:理大携手UNIQLO发布香港消费者可持续时尚认知调查结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设计学院与日本服装零售商UNIQLO连手发布的《香港消费者可持续时尚认知调查》显示,香港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认知率高达70%,对环境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调查中,有10人中就有1位每年购买超过21件衣物,但令人担忧的是,约20%的消费者表示每件衣物的平均穿着次数少于10次。 此外,调查揭示了衣物处置的行为习惯。虽然9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衣物回收,但根据环保署的数据,实际回收率仅为11%,主要原因包括回收地点不便和对回收渠道的了解不足。 消费者普遍期望时装品牌能加强回收奖励措施,例如提供购物折扣和现金回馈,以鼓励更多人参与回收。香港消费者的回收行为主要受到内在动机的驱动,因此希望小区和各界能提供更多支持,进一步推动可持续消费模式。

2024年9月27日

研究及创新

Photo 1

理大与绍兴市政府携手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 推动两地科研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学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研究院将聚焦多个前沿和高端技术,包括纺织科技、碳复合材料及应用、现代建筑等关键领域的科研发展及转化。 绍兴市委书记施惠芳及其他领导代表出席9 月 21 日早上的绍兴人才周活动,理大与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于活动上举行签约仪式,同日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双方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学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这被视为香港与绍兴在科技创新与卓越追求上的璀璨里程碑。研究院将成为一个开放、创新的桥梁,连接学术界、产业界与社会各界,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共同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依托理大在时尚与纺织学的产业领导、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的创新解决方案、机械工程学领域的卓越研究等强项,汇聚绍兴市丰富的资源与优势,研究院将利用理大的科研成果,推动在创新基地的转化,实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此外,研究院还将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工程师及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研究院揭牌仪式由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柯桥区区委会副书记、区长袁建先生及其他领导代表共同主持,标志着双方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学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启动。 滕教授致辞时表示,绍兴与理大都是人才辈出之地。理大作为拥有86年历史的学府,汇聚了超过2,900名科研人员,根据史丹福大学科学家排行榜,其中超过200位学者被列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特别是在土木工程和建筑与建造领域享誉全球。研究院将致力推动科技创新,培育科技人才,并与全球伙伴建立紧密合作,共同为香港、国家乃至全球的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研究院的揭牌仪式在第九届海创大赛总决赛暨柯桥国际人才交流活动中举行,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理大与绍兴在创新技术培育上迈入了新的里程碑。共同进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发工作,并促进知识转移,以配合各城市的产业和社会需求。 理大与绍兴市合作,必定能发挥双方优势,将进一步深化与内地的科研合作,提升科研实力,培育更多优秀科研人才,并通过跨领域合作应对全球挑战。

2024年9月26日

研究合作

20240715  PolyU scientist advancing in siteselective bioconjugation for enhanced therapeutic develop

理大学者研究位点选择性生物偶联之进展 助推进治疗科学发展

近年,针对离胺酸残基和N-末端的多肽和蛋白修饰的生物偶联方法成为了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新方向。这些位点具有高反应性和可接近性,可以透过共价键把功能分子修饰于生物分子上,创造出具有多种用途的生物共轭物。 蛋白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单元,在生物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在一些生物医学应用中(如:药物传递或靶向治疗),由于蛋白不稳定的属性,需要加入额外功能分子才能发挥效用。传统生物偶联方法缺乏选择性位点,导致这些生物制药的质量下降和不稳定。因此,具有高准确性的位点选择性生物偶联方法有着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 香港理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及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教授黄文健教授和研究团队在这方面甚具心得。由于N-末端容易暴露于溶剂中,并且在修饰后对蛋白活性的干扰最小,因此他们致力研究针对N-末端的生物偶联方法。团队发现在微酸性条件下利用2-乙炔基苯甲醛(2-EBA)进行蛋白修饰,其选择性会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保留了蛋白的生物功能性。该方法在药物传递和癌症治疗等应用中都取得成果。 此外,黄教授的团队还研发了新型可见光响应和热响应生物偶联试剂,为刺激响应型药物传递、抗体药物共轭物和细胞表面工程等带来了新发展。透过利用光或温度进行刺激反应,更能掌握生物共轭物的药物释放和标靶的准确度,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位点选择性生物偶联技术的发展是医学研究的一大进展。黄教授的团队旨在提高多功能治疗生物共轭物的稳定性和疗效,从而在药物动力学上取得突破,更有效地治疗人类疾病。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申请了多项专利,亦与理大不同学系合作,以探索更多医学应用的可能性。这种跨学科合作推动了化学生物学研究,期望为创新疗法带来了更好的临床数据。  

2024年9月25日

研究及创新

Photo 1

理大研发碳量子点驱动的环保辐射制冷纳米涂层 推动建筑物节能降温

香港的建筑物占全港用电量约九成,产生逾六成的碳排放。因此,在建筑物推行节能措施须持之以恒,以逐步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一款自适性环保辐射制冷纳米涂层,能应用于建筑物天台和外墙等,毋须消耗任何能源下,即可有效降低建筑物表面温度高达摄氏25度,并降低室内温度约摄氏2至3度。新型涂层既无毒又耐用,且不含任何金属,更可大规模生产,有助推动以环保节能方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及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以反射物料覆盖外墙及天台,有助建筑物自我调节热环境,继而降低室内环境温度。一般采用的被动式辐射制冷材料,不能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制冷量,应用具局限性。为此,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教授吕琳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联同核心成员博士后研究员龚权博士,开发了以「碳量子点」(Carbon Dots)驱动的光致发光辐射制冷纳米涂层,能因应太阳辐射量,自动调节其制冷量。光致发光辐射制冷涂层是利用光致发光材料将太阳能转化为光能,太阳亮度强度愈大,涂层的太阳光反射率愈高,以避免建筑物吸收过量热力。 然而,传统的光致发光材料属于稀土金属和钙钛矿,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而吕琳教授的团队以具开创性的方法,采用纳米大小的环保有机合成物「碳量子点」作为光致发光材料,解决此问题。这种环保无害的有机材料涂盖在中空的玻璃微珠表面,制成智慧制冷球,令涂层有效地将紫外线转换成可见光光子,提升太阳能反射率。新型涂层具水溶性特点,使用时只需等待水分蒸发及凝固,便可形成涂层覆盖在建筑物表面,过程中不会释放任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减少空气污染的问题。 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辐射制冷涂层相比,新型涂层可将日间的有效太阳能反射率由92.5%提升至95%,冷却效果比传统涂层高10至20%,例如于混凝土天台采用,更可降温高达摄氏25度。 另外,与政府机构合作的实地测试中,团队将新型辐射制冷涂层应用于本港建筑工地的货柜屋屋顶;经过两年半的户外测试后,货柜屋屋顶比一般混凝土屋顶温度降低高达摄氏24度。新型涂层耐用度亦极高,其太阳能反射率在测试期后只降低了不多于2%。团队预计,以新型涂层为该货柜屋降温,能有效降低空调冷负荷,每年可节省约10%空调系统耗电量。 研究团队亦分析了中国内地不同气候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下降与降温耗电数据,发现太阳能辐射量愈高,新型涂层可达到的降温温差愈大,表现优于一般辐射制冷涂层,有助大幅减少建筑物能源消耗。以香港和内地10个城市,包括北京、杭州、广州、长沙、新强和田、沈阳、桂林、福州、重庆、兰州为例,使用新型涂层为建筑物降温,预计每平方米涂层可以为每一城市每年节省约97至136度电。 吕琳教授表示:「全球暖化和极端气候如热浪问题日益严峻,科学界致力探讨如何消耗最少能源为建筑物和城市降温。我们研发的新型涂层具备卓越降温表现,适用于各种气候的城市,有望加快新一代降温材料的发展。这种水溶性新型涂层更可制成多种颜色,以滚刷方式大幅涂抹于建筑物天台和外墙、路面、城市地表覆盖面等,既可达到降温目的,更兼具美化外观的效果,是未来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创新策略之一。」 另外,研究团队已获得理大碳中和科研基金的支持,将这种新型光致发光辐射制冷纳米涂层与双面太阳能光伏板结合,实现协同增强的热管理和发电,使建筑物由能源消耗者转变为能源收集者。研究团队计划在兴建中的理大九龙塘学生宿舍天台安装双面光伏板,并于光伏板之下的天台地面涂抹新型涂层,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反射到光伏板的比率,从而提高发电量,并为建筑物降温。 团队预期,新系统与没有涂层的单面太阳能光伏板相比,发电量提高30%至50% ,碳排放减少30%。新宿舍天台可安装双面太阳能光伏板的面积约600平方米,以此为例,预计可产生97,000千瓦小时电量,每年节省逾港币12万元电费。另外,团队亦正研究利用石蜡基开发一款动态自适性辐射制冷纳米涂层,能因应寒冷及炎热天气,维持适当的太阳能反射率,以达到冬天保暖夏天降温的效果。 这种水溶性新型涂层更可制成多种颜色,以滚刷方式大幅涂抹于建筑物天台和外墙、路面、城市地表覆盖面等,既可达到降温目的,更兼具美化外观的效果。

2024年9月24日

研究及创新

banner for website upload

理大三项目提升驾驶安全及交通效率 获智能交通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于开发先进技术,促进交通安全及智慧出行,凭藉卓越的科研实力,理大三个项目获得智慧交通基金支持,此第十五轮计划共批了四个项目,理大获得合共约1,400万港元的资助。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智慧交通基金自计划推出以来共资助了59 个项目,而理大至今已有21个项目荣获基金支持,彰显理大在研究智能交通技术的卓越成就。这些项目推动我们致力开发智能交通系统,进一步塑造未来并提升生活質素。凭藉着多元化的学术研究,理大继续引领创新的智能交通技术。」 为舒缓路面交通挤塞问题及提高整体道路网络使用效率,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副院长、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黄文声教授的「公共交通路线规划的研究:以健康 『等待—乘车』出行模式优化公共交通路线及改善交通挤塞」项目将建构多维时空数据库,为线路重复、公共交通服务过度地区重新规划路线提供建议。 安全亦是智慧出行的重要一环。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伍淦鸿博士的「以针对跨境道路差异之驾驶者支持系统及训练建议以改善港车北上的驾驶安全」项目将收集各种神经心理学数据,开发一套针对潜在人爲错误的跨境驾驶模拟系统及训练计划。 同样来自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的助理教授蒋一平博士,其项目「在香港自动驾驶定位应用自行调节行车安全要求」旨在研发一套应用机器学习算法的可配置平台,使自动驾驶系统可因应路面情况以及车辆转向半径等因素,自行调节行车安全要求。 智慧交通基金资助本地机构或企业进行创新科技研究和应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网络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驾驶安全。 三个获资助项目詳情如下︰

2024年9月23日

奖项及成就

for website

理大科学家研发高效创新的感应人工智能系统突破应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理学院副院长(科研)、应用物理学系教授柴扬教授在感应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为创造更节约能源、高效低延迟和内存优化的系统开辟了新途径,从而促进各种应用,包括移动设备、物联网传感器及边缘计算等。 柴教授的创新科研克服了感应人工智能系统在耗能、延迟和存储器方面的关键障碍,释放了有关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嵌入式传感器计算策略激发了决策过程和情境感知的进步、加强了私隐与安全性、并为智能自动化带来革新。 凭借在高效感应人工智能系统领域突破科研壁垒,柴教授获选为2024年Falling Walls科学突破奖—工程与技术类别的十大科学家之一。他研发了新颖的器件硬件架构和优化技术,将先进的感应人工智能系统部署到移动设备、物联网传感器及边缘计算中,为智慧城市、自动驾驶车辆及工业自动化等发展及应用引领变革。 Falling Walls年度科学突破奖由位于德国柏林的德国跨界创新基金会(The Falling Walls Foundation)举办,旨在表彰全球最新的科研突破成果和卓越科学项目。今年,由全球知名专家组成的权威评审团审核了来自52个国家超过1,000个参赛作品。在工程与技术类别中,选出10位优秀获奖者,并入围最终的年度奖。 柴教授表示︰「广泛应用的图像传感器,令感知终端所产生的数据大幅增加,把部分运算任务转移到靠近数据源的感知终端显得非常重要,有关转移大幅压缩了所收集到的信息之余,还能提取关键信息,尤其是对多传感器的平台。」 柴教授的研究工作根据感知与运算单元之间的实际距离,清晰界定了近传感器运算范式和传感器端运算范式的概念,并将功能划分为低级和高级处理。他还研究在不同物理感知系统上执行近传感器运算/传感器端运算,利用先进制造技术,为硬件执行集成感知及处理单元提供潜在的解决方案。 柴教授及其团队专注提升感应人工智能的计算硬件,是从自然生物感官系统所发现的非凡能力中获得启发。 仿效人类眼睛能适应不同亮度、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准确辨识各种对象,柴教授和团队研发的全新仿生传感器可直接适应光暗,减少依赖后台运算,能够因应不同亮度进行转换,适应范围更胜人类眼睛。新的传感器可降低硬件复杂度,在不同光暗下大幅提高影像对比,从而提供高效视觉信息和影像辨识。 借鉴飞行昆虫视觉系统的闪烁融合频率,柴教授的一项前沿研究制备了光电梯级神经元(optoelectronic graded neurons)。这项创新实现了在感知终端(sensory terminals)有效地编码时间信息,从而减少了计算器中融合「时空信息」所需的大量视觉数据传输,能以较少的硬件资源实现更敏捷的视觉感知,有望拓展应用到驾驶车辆和监测系统。 这些杰出的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并获《Nature》、《IEEE Spectrum》等推介,获世界各地的研究团队广泛引用。 柴教授展望︰「我的长远目标是理解并设计出具有新功能、前所未有性能的尖端微电子和纳米电子器件,进一步说,我们预期开发一套成像技术,能够感知三维(3D)深度信息、四维(4D)时空信息、以及超出可见光范围(5D)的多光谱信息。我们将运用仿生机制来降低能耗和时延。」 了解更多关于柴扬教授研究重点,可参考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7Rga3kSoc

2024年9月20日

研究及创新

image-2000x1050 (36)

媒体专访:理大研发非入侵性智能诊断工具守护肾脏健康

慢性肾脏病影响着全球约一成人,若不及时诊断,可能导致末期肾衰竭,令肾功能逐渐丧失。因此,早期诊断和持续监测至关重要。理大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教授及副系主任应天祥教授及其团队成功研发了非入侵性智能化诊断工具「Smart-CKD」(S-CKD),此项创新工具能整合及分析患者的肾脏超声数据和临床信息,通过量化指标评估肾脏纤维化程度及风险,诊断效能高达 80%。 应天祥教授在专访中表示,S-CKD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患者年龄、肾脏长径及肾脏叶间动脉的血流速度等核心变量,为医护人员提供重要的诊断决策依据,有助改善病人预后。 与传统的肾活检相比,S-CKD 提供了更安全、无创的非入侵性的诊断工具,实现临床对动态监测的需求,借助科技的力量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与改善。   香港电台访问节录 (只有中文): https://polyu.me/3zcJbwz (09:43 - 14:16) 更多 : 理大研发非入侵性智能化诊断工具 Smart-CKD 提升慢性肾脏病临床管理效能    

2024年9月20日

1

理大与福州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双方携手促进闽港教育与科研合作

福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教授一行于9月19日到访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双方就加强两校在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合作展开深入的交流。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向福州大学代表团的到访致以热烈欢迎。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介绍了理大在科研创新与教育合作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规划。吴明红校长简介了福州大学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并强调了合作的深远意义。双方就学生培养、科研合作等议题展开了具体的讨论。   在滕锦光校长与吴明红校长的见证下,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福州大学副校长杨黄浩教授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为进一步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代表团在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余长源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护理学院智慧健康研究中心、理大华为网络光互联与先进计算系统联合实验室以及生物光子学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尖端技术和创新成果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双方在具体科研项目上的合作提供了灵感与契机。   此次访问不仅加深两校之间的相互了解,更为未来在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学生交流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铺设了稳固的基石。理大与福州大学的携手,标志着闽港教育与科研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双方将共同为促进两地乃至全球的学术进步与创新贡献力量。

2024年9月19日

研究合作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