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Photo 1

理大研发碳量子点驱动的环保辐射制冷纳米涂层 推动建筑物节能降温

香港的建筑物占全港用电量约九成,产生逾六成的碳排放。因此,在建筑物推行节能措施须持之以恒,以逐步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一款自适性环保辐射制冷纳米涂层,能应用于建筑物天台和外墙等,毋须消耗任何能源下,即可有效降低建筑物表面温度高达摄氏25度,并降低室内温度约摄氏2至3度。新型涂层既无毒又耐用,且不含任何金属,更可大规模生产,有助推动以环保节能方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及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以反射物料覆盖外墙及天台,有助建筑物自我调节热环境,继而降低室内环境温度。一般采用的被动式辐射制冷材料,不能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制冷量,应用具局限性。为此,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教授吕琳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联同核心成员博士后研究员龚权博士,开发了以「碳量子点」(Carbon Dots)驱动的光致发光辐射制冷纳米涂层,能因应太阳辐射量,自动调节其制冷量。光致发光辐射制冷涂层是利用光致发光材料将太阳能转化为光能,太阳亮度强度愈大,涂层的太阳光反射率愈高,以避免建筑物吸收过量热力。 然而,传统的光致发光材料属于稀土金属和钙钛矿,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而吕琳教授的团队以具开创性的方法,采用纳米大小的环保有机合成物「碳量子点」作为光致发光材料,解决此问题。这种环保无害的有机材料涂盖在中空的玻璃微珠表面,制成智慧制冷球,令涂层有效地将紫外线转换成可见光光子,提升太阳能反射率。新型涂层具水溶性特点,使用时只需等待水分蒸发及凝固,便可形成涂层覆盖在建筑物表面,过程中不会释放任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减少空气污染的问题。 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辐射制冷涂层相比,新型涂层可将日间的有效太阳能反射率由92.5%提升至95%,冷却效果比传统涂层高10至20%,例如于混凝土天台采用,更可降温高达摄氏25度。 另外,与政府机构合作的实地测试中,团队将新型辐射制冷涂层应用于本港建筑工地的货柜屋屋顶;经过两年半的户外测试后,货柜屋屋顶比一般混凝土屋顶温度降低高达摄氏24度。新型涂层耐用度亦极高,其太阳能反射率在测试期后只降低了不多于2%。团队预计,以新型涂层为该货柜屋降温,能有效降低空调冷负荷,每年可节省约10%空调系统耗电量。 研究团队亦分析了中国内地不同气候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下降与降温耗电数据,发现太阳能辐射量愈高,新型涂层可达到的降温温差愈大,表现优于一般辐射制冷涂层,有助大幅减少建筑物能源消耗。以香港和内地10个城市,包括北京、杭州、广州、长沙、新强和田、沈阳、桂林、福州、重庆、兰州为例,使用新型涂层为建筑物降温,预计每平方米涂层可以为每一城市每年节省约97至136度电。 吕琳教授表示:「全球暖化和极端气候如热浪问题日益严峻,科学界致力探讨如何消耗最少能源为建筑物和城市降温。我们研发的新型涂层具备卓越降温表现,适用于各种气候的城市,有望加快新一代降温材料的发展。这种水溶性新型涂层更可制成多种颜色,以滚刷方式大幅涂抹于建筑物天台和外墙、路面、城市地表覆盖面等,既可达到降温目的,更兼具美化外观的效果,是未来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创新策略之一。」 另外,研究团队已获得理大碳中和科研基金的支持,将这种新型光致发光辐射制冷纳米涂层与双面太阳能光伏板结合,实现协同增强的热管理和发电,使建筑物由能源消耗者转变为能源收集者。研究团队计划在兴建中的理大九龙塘学生宿舍天台安装双面光伏板,并于光伏板之下的天台地面涂抹新型涂层,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反射到光伏板的比率,从而提高发电量,并为建筑物降温。 团队预期,新系统与没有涂层的单面太阳能光伏板相比,发电量提高30%至50% ,碳排放减少30%。新宿舍天台可安装双面太阳能光伏板的面积约600平方米,以此为例,预计可产生97,000千瓦小时电量,每年节省逾港币12万元电费。另外,团队亦正研究利用石蜡基开发一款动态自适性辐射制冷纳米涂层,能因应寒冷及炎热天气,维持适当的太阳能反射率,以达到冬天保暖夏天降温的效果。 这种水溶性新型涂层更可制成多种颜色,以滚刷方式大幅涂抹于建筑物天台和外墙、路面、城市地表覆盖面等,既可达到降温目的,更兼具美化外观的效果。

2024年9月24日

研究及创新

banner for website upload

理大三项目提升驾驶安全及交通效率 获智能交通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于开发先进技术,促进交通安全及智慧出行,凭藉卓越的科研实力,理大三个项目获得智慧交通基金支持,此第十五轮计划共批了四个项目,理大获得合共约1,400万港元的资助。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智慧交通基金自计划推出以来共资助了59 个项目,而理大至今已有21个项目荣获基金支持,彰显理大在研究智能交通技术的卓越成就。这些项目推动我们致力开发智能交通系统,进一步塑造未来并提升生活質素。凭藉着多元化的学术研究,理大继续引领创新的智能交通技术。」 为舒缓路面交通挤塞问题及提高整体道路网络使用效率,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副院长、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黄文声教授的「公共交通路线规划的研究:以健康 『等待—乘车』出行模式优化公共交通路线及改善交通挤塞」项目将建构多维时空数据库,为线路重复、公共交通服务过度地区重新规划路线提供建议。 安全亦是智慧出行的重要一环。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伍淦鸿博士的「以针对跨境道路差异之驾驶者支持系统及训练建议以改善港车北上的驾驶安全」项目将收集各种神经心理学数据,开发一套针对潜在人爲错误的跨境驾驶模拟系统及训练计划。 同样来自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的助理教授蒋一平博士,其项目「在香港自动驾驶定位应用自行调节行车安全要求」旨在研发一套应用机器学习算法的可配置平台,使自动驾驶系统可因应路面情况以及车辆转向半径等因素,自行调节行车安全要求。 智慧交通基金资助本地机构或企业进行创新科技研究和应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网络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驾驶安全。 三个获资助项目詳情如下︰

2024年9月23日

奖项及成就

for website

理大科学家研发高效创新的感应人工智能系统突破应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理学院副院长(科研)、应用物理学系教授柴扬教授在感应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为创造更节约能源、高效低延迟和内存优化的系统开辟了新途径,从而促进各种应用,包括移动设备、物联网传感器及边缘计算等。 柴教授的创新科研克服了感应人工智能系统在耗能、延迟和存储器方面的关键障碍,释放了有关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嵌入式传感器计算策略激发了决策过程和情境感知的进步、加强了私隐与安全性、并为智能自动化带来革新。 凭借在高效感应人工智能系统领域突破科研壁垒,柴教授获选为2024年Falling Walls科学突破奖—工程与技术类别的十大科学家之一。他研发了新颖的器件硬件架构和优化技术,将先进的感应人工智能系统部署到移动设备、物联网传感器及边缘计算中,为智慧城市、自动驾驶车辆及工业自动化等发展及应用引领变革。 Falling Walls年度科学突破奖由位于德国柏林的德国跨界创新基金会(The Falling Walls Foundation)举办,旨在表彰全球最新的科研突破成果和卓越科学项目。今年,由全球知名专家组成的权威评审团审核了来自52个国家超过1,000个参赛作品。在工程与技术类别中,选出10位优秀获奖者,并入围最终的年度奖。 柴教授表示︰「广泛应用的图像传感器,令感知终端所产生的数据大幅增加,把部分运算任务转移到靠近数据源的感知终端显得非常重要,有关转移大幅压缩了所收集到的信息之余,还能提取关键信息,尤其是对多传感器的平台。」 柴教授的研究工作根据感知与运算单元之间的实际距离,清晰界定了近传感器运算范式和传感器端运算范式的概念,并将功能划分为低级和高级处理。他还研究在不同物理感知系统上执行近传感器运算/传感器端运算,利用先进制造技术,为硬件执行集成感知及处理单元提供潜在的解决方案。 柴教授及其团队专注提升感应人工智能的计算硬件,是从自然生物感官系统所发现的非凡能力中获得启发。 仿效人类眼睛能适应不同亮度、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准确辨识各种对象,柴教授和团队研发的全新仿生传感器可直接适应光暗,减少依赖后台运算,能够因应不同亮度进行转换,适应范围更胜人类眼睛。新的传感器可降低硬件复杂度,在不同光暗下大幅提高影像对比,从而提供高效视觉信息和影像辨识。 借鉴飞行昆虫视觉系统的闪烁融合频率,柴教授的一项前沿研究制备了光电梯级神经元(optoelectronic graded neurons)。这项创新实现了在感知终端(sensory terminals)有效地编码时间信息,从而减少了计算器中融合「时空信息」所需的大量视觉数据传输,能以较少的硬件资源实现更敏捷的视觉感知,有望拓展应用到驾驶车辆和监测系统。 这些杰出的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并获《Nature》、《IEEE Spectrum》等推介,获世界各地的研究团队广泛引用。 柴教授展望︰「我的长远目标是理解并设计出具有新功能、前所未有性能的尖端微电子和纳米电子器件,进一步说,我们预期开发一套成像技术,能够感知三维(3D)深度信息、四维(4D)时空信息、以及超出可见光范围(5D)的多光谱信息。我们将运用仿生机制来降低能耗和时延。」 了解更多关于柴扬教授研究重点,可参考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7Rga3kSoc

2024年9月20日

研究及创新

image-2000x1050 (36)

媒体专访:理大研发非入侵性智能诊断工具守护肾脏健康

慢性肾脏病影响着全球约一成人,若不及时诊断,可能导致末期肾衰竭,令肾功能逐渐丧失。因此,早期诊断和持续监测至关重要。理大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教授及副系主任应天祥教授及其团队成功研发了非入侵性智能化诊断工具「Smart-CKD」(S-CKD),此项创新工具能整合及分析患者的肾脏超声数据和临床信息,通过量化指标评估肾脏纤维化程度及风险,诊断效能高达 80%。 应天祥教授在专访中表示,S-CKD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患者年龄、肾脏长径及肾脏叶间动脉的血流速度等核心变量,为医护人员提供重要的诊断决策依据,有助改善病人预后。 与传统的肾活检相比,S-CKD 提供了更安全、无创的非入侵性的诊断工具,实现临床对动态监测的需求,借助科技的力量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与改善。   香港电台访问节录 (只有中文): https://polyu.me/3zcJbwz (09:43 - 14:16) 更多 : 理大研发非入侵性智能化诊断工具 Smart-CKD 提升慢性肾脏病临床管理效能    

2024年9月20日

1

理大与福州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双方携手促进闽港教育与科研合作

福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教授一行于9月19日到访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双方就加强两校在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合作展开深入的交流。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向福州大学代表团的到访致以热烈欢迎。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介绍了理大在科研创新与教育合作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规划。吴明红校长简介了福州大学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并强调了合作的深远意义。双方就学生培养、科研合作等议题展开了具体的讨论。   在滕锦光校长与吴明红校长的见证下,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福州大学副校长杨黄浩教授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为进一步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代表团在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余长源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护理学院智慧健康研究中心、理大华为网络光互联与先进计算系统联合实验室以及生物光子学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尖端技术和创新成果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双方在具体科研项目上的合作提供了灵感与契机。   此次访问不仅加深两校之间的相互了解,更为未来在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学生交流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铺设了稳固的基石。理大与福州大学的携手,标志着闽港教育与科研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双方将共同为促进两地乃至全球的学术进步与创新贡献力量。

2024年9月19日

研究合作

Top_Photo_1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成员访问理大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成员于9月12日到访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大学管理层成员、教研人员及学生会面,深入了解理大的最新发展。 教资会主席雷添良先生连同24名教资会委员及秘书处人员到访,获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博士、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及暂任副校长(校园发展及设施管理)凌嘉勤先生热烈欢迎。 教资会成员先后到访多个理大实验室及教研设施,包括设于工业中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以及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太空资源实验室。期间,理大教研人员向与会代表展示多个优秀教研设施、研究项目和科研成果,包括: 时装及纺织学院吴文政及王月娥纺织科技教授、纺织科技讲座教授及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院长陶肖明教授介绍其团队开发,用于运动恢复的可穿戴冷热交替系统及安全环保高效抗菌材料。 眼科视光学院主任及教授、眼视觉研究中心副总监兼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威尔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纪家树教授及其团队成员介绍及示范得奖科研项目——全球首个便携式高清角膜地形图仪 K-Shape。 工业中心总监卫汉华博士介绍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的教研设施,并展示理大学者研发的剑击机械人和机械外骨骼。 严、麦、郭、钟智能结构教授、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智能结构与轨道交通讲座教授兼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倪一清教授介绍研究中心的两个科研项目,包括磁悬浮列车气动噪声抑控系统及地铁路轨减振降噪系统。 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于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太空资源实验室介绍曾于国家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和人类史上首个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嫦娥六号中使用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以及月壤存储及分析仪。 张心瑜空间科学教授、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波教授介绍其团队如何利用尖端测量及遥感技术,协助分析选取过往月球、火星探测任务的着陆区。 吴教授介绍正在进行的月壤中找水研究项目,旨在分析月壤样品中的水含量及来源,为研究月壤的形成及太阳风注入产生的水资源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教资会成员与来自不同学院和学系逾40位教研人员及近50名本科、硕士及博士生面对面交流互动,藉此了解理大卓越的教研成就及丰富多采的学习环境,并亲身接触朝气勃勃的学生社群。   陶肖明教授介绍用于运动恢复的可穿戴冷热交替系统及安全环保高效抗菌材料研究项目。 纪家树教授介绍得奖科研项目,全球首个便携式高清角膜地形图仪「K-Shape」。 卫汉华博士介绍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的教研设施,并展示理大学者研发的剑击机械人和机械外骨骼。。 倪一清教授介绍其研究中心两个科研项目,包括磁悬浮列车气动噪声抑控系统及地铁路轨减振降噪系统。 容启亮教授介绍曾于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任务中使用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和月壤存储及分析仪。 吴波教授介绍如何利用尖端测量及遥感技术,协助分析选取过往月球、火星探测任务的着陆区,以及正在进行的「月壤中找水」研究项目。  

2024年9月17日

其他

20240916----Falling-Walls

理大科学家研发高效感应人工智能系统 膺选2024年「Falling Walls科学突破奖」十大科学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理学院副院长(科研)、应用物理学系教授柴扬教授,在享誉国际的「Falling Walls科学突破奖」之「工程及科技类」荣膺十大科学家。此项殊荣表扬了柴教授在感应人工智能 (AI) 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为创造更节约能源、高效低延迟和记忆体最佳化的系统开闢了新途径,从而促进各种应用,包括移动设备、物联网传感器及边缘计算等。 柴教授凭藉在高效感应人工智慧系统领域突破科研壁垒,卓越贡献备受认可,获选为2024年Falling Walls科学突破奖-工程与技术类别的十大科学家。他研发了新颖的器件硬件架构和优化技术,将先进的感应人工智能系统部署到移动设备、物联网传感器及边缘计算中,为智慧城市、自动驾驶车辆及工业自动化等发展及应用引领变革。 柴教授的创新科研克服了感应人工智能系统在耗能、延迟和存储器方面的关键障碍,释放了有关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嵌入式传感器计算策略激发了决策过程和情境感知的进步、加强了私隐与安全性、并为智能自动化带来革新。

2024年9月16日

奖项及成就

Photo 1

理大举行励学教授席暨励学青年学者席就职典礼 与社会各界紧密协作推动创新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昨日于校园赛马会綜藝馆举行「第五届励学教授席就职典礼暨第二届励学青年学者席就职典礼」,向多位优秀学者颁授励学教授席及励学青年学者席,藉此表扬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并向各位善长表达由衷謝忱。当天共颁授五个新设立的励学教授席、四个继任励学教授席、五个新设立的励学青年学者席,以及一个继任励学青年学者席。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表示,理大秉持「伙伴协作‧成就更多」的信念,成立「励学教授冠名计划」及「励学青年学者冠名计划」,标誌着理大与善长朝着共同目标的紧密伙伴关係,致力拓展知识和开创研究领域,造福社会。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衷心感謝善长对理大的鼎力支持,并祝贺一众教授及青年学者。他乐见计划蓬勃发展,研究项目扩展至多个新兴领域以应对社会需求,并深信在善长、学者及社会大众的持续支持下,大学将推动更多尖端研究,贡献香港、国家及世界。 理大于2012年设立「励学教授冠名计划」,旨在吸引顶尖学者及促进大学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卓越科研;并于2021年推出「励学青年学者冠名计划」,进一步支援和培育潜質优厚的青年学者。透过计划,履任教授和青年学者可获额外资源,开展对社会具影响力的创新研究。 理大至今已经成立了共 39 个励学教授席、2个冠名教授席及10个励学青年学者席。是次典礼颁授的励学教授席及励学青年学者席名单如下: 励学教授席 履任学者 冼为坚基金人文与科技教授席 李平 利民时装綜合策略及领导教授席 赵艾琳 郭氏集团数学科学教授席 杨彤 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席 王钻开 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席 李刚   继任励学教授席 履任学者 梁显利长者健康视觉教授席 何明光 刘陈小宝健康延年教授席 Janelle YORKE 信兴教育及慈善基金康复科学教授席 彭耀宗 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及可持续发展能源教授席 王立秋   励学青年学者席 履任学者 郭氏集团老龄化及神经影像学青年学者席 许钧量 利民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青年学者席 赵昕 郭氏集团儿童及少年健康青年学者席 何家欣 利民顏色与影像科学青年学者席 魏敏晨 黄铁城智能机器人青年学者席 鄭湃   继任励学青年学者席 履任学者 賦勵慈善基金社會服務青年學者席 关以杰 有关「励学教授冠名计划」及「励学青年学者冠名计划」的詳情,请浏览计划网頁。  

2024年9月16日

活动

jiangsu_1

理大携月壤采样器等科研成果亮相第三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代表团于9月11日赴江苏南京参加「第三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此大会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主办,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是一年一度的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技术对接盛会,吸引了158所境内外高校参加。 理大作为唯一的香港高校代表,设置独立展区,展示了多项科研成果,包括安装于「天问一号」的「落火状态监视相机」、准确检测肝纤维化和脂肪变性的「Liverscan便携式无创系统」、以及「纳米多环离焦」近视防控镜片等,彰显了理大的科研实力与社会影响力。 理大团队研制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入选了重点科技成果展区,协理副校长董澄教授向江苏省省委书记信长星作重点介绍,该装置助力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完成了首次月球背面表土采样的创举。 此外,理大协办了9月12日举行的「港澳台地区专场发布交流会」,并访问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阴高新区及常熟高新区,发布10余个涉及智慧装备、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科研项目,与各园区和企业深入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机遇。  

2024年9月15日

活动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启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理大与温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启用。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董会副主席李国祥教授、校长滕锦光教授、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先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先生,温州市委常委、秘书长陈应许先生、副市长王振勇先生,理大专家代表、温州市各级有关领导及科研院校、龙头企业代表等300多人出席仪式。 书记张振丰先生在致辞中感谢港理大对温州发展的关心支持。他指出,温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近年来加快推动「创业之都」向「创新之城」持续跃升。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部署要求,举全市之力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其中关键是靠创新驱动引领,特别是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有力支撑。希望温州与港理大以研究院启用为新起点,携手勇攀平台「塔尖」、共筑科创「利器」、打造改革「高地」,以更多标志性成果赋能高质量发展,携手打响「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品牌。 林大辉博士在致辞时表示,温州营商环境优越、创新活力澎湃,期待双方抢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机遇,以共建研究院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多贡献。研究院要深入对接温州地方需求和产业体系,打造联通人才、技术、产业的平台,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提供有力支撑。 滕锦光教授说,港理大始终秉持「开物成务励学利民」的校训精神,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致力「做有用的科研」。希望研究院秉持「四千精神」和「塞拉利昂精神」,扎根温州、融入温州、服务温州,导入更多海内外顶尖资源,加快推动优质项目落地转化,与温州实现高水平共赢发展。 研究院院长张志辉教授介绍了研究院的概况及最新进展,他强调新启用的研究院,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民经济主战场,聚焦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柔性电子、智能超精密制造技术等重点领域,致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技术创新平台。 研究院院长张志辉教授介绍研究院的概况及最新进展 仪式现场,赵汝恒教授代表理大与正泰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致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研究院院长兼超精密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志辉教授、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余涛教授、柔性电子研究中心主任郑子剑教授与15家在温州企业及单位签订框架协议,加强资源共享、深化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仪式结束后,理大领导及专家与温州市领导共同赴研究院实地参观。 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启用,标志着温港联动合作结出新硕果,将发挥理大优势打造「塔尖重器」,以高端平台连结海内外优质科创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在温转化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温州续写创新史、再创新辉煌,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增添新动能。  

2024年9月14日

活动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