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cover

理大先进制造、新材料及新能源研究项目获「产学研1+计划」资助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昨天公布首届「产学研1+计划」申请结果,并举行签约仪式。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领导的两个项目获得该计划的资助,凸显理大在推动研究创新,以及将世界级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的承诺。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祝贺获得拨款资助的理大研究团队,并表示:「我们很荣幸获得『产学研1+计划』的认可和支持,相关资助可望加快研究项目的商品化,让理大的科研人员开发更多创新方案,加强他们与不同行业合作伙伴的关系,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造福香港、国家以至全球。凭借我们在相关领域的科研优势和丰富知识,理大将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理大两个获资助的项目包括︰ 数据中心高效节能液冷系统(先进制造) 项目由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及机械工程学系仿生工程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领导。 数据中心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支柱产业,能耗可达世界总能耗 3%。其中有 40% 能耗用于冷却。目前的冷却方法效率低、成本高、不环保,并且会导致高碳排放。因此,有效降低冷却系统能耗是实现数据中心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 此项目旨在开发数据中心高效节能液冷系统,并将其商业化,以解决数据中心冷却能耗、冷却剂昂贵且不环保及排碳巨大的问题。 该系统的创新特点使用热异质拓扑表面设计,即结构热装甲,解决了困扰液冷领域已延续百年的瓶颈难题——在高温(1,000 °C)和高热流密度(1,000 W/cm²)下的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并且性能显著优于传统冷却技术。另一创新点是整合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即 AIoT,可以实时监控和优化系统传热性能。 下一代动力储能电池复合集流体的中试与量产(新材料及新能源) 项目由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软材料及器件讲座教授郑子剑教授领导。 此项目开发一类超轻、超薄、柔性且强韧的导电复合薄膜,用作商用锂离子电池及未来固态锂电池中的集流体,以大幅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集流体是锂离子电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负责电池在充放电中的电流传输。然而,集流体并不参与电池的能量存储,因此减轻减薄集流体可有效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是过去多年来电池商品化一直追求的目标。目前商用锂电池使用纯金属铜箔、铝箔作为集流体。然而金属箔密度高,工业上减轻减薄金属箔工艺已到瓶颈。 此项目开发的复合集流体比目前金属箔轻 80~85%,薄 65~80%,成本下降 40~60%,同时在导电性、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以及与各种电极材料的适配性方面与金属箔相当。这些优势可使锂离子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提升 20~25%,体积能量密度提高 9~12%。 「产学研1+计划」于 2023 年正式推出,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百支来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大学、有潜质成为成功初创企业的研发团队。每个获批项目可获港币一千万元至港币一亿元不等的资助。   ***完***

2024年5月29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论坛讨论香港中小企如何应对可持续汇报准则与国际接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联同环境、社会及治理公会,在星岛新闻集团支持下,举办「探索ESG政策与香港中小企在绿色金融发展之路」论坛,讨论香港分阶段将企业可持续汇报准则与国际接轨的所需政策支持。 政府早前公布有关发展香港可持续披露生态圈的愿景,定下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就香港可持续汇报发展的具体方向,推动发展本地可持续汇报准则。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致欢迎辞时强调,将香港成为首批衔接国际可持续汇报准则的司法管辖区,对于巩固香港作为国际绿色金融中心地位极为重要。他呼吁政府多咨询业界,将他们的意见纳入规划,为本地企业提供具透明度和可行的指引。 赵教授表示:「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小企在香港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角色。然而,他们将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框架纳入企业风险管理和披露时面对的独有挑战和限制尚未获得充分关注,探讨最佳实践方法对于企业将法规转化为机遇至关重要。」 论坛上,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创新、企业及投资部主管黄村业先生、环境、社会及治理公会执行董事周宪本先生、香港工业总会常务副主席及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主席陈婉珊女士、星展银行(香港)企业及机构银行可持续发展金融执行董事麦础允女士探讨如何利用绿色金融和ESG支持本地中小企向低碳经济转型,以及如何遵守ESG汇报要求。 陈婉珊女士强调:「对于香港中小企制造业而言,实践ESG原则已经刻不容缓。随着欧盟在未来两至三年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及『碳边境调整机制』,企业不论大小,若能主动应对这些法规,将可与欧盟客户建立业务伙伴关系时获得竞争优势。中小企应抓住这个机会,加快推动ESG进程。」 麦础允女士补充:「在推动可持续金融的进程中,建立分类目录和全面的披露标准可以提升透明度,对可持续金融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而中小企在推动ESG时所面对的资源限制,可透过资金、政府支持、数码工具和信息分享等方面着手,鼓励中小企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其业务中。」 黄村业先生介绍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政府为推广可持续发展披露而实施的创新法律、政策、策略及措施。他敦促政府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继续推动政策创新。 周宪本先生则提倡简化ESG实施流程以提升中小企的竞争力。他表示:「随着ESG实施趋势不可逆转,中小企业必须现在就采取行动,拥抱可持续发展实践。透过倡导简化ESG实施流程,我们赋予中小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能力。我们了解他们面临的挑战,如资源有限和能力不足。因此,我们提供策略来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这些障碍,踏上ESG之旅。」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成立于2022年,由来自理大不同学系和专业的学者组成,推动交叉学科政策研究。中心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教授领导,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碳中和城市、大湾区创科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 更多关于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的活动信息,欢迎浏览中心网站: www.polyu.edu.hk/precit/。   ***完***

2024年5月29日

活动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

Professor Li Ping

理大研究发现训练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有助模仿人脑理解语言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革新了社会互动方式,运用深度学习算法训练GenAI的大语言模型亦受到关注。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以人类处理语言的类似方式进行训练,大语言模型的表现就更像人类脑部去理解语言,这对脑科学研究和人工智能模式开发带来启发。 现有的大语言模型主要依赖于上下文单词预测单一类型的预训练。这种简单学习方式在大规模训练数据和大量模型参数的结合下,应用于聊天机器人ChatGPT等,成效显著。近期研究亦表明大语言模型中的单词预测可以作为人类处理语言的认知模型。然而,人类平时理解语言时不仅只会预测下一个单词,还会整合自然语言理解中的高层次信息。 理大人文学院院长兼冼为坚基金人文与科技讲座教授李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将模拟人脑评估句子之连贯性的下一句子预测(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NSP)纳入模型预训练,并检验模型数据与脑活动的相关性。研究最近刊登在国际科学期刊《Science Advances》。 研究发现NSP能够强化大语言模型的能力。NSP用来预测前后句子怎样互相关联,与人类语义理解的神经模型非常吻合。研究团队训练了两个模型,一个具有 NSP 增强功能,另一个没有,两者均包含单词预测。他们评估从模型中提取的表征与人类阅读句子时的脑功能磁共振活动模式之间的匹配程度。 与只学习单词预测的模型相比,NSP增强模型与脑数据在多个脑区显示出更一致。研究结果亦提供了新见解,了解我们大脑如何加工语义,包括右脑在理解语义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更多右脑区域与增强模型的一致性更高。其他发现亦显示大语言模型纳入NSP的优势,即基于增强模型的「模型-脑对应」分数可以更好地预测人的阅读速度。 近期如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主要通过无限扩充训练数据和模型规模来提升它们的能力。李平教授表示:「仅依靠这种极度扩展的方式存在很多局限,新进展的突破有赖于我们将大模型变得更向人脑那样不需要海量数据,更高效益。我们的研究发现,像NSP这类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可以改进大语言模型的人性化水平,使其更加接近人类智慧。」 他补充指:「更重要的是,此项研究解释了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研究我们人类大脑加工语言的高级机制。它还可以促进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并藉此推动未来以人工智能为导向的大脑研究以及受人脑启发的人工智能研究。」   ***完***  

2024年5月27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人文学院

Photo 1

理大再度荣获国际零知识密码学ZPRIZE大奖2023 展现区块链的创新研究成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电子计算学系教授区文浩教授与助理教授(研究)陆星晔博士的研究团队,凭借在零知识证明(ZKP)的前沿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连续第二年于国际ZPRIZE竞赛夺奖,研究方案对区块链及Web3产业极具参考价值,并能提高大众对零知识加密技术突破性潜力的认识和实际应用。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很高兴理大学者在推动区块链技术和革新Web3领域再度获得国际认可,这个奖项再次展示我们科研团队在零知识密码学领域的优秀技术和创新能力,令相关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落地大大加速。」 ZPRIZE是由区块链业界于2022年牵头的年度竞赛,旨在促进零知识密码学的使用和发展,透过将参赛获奖作品开源的方式使零知识证明的研究惠及大众。零知识证明允许「证明者」说服任何人计算的有效性而不泄漏任何信息,因此称为零知识。 理大团队今年在「高通量签名验证」(High Throughput Signature Verification)公开组别脱颖而出,并获得25万美元的奖金。团队需使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对ECDSA数字签名的验证做出证明,并将证明生成时间尽可能缩短到最小。ECDSA是区块链领域最常用的数字签名算法之一,是一种使用于网络上证明讯息真确性以及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区块链网络上的交易真确性的技术。在零知识证明系统中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计算验证这些数字签名的重要性,是为了提供更佳的使用者体验,同时也支持许多现实应用场景。 理大团队提出的新方案,能够在10分钟内在一台普通手提电脑上为50个1KB信息的数字签名生成零知识证明,为未来零知识证明在ECDSA验证上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对于5MB信息数字签名的证明生成,原始的零知识证明需要大于5,000万(2^25~2^26)个约束来生成证明,而新方案则只需最多620万 (2^22~2^23)个约束就能生成证明,复杂度最少缩减至原来的八分之一。 理大是香港区块链技术教育课程和研究的先驱,大学于2022年开设全港首个区块链科技理学硕士学位课程,又先后开办了与金融科技相关的博士课程,以及与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学士学位课程;同年亦成立了全港首间区块链科技研究中心,全方位研究区块链技术,并于美国信息平台CoinDesk发布的「2022年区块链最佳大学」排名位列榜首。   ***完***  

2024年5月23日

成就 电子计算学系

p3

理大研发基于AkkMore™的新型菇菌脂肪替代品 有效预防肥胖及增强肠道健康 与唯港荟合作推出减脂甜品 促进食品行业环保革新

科学家近年积极探索研发未来食品的可能性,包括以无尽的微生物,替代有限的动物和植物资源;其中替代动物来源的脂肪成分也是热门研究课题之一。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及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基于AkkMoreTM的新型菇菌脂肪替代品,有效预防肥胖和其他代谢疾病、增强肠道健康、调节免疫反应和减少焦虑。此脂肪替代品不但有助减低食物卡路里含量,亦能延长忌廉制品保质期,长远而言能够减少乳制品消耗及厨余量,对食品行业提供创新的ESG(环境、社会及企业管治)解决方案。 由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核心成员、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常金辉博士及未来食品研究院副院长及副教授、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副系主任邱家琪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取天然菇菌中的AkkMoreTM功能性成分,并进行三期动物测试。 研究发现,服用AkkMoreTM配方的实验组小鼠,其肠道微生态较对照组小鼠健康,当中阿卡曼氏菌(Akkermansia)含量较多、厚壁菌门 / 拟杆菌门(Firmicutes / Bacteroidetes)比率较低、脂肪组织较轻,及神经炎症程度较低,显示配方有助体重管理、增强肠道健康,并能改善代谢及免疫失调和纾缓焦虑情况。此项研究早前于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银奖,有关保健功能的实施方案亦已进入专利审批阶段。 研究团队其后利用AkkMoreTM其增稠、乳化及稳定的特性,研发含有AkkMoreTM配方的忌廉伴侣。该忌廉伴侣可与传统忌廉搭配使用,降低甜品中忌廉的使用量,不但可减低甜品中脂肪及卡路里含量,保持口感质素,亦可大幅延长忌廉制品的保质期,长远而言更可减少乳制品消耗及厨余量,助力减少碳排放及提高利润。 常博士表示:「是此合作是科研落地的成果,研究团队下一步将专注开发AkkMoreTM配方在创新健康食品中的应用,并着力鉴定功效较佳的原材料菇菌,以及把种植流程标准化的工作。」 理大一直致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常博士于2019年参加「理大创新应用博士后计划」,获批理大微型基金,入选香港科学园的科技创业培育计划并屡获奖项。2020年,她与邱家琪博士及会计及金融学院助理院长及副教授金涌博士联合成立初创企业宝力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获理大科技启动基金计划、香港科技园科技创业培育计划及天使投资者支持。 继推出含有AkkMoreTM配方的营养补充剂后,研究团队与理大教学及研究酒店唯港荟GREEN合作,使用由团队研发含有AkkMoreTM配方的忌廉伴侣,制作减脂软雪糕及甜品,并推出期间限定「森焕轻盈日本水果AkkMoreTM下午茶」。唯港荟委托化验所测试两款软雪糕营养成分,发现使用AkkMoreTM配方制作的软雪糕的总脂肪含量只有3%,较使用一般食谱制作的软雪糕大减超过8成,而总热量亦减少超过一半。更多详情,请浏览唯港荟网页:https://www.hotel-icon.com/zh-tw/offers/akkmore-japanesefruits-afternoon-tea   ***完***  

2024年5月22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未来食品研究院

PressImage_21 May

理大研究揭示外佣在港生活面对的主要医疗及沟通困境

外佣减轻不少双职家庭在照顾儿童及处理家务上的重担,但其个人需求却未受到足够重视。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进行一系列研究,探讨外佣在港生活所面对的健康及其他结构性问题,包括他们在新冠疫情期间遇到的困难,揭示外佣的福祉与他们能否获取正确的公共卫生信息及享用相关设施息息相关。 研究人员分别深入访问逾 700 名及以问卷形式调查逾 400 名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外佣,了解他们在港生活的故事及身心健康,内容涵盖其(创伤)经历、健康素养、医疗需求及社群通讯网络。随着香港人口老化加剧,针对长者家居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来港工作的外佣越来越多,研究期望能带出为外佣创造共融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教授Hans Ladegaard教授表示:「印度尼西亚外佣面对边缘化及孤立问题尤其严重,他们许多生活难题均源于语言与沟通困难,并对自身权利了解不足。不少人来港前只接受了三星期的广东话课程,无法确保语言流利程度,大部分更不懂英文,甚至不知道法定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每周可享有 24 小时休息时间等。因此,我们应该优先为他们提供语言学习的支持,并教育他们认识自己的权利。」 根据Hans Ladegaard教授的研究,缺乏接收信息及使用公共卫生设施的途径是外佣的其中一个主要困境。尤其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外佣因疫情带来的孤独感、隔离及乡愁等而容易陷入抑郁及焦虑的情绪,但他们能获取适当支持的途径却相当有限。研究团队建议公共卫生宣传应采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并运用社交媒体等外佣能广泛接触的渠道进行,而利用漫画及叙事的表达方式亦能更有效地与外籍群体沟通。 另一项由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助理教授Jeffry Oktavianus博士领导的研究亦发现,小区叙事网络,包括直接的人际社交网络、小区组织及传媒,在支持外佣应对疫情时发挥了关键作用。该项研究已刊登于《Health Communication》。 研究指出,由于欠缺以外佣母语为主的正确信息,许多外佣在疫情期间都无法获得足够的防疫知识,社交媒体和社群间的互动沟通成为他们主要的信息及情感支持来源。然而,外佣或会在人际网络间接触到假消息,并因而产生负面心理影响。Oktavianus博士表示:「这些网络虽然是重要支持,但亦有机会传播错误信息,在协助边缘化社群面对疫情上,同时带来机遇和挑战。」 研究提出,小区组织可以主动发放可靠新闻,解除外佣的疑惑及纠正他们得到的错误讯息,协助他们在混乱情况下分析真假信息,并鼓励相关组织(例如在港印度尼西亚人组织、少数族裔媒体等)主导有关公共卫生的宣传。研究又指出,提高外佣的数码素养也是帮助他们区分真假信息的关键所在。 由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助理教授Margo Turnbull博士带领的另一项研究则重点关注提升外佣健康素养的需要。菲律宾目前是亚洲区乳癌发病率最高国家之一,在港工作的菲佣罹患乳癌的数字亦不断增加。研究深入探讨了在外地工作时罹患乳癌对外佣生活的影响,论文已刊登于《Quality Health Research》。 与上述研究一致,这项研究亦强调应使用多元语言作健康宣传,令外佣能以母语理解公共卫生的信息,同时提出可以在周日开放公共卫生设施以便外佣使用,从而及时获得诊断及医疗援助。Turnbull博士补充:「改善语言及沟通技巧亦可令外佣更有效运用医疗资源,减轻癌症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并增强面对健康问题时的信心。」 目前,Turnbull博士正与一个癌症支持小组合作,共同开发多语言的沟通资源,期望协助外佣向雇主、家人及医生传达其诊断及护理需求。 就多项围绕在港外佣的研究发现,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将联同两个支持外佣的非政府机构,融幼社及外劳事工中心,于5月24日在理大举行「外佣生活攸关」研讨会,进一步讨论外佣在港工作的生活困难,以及如何在香港建立更共融的社会。   ***完***  

2024年5月21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英文及传意学系

Unnamed item

理大与惠州市大亚湾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及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亚湾开发区)于5月13日举行签约仪式,就共建「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达成合作协议。 座谈会上,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向到访理大的惠州市代表团介绍理大的最新发展,以及未来于内地拓展的战略目标。理大一直重视推动科技创新及科研人才培养,在基础研究与创新创业方面独具优势,致力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理大与惠州将共建研究院,发挥各自优势并协同发展,藉深化惠港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研究院将成为推动惠州科技产业发展的动力,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惠州市委书记兼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吉先生表示,理大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同时惠州拥有坚实的现代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创新应用场景。双方携手共建研究院,必将有力促进优势互补。研究院将聚焦惠州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理大的人才科研优势,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惠州落地孵化、实现产业化,助力惠州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同时聚集整合境内外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培养一批掌握未来关键技术的卓越工程师和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端科技创新平台。 在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及惠州市委书记兼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吉先生、惠州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部长赖建华先生、惠州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黎明先生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俊玲女士,以及大亚湾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兼区管委会主任郭武飘先生代表签署合作协议。其他出席嘉宾包括理大领导层、专家代表及惠州市人民政府及企业代表等。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会上,理大软材料及器件讲座教授郑子剑教授亦简介了研究院的建设规划。该院将聚焦石油化工、新能源材料、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等领域,通过与惠州市和大亚湾开发区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并积极推动官、产、学、研合作,为香港、惠州乃至国家的科技创新作出贡献,期望以卓越成绩打造惠港校地合作新典范。   ***完***  

2024年5月17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科创牵头推行全港大型肝病筛查计划 作为首个参与机构 理大致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全球肝炎报告》,因感染病毒性肝炎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正逐年上升。在2022年,全球约有130万人因感染性肝炎而死亡,平均每天夺去3,500人的生命,成为全球第二大传染病1 。为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对健康的威胁,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培育及支持的学者领导科创企业——意领科技有限公司(意领科技),正式宣布牵头推行为期五年的「关爱肝 – 香港千万人次肝病早筛计划」(「关爱肝计划」),提高公众对肝病防治的认识,推动早期检测与治疗,以减少肝病对市民健康的影响。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生物医学工程讲座教授、智龄研究院院长及意领科技创始人郑永平教授,联同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刘会平先生、香港大学肠胃肝脏科临床教授司徒伟基教授、香港科技园公司转化研发所高级总监刘思雅博士、意领科技执行长贾晓嘉先生,及香港肝寿基金董事局主席罗咏逑女士,于昨日(5 月16日)共同主持「关爱肝计划」启动仪式。 理大一直致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将支持「关爱肝计划」并成为首个参与机构。今年七月起,理大将使用由意领科技研发的无线掌上式超声设备Liverscan®,为大学的全职教职员进行肝纤维化和脂肪肝筛查,同时鼓励参与者自愿参加为期两年的跟进研究。科研团队将透过收集数据,更深入地研究均衡饮食、持续运动及定期进行肝病筛查对监察肝病进展的重要性。理大相信,透过推行「关爱肝计划」,可以提高公众对肝病防治的认识,及早发现和治疗肝病,从而减低肝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赵汝恒教授表示:「意领科技作为理大支持的科创公司,积极将大学的专利商品化。透过理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引入投资者及业界资源等多方支持,并转化为对社会有正向影响力的产品。『关爱肝计划』的成功启动将标志着理大在贡献全球公共卫生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体现了大学对社会责任感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承诺。此外,理大近年策略性地在内地多个城市设立技术创新研究院,旨在把理大在基础研究与创新创业方面的独特优势,结合内地各地雄厚产业基础和特色,推动核心技术的研究与转化,培养具有创新科技知识和全球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并为科创企业提供更优化的应用平台和应用场景。通过这些举措,理大将不断强化与内地城市的合作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大学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研究成果商品化的良好环境。」 意领科技由郑永平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于 2018 年联合创立,专注研发肝病诊断和筛查的先进超声波成像设备。在郑教授带领下,理大研究团队将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诊断技术与实时超声波影像引导系统结合,开发出更精准检测肝纤维化的解决方案,命名为Liverscan®。Liverscan®是一款创新的医疗设备,它小巧如同手掌大小、无线、轻巧便携,同时容易操作、经济实惠,让医护人员能够随时随地为患者作肝纤维化及脂肪肝检测。 郑永平教授表示:「肝纤维化可由肝组织长期发炎、过量酒精摄入或长期脂肪肝而导致,更有机会发展成肝硬化、肝功能失调,甚至肝癌。我们期望透过超声设备Liverscan®检测成本降低、检测时间缩短、操作便利和准确度提升的特点,让肝病检测及筛查程序走入小区,使肝脏评估普及化,从而在未来几年大大减少严重肝病患者的数量。」 意领科技已获得「理大科技领航基金」及香港科技园「生物医药科技培育计划」的支持,并成功获得多位行业合作伙伴和私人投资者的资金支持。目前,Liverscan®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许可(FDA510K),并在香港、澳门等地的多家著名医院及诊所投入使用。意领科技正与内地多家医院开展临床科研合作,预计Liverscan®将在今年第三季度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后打进国内市场,并于2025年在全球推出。   1 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全球肝炎报告》   ***完***  

2024年5月17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研究揭示蓝绿灰基建缓解城市热岛成效 倡议九阶段框架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

受全球暖化及城市化影响,热浪已成为全球城市面对的难题,香港的高温日数亦屡创新高。推动「蓝绿空间」建设是打造可持续环境,缓解热岛效应的关键。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郭海教授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一项创新研究,揭示各项绿化措施在全球不同地区的降温成效,为决策者采取措施减低城市热量,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成果已于跨学科国际期刊《The Innovation》发表。 园林、湿地、绿化墙、街道树和阳台庭园被视为最有效的降温方案,团队的研究审视世界各地不同种类基础设施对城市降温的作用及效果。研究聚焦三大基建类别,合称GBGI,包括涵盖天然树木、草地和灌木丛等植被元素的「绿色基建」(Green Infrastructure);涵盖池塘、湖泊和河流等水基特征的「蓝色基建」(Blue Infrastructure),以及涵盖人造绿化墙壁、建筑物外墙和天台,涉及工程结构的「灰色基建」(Grey Infrastructure)。 研究发现,GBGI 对降低城市热量的效果因地区和城市而异。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及澳洲地区,GBGI的整体降温效果分别最多达18.9°C、17.7°C 、12°C及9.63°C。以全球来说,绿色和蓝色基建对降温非常有效,前者通过蒸发、蒸腾、遮阳和隔热等作用来调节城市热量,后者则通过水份蒸发吸收热能,从而达致为周边区域降温的效果。 至于亚洲城市的灰色基建,尤其是天台花园和凉棚,对城市降温效果最为显著。就以新加坡天台花园为例,可降低温度高达17.7°C;日本和韩国的凉棚和绿化天台则可分别降低温度达16.2°C 和 10.8°C之多。另外,线性铺设的树篱和栽种于街道上的树木亦能降温10.8°C,其中街道树的降温表现尤其出色,故此研究团队建议有关当局可考虑在街道上种植更多树木,还可为环境带来正面影响。 是次研究更揭示了多项GBGI基建对缓解中国内地不同地区和城市热岛效应的效果,其中效果最为显著的设施包括园林、湿地、绿化墙和滞留池,可分别降温达10°C、9.27°C、8°C和7°C。虽然华北及华南地区的GBGI整体降温效果相近,但部分设施在同一区域不同城市的降温效果有明显差异。在北京,园林有助降温10°C,但在陕西,却只有2.7°C。在香港,公园、绿化天台和高尔夫球场,可分别降温4.9°C、4.9°C和4.2°C,这对纾缓城市过热问题尤为重要。 为缔造绿化生活空间,香港特区政府去年于《施政报告》提出「悦目亮丽城市计划」,包括绿化部分河岸为赏花热点,并于政府辖下场地及公路旁等广植树木。郭海教授表示:「香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独特,海洋、河流、湿地和水塘星罗棋布,植被覆盖占土地面积70%,其中郊野公园占地约40%,并拥有弥足珍贵的维多利亚港,GBGI类型独一无二。特区政府亦积极在新发展区推动GBGI建设,并乐于在新建项目中采用绿色建筑设计,这些具前瞻性的计划展现出香港致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弹性城市的决心。」 由于地区背景、气候条件和城市规划重点不同,世界各地的 GBGI 类型也大相径庭。是次研究将为各地政府和城市规划者提供参考依据,优先采取有效的基建措施来降低城市过热风险,促进小区复原力。就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九阶段框架来实施GBGI,包括持份者参与、可行性研究、设计,以及政策的制定、实施、监测、评估、优化和复制应用。 郭海教授认为:「这个框架将为完善GBGI的实施提供战略性路线,发挥其最大效益。然而,各地在实施前应根据当地环境和需求进行规划,以亚洲为例,急速的城市化和文化偏好,令城市在实施GBGI时,优先考虑提供小区绿色空间,推广保育生物多样性、改善空气质素和纾缓城市热岛效应等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各城市亦应采取综合方法,优化GBGI的多功能效益,以便更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完***  

2024年5月16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Clipboard02

理大学刊Nexus举办交叉学科研究和创新可持续性论坛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细胞出版社于5月9日及10日合办的Nexus Forum(论坛),论坛以「交叉学科研究和创新的可持续性探索」为题,探索应用科学、工程技术及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研发,透过知识共享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创造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全球重大的挑战。为期两天的论坛吸引了超过150位来自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以及内地的主讲嘉宾、作者、工作坊演讲者、教职员及学生出席参与。 开幕仪式上,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博士、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及建筑热科学讲座教授陈清焰教授、理大能源与建筑讲座教授及Nexus 主编严晋跃教授,以及细胞出版社编辑战略与创新副总裁、Immunity期刊主编李统胤博士致辞欢迎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 论坛探讨了四大主题,涵盖可持续未来的交叉学科解决方案、基于创新材料的可持续解决方案、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CNEST)以及基于智能数据的科学与技术。论坛为各位与会者提供了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一起探讨交叉学科研究、创新与如何建构可持续未来。 Nexus 是细胞出版社首份物质科学类合作期刊,亦是首次与大学合作出版的学刊,反映出细胞出版社在现有期刊包括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及 Cell Reports Sustainability 的基础上,持续扩充物质科学类的刊物。 如欲了解更多关于Nexus,欢迎浏览网站:https://www.cell.com/nexus/home 。   ***完***  

2024年5月16日

活动 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