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Photo 1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 成立中国纺织艺术中心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宣布,合作成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中国纺织艺术中心(中国纺织艺术中心),以善用着名中国纺织艺术收藏家贺祈思先生(Chris Hall)向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承诺捐赠的近三千件中国纺织艺术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透过学术研究丶教学丶培训丶公众教育及出版项目,推动全球对中国古代纺织艺术丶历史和科技的研究丶传承和创新。 成立中国纺织艺术中心的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今天於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主席孔令成先生丶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丶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教授及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冯程淑仪女士见证下,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博士与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代表双方签署。 结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中国历史丶文化和艺术,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在纺织丶时装和设计方面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实力,中国纺织艺术中心将引领和推动中国古代纺织品的研究丶教育丶出版和创新性应用,聚焦课题包括中国纺织品历史与考古丶中国服饰史丶纺织品科学研究丶纺织技术史丶丝绸之路等。 中国纺织艺术中心将为理大人文学院丶时装及纺织学院丶设计学院,以及其他学院及学系的教学丶研究和外展活动提供重要资源,让师生能近距离研究「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藏品。理大亦会善用藏品作为教材,并计划开办中国纺织及丝绸历史相关的课程。理大亦将与博物馆合办教育项目,包括专题课程丶研讨会丶工作坊和出版物等。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主席孔令成先生表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理大合作成立的中国纺织艺术中心,是推动全球对中国纺织文化研究和欣赏的重要平台,让年轻一代发掘中国纺织品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彰显双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们衷心感谢贺祈思承诺向博物馆捐赠他的中国纺织品收藏,此乃全球最全面和最重要的中国历史纺织品收藏之一。本馆将透过展览丶学术研究及教育项目,推动中国纺织品的展示丶研究及国际交流。」 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表示:「中国纺织艺术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理大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推动中国纺织文化研究丶教育和传承创新方面迈出重要一步。理大作为世界级创新研究型大学,多年来在纺织丶设计领域的学术和研究成就得到国际的肯定和认同。是次合作将发挥双方优势,透过不同方式让珍贵纺织藏品在研究丶教学丶当代时装和设计等多个领域,发挥更大影响力,提高全球对中国古代纺织艺术的认识和欣赏,同时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巩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明年首度公开展览 香港知名中国纺织艺术收藏家贺祈思先生承诺向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捐赠其中国纺织艺术收藏,包括近三千件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至21世纪的藏品,涵盖的重要类别包括明清补子丶宗教类纺织品等。此收藏配有丰富的研究资料,如纺织品样本,将为研究中国纺织史及其收藏史提供关键资源。 贺祈思先生将於2034年正式向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捐赠其收藏,并同意博物馆从2024年12月起将其部分藏品转移至馆内,以承诺捐赠的形式出借给博物馆使用,令博物馆可以利用中国古代纺织品最全面的收藏之一。博物馆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举办以中国历代丝绸文化,以及文明交流为主题的大型丝绸通史展览,展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推动全球对中国纺织品的研究和欣赏。「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的摄影丶编目和数码化工作会由博物馆主责。 贺祈思先生表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是我毕生心血的结晶,它见证了中国近三千年悠久的历史丶璀璨的文化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我很高兴这批珍藏能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安家,也期待借助中国纺织艺术中心这一跨学科国际研究和创意平台,让公众有更多机会欣赏我的收藏,更大地发挥其影响力,并相信在一流的策展丶研究丶教育丶文物保护和出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这批收藏能为更多学者提供研究资料,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创作灵感,向普罗大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鼓励公众欣赏中国纺织艺术之美。」 有关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中国纺织艺术中心的资讯,以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展览内容,将适时於博物馆网站公布。   贺祈思先生讲解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部分珍品。

2024年12月19日

研究合作

20241029 - PolyU neurolinguistic scholar empowers research through embracing motherhood-02

理大神经语言学者与母亲角色交织的研究历程

研究的灵感往往来自生活,拥有不同背景的个人历练可以启发创新。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教授张偲偲博士,将她的神经语言学专业与作为母亲的旅程结合,深入探讨儿童语言发展及障碍的复杂世界。 张博士的研究工作核心在于语言如何在大脑中被处理和表征,以及它如何与音乐、记忆等其他认知领域互动。近年,张博士专注于识别儿童语言障碍的生物标记,并开发理论驱动的干预策略。 母亲的角色启发了张博士在儿童语言发展方面的研究。她分享:「在过去五年,我的研究重点已转向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障碍。这种转变受到我成为两个孩子母亲的个人经历所影响,使我对儿童语言学习过程以及某些儿童可能面临的挑战产生了深厚兴趣。」 在一项新的纵向研究中,张博士及其团队正在追踪四岁至六岁中国儿童的大脑、认知和语言发展。研究旨在识别典型语言发展中可预测的早期生物标记,并探索语言障碍的潜在指针。此外,他们还研究睡眠在记忆巩固中的作用及其与发展语言障碍的可能关系。 为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张博士开发了创新解决方案。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张博士和团队针对患有发展语言障碍(DLD)的中国儿童而言,调查显性与隐性干预策略的功效。 团队的跨学科方法利用理大神经科学中心实验室(UBSN)提供的顶尖神经科学设施,结合认知行为、神经影像和机器学习方法,研究与儿童语言技能学习有关的障碍。研究的重点是假设患有发展性口吃、发展性语言障碍和读写障碍的儿童有程序回路缺陷。该研究旨在改善早期诊断,以进行更有效的干预。 跨学科研究合作促成富影响力的成果。张博士说︰「我与语言治疗单位的言语语言病理学家以及机器学习专家密切合作。他们的专长激发我探索儿童语言障碍的神经认知基础,并开发有效的干预策略。」 在大学里,张博士强调学术界的多样性意味着将拥有不同背景、经验和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融合所有差异,不论是种族、性别、文化、和学科。她还阐明了女性尤其是身为母亲的独特视角,在学术讨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4年12月17日

研究及创新

20241211 -IEEE-01

理大学者获授予2025年IEEE院士荣衔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理学院副院长(科研)、应用物理学系教授柴扬教授,获授予2025年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荣衔,表彰他对研发彷生传感器的卓越贡献。 柴教授的研究范畴主要涵盖微电子和纳米电子器件,目前研究重点是彷生视觉传感器,不仅可捕捉外在环境的图像,更能够执行运算功能,以摘取更抽象的信息。受到自然生物感知系统的启发,他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新型硬件设计将感知与处理功能融合在一起。 通过模彷生物视觉系统,该团队开发了能够提高图像识别准确性、适应极暗/极亮光照以及不同波长,并能够灵活感知动态运动的视觉传感器。更多详情︰ 模彷人类眼睛适应能力的先进视觉传感器 光电梯级神经元提升动态感知 柴教授對推進科學知識的創新充滿熱忱,先後於《自然》 (Nature) 、《自然——電子學》 (Nature Electronics) 和《自然納米技術》 (Nature Nanotechnology) 等國際著名期刊刊登論文。他的研究成果也在《自然》 (Nature),IEEE Spectrum 上作為亮點報道。研究成果被全球各地的研究團隊廣泛引用。柴教授獲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評選為「2024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 IEEE是全球最大規模的科技專業組織,擁有140年的歷史。IEEE院士榮銜是會方頒發的最高殊榮,認可獲授人士在其專業領域有傑出表現,對工程、科學和技術的進步或應用作出重大貢獻,為社會帶來裨益。

2024年12月12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大与南方医科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推动医学发展培育科研人才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南方医科大学上周(12月10日)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以创新科研推动医学发展丶培养医学人才,共同为全球医学和人类健康福祉作出贡献。 在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玉润先生的见证下,合作备忘录由理大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及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刘叔文教授代表签署。 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致力探索医学前沿技术的创新研究丶提升医学教育质素,全面提升两地医疗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医学科研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南方医科大学代表团此行到访理大,亦就联合医学研究丶教育及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深入交流,开拓深度合作机遇。董澄教授介绍理大在创新科研与跨学科教育各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规划。刘叔文教授亦全面讲解南方医科大学的发展历程丶卓越成就及未来蓝图。 理大在医疗科技教研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扎实基础,并与包括南方医科大学在内的多间大学建立合作夥伴关系。代表团参观大学的神经科学中心实验室及三维打印技术中心实验室,深入了解理大在科研设施与实验技术的领先优势。这些尖端技术与创新成果充分展示理大在医学研究的雄厚实力,并为双方未来的合作提供丰富的科研基础。

2024年12月12日

研究合作

3

理大研发足踝复康机械人扬威消费电子展2025勇夺创新奖殊荣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开拓前沿领域的研究,并积极推动知识转移,将卓越科研转化为具影响力的应用方案,造福社会。理大首创的多模态足踝复康机械人,最近在享誉国际的消费电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 2025)荣获「创新奖」殊荣,再次肯定理大 PolyImpact 的理念。 理大是香港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夺得这项殊荣,并连续两年在CES的「无障碍与老龄科技」类别中获得嘉许。继今年四月,於第49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金奖後,由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胡晓翎博士带领的研发团队研发的「智云行健步仪」荣获CES 2025创新奖,该项创新发明再次获得肯定,能有效协助中风偏瘫患者提升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其行走能力。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健康科技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这个奖项彰显了理大追求卓越科研,并转化为带来可持续效益的创新解决方案,长远惠及社群。我们很高兴理大年轻学者在国际科技产品研究舞台上获得认可,理大将继续支持他们发挥所长,开拓更多具影响力的研究。」 中风是全球常见导致伤残的成因之一,中风患者需要透过密集且长期的复康训练,以恢复身体活动功能及提升生活品质。「智云行健步仪」是一款适用於中风後的足踝复康的机械人物联网装置,将外骨骼丶柔性气动肌肉丶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触觉感知反馈等多模式优势整合到单一系统中,装置设计轻巧,患者可自行穿戴,配置 9V 充电池可连续使用四小时,患者可随时随地进行自助复康训练,有效矫正中风後的足下垂和足内翻,改善中风患者的步姿及走路时的平衡。 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使用者可从手机应用程式因应训练表现得到即时指导回馈;医护人员亦可藉此进行远程监督,并对复康进度进行纵向管理以优化服务为中风患者提供经济实惠且方便使用的居家复康方案。 胡晓翎博士表示∶「这项技术和产品可以无缝地融入日常的复康服务中,方便医护人士更有效地协助更多中风患者。通过这种灵活的训练方式,我们希望能帮助使用者提升康复进展和日常活动能力,长远支援他们实现更自主的生活。」 胡博士亦於 2021 年联合创立初创企业泽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并计划於明年将「智云行健步仪」商品化。 一年一度的CES由美国消费者技术协会主办,作为代表奖项之一,CES创新奖旨在表彰在33个消费技术产品类别中的杰出工程和设计,评审小组由业界精英组成,包括传媒界丶设计师丶工程师等,评审准则包括创新性丶功能性丶美学和设计等。CES 2025将於2025年1月7日至10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届时理大将展出多个创新科研项目,涵盖医疗保健丶智慧城市丶视光学丶放射治疗丶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感应等领域。

2024年12月10日

奖项及成就

20240927 - PolyU research highlights humidity-02

理大研究为制定新热浪预警提供框架 考量湿度及室内环境因素 有效评估热浪严重程度

全球高温热浪造成严重气候危机,每年高温死亡人数近49万,其中亚洲占45%。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发现,部分常用热浪指数未能全面评估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国家和地区的热浪严重程度,建议将湿度和室内环境因素纳入考虑,并建立标准化的全球热浪预警系统,以有效识别危险热浪,减低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成果已于国际期刊《Nexus》发表。 长时间在户外高温下工作,有机会引发热应激、脱水和热相关疾病。目前,全球没有统一标准来衡量热浪的严重程度,每个指数对危险热应激的定义亦不尽相同。由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地理信息学和人工智能讲座教授、土地及空间研究院副院长、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主任、赛马会「对地观测」创科实验室总监翁齐浩教授带领的团队,联同博士后研究员Pir Mohammad博士,比较全球六个常用热浪指数在识别危险热浪的准确性,包括日间最高气温、湿度指数、湿度、湿球黑球温度、致命热应激指数和通用热气候指数。 研究团队以2022年西班牙和美国,以及2023年印度发生的热浪气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基于温度和湿度的致命热应激指数在低湿地区的表现较理想,能区分受或不受极端热应激影响的地区,识别危险热浪日子。另外五个热浪指数则未能全面反映不同气候、地理和气象条件国家和地区的危险热浪情况。 热浪致命原因不仅由高温引致,还受相对湿度影响,尤其在湿度持续较高的亚热带地区,如香港。是次研究显示,在潮湿条件下,即使环境温度只有摄氏28度,但饱和的空气湿度令人体难以蒸发汗液散热,体温快速升高,导致出现疲劳、脱水或中暑等情况。研究团队建议,在评估热浪对人体健康影响时,尤其是长期户外工作的建筑工人和农民,应将潮湿气候因素纳入考虑,以增加评估准确性。 另外,现有热浪指数大多依赖当地气候部门提供的户外热图数据作评估,以香港暑热指数为例,主要以室外环境作为指标。然而,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个案大多发生于室内,在香港人烟稠密、高楼林立的居住环境,顶楼加盖屋和劏房住户首当其冲,承受酷热天气煎熬。随着全球暖化加剧,研究团队建议在评估室内热度时,应考虑建筑物楼龄、形态、材料、高温状况和空调系统等因素,并提出重新审视现有热浪评估机制,将气候条件和人类适应能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家庭状况等纳入考虑,以建立全球标准化框架来厘定危险热浪的阈值。 翁齐浩教授表示︰「了解气候变迁、热压力与健康之间的影响,有助制定具针对性的热浪适应和缓解策略。是次研究突显了建立标准化全球热浪评估框架和预警系统的必要性,以应付日益严峻的全球暖化问题。各地政府亦应采取更完善措施,减少热浪带来的威胁。」 Pir Mohammad博士表示:「室内热度经常被忽视,室内与室外热度之间存在差异,结合两者热度数据,才能全面了解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和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以建立更精准的危险热浪评估方法。」 研究团队期望,气候科学家、卫生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小区能透过跨学科合作,提升热浪预警的效用,保障公众健康,应对气候变迁带来的挑战。

2024年12月9日

研究及创新

image-2000x1050 (82)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are intertwined essentials for tourism destination research

With her unique blend of 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academic rigour, Dr Dori Davari, Assistant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is dedicated to utilising tourism for cultivating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making her a valuable addition to a diverse academic community. An Iranian by heart and American by education, Dr Davari embraces her role as a global citizen in Hong Kong. Her diverse experiences include entrepreneurship, intrapreneurship, and consultancy work with major global organisations like the World Bank. Drawn to PolyU by its dynamic environment and the hardworking spirit of its students, Dr Davari feels a strong connection to the university and Hong Kong.  As the architect of "Destination Curiosity," she sees travel as a means of exploration and intercultural learning, contributing to global understanding. Her other area of reach is “Hong Kong as a global education destination”. Dr Davari emphasises that while diversity is valuable, inclusion is crucial for a supportive academic environment. She believes foster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enhances student experiences and leads to impactful research. At PolyU, she finds inspiration in the supportive community and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reinforcing her belief in Hong Kong as a welcoming hub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24年12月9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学者凭借对多媒体通信与应用贡献 荣获国际计算机协会SIGMM杰出技术成就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电子计算学系视觉计算讲座教授陈长汶教授,荣获全球最大计算机学会「国际计算器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简称ACM)颁发的SIGMM 2024年度多媒体计算、通信与应用杰出技术成就奖(「SIGMM杰出技术成就奖」),以表扬他在多媒体社群的研究、教育、服务与领导方面的重大贡献。 该奖项是协会的最高荣誉,旨在表彰在多媒体计算、通信和应用领域创造持久影响力的研究人员。这是全球计算器界最享负盛名的奖项之一。 陈教授是视觉和多媒体通信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研究涵盖广泛且具影响力的领域,包括当代视觉运算、多媒体通信与网络、流动传输视像串流、计算机视觉,以及多模态生成式人工智能。 陈教授在多媒体系统的开创性研究,包括流动视像通信的联合来源与频道编码、节能流动视像显示系统,以及云端媒体系统。陈教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出版了6本书、发表了超过400篇论文,并拥有十多项专利,赢得了十个最佳论文奖。他的创新工作持续推动技术发展,并促进业界对多媒体系统的见解。 陈教授获授理大院士、IEEE Fellow、SPIE Fellow 及欧洲科学院院士,表彰他的重大贡献。 点击影片了解更多陈教授的研究成果 数据源: Pulse @ PolyU  

2024年12月6日

奖项及成就

Web News

理大两项目获德国/香港合作研究计划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透过国际研究合作,推动尖端研究及人才培训。理大两个项目获得德国/香港合作研究计划支持,促进两地研究合作予以旅游补助金资助。 两个理大项目分别是︰ 项目名称 平均曲率流及相关问题的高精度稳定收敛算法 香港首席研究员 李步扬教授 理大应用数学系教授 德国首席研究员 Balázs Kovács教授 帕德博恩大学(University of Paderborn) 资助年期 2年 研资局总资助金额 港元$85,800   项目名称 建立与验证一种调控神经活性的可适性透脑磁刺激神经反馈系统 香港首席研究员 张嘉祺博士 理大康复治疗学系助理教授(研究) 德国首席研究员 David MA Mehler博士 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 University) 资助年期 2年 研资局总资助金额 港元$59,200   香港的首席研究员可运用这笔补助金,资助研究生前往伙伴院校进行研究访问,以加强学生的培训和海外体验机会。 德国与香港合作研究计划,成立于1996年,由香港研资局及德国学术交流协进会合办,希望为香港及德国两地学者提供一至两年旅游补助金,促进两地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合作。

2024年12月5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大「国家航天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专题讲座」分享航天任务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与创新事务处及深空探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国家航天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专题讲座」于12月2日理大蒋震剧院隆重举行,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反响热烈。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了两位参与多个国家重点航天项目的重量级讲者: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总师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孙泽洲总师。他们亲临现场,与理大师生分享航天任务的研发历程和核心技术。 讲座重点聚焦于天问系列任务,特别是天问一号成功实现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开创中国行星探测。两位讲者分别回顾天问一号的研制历程、任务执行过程及其关键技术,并从东方红卫星发射,到探月工程「六战六捷」,再到天问一号成功实现火星「绕、落、巡」,展示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非凡成就与特色发展之路。 在问答环节中,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容启亮教授与两位讲者及在场青年学者探讨航天事业的挑战与机遇。他们分享投身航天事业的感想,并鼓励年轻一代勇于探索宇宙的未知。 展望未来,理大将巩固技术优势,继续参与国家航天任务构建新贡献。

2024年12月5日

活动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