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DSC07069_edit

理大研发崭新超精加工设备获香港工商业奖 - 设备及机械设计

香港理工大学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一种新颖磁场辅助批量超精加工设备,获得2021-22年度香港工商业奖︰设备及机械设计优异证书。 自由曲面的高增值应用层面广泛,如手术刀具、光学模具、光学镜片、结构化和自由形状组件等,不过目前批量抛光技术不足以获取纳米表面粗糙度的自由曲面。该获奖项目发明了一种新颖磁场辅助批量自由曲面纳米抛光技术(MABS),利用环形腔室外部的旋转磁场驱动磁性磨料撞击工件并从中去除材料。 是项研发项目已被证明具有高精准度、高效率和成本效益,并可成功应用于批量抛光手术刀具、玻璃光学镜片、光学模具、种植牙等。(详见表一: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表一︰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香港工商业奖在政府全力支持下于2005年设立,旨在嘉许香港企业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多个范畴的杰出表现和成就。2021-22年度香港工商业奖设有六个组别,当中「设备及机械设计」组别比赛的评审准则包括︰创新、性能、方便使用、成本效益、应用新技术、安全、对环境的影响及市场销售等。

2022年5月13日

奖项及成就

shutterstock_1307279443

资助计划 |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启动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于 2022 年 4 月 30 日正式发布,这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公益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计划,旨在为一群专注于对人类具有深远意义的基础研究项目的杰出科学家提供长期支持。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个独立的计划,由科学家主导,腾讯出资支持。腾讯公司将在未来 10 年为该项目投入 100 亿元人民币,同时探索建立长期可持续基金的可行性。该计划将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科学家,并希望通过稳定的资金支持和跨学科研究,促进科学家发现新现象,实现科学突破,开拓新领域。 香港理工大学一直专注于跨学科研究,研发具长远影响力且能应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创新科技。透过启发创新意念,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成果,优化小区生活。我们将秉持一贯的精神和信念,推动理大研究人员参与「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以科研力量造福香港、国家以至全世界。 有关申请要求和程序的更多详细信息将在稍后时间提供。

2022年5月10日

其他

Photo Prof Christopher Chao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 赵汝恒:从人、地、时看本港创科生态圈如何茁壮成长

创新科技不但是国家和特区政府施政策略重点,也是改善市民生活质素、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范畴。而要令香港的创科生态圈蓬勃发展,为本港带来丰硕科研成果和巩固其独特优势,则须重视人才培养、设施配套,以及把握机遇这三大因素;而三者又环环紧扣。如果能够认清挑战和把握自身优势,香港就可以更好地融合国家和全球的发展。 汇聚人才 巩固科研发展根基 具备高学术水平的科研人才是香港的最大优势,他们都有丰富的基础研究和品质控制的经验;然而面对人才流失的挑战,由近至远应如何吸纳及培育更多科研精英呢?在栽培本地人才方面,如要培养年轻一代对科研的兴趣,必须提供更多体验式学习机会,并要加强面向公众的宣传,提高科研界的社会地位,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才投身科研行业,拓阔科研界的基础。 带动科研由学术走向实践,也是留住人才及长远发展的关键。本港大学一方面可在上中游研发创新技术、寻找突破;另一方面可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和生产力促进局辖下的汽车科技研发中心等本地公营研发机构,进行中下游的开发和实践,促进这种紧密合作及共赢模式,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至业界生产,令创新技术与社会接轨并得以应用。 拓展科研用地 构建完整产业链 能让科研成果产业化,也是促进本港科研发展的重要一环;而要把科研成果变成能卖出去的产品,则需要一个技术研发转化平台。土地不足的问题制约了香港的科研发展,虽然本地对创科产品有很大的需求,但企业往往不愿花长时间深度参与实地测试的阶段,令科技项目欠缺了测试场地及机会;而涉及应用重型机械的再工业化策略便最受影响,窒碍了以新技术及智能生产为基础的先进製造业发展。现有创新科技署的公营机构试用计划,协助研发成果实践化和商品化,推动科技应用;希望业界也能抱着敢于尝试的精神,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协助本港的创科发展。 内地有着庞大的市场,并积极为人才和企业提供空间和扶持政策;香港则拥有高学术水平及经验丰富的科研人才,双方可起互补作用,共同提升整条创科产业链。正如国家「十四五」规划已进一步明确了香港未来发展的定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展包含港深创科园在内的新田科技城,正好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人才宝地,当局宜制订配套扶持政策,促进人才、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流动。入驻园区的科技企业可藉此进军内地市场,与深圳产业合作,能为香港科研人员提供应用科学研究和科研转化的机会,从而共享内地强大的研发资源。此外,通过内地和香港共同资助的计划,香港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也可以直接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并加强与内地不同省市的技术研究合作。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是推动国家对外经济和科研合作的重要优势。现行的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便是特区政府引领香港成为环球科研合作中心的重点项目。该平台邀请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设立研发实验室,吸引不少海外专家进行科研合作,值得政府继续推广及投放更多资源。 此外,香港科学家在国家科技建设上也有多方面的成就,与内地及国际市场紧密连通。以香港理工大学的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为例,中心专注于各种钢材的品质结构及焊接工艺研究,协助建筑业界在应用钢材上达到安全和高品质的水准,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钢铁建造规格指标,协助国家钢铁产业走向世界。 及时把握全球机遇 绽放优势 创科是否能成为香港第五大经济支柱,又或如何在地区之间突围,亦取决于我们能否顺应时势发展,把握香港具备利好优势的时机,发展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聚焦在一些全球热切关注的科研领域,如碳中和,这亦是本港科研经验丰富的领域之一。香港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发电、运输和废弃物,其中90%的电是用于建筑物。零碳能源、建筑物节能、新能源运输及生产过程管理,就成为了碳中和的关键。 过去,香港不少屋宇管理公司进驻内地市场,他们有着丰富的管理和建设智能化系统的经验。而本港科研机构近年亦开展了多项关于建筑物节能的研究项目,与政府多个部门进行了不少可行性及初步试验的研究。下一步,将结合经验,将绿色建筑物管理的整个工具包推广至全国和全球。而生产过程管理方面,香港正推动再工业化,通过推动研发和试验创新的减碳科技,简化流程,可望在本地和国家发展高增值产业及产业链的同时,能够切实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去年10月公布的《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提出「零碳排放、绿色宜居、持续发展」的愿景,新的中期目标是在2035年之前,将碳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一半。单凭现今的科技难以达此目标,需要政府更注重绿色科技的发展,推出更多更广泛的资助,以及调整政策让绿色科技能在研发初期进行实地测试。就如电动车和太阳能板的普及,就是在政府、电力公司、业界和市民的共同推动下,逐渐在本港广泛应用。香港在绿色科技上有极强实力,可以作为其中一个重点开发的创科产业。 要在日新月异和愈益重要的全球科技竞争及合作中,保持和发展香港的优势,政府、商界和学界应加强创科策略的前瞻研究,更准确和及时把握机遇。香港理工大学也为此而出一分力,新近成立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在推动碳中和、香港科研政策如何融入大湾区,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创新科技发展政策三方面,提供创新科技政策及策略分析,冀促进大学前沿研究更好地与工商界和政府需求协调配对,作出贡献。   (原文刊登于《明报》文摘)

2022年4月26日

其他

20220420_IMG_0220

The 88th Research Salon - Lok Ma Chau Loop

由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处举办的第88次理大Research Salon研讨会已圆满结束,是次主题探讨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整体发展,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周铭祥教授致欢迎辞。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行政总裁萧赤虹先生分享河套地区在内地的战略作用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一区两园」支持方案、及「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等详情。   现场设有讨论环节,由赵教授主持,理大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倪一清教授、萧先生、及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营运总监甘绮翠女士一同参与。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20220413-Astri Day_Web Banner

ASTRI Day @ PolyU

ASTRI Day@PolyU – 协助学生发展创科事业   理大联同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应科院)举行的ASTRI Day@PolyU已于四月十三日圆满结束!活动大受欢迎并吸引接近100位理大同学及毕业生参加。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应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师, 太平绅士、及行政总裁叶成辉博士为活动致辞。其中,应科院首次推出「精英科技人才招聘计划」,吸引于研究院毕业未满两年的本地及非本地专才参加。获选者可参与应科院的重要研发项目, 汲取研发实战经验。完成两年计划后的硕士及博士毕业生, 可分别获得5万元及8万元的奖学金。   此外, 应科院技术部门专家分享了应科院的创科领域,智慧城市发展、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数码健康科技、专用集成电路及元宇宙等范畴和行业发展。   理大与应科院着重培养创科人才, 双方未来亦会开展更多的合作, 让理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重要研发项目, 开展创科事业。  

2022年4月13日

其他

3rd_price_screenshot_20220325_cut

PolyU Students Won the Third Prize in Huawei APAC ICT Competition 2022 & Advanced to Global Final

Huawei APAC ICT Competition 2022 is the largest ICT skills contest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developed by Huawei to promote a sound talent ecosystem. Entrants had to compete in one of two technology tracks: Network or Cloud. The PolyU’s Polynomials team won the Third Prize in Cloud track for their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nd good teamwork. They stood out from 114 students who advanced to the regional final.   The team is passionate on big data, AI, cloud, and geospatial technologies, and relevant applications in E-Commerce, IoT, and Smart City. Through learning from a comprehensive set of tutorials provided by Huawei, the team quickly got on board with the Huawei burgeoning ecosystem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The team obtained in-depth knowledge of four kinds of state-of-the-art IT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their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applications.   The PolyU winning team will continue their journey for the Global Final in June 2022 which will be held in Shenzhen, China.   Polynomials Team members:  Feng Yun Lin, Zhong Xiu Ming and Tang Man Kit (students from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Department of Land Surveying and Geo-Informatics,) Instructor: Dr. Yang XU, Department of Land Surveying and Geo-Informatics

2022年4月8日

奖项及成就

ASTRI-PolyU MoU Signing_Final_website_news

理大与应科院携手推动科研合作及培育科研人才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and The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STRI) have signed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 to strengthen collaboration o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as well as to nurture future R&D talent, leveraging the research expertise of both parties.

2022年4月7日

其他

Smart Traffic

理大五项科研计划获智慧交通基金拨款支持

理大一直不遗馀力透过科研推动本港成为更宜居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至今有五项研究已获得政府的智慧交通基金拨款支持。该基金自2020-21年度成立以来共批出十四个项目,当中理大获资助项目数量排第一位,涵盖研发各种创新技术及方案∶运用人工智能预测空置泊车位丶深度学习模型预测交通数据丶三维地理模型用作模拟驾驶的安全评估丶开发全路网交通速度及车流估算器丶以及通过智能自动化技术识别驾驶者行为及心理状况,从而提升道路空间的使用效率及公共安全。 有关拨款将加强理大以下交通技术的科研实力∶ 在探测器故障时运用深度学习预测行车速度和交通流量 锺金鑫教授,电机工程学系 基於多源数据及人工智能的空置泊车位预测理论研究及应用 马玮博士,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基於三维地理空间模型的模拟驾驶道路安全评估方法 施能艺博士,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全路网交通速度及车流估算器 林兴强教授丶工程师,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研究以驾驶者行为及心理状况变化为基础的实时数据驱动智能自动化的可持续交通系统 伍淦鸿博士,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   运输署辖下的智慧交通基金,旨在资助本地机构或企业进行创新科技研究和应用,以便利出行丶提升道路网络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驾驶安全。基金已获预留十亿元,於2021年3月31日起接受申请,以促进本港智慧出行发展。

2022年3月28日

奖项及成就

20220228-Environment-and-Conservation-Fund-Web-Banner

理大於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2021-22年度 研究项目拨款取得佳绩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於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环保基金)2021-22年度公布的环保研究丶技术示范和会议项目拨款中取得卓越成绩。在基金41个批准资助项目当中,理大获批的项目和资助金额,俱为教资会资助院校之中最多。 理大在新一年度共获得环保基金拨款港币1,000万元,资助其13个项目。当中包括研究以高纯氧提升污水处理效能丶通过遥感技术及人工智能监测海面油污丶利用太阳能同时净化污水兼生产氢气,以至研发可以在复杂地形自动捡拾并分类垃圾的智能车。 有关项目分别由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丶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以及工程学院的科研人员统筹,详情载於附录。 负责领导理大在 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工作小组的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祝贺研究团队。他表示:「这些研究将会开拓更多创新和绿色科技,以应对本港和区域的环保问题,并为支持社会的碳中和路线图开辟路径。我们很高兴这些研究项目获得政府的支持,大学亦致力在不同领域推进减碳,共同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环保基金由政府於1994年成立,以资助与环保和自然保育相关的教育和研究项目。环保基金下的环保研究及技术示范项目,旨在对改善和保育本港环境带来直接及实际帮助,以及推广和鼓励香港各界采用绿色科技。

2022年2月28日

研究及创新

20220127_Green-Tech-Fund-Website

PolyU research to develop green technologies are supported by Green Tech Fund

Three PolyU research projects have been approved in the first round application of the Green Tech Fund with topics focus on decarbonisation, green transport, energy saving and efficiency. The research teams have explored new approaches with their research competence to develop various green solutions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he three funded projects are as follows, The team led by Prof. Dan TSANG,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velops innovative designs and science-inform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for the cutting-edge production of biochar-enhance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waste management and long-term decarbonisation. The pioneer products will include biochar partition block and biochar porous paver. This project “The Biochar-enhance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Waste Management and Decarbonisation” receives a HK$8.8 million grant.  Dr. Lawrence LEE, Department of Applied Biolog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a new thermos (electro) chemical method to collect cathode materials from used LIBs to simplify the current procedure, reduce the use/leak of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cost. This project “Recycling of Waste Lithium-ion Batteries as Highly Active Fuel Cell Catalysts” receives a HK$2.8 million grant.   The project “A Safe, Efficient and Facile Approach for Hydrogen Storage and Generation: Catalytic Hydrolysis of Solid-state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receives a HK$3.3 million grant for development. Dr. ZHENG Guangpi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s developed a safe and efficient approach for hydrogen storage and efficient catalysts for hydrogen generation, that help solve the pivot issue of hydrogen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by using solid-state materials. The technique developed in this project for hydrogen storage and generation will make the widespread utilization of hydrogen energy possible.  The Green Tech Fund of HK$200 million was set up by the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in 2020 to provide better and more focused funding support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which can help Hong Kong decarbonise and enhan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wards its goal of carbon neutrality before 2050.  

2022年1月27日

研究及创新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