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IVN00440

中国石化到访理大 研究创新方式 优化生活环境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夕志先生率领代表团于2月8日至9日到访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校园,了解理大在创科方面的最新成果。 校长滕锦光教授热烈欢迎代表团,双方讨论了在创新技术和研究开发方面的进一步合作。 在两天的行程中,代表团与来自不同学系的理大学者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 亦参观了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实验室、低碳建筑技术实验室和光传感实验室,了解理大在绿色技术、材料科学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 早前,理大与中国石化签署合作协议设立「优秀论文与项目奖学金计划」,奖励学生在清洁能源与可持续环境领域上的杰出论文。奖学金计划旨在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创新方案和技术,以增强行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按此查看奖学金详情。

2023年2月9日

活动

WILL1440

International Scholars and Professionals Shared Advanced Metaverse Technologies at PolyU Symposium on Colour Imaging and Metavers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hosted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lour Imaging and Metaverse on 27-28 Jan 2023, which attracted around 100 researchers and industry professionals and facilitated knowledge exchanges among them. The event inspired creative thoughts and novel ideas for accelerat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impactful solutions. Distinguished international speakers shared their works and insights in colour, imaging and metaverse related technologies from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product design for better user experience, next generation display applications, fashion and textiles, human skin colour in the virtual world and so on.  Thoughtful discussions during the two days event were joined by worldwide speakers and panelists from well-known technology companies such as Apple, ByteDance, Huawei, Meta Reality Lab, SenseTime, Unilever, as well as top-notched universities like Chiba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University of Leeds,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PolyU.  Also, launch ceremony of the Colour Imaging Metaverse and Research Centre (CIMRC) was taken place during the first day of symposium.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Hon Duncan Chiu, Legislative Council Member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of HKSAR, Mr Andy Wong, Head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of Invest Hong Kong, Prof Li Ping, Dean of Faculty of Humanities of PolyU, Prof Li Xiangdong, Dean of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of PolyU,  Prof Christina Wong,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and Dr Tommy WEI, Director of CIMRC have officiated the ceremony. The research centre aims to carry out impactful research to better underst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 human visual systems, and to develop innovative solutions and algorithms for imaging and metaverse related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The Symposium was co-organised by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fice (RIO). As a forward-looking department in the University, RIO is devoted to propelling the University’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dvances to benefit the society by providing all-rounded support to facilitate research endeavours within the PolyU community, and foster partnerships among universities, industries, governments, supranational bodies, and the public.  Symposium Booklet

2023年1月31日

研究及创新

20230119-Meituan

理大与美团合作开发视觉辅助定位系统 用于无人机运送包裹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科技零售公司美团携手开展研究项目,提升无人机(UAV)系统的定位功能,以利于穿梭「城市峡谷」运送包裹。 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文伟松博士带领的项目,「城市峡谷中基于视觉资讯辅助的无人机GNSS RTK定位」,获得美团支持。理大是香港唯一机构就无人机感知研究获美团资助。 民航工程讲座教授、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系主任温志涌教授表示︰「此项研究项目,能有效提高无人机系统自主运送的定位准绳度和可靠性。今次合作正是理大无人自主系统研究中心实践知识转移的成功案例之一。」 美团资深科学家黄国权教授表示︰「在建筑稠密的都市环境中应用无人机系统,准确定位毋疑是一项挑战。温博士的研究将改善无人机定位问题并提高效率,启发更多实际应用。」

2023年1月19日

研究及创新

p1

理大研究发现纳米级铁电新材料 具低成本、低耗能优点 可应用于计算机记忆体

具有可控电学性能的物料需求甚殷,尤其应用于便携式的记忆储存装置上。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率领的团队在一项新研究中,实现了一种备受追捧的纳米级物料电行为。由于这种宝贵铁电特性能,有潜力进行大规模复制,而且难度被降至前所未及的水平,预料电子制造商将对此大感兴趣。 任何物质的原子厚度单层结构,都具有与块状物料截然不同的特性,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要数仅有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将几个原子厚度层堆叠起来,有可能产生于单层结构时不存在的新特性。 理大应用物理学系纳米材料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刘树平教授领导的团队,研究了由二硫化钼(MoS2)和二硫化钨(WS2)合组的双层堆叠,观察到这种物料不仅具有压电性,还展现出铁电效应,有关发现令人雀跃。 铁电物料具有电极化本质,只要简单施加电流便可切换。由于铁电物料拥有在两种状态之间切换的能力,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感测器、电容器和数据存储。电子业特别有兴趣开发以铁电体为基础的超薄装置,尤其希望在纳米级生产时仍能保持其特性。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仍是主要障碍。 与纯 MoS2 或 WS2 的单分子层相比,这两种化合物的纳米级堆叠产生了强烈的铁电反应。研究团队通过调整堆叠角度来为双层堆叠制成不同版本,做法好像把一个钟面覆盖在另一个钟面上,两个钟面的 12 时位置对齐或移位。两类双层堆叠都表现出非常强的压电性和铁电性。 为了验证 MoS2/WS2 的可切换极化,研究人员完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域写入」试验。他们在三角形切片的薄物料中,建立了一个可以在原子显微镜下看到的正方形中的正方形图案。由于两个带极区域的电压相反,宽度约为 1 微米的较小内方块,与较大的外方块明显不同。 有关异质结构双层(即由不同化学物质组成的两层)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电行为,这次发现并非首次报告。然而,压电性和铁电性通常取决于相关物料的细微几何细节,意味难以保持一致性地以工业规模生产。其中,由于传统异质双层的两层具有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晶体结构,往往倾向产生摩尔纹(以一种精致的布料命名)。 摩尔纹效应非常有趣,但研究人员排除了它是令 MoS2 / WS2 出现压电和铁电性的解释。尽管两层物料的原子间距离略有不同,但它们对彼此作出适应,产生了完美对齐的堆叠,完全没有出现微小扭曲或差异来促成摩尔纹的干扰。理大团队的流程包括简单地将 MoS2 和 WS2 一同「烘烤」,让两层自发堆叠。 事实上,让两层具有相同晶体结构但不同原子类型的物料完美堆叠是电性能的关键。根据物理学的解释,铁电性只有在具有一定对称性(或缺乏对称性)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于此类物料中。与两个完全相同的物料层相比,堆叠起来的 WS2 与 MoS2 没有对称中心(正式名称为反转中心),也缺少另外几种对称转型。这种破坏对称性的特质,让一层物料相对地滑到另一层物料时展现铁电和压电性。 刘树平教授说:「计算机记忆体等高科技行业将受惠于这种新型纳米级铁电体。这些原子厚度的双层物料具有低成本、低耗能和可靠的复制性,有望扩大制造规模,从而推动现代电子产品的前沿发展。」 今次二维铁电材料研究,理大团队联同中国人民大学、剑桥大学,以及南京大学学者合作。有关研究发现刊载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

2023年1月18日

研究及创新

20230120

理大与 Cybaverse 携手成立香港首个专注研究法律与 Web3 关系的实验室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 Cybaverse Academy Limited (Cybaverse Academy) 签署成立合作备忘录,共同建立「理工大学—Cybaverse 法律与 Web3 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 随着 Web3 和区块链技术蓬勃发展,各地政府均积极确保相关监管法规与时并进。联合实验室将是香港首个专注研究法律与 Web3 关系的实验室, 涵盖研发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探讨法律和产业标准。 理大和 Cybaverse Academy 将携手推进 Web3 和区块链领域的资产和网络安全,以及其私隐保障机制。联合实验室着力为监管机构和其他持份者提供必需的工具,以加强对投资人和公众的保障,共同推动 Web3 生态健康发展。 理大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贡献备受肯定,于《CoinDesk》最新发布的「2022 年区块链最佳大学」(Best Universities for Blockchain 2022) 排名榜首。理大在区块链技术教育和研究方面均表现卓越,其香港首间全方位研究区块链技术的「区块链科技研究中心」,将提供与 Web3 相关的培训计划。该中心汇聚来自计算机科学、金融、航运及物流、工业和系统工程等不同领域人才,进行与区块链有关的跨学科研究。 成立合作备忘录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 Cybaverse Academy 董事总经理李国梁先生于本月 17 日代表签署。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Cybaverse Academy 联合创始人莫树联先生及邓淑明博士见证签署仪式。 理大电子计算学系教授区文浩教授将担任联合实验室主任。同系的 副教授罗夏朴博士 和 Cybaverse 的李国梁先生将出任联席主任。 滕锦光校长说:「理大很高兴能与 Cybaverse Academy 在 Web3 产业上合作。结合理大在区块链技术教育课程和研究方面等的科研实力和 Cybaverse Academy 在 Web3 的研发和经验,我深信学术界及产业界的协作在不久的将来会为社会带来庞大的正面影响。理大领先的区块链研究成果将转化为实际应用,为 Web3 产业探索更多创新解决方案,助力香港发展成为虚拟资产中心。」 李国梁先生说:「我们非常荣幸能与理大合作,探索法律和 Web3 的前沿领域。通过结合世界一流的科研能力和行业经验,联合实验室将为更好的 Web3 生态系统提供坚实的基础。」

2023年1月17日

研究及创新

20230117---Innovations-on-Textiles-Life-Cycle-Sustainability-

理大研究报告指创新科技促进纺织业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

纺织产品的生命周期,从原材料到纤维生产丶纺织品加工丶产品分销和成衣废物处置,其整体温室气体排放占了全球总量的 5-10%,同时亦是消耗地球水量的第二大使用者,产生的微塑料和着色剂也严重污染水源。 鉴於这对环境和人类具深远的影响,香港理工大学 (理大)就此发表研究报告,审查创新技术对促进纺织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理大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院长和纺织技术讲座教授陶肖明教授,联同麻省理工学院的 Svetlana Boriskina 博士,研究促进绿色转型生产纺织品的创新技术。研究团队在Natural Sustainability发表了题为「通过创新科技促进纺织品的可持续性生命周期」的文章。该研究强调利用系统性的分析框架,确定并阐明具影响力的纺织技术发展。 研究报告根据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17个目标,分析了绿色科技对纺织品的影响,特别是针对自然资源丶能源和环境影响的范畴。 研究团队收集了过去10年22,724 篇相关出版物,其中筛选阅读了 940 篇,详细研究了 215 篇。 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创新的原材料和纤维物料丶制造技术和纺织品回收科技实现可持续性的纺织品生命周期,是为行业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这些技术发展还可以加速纺织品的绿色转型,实现纺织生态持续性。 研究团队探讨了未来可以加速纺织品绿色转型的研发方向。主题涵盖: 基於高通量的绿色科学与生产过程 根据数据驱动的研发结果,辨认和开发合成聚酯和尼龙纤维的可持续替代品 通过生物科学研究,培养需要较少水份的抗虫和抗病植物种子 无水或少水的着色制造方法 减少或消除现有纺织及服装生产的步骤 开发单一物料纺织品以实现积极的主动材料回收 陶教授说:「研究团队投放两年时间,严谨深入地考究纺织工业及实验室的主要创新技术发展,剖析由生产至丢弃的周期里,这些先进科技对纺织品寿命由始至终的影响,以及对纺织产业和产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这次研究创建了开放丶详尽和客观的大规模数据分析,为迈向未来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展望未来,推广绿色科技,对於解决纺织品生命周期,从源头到末端面对的可持续性问题尤其重要。例如,大规模应用由生物源制成的绿色纤维,可减除由石油衍生合成纤维的降解性差和超细纤维污染的问题,加之运用创新技术,可显着减少纺织品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水量。特别是机械回收(mechanical recycling) 技术,尽管适应性存在挑战,将会是单一物料或部分混合物料纺织品的发展重点。单一物料纺织品的回收效用和再循环效率,将成为纺织产品可持续设计策略之一。  论文全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2-01004-5  

2023年1月17日

研究及创新

C0128

理大七个项目获研资局协作研究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七个研究项目,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2022/23年度协作研究金」资助,合共4391.8万港元(分三类拨款),肯定了理大在人类健康、环境发展、能源效应和先进製造技术方面的跨领域科研优势。 1. 協作研究項目補助金 (CRPG) 理大有五项研究获CRPG合共资助3178.5万元,涵盖不同领域,包括︰ 深入调查微生物耐药性从热点源传播到社区和职业人群的传播途径; 开发深层神经迴路精准声遗传调控技术,探索应用到治疗脑疾病及帕金森病的可能性; 开发用于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的日间辐射冷却涂层; 发展用于波前光学表徴的智能自适应剪切干涉测量技术; 创新智能工厂技术,设计高效率的物联网系统,协助大批量订製工业/工厂营运。 2.  协作研究设备补助金 (CREG) 在CREG下获资助的项目,旨在设计使用高频雷达(HFR)技术的新遥感设备网络,蒐集到的数据可以作各种用途,如针对洪水和极端天气,协助海岸保护工作。 3. 新进学者协作研究补助金 (YCRG) 一项由理大年轻学者带领的研究项目,旨在探索气候变化下城市沿海洪水的基本机制和动态,并开发智慧框架分析沿海洪水和评估风险,获得YCRG支持。

2023年1月12日

奖项及成就

20230106

理大五项研究获「研究影响基金」资助以创新应用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带领的五个研究项目获研究资助局的「2022/23研究影响基金」拨款资助,合共港币 2,755 万元,项目数量冠本地院校。 「研究影响基金」鼓励学者积极将他们研究的潜在效益更广泛地惠及社区;同时提倡大学进行更多具影响力及可转化应用的研究项目。它还支持学术界与政府部门、工商界及研究组织开展研究合作。 「研究影响基金」本年度共批出13个资助研究项目。获选项目年期为三至五年,最高可获拨款资助港币 1,000 万元。 可持续性是转化应用研究的基本重点之一。理大五个获资助的科研项目均提供有影响力的应用专案,以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们涵盖了医药创新、智慧建筑、绿色科技、材料科学和先进制造等领域。其中一个研究针对钢结构和复合结构可拆卸及再利用的创新建筑技术,更获得为期五年、总额港币 975 万元资助,是 「2022/23研究影响基金」中获最高资助金额的项目。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说:「理大多个科研项目获选资助,成绩令人鼓舞,亦是肯定理大在科学、工程和人类健康等领域的卓越科研实力,以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具影响力应用专案的贡献。获资助的研究团队同时展现理大在转化应用学术科研成果的优势,为香港的创科生态提供坚实的支持。」 附录:获「2022/23研究影响基金」拨款资助的理大研究项目

2023年1月6日

奖项及成就

20230104_p1

理大与消防处合作研究室内定位技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消防处今天签署合作备忘录,研究一套室内定位系统,以追踪消防员在建筑物内火灾现场的位置,进一步保障前线人员的安全。 理大和消防处将合作应用创新科技研究室内定位技术,以测定消防人员进入建筑物火场后的位置,可实时追踪搜索遇险人员。凭借理大在尖端科技的丰富研究经验,加上消防及救护学院内多项先进的模拟训练设施,是次合作将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从而提升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 合作备忘录由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系主任陈镜昌教授及消防处助理处长(机构策略)郭柏超先生签署,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消防处处长杨恩健先生见证签署仪式。 滕锦光教授说:「消防人员一直为市民救灾扶危,理大十分高兴可以参与这个意义重大的研究,利用理大的科研成果,加强保障消防人员的安全。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精密工程研究领域具备深厚根基,部份研究人员更多次参与国家探测月球和火星任务。今次合作研发室内定位系统,既运用理大先进的定位和精密工程技术,同时结合消防处的专业设施和支持,将有助为前线消防人员提供更及时的保障,加强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滕校长说,理大将继续以不同领域的科研实力,支持消防处的工作,例如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正进行「智慧防火」的研究,利用人工智能监测建筑物的火警风险。 杨恩健处长表示:「消防处一直支持特区政府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多年来积极引进并应用新科技,优化灭火、救援和紧急救护服务,希望能为市民的生命财产和前线人员安全提供更佳保护。」 他指出,消防处早已利用机械人协助灭火,亦使用无人机配合人工智能图像分析软件,协助搜救远足失踪人士,大大提升了救援行动的效率和安全。他补充说,消防处亦经常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消防救援部门定期进行技术交流,分享科技研究成果。

2023年1月5日

研究合作

20230104---Prof-Poon-Chi-Sun-Glass-Waste

理大研究将玻璃废物转型为低碳建筑材料 获低碳绿色科研基金资助

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项目「利用废弃玻璃进行建筑材料的低碳转型」,获「低碳绿色科研基金」资助529万元,展开为期3年。这项理大研究旨在设计新颖的玻璃基混凝土产品,为废弃玻璃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可行的路线。 香港有7%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固体废物,尤其是源於垃圾堆填区的废物。当中,玻璃废物占了固体废物的重要部分,每日约有200吨玻璃废物被弃置堆填区。 然而,近二十年来香港玻璃废物的回收率一直低於20%。 为纾缓堆填区的压力,需减少废物和循环再造。 如何将玻璃废料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已成为香港废物管理框架的关键要素。理大获批的科研项目可促进「转废为材」,在混凝土产品制作中,利用废玻璃代替部分较高碳排放的水泥和其他原材料,有助降低相关碳排放和减少废弃玻璃物料,并且为利用回收废玻璃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减少废玻璃在堆填区的处置,加快建筑行业向低碳转型,有益於环境保护。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丶土木工程教授及环保建材讲座教授及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潘智生教授,是此研究项目统筹人。理大团队研究将废玻璃用於生产高性能建筑材料,包括玻璃基超高性能混凝土丶耐久的自流平水泥砂浆和高强透水混凝土。优化後的产品将具有比传统/商用同类产品更优越的机械性能和耐久性,同时减少建筑行业对水泥以及混凝土原料的消耗。 此项目开发的建筑产品希望用於大跨度结构,高层建筑和行车道路。成果将支持发展可持续建筑产品,并提供低碳及实用的方法,以促进玻璃循环再造,从而达成碳中和。通过科学设计,这些低碳建筑产品将实现性能最大化,成本和环境影响最低化。 低碳绿色科研基金 政府於2020年成立的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旨在推动香港减碳和加强保护环境的科研项目提供更充裕和对焦的资助。评委会由环境保护署署长主持,成员来自学术界丶业界和绿色团体。  

2023年1月4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